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1Y10M

2013年08月10日
公開
22

哪些天生氣質影響交友? 不同個性的孩子,在面對交朋友的情境,反應會很不一樣。有些孩子很容易就能跟別的孩子玩在一起,有些孩子卻需要多一點的時間調適,也許他會在旁邊先觀察別人怎麼玩,等他覺得安全了,才慢慢地試著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影響交友的氣質向度 孩子交友的差異,可以由先天氣質的角度來說明︰「氣質」指的是每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以交朋友來說,氣質中的「趨進性」、「活動量」、及「堅持度」三個向度,和孩子的社會能力比較有關係。 「趨進性」指的是:孩子對一個陌生人、一個新的地方或從未接觸過的事,會出現的反應。趨進性高孩子,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會顯得比較外向大方,很容易就和別的孩子玩在一起;趨進性低的孩子,遇到新朋友的時候,會顯得比較害羞內向,但只要多給孩子一點適應的時間,一樣可以交到好朋友。 「活動量」指的是:孩子一天中動作的快慢和活動量的多寡。一般來說,活動量大的孩子,喜歡跑跑跳跳,交朋友時比較主動,會直接採取行動,不過由於行動力先於語言,比較容易和其他孩子發生爭執;活動小的孩子喜歡靜態活動和遊戲,因為總是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所以比較不容易和別人起衝突。 「堅持度」指的是:孩子正在做或想做某件事時,如果遇到挫折,能不能堅持下去。堅持度高的孩子,挫折忍受度比較大,想跟別人玩時,被拒絕時比較勇於繼續嘗試;堅持度低的孩子,妥協性會比較高,和友伴相處的時候,會比較隨和,不容易和別人起衝突,可以和諧地一起玩,容易交到新朋友。 而氣質沒有好壞的差別,只有會「適配度」的不同(父母和孩子之間或孩子和孩子之間)。以交朋友為例,即使是一到三歲的小小孩,爸爸媽媽也能觀察到,某個孩子和某個孩子好像天生就比較合得來。像是:文靜的孩子和另一個文靜的孩子,因為氣質相似,不容易爭吵就比較能玩在一起;好動的孩子和文靜的孩子在一起就容易有紛爭。當然,這除了因為孩子們的氣質不同,也和小小孩的交友能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關係。 成為孩子交友的後盾 對小小孩來說,由於他們剛開始交朋友,友伴的經驗較不足,爸爸媽媽可以做一些安排,幫助孩子發展交朋友的社交技巧,豐富孩子的友伴相處經驗。 為孩子安排定期的聚會 爸爸媽媽可以和幾個住在附近且相熟的親朋好友,為孩子定期安排一些聚會,讓孩子們可以經常玩在一起。這種和固定孩子的定期相處,也有助於友伴關係的發展。 在聚會中,爸爸媽媽可以挪出家中的空間,規畫出靜態區與動態區。動態區可以準備一些玩具車、球、樂器等玩具,讓孩子跑一跑、跳一跳;靜態區可以準備一些畫畫用的材料或是圖畫書,讓孩子們可以一起畫畫或是看書。 聚會裡,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自己玩、也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如此,相處在同一空間裡,孩子們慢慢地自然能產生一些良性的互動。不過要提醒你,記得多準備一些的玩具,就能減少孩子因為搶玩具而起的爭執。 另外,聚會不一定要在室內,有時也可以帶孩子們一起到鄰近的公園或遊戲場去玩,當孩子接觸到不一樣的活動,能看到每個孩子不一樣的優點,也很不錯喔! 安排合宜的共玩時間 小小孩在餓的時候、累的時候,就容易鬧情緒,也容易和其他孩子起紛爭。所以安排聚會或出去找朋友玩的時候,盡量把時間約在孩子精神最好的時段,讓他可以精神飽滿地和其他孩子互動。 另外,爸爸媽媽不要期待小小孩可以一起玩一個小時、或一個下午。留意孩子的遊戲情緒,如果狀況不對,不要勉強孩子,不妨提前讓小小玩伴們分開,將結尾留在快樂一起玩的氣氛中,能讓孩子期待下一回的聚會。 提供孩子心理的支援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和別人玩在一起,爸爸媽媽只要能多提供和年齡相近玩伴相處的機會,他就能自然地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不需要太介入孩子的遊戲當中。 