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禁全美語教學 幼兒園準則將上路

2012年06月04日
公開
88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幼托整合今年上路,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教育部近期擬定「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草案,最快七月公告實施,明令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禁止全美語或雙語教學,「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而且幼兒園「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注音符號應等到小一前十週才教,且不宜納入握筆寫國字的課程。 為強健幼兒健康體魄,教育部另訂,幼兒園每日應提供幼兒三十分鐘以上的出汗性大肌肉活動時間,且在活動前後,應安排暖身及緩和活動。教育部國教司官員強調,研究顯示,長時間有氧的大肌肉活動,能促進幼兒新陳代謝及骨骼肌肉強健,有助健康體能。 儘管幼教法禁止幼稚園(四至五歲)全美語教學,但目前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二至五歲)處於灰色地帶,而普遍充斥全美語或雙語教學,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藤指出,教育部更清楚規範幼兒園課程,明訂學齡前教學應避免全美語或雙語教學,語言學習原則是由親到疏,以本國語文為主,避免「No Chinese」環境影響幼兒對本國語文的能力發展。 教育部指出,為免揠苗助長,幼兒園如要提供幼兒接觸外語的機會,應以聆聽歌謠、說故事及遊戲等方式融入教學,不能採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 注音符號應等小一前十週才教 另外,對「ㄅ、ㄆ、ㄇ」等注音符號,教育部認為,幼兒太早學注音符號,可能產生負面效應(例如錯誤筆劃、發音等),且幼兒身體動作及視力發展均未成熟,幼兒園不宜納入讀字過多或握筆寫國字的教材與課程,避免淪為國小的先修學習。 相對於禁止過早學外語或寫字的學科學習,草案要求幼兒園每日應至少安排三十分鐘的出汗性大肌肉活動。國教司人員表示,即使都市型的幼兒園未必有廣大戶外場地,也可在現有設施下,安排幼兒跑跑跳跳,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而且會出汗的運動更有益。 另外,目前幼兒園大多是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或六點,教育部考量父母雙薪或輪班需求,將開放提供「夜間照顧」服務,但需經縣市核准,且受照顧幼兒不得超過六人,幼兒三人應至少有照顧人員一人,以維護照顧品質。 新準則預計七月公告,未來由縣市展開稽查,若有幼兒園違規,依法可開罰三千至三萬元不等。

