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48W

2012年08月25日
公開
29

寶寶活動力大增!居家安全要注意! 小寶寶變得靈巧、好動,動作之快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正因為他的行動力大增,闖禍的機會也變多。家中的廚房、浴室、開關、電扇…都有許多死角,一定要將這些危險的區域和物品列為危險區域,防範寶寶的接近,以免寶寶發生意外。 就因為處處有危機,我們常常會將「不可以、打打」掛在口上,寶寶雖然可以懂得你的表情和語氣,卻不見得聽懂您的話;偶而,寶寶還會出現「自我提醒」的有趣行為,如:爬到廚房門口時,會自己搖搖頭,或是在玩插座的同時,還會看看周圍人的反應。有學者認為,這種早期的「自控」行為與孩子的智力有所關連。 甜蜜的家,最危險的地方?! 每當傳來幼兒在家中發生意外的新聞時,家有幼兒的爸媽都不免感到惋惜。但也忍不住想問:「兒童意外事故」難道是無法預防的嗎?是否有些兒童安全照護上的迷思,才會導致悲劇一再地上演呢? 爸媽常見的3個安全教育迷思 根據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白璐秘書長和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林月琴執行長的長期觀察,皆發現幼兒居家安全意外會一再地發生,主要來自3個安全教育上的迷思: 迷思1:熟悉的地方比較安全 從國內外研究結果來看,白璐老師指出多數的居家安全意外都是可避免的,但關鍵在於爸媽是否關注這個議題。林月琴執行長從調查中則發現,多數爸媽會認定「未知的」公共環境比「熟悉的」家中更值得注意,對於有刀、有火的「廚房」,也認定比「客廳」危險。但這些認知卻和統計數字恰恰相反。從意外場所來看,「居家場所意外」遠超過「公共場所意外」;從居家事故的地點來看,「客廳」出事的機率也超過「廚房」,而且高居兒童意外事故地點的第一名。基於「不能掌握的,才是危險」這類常見的迷思,當孩子待在熟悉的地方時,爸媽便特別容易掉以輕心,而這也是居家是故容易重複發生的原因之一。 迷思2:用過去的經驗,養育現在的孩子 另外,很多發生居家意外的照顧者常錯愕地反應:為什麼童年時可以自己午睡、在家自己玩的生活經驗,套用在現在孩子的身上,便發生了意外?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爸媽,必須要理解現在孩子的能力、居家環境、生活型態等,和過往都大不相同,爸媽絕不能再以有限的成長經驗來看待居家安全。從前孩子在戶外探索的機會多,有太多事物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但現代孩子多關在房子裡,應變的常識和能力也變弱了。當孩子在有限的居家環境中作探索活動時,若居住處是不能裝鐵窗的高樓(依大廈管理條例新規定),或家中購買的是目前常見的廉價塑合板家具時,發生意外的風險自然比從前高很多。 迷思3:安全教育從來都不是親子必修課 雖然多數兒童居家意外事故,都可透過事先預防來改善,但仔細一想,從小到大,爸媽和孩子並沒有認真上過一堂幼兒居家安全課程,因此,不常吸收新知的爸媽,會認定綁架才是最應注意的幼兒安全問題;看見幼兒意外新聞時,總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很少主動和孩子討論如何因應;當孩子發生居家意外時,自然也常因缺乏急救常識,錯失搶救的時機。親子的居家安全意識無法提升,意外事故當然會一再地發生。 想要增進幼兒居家安全照護觀念的第一步,建議爸媽必須先打破3個常見的幼兒安全教育迷思,接著,也請爸媽開始著手檢視家中的環境是否及格吧!