不過,有些孩子比較害羞內向,需要多一點的時間來適應新的事物,爸爸媽媽不要強迫他一定要跟別的孩子一起玩,不妨先陪著他,當他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橋梁,等到他更熟悉新的朋友以後,再慢慢地退出,漸漸地孩子就可以和其他朋友玩在一起。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像是別的孩子不想跟他玩、不借他玩具,爸爸媽媽要當他的後盾,安慰他說:「沒關係!哥哥只是現在不想玩,我們先去找別人玩。」「這輛車子也很好玩,你要不要玩玩看?」……等孩子心情平復以後,鼓勵他再試一試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結交不同氣質的朋友 爸爸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孩子天生就有氣質的合與不合,那要不要在孩子比較小、社交技巧比較不好的時候,替孩子把關,選擇合得來的朋友一起玩,避免發生紛爭?」 爸爸媽媽可千萬不要怕麻煩,就刻意只讓孩子跟合得來的孩子相處。 替孩子找合得來的朋友,讓孩子順利的玩在一起,也許能暫時累積成功的友伴經驗,看似對孩子很有幫助;但是,讓孩子自由、不受限的和不同氣質的孩子交往,雖然過程中難免會有紛爭,反而會讓孩子依照自己已有的友伴經驗和社交技巧,學習怎麼和不同的人相處。 畢竟,在我們的社會中,本來就有各形各色的人。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保有天生的開放心胸,學習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尊重每個朋友的不同氣質,從中獲得成功交朋友的經驗。等孩子長大之後,這樣的經驗和能力,自然能替孩子建立堅實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未來無論在什麼工作領域,都能有貴「友」相助、事半功倍。

「給父母的暫停」

2013年08月09日
公開
54

「給父母的暫停」:爸爸或媽媽離開房間 安妮特.卡斯特尚◎著 這一種暫停適用於兩歲以上的孩子。例如孩子哭鬧很久、亂發脾氣或責罵你的時候,建議你使用這一種。離開發生事情的地方,不要讓自己捲入爭取注意的反抗中。舉幾個例子: 你兩歲的孩子一定要吃巧克力,但是沒吃到,於是賴在地上生氣、跺腳和哭鬧。你離開房間,直到孩子冷靜下來再進去。 如果孩子鬧彆扭的時間很長,你可以每隔幾分鐘過去孩子那裡,向他提出和好的建議:「我能幫你嗎?一切都沒問題嗎?」如果他尖叫著拒絕你,你就再離開房間。重複幾次,直到孩子願意和好為止。 你試著幫忙八歲的女兒做功課,她卻不接受你的協助,反而開始罵你:老師的解釋完全不一樣,你什麼都不懂,你根本是個「蠢媽媽」。 請你馬上離開房間。最好是不發一語,無論如何別說出傷人的和開導的話語。如果你很難保持沈默的話,也可以強調你正面的想法:「等你重新客氣的跟我講話時,我很樂意再來幫你。」 你兩個孩子(七歲和九歲)已經吵架吵了一整個下午,每隔幾分鐘就出現吵鬧聲,接著你就得出面干涉和調解。你發現內心裡的怒氣逐漸升高,覺得:「如果我現在不大吼幾聲,我會爆炸!」 你可以做些更有效的事來取代咆哮和失控:給自己一次暫停。如果孩子已經夠大,可以自己留在家裡幾分鐘的話,你可以離開家,到附近走一圈。 或許也可以在家裡為自己安排一個撤退點。教養專家建議使用「浴室法」:媽媽或爸爸離開爭論發生之地,短時間撤退到浴室裡(或許帶份報紙進去),直到能再度控制自己為止。此外還有一種例外情形,從寶寶六個月大起,應該學習單獨在他床上入睡,並且一覺到天亮,這時,你可以開始使用另一種暫停的方式。在我們所著的《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一書中,說明了該如何做,也談到睡眠障礙如何發生,可以如何因應,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關於這一點,這裡只稍作敘述:別讓你的孩子帶著如奶瓶或奶嘴這類幫助入睡的東西上床。道過「晚安」後便離開房間。寶寶哭泣時,稍等一下再進去,安慰他和撫摸他,讓他知道一切都很正常,但不讓他予取予求(給他奶瓶、抱起來走動..)。即使寶寶還在哭鬧,還是離開房間。 這樣重複幾次,直到寶寶入睡為止。只有當他不靠你的協助能單獨入睡時,他才有辦法在夜裡一覺到天亮。這種暫停是非常有效的:大部分的寶寶用這個方法,不消幾天就學會乖乖入睡,並一覺到天亮。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親子天下出版

