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40W

2012年06月30日
公開
28

讓寶寶有一個安撫的寶貝 你家寶貝的「寶貝」是什麼?是安撫奶嘴、小被被、還是玩具熊?不要小看這些「寶貝」,它可是有神奇效用喔! 很多小寶寶會在8個月至1歲間會「愛」上一樣物品,然後依戀它好幾年,甚至會延續到長大。這些物品具有情緒抒解的效果,所以當寶寶倦了、媽媽不在了、感到生氣時、害怕了,這些「寶貝」可以像媽媽一樣的撫慰他們,就像是回到媽媽的懷抱一般。很多人都誤以為「戀物癖」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徵,事實上,這些「寶貝」反而是可以幫助孩子從依賴到獨立的蛻變中進行的更加順利。 所以,你可以放一些柔軟、好抱、觸感佳的毛毯或娃娃在他床上,幫助他養成「擁有寶貝」的習慣! 依戀物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依戀物、依附物、過渡物、安全物、代替物、小毯子等,指的都是柔軟的、幼兒容易抓、抱的物品,通常與觸覺和嗅覺的刺激有關,能提供幼兒安全感和舒適感。 有依戀物的孩子適應較差?  幼兒依附小毯子或玩偶的現象在歐美主流文化中十分普遍,幾個研究皆發現大約60%的幼兒,曾有依戀一樣特定的柔軟物的習慣。然而大人對於幼兒使用依戀物的態度,在歷史上卻經歷不少轉變。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研究可以證明依戀小毯子的幼兒,比較沒有安全感或適應能力較差。反而是不少研究指出,依戀物在許多時刻可以輔助和陪伴孩子度過焦慮或挫折的情境。 依戀物的正向作用  依戀物可以是孩子生活裡的好朋友。在必須和爸媽分離的情境下,例如上學或訓練獨睡,依戀物所帶來的熟悉感,可以提供孩子慰藉和舒適感。近期的一個研究便發現,進行例行的身體檢查時,允許幼兒攜帶依戀物到醫院,有助於減緩幼兒的焦慮不安感。也有研究發現,依戀物對於幼兒在新環境裡學習有幫助。研究者因而鼓勵醫院或托兒所等場所,應該允許幼兒攜帶依戀物上學或看診。然而,依戀物的安慰效力仍有其限制,通常只在輕微的焦慮狀況下有效,對於會引發幼兒強烈情緒反應的情境,依戀物慰藉仍比不上親愛的爸媽的安慰。 台灣孩子擁有依戀物的比例較低  近年研究發現,各文化中的幼兒有依戀物的比例並非舉世皆同。在臺灣,幼兒依戀小毯子或絨毛娃娃的比例不似歐美普遍。比例上的差異,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親子睡眠習慣的不同。在臺灣,幼兒和父母同睡(同睡一房或一床)的比率較高,但歐美主流文化多習慣讓幼兒自嬰兒期起便獨自睡在一個房間。研究發現,在親子同睡的文化中,幼兒有依戀物的比例,低於獨睡的文化。  另外一個可能原因是,在親子同睡的文化中,幼兒的依戀物有時並不是一般歐美熟悉的填充動物或小毛巾被等。同睡文化裡,幼兒的依戀物經常是主要照顧者本身,或與照顧者相關的物品。例如有些孩子要摸著媽媽的耳朵或手臂才睡得著,有些孩子則喜歡用手指磨擦媽媽內衣的肩帶等。  雖然不少理論試圖解釋依戀物在幼兒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但為何有些幼兒有依戀物行為,有些則無,至今仍沒有定論。對於已有依戀物的孩子,依戀物可在幼兒成長、學習獨立的過程助其一臂之力。除了衛生上的考量之外(如越來越多的過敏症),依戀物可以是小寶貝的好朋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陪他走一段路。 幼兒依戀物的發展  根據美國的研究,幼兒依戀物的發展有以下的趨勢: ◎一歲:對於特定物體的依戀,通常在接近一歲時開始發展,對奶嘴的依戀則更早開始。 ◎一歲半∼二歲:對物體的強烈依戀從一歲半到兩歲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三歲多,之後逐漸消弱。 ◎五歲半:幼兒的依戀物行為屬於正常發展,在沒有大人介入的情況下,通常在五歲左右慢慢消失。到五歲半時,少於8%的幼兒仍有依戀物行為。(資料來源:蓋爾兒童健康百科全書、心理學百科全書) 給爸媽的教養小提醒 ◎有依戀物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更順利完成階段性的發展任務。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戀物行為,不需強迫接受,也不需刻意剝奪,順其自然就好。 ◎不管孩子有多依賴他的依戀物,在他不開心或不舒服時,還是最需要爸媽的安慰與陪伴。 作者╱周婉湘(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語文教育博士),本文節錄自:《小太陽1-3歲幼兒雜誌》,信誼基金出版社