奇蜜電子報47W

2012年08月18日
公開
20

照照鏡子玩遊戲,幫助寶寶認識自己 寶寶哭的時候,你會不會帶他去照鏡子?照鏡子除了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寶寶的照鏡子反應中還可以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狀況。 寶寶在十個月之後就會知道,在鏡子裡看到的人、事、物只是一個影像罷了!所以,照鏡子時,一旦有東西從背後出現,寶寶就會轉過頭去尋找那個東西。這表示寶寶已經知道鏡子裡所看到的,與實際環境所見到的是同一個。所以說,寶寶「自我概念」的發展,又邁向更進步的階段囉! 寶寶對於鏡中晃動的影像和人的表情也很感興趣,你可以提供各種鏡類玩具讓他把玩,或抱著他照鏡子,讓他看看自己與他人,幫助他建立「我」的認識。你也可以帶著他在鏡子前看看各種身體部位,或在他頭上戴帽子、替他戴上太陽眼鏡這些照鏡子的活動也會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親子活動。 小寶寶的自我概念發展 小手、小腳,可說是小寶寶第一個現成的玩具,大約在三個月左右,我們就可以發現,躺在嬰兒床裡的小嬰兒時常著迷於自己手腳的長相、嚐起來的味道及動起來的樣子,常常一玩就是好一陣子。其實在這時候,小寶寶並不知道手腳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只覺得小手小腳是個好玩的玩具。 就算寶寶開始對自己鏡中影像出現微笑、親吻的反應時,這都不表示孩子已具有「自我概念」了。 自我概念,是什麼? 一個人對「自己」看法,就是所謂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學習概念,似乎也看不出它的具體影響力,很多父母都會問,自我概念發展重要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因為,自我概念的發生與發展,形成一個人的個性與人格特質的重要部分,試想,一個認為自己是「好棒」的孩子、和一個自認是「失敗」的孩子,他們將會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呢? 自我概念並不是與生就俱來的,需要歷經一個很長的發展歷程。剛出生時,小嬰兒根本就沒有自己(self)的概念,就算在三、四個月大時,他們喜歡舉著自己的雙手看個不停,當時,他並不明白眼前的事物就是自己的一部份。但是,我們可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動作,小嬰兒就是透過這個發現自己身體的動作,逐漸進入認識自己的境界。 一歲之前的小嬰兒,最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並感受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力,例如:小寶寶無意間用腳踢到床邊的玩具、並發出了聲響,此後,在寶寶的腦子裡就建立起一個連結:若是想要讓玩具發出聲音,只要動動自己的腳就可以了。類似這種的探索不僅豐富了他的學習經驗,更鼓勵小嬰兒對自己的身體與個人能力建立起一種獨特的自信。 所以,對「我」的認識基礎是在半歲到一歲之間開始紮根的,大約在15∼18個月大左右,小寶寶才會對「自我」有較清楚的認識。在一歲半至三歲之間是孩子表現出自我覺察的高峰期,你會發現,小寶寶對自己在鏡裡的影像感到極大的興趣,他們還喜歡研究自己的長相、對著鏡子扮鬼臉、說話呢! 影響自我概念的關鍵因素 滿一歲之後,寶寶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概念,對於「我是誰」有相當大的進步,他們可以從照片中找出自己、也知道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他們也瞭解一些身體器官的位置與名稱。 進入兩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概念更趨複雜,由於語言能力的精進,他們常會用「我」、「我的」來直接表達自我的感覺與想法。三歲之後,自我概念仍會持續的發展,他不但會用語言來敘述自己的外型和家庭,也會將自己心情與感覺加以描述,更會藉由別人的評價來認定自己的表現,例如,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乖、很好。這整個發展歷程,就是幼兒自我概念必經的成長歷程。 從表面上看來,這些自我認識的進步過程,彷彿只需要依賴孩子的自我學習就足夠了,事實上正巧相反,自我概念的產生必須是建立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若是脫離與人的互動就完全無法順利建立起對自我的認識。有一個非常知名的研究就驗證了這個說法,由於猩猩是人類之外唯一也能在鏡中認出自己的動物,因此,科學家為了想瞭解社會互動與自我概念形成之間的關係,因此刻意將小猩猩完全與社會隔絕,研究發現,從小被孤立成長的猩猩,長大後,就沒有能力從鏡中辨認自己,也就是說無法建立應有的自我概念。所以,從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了,唯有透過與人的互動、以及其他人的反應,才能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概念。 因此,「人」就是影響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最為關鍵的要素,究竟,面對孩子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營造出一個最佳的環境、給他什麼樣的助力呢? 從親子互動中認識自己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親密的伙伴,孩子透過父母的愛意傳達與相處過程,逐漸學習如何去信任別人,也可在這親密關係中建立穩固、安全的關係,這種安全感,就是他學會認識自己、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泉源。 在安全基地裡自由探索 家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基地,所以,在家裡,父母可以刻意的引導(如:和孩子一起玩認識身體遊戲),或是安排一些小活動(如:讓孩子打扮成不同的裝扮),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可以自由又自主的認識自己。 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意願 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助於發展孩子健全的自我概念。所以,千萬不要過份寶貝孩子、或是拒絕孩子去嘗試,否則你會發現孩子變得依賴與退縮。所以,就算是孩子做得不好,也要多鼓勵孩子去試試看、做做看、學學看,這樣,自然而然,就可以誘導出「我很棒」、「我很好」的自我認知了。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或是讓孩子交交朋友,也都是建立自我概念不錯的策略,因為,出去時,孩子更需要運用他的感官來認識環境,例如:小公園裡,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玩具;與人一起遊戲時,是學習社交及肌肉技巧的最佳時機。 給孩子正向的評價 我們常在無形間用我們的眼神、動作或言語否定了孩子的表現。其實,在成長過程,父母親是孩子建立自我評價過程,最為重要的角色。父母正是孩子的明鏡,在這面鏡子前,我們讓孩子看到了他人眼中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

