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1Y5M

2013年03月09日
公開
26

讓孩子愛上刷牙的妙招 很多孩子只要一看到爸媽拿出牙刷,就說「不要」滿場跑;開始幫他刷牙時,不是閉緊嘴巴死命抗拒,要不然就是哭哭鬧鬧,搞得親子間很不愉快,或許因此你就放棄了幫孩子刷牙。但要提醒爸媽的是,乳牙健康很重要,孩子一旦蛀牙,除了引起牙痛、影響進食和語言發展之外,還會影響將來恆牙的萌發。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小小孩不再抗拒刷牙呢?以下提供你五個好方法: 1.讓孩子從小習慣刷牙的感受 很多孩子剛開始使用牙刷時,會害怕牙刷在嘴裡的異物感,因此建議從嬰兒時期就用紗布或指套牙刷輕輕地幫孩子清潔口腔、按摩牙齦,讓他習慣清潔牙齒的感覺。 此外,固定刷牙時間,並讓孩子從小看著爸媽刷牙,甚至全家人一起刷牙,不但能讓孩子模仿、學習刷牙的動作,他更會覺得刷牙就像吃飯洗澡一樣,是每天應該要做的事,潛移默化中,自然養成潔牙的觀念與習慣。 2.選擇適齡、孩子喜歡的潔牙工具 牙刷和牙膏的選擇,是影響孩子刷牙意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除了購買適齡的牙刷與牙膏之外,你還可以投其所好,挑選有孩子喜歡的圖案或卡通主角的牙刷,以及他喜歡的牙膏口味。更重要的,當你為孩子準備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刷牙工具,孩子覺得「這是我的」,就會增強刷牙的動機。 3.閱讀和牙齒保健相關的圖畫書 一歲多的孩子特別喜歡閱讀跟自己生活經驗相關的圖畫書,因此,陪他一起看《丹丹,刷牙 刷∼刷∼刷》(上誼)、《大家來刷牙》(三之三)、《蛀牙王子》(信誼)等跟牙齒保健相關的圖畫書,孩子會從故事的情節中,覺得刷牙是件重要且有趣的事,並學習到潔牙的簡單步驟。另外,你還可以鼓勵孩子幫玩偶刷牙,如此會強化孩子對刷牙的認同感,並增加練習刷牙的機會。 4.以輪流或合作的方式完成刷牙 要讓孩子喜歡刷牙、養成刷牙的好習慣,讓他「自己刷」是很重要的。不過,這個年紀的孩子還無法自己把牙齒刷乾淨,爸媽一定得再檢查一遍,並用牙線清除食物殘渣。要是孩子不願意讓你檢查,建議你可以用「輪流」或「合作」的說法,跟他說「我們輪流來刷你的牙齒,你先刷,再換我。」一歲多的孩子通常會同意這樣做。 5.讓刷牙時間變得愉快又有趣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刷牙,是因為爸媽怕孩子反抗,動作就太粗魯或氣氛鬧得很僵的緣故。換句話說,只要刷牙時間變得愉快又有趣,孩子自然會喜歡刷牙。像是:刷牙時,你可以放孩子喜歡的音樂,然後隨著旋律刷牙,當音樂停止、牙齒也刷好了;或是和孩子玩互相模仿刷牙動作的遊戲,記得變化位置和順序,刷牙會變得好玩又刺激。 當然牙齒刷好後,別忘了讚美孩子的牙齒好亮、好乾淨;或是帶孩子定期檢查牙齒時,請醫生認同孩子每天刷牙的努力,他一定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而更努力刷牙。