奇蜜電子報39W

2012年06月23日
公開
20

吃副食品,可以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餵孩子吃東西時,他是不是會調皮的咬著小湯匙不放?或是故意不將食物吞下去?這些吞、咬的動作,都有助於未來語言的發展喔! 目前,寶寶雖然已能聽懂一些簡單的生活用語、或自己的名字,還無法有正確的口語表達。不過,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必須要有健康的口腔肌肉做為基準。因此,透過餵食副食品的過程,就可以增強寶寶口腔肌肉的發展,在寶寶滿半歲之後,就可以改變進食的比例,逐步讓副食品來取代乳品,並請記得要養成以湯匙餵食副食品的習慣,在這過程,讓寶寶學習不同的吞嚥方式,並促進口腔肌肉的協調性,這些動作對口腔肌肉的強化非常重要。另外,像吸(果汁)、舔(湯匙)、吹(泡泡)的各種口腔動作,都能促進舌、唇、顎發展,有助於寶寶未來語言發音的學習。 9-11個月寶寶副食品--怎麼做? 1.豆腐湯泡飯 材料:飯1/2碗 嫩豆腐1/4盒 雞湯適量 海苔適量 醬油少許 做法: a.豆腐先用滾水燙過,在切成小塊狀。 b.飯與雞湯加在一起煮微爛後,將豆腐放入。 c.最後加入一點醬油及海苔調味即可食用。 備註:等寶寶的咀嚼能力更好,可以再加上碎絞肉一起烹煮。 2.甜馬鈴薯 材料:馬鈴薯切片數片(約1公分厚) 糖水1小匙 奶油適量 芝麻少許 做法: a.馬鈴薯去皮切片,並用水煮軟後瀝乾。 b.平底鍋先抹上一層薄奶油,再將馬鈴薯片放入煎烤一下即可。 c.起鍋後,淋上一些糖水及芝麻即可。 備註: 3.蒸魚丸子 材料:魚肉適量 太白粉 蛋白 蘿蔔少許 豌豆莢少許 做法: a.取乾淨魚肉,再切搗成泥。 b.將太白粉、蛋白加入魚漿內攪拌,再用手或湯匙取球狀。放入蒸器蒸煮至熟。 c.一旁將蘿蔔、豌豆莢切細絲,加高湯加醬油調味勾欠,煮成淋醬。 d.將蒸熟的蒸魚丸子取出,淋上調味好的蔬菜汁食用。 備註:鯛魚、雪魚、肉魚、白鯧魚、土魠魚…皆是可以參考的食材。 4.美式蛋捲 材料:蛋1/2個 魚肉泥2小匙 洋蔥泥1小匙 紅蘿蔔泥1小匙 做法: a.魚肉燙熟後,再搗成碎泥。 b.蛋液+洋蔥泥+魚肉泥混河攪拌均勻。 c.下鍋以小火煎烤至熟後起鍋,再淋上胡蘿蔔泥即可。 備註:也可以先單煎蛋液,趁上面的蛋液還沒熟前,舖上魚肉、洋蔥、蕃茄、起司…,再將蛋皮對折成半圓形,成為餡料型的蛋捲。 5.牛奶香蕉 材料:香蕉適量(約1/4根) 玉米粉2大匙 牛奶1/2杯 糖水少許 做法: a.牛奶+玉米粉入鍋煮熟。 b.香蕉切薄片,淋上a.,再林上一些糖水即可。 備註:除了香蕉、蘋果、桃子…皆可試試。

