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嵐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關於諾羅病毒

2013年12月20日
公開
55

轉貼2011年12月小嵐得諾羅病毒po的資訊: 這類病毒吃蛋白質,飲食上只能吃白飯、青菜、肉鬆,吃稀飯有時可能更糟,不能喝奶類、燕麥、豆漿、米漿、玉米濃湯…,只能喝開水,不能喝舒跑。 上網google,果然是個特別的病毒: 〈曾恭國藥師整理〉 諾羅病毒(Norovirus)是造成急性腸胃炎之常見病原之一。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雖然一年中皆會發現,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諾羅病毒它可侵犯所有的年齡層,但以年輕成人為主,且疾病發生主要在冬季;而輪狀病毒好發於0至3歲的兒童,但少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及青少年,發病率則分佈在2~5月。 至於在臨床症狀的表現,諾羅病毒腸胃炎是一種來得急遽去得也快的一種感染,嘔吐(100%,約1~2天)、腹瀉(45%,約1~2天)、發燒(30%)及呼吸道症狀(20%),住院天數約2~3天。而輪狀病毒性腸胃炎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腹瀉(89%)及發燒(79%)的情形,其住院天數也較長約4~5天。 通常在感染諾羅病毒24至48小時就會出現症狀,但也可能在接觸病毒12小時後就會發生症狀。發病期只有2-3天,大部分病人的最主要症狀是嘔吐,潛伏期約24-48小時,這是諾羅病毒腸胃炎在臨床上的特徵。 由於諾羅病毒會造成強烈嘔吐及腹瀉,容易造成脫水與虛脫現象,尤其在幼兒、老年人、孕婦最常見,所以必須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對抗諾羅病毒,也沒有疫苗可以預防諾羅病毒的感染。 諾羅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容易受感染的途徑如:患者的糞便、嘔吐物;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料;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與照顧患者有直接接觸,都可能因帶有病毒而被感染。所以囉~如在老人之家、安養中心工作者就必須要特別小心。 因為諾羅病毒感染力很強,感染者在出現症狀到恢復後至少三天中都具有傳染性,有些患者甚至在復原後兩個星期還具有傳染性,所以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以及個人衛生是相當重要的。 以下是避免感染諾羅病毒的方法: 1. 勤洗手,尤其是在如廁後、進食、或是準備食物之前。 2. 徹底地清洗水果和蔬菜。 3. 利用家中的漂白水,徹底清潔與消毒被污染的表面。 4. 被污染的衣物應立即脫掉,可以使用熱水或肥皂立即清洗。 5. 嘔吐物及糞便應小心處理,並確保周圍環境的清潔。 6. 感染諾羅病毒的患者在出現症狀到恢復後三天內,不應該準備食物,若食物被污染,則應該妥善的丟棄。 〈疾病管制局網頁〉 諾羅病毒Norovirus 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 患者只要適時、適切的補充流質,病人多會自然康復少有後遺症發生。但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人,一旦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由於這些人缺乏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等嚴重症狀。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1)廣泛分布全球,近期於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均有規模不等之疫情發生。 (2)美國CDC評估每年約2300萬人次因感染諾羅病毒而造成腸胃炎,其中有50%是經由食物傳播。從1997至2000年之間,有232次聚集事件,57%經由食物傳播、16%為人傳人、3%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以及23%原因不明。最易發生的場所包括飯店(36%)、照護中心(23%)、學校(13%)和輪船(10%)。 (3)諾羅病毒在台灣地區分佈情形:諾羅病毒好發於人口密集機構,如:長期養護之家等等。 傳染窩(Reservior) 人是唯一之帶病毒者。 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經由與病人的密切接觸(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到或喝到汙染的食物或飲料。 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s) 諾羅病毒一般為24至48小時。 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一般在急性腹瀉停止之後48小時內依舊有傳染性。