奇蜜電子報36W

2012年06月02日
公開
25

喜歡到處探險的「爬行家」! 這年紀寶寶最喜歡在家中到處爬爬走、到處去探險!對於家中的瓶瓶罐罐、盒子抽屜也特別的感興趣,一定會想盡辦法的把裡頭的東西拿出來、倒出來,讓我們不得不去收拾殘局。這些都是空間探索的必然歷程。 寶寶在學會爬行了之後,探索空間就變得很大、探索機會也變得很多,這期間也學習了許多空間概念,如:在觀察家中擺設時,已能分辨出近處與遠處的物體;當寶寶將物品從容器中倒進倒出,就是探索內、外的關係。這些裡外、遠近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空間概念,我們還可以利用玩具來強化這些空間概念的學習,如在洗澡時用小水杯作為戲水玩具,讓他在裝水、倒水的遊戲中,瞭解倒入、倒出的相互關係。 有時還可以讓寶寶坐在家裡不同的角落、或是抱著他從不同的高度,來觀察家裡的各種東西,或是帶孩子到戶外,引導他去看看各種東西、觀察不同距離的物體,這都是寶寶非常喜歡的空間探索經驗。 在生活當中學習空間概念  八、九個月大的孩子因為開始爬行、扶走,生活範圍逐漸地擴展開來。在這樣喜歡探索的年紀,透過生活體驗和遊戲,再加上對語言的掌握越來越好,空間概念也隨之快速發展。 透過探索,孩子逐漸建立心象地圖  爬行會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每一次探索,便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張環境圖,當他發現不同的路徑也能通往同一個地方時,就會創造另一張地圖,於是,不同地圖便逐漸在腦海中形成立體心象。  對於不認得指引文字的孩子而言,他必須透過雙眼認真觀察並記憶:哪裡該轉彎、哪裡該直行,然後將視覺的影像結構成地圖儲存在腦海,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心理學家Guilford將這種視覺空間立體化的能力定義為「視覺空間智能」。視覺空間能力好的人,能夠準確地觀察環境中各種細節,譬如色彩、線條、形狀和空間線索,並且在腦海立體呈現,所以方向感比較好,也比較擅長用圖畫將心中想法傳達給別人。這階段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觀察力佳、會認路、擅長玩形狀盒或積木等組合玩具,長大後喜歡畫畫、而且畫中包含很多細節和想像力。 玩具+語言+生活體驗,發展空間能力  空間概念雖然很抽象,但孩子可以透過生活體驗和實際的玩具、遊戲,一步步學習。 ■摸索玩具,認識裡外、大小、形狀  從寶寶會坐開始,爸媽就可以提供積木、形狀盒、套杯等玩具。雖然這個時候他們只會一個一個把玩,不過等到一歲之後,就可以把積木堆高,也能把小杯子放入大套杯裡。如此一來,孩子在玩耍的過程,自然就會認識裡外、大小、形狀、上下等空間概念。 ■在遊戲中加入空間詞彙  抽象的空間概念,如果有語言的輔助,不僅有助於爸媽跟孩子溝通,對於增進空間能力也相當有效。隨著寶寶的理解力增加,爸媽也逐漸增長句子的長度,這時便可適度加入空間線索,比方當寶寶把玩中的球正好從手裡溜走時,告訴他:「球跑到你後面了。」  此外,你也可以試試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例如:爸媽輪流躲起來,另一個陪孩子當「鬼」。當孩子尋找時,躲著的人持續發出細微聲音,指引孩子朝發聲方向而去。如果孩子沒發現或找不到,陪著的那個人就可以出聲引導:「往前爬……停,看一看⋯⋯有沒有看到誰的腳?」 ■在日常生活細節裡培養空間概念  即使手邊沒有上述的玩具,爸媽平常也可以把握機會來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例如:帶著孩子坐車時,誰坐前面、誰坐後面,這就是一種空間關係;上下樓梯或坐電梯時,往上或往下,也是一種空間概念;開門走進屋裡或走出屋外,這個「裡外」也是很基本的空間概念。所以,日常生活細節裡,爸媽不妨多加運用,孩子在點點滴滴經驗的累積中,對空間的概念會更熟練。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讓腦中地圖細緻化  孩子腦中的3D地圖,需要從生活中不斷地體驗來鞏固,等到孩子會走以後,爸媽可以常帶著孩子外出,即使是相同目的地,也可以換條路走走看,孩子就能把居家周邊的地圖牢牢儲存在腦中。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雜誌》

浮洲合宜住宅 20日起預售登記

2012年06月02日
公開
167

【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台北報導】 新北市板橋浮洲合宜住宅預計本月20日辦理為期1個月的預售登記,緊接著林口A7合宜住宅也將在10月預售。房地產業者認為,這兩案不僅會出現「秒殺」情況,更恐直接衝擊周邊房市買氣。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目前約有近2萬人取得合宜住宅的承購資格證明,而首批合宜住宅板橋浮洲案將在6月20日到7月19日辦理預售登記,預計8月辦理抽籤。 營建署說,由於浮洲案可售戶數約4000戶,所以中籤率約20%左右,即5人會有1人抽中。 浮洲合宜住宅平均單價為19.5萬元;林口合宜住宅平均單價為15萬元。 有巢氏房屋副總劉炳耀表示,合宜住宅價格對周邊住宅相當具競爭力,因此吸引周邊區域自住民眾搶著申請,卻連帶影響附近買氣。 他說,根據新北市政府提供的買賣移轉棟數發現,新北市今年整體買賣移轉棟數與去年下半年相比,衰退24.3%,但板橋浮洲合宜住宅周邊的土城、板橋、樹林區,交易量下滑幅度遠大於新北市整體。 這3區交易量分別衰退37.5%、36.1%、31.3%;而林口A7案附近的林口、三峽兩區跌幅較小,分別下滑21.4%、16.2%。 此外,合宜住宅的總價400~1000萬元,直接衝擊周邊同樣總價產品的買氣,觀察去年至今,周邊總價500~700萬元,以及700~1000萬元的產品買氣明顯下滑2-3成。 他建議,浮洲合宜住宅中籤率約2成,其實不算太高,因此,沒中籤仍想購屋的民眾,可往鄰近樹林、林口、三峽區一帶尋找相近總價帶的中古屋,未來買不到合宜住宅的資金,也有可能成為該地區的潛在買盤。 住商不動產主任徐佳馨表示,奢侈稅實施後,首購族成市場主力,大台北地區今年迄今與去年同期比較,首購成交量大幅增加,她建議首購族可往新北市五股、泰山、鶯歌、淡水、三峽等區域尋寶,因這些區域的房價,多還在「一字頭」(每坪十多萬)。

