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育兒報6W

2011年11月05日
公開
54

讓寶寶盡情的動手、動腳! 這樣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吧!小寶寶躺在床上扭啊扭的,一會兒揮揮手,一會兒抬抬腳,一下啃啃「小雞腿」,一下嚐嚐「香香腳」。這時期寶寶,可以自己身體為主的活動,如吸吮拇指和揮動手臂等,察覺自己的身體運作範圍。 這時,寶寶白天的清醒時間可能已增加到十個小時了,好動的嬰兒在這清醒時間大都很不安分,仰躺時雙手在頭邊畫圈,兩腿像在騎腳踏車似的,身體喜歡左右轉動,想要將擺動的手放到嘴裡,也總要瞄準好幾次才能順利的吃到大拇指。 所以,「活動」是寶寶很重要的發洩與運動,請盡量讓寶寶的手臂可自由活動,不要用衣物過度的束縛,也不要讓寶寶的身體動作有所阻礙。自由,對於寶寶的體格發展、心情,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寶寶未來對整個世界的觀感呢! 這是我的手!∼談嬰兒的自我意識   人的一生當中,最常用的字眼大概就是「我」了。從很具體的:「我的手手流血了」,有一點複雜的:「我不想吃東西」,到各種抽象的感覺:「我很快樂」、「我心裡很難過」,相對於所處的環境,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知覺到自己和周遭的分野,可以描述自己的行為、心理狀態。   那麼小寶寶呢?在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他就懂得什麼叫做「我」嗎?他會區分「你的...」和「我的...」之間的不同嗎? 藉由與外界互動來認識自我   「我」這個概念,是相對於外界事物而產生的。簡單的說,在眾多意識匯成的河流之中,我們畫了一道界線,其中一部分叫做自我意識,就是跟「我」有關的;另外一部分則稱作外界、別人。因此,自我意識和外界環境必須是同時存在的。有「別人」作為對比,才能區分出所謂的「我」。   同樣的,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也是要以自己與他人或外界環境互動的經驗作為根基。這類經驗包括:嬰兒作為一個主體時,別人被他的動作所引發的反應,以及他自身動作時所產生的知覺等。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意識好像和媽媽是黏在一塊兒,尚未分化的。但是漸漸地,寶寶曉得他有自己單獨的需要,而且必須要求另一個人來滿足他,這可說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每次寶寶哭鬧、媽媽回來安撫的過程,都能使寶寶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自己是動作的引發者,獨立且對別人有影響力。 身體動作的經驗   另外,自我意識中一個最基本的面向,就是先學會覺察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的身體範圍到哪裡。兩、三個月大的寶寶,就常會盯著自己的手,還不時翻來覆去地動動看,像是有了天大的發現:「這是我的手耶!」當他自身在動作時,動作本身會帶給他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這樣子的連結,將使寶寶知道自己感覺的變化是由動作造成的,而動作又是由自己做到的,因而曉得自己有力量、是一個主體。比方說,寶寶在爬行時,肚子的摩擦、四肢肌肉的拉扯、手掌及膝蓋的觸覺等,都會帶給他不同的知覺感受,這些都將建構起寶寶的自我意識。   自身動作不但會產生主觀知覺的改變,甚至連外界的物體也因此而有了客觀的變化。例如,寶寶用手去打搖鈴,搖鈴就會發出聲音,或滾到床的另一邊。這些和自身及外界有相連性的動作,都可以讓寶寶更瞭解「我」和外面事物的區隔。   總之,在一歲之前,嬰兒對「我」的知識的學習,主要來自於他的種種動作所引發的反應或改變。照顧他的大人、他身邊可觸及的東西,甚至是他自己內部身體肌肉的回饋,都可以讓嬰兒的「我」概念更清晰,累積更豐富的訊息。 讓寶寶以自己的方式接觸周遭   因此,在安全的範圍內,儘量讓寶寶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觸周遭的一切。他對這個世界認識得愈多,對自己的瞭解也就愈多!