奇蜜電子報1Y5M

2013年03月02日
公開
36

留心走路姿勢怪異的小寶寶 一歲半了,寶寶早已會走路了,可是走路姿勢卻怪怪的,讓人好擔心啊! 一般孩子都是在12∼15個月間學會走路,每個人的發展速度並不一樣,只要寶寶的肌肉、神經、骨骼的發展成熟了,自然而然可以學會!但是,如果超過1歲半還走的不穩、甚至不會走,爸媽一定要請專業醫師的協助了。 只不過,寶寶在學站、學走之後,常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姿勢會比較奇怪,例如:走路時出現內八或外八、腳步左右不對稱、或常常踮腳尖走,甚至經常跌倒,這些狀況不見得代表寶寶日後的行走能力一定會出問題,不過,類似狀況都需要父母格外的關心、並隨時追蹤這些怪異走路特徵。 搖搖擺擺學步兒∼幼兒的走路姿勢 佳玲13個月大了,剛學會走路。看著她慢慢脫離「爬蟲類」的階段,踏著還不穩的步伐,搖搖擺擺的,挺逗趣的。只是這模樣雖可愛,媽媽看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啊!原來佳玲走起路來,一雙小腳丫朝內彎,像個小鴨子似的。「佳玲是個女孩子,這樣走路可不大好看吧!」媽媽頗為擔心。 其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出現足尖朝內的情況是正常的,這和脛骨肌肉的轉向有關。大部分學步兒的脛骨肌肉剛開始會朝內轉,稍長後會自動向外轉正,走路時腳丫子也就不容易再朝內了。只有極少比例的人,這種情況會持續到長大。 「外八」走路改善平衡感 除了足尖內轉(內八)之外,剛學走路的孩子也會出現: 1.腳尖朝外(外八) 這是這時期孩子走路時會出現的短暫現象,其實這也是正常情況。這階段的寶寶走起路來會「外八」,是因為他們在促進及改善走路的平衡感,以及原地停留時的力量;就像大人佇立時會將兩腳微張,腳尖朝外,好維持平衡一樣。 此外,二到三歲之間,孩子從O型腿漸漸發展到兩腿打直,膝蓋可以互碰,孩子也會調整腳掌的姿勢,以內向取代外向,獲得平衡。隨著年齡成長,大部分的人腳尖會漸趨向前,正常走路。 2.O型腿 初學走路的孩子,下肢會略向外弓,兩膝之間出現空隙,呈O字型。這是因為孩子的腹肌尚不發達,站立時腹部會往前挺,腰椎也會向前彎,以防止骨盆向前傾,所以走路時會出現O型腿。 通常二歲以後,這種情況就會消失,兩腿曲線會漸呈直線,膝蓋也可以互相碰觸了。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提供寶寶充分的維他命D及鈣質,以免造成佝僂症或永久性的O型腿。 扁平足不是一種障礙 一、扁平足: 一歲多的孩子出現扁平足並非異常,有幾個原因會造成這種現象: 1.孩子足部的骨骼和關節非常柔韌有彈性,支撐足部的肌肉仍未發育完全,一旦走太多的路,會使筋肉緊繃,導致足部出現扁平情況。 2.孩子本身的體重,也會壓迫鬆弛的關節及脆弱的肌肉,而造成貼向地面,形成扁平足。 3.兩歲以前的孩子,腳底脂肪較厚,看起來也會像是扁平足。 4.剛學走路的孩子,將腳尖朝外維持平衡時,在足穹上加了額外的壓力,也會造成輕微的扁平現象。 大部分的孩子隨著成長,足穹會漸漸形成,但即使孩子腳底沒有足穹也不必過分擔心。專家指出,扁平足並不是一種障礙,還可能是一種優勢,因為根據研究,扁平足的人比一般人的腳掌更能承受衝擊,也較不易扭傷和斷裂。 二、踮著腳尖走路: 許多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喜歡踮著腳尖走,通常過一陣子就會好好的落地走了。但若這種情形持續好幾個月,或者當孩子停下來時,腳還是不能平貼地面,就必須進一步檢查了。 前述這些情況,大多是孩子學走路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過分擔憂。但若這些現象影響孩子走路、跑跳等行動能力,或者持續到兩歲以後,以及孩子腳部有異常僵硬、不能彎曲、疼痛、休息時腳尖也不能朝前等現象,就要帶孩子去看醫生了。