新聞報導-抽公幼

2012年05月28日
公開
89

公立幼兒園抽籤 龍埔搶破頭 2012-05-28 / 中國時報 / 北部都會   台北:新北市教育局廿七日舉辦一○一學年度公立幼兒園入學名額抽籤,一萬三千餘幼童爭取八千多個名額。其中位於新北市三峽的「龍埔成長幼兒園」,因是第一所公辦民營的非營利幼兒園,每月收費僅三千五百元,競爭激烈。 《首座公辦民營非營利》龍埔成長幼兒園 444人搶90名額 2012-05-28 / 自由時報 / 新北都會焦點 / 潘杏惠   〔記者潘杏惠�新北報導〕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昨一般生登記及抽籤作業中,最搶手的首推新北市首座公辦民營非營利幼兒園「龍埔成長幼兒園」,九十個名額吸引四百四十四人登記,抽籤決定入學。     位在三峽區龍埔國小內的「龍埔成長幼兒園」,是新北市第一所公辦民營非營利幼兒園,幼兒園經龍埔國小以公開評選方式,委由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經營,招收大、中、小班各一班,共九十名幼兒。     教育局指出,龍埔成長幼兒園入學名額優先保障經濟文化弱勢幼兒,其餘缺額提供一般幼生入園機會,因應雙薪家庭寒暑假照顧幼兒需求,龍埔成長幼兒園寒暑假教保服務不中斷,每月以三千五百元收費提供家長服務。     教育局長林騰蛟表示,未來新北市以新設立學校均設幼兒園及活化運用學校空間增設幼兒園為方向,預計四年內普設幼兒園一百四十班、增加四千兩百名收托幼生數,並鼓勵民間與事業單位興辦幼兒園。 抽到公立幼兒園 家長「像中樂透」 1萬3千人爭8千額 其中公辦民營的龍埔幼兒園 一般生中籤率只有12% 抽到家庭一年可省10多萬 2012-05-28 / 聯合報 / 劉崇如�三峽報導   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昨天抽出一般生的入學名單,共有13222個學童競爭8000多個名額;其中三峽區的龍埔成長幼兒園是新北市第一所公辦民營幼兒園,中籤率只有12%,為全市最低,由於每月學雜費只要3500元,抽到的家長都高興直呼「像中樂透一樣!」   今年初上路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實施「幼托整合」,原先幼稚園屬教育局、托兒所屬社會局,今年幼、托全部歸教育局所管,共釋出8000多個名額。   教育局統計,新北市4歲到6歲的幼兒教育適齡兒童有9萬名,由於幼兒教育並非義務教育,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送到外縣市的爺爺奶奶家,也有人選擇讓孩子讀私立幼兒園。   教育局長林騰蛟說,許多地區的幼托園數量不足,市府要求新成立的國中小都要附設幼兒園,並清查舊校舍閒置空間,活化利用做為公共托育空間或幼兒園;預計4年內增加4200 名幼托名額。   新北市第一所公辦民營非營利幼兒園「龍埔成長幼兒園」昨天進行抽籤,扣除優先入學的弱勢家庭學童,還有56個名額,卻吸引444個學童申請;是新北市申請數最高、中籤率最低的幼兒園。   龍埔成長幼兒園經教育部友善教保服務計畫核定補助,委由成長文教基金會經營;因是非營利幼兒園,一個月的學費和月費只要3500元,比公立幼兒園還便宜,且寒暑假不停課,方便雙薪家庭。   林騰蛟昨天抽出龍埔成長幼兒園的56位「籤王」,中籤家長情緒激動。兒子抽中大班的鄭文林說,原以為會「槓龜」,沒想到倒數第二個名額出現兒子的名字,「像中樂透一樣,一年下來可以省個10幾、20萬」。