【轉貼】陳之華:教育貴在「養趣」

2013年07月05日
公開
51

陳之華:教育貴在「養趣」 文�陳之華 林語堂認為:「覺察、懷疑,是一切思想的主力。求知、養趣,是一切學問的水源。」對照芬蘭教育一再強調的求知貴在「養趣」,對於所有會影響學生求知興致的事務,都會擔憂在過與不及之間,破壞了學生在求學時期對於學習樂趣的養成。 在芬蘭時,有一次大女兒下課回到家說:「我覺得我們老師真的很奇怪,只因為有幾位同學的功課沒有如期完成,老師就說,那他要好好了解一下,是不是因為給學生的功課量過多了?」 回到台灣之後,時時想起芬蘭教育現場的種種「小題大做」:當學生考試沒有考好,老師會反思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夠好?還是題目出得難度過高?當學生未能如期完成功課,老師會深入思考與了解事實的真相為何?是自己出得太多,還是學生學得不夠理想?在他們的想法裡,考試與作業構成整體「學習」的一環,是用來協助老師與學生對於學習進展的了解與認識。 我不禁感嘆,功課與考試真正「過量」的,並不是北歐,而是我們的教育現場。但極其有趣的現象,卻是大家在無可奈何之下,選擇了視而不見,讓這種對成長中孩子負荷過大的教育方式,成為一種常態。 在我們的教育觀裡,以為只要有學生達到高分成績,即便這些學生只是全體學生數的五%或一○%,就要求所有的孩子,無論資質、家庭環境、興趣志向到底如何,一概毫無辨別的要他們「見賢思齊」;卻不願意花精神功夫深入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做得到?有些卻做不到?做到的孩子,是如何辦到?是依自己的能力?還是有家庭或其他老師的力量?而對於那些無法做到的學生,原因又在哪裡?有沒有可以盡力協助輔導改善之處? 只論完成,卻不論如何完成 今年二月返國銜接國中教育的大女兒,在開學第一週,就不停要我們主動寫字條、打電話、或親自到學校跟老師說明,她有一、兩項作業未能如期完成,是因為時間不夠用,並不是她不願意做完,希望老師能明瞭,她一定會儘快補齊。 當時,我和先生走在女兒的校園裡,巧遇一位老師,她告訴我們:「哎呀,很多國內的同學也都做不完,不少學生是到學校後才互相抄作業。」要我們千萬別擔心,功課做不完,本來就是一種「常態」。 也有老師好心的建議,要學會抓重點「做」,學校老師交代的大小事項,本來就得自行取捨。從學生沉重的書包、疲憊的身影中,以及每天如雪片般飛來的作業、測驗卷、試題等,我明白,無法區分出課業中所謂「輕重緩急」的孩子,除了會累壞自己身子、自信心深受打擊之外,時間勢必不夠用,學習成果也必然會受影響。 但要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得從老師交付的所有事項中,挑出輕重,學會應付交差就好,這對於從北歐單純、踏實環境回來的女兒,真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學校環境所加諸的各種投機與取巧,在北歐的教育思維裡,是既不可取、也有點匪夷所思。在學習過程中,耍了小聰明跳過任何一個步驟而沾沾自喜的情況,對北歐人來說,是不踏實、不扎實、不老實,不僅虛浮、可笑,更不會當成開心事。 回到國內的現場,雖然眼見、耳聞的課業與考試皆已「過量」,但因升學壓力的重要考量,所以沒有時間去檢視問題的最根本面,反而讓孩子知道:考試有技巧、念書有重點,功課要會「取捨」,最後只論完成,卻不論是如何完成的。 親師會時,某科目老師說,他這一科遠比不上「主科」重要,所以不會去增加孩子回家課業的負擔。聽得令人心痛的是,我們的孩子在青澀年少時分,就被操練出了一身好「功利」,不是慎思明辨學問的功力,而是在課業中去區分輕重與高低的「功力」。 不考試就不主動念書? 最近和一位曾住海外、兒子目前就讀台北某「明星」高中的朋友聊起,她的孩子不時會反思學校過量的考試、課業與眾多教育制度面等問題。孩子見到同學之間最後選擇作弊來抵擋念不完的書和考不完的試,以便應付師長的壓力和取得「可以看」的成績。孩子的老師在了解他的疑慮後,提出一個和多數中學老師一樣的質疑:「為什麼如果老師不考試,學生就不念書?