奇蜜育兒報5W

2011年10月29日
公開
57

趴睡頭型比較美嗎? 寶寶滿月了!這陣子為了寶寶的彌月禮的選擇與發送一定忙得不可開交吧,現在可以稍稍歇口氣了。 寶寶雖然滿月了,可是他的睡眠狀況改變並不大,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很長,除了吃奶及清潔之外,有70%的時間都在睡覺,但每一段睡眠都不長,也不太安穩,更沒有晝夜之分。要隨著腦神經發育漸趨複雜與成熟,到寶寶成長到四個月左右才能一覺到天明,因此新生兒總是睡睡醒醒、斷斷續續的,也常在半夜中清醒,這樣的現象都是正常的,父母不用擔心。 嬰兒猝死症最常發生在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身上,雖然醫界一直未找出明確原因,但有研究指出嬰兒猝死症可能和氣溫及睡眠習慣有關,所以父母最好將氣溫控制在26-28℃,同時也要避免嬰兒趴睡及和父母同床睡,因為大人的厚重被單容易蓋住嬰兒口鼻而造成窒息,比較好的方式是讓嬰兒和父母同房但不同床,父母可以將嬰兒床移置父母寢室中。 仰睡好?趴睡好?   寶寶在三、四個月以前,因為肌肉本身的力量不足,行動能力受限,所以睡姿通常都不會有明顯的改變。然而,按照以往對寶寶的照顧,大多以仰躺作為寶寶主要的睡眠姿勢;但也越來越多的家長,會讓寶寶趴著睡,理由一方面是可以睡的比較安穩,另一方面,則是「頭型」比較美!   也有很多家長認為,仰睡會讓寶寶沒有安全感,而且容易發生吐奶會嗆到、或胃食道逆流的狀況。但在英國有項研究表示,發現仰睡的寶寶,除了尿布疹多一些,及扁頭機率高一些,其他的發生機率其實並不會比較高!反而是有陸陸續續的研究報告發現,趴睡很可能與嬰兒猝死症有極大的關聯,所以,各國的小兒科醫師現在都大聲疾呼,希望家長不要再給寶寶趴著睡了!(如何避免寶寶猝死,請參考文章::不要置寶寶於險境…)   另外,還有一種睡姿—側睡,發生猝死症的機率也比趴睡少很多,但是跟仰睡比起來又偏高;這有可能是因為側姿對寶寶來說,是不容易維持的姿勢,只要一翻身就會變成趴睡。因此,除非我們一直在一旁幫寶寶維持側睡,或是用東西幫助維持,如此寶寶才比較不容易翻身成為趴睡。   不過不論是仰睡、趴睡、或是側睡,都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項,讓寶寶除了睡得舒服,也可以睡得很安全唷! 仰睡 1.因為寶寶跟大人一樣都會有比較偏好的一側,所以為預防寶寶的後腦扁平,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讓寶寶掉個頭睡。這樣兩側輪流躺,後腦扁平的機率就會比較少。 2.在寶寶清醒的時候,多讓他採趴的姿勢,一方面練習抬頭,另一方面也是減少仰臥的時間。 3.保持臥床的淨空,不要有多餘的被子或玩具遮住孩子的口鼻。 趴睡 1.不使用過於鬆軟的枕頭、棉被,以免臉、鼻陷入其中,導致窒息。 2.一定要有大人隨侍在旁,才上寶寶採趴睡姿勢。 3.臍帶未掉落,或剛吃完奶後,都不宜趴臥。 4.保持臥床的淨空,不要有多餘的被子或玩具遮住孩子的口鼻。 側睡 1.寶寶並不容易維持此姿勢,所以仍需家長在旁照料,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換邊睡。