奇蜜電子報46W

2012年08月11日
公開
21

可以開始抱著寶寶翻翻書了! 注意到了嗎?寶寶對色彩鮮豔的圖片特別的感興趣!不論是圖畫書、廣告型錄,他都喜歡翻、喜歡看。儘管每次都翻得爛爛的,但寶寶卻很享受這種「閱讀」的樂趣喔! 有大量圖片的圖書寶寶特別的感興趣。這個時候,寶寶已能看清楚書上的具體實物,也能感覺色彩的濃淡。在成人的指引下,寶寶對於熟悉的故事或特定的故事人物,也會出現特有的回應方式,好比摸一摸圖片、親一下動物,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小小孩看不懂書喔!他只是用他的方式來看書。 這年齡寶寶對於具有操作性的玩具書最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在內容的選擇上可以選購一些寶寶經常接觸或熟悉的生活用品、食物、動物,這類圖畫書可以引發學習興趣。在材質上,最好是顏色鮮明且不易撕裂的厚紙板書、布書或塑膠書,他可以反覆翻閱、注視和探索。每天選擇時段進行親子共讀時間,抱著寶寶,一邊翻書,一邊指著圖片說給他聽,讓他自然的親近閱讀、喜歡閱讀。親子共讀,是一種親子間的遊戲,可別太嚴肅、或一定要達成甚麼成效喔! 【我愛讀】寶寶閱讀Q&A 當你為孩子唸書、和孩子共讀,因為有你的溫暖陪伴,你的孩子順利地、愉快地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只不過隨著孩子年齡與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孩子一起看書時,難免還是會有些疑惑產生。因此,我們挑選了五個爸媽最常提出的問題,在這裡一一為你解答。 Q1:寶寶喜歡啃書、丟書、撕書 小寶寶啃書、丟書、撕書時,是不是對書的內容沒興趣,我該怎麼處理呢? 寶寶喜歡啃書或丟書,這表示他對「書」是感興趣的,所以會好奇的把玩,想一探究竟,這樣的玩書行為就是嬰兒探索學習的特有模式,父母可以提供容易操作、耐於探索的感官操作玩具書,例如:運用不同材質、巧妙設計的塑膠書、布書和硬頁書等,這些適齡而多樣化的圖書,可以充分滿足嬰兒以眼、耳、口、鼻,以及雙手去探索新事物的需求和喜好。 如果寶寶熱中於玩書的行為,就讓他玩個盡興吧!先讓寶寶自由的探索把玩、熟悉書的形式和結構,再逐步引導孩子翻開書頁,認識書中的內容,發掘畫面的樂趣。父母也可以嘗試著以寶寶的玩具、固齒器、被巾等物品,替代圖書,滿足寶寶想要啃咬、抓握和把玩的欲望。 撕書其實是寶寶在探索過程中,無意間造成的結果,可能是翻書時力氣過大或操作不當所致,如果寶寶不小心撕了書,父母應及時制止撕書的行為,可以用言語、表情或肢體動作傳達「不可以」的訊息,避免他一再嘗試,並轉移其注意力,耐心的示範正確的翻書動作,讓他明白書的真正用途與閱讀方式。 Q2:寶寶總是自己翻、自己看 每次要帶孩子一起看書時,他會把書搶走不讓我講,然後自己翻啊翻,該怎麼辦? 嬰兒的閱讀行為發展,多半是藉由注視、抓握、觸摸、啃咬、敲打、聆聽等動作,展開一連串探索圖書的行為,等手部的操作能力慢慢精進了,他會嘗試著合併手指翻拍書頁,再逐漸發展出以手指流暢的翻書。 對孩子而言,學會翻書,而且是自由自主的翻書,不但可以滿足他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習模式,也展現孩子的自主性與成就感,這宣示著他是獨立而有能力的,可以自己翻閱圖書,掌控翻書的步調,這也是孩子模仿和參與閱讀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表現出想要自己翻書的行為時,父母可抱持著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說:「你會翻書了!你好棒喔!」等認同的話語,再提醒孩子留意書中的畫面,並引導孩子:「好有趣喔!