如果老師不出作業,大家就不會主動學習呢?」 我和朋友談至此時,哈哈大笑,我們笑的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最後會變成認定只有考試,才會讓孩子們念書呢?教育理念要培養的,應該是鼓勵孩子親近、喜愛知識,是主動學習與求知的態度和精神啊。 我們談起在海外讀書,學校不是沒有考試,也不是沒有作業、不用念書,但是考試的時間與數量,都界定在合理的範圍內,由老師運用真切的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再設法尋求對孩子身心發展與智能啟迪最有利的方式,協助孩子循序漸進的成長。而不是為了「杞人憂天」的成天擔心孩子不念書,憂心升學率,然後學校和老師天天考孩子、出作業,活生生像是趕鴨子人家,拿著竹鞭在後面緊緊盯著、追著跑。最後還很無奈的再來質問孩子:「為什麼,你們都不會主動念書呢?」 樂趣是學習的原動力 芬蘭教育上課時數少、作業適量、考試不多、體能與課外活動充足等基本事實面,有許多值得逐一思辨與探究的哲理,我就先以「學問的樂趣何在?」來談芬蘭強調的學習概念與立論基礎,其實和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觀點正好不謀而合。 最近有機會讀到林語堂在民國七十年再版的《論孔子的幽默》一書中幾篇文章,他在四十年前,也就是芬蘭進行教改的前十年,就對當時國內教育現況提出了語重心長的見解。他在〈學問與知趣〉一文裡開門見山的說:「今日現行的教育制度,不知是由哪裡搬來,其罪惡罄竹難書。其目標、方法、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教育為考試,考試為升學。』所以與學問為求知,求知在養趣之方法相去甚遠,與啟發心知、培養天才之旨趣相去又甚遠。……」 這位中華文化的智者、文采幽默的達人,在幾乎半世紀前就指出:「……學校教育,應該是為啟發學生對於學問的興趣及求知欲而設的,……一切課程功課,須以學生的身心體力為第一限制。這是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及註冊課為中心的教育。……」他曾經在演講會中,說出今日聽來頗有黑色幽默的話:「現今的教育制度,是國家有計畫摧殘青年健康最美好的制度。」並沉重的問:「難道這些小孩,都不是我們的孩子嗎?」 林語堂認為:「覺察、懷疑,是一切思想的主力。求知、養趣,是一切學問的水源。」對照芬蘭教育一再強調的求知貴在「養趣」,對於所有會影響學生求知興致的事務,都會擔憂在過與不及之間,破壞了學生在求學時期對於學習樂趣的養成。 芬蘭不會用影響孩子學習初衷的排名來鼓舞學生學習,最大原因就是深信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讓孩子體會到從全然不會到逐漸學會的過程裡,所產生的莫大成就感。那種因為發現、領悟之後而產生的衷心喜悅,才是驅使孩子樂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這個道理,就如同林語堂所言:「學問起於好尚,而終於驚奇。」大師還更加說明:「……家長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焦急他們子弟的教育,教他們埋沒了這求知的旨趣。……」 四十年後,讀起林語堂當年所寫下的教育見解,時光荏苒,而他所遇見、並且沉痛呼籲要改善的問題,不僅依舊,甚至愈加沉重。 這讓我在講述芬蘭教育概念的同時,更加直視我心的去思考,希望大家能睜開心靈深處那雙慈愛與悲憫的眼眸,超越可能習以為常的「外國月亮」是否大與圓的障礙,從最基本、最貼近學生需要、最符合人性的「學習樂趣」,去和林語堂先生一起檢視:教育,到底能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養趣」啊?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 提供)

