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li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ღ回安坑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19

下午等你們午睡起來就出發去找外公外婆 你們現在看到外公外婆已經不會認生 還會跟阿公阿嬤hi~ 我們到外公外婆家時外公才說 找不到二姑婆,好像被大姑婆接走了 切~人家吃完午飯就有跟外公說 就是要早點跟人家約才不會跑出去咩! 後來外公先帶我們去石碇吃晚餐 吃完晚餐再打電話給二姑婆 原來二姑婆回安坑了~ 我們一行人也跑去安坑反正你們也沒去過 安坑是以前外公的工廠 媽咪在安坑住過一兩年,國小六年級搬過去 國中二年級就搬去現在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以前我們是跟二叔公三叔公住一起的 現在安坑工廠只剩二叔公跟三叔公兩家 以前只要有家族聚會都是在安坑這邊舉辦 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好不熱鬧 現在隨著我們長大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跟家庭 我們也跟著比較少回去了~ 二姑丈公還沒生病以前 倒是常帶著二姑婆跟三個表叔回來 自從二姑丈公生病以後, 二姑婆大約七個月沒回來了 跟大家聚聚也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今天你們倒是表現的還不錯 不像之前去阿祖家那樣認生,還沒進門就給我大哭 這次進門還會跟大家say hi~ 叭布跟媽咪跟大家一起坐著聊天 你們也偶爾會坐上來跟我們插花一下吃吃南瓜子 三叔公家有一台媽咪以前在彈的鋼琴 是外公在媽咪學鋼琴那年買給媽咪的 後來你們表姨也想學媽咪也沒在用就轉送給三叔公 到現在也快二十年了~真是厲害! 華緯挺有興趣地坐著叮叮咚咚 三嬸婆保養的很好,還說每年都有請人來校正呢! 以後你們要學就不怕沒鋼琴啦~ 不過,媽咪還得先買間大一點的房子才擺得下吧!!

