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1Y9M

2013年06月29日
公開
16

別低估,小小孩也可以成為好幫手 當孩子漸漸能靈活自如地跟著你四處遊走,也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時,他開始會很積極想參與你做的每件事,不但是跟他有關的事,他都堅持要「自己來」,連跟他無關的事,他也想要幫忙。 孩子為什麼會「想幫忙」? 其實從嬰兒期起,孩子就不斷觀察及模仿周圍的事物,剛開始,他只是模仿單一動作,例如:提起電話聽筒放在耳邊;稍大,他會串連一些動作,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例如:聽從你的指令,拿起一件東西遞給你。從單一的動作到複雜的動作,從自說自話的模仿到有意地參與大人的日常活動,孩子旺盛的企圖心使得他不斷地觀察→尋找機會→動作,能力也因此而累積。 面對這階段的孩子,爸媽的責任就是給他充分的參與機會。 不過這個年齡的小幫手常會越幫越忙,因此,爸媽可善用以下技巧,讓你能完成工作,孩子也得到參與感和成就感: 技巧一:指派有興趣、可勝任的工作 指派給孩子的工作,必須是他有興趣且可勝任的工作,像是,每次幫孩子換完尿布時,請他幫忙把尿布丟到垃圾桶裡;或是孩子玩完玩具之後,請他把玩具全部集中放回收納箱裡。這些工作都是孩子樂意去做,也知道該怎麼做的,自然能真正達到幫忙的效果。 技巧二:簡化工作步驟 並引導完成 一歲多的孩子能力有限,要讓他幫忙,一定要簡化工作的步驟,再引導他完成。例如:你在摺衣服時,請他找出自己的衣服和襪子,從最簡單的分類工作開始;如果他能力夠的話,可以請他挑出一對的襪子,或是邊對邊、角對角的折手帕。這樣有步驟、有方法可循,孩子就比較能完成工作。 技巧三:選擇適合孩子操作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請先為孩子準備用輕薄的小手帕替代抹布;掃桌面灰塵用的小掃帚和小畚斗,可以掃桌上或地上的紙屑;可更換除塵紙的除塵輕巧擦,很適合讓他幫忙擦拭灰塵。有了這些順手又安全的工具,孩子可以做的更好、更有效率。 不要指責孩子幫倒忙 在幫忙的過程中,你可以和顏悅色地教孩子做事的正確做法和技巧,或是工作完成後給他一些建議,讓他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不過請孩子幫忙時,一定要預留充分的時間,對於孩子努力的成果,更要誠意地接納,不要過於挑剔。要是你請孩子幫忙擦地板,卻擺臭臉催促他快一點,或是把孩子摺好的衣服,當著他的面再重摺一遍,這些反應無異是告訴孩子是越幫越忙,會讓他覺得很挫折,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幫忙的信心與興趣。 記得跟孩子說「謝謝 」   當然,更要記得謝謝孩子的幫忙,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而這些在「小幫手」時期的正向經驗,可以為他建立自信,也有助於未來與他人的合作。但要提醒你的是,孩子想當「小幫手」的時期其實很短暫,一旦過了這個年齡,孩子的興趣範圍增加、人際範圍擴大,他就不再那麼有興趣當小幫手了。所以,爸媽們可別錯過當下這珍貴的時光,協助孩子達成「想幫忙」的發展需求,讓他將來在人格上和能力上,都成為你真正的好幫手。

奇蜜電子報1Y8M

2013年06月22日
公開
29

最簡易的「學說話」策略 1歲9個月的寶寶,正是學說話的階段。這時,我們除了多跟孩子對談之外,還可以利用「唱兒歌」的方式來學說話。這是因為,兒歌的歌詞通常都很短、有押韻,歌詞也很容易朗朗上口,所以,孩子可以從唱兒歌中就可以感受文字的節奏與韻律,增強對字音區辦的能力,甚至,還會對未來的閱讀能力也有幫助。 和孩子一起唱兒歌時,可以搭配幾個簡單動作,不但會更加有趣,還能讓孩子更快掌握歌詞的意義和語法,唱兒歌是親子相處最簡單的互動方式,當兒歌加上簡單的律動遊戲,就能讓孩子充分運用各種身體感官,豐富了肢體動作與情緒感受,唱唱兒歌,好處比你想像還要多得多! 當兒歌遇上律動遊戲~舞動身體快樂多 唱「小星星」時,小寶寶總是會舉高雙手、轉動手腕模擬星星閃爍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 兒歌歌詞簡單、節奏富韻律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想要跟著「動」起來,而兒歌結合肢體動作的有趣經驗,正是兒歌吸引孩子的魅力所在。這個月選擇兩個有趣的親子兒歌活動,讓您與小寶寶一起體驗很不一樣的相處時光! 活動一:《小青蛙》的肢體與語言的連結體驗 在兒歌中,設計一、兩個與歌詞相關的簡單動作,不但讓單純的兒歌變成更有趣,還可以成為記憶的線索,幫助孩子經由動作逐漸掌握歌詞的詞意。 像在《小青蛙》的歌詞中,提到了一隻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和「四條腿」這些身體的部位,當你唱到「嘴」的時候,就可以在嘴巴的位置,比個大嘴巴的樣子;當唱到「眼睛」的時候,就在眼睛的兩旁,比出兩個大大的眼睛;而唱到「腿」的時候,就可以打開雙手和雙腳做出跳躍的動作。 反覆和孩子唱著兒歌,再加上配合詞意的律動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連結語言與動作的經驗,孩子很快地就能記住歌詞的內容囉! 活動二:手指謠是最棒的想像遊戲 除了全身律動之外,將兒歌結合手指動作也非常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例如《小金魚》這首唸謠,就可採用以下四個步驟來進行親子共玩。 Step1: 小金魚,游啊游 幼兒雙手合掌,指尖向前, 左右擺動。 Step2:看見小蟲蟲咬一口 大人伸出食指當作小蟲,幼兒打開雙手夾住大人的食指。 Step3:扭啊扭,扭啊扭 幼兒雙手繼續夾住大人的食指,並左右擺動。 Step4:不小心就上了鉤! 大人將手舉高,把「魚」釣起。 給您的貼心叮嚀 熟悉遊戲步驟之後,親子可試著輪替角色,由大人當小金魚、孩子當小蟲蟲,也會有不同的樂趣。此外,「小金魚」也非常適合兩個孩子和大人共玩,您不妨和孩子一起發揮創意,試試看可以怎麼玩喔!