【轉貼】創意玩積木∼促進寶寶組合能力與創造力

2013年06月20日
公開
48

一歲六個月奇蜜育兒電子報的內容: 你發現了沒?寶寶越來越喜歡積木了,偶而還會堆出特定的造型。沒錯,1歲半左右的寶寶,開始喜歡玩積木,也會變換堆疊的方式了! 早在寶寶1歲時候,寶寶很喜歡用手緊握積木或是將兩個積木相互敲擊,那時「玩積木」主要是訓練寶寶的手部抓握能力,不但可以練習臂力,也可以學著控制自己的肌肉和投擲的方向。 大約從1歲半開始,寶寶有能力將兩、三塊積木堆疊在一起,這是因為他的手掌控制和平衡能力越來越進步,他不再是誇張地將積木到處亂丟,反而是仔細端詳,試圖將積木排排站耶。這時候,如果父母可以耐心的陪伴他一起堆積木,並一起做常見的造型,如:火車、椅子。這些互動歷程可以讓親子更開心的進入積木世界,我們可以藉由「積木」來開啟孩子想像與創意。 樂高到底樂不樂 樂高組合積木好玩且富教育性,孩子只要會坐,會使用兩手將玩具拔開,或嵌合在一起,就可以玩了,為了避免發生危險,父母應針對孩子的發展,挑選大塊、容易捉握、容易組合的樂高積木。 樂高組合積木一直是玩具店裏的常青樹,不管當季流行什麼,它總能創下不錯的業績,這一方面歸功於玩具廠商的不斷創新,時時賦予組合積木新生命,一方面強勢的媒體宣傳、大活動的造勢也功不可沒;當然最重要的是組合積木本身確實好玩且富教育性,不但能促進手眼協調和小肌肉發展,也能幫助孩子空間概念和創造力的發展。而只要孩子會坐,會使用兩手將玩具拔開,或嵌合在一起時,就可以玩樂高積木了。 為什麼孩子玩一下就不想玩了? 「既然組合積木這麼好玩,為什麼我的孩子不但玩一下就不想玩了,還丟得滿地都是呢?」「玩樂高?太危險了!」「組合積木並不便宜,既然他不太會玩,以後就不要再買了!」家長對兩歲以下的孩子玩組合積木常有這樣的疑問和結論。事實上,玩一下就不想玩,或將玩具丟得滿地都是,是這個時期孩子遊戲的特色,而如果沒有針對孩子的發展來挑選玩具,樂高也真的有危險的,比如說適合五六歲孩子玩的樂高,不但體積小,配件又多,兩歲以下的孩子如果將樂高放在嘴裏,就容易發生意外。 兩歲以下孩子的組合能力 首先我們來看看兩歲以下孩子組合能力的發展: 孩子七個月時,大拇指和其他四個手指就可合作抓握積木,但是拿另一個積木之前,一定先把手上的積木放掉。九個月大的孩子會一手拿一個積木玩,且會將兩個積木相互敲擊或推擠。十個月左右,孩子可以一手拿兩塊積木,也可能一手拿積木,一手玩弄,但如果你給他第三塊積木,他就只好放下兩手中的一塊,來拿第三塊,這時他已拿笨拙的把兩塊相連的積木拔開。十一個月,笨拙的情況逐漸改善,偶而可以將兩塊積木嵌在一起,並且會出聲要你看,等你讚賞。滿周歲之後,小手變得更為靈活,現在你給他第三塊積木,他會把兩塊都交給一手拿著,再來拿新的積木,而只要他拿得來,他可以拿好幾塊積木在手上。 一歲半的孩子雖靈活些了,但掌握物品的能力仍很生疏,常拿不穩,此時他可以疊起三塊到四塊積木,多半以扯、敲打,按等粗魯的方式玩。此外他會不停的換玩具,一下玩積木,一下放下積木去抱娃娃,隨手玩眼前看到的東西,假如事情不順他的意,他會突然發脾氣。 兩歲的孩子,會疊五到六塊積木,他會將積木串成一串或疊得高高的。 組合積木種類 兩歲以下的孩子適合玩的組合積木以大塊、容易捉握、易組合為主,常見的有下面兩類: 一、嵌入型組合積木   孩子以按壓、套入方式將積木組合,常見的有創造積木、彩色串珠、磁鐵積木等,塊數約十五塊,容易嵌入,也容易組合,很符合這時期孩子的需求。要注意的是磁鐵積木雖適合這個年齡的孩子操作,材質卻不宜放入嘴部。 二、相嵌型組合積木   所謂相嵌型組合積木,是指積木的結合方式是相嵌或卡壓在一起,常見的有美加組合積木、梳子積木、DUPLO積木等,這種積木不用費太大力就可以相嵌在一起。 親子共玩 適合兩歲以下孩子玩的組合積木,通常又稱為學步兒用組合積木,特點是塊數不多且容易操作。但對八九個月的孩子來說,十五塊仍舊是太多了,三至五塊是個不錯的開始。孩子也許拿來啃、扔,但最後終會從嘗試錯誤中學會組合的方式。 另外,孩子喜歡在你的旁邊玩,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教他玩,觀察他、鼓勵他是比較好的方式。如果成人教得太多,孩子會依賴,不喜歡嘗試,拿到玩具就要成人幫他完成。 很多父母常高估一至二歲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既然能夠來去自如,也會說話,那麼就應該講點道理。事實上,許多重要的日常用語他還不會說,行動也很生硬,沒耐心長時間安靜坐在那兒玩玩具,所以父母的接納是最重要的,接納他的不講理、接納他的玩一下就走、接納他的組合不起來就生氣、接納他的笨拙。換個心境,也許一切就不同了,其實他也是蠻可愛的嘛!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雜誌

【轉貼】寶寶的營養需求與成人不同

2013年03月03日
公開
66

阿雄的身材和小嵐一樣吃不胖,雖然知道健康成長就好,但還是希望他多長點肉肉,看到網路上這篇文章,分析一下阿雄吃的東西,還可以加強的應該是「宵夜」。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3&subid=2&cid=2403 寶寶的營養需求與成人不同 陳永綺◎著 一、基本的生理需求與營養素的比例不同 小寶寶從出生至青春期生理的機能除了維持基礎代謝的營養外,還須顧及到成長的需求,所以營養必須足夠與均衡,才能發育健全。成人則是維持基礎代謝的營養就已經足夠,多餘的營養,反而會造成負擔,產生肥胖與疾病。 成人的營養比例:脂肪約占二至三成、蛋白質約一點二成、醣類約五點五至六點五成。成長中孩童的營養比例:脂肪約占二至三成、蛋白質約二成以上、醣類約五點五成。 二、不能講求山珍海味,不加調味料 越小的寶寶,由於身體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全,尤其是一歲以下的寶寶,應該以不加調味料為原則,否則會增加肝、腎的負擔。 寶寶味覺的成長與發育,如果從小(一歲以後)就開始養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對將來產生心臟血管疾病,或是新陳代謝疾病的機率都會增加。因此,從小以健康的飲食培養少油、少鹽、少甜食,才是預防疾病產生的最正確觀念。 三、不能只吃八分飽,多餐外加宵夜 成人三餐吃八分飽,不吃宵夜,避免多餘的熱量儲存,是健康的概念。但是,寶寶的成長、胃容量與功能的原因,使得必須多餐來維持生理需求。若不是吃過多、已經屬於肥胖的小孩,一般都是需要補充宵夜,每一餐也要吃到九分飽,才能達到寶寶的生理成長需求。