『孩子總是在測試我的底線』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3年07月31日
公開
71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0/04/no-bad-kids-toddler-discipline-without-shame-9-guidelines/ (*第一段並非直接翻譯,有加上我自己閱讀本文的心得) 你相信小孩一出生,就想要做壞事,就會欺騙撒謊,就是不乖不聽話,對父母與身邊的人充滿敵意嗎? 今天中午去買便當時,我問了自己這個問題。我不信。也不是我相信『人性本善』這種『失控的正面思考』,我也看過不少人性中惡的部分。只是,我不相信,孩子一出生就想要傷害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 為什麼?他們真的沒有理由啊!如果孩子有被好好的對待了,需求有被滿足了,說的話(恩,有時候是用哭的,有時候只是恩嗯恩... )有人聽見了,而且聽懂了,他們到底為什麼需要傷害別人? 我當然也見過孩子打人。但我越來越相信這不是學來的。打人,不就是最基本的動物本能而已?就像肚子餓了就想吃東西一樣,這還需要學嗎? 不是嗎?你沒見過小老虎,小貓咪他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就是互相追來追去,咬來咬去的嗎?他們跟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玩的。而如果小老虎小貓咪不小心咬太大力,或是行為舉止不當的時候,母老虎跟母貓還會用力個給他咬回去(或是一巴掌呼過去,真的是一巴掌喔),告訴孩子『你超過線了』。(有一派父母正是這樣教導自己孩子的) 我們的孩子也一樣。孩子剛出生,並不代表他是一張無意識的白紙,什麼都不懂。他有想法,有需求,有情緒,會感受。他唯一不懂的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情緒,與感受。 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總是在測試自己的底線,是一件難以容忍的事情。『我警告你喔,你不要再這樣了喔,再做一次,我就要發火了喔!』這種說法,聽起來,反而比較像是在父母自己在測試自己的情緒底線。 說實在的,孩子真正的重點並不在於他這樣做你會不會生氣(你生氣對她可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只是跟小老虎一樣,在試探生活上的界線在哪裡(當然他有時候是會想要知道,當你說『你會生氣』時,是代表什麼意思)。畢竟,要跟你生活在一起,他必須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 既然孩子想知道的是你的界線在哪裡,那麼為何不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次就讓孩子知道,你不希望他那樣做(而且要確認孩子的確明白你的意思),而要讓自己忍受幾次自己不喜歡的行為之後,才用發怒的方式來告訴孩子? 即使你是學母老虎或母貓的方式,用咬的(動物行為派的教養方式,就是孩子打人的時候,他也打,孩子咬人,他也咬,但這中間應該是沒有情緒,也沒有威嚇的),讓孩子知道『這就是界線』,那也好過自己已經忍受了三次以上了,才要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這樣』,結果孩子在你發怒的當下,被你的情緒嚇到了(因為你的隱忍,讓她根本不知道你發怒的原因),更糟糕的是,對於你的界線他可能還是不清楚(*通常孩子的最後一個印象是,媽媽生氣有多可怕,而忘了到底是為什麼生氣... )。 結果就是,很多父母常講的:『我不是跟你說了幾百遍了,不能這樣做!』 你確定,你每一次在設定界線的時候,都很清楚嗎? Janet 在這一篇文中,提出了九個原則,既可以讓孩子清楚明白你的界線,父母也不用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情緒失控抓狂(我也相信,你並不是天生就喜歡生氣抓狂的) 1) 從一個可以預期的環境和真實的期望開始 一個固定,可預期的日常生活可以幫助寶寶預期別人對她有什麼樣的期待。這就是教養的開始。