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糖果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6年11月07日
公開
39

世英對親職教養的一些想法與網路文章

故事與人的關係究竟是甚麼? 故事與你成為人父人母的關係又是甚麼? 故事與我們所成立的家庭有何關係? 故事與親子教養又有何關係? 二十年的音樂教育工作在學校與工作室教導數百位學生、二十四年的教友擔任無數次教導與辦理無數次活動、從事八多年半專業的諮商工作理協助了四百餘個家庭個人;在科學城社大開設教導「親子溝通」與「父母效能」,三年來解答過無數的問題;六年來面對各種年齡與職業,在不同機構與學校帶領團體,協助市政府社會局單親家庭的成長團體、家庭教育中心初層次同理心團體、各學校讀書會團體、文化局志工、婦幼館志工、學校志工、科學園區的工作者等;六年來面對家長或老師或家長&老師,在不同機構與學校演講,各類主題從「音樂教育」、「家庭溝通」、「親子共讀」、「閱讀推動」、「特殊教育」、「學習障礙」、「親子共學」、「繪本教學」、「讀書會帶領人培訓」、「故事初進階培訓」、「團體帶領人講師培訓」、、,發現成人需要知識與資訊,需要不斷透過他人生命經驗拓展我們的生命經驗進而再同整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孩子則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也確信「任何成功不能彌補家庭的失敗」。 (一)從「心」學好做父母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1、父母的4種角色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的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著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照顧者」的角色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2、孩子最需要的6種養分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1)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回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媽、一下又放到托兒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或許你遇過很討厭比他好的人嫉妒她人成就的人。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2)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 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台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後,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後聽哥哥說故事。「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黃崑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3)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車就不要坐計程車。」洪蘭當年出國唸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委黃崑巖的父親,在日據時代擔任警察,黃崑巖回憶當時常有人到家裡送禮給父親,父親在知道之後都會立即將禮物退還,以避免惹人嫌疑。光復之後,許多在日據時代擔任公職的人都被鄉人毆打,他父親卻依然受到尊重,主要是因為他擔任警察時為人公正、不貪不求,而能獲得大家的諒解尊重。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4)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5)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台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台灣兒童罹患憂鬱、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6)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心理學者游乾桂覺得,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里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二)【網路流傳】〜就在你我之間 就在你我之間 .. 很多人不知自己在做甚麼…. 很多人分不清.....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重要的? 很多人不知道他自己在作什麼….. 無知迷失在自我的喜好當中........ 有些人會去慈濟幫忙掃街,但家事從來不管.... 有些人會花很多錢去建廟,但對自己的親人如鐵公雞..... 有些人在外面和言悅色,但對自己的家人卻暴躁如雷...... 有些人工作如痴,但家庭從不經營……. 有些人喜歡當志工,但對自己的家人從不服務, 而遺憾的是.....世間到處充滿了這些事 ..... 很多人不知道他自己在作什麼…..迷失在他人的眼光與價值中….. (三)【網路流傳】〜家庭故事『父親不知是車子重要,或是女兒重要呢?』 在美國的加州有一個小女孩大約是4歲,她的父親有一台大卡車,她的父親非常喜歡那台卡車,總是為那台車做全套的保養,以保持卡車的美觀。 一天,小女孩拿著硬物在他父親的卡車鈑金上劃下了無數的刮痕 !! 她的父親盛怒之下,用鐵絲把小女孩的手綁起來,然後吊著小女孩的手,讓她站在車庫罰站,當父親想起小女兒在車庫罰站時,已經是4個小時過後了!趕到車庫時,小女孩的手已經被鐵絲綁的血液不通!父親送她到急診室時,已經需要截去小女孩的手掌了, 因為,手掌部分的組織已經都壞死,如不截去手掌...她生命是非常危險,甚至可能會危害到小女孩的生命,所以小女孩就這樣失去了她的一雙手掌了! 但是她不懂.....她不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在她的身上....而她的父親也因為這樣感到萬分的愧疚 !過了約半年後,小女孩的父親的卡車進廠重新烤漆,又像全新的一樣!!當他把卡車開回家後,小女孩看著重新烤漆過的卡車,對著她的父親說 「Daddy~your truck looking so pretty,same like new truck.」(爸爸!你的卡車好漂亮唷!看起來就像是新卡車),這時,小女孩無邪的伸出了她那截斷的雙手,對她的父親說:「but, when you want put my hand back to me??」(但是,你什麼時候要把我的手還給我?? ),你們知道當那位父親聽到小女孩問他的問題時,發生了什麼事嗎? 那位父親在小女孩的面前 ......舉槍自殺 .