一歲小魔王

2013年02月03日
公開
59

阿雄一歲一個月又二十天。剛出生連哭聲都很斯文的阿雄,沒幾個月就嶄露硬漢性格,不順他的意就大聲反應,一歲的他更是有主見,且很有行動力,常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竭。 回首去年十二月至今,媽媽竟然都沒記錄到他的周歲生日和抓周,真是太混了(誤),啊不是,實在是太忙了,加上爸爸照片照不好,只好從親友處取得照片,延遲上傳時機(這才是實情)。 現在就快速回顧他這兩個月的點點滴滴吧。 周歲生日,外婆、阿伯、姑姑一家、阿姨一家(表弟阿龍也來嘍)都來慶祝,阿雄穿得帥帥的,第一次看到這麼多人,表情有點吃驚。 抓周選在農曆生日舉行。阿雄先抓芹菜、次抓蔥、後抓聽診器,總結是個勤勞又聰明的醫生。對照小嵐抓周時還不會走路,已經會走的阿雄自己走出來抓周,十分有趣。滿地抓周物品,阿雄沒十分鐘就抓完,接著又去拿其他玩具,沒一刻休息,比起小嵐三催四請還是只抓錢,姊弟果然天南地北,個性完全不同。 阿雄的遊戲: 穿和服圓滾滾的阿雄,穿上媽媽買的跑得快室內鞋,玩阿姨送的周歲玩具摩托車,有點衝突的趣味。 訓練手眼協調,目前一次可以轉一圈。 買奶粉送的打擊樂器組,聲光效果十足。 喜歡看書 自己發明的,看到箱子就坐。 除了這些以外,阿雄大部分遊戲是把家裡的東西搬來搬去,弄亂似乎是他目前的天職。

斷奶寶寶的餐飲重點!(13-18個月嬰幼兒副食品)