奇蜜電子報35W

2012年05月26日
公開
21

多跟孩子玩躲貓貓,促進認知能力 試一試!把寶寶正在玩的玩具用毛巾蓋起來,看看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寶寶會掀開毛巾「找」東西,那表示寶寶的認知能力有明顯的進步了喔! 當寶寶會去找消失在眼前的物體時,就表示已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在四到八個月之間的嬰兒雖然可以跟著物體移動的方向去找它,但是如果東西一旦被藏起來或蓋起來了,他們就不會嘗試去找了。大約在8個月之後,寶寶就能出現「物體恆存」概念,也就是,即使物體不再被看見,寶寶仍知道物體還是存在。「物體恆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到一歲半左右才會建立完成。 此時,我們可以多和寶寶玩「藏與找」的遊戲,如:跟孩子玩躲貓貓的各種遊戲:用小手巾將臉、或玩具蓋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利用替他穿脫衣服的機會,一邊將寶寶的手穿過袖子,一邊說「咦∼小手手呢?喔∼小手手伸出來了!」這些遊戲經驗,都可以讓寶寶學習「物體恆存」的概念喔! 寶寶為什麼愛玩躲貓貓? 「寶寶,來!看這裡!1、2、3,ㄐㄧㄚ!」 一般人只要看到可愛的寶寶,似乎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對他們扮個鬼臉、逗他們笑,或者是玩個「躲貓貓」的遊戲。成人喜歡在自己的雙手移開之後,看見寶寶的笑臉,有時候甚至才稍稍移動自己的手,就已經期待聽見寶寶的呵呵笑聲!不過,有時候卻也因為不理解寶寶的發展,和寶寶玩這個遊戲時,被取笑「寶寶還看不懂吧?」 究竟寶寶何時才會懂「躲貓貓」的遊戲?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和「躲貓貓」有關的發展概念。 「物體恆存」是許多能力發展的基礎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寶寶在0∼2歲的「感覺動作期」中,透過身體感官和動作獲得訊息,來建構「物體恆存」的概念。所謂「物體恆存」就是指:知道某人或物品不見了,只因為他(它)此刻不在自己的眼前,但相信他(它)仍然存在,沒有消失。 剛出生的寶寶會將自己與世界視為一體,若某人或物品從眼前消失,就表示他(它)已經消失;然而到8個月左右,「物體恆存」的概念開始萌芽。人物的移動、聲音和表情都能引起寶寶注意,且能滿足寶寶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如媽咪的懷抱、生理的需求及周遭成人的回應等正向經驗),進而幫助寶寶建立「人物恆存」的概念;也因此寶寶瞭解除了自己,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的存在。這些都會幫助寶寶建立信任感,進而與外界建立可預知和期待的安定關係。這種發展也是空間概念和邏輯思考發展的基礎。 視覺線索是尋找物品的重要依據 出生1個月的寶寶,他的視線會隨移動的物品和光線的刺激而移動,因而在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爸媽可以在生活中提供會「動」的刺激,例如:在嬰兒床上吊一串可轉動的視覺玩具、拿著玩具在他眼前移動、逗弄,這些舉動都是為了吸引寶寶的目光。 在4∼8個月的階段,寶寶開始會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寶寶會為了讓有樂趣的事得以持續,因而重複出現同樣的動作,如:一直搖晃鈴鐺,使它發出聲響。但是,對於眼前的物品,寶寶仍處於一種「看不見,就是不存在」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物品的某部分被蓋住,但露出一小塊,寶寶會伸出手去抓取,可是如果物品完全被蓋住了,寶寶則因為看不見,就不會想要去拿取了。 理解「看不見但依然存在」的現象 在9∼12個月的階段,是寶寶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發展最迅速的時候。他們理解到即使物品不在眼前,但它依然存在,因而會出現不同於前一個階段的表現,這時期對於被蓋住的物品,寶寶會嘗試掀開覆蓋在上面的布或毛巾,以便找到物品。因此,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非常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爸爸媽媽當然也可以直接用雙手蓋住自己的臉,然後再迅速的把手張開讓寶寶看到;有時候,即使我們慢一些張開雙手,寶寶也會伸出他們的手,來把我們的手撥開,看見爸媽的臉之後,就笑得非常開心。 有些人或許擔心玩「躲貓貓」是否會嚇到寶寶,不過,研究指出,有時候一點點的不安或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令寶寶更加興奮。所以爸媽不需要擔心玩這個遊戲會帶來負面影響。 「物體恆存」的延伸能力包羅萬象 「物體恆存」的概念對寶寶來說,是理解周遭世界的開始,也是建立各種概念,包括時間及空間概念、邏輯思考、因果關係、想像力、符號認知及遊戲能力的基礎,甚至也是展現出「依目標進行規劃行動」的能力(指把蓋在玩具上的遮蓋物拿掉,以便找到玩具),而這就是成人解決問題能力的前身。 「物體恆存」概念的另一個主要能力展現是記憶力。寶寶必須記得消失在眼前的人或物品,以及最後他們消失不見的位置。由此可知,寶寶在這個時期的因果關係、空間與記憶等能力,都會同時與「物體恆存」概念一起發展。 從家居生活促進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的概念是自然發展的。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幫助寶寶發展,以下幾點建議可在家運用: ●提供井然有序的環境,讓寶寶能掌握 在寶寶經常活動的範圍內,把相關物品擺設在固定及方便取用的位置。除了可以鼓勵寶寶放心進行環境探索,還可以讓寶寶在固定的位置找到物品;當寶寶能夠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並且自己取得物品時,爸媽一定要記得讚美他。這些活動不僅幫助寶寶了解什麼物品應放在什麼地方,同時也幫助寶寶知道他可以掌握他所理解的世界。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讓寶寶有秩序感 這泛指寶寶的吃飯、睡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透過外在規律的活動作息,不但可以幫助寶寶逐漸形成自己內在的一種秩序感、讓寶寶對於自己每日的活動有所預期,在過程中也會逐漸學習到因果關係等邏輯思考,進而促使寶寶的心智能更完整的發展。 ●用多樣化的「躲貓貓」遊戲,讓寶寶提升能力 和寶寶進行「躲貓貓」遊戲,除了可以讓寶寶有預期感,重覆的進行也能增加對事物的記憶。在進行「躲貓貓」或「東西不見了」的遊戲過程中,可以引導寶寶如何去找不見的東西;如果寶寶不會掀起覆蓋物,可以幫他將覆蓋物翻起,或露出物品的一小部分,讓寶寶可以看到,進而有「找到了!」的成就感。一旦寶寶成功了,不妨就給他一個愛的抱抱或再玩一次。透過重複的進行,相信寶寶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奇蜜電子報34W