奇蜜育兒報4W

2011年10月22日
公開
52

好有反應、好神奇的小寶貝! 寶寶即將滿月了,逗他時更有反應了! 平時,寶寶雖然都在睡覺,不過,他的感官其實是很靈敏的喔!就像你把他抱在懷裡,他的小臉會不斷往你的胸脯裡鑽啊鑽的,尋找媽媽的乳頭;又如,用手輕觸寶寶的臉頰,他也會立即將頭轉向刺激處(尋乳反射);若大人用兩隻手指讓寶寶的雙手抓握,嬰兒會用手掌緊握,大人用力拉起就能使寶寶的身體懸起(抓握反射)。 這些都源自於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此外,還有「受驚反射」、「步行反射」等,這些都是適應未來行為的基礎,也是小寶寶賴以生存的重要能力。 這些反射動作將在4-6個月左右時逐漸消失,這是因為當寶寶的神經系統漸漸成熟了,反射動作就會消失,代之以意志控制的自主行動。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測試一下小寶寶與生俱來的各種「神奇力量」吧! 寶寶的各種原始反射動作 無意識的反射性動作就是「原始反射」 假如讓一個剛出生的寶寶瞬間失去平衡或是突然被巨大聲響嚇到時,他會立刻伸出雙腿和雙手,手指頭用力張著,好像想抓住東西似的。這種身體反應就是原始反射之一,稱為「摩洛反射」(Moro Reflex)或「擁抱反射」。所謂「反射」是指與個人的意識無關,僅是身體受到外界的刺激,透過神經網路所產生的動作。而「原始」並不是指「未開化」,而是指「與生具來」的意思。 寶寶與生具有各種原始反射。這些原始反射有的在出生後2個月會逐漸消失,有些則較晚一些消失。在滿周歲以前,大腦皮層會漸漸控制腦幹,隨著自主動作出現之後,原始反射就被取而代之,寶寶從這個時候起,開始出現如「用手拿眼前的東西」等以手眼協調為主要發展的運動,他開始會去嘗試做各式各樣的動作。 原始反射消失,代表大腦在發展 原始反射為什麼會產生、之後卻又消失,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但仍有極少數的原始反射是不會消失的,一直存留到成人。 比如別人突然丟東西過來,我們當下的反應會閃開,如果把這種動作視為原始反射,我們可以了解,原始反射雖然看似消失,但在某種機緣下卻又會隨時出現,因此可以推想它是一種本能。 關於原始反射仍有著許許多多的未知數。出生後,原始反射會漸漸消失,許多從胎兒期就一直持續著的運動或動作也跟著消失無蹤。在告別胎兒期的這段期間,想必在寶寶的體內一定起著某種顯著的變化吧!發展理論認為,原始反射隨著成長逐漸消失,腦部才得以發展,也就是說:正因為腦部的不斷發展,所以抑制了原始反射。 寶寶原始反射的種類: 探索口唇反射 輕輕觸碰寶寶的嘴部或臉頰,寶寶會將臉轉向你的方向並張開嘴,做出像在找尋乳頭的樣子。 爬行反射 如果讓寶寶趴著,他們就會有踢踢雙腳,向前爬行般的動作。 摩洛反射或擁抱反射 巨大的聲音忽然響起,或者讓寶寶的頭向後傾,寶寶會張開雙手,做出像是要擁抱的動作。 踏步反射 支撐著寶寶兩腋下,並使雙腳著地,寶寶便會兩腳交錯抬起,做出好像在踏步般的動作。 軀幹彎曲反射 在寶寶的背上用手指畫橫線,或輕觸寶寶背部脊椎的皮膚,會引起寶寶髖關節的反應動作,看起來寶寶像是在扭動臀部。 抓握反射 把手指放在寶寶的手掌中,他的手掌會很有力地握住你的手,緊抓不放,這就是抓握反射動作。 寶寶不可思議大發現∼善用原始反射,巧妙化解寶寶的哭鬧 你曾經抱起哭泣的寶寶,而他卻哭鬧得更激烈嗎?面對這樣的情況,你不妨善用頭部的原始反射原理抱抱寶寶。 你可以靜靜地托住寶寶的後腦勺,將寶寶的下巴朝向他的胸部拉近,使寶寶稍呈頷首(點頭)的姿勢將他抱起。 當寶寶平躺大哭時,他會伸直手腳,且肌肉呈緊張狀態。若將寶寶的下巴靜靜地朝向他的胸部拉近,呈前傾的姿勢,寶寶的手腳會自然地彎曲,他也會覺得有安全感。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寶寶會停止哭泣。 本文選自:「腦科學聰明育兒法∼讓你了解不可思議的小腦袋」,小西行郎著•吳宗珊譯,信誼基金出版社