2012年12月20日
公開
66

斷奶寶寶的餐飲重點!(13-18個月嬰幼兒副食品) 來源:奇蜜親子網電子報 滿一歲之後,孩子正快速地長大,學習力也突飛猛進。這時,母奶或嬰兒配方奶已經不足以供給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需要接受更多各式各樣的食物;只是,孩子的胃容量仍小,除了正餐之外,還需要為寶寶規劃點心時間。 原則上,1歲寶寶的正餐內容和成人飲食相近,點心的安排則以不影響正餐食慾為重點。可以維持每天2杯的母乳(或嬰兒配方奶或牛奶),但要停止以奶瓶餵食。而且,爸媽需要用正向的鼓勵方法,讓寶寶多接觸一些不同的食物,若是強迫寶寶吃東西,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產生拒絕食物的問題。此外,也不要以食物做為寶寶的獎懲,以免造成寶寶日後以「吃」來解決問題。 開始踏入成人飲食的模式 一歲之後,孩子就可以開始嘗試牛奶、蛋白及小麥食品與相關製品。此時,適當的脂肪是寶寶腦部、神經發育及身體成長中不可缺乏的營養素,所以低脂、脫脂奶品在寶寶二歲前不應給予。食物的安排對寶寶是否攝取足夠熱量與營養素有重要的相關性,如果能安排多變化的營養食物,多數健康寶寶不需要額外給予「營養補充劑」,如果父母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劑,請與小兒科醫師或營養師先行討論。 寶寶飲食建議: 一、乳品類:每日2次,每次240-250cc。內容建議母奶、嬰兒配方奶或牛奶;低鹽起司;優格、優酪乳等。 二、全穀根莖類:每日6-10份。內容建議粥、飯、麵條;吐司、麵包;馬鈴薯、番薯、山藥、南瓜等。 三、蔬菜類:每日6-8湯匙。選擇嫩葉、軟的蔬菜或瓜類,可適當剁細。 四、水果類:果泥6-8湯匙,果汁不超過120cc。選擇軟的水果:如木瓜、哈密瓜、香蕉、水蜜桃、熟蘋果及梨子等,可切成小塊或打成果汁。 五、豆魚肉蛋類:每日1.5-2份。內容建議嫩肉或絞肉、不含刺的魚肉、豆腐及豆製品、蛋。(資料參考:行政院衛生署)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不同,媽媽可逐步調整寶寶的飲食攝取量,如擔心孩子的飲食是否適當,可請營養師評估。 餐次的安排 幫寶寶安排適當的用餐時間,逐步建立規律的用餐模式。除正餐外,寶寶點心是正餐之間用來充饑與補充營養的餐次,份量以少於正餐且不影響正餐食慾為原則,時間安排與正餐至少相隔2小時為佳。適合寶寶點心的內容可由乳品類、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肉蛋類及油脂類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來搭配,如三明治、粥品、麵點、水果奶酪、蔬果沙拉…等,如選擇市售食品時應避免高脂、高糖及高鈉產品。 讓副食品變有趣 除了寶寶不適應的食物外,一歲寶寶食材的種類已經沒有太多的禁忌,應該以安排新鮮多變化的「均衡飲食」為目標,食物以製作成寶寶一口大小及柔軟易消化為原則,建議爸媽可以配合圖案、造型、顏色及各式各樣的餐具來設計有趣又有營養的餐點,吸引寶寶用餐。 五穀類-卡通飯糰 材料: 白飯1/2碗、蛋1個、鮪魚罐1湯匙、洋蔥末1湯匙、小黃瓜末2湯匙、番茄醬1湯匙 做法: 1.鍋中入油,爆香洋蔥,加入鮪魚拌炒至魚肉成碎粒狀,最後加入番茄醬。 2.蛋打勻,以平底鍋煎成蛋皮,切碎備用。 3.取煮好的白飯,拌入作法1及2的材料。 4.將拌好的飯塞入模型中,做成卡通造型的飯糰。 烹調小撇步: ◎適合較大的寶寶,初期白飯須煮軟一點,待寶寶咀嚼能力較佳時,可添加胚芽飯、燕麥及其他各種五穀雜糧,營養價值較高。 ◎如無卡通模型,也可以利用保鮮膜或荷葉包裹成糖果狀的飯糰。 ◎食材可安排一些蔬菜,增加寶寶攝取蔬菜的機會。 營養成分: 蛋白質14.8公克、脂肪6.5公克、醣類40.5公克,熱量279.7大卡。 蔬果類-蔬菜濃湯 材料: 高麗菜2葉、番茄1/2個、洋蔥1/4個、馬鈴薯1/2個、橄欖油1茶匙、蒜片2片 做法: 1.將材料洗淨,馬鈴薯去皮切成小塊。 2.高麗菜及番茄切成小塊,洋蔥切絲備用。 3.平底鍋中入油,爆香蒜片,加入洋蔥炒軟,再加入馬鈴薯、番茄及高麗菜拌炒。 4.倒入適量高湯,煮沸後倒入小鍋中繼續熬煮,至湯略成稠狀,材料軟爛時即可。 烹調小撇步: ◎蔬菜是多數兒童攝取不足的食物之一,如寶寶不喜歡吃炒蔬菜,可將蔬菜製成較軟的流質型態,或加入一些喜愛的肉類或有甜味的馬鈴薯,讓寶寶習慣蔬菜類的食物。 營養成分: 蛋白質3.2公克、脂肪5.0公克、醣類21公克,熱量141.8大卡。 本文作者:孫萍(現任台大醫院營養師)