媽媽說給你聽。」以激發孩子的共讀意願,只要耐心的引導,應該會逐漸改變孩子只喜歡自己翻書的行為。 Q3:唸書的聲音要很誇張嗎? 和小小孩共讀時,聲音一定要很誇張嗎?要一個一個字指嗎? 親子共讀就是藉著圖書與孩子展開親密的對話,對孩子而言,父母親的聲音永遠是最親切、也最自然的溝通媒介,在與孩子共讀時,保持原來的音色即可,並不需要刻意的誇張或改變。 為了增加共讀時的感受性,父母可以在共讀時,適切的變化聲調和音色,隨著故事的情節略為提高或壓低聲調,賦予角色不同的音色,也可以調整朗讀的速度快慢,在緊張或期待之處稍作停頓,或自然的加入手勢、表情或肢體動作,都會讓閱讀變得生動,引發孩子的閱讀熱忱與興趣。 小小孩是透過圖像閱讀,書中豐富多變的圖像對孩子的吸引力,遠勝於抽象的文字符號,父母可以運用指圖認物、看圖說話的方式,引導孩子聆聽故事並欣賞圖像,幫助孩子解讀圖書的內容。 如果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指著文字朗讀故事,也會增進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 Q4:寶寶老是讀同一本書 我訂了月刊型的圖畫書給孩子看,他特別喜歡某幾本,每次都要我重複唸那幾本,我該怎麼引導他對其他主題也有興趣呢? 孩子想要重複閱讀某幾本書,那正意味著那些書是真的吸引他,可能是故事的主題、內容、角色或視覺畫面投其所好,也可能是透過反覆閱讀之後,能充分掌握故事的情節發展,讓孩子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因而想一讀再讀。重複閱讀不但能滿足孩子對書的喜好,也帶來閱讀的自主性與成就感。 若從孩子的成長學習觀點而言,重複閱讀是有其必要性。當父母一再的為孩子重複閱讀,就如同為孩子搭起學習的鷹架,孩子會在每一次的共讀中自我吸收,不斷的整合概念,精進對圖書內容的理解,掌握閱讀的過程,而逐漸成為閱讀的主角。 父母應先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與主導權,耐心陪他重複閱讀,再適時帶入其他主題的好書,變化共讀的方式,吸引他的興趣,拓展閱讀的多元性。 Q5:孩子沒有耐心聽故事 找孩子一起看書時,他就會不耐煩跑開,似乎不太喜歡閱讀,我該怎麼讓他專心看書呢? 嬰幼兒的專注力短暫,對外界的事物更是充滿好奇,如何吸引他安靜坐下來、專注的閱讀,並建立閱讀的好習慣,是需要同時考量共讀的時間、閱讀的氛圍、圖書的選材、以及共讀方式等因素。 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意願、也有興趣,任何時間都可以展開閱讀,但如果能配合孩子的作息及活動力,在睡前或活動力降低時陪他共讀,選擇安靜、不受干擾的閱讀空間,營造溫馨自在的閱讀氛圍,建立專屬於你們的親子共讀模式,都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閱讀。 在不同時間,閱讀不同類型的圖書,也會提高閱讀的興趣,例如:在睡前安排溫馨的床邊故事,在洗澡時玩洗澡書,而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共讀具有操作探索或趣味參與的圖書,將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經驗與作息之中,也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孩子共讀時,還要兼顧圖書的適齡性與多元性,選擇符合孩子的成長特質,貼近生活經驗,富操作趣味的圖書,巧妙變化共讀的方式,都會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件有趣而快樂的事,自然樂於參與,也會專注的閱讀。

