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2年07月20日
公開
67

常見尿布疹問答集(上)

◎Q1尿布疹是甚麼? 它是指在嬰幼兒尿布所覆蓋部位的皮膚,包括臀部、腹股溝、下腹部、會陰區及大腿近端的皮膚,因潮濕、摩擦、尿便的刺激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皮膚發炎反應,會產生紅斑、紅疹、脫皮、搔癢等變化。 ◎Q2 尿布疹在甚麼年齡發生? 每一位需要包尿片的嬰幼兒都有機會發生尿布疹,好發於出生至兩歲期間之嬰幼兒,發生的高峰期約在9-12個月之間。 ◎Q3 尿布疹情況嚴重嗎? 尿布疹是嬰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有尿布疹經驗,程度從嚴重到輕微均有,但常常被忽略,約有50%嬰兒罹患尿布疹,其中5%嬰兒較為嚴重。 ◎Q4 尿布疹的主要發生原因有哪些? 尿布疹的成因有許多因素,長時間包覆造成的尿布區皮膚悶熱潮濕是一項重要原因,它會使的皮膚角質層浸潤變軟而開始破損;另外一項因素是反覆的皮膚摩擦,尤其在腹股溝、大腿根部、陰唇內側以及陰囊下方等處,也容易使皮膚破損傷害。皮膚軟化破損後,就容易受外界物質的傷害,尤其尿液與大便中的化學物質,還有皮膚上細菌與腸道內細菌的分解作用,都會進一步刺激皮膚產生發炎反應。 ◎Q5 與尿布疹產生有關的因素之一 1.尿液及糞便中的氨刺激皮膚 2. 尿布區皮膚上的細菌與念珠菌感染 3. 對尿布成分物質中的化學物質過敏,如殺菌劑 4. 因汗腺與皮脂腺阻塞引起皮膚發炎 ◎Q6 與尿布疹產生有關的因素之二 1. 飲食改變- 從母奶轉變成牛奶和固體食物時可能會使尿布疹的頻率和嚴重度增加,餵食母奶的嬰兒比餵食牛奶的嬰兒較不會得到尿布疹。 2. 腹瀉情況- 嬰兒腹瀉次數愈多愈容易得到尿布疹,根據統計,若每天腹瀉超過三次至四次以上則尿布疹的機會會明顯增加。 3. 更換尿布次數- 據統計,每天換尿布次數超過八次則罹患尿布疹頻率和嚴重度都會明顯下降。 4. 尿布種類- 有超強吸收拋棄式尿布比穿戴型尿布可以明顯降低尿布疹頻率及嚴重度。 ◎Q7 尿布疹與皮膚疾病的關聯性如何? 所謂尿布疹,其實包括念珠菌感染、接觸性皮膚炎、對磨疹〈指在皮膚皺折處因密封及磨擦引起的溼疹現象〉等不同疾病,有些尿布疹則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涵蓋一些皮膚表層的細菌感染。 ◎Q8 尿布疹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嗎? 一般而言,夏天濕熱季節時、天氣較為悶熱時、空調溫度設定較高時、孩子活動力較高時、以及流汗量較多時,都是形成尿布疹的較不利環境因素。 ◎Q9 尿布疹與紙尿布的使用有何關係? 紙尿褲的材質粗細、吸水力良窳、抑菌能力、更換頻率、使用習慣、排泄後清潔方式,也都是形成尿布疹與否的關鍵因素。 ◎Q10 尿布應該多久更換較為妥當? 一般可以參考嬰幼兒的排尿頻率或者餵食頻率做調整,例如0-3個月間,母乳親餵嬰兒多半2-3小時餵食一次,尿布更換也建議每2-3小時一次,而配方奶餵食的孩子則是每四小時餵食一次,尿布更換也建議每四小時左右一次。母乳親餵嬰兒在4-12個月大之後,餵食可延長為3-4小時一次,尿布更換也建議每3-4小時一次,配方奶餵食的孩子則仍可維持每四小時餵食一次,尿布更換也建議每四小時左右一次。這是由於餵食後,腸蠕動變快,膀胱尿量也增加,因此會促使排尿與排便增加。

2012年07月19日
公開
73

寶貝一再發燒_媽咪請假在家照顧

寶貝從上周六就莫名其妙的發燒,上周六帶去掛急診時,醫生只說:寶貝喉嚨有點紅、肚子有些脹氣,於是開了要讓寶貝回家吃,醫生交代媽咪說:如果寶貝還有在發燒就必須回診再看一次,魚是寶貝回家吃過藥後便不再燒起來,但藥效過後便又發燒,於是媽咪麗用週一下班後再回診看一次,這次是另一個詹醫師看診,詹醫師也和廖醫師說的一樣,但寶貝就是燒燒退退的,且一次比一次燒的更厲害,讓媽咪也搞不清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今天按往常一樣,媽咪早上六點多起床準備上班,寶貝又開始哭鬧,且今天哭得很厲害,邊哭邊說她想吐但吐不出來,想上廁所又上不出來,又開始哭得很厲害,幫她抹脹氣膏後叫她去廁所上看看,沒想到寶貝趴在爸爸身上哭得很傷心,不管先生怎麼安撫她都沒用,真的很奇怪~寶貝不是愛哭的孩子啊!一定哪裡有問題她不會說才會哭得那麼厲害,於是先生要我請假帶她去給廖醫師看看,原要帶她去大醫院的,但先生說:之前帶去大醫院看,醫院開的藥都跟廖醫師開得一模一樣,所以先給廖醫師看看再說,所以媽咪只好等先生出門後帶寶貝先去小兒科找廖醫師,但廖醫師的班是下午和晚上,於是媽咪又問一下亞東醫院,她們說:寶貝看的醫師已沒做了,媽咪真不知該帶寶貝去哪看,只好再帶寶貝到小兒科去問一下可以提前看診的時間,然後讓寶貝吃退燒藥,護士告訴我說:可以中午12點時先來抽號碼牌,等2點時再排隊掛號