2006年11月07日
公開
41

回覆bbh討論--小五生過動的問題

你說的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候群"嗎? 孩子是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還是有肢體過動的問題? 如果是注意力不隻中的問題,我倒是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姐姐現在國一, 從幼稚園開始,就發現她只對喜歡的事物有興趣,其他的,就三分鐘熱度,迷迷糊糊地,每天日子很快樂 上小一,開始發現,功課沒帶回家,作業漏做,看唸書漏字跳行,寫字多一筆少一筆 小三,開始,明顯數學能力低落 小四, 至馬偕兒童精神科門診,確定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候群的孩子 開始吃藥, 吃了兩個月(利他能),效果不大,有後遺,吃不下,睡不著,成績 也沒見著有明顯的進步 從此,我改變我對姐姐的教養態度, 1.讓孩子知道,她要為自己負責,我不再擔心他的課業,不再幫他一起唸書,檢查作業,復習考試(當然也降低我對孩子的要求,只要不要不及格就好),他要完全為他的功課負責. 結果,發現, 有陪唸書跟沒盯唸書的月考成績差不到那去,都在80上下,所以當媽的我開始輕鬆,不用陪公主唸書.(陣痛期,很長,要忍住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表現不好而責備孩子) 小五下開始,孩子比較會自己安排讀書及考試的事了,雖然成績還是不理想,可是最起碼不用每天跟在後面窮追猛打. 現在國一,剛開始用小六的態度在唸書,成績也不好,給點讀書技巧的指導,讓她自 己唸,每週小考的成績都有在進度中,(當然不是第一名,只要孩子一次比一次比自己進步,我就粉高興了,因為這真的是孩子自己得來的成績,而不是家長的盯稍) 我家姐姐,沒有肢體過動的問題,人際關係不錯,如果是這方面的問題,就沒辦法做經驗分享了.

2006年11月04日
公開
22

糖果和布雷特都掛病號了

清晨2:00,媽咪起來吐到不行,想,慘了,一定是照顧昕(昕週四發作),感染了,初期症狀就是狂吐,狂瀉,發燒).心裏有了底,先塞了顆止吐,等早上,一定要去診所看診. daddy起床關心媽咪,媽咪要daddy好好照顧小喆,心中就有預感,小喆可能也要發作了.果然. 清晨4:00 小喆伸吟了一下,又睡著, 清晨6:00 聽到小喆哭,聽見daddy匆忙衝去小喆房間,聽見daddy大喊一聲,你怎麼吐在床上呢 (媽咪心想,早早就告訴daddy了,媽咪要和小喆隔離,但小喆可能會吐,要準備小水桶在一旁,以防萬一.....結果呢,巴拔總是不聽勸,這下子又要忙了也在病號中的媽咪.我家daddy一向對處理孩子的嘔吐物或是嗯嗯非常的反感,多數是媽咪出手,這下媽咪也掛病號了,巴拔總要自己來吧.(其實巴拔只有把床單整個拔到陽台,不過也算是功德一件了,等媽咪好一點了再來處理吧) 6:30小喆也吐了2次,先塞屁屁吧,先止了吐讓孩子舒服一點,等診所開診再說吧. 8:45daddy幫我們掛了號,帶我們去看了診,原來這陣子很多病號都有同樣的症狀,上吐下瀉,媽咪擔心病程太久會影響週一要照顧baby的任務,聽了醫生的建議打了點滴+消炎+營養針,希望可以縮短病程. 小喆當然也就順便打了點滴,希望孩子可以舒服一點,母子倆躺在醫護室裏,吊著點滴,昏著昏著又睡了去.小喆勇敢,扎針時都沒有哭,護士阿姨都說小喆很勇敢. 11:55拆了針,小喆說;有點肚子餓,去吃了點清湯的刀削面, 12:40才到家,母子兩吃了藥又睡著了,這病毒還真強,生病真不好受,希望多休息,可以幫助我們儘快地打敗它. 17:30小喆醒了,跑到客廳和daddy看tv,不一會兒又跑回來睡,說還是不舒服, 18:00餵小喆吃藥 18:30 媽咪感覺好多了,起床做家事,可是食慾還是很差,沒什麼胃口,因為中午的面好像還沒消化呢.謝謝巴拔去買面給姐姐吃, 19:00煮了一杯的軟乾飯,希望待會兒小喆可以有食慾吃一點食物.不過小喆還在睡, 當媽的,好像不能生病吔,一生病,小孩就粉慘,告訴自己,只能病今天,明天又要開始超人媽媽的生活了. 也謝謝daddy照顧姐姐,