文ღ4大教養迷思

2007年10月24日
公開
51

打包自無敵小子的窩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康健雜誌 更新日期:2007-10-03 記者:林玉珮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 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自我測驗:你是「超完美父母」嗎? 一個3歲小孩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了,家長會做何反應? 情節1「啊!」尖叫一聲,快步跑過去,把他扶起。 情節2「沒事沒事,站起來就好,你好勇敢!」邊安慰小孩,邊走過去抱抱他。 情節3 裝做若無其事。 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卻也透露出為人父母的各種掙扎。保護與放手的界線該畫在哪?是父母面臨的一大難題。 請做以下測驗,找出自己是抓太緊或放太鬆的父母,並看看專家給你的建議。 給2∼5歲小孩的父母 你和2歲的孩子在遊戲區,他想去玩比半層樓再高一點的滑梯,你會…… □ A:立刻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畢竟他還太小…… □ B:跟著他走到滑梯,扶著他爬上去,當他滑下時接住他 □ C:面帶微笑,放手隨他去玩 5歲的孩子每次下輸棋就哭,你會…… □ A:繼續讓他玩高難度的,偶爾他得接受失敗 □ B:希望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創個玩法,儘量讓他贏 □ C:找個不憑技巧只靠機運的玩法,讓他體會有輸有贏 3歲孩子上幼稚園第一天,他又哭又黏不讓你離開,你會…… □ A:前幾天先留下來陪伴他,再漸漸縮短每天待在學園陪伴的時間 □ B:親切但堅定地向他告別後便離開 □ C:延後入學,等過一年他學會更多事再來 孩子4歲.久病的祖母剛去逝,你會…… □ A:告訴他祖母搬到很遠的地方,遠到即使他想念祖母,祖母卻再也無法來看他 □ B:向他解釋,醫生已盡力救祖母了,但她的病嚴重得無法醫好便過世了 □ C:如B做法,再加上帶孩子去參加祖母的喪禮,及之後所有的聚會 你的孩子怕狗,又正好要到養了一隻大狗的同學家參加派對,你會…… □ A:先帶他去其他養狗的朋友家,看一些小型溫馴的狗,再帶他個別拜訪這位同學 □ B:婉拒邀請,或堅持對方家人要把狗留在籠子、拴起來 □ C:告訴孩子,怕一隻溫和的狗很蠢,接著帶他去參加派對 孩子的同學邀他和同學家人(或保姆)一起外出去玩,你不認識同學家長,你會…… □ A:婉拒邀請,或堅持要玩就到自己家來 □ B:答應讓他去玩,並詢問接回兒子的時間 □ C:向其他家長或老師打聽這位同學家長,或主動聯繫同學家長,了解去哪邊?都玩些什麼? 學齡前孩子問你:嬰兒是怎麼來的?你會…… □ A:不厭其煩地告訴他所有人類生育的細節 □ B:簡單回答,他問多少回答多少 □ C:避開這些問題,你認為學習性知識他還太小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B2;C1 Q2– A1;B3;C2 Q3– A2;B1;C3 Q4– A3;B2;C1 Q5– A2;B3;C1 Q6– A3;B1;C2 Q7– A1;B2;C3 給6∼10歲小孩的父母 你兒子把數學習題攤在桌上,你看了一下,發現答案幾乎都錯了,你會…… □ A:和他一起坐下來,再把每題做一遍 □ B:告訴他必須再把數學作業看一次,遇到不會的,你可以幫他 □ C:不動聲色,你認為他需要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你的孩子想加入足球隊,但他個頭小、運動神經又不發達,你會…… □ A:告訴他放膽去踢,並祝福他一切順利 □ B:為他安排其他活動 □ C:鼓勵他,並在週末幫他練習 9歲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上學,而你不確定他沒問題,你會…… □ A:告訴他,至少到10歲以前都不可以 □ B:跟他解釋,若他能和你一起預習幾次,證明他能負起責任的話,你會讓他跟朋友一起走路上學 □ C:答應讓他獨自上學,並告訴他,他能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你以他為榮 10歲女兒最要好的朋友突然與她絕裂,還在背地裡說些殘忍的閒話,你會…… □ A: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問個明白 □ B:告訴女兒,她和她的朋友兩個人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 C:悉心傾聽,鼓助她去找其他的朋友,你只當最後的避風港 你的小孩和朋友在隔壁房間玩,突然你聽到他們厲聲吵架,你會…… □ A:不管,小孩間總會有爭執 □ B:先給幾分鐘,讓他們自行解決,若是繼續吵,就走過去調解 □ C:快步走過去,警告他們:再吵就不准玩 10歲的孩子想看一部嚴肅的影片,內容含有暴力與性,你會…… □ A:告訴他,還沒到青少年的年紀前,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可看 □ B:同意他去看,你知道他的朋友當中已有人看過了 □ C:告訴,他你會先看一次,若內容得當就讓他去看 你兒子不喜歡他的老師,出很多作業又很嚴格,他想大家的感覺都一樣,你會…… □ A:打電話給校長,要求把兒子換到別的班級 □ B:安排親師會評估狀況 □ C:告訴他,每個人偶爾都遇到困難,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 ; B2 ; C1 Q2– A1 ; B3 ; C2 Q3– A3 ; B2 ; C1 Q4– A3 ; B1 ; C2 Q5– A1 ; B2 ; C3 Q6– A3 ; B1 ; C2 Q7– A3 ; B2 ; C1 解答 7∼10分: 培養小孩獨立,你可能很在行,但繩子或許得勒緊一點。「小孩必須冒險,但他跌倒時你得在一旁抓住他,」兒童心理學家、《用品格教養小孩》作者柏格醫生說,就好像你站在滑梯旁確保學齡孩子不會跌下,或是在孩子情緒波動、社交受挫時支持他。而且還是得牢記,在情況可能危害身體、難以捉摸時,你最好選擇安全,美國佛羅里達情緒與行為健康中心兒童部門主管林格醫生提醒。 11∼16分: 你已畫定好範圍,在其內你的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哪怕跌倒了也還可依賴你。柏格醫生說,保持這種平衡的關鍵在於控制情況,而不是小孩的行為。你願意讓他冒些風險,但你會先舖路,例如幫你學齡的小孩適應分離,或者趕在你10歲小孩看限制級的電影時,自己先看一遍。「最好的狀況是家長成了打氣專家,」柏格醫生解釋,「因而當小孩要自己做選擇時,可以父母做榜樣,做出聰明的抉擇。」 17∼21分: 你把小孩的幸福列為優先,但可能擔心太多了。要是他很害羞或恐懼,你可能會認為避開一些狀況,或許會讓他較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假如你本身容易杞人憂天,很可能又把這種特質傳給下一代。「孩子會察覺父母的焦慮,」美國費城大學心理學授史坦柏格說。「這讓小孩更恐懼,因而父母又更加保護。如此形成一個循環後更難再打破。」此外,林格醫生說,你的小孩若曾有些練習和鼓勵,成年後比較能解決困難和阻礙。因此,別擔心你的小孩輸掉一局棋,或者和數學問題交戰,沒有什麼比正面迎擊挑戰更能建立信心。(顧景怡編譯) 資料來源:《Parents》