2012年07月18日
公開
81

嬰兒包裹像肉粽及過度清潔 易造成皮膚問題

嬰兒細皮嫩肉所以不需要保養?寶寶皮膚容易紅癢是天生敏感? 小兒科醫師今天指出,嬰兒常被包得像肉粽,又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皮膚問題,家長或長輩先要檢討衣著等環境中的刺激因子,免得讓症狀更惡化。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師周怡宏今天公布針對 一歲以下嬰兒母親的四百人有效問卷調查指出,高達八 成三的受訪者認為嬰兒皮膚敏感現象是天生體質,其實 在臨床案例中,嬰兒肌膚問題有八成來自外界刺激。 周怡宏指出,常見到寶寶全身紅通通、一身汗濕、 皮膚油性分泌物、冒出疹子等,一問帶嬰兒母親或阿嬤 ,原來是被嬰兒被包成「肉粽」,又悶又熱,悶出皮膚 問題。他說,門診中還有的嬰兒小屁股發紅起疹,原因經 常是照顧者一天好幾次用濕紙巾、清潔劑清洗嬰兒的小屁股,以致皮膚過度乾燥。周怡宏說,嬰兒皮膚厚度雖是成人的三分之一,新 陳代謝率卻是一生最快的時期,體溫比較高,最適合嬰兒的室溫是攝氏二十四度,而不是大人習以為常的二十八度,家長可測量嬰兒體溫保持在三十五度到三十七度即可,不要使用厚重的包巾、毛巾把嬰兒包成肉粽。 至於正確的清潔方式,周怡宏建議,最好使用清水和雙手,輕輕洗去寶寶屁股上的髒污,用紗巾拭乾後,讓小屁股放乾透氣十到十五分鐘,再包上尿布即可。周怡宏說,另外可檢查環境是否有灰塵、蟑螂屎、裝潢塗料等室內外污染、是否有不舒服布料,排除這些狀況,再給嬰兒擦皮膚藥膏或嬰兒保養品。

2012年07月17日
公開
90

新生兒黃疸說明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兩類: (1) 生理性黃疸:正常新生兒由於上面陳述的原因,常會在出生後第二天開始有膚黃的現象,在第 四天達到高峰,而後在出生後1~2星期內逐漸消退。在黃疸最嚴重的時候,血液中的膽紅素值約為12毫克/100㏄,不會太高,通常不需要治療即可自行消退。 (2) 病理性黃疸:除了生理性黃疸之外,病理性黃疸顯示新生兒體內生成及處理膽紅素的過程出了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以下五種情況下需特別注意: 1.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 2.血中膽紅素值升高的速度太快,高於每天5毫克/100㏄。 3.血中膽紅素值高於15毫克/100㏄。 4.結合型膽紅素濃度超過1.5毫克/100㏄。 5.出生兩個星期後黃疸仍未消退。 新生兒黃疸: 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以台灣的新生兒來說,由於體質的關係,發生新生兒黃疸的機會比西方白種人來得高,約有八、九成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的情形。在健康的成人體內,血中膽紅素濃度會低於1毫克/100㏄。若血中膽紅素的濃度高過2.0~2.5毫克/100㏄時,皮膚和眼白就會泛黃而出現黃膽的情形。但在新生兒時期,情況比較不同,通常血中膽紅素濃度在6~7毫克/100㏄時,才會開始表現出黃疸。 黃疸的產生: 黃疸形成原因就是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人體內的紅血球有一定的壽命,老化的紅血球會在脾臟等地方被破壞,在此血紅素會被代謝為膽紅素。膽紅素形成之後,便與白蛋白結合,成為較易溶於水的型式,由血流運送到肝臟。肝細胞會以特別的方式,將血液中的膽紅素接收並傳送入肝細胞內。在肝細胞中,膽紅素經過肝內酵素的作用,形成所謂的「結合型膽紅素」。這種結合型膽紅素較先前的非結合型膽紅素易溶於水,且可由膽汁及腎臟排泄出去。結合型膽紅素經膽汁進入腸道後,大部分經腸內細菌作用,轉化成糞膽素由糞便排出。一部分的結合型膽紅素會經過腸內酵素作用水解回非結合型膽紅素,經腸子吸收,由血流回到肝臟,我們稱為「腸肝循環」。 新生兒黃疸的理由: 大小孩或成人,除了有血液或肝臟的問題外,身體都會正常的產生及排除膽紅素,所以不會產生黃疸的情形。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濃度較高,紅血球的壽命又較成人為短,所以每天紅血球被破壞後產生的膽紅素較多。但是新生兒的肝細胞功能又不夠成熟,來不及處理這些較多的膽紅素,加上經由腸肝循環再回到肝臟的膽紅素比例也較高,所以新生兒特別容易發生黃疸的問題。 嚴重黃疸的後遺症: 新生兒黃疸透過積極的治療,大多不會留下後遺症。但若血中未結合型膽紅素濃度太高時,則這種脂溶性的物質會進入腦組織,造成腦部細胞壞死,引起神經學上的症狀,並留下後遺症。這種情形稱為核黃疸,又名膽紅素腦病變。在急性期,孩子會有活力降低、食慾不佳、疲倦或躁動、哭聲改變等情形。更嚴重則會抽筋、昏迷甚至死亡。幾個月之後則會表現出肌肉張力異常、智能障礙、聽力異常、痙攣、手足徐動症等情形。可見新生兒黃疸雖然是常見且不難處理的疾病,但若家長或醫護人員未能適切診斷及治療孩子黃疸的問題,還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2012年07月17日
公開
70

什麼是尿布疹?

