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嵐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洪蘭:教養孩子 爸爸不該缺席

2010年06月24日
公開
49

沒時間看全文的,先看摘要吧。 1.就人類來說,新手父親身體中激乳素(prolactin)這個荷爾蒙的濃度上升,睪固酮下降;大自然使家中有新生嬰兒的爸爸睪固酮下降1/3,減少父親的攻擊性,使他參與幼兒的照顧。 2.父親比較會跟嬰兒說有關運動、汽車等母親不常用的詞彙,因為男生喜歡的東西跟女生不同。低收入家庭的父親因為忙於生計,不太了解孩子的作息,比較會用who、what、where和why去問小孩,這促使孩子用比較長的句子去回答,而複雜的文法和詞彙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有幫助。 3.父親常不了解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所以會想逃避責任。父親不唸書給孩子聽對孩子以後語言發展的影響卻遠大於母親的不唸,使孩子在2歲時語言表達的能力落後,因為父親與母親給予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研究也發現愈早讓父親參與照顧嬰兒,他將來愈會是個好爸爸。 全文如下: 洪蘭:教養孩子 爸爸不該缺席 更新日期:2010/06/24 15:33 文�洪 蘭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4/122/281sj.html 台灣人口急劇下降,低到大家都感受到這個危機,但是應該還沒有到內政部高官所說「台灣應該接受未婚生子的觀念,可以提高生育率」的地步,因為教養孩子成人不容易。 春秋時,晉國的屠岸賈殺趙盾全家,公主莊姬逃了出來,發生「搜孤救孤」的事件,公孫杵臼問程嬰,「教養孤兒長大艱難,還是出首孤兒艱難?」程嬰說,「當然是教養孤兒艱難。」公孫說,「老朽已年邁,無法擔當這個重任。」於是程嬰去出首公孫杵臼,公孫死,程嬰把趙氏孤兒扶養成人。在三千年前教養孩子成人就已經不容易了,遑論現在這麼複雜的社會。 教養的艱難是很多人不生孩子的原因之一,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做父親對男生也有好處,它改變父親的大腦,使大腦神經連接得更綿密。研究者在鹿鼠(deer mice)的大腦中發現,做父親的公鼠,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迴細胞增多,大腦中對催產素(Oxytocin)和血管壓縮素(Vasopressin)的感受體也增多;絨猴(Marmoset)當父親時,負責計劃、策略和情緒控制的前額葉神經元連接的密度變密,長出新的Vasopressin感受體,增加新爸爸的認知能力,使新手父親覓食時更有收穫。 就人類來說,新手父親身體中激乳素(prolactin)這個荷爾蒙的濃度上升,睪固酮下降;大自然使家中有新生嬰兒的爸爸睪固酮下降1/3,減少父親的攻擊性,使他參與幼兒的照顧。 研究者還發現,當母親抱起8週大的嬰兒時,他的心跳和呼吸會減低,孩子會安靜下來;但是當爸爸抱起嬰兒時,孩子的心跳和呼吸不降反升,顯示嬰兒興奮起來,期待爸爸跟他玩遊戲。父親比較會跟嬰兒說有關運動、汽車等母親不常用的詞彙,因為男生喜歡的東西跟女生不同。人喜歡談論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所以父親的詞彙大小會影響孩子3歲時的語言發展,而母親的不會,因為母親常用的都是平常照顧孩子的語句:肚肚餓了嗎?要尿尿了嗎?馬利蘭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低收入家庭的父親因為忙於生計,不太了解孩子的作息,比較會用who、what、where和why去問小孩,這促使孩子用比較長的句子去回答,而複雜的文法和詞彙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有幫助。 父親常不了解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所以會想逃避責任。09年一份調查了4109個家庭的報告發現,孩子9個月大時,如果父母都比較少唸書給孩子聽,父親不唸書給孩子聽對孩子以後語言發展的影響卻遠大於母親的不唸,使孩子在2歲時語言表達的能力落後,因為父親與母親給予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研究也發現愈早讓父親參與照顧嬰兒,他將來愈會是個好爸爸。 我們不贊成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把責任丟給社會,所以不能鼓勵未婚生子。我們要讓父親看到他對孩子的影響力,從而在一個生命開始時,有更深的思考。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美育的愛恨情仇