家裡,對於寶寶和幼童來說是最適合的環境,家裡是他們主要活動的地方。當然我們會帶著他們跟我們一起去做一些事情,但這樣一來,我們就不能期盼幼童外面時,像是在晚宴上,整個下午呆在購物中心,或是當他每天都有許多安排好的活動時,可以表現出他最好的行為。 2) 不要害怕孩子的失序行為,這些行為並不是『衝著你來』的 當幼童們在我的教室裡出現失序行為時,父母們通常會很擔心自己的小孩是不是就是個壞小孩,是個兇惡的小傢伙,可能還會霸零別人。當父母把這些恐懼投射在孩子的身上時,孩子可能會把這些負面的性格內化,要不然,起碼也會立刻感受到父母緊張的情緒能量(*我是相信這種負面能量是不用講出來,別人,包括孩子,是會感受到的),而父母的緊張情緒,反而常常引發孩子做出更多失序的行為(*我舉個例,當孩子感受到你的緊張,卻不知道你在緊張什麼,他直覺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但又不知道是什麼,於是又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想要彌補,但很可能另外一件... ㄜ... 仍然不是能夠被接受的... )。不要給孩子的行為貼上任何標籤,學著在這些行為的一開始,就把這個行為給摘除掉,方法是以冷淡的方式阻止他的行為(註一)。如果孩子對著你的臉丟球,試著先不要被激怒(*爸媽們請hold住啊)。他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不喜歡你,也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壞孩子。他只是以他幼童幼稚(* 3) 在事發當下立即反應,態度要淡定,有自信,像個公司的CEO總裁 其實,要找到一個正確的設定界線語調是需要一些練習的。最近,我都鼓勵父母們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的話,那就想像自己是一家公司的CEO總裁吧,而他們的孩子就像是值得尊重的下屬。公司總裁在更正下屬的錯誤時,語氣是堅定又有自信的,而且在下指令時,也很有效率(*歐,我最討厭老闆下指令時,落落長講一堆,到最後我都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什麼了... )。公司總裁不會用一種不確定,帶著疑問的口氣,也不會生氣或是情緒化(*這種老闆是有問題的吧?!)。我們的孩子需要感受到我們對於他們的行為很自在,不緊張,在設定規矩與界線時也不會相互矛盾衝突。如果我們可以一派輕鬆的主導這件事情,孩子就會感到慰藉(*畢竟被更正如果不需要緊張,害怕,那被更正就不是一件什麼壞事了,不是嗎?) 訓話,情緒性的反應,大聲責罵,懲罰,是沒有辦法讓孩子明白知道我們的界線的,同時還會造成孩子心裡的罪惡感(*孩子可能會誤以為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和羞恥感(*孩子會認為做錯事情是很丟臉的,但學習怎麼可能不出錯?何況他又沒有一本父母手冊可以先告訴他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這一段是作者的加上我自己的經驗分享)當下就要跟孩子說清楚『我不要你把球丟在我臉上。』如果孩子繼續(他可能一時覺得好玩,而忽略了你的感受),先用手把她的動作擋下來,然後正經的(但不是兇)告訴他,『球打到人的臉會痛,我也會痛,你不希望我痛吧?』講到這裡,通常孩子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了。 4) 以第一人稱來說話 父母常常會習慣以『媽媽』或『把鼻』自稱。幼童時期(通常指1到2歲半)就應該開始使用第一人稱『我』來和孩子進行最真實,直接的溝通。孩子會測試行為界線來確認所有的規則。當我說『媽媽不想要Emma打狗狗。』時,對孩子來說,這並不是一種很直接的(『你』和『我』)互動,而直接的互動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最需要的。 5) 不要暫停時間 (*一種教養方式,當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就以冷落,不理會的方式對待孩子) 嬰幼兒教養專家 Magda Gerber 常說:『暫停什麼?暫停生活嗎?』Magda相信,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以坦率,誠實的語言相待。