造成尿布疹的起因: 包著尿布的寶寶因為屁股皮膚的表皮層緊貼尿布,不易讓汗水排出,再加上寶寶因為動作而過度摩擦之下,產生水泡和進一步引起破皮,而且尿液糞便中的刺激性排出物或者細菌也會刺激皮膚,就引起尿布疹”。實際上說,刺激寶寶皮膚的禍首就是尿液中所含尿酸鹽的長期刺激,加上潮濕環境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尿布疹。 尿布疹的好發因素: 1. 根據統計一天解便超過4次以上的寶寶,患尿布疹的比例大幅提高 2. 母乳寶寶的大便偏弱酸性,也容易產生水便,也會增加尿布疹發生的機會。 3. 季節不同與居住環境的氣候 4. 身體流汗程度不同 5. 尿布內潮濕悶熱的程度不同 6. 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技巧 7. 寶寶皮膚本身的敏感程度 尿布疹最常見的症狀: 皮膚出現小丘疹、紅腫、糜爛,甚至有異味產生。最好發的位置在包覆尿布的位置上,譬如大腿內側、會陰處、屁股、腹股溝。更清楚地說,尿布疹多出現於尿液集中在尿片上的部位,男寶寶會是在前端,女寶寶是在臀部下方。 尿布疹的處置方法: A. 尿布疹的治療首重減少不良物質的刺激,換尿布時,可用溫水輕輕沖洗寶寶的屁股,首要在皮膚上輕揉以除去表面上的分泌物即汗水,之後再用純棉棉布輕輕按壓即可。 B. 要提醒家長的是,與其使用棉花沾溫水或是用濕紙巾擦拭,遠不如直接用清水沖洗(溫水即可),之後千萬要記得晾乾一陣子(10-15分鐘),等屁股乾爽後再用潤膚乳塗抹以形成保護膜(只有輕度發炎時),或者以濕疹藥膏塗抹(較嚴重發炎時) ,每日四至六次。 C. 最重要的要點是想辦法保持寶寶屁股的乾燥—每隔2-3小時即察看並予更換,用溫 水洗淨再用柔細紗布巾擦乾,之後再晾乾5-10分鐘,不可立即包裹。 若已有大片紅疹,應再予以燈泡檯燈或者烤燈烤爐加以烤乾5-10分鐘。 D. 要提醒的是,若紅疹處已有破皮,則應加上優碘藥水塗拭,反而不可以再擦濕疹藥膏,以減少感染機會。 E. 根據統計每天勤換尿布次數達八次以上者,得到尿布疹的機率可以明顯降低。

2012年07月16日
公開
63

揭開育兒觀念15大謬誤(下)

謬誤11:剛出生的寶寶免疫力較差,所以一定要包緊緊,滿月前最好不要出門? 在臺灣寶寶還沒滿月前,都不太可能把他帶出門,且身上的衣服裹得緊緊的,相對於臺灣的做法,國外寶寶的寶寶剛出生1~2天也會帶到外面。周怡宏醫師認為,小孩雖然要到2~3歲時免疫力才會發展的與大人差不多標準,不過多出去外面曬太陽、接受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反而可增強免疫力,重點應是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就好。許多人對感冒有所誤解,認為吹到風就可能受到風寒而感冒,事實上要構成感冒必須有三條件,也就是人、病毒、近距離,因此適時的帶小孩接觸大自然是很好的增強免疫力方式。 謬誤12:副食品一定要在六個月後添加,致敏性的食物完全都不要給寶寶吃?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如果是喝母奶的寶寶,建議在6個月大之後開始吃副食品,避免干擾對母奶的喜愛。但是,哺餵配方奶的寶寶較容易產生厭奶,在4~6個月之間就可開始漸進式的吃副食品。周怡宏醫師認為,需不需要開始吃副品,會受到文化背景、寶寶本身發展而定,如果寶寶看到食物會大量分泌口水,神經系統發展良好,開始有想吃食物的慾望,那麼媽咪也沒必要等到6個月之後。至於過敏,有時也是一種家族遺傳,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已經確認知道對某種食物過敏,那麼就別讓寶寶在一歲之前吃到那樣食物即可。 謬誤13:給寶寶吃點營養補充品,可增加免疫力? 寶寶攝取營養,最好從天然的食物中獲取,如果想幫寶寶補充營養補充品,需了解這個營養品是純的嗎?對孩子的身體功能確實真能提升?是否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其效果?周怡宏醫師表示,免疫系統是一分工合作的機制,如果吃了營養品增強某一個功能,其實有可能會打亂其系統平衡,造成混亂,除非小孩已經檢查確認免疫系統中某一個功能數值偏低,那麼則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周怡宏醫師也強調,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容易感冒就是免疫力差,其實並不然,有可能是小孩與病源接觸的頻率太高,特別是在臺灣,受到地小人稠、活動空間不夠、大肌肉運動不足的影響,小孩感冒的機會也因此大大提升。 謬誤14:反正寶寶還不會看電視,電視一整天開著也沒關係? 寶寶雖然看不懂電視,可是他卻會被電視上的聲光吸引,周怡宏醫師認為如果讓寶寶長期看電視,對腦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害,因此一般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不要接觸電視,對學習能力的培養並沒有幫助,最好是多與自然的環境接觸、陪伴者與孩子親密互動、教導遊戲的方法,才有助於寶寶的學習訓練。 謬誤15:寶寶一哭不能馬上安撫,否則長大後會很難帶? 目前不斷強調與寶寶要建立正向的依附關係,當寶寶有需求的時候,大人最好能給予安撫,在正向依附關係下成長的小孩,在他內心深處會了解媽咪會永遠支持他,因為有了強力的後盾,充滿安全感,所以更有意願去探索環境。