2010年06月01日
公開
46

很久沒有寫小嵐日記,媽媽實在太忙,也不知道在忙什麼,可能是心比較累吧,沒有寫文章的動力。不過幫小嵐寫成長紀錄的事情一直懸在心上,今天還是抽空報告一下近況。 小嵐最近經歷了一個歷程,辜且稱為「美育的愛恨情仇」。上到第三期(差不多一年,好快),小嵐出現了小小的抗拒,說星期三要上美育很累,媽媽是一直鼓勵她,不過爸爸傾向停止。小嵐一開始是一個人坐在教室後面,大概上到快一半就會參與進來;後來是上課前不想進教室,說要媽媽陪;嚴重時是進去哭個幾分鐘,然後才慢慢平靜,跟著上課。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形,小嵐都聽得懂上課的內容,也會回答,上到一半老師搞笑她就跟著笑了,然後就融入全班。 問她什麼原因不想上美育,一開始說同學撞她,老師就叮嚀其他小朋友要溫柔。媽媽後來聽同事說她小孩上別的地方美育,同學更粗魯,小嵐這一班,其實都很溫和,只是小朋友玩難免會碰觸到,小嵐很敏感,有媽媽建議用感統刷(或稱觸覺刷)幫她刷身體,緩解她觸覺敏感的現象。 期間老師有建議媽媽進去陪上,可是媽媽進去陪的結果,小嵐反而不專心,一直要跟媽媽坐或講話,老師問什麼都不知道。這一招不管用。 後來媽媽改成跟她約定,媽媽進去陪上、或上完課去買點心,二擇一;搭配每天持續使用感統刷,小嵐上美育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自己進去上課,下課就去買點心。 感統刷長得就像洗衣刷,美育的媽媽代買,一個130元。媽媽本以為會很刺,想不到刷在身上很柔軟,小嵐剛開始會癢得嘰嘰叫,兩三天後就很享受,一直叫媽媽她刷,現在每天早上都用刷的叫起床。 不想上課的原因,之前也曾猜測是挫折或累,但是小嵐每堂課後來的反應都很愉快,老師說她都會,應該不是挫折。至於累,或許吧,不過每次下課回到家又很high,小孩只要好玩,都可以不睡覺。 媽媽一度也想放棄,因為初衷是讓小嵐培養興趣,如果變成強迫小孩學才藝的媽媽,就違背初衷了。兩年課程已經上了一半,停掉真的很可惜,不過能省下學費,財務上也鬆口氣,所以媽媽之前就做好放棄的心理準備,等這期上完,讓小嵐自己決定。 小嵐是個愛聽故事的孩子,會想知道下一期的故事是什麼。她對音樂也有一定敏感度,媽媽在姑姑送的小鋼琴上貼音名和唱名貼紙,她就看著美育課本的譜,一個音一個音按,後來背起簡單的旋律,不用看譜,憑著「一指神功」也彈得出來,她是自己愛彈,媽媽沒有教她。 美育上完課,老師會在課本蓋章,集章可以換小獎品,小嵐也換了不少小東西,所以她也想集更多章換禮物。 越接近下期報名,媽媽就提醒她,想一想還要不要上美育,而且在她的月曆上作記號,提醒她這是最後一次上課,至少要上到這一天,要不要再報,她自己決定。 有一天,小嵐說,還是上好了,因為她想知道下一期的故事,而且想集更多章。媽媽叫她再想想,還有時間。 這期最後一堂是五月底,老師問她要不要再來,她說好。 報名費還沒繳,美育讓媽媽先把教材帶回家,要拆CD聽時,媽媽還問小嵐,確定要上哦,拆了就要報名了,小嵐點點頭。 所以,這個禮拜三,媽媽得帶錢去美育了。中午繼續吃法院和台銀自助餐吧。 後記:幾次和美育老師接觸的經驗,覺得她們不是一味推銷你課程,叫你報名,而是從關心小孩有沒有興趣、如何引發興趣的角度,給家長建議。例如小嵐三到四歲有去試上一門課,媽媽考量當時她剛上幼稚園,不想讓她太累,問老師如果現在不上,會影響她之後學習嗎?老師說倒也不會,然後說了一些可能的情況。當然她們會希望你報名,這樣她們才有錢賺,但是出發點還是孩子的興趣,以及如何有成長。希望小嵐能在這兩年開啟對音樂的興趣和敏感度,上小學之後要不要學其他的再說。