奇蜜電子報38W

2012年06月16日
公開
20

寶寶最喜歡模仿你的一舉一動! 最近,寶寶的記憶力好像進步很多,我們平日的小動作,常常會在孩子的遊戲行為中出現,例如:他會學習安撫洋娃娃的動作,或是學習爸爸開車的模樣。 寶寶到了9個月大時,記憶力的確會有明顯的成長,他們可以記憶不在眼前的物體或事件,好比一天前看過的動作或玩過的遊戲,還能能將動作模仿出來或記得該如何玩那個遊戲,這是寶寶重要的認知發展。 由於記憶力越來越好,寶寶對於每天的例行性的活動都會產生記憶、也會有預期的能力,例如,一看到天黑,就知道爸爸該回家了;午睡起來之後,就該出去散步了。這種回憶的能力,幫助寶寶建立起簡單的因果關係,對於事情的先後順序也會建立起更清楚的概念。 這時候,可以和他玩「藏起來找出來」的遊戲,也可以將玩具或物品做一個不尋常的動作,好比把杯子放在頭上,可以觀察寶寶的反應,這類遊戲最能啟發寶寶的好奇心與記憶力。請記得,小寶寶最喜歡你陪他玩,不僅能夠獲得樂趣與學習,還能得到情感上的撫慰喔! 模仿能力從Baby開始 為瑞瑞洗完澡後,爸爸媽媽邊幫瑞瑞穿衣、邊擠弄著臉上表情和瑞瑞玩耍。只見將滿2個月的瑞瑞,突然也跟老爸一樣張大了嘴!爸媽見狀驚喜不已:「我們家女兒是天才耶,這麼小就會『模仿』!」 不到2個月的寶寶,的確偶爾會做出跟爸媽一樣的表情,但這可能只是他們突如其來的反射,或者剛好做出的日常動作而已,並不是有意圖地在「模仿」。不過對於每天照顧小寶寶吃喝拉撒的爸媽來說,縱然只是巧合,也能為生活創造不少樂趣和驚喜。 寶寶3∼4個月 ,能模仿「本來就會」的動作 模仿是心智成長的指標。即使只是簡單地張嘴、吐舌,也必須把眼裡看到的動作、耳朵聽見的聲音記憶在腦海,並號令自己的身體啟動相關動作。這表示寶寶不僅能體認自己與他人具有相同的身體,還能光憑本體感覺,讓自己做出跟別人一樣的動作。看來,「模仿」還真是一件複雜而困難的任務呢! 不過,最令人驚奇的是:3∼4個月的寶寶就能做到!只是,這年紀的寶寶,只能做出他「本來就會」的動作,像是吸吮時的吐舌、或者開心時的咧嘴一笑,要學習一項從沒做過的行為,則需等到下一階段。 即便只是重複自己本來就會的動作,對寶寶而言也別具意義。因為他是有意識、自發性地做出模仿行為,寶寶知道:如果自己做出和爸爸媽媽一樣的動作,他們會笑得很開心,這象徵著模仿背後濃濃的溝通意圖;而當爸媽模仿自己的動作時,寶寶更有被肯定的喜悅。 所以爸媽可以從模仿寶寶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做起。當寶寶眼睛專注看著自己時,先主動誇張地模仿他臉上吐舌、張嘴、眨眼的表情,或者發出「ㄚ、ㄧ、ㄨ、ㄝ」各種聲音,寶寶覺得有趣便會重複動作。一旦順利完成模仿,便給予擁抱、親吻、稱讚,自然能強化他的模仿和溝通意願。等寶寶熟練一個動作之後,爸媽可再化被動為主動、換個表情,挑戰他的觀察力並強化模仿能力。 寶寶8∼12個月,愛模仿不熟悉或與情境有關的動作 這個階段的寶寶,理解力和行動力大增,他們的興趣慢慢轉移到新奇事物。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之前他們只能模仿已經會的動作,但現在,他們卻喜歡嘗試不熟悉、而且適合當下情境的行為。