2012年07月16日
公開
89

新生兒照顧須知

了解新生兒與照顧新生兒是每個家庭所需負起的重責大任。新生兒的定義依照WHO(世界衛生組織)是以出生四週內為新生兒期。至於照顧新生兒更是一門大學問,除了要照顧新生兒的飲食、睡眠、保暖等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新生兒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嬰兒出生以後一個月內的新生兒時期,因與母體內的情形完全不同,必需在與子宮迥然不同的環境中成長。此一時期是嬰兒適應新環境的最重要期間,可能遭遇到生理上的轉換的困難,因此需要給予特別照顧,才能順利渡過。 A.新生兒環境變化: 新生兒除了哺乳時間外,大部份時間都在睡眠,因此嬰兒房間應該保持整潔和安靜。但是也無需刻意避免所有的聲音,適當的聲音嬰兒會適應且是聽覺發展所必需的。 B.新生兒溫度調節: 新生兒對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父母應注意嬰兒的體溫,嬰兒房間的溫度宜保持25-28℃左右,且要留心室內空氣的流通。 C.新生兒衣物: 嬰兒衣服的選擇,應以輕軟、溫和而不易褪色,並避免使用易燃燒之尼龍料為宜。棉織內衣沒有刺激性,又容易吸汗,是最適當的衣服。衣服的型式須簡單,太緊和太寬,都會妨礙嬰兒的活動。 D.新生兒更換尿布:嬰兒解大小便時,馬上換尿布,並用溫水洗淨屁股,再以棉巾輕輕拭乾。 E.新生兒洗澡: 每天要為嬰兒洗澡,除提供清潔舒適外,還可借此觀察身體有無異常現象,如紅疹、瘀斑、外傷等等,並可增進親子關係。 洗澡的時間最好在餵奶前半小時或餵奶後1 個小時,可避免吐奶,選在一天中氣溫較高的時段(約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左右),室內溫度要暖和(約26-28℃)水的溫度要適當,先放冷水再放熱水(36-38℃)可用手腕內側測試,感覺熱熱不燙即可洗澡,時間約5-10分為宜。避免洗澡水進入耳朵、預防中耳炎,洗後用清潔小棉棒清潔耳朵蓋,僅防將棉花棒插入耳鼻孔深處。註. 洗澡時千萬不要讓嬰兒單獨留在浴缸中,以預防發生意外。

2012年07月15日
公開
69

揭開育兒觀念15大謬誤(中)

謬誤6:有輕微感冒,咳嗽或流鼻水症狀,最好不要打預防針? 根據各國衛生屬的規範,感冒絕對不是打預防針的禁忌。周怡宏醫師說明,只要小孩不在急性期、活動力好、沒有發燒,都可以打預防針,除非正處於身體器官功能異常,由醫師評估後才最好不要打。 謬誤7:只要出過麻疹或德國麻疹,以後就不會再發,所以寶寶不小心被傳染後,就可一勞永逸? 目前針對水痘、麻疹其實都已經有疫苗可以防範,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大約在寶寶一歲時即可接種;而麻疹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 95%以上的人接種後產生主動免疫,大約在寶寶1歲時即可接種,打完後發生機會低,就算真的發生,症狀也會變輕。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在一歲還沒接種疫苗前感染,頂多也是發燒、出疹等症狀,且一歲前因與外界的接觸機會不大,因此得到的機會也相對較低。 謬誤8:聽說嬰兒羊奶粉比較不會過敏,所以要預防寶寶過敏疾病發生,最好幫寶寶選擇以羊奶蛋白為基礎的配方奶? 周怡宏醫師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如果寶寶對牛蛋白過敏的話,那麼對羊奶蛋白也一樣會過敏。此外,對於抗過敏效果,較能認同的反而是新鮮的羊奶,因為其多少含有些抗過敏成份。且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家長,許多研究證據顯示如下,因此家長務必請教專業醫師,才能選購對寶寶健康無害的嬰兒奶粉: 1. 新鮮羊奶的特性不能等同於嬰兒羊奶粉。 2. 羊乳蛋白能否作為適當的牛乳蛋白「替代品」並無足夠證據支持。 謬誤9: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所以睡眠品質較差? 喝母奶的寶寶在7~8個月之前,因為餵食方式並非屬於定時定量,有些媽咪泌乳的量不一定,加上有些寶寶還沒開始吃副食品,因此到了晚上比較容易餓。但周怡宏醫師表示,寶寶可以閉著眼睛一邊吸奶,且有一個穩定的吸吮速度,因此喝母乳的寶寶大概要等到7~8個月大之後才能進行睡眠時間的調整和訓練。另一方面來說,餵母乳的媽咪也不會因為半夜餵奶而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 謬誤10:流感高峰期,為了怕寶寶感染,所以一定要用抗菌洗手乳洗手? 事實上流行性感冒是受到「病毒感染」,而非「細菌感染」,因此抗菌洗手乳對遏止流行性感冒的作用並不大。不過周怡宏醫師指出,勤洗手這個觀念是沒有錯的,因為洗手可讓手上附著的感冒病毒以及細菌減少,不過針對抗菌洗手乳的實際作用,廠商也需具體提出證明顯示抗菌洗手乳的成份可把病毒殺掉。

2012年07月15日
公開
82

新生兒臍帶護理

新生兒臍帶護理 目的在於預防臍部感染,促進早日乾燥及脫落。觀察重點為有無出血及異常情形。臍帶通常於出生後7-14天會脫落,在脫落前,每洗完澡至少做一次臍帶護理,但如果臍帶潮濕或有臭味,即要多做幾次護理,並保持乾燥,當臍輪周圍發紅、臍部出血、臍帶脫落傷口未癒而長肉芽、臭味時,均需找醫師診治。護理方法如下: 1. 臍帶消毒溶液:75%酒精和95%酒精。 2. 消毒法:洗澡後先用小棉棒將臍部水份擦乾,再用一支小棉棒沾消毒溶液,一手用姆指、食指輕壓臍部周圍將皺摺處撐開,由臍部內面往外環消毒1-2次。注意尿片要覆蓋在臍帶上面,避免常尿濕引起感染,若不慎尿濕需再做臍部護理。 臍帶脫落: 在正常的照顧下,臍帶在寶寶出生後約七至十天就會自然乾燥及脫落。剛脫落的肚臍,會滲出些血水,因此需要特別的處理。不論臍帶是否已脫落,肚臍處理主要為下列三個步驟: 1.每天洗澡時,肚臍部位都需要清洗,包括使用肥皂,且要深入到底部(白色部位),重點是在白色的臍帶(非黑硬的乾臍帶),清潔肚臍處並不會引起疼痛。清洗完畢後,肚臍部位水分要以棉花棒擦拭乾淨。 2.最後以棉棒沾95%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止,並可於每次換尿布 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為潮溼,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95%酒精再次擦拭)。95%酒精的作用是要使肚臍加速乾燥,而非殺菌消毒;乾燥後的肚臍就容易脫落,也不易滋生細菌。 3.臍帶脫落後處理步驟也如上述。注意保持臍部處乾燥,避免尿布浸溼,因為潮溼的肚臍容易引起發炎。注意切勿拉扯未脫落的乾臍帶,以免出血。也不要以優碘、藥膏、麻油、或不明藥粉去處理。