『轉貼』"素中之葷"黑木耳 VS "菌中之冠"白木耳

2010年04月28日
公開
42

朋友寄來的信,重點: 1.白木耳:女性長期服用可以潤膚,並有祛除臉部黃褐斑、雀斑的功效。(媽媽最需要) 2.黑木耳含鐵量極高,是豬肝的5倍,為天然的補血佳品。 3.黑木耳中所含膠質具有極強的吸附作用,可以把殘留在人體消化系統內的雜質吸附集中起來排出體外,可以說是'身體清道夫'。 4.吃黑木耳貴在堅持,最好每天都有一道木耳菜,不論涼拌或者炒食都不錯。(不愛吃的小嵐和爸爸可能會倒胃口,呵~) “素中之葷”黑木耳 VS “菌中之冠” 白木耳 白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滋補品,被譽為'菌中之冠',有滋陰補腎,潤肺生津,強心健腦,提神補氣等功能,對陰虛火旺不受參茸等溫熱滋補的病人是一種良好的補品。因其含有天然特性膠質,加上它的滋陰作用,女性長期服用可以潤膚,並有祛除臉部黃褐斑、雀斑的功效。 黑木耳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可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被譽為'素中之葷'。黑木耳含鐵量極高,是豬肝的5倍,為天然的補血佳品,適宜女性常吃,能養血駐顏烏發、防治缺鐵性貧血。 黑木耳中所含膠質具有極強的吸附作用,可以把殘留在人體消化系統內的雜質吸附集中起來排出體外,可以說是'身體清道夫'。 黑木耳對於中老年人有特別的好處,其中含有的磷脂類化合物,可以幫助延緩記憶力減退及減少老年痴呆症的發生﹔豐富的纖維素能促進胃腸蠕動,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起到防止肥胖和減肥作用,對冠心病、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頗為有益。 從營養上來說,黑木耳更勝一籌,這也契合了最近吃黑色食品的風尚。但吃黑木耳貴在堅持,最好每天都有一道木耳菜,不論涼拌或者炒食都不錯。