2006年10月25日
公開
17

媽咪被召喚

既然被召喚,一定是老師關心到孩子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早上8:15早早來去學校,和老師溝通一下 原來. 1.午睡不睡,小喆又成了"多爾袞"先生,怎麼也睡不著,經老師多次提醒,卻一付無所謂的表情,著實態度上有了問題. 2.吃貼紙,把金泊的地方都啃下肚,被提醒,又是一付無所謂的表情,又是態度問題一樁. 3.說要媽咪來學校溝通,小喆一點都不害怕,又是一付無所謂的樣子, 以上3點,這小孩真是有點"皮在癢". 媽咪想: 1.週六日發燒,週一請假在家睡太飽,造成週二無法在午休時入睡,以後還是早早就把小喆挖起床中庭騎車去.消耗一些體力,有助睡眠哦! 2.態度的問題,真的要好好檢討一下,為什在家都可以好好聆聽媽咪的教訓,在學校就一付無所謂的樣子,........表裏不一的小孩,得想個什麼辦法來整治這個小孩呢? ***************************************** 媽咪回頭想這事件並且將感想記錄於96.10.27午後: 其實孩子會不聽話,會不乖,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當大人的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當孩子的意見,其實並不恰當. 就像小baby哭鬧時,我們都會細心的去觀察他的需求,有時餓了,有時布布濕了,有時撒嬌要抱....只要造成不舒服的原因解決了,通常孩子就會笑口常開,變得乖巧可人.為什麼孩子漸漸大了,大人那份敏銳的觀察能力就消失了呢. 小喆睡不著的因素,就是因病在家休息了一天,睡太飽了,養足了精神,所以睡不著...純屬偶發狀況,其實我不會太在意這偶發事件,或許有些漏掉的成因--像早上睡晚了,鼻塞不舒服無法成眠,害怕沒安全感,擔心等一下會發生的事,其實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孩子無法入睡的, 用統計學和理論去帶小孩,會受挫的,因為每個孩子就是一個特別獨立的經驗.只是小喆在一個大團體裏,要學習的是不可以只顧自己的喜好而去影響到別人,這點是我必需要教導小喆的. 態度的問題,持續要找到機會對小喆機會教育,孩子是健忘的,沒有在當下做出處理,事隔2~3小時,要孩回想及敍述當時的狀況還真的有點困難呢!孩子根本搞不清楚他到底那裏錯了,為什麼大人要這麼的生氣,所以,也要感謝老師在當下也做了處理. 孩子的生活就像一部無字天書,在每分每秒中記錄者成長的點滴,誰知道,孩子下一秒鐘會帶給你什麼樣的歡笑或是什麼樣的問題,平常心吧,不過就是個孩子,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因為孩子也在不斷地從犯錯中學習成長.

2006年10月24日
公開
18

和小p媽的對談

小p媽說: 我覺得小吉吉是個很聰明的小孩, 從妳的日記記錄妳和他的對答就知道... 我想他中午不睡覺被老師叫起來, 但卻出現不以為然的表情, 我猜是不是老師沒有帶到小吉吉的心??!! 通常要"訓"或管比較聰明的小朋友, 要很有方法或者得小朋友的心才能管得動... 61.63.21.... 回覆: 媽咪所言甚是. 其實孩子會不聽話,會不乖,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當大人的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當孩子的意見,其實並不恰當. 就像小baby哭鬧時,我們都會細心的去觀察他的需求,有時餓了,有時布布濕了,有時撒嬌要抱....只要造成不舒服的原因解決了,通常孩子就會笑口常開,變得乖巧可人.為什麼孩子漸漸大了,大人那份敏銳的觀察能力就消失了呢. 小喆睡不著的因素,就是因病在家休息了一天,睡太飽了,養足了精神,所以睡不著...純屬偶發狀況,其實我不會太在意老師對他的指責.老師年輕,沒有自己帶養過小孩,是比較難理解為什麼小孩就是不睡覺.用統計學和理論去帶小孩,會受挫的,因為每個孩子就是一個特別獨立的經驗.只是小喆在一個大團體裏,要學習的是不可以只顧自己的喜好而去影響到別人,這點是我必需要教導小喆的. 態度的問題,持續要找到機會對小喆機會教育,孩子是健忘的,沒有在當下做出處理,事隔2~3小時,要孩回想及敍述當時的狀況還真的有點困難呢!所以,也要感謝老師在當下也做了處理. 孩子的生活就像一部無字天書,在每分每秒中記錄者成長的點滴,誰知道,孩子下一秒鐘會帶給你什麼樣的歡笑或是什麼樣的問題,平常心吧,不過就是個孩子,孩子也在不斷地從犯錯中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