2012年07月14日
公開
69

寶寶0-6歲的發展之旅

寶寶喝奶後,媽媽為防範寶寶腹脹、打嗝,常以手拍背部至少廿、卅分鐘,但研究發現,適當幫寶寶按摩,比拍背還有效,並可減少寶寶夜醒次數及增重。 新生兒常有睡眠週期不固定、夜間易驚醒問題,這些照護上的問題,經醫學研究都可以藉由嬰兒撫觸與按摩獲得有效改善。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九至十五個月寶寶,進行嬰兒撫觸按摩後,夜間醒來的次數減少廿五%,夜間連續睡眠時間也平均增加了卅二分鐘,最長的連續睡眠時間還可增加到八十四分鐘。這是因為透過嬰兒撫觸與按摩,可刺激嬰兒血液中「褪黑激素」濃度升高,「褪黑激素」可幫助嬰兒建立睡眠週期,調節嬰兒發展日夜週期性韻律。 周怡宏指出,嬰兒撫觸與按摩也可縮短寶寶的住院期三至六天,增加體重成長達四十七%,國外針對六週大的足月兒進行觀察實驗,也顯示有接受按摩刺激的嬰兒成長較為顯著,平均增加一公分的身高、零點九公分的上臂中圍、零點七公分的小腿中圍。 根據台大醫院小兒部對平均卅二週的早產兒,每天進行三次、十五分鐘的嬰兒按摩,十天後,嬰兒體重、身長、頭圍都有明顯增加,平均每天體重增長率比未接受按摩早產增快約五十%。主播林書煒昨天也現身說法表示,她的寶寶出生時僅有兩千六百公克,經每天撫觸按摩,寶寶兩個月大時增重五公斤,丈夫還直跨寶寶的雙腿是全世界最可愛的「米其林腿」。 周怡宏說,寶寶餵奶後常見腹脹、打嗝,傳統上,以拍背紓緩,但若對寶寶作腹部按摩,因按摩是以順時鐘方向撫觸,與腸子消化方向一致,有助寶寶腸胃蠕動,以一次腹部按摩約三到五分鐘來說,比傳統拍寶寶的背部的方法來得直接有效。但周怡宏強調,寶寶血壓不穩定及患有急症時,千萬不可對寶寶施以按摩。

2012年07月14日
公開
59

揭開育兒觀念15大謬誤(上)

對於小兒生活、疾病照護,您是否還存有上一輩的錯誤觀念?有時小孩生病發燒,媽咪感到焦慮不已,甚至手足無措,有許多人聽信偏方,加上自己錯誤的認知,反而使得小孩的身體受到二度傷害,許多的無知和誤解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也是為什麼到了今日,仍有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袋,甚至要用酒精擦拭身體才能退燒,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此,其實身為現代人的您,即使對於小兒的照顧一無所知,也應有求知的慾望,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陪伴小孩一起健康成長。 謬誤1:發燒會燒壞腦子,還可能造成智能缺損或腦性麻痺? 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因病毒感染造成的,人體受到侵犯後,免疫系統會起反應來對抗這些病原,因此會產生發燒的症狀。至於很多人擔心,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中山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寶寶燒到43℃以上,且這樣的高溫持續3~4小時,傷害體溫調控系統,不過現今根本不會有父母讓小孩燒到這種程度還坐視不理。而很多的智能缺損問題都非因發燒引起,而是先天性或者出生後腦部缺血缺氧,或者腦膜炎,主要也是因為細菌侵犯腦膜,才引起高燒的,因此家長必須弄清楚前因後果。 謬誤2:半夜一定要叫寶寶起來喝奶,才不會餓到? 基本上寶寶是否需要半夜起來喝奶,與寶寶的年齡、餵食方法相關,周怡宏醫師以母奶和配方奶寶寶做說明: 1.親餵母奶的寶寶:大概需等到7~8個月大才能斷掉夜間餵奶,因為母乳每次的餵食量不多,寶寶沒辦法撐那麼久而不感到餓,因此需要喝夜奶是正常的,但等到7~8個月時,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就能增加他的飽足感,半夜也不用再進食了。 2.喝配方奶的寶寶:因為配方奶的餵食方法是屬於定食定量,白天大約餵5次的量就夠了,因此等到寶寶出生1~2個月之後,就可逐漸戒掉夜奶。 謬誤3:大鳥慢啼,所以寶寶兩歲時都不會說話,可以再觀察? 1~1歲半的階段屬於單字快速累積期,1歲半之後開始有雙字詞、三字詞的出現,到了2歲時也可以用這些單字與字詞組合成句子。因此周怡宏醫師提醒,如果到了2歲連5~10個單字都不會講,是不合理的狀況,應先看健兒門診,與醫師評估是否因為環境訓練做得不夠好,或者日常生活中主要照顧者缺乏與小孩的溝通練習,因而失去口語的模仿對象,這些都是必須要了解的,而父母也不應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期。 謬誤4:小時後胖不是胖,所以18歲以前的發育期不用限制飲食量? 目前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現代人忙碌因此大多吃外食,使得小孩的飲食方式也隨之轉變,不過爸媽千萬不可忽視小兒肥胖的問題,肥胖細胞到了約3歲時會定型,且永遠不會消失。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小兒肥胖嚴重,那麼到了青春期肥胖的機會有50%,到了成年甚至高達80%,且目前糖尿病的患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因此爸媽需時時觀察小孩的生長曲線,百分位最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10-90百分位之間)。而幫助小孩體重不要過胖的最佳方式,應從生活管理做起,像是保持運動的習慣、戒除零食點心等等。 謬誤5:類固醇副作用多,所以小孩有氣喘,醫師開短期類固醇,最好不要服用? 類固醇在治療過敏範疇中,是很常用的一種藥物,因為它有顯著的抗發炎作用,如果正確使用效果良好,不過也有其副作用,因此大多數人聽到類固醇常抱以負面的想法。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如果小孩真的有氣喘疾病,那麼氣管裡會有大量的發炎物質,因此除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之外,醫生可使用適量、短時間的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具有短暫控制的效果。至於所謂的副作用,除非是「長時間」的使用才會產生,因此只要掌握少量、短期(1~2個月),就不用太擔心,如果不及時使用藥物控制而讓病情惡化,反而是比較危險的做法。此外,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判別小孩真的是否為氣喘,或者只是單純的支氣管炎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用藥和治療方式上具有極大的差異。