『轉貼』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

2010年04月08日
公開
50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5 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2008/09/05  「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在北歐各國不流行上才藝課,找到自己一生喜愛的興趣、活動,才是最重要的。 大女兒四歲時,我們正好搬回台灣三年。那段期間女兒開始接觸音樂和律動,學了鋼琴,也進入弦樂器的世界。有朋友劈頭問說:怎麼你們都逃不過「學才藝」的迷思? 我笑笑,心底並不認同這一頂「學才藝」的帽子。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音樂是需要用特別眼光看待的才藝,而把音樂、藝術、運動、閱讀等等,都看成像是飲水、空氣一般,人人皆可賞識、得以享受,不僅是生活教育的一環,更是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分。它們,是孩子「四育均衡」不可或缺的基礎。 為孩子的平衡人生播下種子 對於重視教育初衷的國家,這些被冠上「才藝」的各類活動領域之廣,事實上涵蓋了人生各個基本層面。但它們是每個孩子與家庭,可以按照興趣、費用、時間等不同考慮,自行去開發選擇,學著玩、學著喜歡。只要學習的出發點正常、初衷正確,孩子們從年幼期間的廣泛接觸,將會為他們尋覓到合適的興趣,並發展成為人生的樂趣。 這樣的想法,是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種子,而不會陷入大家口中趕流行的「學才藝」迷思。 住在台灣的三年期間,我聽過一位先生對妻子說:「孩子學那些才藝都沒有用!學電腦、英文、數學這些有用課程的錢,我出;那些沒有用的,你自己去想辦法!」也經常聽到人們嘆氣說:「現在的孩子真可憐,要學這麼多東西。」 在各種質疑、不解的話語之下,我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才藝」活動。因為我相信這對她們人生的啟蒙,有絕對的幫助。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 為了興趣不是為了才藝 結束三年在台灣的日子,我們搬遷來到芬蘭。五年多來從國際學校到芬蘭學校,我發現一個「真相」:孩子在課餘、假日「玩才藝」,絕不是台灣人的專利。有很多歐、美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藝術、舞蹈、運動之中。但是,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於孩子身上的「才藝」,他們卻稱之為Hobby!(翻譯得貼切一點,就是「興趣」)我心底大聲讚好! 在芬蘭,可以看到嬰兒在零歲時期就跟著父母上音樂班;三、四歲時,已摸過多種不同樂器,開始了音樂啟蒙;五、六歲以後,很有自信的對父母說:「我要學吉他!」 你看到的芬蘭孩子,不是只上繪畫課,還學建築、做模型。芬蘭的男孩,三歲不到就興致勃勃的打冰上曲棍球;芬蘭的女生,小小年紀就穿戴全套滑雪裝備,在雪地中玩越野滑雪、下坡滑雪、滑雪板……。 於是,你會問著芬蘭的父母說:孩子有哪些「興趣」啊?他們喜歡上哪些「興趣」課?而不是問「才藝」。這「興趣」兩字,不僅少了「為學而學」的壓力,也少了「才藝」背後那種相較高低的競爭心態。 興趣,有數百種選擇,人人皆有,沒有誰強、誰弱、誰行、誰差。擅長者最後可以將興趣發展為專業,業餘但樂此不疲者,也學會終身玩賞並藉此陶冶性情。 任何有機會長期接觸不同興趣課的孩子,會自然體會到,所有的事物非一蹴可幾。無論藝術、音樂、運動、舞蹈的養成,需要的都是時間與耐心,只有一點一滴的增加,才能真正累積實力,沒有三年五載的長期澆灌,難以成形。 所以,它們比起智力學業養成所需要的精神力氣,絲毫不遜色。孩子藉著學習這些智育之外的不同領域,平衡的接觸、了解到人生長路,其實可以拓展得更寬闊、更有趣。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予不同面向的啟發,這樣的「興趣」學習與啟蒙模式,從冰島、瑞典到芬蘭等北歐國家都大同小異,也一代接一代的付諸實現。 