她不相信像是『暫停時間』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或是處罰孩子。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失序了,這通常表示孩子累了,因而失去控制,他需要離開。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把孩子抱到車上去,即使孩子又尖叫又踢,也是一種尊重孩子需求的方式(*在那之前,請先告知孩子你打算怎麼做,例如:『我知道你現在無法控制自己,讓自己停下來,所以我要把你抱到車子上去,我們要回家去了。』跟孩子之間的溝通,資訊越透明越好)。有時候孩子在家發起脾氣來,可以把孩子帶到她自己的房間,在我們的陪伴下盡情的發洩跟哭泣,直到他恢復自我控制為止。這些行為都不需要給予任何的處罰,孩子需要的是慈愛的回應(*看到孩子這麼難過,怎麼會不心疼?)。 6) 承擔後果 孩子學習規矩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經驗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好過像暫停時間那種冷落的處罰模式。如果孩子在玩食物,而你並不想要讓他玩,那你可以告訴孩子『吃飯時間結束了』。如果孩子拒絕穿衣服,那我們今天就不去公園(*ㄟ,這一個方式我是不太認同,幫他多帶一件衣服,讓他覺得冷的時後可以穿就好了)。這樣的互動模式起碼不會給孩子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即使孩子可能會對於那樣的後果覺得不高興,但是起碼他不會覺得自己被操弄欺騙了,或是產生錯誤的羞恥感。 (* 關於這一點,我想補充的是,那個承擔後果之前,應該要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比如說,孩子在丟食物當遊戲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很辛苦準備那些食物,希望你好好的吃完。如果你不想吃了,那我要把食物給收起來了。如果你想玩遊戲,請你拿你的玩具來玩』。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能夠給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那個後果承擔起來,也才更不會有委屈跟難過的感受?) 7) 孩子哭是不需要管教的 孩子需要一些規矩來做出適當的行為,但是他們對於我們所設定的界線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則應該被允許,甚至被鼓勵。幼童時期,孩子可能會常常感到緊張跟衝突。因此他們可能需要表達他們的憤怒,挫折,困惑,疲憊(*小孩如果一直被糾正也會覺得累吧)以及失望感,尤其是他們想要做什麼,而我們卻限制他們不能做的時候。孩子需要不受大人評斷,自由,安全地表達他的感受。如果他需要打人,那就拿一顆枕頭讓他打吧。 8) 無條件的愛 用收回我們對孩子的愛來做為教養方式只會教會孩子,因為他短暫的失序行為,我們對她的愛與支持變成了一文不值,甚至蒸發消失。這樣怎麼可能幫助孩子長出安全感呢?有人說:『當父母說「我愛你」時,其實是說「照著我的話做」』,這句話正說明了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長大後容易產生憎恨,不信任,甚至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充滿罪惡感,羞恥感(*這跟羞恥心是不同的,羞恥感是一個人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很丟臉,很糟糕,覺得自己是個可恥的人),並且缺乏自我價值(*自己可以給自己認同跟價值,不需要他人的認同)。 9) 打 — 絕絕對對的不行! 打,絕對是破壞信任關係最厲害的一個手段(*如果有個人打了你,你還能信任他嗎?)。而且,打是暴力行為的前哨。根據時代雜誌的研究報導,孩子或許會暫時因為被打而變乖,但長期下來的失序行為可能會更嚴重。在研究的2500名兒童中,那些在3歲以前叫常被打的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可能會變的更有侵略性(*ㄟ,如果父母不高興就打他,他總是會學會了,自己不高興也是打人啊)。 