2012年07月13日
公開
70

您的寶寶要從小注意發展表現

寶寶0-6歲的發展之旅 嬰兒的大腦就像一個剛出廠上線中的品牌電腦,每一秒都在與外界環境產生溝通互動。寶寶的腦部容量從出生到成人將成長4倍之多,其中大部份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完成。 0∼3個月 雖然大腦內皮質的基本結構在出生前就已經成形,但須要等到出生後,不同區域間才有快連結出複雜的精密網路。一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懂得如果哭泣,就會有人來抱他。三個月後,大腦的視覺皮質已較能控制眼中所見,寶寶會用眼睛追蹤動作,分辨顏色,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但只要日常的遊戲就已提供足夠的刺激,例如光線的變化;在寶寶眼前搖晃玩具;將圖片貼在嬰兒小床前,或提供家中的小物品任寶寶觀察。此時寶寶對兒語的注意力變得更強,兒語不同於成人對話,聲音頻率較高,語調的抑揚頓挫特別明顯,父母可以運用這種說話方式吸引、維持寶寶注意力,促進親子間的了解。 6∼12個月 此時寶寶開始能結合不同感官,對於各種事物的認知可以建立更豐富的概念。大腦的語言路徑迅速成長,寶寶能模仿特定的音調,發出一些韻母或聲母。近一歲時,還能進一步開始模仿成人說話的特質,改進說話的聲音,逐漸說出能被聽懂的語彙。同時寶寶的記憶力已足夠讓他記得幾分鐘前發生的事,例如誰離開了房間。一些簡單的遊戲可讓寶寶樂在其中,如藏東西、躲貓貓等。 12∼24個月 寶寶大腦的前額皮質開始發展,可以有能力計劃並執行動作,例如爬到桌子下面撿滾過去的球。記憶力也持續快速成長,一個顯著的發展里程碑是了解物體恆存的概念,寶寶可以回憶起之前看過的事物,懂得「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在」。雖然18個月起寶寶開始,能夠使用的字彙不斷增加,但父母不應忙著糾正發音,反而要多注意其手勢和眼光,說出寶寶所指物品的名稱,使寶寶知道溝通已經成功。 2∼3歲 寶寶的發展持續進行,可以開始說出句子,懂得依顏色或形狀挑選玩具,甚至記得喜歡的故事書中的情節。可選擇玩具書如洞洞書、玩偶書等吸引他的注意力。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學習次序和數字概念,最初可能用不正確的數字順序數數,如用1、3、7、9數四種東西,不過很快就能把它改成母語裡慣用的對應字。 3∼6歲 此一階段腦中負責組織和計劃的區域正在擴展,使得寶寶能計劃未來,如「我明天要去木柵動物園玩」,也知道要把玩具收到哪裡,並學習安排事情。寶寶對於音樂和空間技巧也表現出高度的接受性,雖然三歲的孩子仍然不能正經八百的拉小提琴,卻已開始喜歡敲敲玩具鼓或小鐵琴。不少寶寶對特定的樂器感興趣,因此是安排團體音樂學習的時機。

2012年07月12日
公開
94

新生兒飲食

(1) 母奶餵食: 母奶為嬰兒最適當的天然營養品。以母奶餵養,無論在營養上、經濟上、及母子心理與感情方面都有很多優點。母親餵奶前應先洗淨雙手,用冷開水輕洗乳頭以最舒適之坐姿勢予以哺餵,餵奶時,應視奶量多少,用一側乳房或雙側乳房餵哺,但應以左右乳房交換先餵奶為原則。吸奶量足夠的嬰兒,平常吸奶15分鐘,最多20分鐘就能滿足,自動放開乳房,熟睡3至4小時,並有適量體重的增加。如餵奶20分鐘不能滿足而繼續吸吮不放;不能入眠或睡眠1至2小時就會醒來,可能是奶量不足,應以牛奶補充,即每次餵母奶以後添餵牛奶。或每天一次或以牛奶代替母奶。每次餵完奶後,將嬰兒抱起,輕拍背部,使他吐出吸奶時所吞進的空氣,用不著勉強。 (2) 配方奶餵食: 奶嘴洞的大小,原則上奶瓶傾斜45度後,以能一滴接一滴的滴出為佳,每分鐘15~20滴最好。如果奶嘴洞太小,以致吸吮出的奶量不足,嬰兒需用力吸吮,而使用嬰兒會感到厭煩者。未喝完牛奶前,已因過度用力吸吮,而感到疲倦,以致睡著。若嘴洞口太大,可能會嗆到。另若奶嘴洞口適當,但嬰兒仍顯示吸吮困難,需間斷餵食,或每次餵食超過20~30分鐘,則需請教醫師。 (3) 餵奶姿勢與排氣: 哺乳時,將寶寶頭部抬高,選擇最易喝到奶的姿勢,並注意不要讓他喝到奶瓶內的空氣。排氣吐出: 哺乳後,將寶寶靠胸抱直,由下往上輕拍背部,使空氣吐出來幫助寶寶打嗝 (4) 調奶方法: 調奶方法為沖調牛奶時,請先加冷水再加熱水,水溫約40~50℃,再加入奶粉調勻。切忌用熱開水沖泡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素。換奶的方法可分為稀釋法和綜合法,須注意(1)濃度逐漸增加,(2)觀察大便及皮膚情形,如有異常,應速就醫。 (5) 哺乳器之清潔: 每天所使用的哺乳器,包括奶瓶、奶嘴及瓶蓋,應先消毒然後使用,以防止細菌感染。如此每一嬰兒應備奶瓶六隻以上,以便每天一次予以煮沸消毒,其方法如下:將奶瓶、奶嘴及瓶蓋用清水刷洗清淨後,先把奶瓶放入冷水鍋內,鍋內所盛的水量必須淹過奶瓶,煮沸約10至20分鐘後,把奶嘴及奶瓶蓋放入再煮,等五分鐘後將鍋蓋好並離爐,待沸水自動放淳,即可持乾淨筷子或鉗子取出,置放乾淨處備用,應注意預防蒼蠅、蟑螂及其他髒物進入。 註. 嬰兒使用剩下之牛奶,不可保留到下次餵奶,以防止細菌的侵入引起感染,損害健康。 (6) 奶瓶消毒法 1.消毒器具: 調奶前,請把所有器具至於滾水中煮沸,消毒5∼10分鐘以上殺菌。(奶嘴消毒3分鐘即可) 2.加入開水 : 調奶用的新鮮水,至少要煮沸五分鐘,等到冷卻至順口的溫度。 3.計量奶粉: 請使用附於奶粉罐的量匙盛起奶粉,於瓶口刮片或乾淨的刮刀刮平量匙中的奶粉。 4.溶入奶粉: 把量匙量好的奶粉倒入奶瓶的溫開水中,套上奶嘴,以畫圓方式輕輕搖動奶瓶,直到完全溶解。 (7) 母奶儲存方法:奶水置於室溫: 初乳:12~24小時。成熟乳:6-10小時。置於冷藏室: 成 熟乳:最多5天。(1)冷凍奶水:冰凍層可存放3-4個月; (2)在冷藏室解凍但未加熱之奶 水放於室溫內4小時內可使用。如放於冷藏室24小時內仍可使用,但不能再冰凍。(3) 以溫水加熱之解凍奶放於冷藏室4小時內仍可使用,但不能再冰凍。 (8) 換奶方法分為混合法與稀釋法兩種: 1.混合法:舊奶粉與新奶粉混合使用。第一天使用 舊奶粉及新奶粉各半,觀察嬰兒大便情形,若無腹瀉,則第二天使用舊奶粉1/3、新奶 粉2/3,若大便正常,第三天開始使用新奶粉。 2.稀釋法:使用新奶粉,第一天使用1/2奶 → 2/3奶 → 全奶。