找到自己喜愛的活動 讓孩子學習人生的不同領域,到底要從「興趣」還是「才藝」的角度來看呢?我想,真正的差別,或許就在於為什麼要引導孩子接觸學習?如何做才不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父母的態度與期許、社會對「才藝」的看法、孩子是否打從心底開懷的去學,將是影響孩子學習這些課程的關鍵。 芬蘭的孩子,在課餘之暇玩很多東西,興趣課相當廣泛。距離首都赫爾辛基六十公里外的羅亞市(Lohja)教育官員雷柏(Juha Lemberg)曾對我說:「我們希望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有熱忱,希望孩子至少下課後會有一項興趣,因為那是對於自己生命與人生的啟發。」 擁有四個孩子、依舊年輕動人的冰島大使夫人古德倫(Gudrún Sólonsdóttir)告訴我:「我們冰島的孩子,小時候就接觸許多興趣課。」我問:「學習那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呢?」她說:「就是好玩。同時也找出適合自己一生喜愛的活動。」 以運動來說,芬蘭的國家運動是冰上曲棍球,大多數孩子,男女生都有,從三、四歲起就開始穿上溜冰鞋,拿著冰球棒在溜冰場上飛馳玩樂。大女兒在音樂學院大提琴老師的十二歲兒子,除了是大提琴好手外,更是校外曲棍球隊的一員。 以音樂來說,芬蘭的女孩除了我們所熟悉的鋼琴或小提琴之外,還有更多專精於爵士鼓、小號喇叭、電吉他等等。 我曾經在音樂學院等女兒下課時,遇見一位留職停薪、帶著娃娃來上零歲音樂律動班的國際關係學者;也碰過一位瑞典經濟學院教授,等學習小喇叭的女兒下課。 或許有人會好奇的問:是不是因為這是首都赫爾辛基的關係?其實,在我走訪芬蘭各地的過程中,就發現芬蘭孩子幾乎都會去找尋自己的生活興趣。就這點,芬蘭城鄉差距並不大,家長與孩子的同理心相似。再偏遠的小鎮,一樣有音樂、藝術與運動等的種子,播在下一代的民族幼苗心田裡。 我們會感慨孩子很可憐,要學這麼多東西,是因為學習的初衷與立意,被升學壓力與「有沒有用」的心情給扭曲了,更因為過度趕場,而使孩子沒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來體驗、咀嚼。 如果學習音樂,是為能彈奏出樂曲的音樂感,是為了找尋自己與音符之間的心境接連,而不是為了趕進度、一較高下、炫耀技法巧手,孩子心中那份與音樂的關係,就會自然的被啟發,也更能找到適合彈奏的樂器、曲目,並學會去欣賞。不僅欣賞別人,也欣賞自己。 孩子學到終身都能樂在其中的知識與「興趣」,一直是芬蘭在各種教育面向所堅持的精神,各式學科的老師也以這樣的思維,教導與引領學生。 搬來芬蘭的前四年半裡,兩個孩子陸續上過長時間的游泳、網球、花式溜冰等不同的運動課程。一直到第五年,因為課程與其他活動時間表有所衝突,才決定暫停、調整作息大半年。 結果,大女兒不只一次抱怨說:「媽咪,我沒有額外去運動是不行的!」「媽咪,我的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怎麼會停下來了!」「媽咪,我除了要會音樂之外,還希望有足夠的運動細胞。嗯,我暑假可以去學駕風帆船嗎?」 培養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 其實我心裡也曾問過:他們真的學太多了嗎?芬蘭人都知道,冬天這麼長、這麼冷、這麼黑,不培養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如何度過漫漫冬季長日?在此度過第六年的我,的確心有戚戚焉。 人生,再多的學習都不為過,只要在學習初衷與立意上走對,無論是打鼓、游泳、跳水、滑雪、高爾夫球、網球、足球、跳舞、彈琴、划船、騎馬……培養一生都樂此不疲的興趣,樣樣都好。但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較勁、為了競賽,再美好的人文與興趣,都將變調與變質,成為讓人詬病、疑慮的「才藝」。 「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是北歐各國對待這些課程的態度,因為這關係著下一代能不能健康、平衡的學習與成長。 環境,使人的成長,總會有所不同。芬蘭學校的上課時間不長,下課後孩子各自發展屬於自己的「興趣」。芬蘭孩子下課不用趕著補英文、補數學、上各種智力的課輔,反倒為自己的人生,學了各種各樣好玩的興趣課。 有時,我不免半開玩笑的跟芬蘭人說,你們孩子的「興趣」真不少啊!