2012年05月19日
公開
18

媽媽!不要離開我! 這個階段,寶寶和照顧者已經產生緊密的互動關係,也就是依戀關係。尤其是對媽媽,寶寶更是表現的難捨難分。面對寶寶的愛意,媽媽一方面覺得很有成就感,相對的,如果媽媽是上班族,每天的分離秀常常讓人覺得很心煩。所以,上班族父母可以在每天離家或返家的時候,和寶寶做些親密的互動,如抱抱他、親親他、和他說說話:「你好想媽媽,媽媽也好想你!」撫慰他一下,讓他有心理準備。 寶寶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關係,大約在滿6個月之後就建立完成,因此,如沒有必要請盡量不要更換照顧者,不然寶寶很容易出現適應困擾。如果,必須請臨時保姆托帶時,就必須讓寶寶先行適應新環境,或是將寶寶的個性、習慣、行為方式清楚告知,以免造成寶寶的不安。 為了轉移寶寶的情緒,可以給寶寶一個觸感柔軟的玩具或布偶,協助他安撫情緒。此外,也可以多帶寶寶外出,讓他與人互動,幫助他熟悉照顧者以外的人,強化他的人際適應能力。 「媽媽,不要走! 」∼談寶寶的分離焦慮   當寶寶八個月大時,母親會發覺愈來愈不容易從他的身邊走開,才一起身、他就哭鬧,除非媽螞再坐下來陪他,否則他不會安心的再去遊戲,媽媽被攪糊塗了,寶寶到底怎麼了?怎麼都不讓人離開? 人生中首次的心理危機   寶寶的這種現象稱為「分雛焦慮」、意味著嬰兒已成熟到可以分辨出母親在或不在,只是以他的認知能力,他會以為媽媽離開,就會永遠的消失了,所以他會焦慮、恐懼。寶寶此時正面臨一生中首次的心理危機。寶寶可能很快的度過這個危機,但他可能拖延很久,關鍵在母親如何處理。   事實上,嬰兒從五、六個月大就開始「認識」母親了,他會用直視的目光十分認真地「讀你」、然後,逐漸確定「媽媽」就是那個照顧他、愛他的人,到八、九個月大時,給寶寶玩具,他會丟到地上、再探頭去看,如果發現東西還在,就會很高興。他也會用眼睛一而再的找尋母親,看到時,寶寶會高興的笑。而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明白,媽媽離開並不意味永遠消失、媽媽是會回來的。 小心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的分離焦慮若處理不當,對寶寶會有不良的影響。當寶寶發現母親欲離開而開始哭時,母親常不忍心而留下來安撫他,等孩子放鬆心情後,母親又起身企圖離去,於是孩子又開始哭。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只會讓孩子隨時擔心母親會走開,反而增加孩子的焦慮。而許多母親喜歡趁孩子不注意時偷溜走,更等於是在告訴他:千萬不可閉上眼睛,要緊緊盯住母親。結果弄亂了孩子的睡眠週期,也影饗了孩子的成長。 紓解寶寶的分離焦慮有方法   分離焦慮是孩子發展中的必然現象,需要以耐心和愛心來引導。你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給寶寶立即反應。注意和關愛寶寶的一舉一動,不要讓他時常懷疑你是否存在、更不要讓他害怕地等待。 ●儘可能帶著他,給他安全感,讓他看到、聽到你,例如:可以讓他在浴室門口,看你洗澡、上廁所。他會先看你一下就逕自玩自己的遊戲,過一會兒又回來看看你是不是還在。就這樣來來去去幾次後,直到他確定你是在洗澡,不曾消失、你就可以關上門洗澡,用聲音跟他溝通。不消幾次、你會發現.他才不來看你洗澡呢。 ●必要時堅定的離開他:迅速的回來。離開時告訴他:「媽媽馬上回來,你等等。」一再邊走邊和他說話,你的聲音會增加他等待的勇氣。 ●孩子五、六個月大開始.可偶爾將孩子交給保母或外婆等.讓孩子慢慢習慣她們。當你有必要離開時,孩子的焦慮感才不會太嚴重。 開始時、你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來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等有一天.當你暫時離開又飛奔而回時,發現他自顧地玩,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在她身邊,就可以鬆一口氣了。

奇蜜電子報33W

2012年05月12日
公開
17