奇蜜育兒報3W

2011年10月15日
公開
57

別哭,別哭,哭得我心煩氣亂! 「哇∼」寶寶又哭了,當媽媽的你又開始手足無措了吧! 別急!別急!寶寶的哭聲,其實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們要解讀寶寶的哭聲的確有些困難,不過,只要你多用心、多觀察,就可以慢慢知道寶寶想要表達什麼了。 「哭」是寶寶對外界傳遞訊息的唯一管道,通常,寶寶哭不外乎:肚子餓了、尿布濕了、覺得太冷或太熱、無聊想要媽媽抱抱,當然,當孩子覺得累了或是身體感到不舒服,也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 有趣的是,孩子會用不同的「哭法」來表現他的需求,所以,我們在日常照顧時可以仔細辨識孩子的哭聲與需求,也就是,以接納、傾聽,來正確解讀他的哭聲,再給予必要的回應。 不要擔憂、也不要不耐煩,試著耐心面對孩子的哭聲吧!當我們安撫了孩子,寶寶也會用眼神、表情、動作或聲音來告訴你喔! 不要再哭啦!--1個月語言發展   寶寶從媽咪子宮出生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告訴醫生,他的肺已經成功的充滿空氣囉!也是在跟大家說:「大家好呀!」而剛出生的寶寶當然還不會說話囉!但他還是有一種可以跟外界溝通方法唷!這個唯一、又有效的方式就是「哭」! 聽!寶寶哭了!   仔細聽聽,每個寶寶的哭聲,都有不一樣的音調、頻率和節奏;但儘管如此,爸爸媽媽還是有辦法在此起彼落的嬰兒哭聲中,辨別出自己寶貝的哭聲呢!並且在未來六個月內,寶寶也都是會用哭聲,來表達他所需要的生理照顧:可能是說肚子餓了、也可能是肚子痛痛、或是尿布濕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希望有人陪他玩…。咦!可是「每種哭聲好像都一樣嘛!」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辨別得出寶寶的哭聲,究竟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可是似乎只要是當了爸媽,就總有能力知道自己的寶寶到底在說些什麼!   有人說話比較慢、有些聲音比較尖銳;有些人肚子餓了,說話就會比較暴躁;有些人無聊時,說起話來就會有氣無力…。然而,「哭」就像說話,會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式。自然寶寶的哭聲就有高有低、有長有短;還有研究指出,寶寶肚子餓時,哭聲會比較有節奏、而且很大聲。但如果是因為無聊,想有人陪時的哭聲,就會不規則的斷斷續續,並隨時停頓下來,想看看有沒有人給他正面的反應…。除此之外,寶寶還會自己研發更多「哭」的語言唷!因為這樣也算是幫助爸媽可以更容易聽出哭聲裡的涵義!   雖然,哭聲總是有點吵;可是,我們也無法要求寶寶從一出生就會說話呀!我們就只能從寶寶的哭聲裡面,去滿足他種種的需求。當然,寶寶也會用打哈欠來告訴我們,他需要休息。會用打噴嚏跟我們說,他有點冷。還會在喝完ㄋㄟㄋㄟ後,把臉撇開,表示喝飽…。我們必須要好敏銳、好小心的去發現他們小小的手、小小的腳、和小小的臉,到底說了些什麼話。而且,寶寶其實也很大方!只要好好疼惜他,他就會笑一個給你看唷!

新生兒篩檢結果

2011年10月14日
公開
138

【新生兒資訊】 篩檢號碼:10052206 篩檢次數:1 採血日期:2011/9/28 收件日期:2011/9/30 母親姓名:劉旻珊-N 新生兒性別:女 新生兒出生日:2011/9/24 3000 【疾病項目】 結果 數值 備註 先天腎上腺增生 CAH: 無異常 6.6 - 先天性甲狀腺低功能症 TSH: 無異常 0.5 - 蠶豆症 G6PD缺乏症: 無異常 4.8 - 半乳糖血症 GAL: 無異常 0.8 - 串聯質譜儀偵測疾病檢驗結果 疾病名稱 代碼 檢驗數值 檢驗結果 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 MS01 - 無異常 短鏈脂肪酸代謝異常 MS02 - 無異常 長鏈脂肪酸代謝異常 MS03 - 無異常 卡尼丁(肉鹼)吸收障礙 MS04 - 無異常 卡尼丁結合酵素缺乏 MS05 - 無異常 卡尼丁穿透障礙 MS06 - 無異常 丙酸血症 MS07 - 無異常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 MS08 - 無異常 異戊酸血症(IVA) MS09 - 無異常 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AI) MS10 - 無異常 C5-OH上升相關疾病 MS11 - 無異常 楓漿尿症(MSUD) MS12 - 無異常 瓜胺酸血症(第一,二型) MS13 - 無異常 酪胺酸血症(第一,二,三型) MS14 - 無異常 精胺丁二酸酶缺乏症 MS15 - 無異常 精胺酸血症 MS17 - 無異常 高鳥氨酸-高血氨-高瓜胺酸綜合症 MS18 - 無異常 其他 MS19 - 無異常 苯酮尿症(PHE) MS20 - 無異常 高胱酸尿症及高甲硫胺酸血症(MET) MS21 - 無異常 極長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 MS22 - 無異常 戊二酸血症第二型 MS23 - 無異常 其他 MS24 - 無異常 其他 MS25 - 無異常 備註 無異常