這樣的興趣轉移,在寶寶的發展上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經由模仿新動作,學習新的知識和動作技巧。待寶寶滿1歲以後,還能透過模仿衍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爸媽可以運用寶寶滿滿的好奇心,教導他各種「表演」,比方拍手、揮手道別或者比「V」,而且最好是在有脈絡的前提之下,像是把飯吃光光就拍拍手、離開家裡或者餐廳時跟其他人揮揮手、拍照時豎起兩指比「V」,而不是光教導他一個單純的動作。如此,寶寶不但能學到動作,還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動作才合宜。 爸媽主動出擊,提昇寶寶模仿力 寶寶愛模仿的天性,如果有大人的協助,將會學得更快。爸媽可以運用以下幾個小技巧去引導: ● 用聲音抓住寶寶的眼光 當寶寶的眼光落在自己身上時,就是爸媽「表演」的最佳時刻。爸媽可以主動發出一些聲音,比方拍手或唱著「如果高興你就拍拍手」,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一旦他覺得有趣,就會跟著拍起手來。反之,當寶寶眼神不斷地落在玩具或別人身上時,就得另覓教導的時機囉。 ● 用趣味命名,強化寶寶記憶 為特定動作命名,寶寶會記得更牢。當爸媽擠眉弄眼逗弄著寶寶開心時,可以針對幾個令他特別容易發笑的表情取個有趣的名字,比方把五官皺在一起就說「肉包」、伸長舌頭嚕嚕嚕就說是「溜溜蛇」,一旦拍照或想在眾親友面前「表演」時,爸媽只要下個「通關密語」:「肉包!」寶寶就會合作地把小臉皺在一起,「笑」果很棒唷! ● 肯定模仿行為,給予鼓勵 爸媽的肯定,可以增強寶寶的行為,所以當模仿成功時,請爸媽給予微笑、口頭讚賞或者一個擁抱,增添他的成就感,寶寶才會模仿得更加起勁。尤其滿1歲後的寶寶,已經具備模仿「看過」的行為的能力,當下的他可能只是靜靜地觀看,但隔天才開始默默地做出模仿動作。這時,如果爸媽發現寶寶辦到了,可千萬要記得給予大大的鼓勵喔。 提供良好身教,寶寶才能學到好行為 除了被動接受教導,寶寶同時也是主動的學習者。每天醒來眼睛便骨碌碌地靈活轉著,將周遭的一切都納入眼皮下。當發覺寶寶正認真地觀察著不希望他學到的行為時,譬如模仿鄰居哥哥亂吐口水,爸媽可以引導他觀察後續發展:「你看,他媽媽是不是很生氣?而且,哥哥把衣服弄濕了。」如果寶寶還是學了起來,冷處理是最好的辦法。請跟他說:「媽咪不喜歡你吐口水。」然後去做自己的事,少了觀眾,寶寶自然表演不起來。 有時候爸媽不經意的口頭禪或者不良習性,也會成為他模仿的目標。譬如開車時突然遇上鄰車過度逼近或突然闖出,很難不引發駕駛的火氣,令人表現出惡劣的態度,甚至說出罵人的話,這時,坐在後座的寶寶很可能就聽進耳裡了;雖然這個年紀的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仍會受到影響,所以爸媽縱使一時情急口出惡言,當場也要有所警覺,主動跟同車的人道歉,表明這樣的態度不好,並儘量謹言慎行做個好模範、口出善言。日常生活裡,能說「請讓一讓」的時候就別說「走開」,能挑優點鼓勵的時候就別針對缺點責罵,這樣一來,孩子將來回饋給自己的,也必然是溫柔的舉止和好聽的話。