2012年07月12日
公開
74

常見尿布疹問答集(下)

◎Q11 尿布疹的症狀有哪些? 尿布疹是嬰兒中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主要症狀表現為紅臀、皮膚上紅色斑點或疹子,甚至因為脫皮導致潰爛,在肛門周圍及臀部皮膚表面呈現泛紅或有紅疹,嚴重時可能出現水泡或潰瘍,觸摸時會疼痛或因尿濕後刺激引起皮膚疼痛,導致嬰兒哭泣。此外,嬰兒可能會因為搔癢或疼痛而表現出哭鬧,躁動不安、睡眠干擾等問題,甚至影響餵食食慾與食量。 ◎Q12 尿布疹的主要成因- 對磨與潮濕 由於皮膚與尿布之間,尤其是大腿內側、生殖器腹面、臀部、腰帶環狀區域,因為不斷的相互摩擦,造成保護作用的角質層結構破壞。其他包括在尿布環境中累積的濕熱,浸潤久了之後會造成皮膚角質層破壞而糜爛,變得易受外物傷害,例如尿液中的氨、糞便中的蛋白分解酵素等化學物質,再經過肛門附近的細菌(如腸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黴菌(如白色念珠菌)的存在分解之後,會製造消化酵素,進一步刺激皮膚產生炎症。 ◎Q13 尿布疹與念珠菌皮膚炎如何區分? 典型的尿布疹與念珠菌所引起的皮膚炎,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在皮膚皺褶屈曲處(如腹股溝)的皮膚不受易侵犯,應屬正常顏色。而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皮膚炎(Diaper candidiasis),主要除了一塊大範圍的紅斑,還會在患處常有一些散發性衛星狀、周圍會有落屑的紅疹,有時有小膿?,皮膚皺褶屈曲處通常亦受影響。 ◎Q14 形成尿布疹的四個主因是甚麼? 根據研究,尿布疹跟皮膚水份、磨擦、酸鹼值(PH值)、白色念珠菌、刺激性物質等有很大的關係。研究指出,過多水份與摩擦,是形成尿布疹的第一因素,當皮膚的角質層吸收水份,變成濕軟之後,再加上摩擦的動作,很容易破壞皮膚的保護層,也就是皮膚的障壁會因此破壞。第二因素則是 尿液或糞便中的刺激成份,它們原本不易穿透皮膚而引起刺激發炎,但因皮膚保護層被水份與摩擦破壞後,外界刺激物就很容易滲透皮膚,進而引起皮膚發炎,形成所謂的尿布疹。再者,第三因素是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白色念珠菌,尿布疹常因念珠菌感染而更加嚴重。最後,第四因素是糞便的消化酵素﹐也是造成刺激的因素之一,研究指出當糞便或尿液使皮膚的酸鹼值升高呈鹼性時,可加重尿布疹產生。 ◎Q15肛門周邊的皮膚炎是否為尿布疹? 嚴格說,這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肛門周圍皮膚炎較常見於餵食配方奶的嬰兒,因為餵食配方奶的嬰兒糞便中酸鹼值較高,但因嬰兒皮膚的鹼性的忍受力不同,也並非都會發生,最早可在兩個月大時,肛門周圍2公分區域內出現紅斑,可擴大到4公分以上,甚至會有浮腫、糜爛情形,一般在1-2個月後會自動癒合,治療方法最重要者在於大便後儘快完全洗淨,再給予晾乾保持皮膚乾淨清爽即可。 ◎Q16尿布疹的嚴重程度如何區分? 一般可以區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三個等級如下: 輕度: 紅斑與紅疹局部出現,皮膚輕微潮濕,尚未有皮膚破損出現,也無搔癢感。 中度: 紅斑與紅疹廣泛出現,皮膚明顯潮濕,已經有皮膚破損出現,明顯搔癢感。 重度: 紅斑與紅疹廣泛出現,皮膚明顯潮濕,皮膚嚴重破損加上化膿變化。 ◎Q17發生尿布疹後的三步驟清潔方式? 當孩子的尿布疹發生後,最重要的並不是立即做藥物治療,而是仔細思考如何切實做好清潔,以去除發生尿布疹的四個主因(請見Q14說明)。我們的建議有以下三個主要步驟: 1) 水洗加上手搓揉- 每次更換尿布時,都準備乾淨的清水,並以手部輕柔的搓揉有尿布疹的皮膚部位,已完全去除黏附的各種物質,包括尿液、便渣、汗水以及皮脂分泌物。 2) 以乾布仔細擦乾- 洗過之後,以細緻柔軟的紗布巾將濕透的皮膚擦乾,此一步驟要仔細將有尿布疹的皮膚部位完全擦乾,大約80%左右水分可以被吸收。請注意不要使用粗糙布質,以免刮傷尿布疹皮膚。 3) 足夠的晾乾時間- 擦乾後的最重要步驟即是晾乾,可以自然風乾20分鐘,或者以暖爐或烤燈烤乾10分鐘,以確實使有尿布疹的皮膚部位乾淨清爽。請注意晾乾時間需要足夠,才能讓所有水氣蒸散完全。 ◎Q18有尿布疹時需要擦拭藥物嗎? 一般而言,輕度尿布疹的治療,只要較頻繁的每2-3小時尿布更換,使用品質良好的尿片,特別是有強吸水力以及抑菌能力者,再加上標準的尿部清潔方法,即可以有效改善。而在中度與重度尿布疹,就需要依照嚴重度,使用濕疹藥膏或抗生素藥膏。 ◎Q19有尿布疹時需要口服藥物嗎? 通常尿布疹只需要局部的清潔與治療,並不需要口服藥物。只有在孩子有明顯搔癢時,可以考慮局不止癢藥物加上口服抗組織胺已加強止癢效果。另外,當紅疹嚴重到有細菌感染變化有嚴重的局部發炎徵兆或者併發發燒時,才考慮加上口服抗生素藥物。 ◎Q20尿布疹的病程變化為何? 一般尿布疹的治療,多在給予正確而即時的更換尿布、清潔步驟與必要的治療藥物之後,1-2週以內會完全復原。但是,若有併發念珠菌/細菌感染,或者較大片面積的紅斑紅疹時,即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2012年07月10日
公開
81