奇蜜育兒報2W

2011年10月08日
公開
32

親密接觸從出生開始 寶貝出生兩週了,看起來更漂亮了!常常忍不住想要親親他、摟摟她。 這時,小寶寶對觸覺最為敏感,不論是對撫摸、疼痛、溫度等刺激都會有感覺,也有明顯的反應。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接受適當的外界刺激,才能增進腦部的發育,但新生兒的視覺功能尚不完整,父母親應該多給予聽覺、嗅覺及觸覺刺激,而“肌膚之親”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嬰兒可以藉由肌膚之親接觸到父母親的聲音、體味、肌膚,這樣的刺激不僅可促進大腦發育,更可以給予嬰兒安全感,進而穩定嬰兒的情緒。 很多長輩都擔心孩子抱多了,就會寵壞孩子。事實上,研究發現,當孩子的負向情緒得到必要的回應時,孩子的情緒都會變得較為穩定;所以,不必擔憂抱多了就會寵壞他,擁抱反而是有相當正向的功能。 擁抱寶寶,可以促進大腦的成長 小寶貝出生了,您每天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把他抱在懷裡,永遠不分開。他也在您每天的擁抱中感受穩定安全,感受感官刺激,感受到爸媽無盡的愛,在緊緊相擁中,他開始了愛的人生。 觸覺是胎兒最早發育的感覺系統,七週左右的胎兒,口腔就會對外來的觸覺刺激有所反應,並能透過皮膚感覺周圍的環境;另一個較早成熟的系統則是專司平衡感的內耳系統,藉此接受母體搖動所傳來的刺激。 擁抱讓孩子彷彿回到子宮裡 出生後,新生兒在視覺和聽覺系統尚未成熟之前,靠觸覺認識外在的世界,靠平衡感認知身體的姿勢變化。所以,當媽媽輕輕地搖晃、撫抱他時,媽媽正給孩子此時最能感受到的兩樣刺激——觸摸和搖動。 許多研究顯示,媽媽擁抱初生嬰兒,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嬰兒從媽媽的子宮初到人世,新的環境、新的生存條件,難免有不適的無助之感。把他擁入懷裡,讓他體驗溫暖的肌膚接觸,聆聽熟悉的心臟跳動,自然能減低他適應新世界的焦慮,感受到爸媽的歡迎。 擁抱的親子對話 很少有嬰兒不喜歡被大人抱,「抱」是肢體碰觸的感官觸覺需求,柔軟、舒適、溫暖的感覺,具有安撫、放鬆的功能;通常抱起哭泣的嬰兒,只要他不是肚子餓或生病,多半可以感覺到嬰兒的身體會從緊張逐漸放鬆。 擁抱也有促進生存的功能,早產兒的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裡,她的懷抱就如同「保溫觸覺袋」,提供幫助孩子順利成長的能量。心理學家曾研究印度恆河猴,發現幼猴對柔軟的偏好,雖然幼猴會到手中握有奶瓶的鐵絲母猴(用鐵絲做成的物體)處喝奶,但喝完隨即又會返回用毛巾包著的鐵絲母猴身邊磨蹭窩著,因為毛巾提供了舒適與慰藉。 其他型式的撫觸也可調控嬰兒的神經系統。觀察研究顯示,哺乳母鼠對幼鼠的舔觸會影響幼鼠的心跳、體溫、生理節奏、免疫系統與其他生理狀態;而人類母親在哺乳過程對嬰兒的撫摸,會無形中調控小嬰兒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在爸媽溫暖的包圍下向外探索 成長中的寶寶正透過統合各種感官知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所接收到的訊息,來勾勒出他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從不經意的反射動作、觸碰,到能夠有意識的尋求資源,寶寶漸漸學習到自己可以經由肢體動作及感官探索,對週遭環境做出更多自主的反應。 如果爸媽能夠提供足夠的溫暖保證,可以協助寶寶建立對人的信任與安全感,作為往後學習獨立的基石。他藉由感受體溫、氣味、力量、韻律,認識爸媽、認識自己、認識環境。 ※本文選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