孩子亂丟東西管不住? 寶寶現在是不是很愛扔東西呢?手中的玩具、奶嘴或食物,他都喜歡丟到地上,再低頭瞧一瞧。撿起來之後,再度丟到地上。這種反覆的丟擲動作常常會惹惱父母,不過,請不要惱火,對寶寶而言,這可是一項實驗喔! 這時期的寶寶,為了驗證事物是否會因他的行為而出現,所以樂此不疲的不斷重複「我丟你撿」的實驗。藉此看看,東西會不會發出他預期的聲響?媽媽會不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這是「因果概念」的開端,寶寶漸漸瞭解「我也有能力讓事物發生反應了」。「反覆操作」是寶寶非常重要的學習型式,例如:做同一個動作、唱同一首歌、說同一個故事,都是孩子非常典型的學習特徵。所以,請不要覺得麻煩,反而要有耐心的陪伴他「一起做實驗」喔! 在此時,也可以購買一些適合寶寶做實驗的玩具,好比:一搖就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滾動就會唱歌的球、一拉就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就會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這些玩具不但能引起很高的興趣,也可以滿足反覆試驗的慾望。鼓勵寶寶多嘗試、多學習,他會變得更積極主動喔! 我丟你撿∼談寶寶的因果概念   媽媽正在整理房間,身後六個月大的安安突然大叫起來,媽媽轉身一看,原來是奶嘴掉到地上了。媽媽連忙把奶嘴撿起來,清洗之後,送進安安的口中。沒想到,安安竟然伸手將奶嘴拉出,看了一下,又丟到地上。   「不可以喲!奶嘴會弄髒。」媽媽輕聲地責備他,又撿起奶嘴,洗乾淨,放在桌上。可是安安一直吵,媽媽只好又將奶嘴拿給他,他看了一眼,又把它扔到地上,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面對安安如此調皮的舉動,媽媽有點不知所措,想警告他:「再幫你撿一次,若你再丟,就不幫你撿了。」不過,安安那麼小,聽得懂嗎?   媽媽又想到外婆一直告誡自己,不要太順著孩子,否則會寵壞他,那麼,自己是不是該採取「不理會政策」才好呢? 原來外界會有回應!   從幼兒認知發展的過程來分析,安安的舉動並非故意要刁難媽媽,他很可能是在實驗自己的新發現。   這時期的嬰兒,愈來愈注意自己身體以外的事物。小腦袋開始瞭解「小小的我,也有能力使事物發生反應」。對這個新發現,寶寶通常很感興趣。 為確定事物會因他的行為而一再發生反應,寶寶會樂此不疲地不斷重複同樣我丟你撿的「實驗」。   上例中的安安,一再將奶嘴丟到地板上,很可能只是為了看看它是不是會和前一次一樣,落在地板上,發出他預期的聲響,而媽媽是不是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我們可以說寶寶已建立最早期的「因果概念」了(cause and effect)。   等寶寶再大一點,他的花樣會更多。他可能會用腳一直踢欄杆,讓嬰兒床振動發出嘎嘎聲。他也會試著用手去拍或拉扯懸掛在床邊的玩具,並注意它的晃動。他甚至會發現,只要他一哭,不久就會有一張熟悉的臉龐出現在他的床邊。 慢慢的,嬰兒也可能學習到在無聊或感到挫折不安時,利用丟東西或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至於寶寶是想「與君同樂」,或是需要有人安撫、陪伴,就得靠父母仔細觀察和判斷了。 耐心回應和提供適合的玩具   大多數幼兒心理學家認為,大人積極的回應,可鼓勵幼兒繼續嘗試、學習。若幼兒的行為一直得不到他所預期的回應,長期下來,可能會養成較消極、被動的性格。   不過,由於「重複」是幼兒學習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對於自己的新發現,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地反覆嘗試,這對大人的耐心程度,實在是個大考驗。 另外,這個階段的嬰兒已開始學會「玩」,父母可以買一些能讓他實驗「因果關係」的玩具。例如一搖便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丟便會一邊滾動、一邊發出響聲的滾動玩具,或者是一拉即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即可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都很適合此時期的幼兒,也能吸引他的興趣。