『轉貼』成長痛

2010年03月11日
公開
45

什麼是成長痛? 黃如玉◎著 「媽媽,我的腿好痛、好痛喔!」家中小孩是不是曾經在上床睡覺後沒多久,突然跟妳說腿痛得受不了?如果孩子排除其他的症狀或外傷,像是發燒、發炎、創傷等可能因素之後,而疼痛的感覺來自單邊的大腿、膝蓋,或是小腿裡面很深的位置,並且多半發生在上床睡覺之後的三十分鐘到一小時之間,這樣的疼痛就可以稱為「成長痛」。成長痛不一定每天都有,但是如果在白天有劇烈活動,晚上睡覺時就會覺得特別痛。 ★Point 成長痛多半發生在上床睡覺之後的三十分鐘到一小時之間,疼痛的感覺來自單邊的大腿、膝蓋,或是小腿裡面很深的位置。 成長痛的原因追追追 成長痛的發生率為百分之二點六到百分之四十九點四不等,依照各個國家和診斷標準有所不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三歲到十二歲的小孩會有一定的比例曾跟父母反應疼痛的情況,而且有不少父母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幫助自己的小孩。 有關成長痛的相關研究,已經超過一百八十年以上了,可是醫學上至今還尚未找出一個很明確的答案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有成長痛的感覺,有些孩子卻不會。一九三○年代的美國人,曾一度相信成長痛和風濕熱有關,不過後來證明這兩者之間是沒有關連的。反而,現代醫學傾向成長痛和姿勢、步態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所以成長痛也是脊骨神經醫師常見的問題之一。 和小孩的扁平足、大人的腳不寧關係大 曾有研究發現,小孩如果有扁平足的問題,而且已經影響到站姿和步態的時候,跟父母反應有成長痛的比例偏高。建議父母要注意孩子是否腳底有內旋的情況,如果持續內旋,讓足弓變得比較低,也會造成像是扁平足常見的外八步態。由此可見,扁平足可以算是成長痛的危險因子之一。 父母有「腳不寧症候群」的病史,通常小孩也比較容易有成長痛的問題。腳不寧症候群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主要的症狀是在晚上入睡之後,會覺得腿有刺痛感或是抽痛的感覺。發生在成人身上的腳不寧症候群,多半是和神經傳導有關係,或是因為身體缺乏鐵質的一種警訊,患者服用肌肉鬆弛劑或是鎮定劑的效果多半不佳,反而在補充足夠的礦物質,像是鐵、鈣、鎂之後,會有比較顯著的改善。很特別的是,研究發現成長痛的孩子,父母會有腳不寧症候群的比例是比較高的,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孩子的成長痛,和神經傳導、礦物質的缺乏有一定的相關性。 ★Point 孩子的腳底是否出現內旋,可以從鞋底磨擦範圍看出來,尤其鞋跟內側的磨損,是腳底內旋的警訊,也會因此造成腳踝容易和鞋緣磨擦。如果持續內旋則會讓足弓變得更低,日後出現像是扁平足常見的外八步態。 小腿肌力不足、情緒因素等問題不容忽視 成長痛和孩子的小腿肌力也有關係。成長痛的感受,多半發生在下半身長骨的部位,所以如果孩子小腿的肌力不足,加上白天的活動量較多的時候,就可能在晚上出現比較劇烈的成長痛。其他的可能因素還包括:負面的情緒、行為上的偏差,以及疼痛的忍受度比較低,都會讓孩子有成長痛的問題,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 當孩子和父母反應「腿會痛」的時候,最好先排除其他會產生腿痛的可能性,再判斷孩子的問題是否真的屬於成長痛。成長痛的感受非常主觀,形容起來也很模糊,父母一定要很嚴肅的面對,不能直接否定孩子疼痛的問題。所以,當已經排除一些外力原因,包括創傷、發炎、腫瘤等可能性之後,如果孩子還是覺得很痛,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比較自然的方法來面對成長痛。 用最自然的方法克服成長痛 誠如前面曾提到,目前的醫學對於成長痛的發生原因還不是很明確,可是如果孩子的姿勢和步態都很正確的話,發生成長痛的比例會比較低。所以,想要用比較自然的方式來克服成長痛,首先就要注意孩子的姿勢與足弓的完整性。 從改善姿勢和扁平足問題下手 如果孩子的姿勢不良,例如站姿容易歪斜或是很容易駝背,一定要從生活習慣、運動等多方面來幫助改善。如果孩子足弓較扁,也可以在過了六歲以後,用矯正型的鞋墊來調整。其實已有研究發現,經過十八個月的肌力訓練之後,孩子的成長痛問題可以改善很多,還有多做下半身平衡訓練,對於舒緩成長痛也有很大的幫助。 .成長痛運動處方1:下半身平衡訓練 ★Point 先讓雙腳張開,要比肩膀寬一些,腳趾尖朝外約四十五度,雙手輕鬆的放在身體兩側。 緩緩蹲下,讓膝蓋盡量往外,並且讓小腿與地面垂直,記住身體不可以搖晃,穩住後保持原動作停留十秒,自然呼吸。來回做八次之後,大、小腿和膝蓋會有痠痠的感覺。 .成長痛運動處方2:下半身平衡訓練 ★Point 首先雙腳併攏站立,雙手自然插腰,之後將右腿抬起放在左腳的膝蓋內側。 身體穩定之後,將彎曲的右腳抬高伸直與地面平行,注意膝蓋不要彎曲,腳尖往前,尤其上半身不要往前或往後傾斜。保持原動作停留五秒之後,將右腳縮回,再換左腳做同樣的動作,這樣才算完整完一次。來回做八次之後,大腿會有痠痠的感覺。 補充含鐵質、鈣質、維生素B群的飲食 在飲食上,鐵質、鈣質、維生素B群需要有足夠的攝取,對於成長痛也會有幫助。鐵質若要從食物中攝取,通常不太足夠,但是補充過多的鐵劑,又會對腸胃造成負擔。一般過去的觀念,認為動物的內臟可以大量補充鐵質,不過現在環境之中毒素和重金屬的含量都太高了,不建議吃動物的內臟來補充鐵質,倒是可以從多吃木耳、紫菜、芹菜、海帶等食物,來增加身體鐵質的含量。 鈣質的部分,豆類製品、核果類、魚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減低咖啡因的攝取也會對於維持鈣質有幫助。至於維生素B群,對於神經傳導有很大的益處,深綠色蔬菜、豆類製品、全麥五榖等食物中都含有身體需要的維生素B群,對於安定神經、保護神經組織、提振精神和穩定情緒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新自然主義出版 《孩子的脊骨健康密碼增訂版》 (資料來源:新自然主義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