奇蜜電子報37W

2012年06月09日
公開
20

認識寶寶的「一指神功」! 你家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你發現了嗎?他已經會用「小食指」來表達他的想法與需要了! 大約在9個月左右,寶寶就會發展出「以指指物」的能力,通常寶寶會伸出食指,指著想要的物品、想前往的方向或者感興趣的活動。這種能力可說是嬰兒發展社會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標,透過「以指指物」的方式可以快速的讓別人瞭解他的想法,並藉此指引別人注意他感興趣的事物,讓別人了解他的意思。 當寶寶開始出現食指指物之後,爸爸媽媽一定要用心解讀並給予回應,遞給他想要的東西、帶他去想去的地方,如此能鼓勵寶寶更樂於主動與人溝通。另外,盡量避免將寶寶的手包起來或戴手套,這樣會限制手的活動與發展。 當然,當寶寶的食指能力更加精準後,寶寶就會出現用食指碰觸開關或按鈕,這些食指的探險動作都很容易產生危險,所以父母一定要多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問題。 寶寶用手勢動作說什麼? 又到了樂樂和媽媽玩遊戲的時間了。只見樂樂用他那萬能的小食指這邊指指那邊點點,一會兒搖搖頭,一會兒拍拍手,要媽媽從玩具箱裡,一一拿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樂樂還不會說話,但透過他的眼神、動作,也能告訴我們,他在想什麼…… 或許你已有所體驗了—當你注視著寶寶時,他會用他聰敏的眼神專注的與你交會;當你在替他換尿布時,他會踢踢腳動動屁屁的回應你;當你替他放洗澡水時,他會開始興奮的手足舞蹈;當你翻翻書說故事,他會跟著嘰嘰咕咕搶著發表意見;當你下班回家見到他時,他會展開雙臂表示「你終於回來了,我好開心啊!」寶寶早在開口說話之前,其實就不斷的與我們對話了。除了哭與笑,寶寶也擁有許多法寶,讓爸爸媽媽可以猜中他的心事,作最有效的溝通呢。 寶寶用眼神注視和爸媽互動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雖然寶寶還沒有出現許多活潑明確、有意義的動作,但隨著感官能力的快速發展,他漸漸能夠認得爸媽、辨認不同的表情與聲音,同時對這些刺激有所回應。例如,他會專心盯著你的臉看,眼神跟隨著你,並且試著發出不同的聲音,引起你的注意;他也會很喜歡看你對著他喃喃說話的樣子喔。在他聆聽整個語言的聲音時,雖然不懂其中的詞彙、意義,也不瞭解說話語調所傳達的涵意,但他正專注的體驗,並且學習預測這樣的互動過程會發生什麼事。 給爸媽的建議:這時,你可以和寶寶玩些表情的遊戲、幫他按摩、持續地對他說說話,增進彼此之間的親密感以及默契;但如果寶寶轉過臉、轉移視線、閉上眼睛,表示他或許累了,也可能是感覺刺激太多,還是要讓寶寶有足夠的空間歇息喔。 舞動手腳身體,說出好心情 3、4個月之後,寶寶的肢體動作能力進步許多,會坐、會翻身、在床上打滾了,他的高興和不高興就很明顯,尤其開心的 時候,他會揮舞著拳頭、小腳ㄚ踢踢蹬蹬、全身扭動起來,讓人十足的感受到那份雀躍。這個時候,爸媽和寶寶之間也會有更好的默契,知道寶寶什麼表情是餓了、什麼動作是想要再玩一次,也知道怎樣可以搏寶寶一笑。 給爸媽的建議: 這段時間,你可以開始和寶寶扮鬼臉、搔搔癢、玩些小遊戲、唱唱可以動動小手小腳的兒歌,也可以透過不斷的「交談」,讓寶寶觀察你慢慢地、誇張地說話,鼓勵他模仿你發出「啊」、「嗚」的聲音。 一指神功,表達出特定需求 到了6、7個月,寶寶越來越好動囉,他的肢體動作以及認知能力,都會有更驚人的開展。