奇蜜電子報32W

2012年05月05日
公開
16

喜歡爬行的寶寶越聰明? 發現沒?當寶寶俯臥時,小肚子貼著地板,雙手和雙腿卻忙得很,使勁的想要移動身體。恭喜!你家寶寶已經準備邁向成長的另一個階段了! 爬行,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事實上,爬行是大腦成熟和肢體協調的重要表徵,所以,爬行對寶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發展里程碑。一般來說,多數的寶寶在7個月左右就會出現類似爬行的動作,不過,爬行是一個不簡單的動作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到了10-11個月時寶寶才能輕鬆的到處爬行。 握了鼓勵孩子爬行,平時可以讓寶寶俯臥著,增加爬行的動力;你也可以拿些玩具吸引他爬行,必要時輕推他的腳掌或稍微抬高他的腹部來幫助他移動身體。 這時可以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爬行空間,地上鋪上軟墊、放置一些玩具,並特別需要重視家中地面的清潔,並將危險的物品移開、在家中樓梯裝置安全護欄等。重要的是,請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喔!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八個月大的立雯,自從嚐到爬行可增加行動力的滋味後,就喜歡往屋裡到處爬,再也不肯安安靜靜的坐著:將她抱起,她會尖聲抗議並且用力的扭動身體,企圖再回到地板上爬。   但是,奶奶覺得地板太髒了,又怕立雯亂抓東西,又怕她撞到,所以總是抱著她。爺爺卻也有他的理論--孩子老是抱著會寵壞,最好讓她坐學步車。   像立雯這樣八歲多月的寶寶,活動力和好奇心都在不斷增加,父母既要給她隨意探索的自由,又要擔心她的安全,真是頭疼!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爬行對嬰兒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助益呢?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而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全、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學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圈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該不該提早學ㄅㄆㄇ?