家有一歲兒,給父母的三個提醒

2012年12月12日
公開
51

家有一歲兒,給父母的三個提醒 來源:奇蜜育兒報   你的小寶寶度過周歲生日後,便正式進入一歲的階段。   當寶寶度過生命中的第一個年頭,結束襁褓階段時,並不表示從今而後,你的孩子就沒有問題了。相反地,他似乎正急著施展他新得到的能力,總是有一大堆的要求等著你答覆他。也因為孩子在他第二年的生命裡,大部分的時間都致力於建立自己的獨立性,因此,他們這時期的表現常常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給父母的提醒   如果我們能夠從一開始就認真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那麼,你就能陪伴著孩子,一路安安穩穩地度過他成長期的各個關口。你的小孩教給你三個最主要的課題是:   第一,不管你多麼焦急,希望他快快長大,你就是無法加速他的成長。一切似乎都已安排好了,他得在不同的階段才能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能力。正如你不能催促孩子趕快把牙長好一樣,即使你費盡心力,你還是無法叫孩子提前表現出某些行為。   第二,每一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你可以從旁幫助小孩,鼓勵他把他性格中好的一面全部發揮出來,並設法遏止他性格中較不好的一面。但是,做為一位父母,你也只能做到這些,你不能為你的孩子決定將來,更不能要求他變成你希望他變成的樣子。   第三,你不需要刻意地去教導他如何使用他的一些基本能力。你或許會熱心地鼓勵他做拍拍手的動作,但是,不管你教不教他,到了一定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拍手的動作。   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孩子的發展狀況是遵循一個既定軌跡的。不論你的出發點有多好,或是你費了多大的勁兒,你就是無法加速他的成長。這麼說來,好像我們就不需要教導孩子諸如爬行、堆積木等基本行為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又能做什麼呢?又該做什麼呢?   要幫助孩子成長,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願,我們的建議是,當孩子還在嬰兒時期,最好的方法是多花時間陪伴他、跟他說話、對他的一舉一動感到興趣,然後,以你認為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不必準備很多玩具或是刺激學習的工具。   一歲小孩喜歡有人注意他,喜歡你抱他、搖他、和他說話、唱歌給他聽,他喜歡你給他的一切自然的愛的流露。如果你對他的成就表現出衷心地讚許,也自然會鼓勵他重複這些動作,這便會為你們倆帶來無比的歡樂。   你不必像某些心理學家建議的那樣,教你的一歲孩子認字、數數,或甚至演算代數問題。你只要陪著他、和他玩,就已經教給他很多寶貴的東西。他從你教給他的一切中得知,他是一個珍貴的、叫人疼愛的小東西;在他需要幫助時,你是他能信靠的人;這個世界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   如果你能了解,孩子的心智和他身體的其他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時,對你養育孩子會很有幫助。譬如說,即使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我們也能從他的行為知道他的心智狀態--他躺在那兒,望著自己不停搖晃的小手,他就是在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當他緩緩爬向一粒皮球,抓住球,用嘴舐那個球,這也是一種學習。   如果能在和一歲孩子相處的經驗中,體會出孩子發展的特性,你就比較能接受「你不能也不需要刻意加速他的成長」這個事實。如果你的一歲孩子到現在還不會爬,沒關係,讓他去吧!他還不會說話?別急,時候到,自然就會的。   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嬰兒時期,往往較能接受孩子的成長狀況,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父母要他「長得好、長得快」的心也愈來愈強。因此,我們要提醒你,即使孩子一天天長大,也請你繼續保持你當初對他的耐心和接納。 本文節錄自:《你的一歲孩子》,信誼基金出版社

阿雄的母奶之路

2012年12月05日
公開
56

說到阿雄的母奶,目前是呈現三天曬網兩天打魚的狀態,就是要斷不斷的。媽媽也很隨性,有漲就擠,不漲就不擠,所以就不是每天擠,這樣一次也有8、90cc,人體的機能還真神奇。 既然快要斷奶了,來回顧一下阿雄的母奶之路吧。 有了第一胎成功餵母奶的經驗,媽媽這胎當然也作足了準備,調節得當,所以沒有經歷小嵐那時漲奶擠奶的痛。而且不再和孩子分隔兩地,所以除了上班擠奶外,其他時間都是親餵,雖然餵奶這件事沒辦法請人代勞,長期的夜奶讓人累到抓狂,但是一開始都有作好心理準備,半夜孩子要喝就甘願的起來餵,不像第一胎那樣有怨念,一直唸爸爸。 因為小嵐大多是喝冷凍奶,媽媽對阿雄有補償心態,希望盡量給他喝新鮮的。一直到快一歲,阿雄幾乎是喝現擠冷藏奶,有多的才冷凍,不過當然也是因為這胎奶量不是太多的關係。 不知道是月子伙食、還是年紀大、還是長期夜奶睡不夠的關係,這胎的奶量和小嵐那時簡直是天壤之別。也或許是親餵使得供需平衡,所以必須隨著阿雄長大,不斷追奶,不像小嵐那時,大部分是擠奶,拼命擠到後來過剩。 還好阿雄副食品接受度高,大概七個月就每天兩頓粥,然後很快就三頓粥,母奶需求量減少,媽媽擠奶的壓力就小很多。 這次媽媽待的公司有完善的哺乳室和哺乳風氣,最高峰時期有五位媽媽在使用,大家會分享經驗,互相鼓勵,每每在累到想斷奶時,轉念想想,還是再撐一下,撐著撐著,也撐到九個月才讓阿雄加入配方奶。 算一算這胎餵母奶的日子,扣除全親餵的前兩個月產假,竟也擠了九個月的奶,時間不算短。餵母奶這件事,除了要有正確的知識,家人、朋友的支持外,最終還是要靠媽媽的意志力,才能持續。餵母奶,身體累以外,吃東西不自由,身材沒辦法太要求,作息被餵奶、擠奶、洗奶瓶切成好幾段,每天帶著熊貓眼、瞇瞇眼上班,上下班得拎著不小也不輕的「保冷便當袋」,外出怕母奶不能保存…,喝配方奶的寶寶同樣頭好壯壯,其實母奶停了也不會怎麼樣。但就是對孩子的身體有一點點掛念,母奶還是最適合的食物,所以就堅持下來了。經歷今年六月小嵐腸病毒的事件,我更慶幸還好有餵母奶,能給阿雄抵抗力。自此之後,我就堅持一定要等阿雄適應了所有副食品和配方奶,母奶才能真正停掉。 最後也要感謝姑姑、爸爸和家族裡的親友,有這群母奶支援系統,媽媽的母奶才能成功餵大小嵐姐弟。阿雄下周就足歲了,副食品和配方奶都適應得很好,媽媽這輩子的母奶任務可以就此結束,功成身退嘍。