注音符號試上

2012年08月07日
公開
99

10:30~11:30 歐洲之旅 ---------- ㄅㄅㄅ ㄅ爸爸 ㄆㄆㄆ ㄆ螃蟹 繪本-- 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 ---------- 開課細節: 試上費100元/人 ⋯⋯滿十人才開課,因課程須達三期,為保障全班上課品質,只能接受中途退出,不能接受插班轉入. 一期10堂課(加贈一堂共11堂) 2000元/人,第一期插班者以剩下堂數x200計算 第一期須加收書籍費60元 ,課程達1/3則無法退費 --------------------------------------------------------------------------------------------------- 老師以及課程內容簡介: 課程規劃從注音符號入門到認識結合韻以及聲調練習,學完之後小朋友就可以試著拼音看故事書了^^ 老師順便也會教導媽媽們正確的發音以及教法,讓媽媽也能親自教導孩子正音以及正確注音符號寫法。 上課方式生動活潑:遊戲、唱遊、故事和美勞..等多樣化,帶領媽咪跟小朋友進入快樂的ㄅㄆㄇ世界。 但是不要求孩子們寫字,畢竟大小肌肉發展還不足,只期望孩子自然快樂的學習並學會閱讀. 有關老師的教學風格參考: http://www.babyhome.com.tw/album.php?op=album&mid=334401&folderid=3117755&u=0 課程共有三期,內容如下 第一期:聲符 ㄅ~ㄙ+韻符一ㄨㄩㄚㄛ 第二期:ㄅ~ㄦ,結合韻(齊齒呼一的結合韻EX:ㄧㄚ ㄧㄛ...) ,結合韻(合口呼ㄨ的結合韻EX:ㄨㄚ ㄨㄛ...)+一聲至四聲讀法 第三期:結合韻(撮口呼ㄩ的結合韻ㄩㄝ ㄩㄢ...)+三拼法+課文導讀 ............................................................................................................. 1.此課程設計是以親子共學為主,因此每堂課希望家長一起學習或做筆記! 2.若媽咪帶小小孩陪同哥哥姊姊上課,為尊重其他學伴學習權益,請坐於教室後方旁聽. 3.上課時小朋友或弟妹有情緒不安或哭鬧的狀況,請家長先帶至教室外安撫好再入內上課.家長上課中請輕聲交談,避免干擾孩子的學習! 3.每堂課都有簡單的回家功課,請家長協助指導完成,並於下週交給老師批閱.(老師要由作業中了解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狀況!) 4.此課程須達三期才結業(進度比幼稚園快,但孩子學習成效良好),希望家長帶著學習的心參予全程課程.若只想上一期的家長,請將機會留給需要的人. 5.老師因為身兼全職媽媽的角色,故有時配合孩子的活動需向家長告假或延課, 雖然機會不多,但先告知參予的主辦人及家長此種狀況~敬請包涵! 6.班上請假人數若達半數,主辦人可向老師告知並協商補課日期.