2012年05月02日
公開
65

    ∼注音符號的學習難題   長久以來,對於注音符號教學,教育當局所採取的態度一向是:幼兒園不可以教。然而,一紙命令並無法禁絕爸媽出於擔心而讓孩子提早學注音的風氣。不少家長都聽說,上小學後,因為大部分小朋友都學過注音符號,所以老師會很快教過去。因此雖然教育部明令規定小學有十週的注音符號課程,有些家長還是覺得,把孩子送到有注音符號教學的幼兒園或正音班,讓孩子提早學,才比較放心。 提早學,真的比較好嗎?   可是,提早起步,孩子的學習就沒問題了嗎?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的。有的幼兒園在孩子畢業前教授一、兩個月的注音符號,效果不錯,孩子進小學後的確比較沒有銜接上的問題。但有些爸媽的經驗是,孩子學過以後,會覺得小學課程太無聊,反而無心上課。有些小學老師則認為,幼兒園老師的教法不見得正確,到小學才去矯正會比較困難。 起步慢,真的會有影響嗎?   回頭來看沒有提早學注音的孩子,也許剛開始真的可能成績落後,但通常都可以迎頭趕上。而且,上小學以後才學的孩子,雖然起步較晚,但好處是可以從頭學習正確的注音符號。甚至,也有些先前沒有學過注音符號的孩子,只是完全跟著小學老師的進度,每天回來寫作業、複習,也都可以跟得上。 學習注音符號,挫折在哪裡?   所以,早學或晚學的結果並不是絕對的。其實,爸媽擔心的無非是孩子學不好,那麼最重要的應該是去瞭解,到底影響注音符號學習和適應的因素有哪些,孩子實際上會碰到什麼困難,或許更能對症下藥。   注音符號的學習問題牽涉很廣,孩子的性格、能力和學習特性、家長的態度、老師的教學方法、教材等都有關係;而課程的安排沒有考慮到注音符號的困難度,以及配合孩子的發展、學習特質去設計,也是造成孩子學習挫折的主要原因。 § 注音符號本身的困難度   客觀來看,注音符號對幼兒來說本來就是比較困難的。學齡前孩子的學習原則,是要對他有用、有意義、能引發興趣、能實際操作的,可是,注音符號很抽象,雖然筆劃簡單,卻長得都很像,不易辨認;有些音,像ㄥ和ㄣ等也很類似,容易混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像國字常見或容易知道它的用途,更難引發孩子主動探索的興趣。   此外,拼音常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像注音符號雖然有規則,但仔細分析,又有許多例外;例如,單音的「ㄒ」和加了「一」的「ㄒ一」(溪),發音都一樣,但有的單音和「一」拼起來,卻是發不同的音。有的孩子會抓到例外而順著它的邏輯去思考,就可能搞混、用錯。 § 課程安排不合理   另外,現行的教學安排在十週內要學到精熟的地步,也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一般幼兒能將說話的規則掌握得很好,是因為他一天當中有很多時間在聽大人說話、看書,從各個方面反覆地接觸練習。但是,孩子平常沒什麼機會接觸注音符號,目前的教學又是讓孩子在短時間、從不多的例子中去瞭解規則,孩子當然只能用純記憶的方式去學習了。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管在生活型態、上課方式等,都需要時間調適,這樣的課程安排將會給孩子太多壓力。其實,如果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學習困難是可以改善的。 拉長接觸時間,減輕學習負擔   有些專家、小學老師認為,要拉長孩子的學習時間,可以往前從學前階段開始。不過,這並不意謂,像目前一些幼兒園所做的,把小學課程整套提早搬到學前階段;因為重複念同樣的課本,孩子上小學後,上課容易無聊、不專心;而且,幼兒園老師不一定受過專業、正確的注音符號教學訓練,孩子提早學,有可能學得不正確。   可行的作法是,在學前階段,讓孩子先有接觸注音符號的機會;利用遊戲、兒歌、兒童讀物來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認識、熟悉注音符號,知道它是做什麼用的;但是把較難的拼音部分,留到小學再有系統地學。事實上,有些幼兒園已經這麼做了,爸媽平常在家也可以嘗試。   不過,提醒爸媽,學前階段學習注音符號,必須以孩子有興趣為前提,不要強迫他學。而當孩子想嘗試寫字時,爸媽必須留意孩子手部小肌肉是否成熟,寫字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握筆姿勢、坐姿、筆順是否正確。   除了耐心陪孩子走過難關,爸媽需要做的,應該是調整心態,不要把注音符號的學習看得太重要。事實上,它只是學習國語的一項工具,讓孩子可以用來認字、發音、查字典,學得好不好,對孩子的未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所以,爸媽不妨放輕鬆,讓孩子從興趣出發,試一試、玩一玩,也就足夠了,至於更進一步的學習,還是留給以後的小學老師來做吧! ◎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