疱疹性齒齦炎

2012年11月09日
公開
47

阿雄昨天發燒,一直唉,食慾差,醫生說是齒X炎病毒,病人太多,沒多問。回家google一下,應該是疱疹性齒齦炎。 醫生昨天說的很妙「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病毒,是到處摸摸來的病毒」,還給媽媽看阿雄的牙齦,紅紅腫腫的。阿雄最近口水很多,或許也有關係。 居家照顧上,牛奶泡稀一點,因為會發燒,要五個小時吃一次藥,會脹氣,所以不要硬灌食。 以下是黃瑽寧醫師文章節錄: 疑難雜症的故事---馬偕兒科黃瑽寧醫師的診斷旅程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8883029.html   首先,疱疹性齒齦炎是另一種病毒的感染,叫做人類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HSV)。人類疱疹病毒有兩種,一種是HSV-2,大部分長在生殖器,造成大人的性病。另一種是HSV-1,長在嘴巴上。媽媽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者是其他親戚朋友,有沒有人熬夜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抵抗力不好的時候,嘴唇上有一個痛痛的水泡(如下圖),俗稱「臭嘴邊」,過了幾天就好了。這就是疱疹病毒HSV-1所造成的。   疱疹病毒的傳染跟腸病毒不同,它不是靠飛沫的傳染,一定要近距離接觸才會傳給人。所以如果孩子得了疱疹性齒齦炎,罪魁禍首必定是身邊最親近,會親吻小孩的,比如說爸爸媽媽,阿公阿嬤,保母等等。你可能會疑惑,最近你並沒有疱疹發作,怎麼會傳染呢?事實上,疱疹病毒平常都躲在大人的神經節裡(下圖),每隔一段時間,病毒就會出來透透氣,散散步。如果這時候大人的抵抗力很好,病毒就打道回府,如果抵抗力不好,才會發病。所以當疱疹病毒出來散步的時候,它就有機會傳染給小孩,大人如果抵抗力好,這時候也許沒有症狀,也不會發病,就是這個道理。  疱疹病毒一旦感染到小孩,小孩身上因為沒有任何抗體,其中10%的孩子就會大發作,嘴破,牙齦紅腫,流血,口臭,發高燒,這就是典型的疱疹性齒齦炎。疱疹性齒齦炎常常會發燒超過39度,而且會燒很久,甚至長達一個禮拜。經過高峰期之後,疱疹會漸漸癒合,但完全好要兩個禮拜。這隻病毒,將來就躲在這個被感染的孩子神經節裡,長大以後他如果熬夜,壓力大,這隻病毒就會出來作怪,像上面大人的「臭嘴邊」一樣。由此可知,疱疹性齒齦炎只會得一次,不會有第二次。   如果孩子得了疱疹性齒齦炎,該怎麼照顧呢?照顧的原則跟腸病毒一樣,就是不要讓他/她脫水。這時候只要孩子肯喝,什麼水都可以給他,運動飲料,電解水,都可以。冰涼的液體經過疱疹破洞時比較不會疼痛,孩子比較可以接受。另外布丁愛玉等等也可以吃。如果孩子痛到受不了,完全不肯喝水,猛流口水,嘴巴都不敢張開,小便量變得很少,那麼這個孩子可能需要住院打點滴,等到他不痛了能喝水再回家。住院有時候醫師會決定使用抗病毒藥物Acyclovir,這個藥需要自費使用。   發病的期間不要讓孩子吸吮手指,可能會讓病毒侵犯手指頭。更不可以讓孩子揉眼睛,小心病毒造成疱疹性角膜炎,這可是很嚴重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