故意地造成孩子身體的疼痛不可能是愛。但不幸的是,孩子卻是學會把這兩者給連結在一起(*ㄟ,父母也是這麼說『我打你是愛你好!』)。 愛我們的孩子並不表示為了要讓孩子一直都很開心,就去避免和他進行權力拔河(*你要,他不要;他要,你偏不要)。通常我們只需要立場嚴明的告訴孩子『不行』,但這一點對於父母來說可能是最難的(*有時候孩子的笑容會讓我們好難拒絕啊!) 我們的孩子應該得到我們坦率,直接,真誠的回應,這樣他們就可以直接內化成為『對』『錯』的觀念,並發展出真正的自律,這是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所需要的基本條件。誠如 Magda Gerber 所說的:『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合作的行為中,培養出孩子的內在自律,自信,與喜悅。 (註一) Kathy Chao 說:我女兒用國罵的第一個字,編了一首歌,然後我平淡的說:嗯∼很有創意,但我覺得你唱小星星更好聽。之後,就沒再聽過她講或唱那第一個字了。

奇蜜電子報1Y10M

2013年07月27日
公開
22

讓孩子練習控制手部肌肉 小球,是孩子非常喜愛的一個玩具,色彩鮮豔的外觀,加上具有滾動彈跳的特性,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及興趣。然而,由於球離開手之後很不容易掌控,因此對於1歲多的孩子,需要先讓他由「球不離手」的動作先開始練習,漸漸學習如何用手適當的去控制小球。 這個月,我們來玩小球的遊戲,讓孩子能將球在身體上滾動著;將球投入籃子之中;將球由籃子中撈起,並放入另一個空的籃子裡。這些都是讓孩子練習控制手部肌肉很好的方式。 不易掌握的小球 在玩小球遊戲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在引起孩子的興趣後,不妨適時地增加一些難度,比如:丟小球時,改變籃子的大小、放置的高度跟距離,來增加瞄準的難度;撈小球時,特別指定撈起小球的顏色以及數量,都可以讓孩子在開心之餘,得到更多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學習的機會喔! 小球滾呀滾 ● 一邊滾動小球時,一邊預告球要滾到哪一個身體部分,像是「滾呀滾!滾到∼膝蓋。」會讓孩子很興奮,期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球又要滾到哪裡去。 ● 還可以問問孩子:「你想要小球滾到哪裡呢?」有機會決定球的滾動位置,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 ● 透過遊戲,讓小小孩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還可以改變滾動時的力道輕與重,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 小球搓呀搓 ● 搓小球時的轉圈圈滾動,對小小孩來說,會比較難。一開始,和孩子一起搓,可以轉圈圈滾動,也可以前後滾動,讓孩子感受當手掌施力的方向改變,就能讓球往不同的方向滾動。 ● 接下來,讓孩子自己來滾球,對孩子說:「小球滾呀滾,滾到肚子(肩膀)!」鼓勵孩子嘗試將球滾到爸媽身體的不同部位。這樣的遊戲,對孩子未來的控球能力,會很有幫助。 小球跳進鍋 ● 準備兩個籃子,一個裝球,另一個空籃子讓孩子瞄準投擲。數量眾多的小球,能提供孩子更多瞄準的練習機會,就算沒投中,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挫折感。 ● 當孩子的球沒投中籃子時,建議孩子:「先繼續丟籃子裡的球,最後再撿球。」透過連續的投擲,孩子可以慢慢調整丟球的力道與角度,獲得瞄準成功的自信心。 ● 等孩子更掌握瞄準的技巧後,還可以問問說:「現在鍋子要移得遠一點,你還能投進嗎?」鼓勵孩子拉長投球的距離,挑戰自己的瞄準能力。 小球撈呀撈 ●請孩子用湯勺撈起小球。對小小孩來說,透過湯勺撈圓圓的球,其實有一點難度,準備較大、弧度較深的湯勺,會有很大的幫助。 ●還可以說:「我要一顆黃色的球、一顆紅色的球。」指定孩子舀出特定的小球。更可以和孩子一起發揮想像力,把小球當作是湯圓,將五顏六色的球想像成各種口味的湯圓,就能撈出不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