奇蜜電子報45W

2012年08月04日
公開
19

寶寶喜歡敲敲打打、又愛咬玩具? 你注意到了嗎?寶寶現在拿東西,已不再像從前用整個手掌去抓,而是會用大拇指和食指將小東西撿起來。這時,寶寶的手部抓握技巧又進入另一個階段了。 10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小肌肉發展更加成熟,可以撿拾起小東西,所以,當寶寶在地上爬時,你會發現他常常會撿到一些小東西,並順勢的將他放入口中,因此,這個時候非常需要注意家中地板的清潔,更要留意玩具的安全問題,避免孩子將危險、小的東西吃進肚裡。 由於寶寶抓握能力更好了,他很喜歡玩些敲敲打打的遊戲,所以,可以購買一些適合這年齡寶寶使用的敲擊玩具、手握積木,都有助於寶寶學習控制自己的小肌肉,一邊探索新奇的世界,請給予支持,不要過度限制! 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瓶瓶罐罐,讓寶寶在遊戲過程中熟悉「拿出再放入」的技巧,這個動作可以訓練抓握技巧,還可以示範將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鼓勵他模仿練習,這些都是日後孩子玩玩具時重要的手部能力。 我會自己玩∼我就是想要這樣玩嘛!   九個月大的小隆,坐在自己的嬰兒床上,專注地抓著他的波浪鼓敲嬰兒床,敲了一陣子後,又不死心地將波浪鼓放進嘴巴裡咬了咬,彷彿想把波浪鼓剝個乾淨才甘願...。過了好一陣子,小隆又拿起床上扮家家酒用的杯子,再次將杯子敲打與啃咬一番。旁邊的媽媽忍不住笑著想:「小隆果然還是小寶寶,連玩玩具的方法都一樣,一直重複著相同的動作。」 我有特異功能   媽媽的想法沒有錯,不只是小隆,九個月左右的寶寶,幾乎都是這樣折騰玩具的,不過,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因為,這時期的寶寶,小肌肉的發展漸漸完備,開始練習將自己的大拇指,努力與另外四根手指頭好好合作,而能抓起物品。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此時期的寶寶不只是單純地亂抓、亂玩而已,九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有「意圖」地去玩玩具了;亦即寶寶開始了解,當自己把玩具重複敲敲打打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會聽到特別的聲音。   除此之外,寶寶突然發現自己是個具有特異功能的天才,並且認為自己的敲打與啃咬,將使環境有一些奇妙的變化。這樣的發現,讓他覺得很開心,而不斷地重複這樣的驚喜。更有趣的是,九個月大的寶寶,會以為自己的特異功能只能用某些特定的方式(例如:敲打或啃咬)才能發功,所以當他們想要玩具發出特殊的效果時,通常就會像小隆一樣,對不同的玩具重複的又敲又咬。 我有實驗精神   滿一足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這時候的孩子,看到一個新玩具的時候,不再只是單純地敲打或啃咬,相反地,他會謹慎地先把玩具看一看、摸一摸,有時候稍微咬一咬、敲一敲,或用手指戳看看,儼然就像剛開始做研究的新手科學家。尤其當他面對新奇的玩具時,為了想趕快了解這個玩具,就會嘗試各種可能的玩法。皮亞傑指出,一歲左右的寶寶,不再只是單純地想玩就玩,而是開始去記住自己的那些玩法,會使這個玩具有不同的反應,就像科學家一樣,進一步預測他的實驗結果。      在大人眼中,一歲以前的寶寶玩玩具,似乎有點無厘頭,因為他們總是對玩具翻來覆去,老是不按照規矩來,卻仍然可以玩得很專心,也很開心。這是因為,寶寶雖然無法對於如何正確的玩玩具有充分的了解,卻能用自己當時的能力去探索玩具,並從中發現許多的驚奇,也藉由這些驚奇,讓自己更充分地感受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因此,大人對於此時期寶寶的玩具,並不需要挑選太過複雜的設計,只需提供可以刺激寶寶聽覺、視覺或觸覺的感官性玩具,讓他們可以在敲、打、捏、咬的時候,獲得有不同的發現與樂趣,增加不同的體驗,相信就能讓寶寶有個有趣的玩具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