在9個月大之前,他會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溝通招式,那就是「一指神功」:用手指著他所想要的物品、想要去的地方,表達他特定的需要。初期,寶寶小指頭指的是他的某種欲求,期望你拿給他某個玩具、帶他去某個地方;但是再過一段時間,他所指的,將會是有更多意涵、傳達更複雜的訊息,像是「你看,蝴蝶在飛!」「你再跟我玩一次!」,這便是與你分享他的感覺和經驗。伴隨著他的表情,通常爸媽不難猜出寶寶的心思,而這樣的動作,可是語言學習的開始喔。 在指認的過程中,寶寶學會每樣東西都有特定的名稱,而且可以用手指著它來傳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例如,用手指著奶瓶,表示「餵我喝ㄋㄟㄋㄟ吧!」如果不小心猜錯寶寶的意思,他可能還會嘟著嘴巴生氣呢。 給爸媽的建議: 此時,任何互動性的遊戲,都會讓寶寶興奮愉悅。你可以在寶寶伸展一指神功的同時,說出寶寶想要的東西、想要做的事,還可以告訴寶寶各種事物的名稱。你可以嘗試著在不同位置叫寶寶的名字,或是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都會讓他覺得有趣而且親密。這個階段,寶寶也會翻書了。你可以每天撥個一小段時間,陪寶寶翻書指認書中的圖案、物品,這將是他進入閱讀世界的第一步。 手勢動作,表達想法更精準 大約從9∼10個月大開始,寶寶便能夠了解一些簡單的詞彙,同時運用自己的手勢動作,更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搖搖頭表示「不行」,點點頭表示「謝謝」;把手指放在嘴邊說「噓」表示睡覺、要小聲,用手指點點臉頰表示「羞羞臉」;用力拍手表示「好棒好棒」,揮揮手便是說「bye-bye」了。等寶寶會站,可愛的動作就更多了!聽到喜歡的音樂,他也會開始載歌載舞動起來呢。 給爸媽的建議: 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學習能力更是突飛猛進,他能夠理解爸媽說的話和表情、動作之間的關係,並且加以模仿。你可以透過簡單的兒歌,讓寶寶跟隨節奏旋律,做些好玩的動作;也可以在跟寶寶對話時,加入明顯的手勢,讓寶寶跟著做。 牙牙學語,表情、動作、聲調一起來 接著,寶寶就進入牙牙學語階段;你會聽見他說出越來越多的單字詞彙,也逐漸了解你對他所說的話,完成你的指令。這時,寶寶更能夠掌握成人說話的重要特質,運用許多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聲調的變化,好讓你可以快速了解他的意思。 給爸媽的建議: 有空,就說說故事給寶寶聽吧,試著用多樣的聲音語調,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隨著圖畫書的內容,問問寶寶「鴨鴨在哪裡?」「小金魚呢?逃到哪裡去了?」也許就在某一天,寶寶突然就不經意的指出來,告訴你正確答案! 寶寶即使還不會說話,他已經嘗試著運用各種方式,一直與外界進行溝通。而他的第一個管道與對象,正是爸爸媽媽和最親密的家人;爸媽能夠了解並掌握寶寶的肢體語言,給予適當的回應,在寶寶的溝通經驗以及語言學習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正向的互動會讓寶寶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自信,鼓勵他學習和表達的意願。重要的是,在與寶寶不斷對話的過程中,你和寶寶之間的關係將會更加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