奇蜜電子報1Y4M

2013年02月23日
公開
26

幼兒的「管」和「教」 在寶寶滿一歲半的前後,有的父母會越來越覺得寶寶很「番」。以前很合作聽話的寶寶,怎麼這會兒變得很有主張、不肯妥協、凡事要自己來。有時甚至惹得父母火冒三丈,不知如何對付這「小野蠻人」。 為什麼寶寶會有這樣的改變呢?若是能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了解寶寶在這時期的成長,父母就不難依照寶寶的改變,對他做適度的管教,而且也能有效的化解親子間的衝突與對立呢! 小小孩為什麼不聽話? 首先,從生理發展上來看,孩子的大肌肉動作發展神速,能爬能走;手眼協調也變得更成熟,可以用手去拿許多奇妙的東西;孩子的智力發展,大多來自於五種感官(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對生活週遭的事物所做的探索與體驗;另外,語言發展也有顯著的進步,在一到二歲之間,孩子平均學會說大約三百個字左右。在此時期,孩子非常渴望累積生活的經驗,所以會變得很好奇。 孩子的情緒發展,開始進入所謂的獨立期。他會運用在一歲前,與「照顧者」(如媽媽、祖父母或保姆)所建立的安全感當做根基,對外界環境加以探索。尋求獨立是在這個時期孩子最重要的使命,他將日漸察覺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並且本身擁有相當的動作能力,他已不再是昔日無助的小嬰兒。更棒的是,他已經開始發展自我意識,他會偏好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對於他不喜歡或厭惡的事就會拒絕,甚至抗爭到底。所以,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在這個年紀,最喜歡說的是「不」。 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確不好帶。他精力充沛、非常的好奇,但由於所知有限,還不懂得區分什麼是危險,一不小心就會狀況百出,甚至是險象環生。有時他也相當固執、堅持己見,又因為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常說不清楚他的意思,加上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又急又氣的情緒,常可以把照顧他的人弄得筋疲力竭。民間有句俗諺說:「家有二歲兒,貓狗都嫌。」無獨有偶的是,美國的父母也戲稱二歲的幼兒是「可怕的二歲兒」(terrible two)。 當幼兒成為「可怕的二歲兒」時,其實正是訓練他尊重他人、獨立自重的開始。自立自重的精神應從小培養,而且好的開始,將會是成功的一半。 管教孩子的六個方法 父母要怎樣引導孩子度過這段貓狗都嫌的日子呢?又應如何管教這個年紀的孩子呢? 以前的父母常用高壓的方式來帶孩子,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只能聽從父母的話。如果不遵守指示,膽敢反抗或犯錯,結果往往是挨打。如果你不希望運用高壓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希望孩子能在民主與尊重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你該怎麼做呢? ■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不肯合作時,先轉移他的注意力。 例如:媽媽要帶孩子出門,孩子不肯。這時媽媽不要跟他爭執,可以換個方式,告訴他說:「我們再十分鐘就要出門,你想穿那一件衣服,紅色的、還是藍色的?」利用聲東擊西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在另一件事情上能有所選擇,滿足他行使自主權的慾望。不管孩子選擇穿那一件衣服,你都可以誇獎他說:「你真會選衣服,這件衣服穿在你的身上真好看。」 ■ 暫時的隔離 當孩子製造一個混亂失控的狀況,最有效的方法是將他隔離。 例如:孩子在大賣場的玩具區看上一個玩具,要求爸媽買給他,當爸媽拒絕他的要求之後,他便在地上打滾大哭。很多父母在碰上這種狀況時,常覺得很丟臉,為了讓孩子能盡快安靜下來,父母就會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一旦父母在這樣的狀況下妥協,孩子便學到如何「有效」的控制父母、為所欲為。 換個方式對付這個不講理的小東西吧!爸媽先把他抱離現場,找一個遠離玩具區的角落,再將他放下來,保持冷靜的態度和運用平緩的語調,對他說這種哭鬧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他停止哭鬧,還可以繼續留在大賣場內;如果要繼續哭鬧,他就得先跟爸爸回家。 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有的孩子會重覆幾次相似的行為來試探父母,進而確認他們的反應。父母每次都應以相同的態度來處理,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明瞭父母的界限在那裡,以後就不會再用哭鬧來威脅父母。 ■ 解釋原因 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你會這麼做。 父母需要依孩子的年齡,制定一些孩子能力所及的規定以及行為的準則,並在實施之前先對孩子說明,然後讓他練習實行。例如上述的例子,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只有在生日或過年時,他可以買一項玩具。如果以無理取鬧的方式威脅,你們是不會妥協的。還有,下次在出門前,可先跟孩子約法三章,一方面可以提醒他遵守規定,另一方面讓孩子在心裡有個準備。 ■ 適時的妥協 有時父母可以做適度的妥協,讓孩子有所選擇。 有時讓孩子在一些小地方贏得自主權,那麼你會更有機會讓孩子聽話、遵守規則。例如:很多爸媽常為了洗澡一事,跟孩子奮戰。孩子有時賴在浴缸內玩水,即使水涼了也不肯起來,爸媽常怕孩子因此著涼,心裡又急又氣,不免跟孩子起爭執。這個時候,爸媽可以用點計謀引導他,在孩子該起來的前五分鐘,先叫他起來。像是: 媽媽說:「該起來了。」 寶寶說:「不要。」 媽媽說:「你還想再玩一下嗎?」 寶寶說:「嗯。」 媽媽說:「那再給玩三分鐘,時間到我再來叫你,就一定要起來囉。」 寶寶說:「好。」 當時間一到時,當孩子真的信守諾言,從浴缸出來。媽媽不要忘了告訴他說:「你好乖,時間到了就自己起來,好棒喔!」 ■ 適度的處罰 適度的處罰是有必要的。 在平常的日子裡,不要輕易的打孩子,比較好的處罰方式是剝奪孩子的權力,如禁止玩玩具或看電視等。像打屁股之類的處罰,最好留到特別嚴重或緊急的狀況下才施行,例如:孩子突然在停車場內亂跑,這會有生命危險的顧慮,父母應給他一個嚴厲的警告,並打一下他的屁股。但千萬要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並了解下次遇到相同的狀況,要如何做才是對的。還有父母務必要記得,絕不可在盛怒之下打小孩。當人很生氣時,情緒往往容易失控,這時動手打孩子,有時出手過重,造成孩子受到嚴重的傷害,將會後悔莫及。 ■ 引導語言表達 教導孩子利用語言做有效的溝通。 研究發現孩子的攻擊性與語言能力的好壞相關。攻擊行為常見於孩子在極度的挫折下、容易訴諸於暴力,例如: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時,常伴隨著肢體衝突的現象。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與對方分享玩具,孩子很可能做不到,因為這個年紀的幼兒,仍是相當的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會替別人著想。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父母可以教孩子說:「我也很想玩這個玩具,我們可不可以輪流玩?」 孩子的管教要趁早開始,不要低估孩子的心智能力,也不要以為二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這麼小的孩子,不可能只教一次就全懂了,有時一次教不懂,多教幾次就會有成效。孩子需要在反覆不斷的練習下,才能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如果父母可以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開始利用有效的管教方式,並且有耐心的教導。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就會懂得尊重他人,而且能成為自立自重的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