先天性代謝異常篩檢

先天性代謝異常篩檢 寶寶於出生滿24小時後,即在嬰兒室接受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其項目如下: 1. 先天性甲狀腺低功能症 2.苯酮尿症 3.高胱月安酸尿症 4. 半乳糖血症 5. 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酉每缺乏症(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 註. 若出院二週後未通知,即表示正常,如有異常,嬰兒室均會以電話予以通知 先天代謝篩檢的重要 部份先天性代謝疾病,病況初期往往不明顯,但是一旦病發,若非嚴重至於危急生命,即是造成身體永久性的損傷,造成病患、家屬及社會長期的遺憾以及負擔。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篩檢自民國76年10月於全國全面推行,至今已有十餘個年頭,目前普及率高達97%; 亦即除了極少數之外,大多數的新生兒出生一個星期內,都採血進行篩檢。採血方法是在腳跟用採血針取血,滴在濾紙上,由各產科醫院郵寄,統一集中在衛生署指定的篩檢中心進行。 先天代謝篩檢的程序 篩檢的作業程序分為初檢和複檢。由於原則上不希望有任何患者經過篩檢後沒有被檢查出來,所以初檢時標準放得比較低,確認的工作則是在複檢之後才進行。也就是說,即使家長接到初檢通知要再複檢,也無需太緊張,因為這不確定診斷尚有一段距離。因此家長們只需在家靜候複檢結果即可。 篩檢對象:國內出生的新生兒。 採血時間:出生滿48小時且哺乳滿24小時 。 篩檢單位: 一、採集單位:軍、公、市及私立醫療院所懸掛行政院衛生署發給「新生兒先天代謝疾病篩檢院所」招牌之接生院所。 二、檢驗單位:台大醫院、台北病理中心。三、診斷治療單位:先天性代謝疾病地區轉介醫院,如台大、榮總 篩檢結果查詢: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結果如為陰性(檢驗值在正常範圍)將不另外通知,如需進一步檢查,相關醫院診所或轄區衛生所公共衛生護士將會盡快與家長聯絡,為能讓醫護人員順利連繫,以免影響診斷或治療時機,應該填寫能夠聯絡到的電話與地址給採集醫院。

2012年07月09日
公開
66

家長要如何知道寶寶是否生病?

【New】 寶寶察顏觀色 嬰幼兒因為還不會說話,無法適時地表達出自己哪裡不舒服,或是哪個地方疼痛等,往往大人們會因此疏忽照料、而造成意外頻傳。家長要如何知道寶寶是否生病? 不同年齡不同觀察方法: 嬰幼兒如果身體不適,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觀察方法,舉例來說,剛出生的新生兒到三個月大的嬰兒,如果大聲啼哭,表示他可能是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也可能是尿布濕了,或者是寶寶生病了、身體不舒服。 寶寶的活動力 除哭泣外,也可從嬰兒的活動力來了解是不是生病,倘若小寶寶沒什麼活力、活動力下降,四肢像青蛙依樣軟趴趴的,就應留心是不是身體方面有什麼不適。如果小孩發高燒,可能代表導致嚴重的病菌感染。若發生嘔吐的狀況,也要注意吐的樣子是否呈現噴射狀的嘔吐方式。至於六個月大到一歲的寶寶,因為還不會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家長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來了解身體狀況。此一年齡的寶寶充滿好奇心,渴望接觸外界環境,喜歡玩耍,常常每天動個不停。但若寶寶出現嗜睡、倦怠、無精打采、不想玩,且持續一段時間的話,家長即要注意寶寶孩子是否感冒或有類似病毒感染的症狀,例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疾病。一歲以後,寶寶已經開始學說話表達自己,但能夠清楚表達五官部位及疼痛感覺時,約需等到兩歲半以後。此外,嬰幼兒如果出現不尋常的動作,例如規律性的眨眼睛,或者規律性地四肢抽動等,都有可能是患有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