文ღ婚姻中的悔與不悔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61

有人問:「結婚,到底好不好?」   其實,蘇格拉底在很早以前就回答過相同的問題──「結不結婚,你都會後悔。」   婚姻確實不自由──特別是偵測到帥哥或美女,打著陽光般的微笑,向你熱情放電時。   婚姻確實是束縛──特別是想抽空做些什麼,卻因為擔心另一半顧家太辛苦只好放棄時。   婚姻是令人懊惱──特別是有孩子後想儘情玩耍,卻老得掛念家中有誰需要照顧或幫忙時。   婚姻確實很折磨──特別是家裡一人病了全家病,醫藥費、病痛、壓力和沮喪一起瘋狂飆長時。   婚姻確實有恐怖──特別是女人面對某些要命的婆家,再怎麼努力也只配當個「次等家庭成員」;或是男人為了養家不得不努力擠進工作的黑洞,而且挖不到錢還不敢爬出來時。   婚姻是讓人灰心──特別是夫妻意見不合,抗議無效、對罵無力,卻明明覺得被對方虧待時。   婚姻會讓人厭煩──特別是日復一日努力、協調,也只能勉強維持家人生活品質時。   婚姻也讓人無助──特別是窮到只能花費精簡夠用,對家人的心疼與未來的疑懼只能默默承受時。   這種聽起來穩賠不賺的行業,要它做什麼?   婚姻讓你看清外貌的魔咒──就算是帥哥美女,只要不懂得珍惜你:一個平實的配偶,猶勝過十個漂亮的臭包裹。   婚姻讓你有被需要的感覺──你溫暖的懷抱永遠是家人最終渴望的處所:完全被信賴的感受,足以讓你忘卻所有煩憂。   婚姻讓你知道生命的豐富──它讓你在回家的路上知道有誰在等待你,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分享今天的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婚姻讓你看到真正的犧牲──當全家人大病一場開始痊癒後,最後那一直沒病的人才會抱病倒下:婚姻讓你清楚看到誰曾無怨無悔的付出過。   婚姻讓你知道自己的無價──如果人永遠只需在父母蔽蔭下成長,就不會驚覺自己其實也有套價值觀和理想:當婚姻讓你害怕失去自我時,它也同時加速你的成長,推動你打造你的理想。   婚姻讓你知道貧窮的祝福──白手起家的辛苦讓人看到不管是貧是富,那背後真正溫暖人心的愛與親情,遠勝過所有物質的力量。   婚姻讓教你爭吵不是辦法──夫妻間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誰高誰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夫妻終會發現:「彼此相愛」才是克服一切困難的法寶。   婚姻讓你知道穩定的代價──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看似枯燥無味,比起大風大浪後的死寂,還是略勝一籌:穩定,幫助你學習尋找並珍惜當下的快樂。   婚姻給人單身沒有的麻煩,也給人單身沒有的喜悅。當然某些單身的自由自在,在婚姻中難能擁有;婚姻中的豐富深刻,單身也難以想像。   婚或不婚是很私人的決定,任何人都能給你意見,卻不一定有誰的意見會適合你。 如果你能在以上所列出的清單中找到你渴望從婚姻中得到的事物,也許該做的不是刻意逃避婚姻以免受傷害,而是花更多心思準備自己,儘可能做好萬全的準備,以便面對各種成長的挑戰。   是的,結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只是,你不一定會失去曾擁有的事物,卻永遠不可能擁未曾嚐試過的東西--沒有人能向你證明婚姻會不會為你帶來幸福,你得自己向自己證明:你有能力學習創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