認識每個人心中的「嬰兒自我」

2013年06月21日
公開
75

在很多家庭裡,經常、甚至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戲碼。父母經常百思不解:為什麼孩子老是要討打討罵呢?趨吉避凶不是人類的本能?為什麼我的孩子好像缺乏這種本能?為何他就是不能乖乖聽話?! 女兒又不是不會做,為什麼一直要來煩我? 麗娟的好友難得婆婆出國旅行幾天,所以撥了電話來向麗娟抱怨和婆婆同住的為難,然而兩人講電話還沒兩分鐘,原本在一旁塗色的潔兒就過來說:「媽媽我想喝水!」 麗娟移開話筒,沒好氣地對女兒說:「妳有水壺自己去喝啊!」潔兒喝完水回來沒多久,又拿著塗色本過來問麗娟:「媽媽,我這裡要塗什麼顏色?」 麗娟皺著眉要好友先等一下,摀住話筒板著臉對潔兒說:「我說過幾遍了? 我打電話的時候,可不可以不要來打擾我?妳要塗什麼顏色都隨便,不─必─來─問─我!」 潔兒不情願地回去塗色,麗娟則繼續講電話。當潔兒塗完了一朵小紅花,又忽然把蠟筆一扔,急呼呼地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要尿尿!」麗娟則瞪著她小聲說:「自─己─去!」 潔兒從廁所出來,媽媽還在講電話,她在廁所門口站了一下,接著往爸媽的臥房悄悄走去。 走到門口時她先停了下來,轉頭望了一眼在客廳裡的媽媽,就輕聲走了進去。 一歲的妹妹正在小床上睡午覺,潔兒走近床邊盯著妹妹看,耳朵則聽著媽媽斷斷續續講電話的聲音,忽然她把手伸向妹妹的小床,搖了妹妹好幾下…… 哇!被搖醒的妹妹大哭起來,潔兒也同時叫嚷起來:「妹妹乖乖不要哭! 媽媽,媽媽,妹妹醒了!」麗娟急忙向好友抱歉掛了電話,氣急敗壞地往房間走去,一邊罵著:「陳潔兒,妳又去弄醒妳妹妹! 妳是有什麼毛病啊?」 麗娟不明白潔兒為什麼不能乖乖自己玩、做自己的事?平日在她忙亂的時候,潔兒就常火上加油製造一些麻煩,難得當麗娟哄小的睡覺之後,當然期望九月就要上幼稚園的潔兒,能讓她有一段不受打擾、安心做事的時間。 可是,只要潔兒醒著,總是過不了多久就來問東問西,不然就要媽媽為她做這、做那的,麗娟不知責罵、拒絕過多少次:「可不可以不要一直來煩我? 妳又不是不會做!」也不乏耐住性子好好說:「潔兒長大了,馬上要去上學囉,所以自己想想看應該怎麼辦好嗎?」但潔兒總是乖了一下後又故態復萌,似乎不被媽媽罵一頓或打兩下,就渾身不對勁的樣子…… 孩子情願被打被罵,也不願被冷落?! 在很多家庭裡,經常、甚至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戲碼。父母經常百思不解:為什麼孩子老是要討打討罵呢?趨吉避凶不是人類的本能?為什麼我的孩子好像缺乏這種本能?為何他就是不能乖乖聽話?! 剛做媽媽的時候,我對這種現象也很困惑,直到接觸了輔導工作和父母效能課程,開始涉略心理學及親職教養書籍,才發現─ 原來孩子會受到一種潛意識的驅動,情願讓父母用負面方式(打、罵)與他互動,也不願自己被父母忽略和冷落! 當我和父母們說明這種現象時,總是讓他們更加訝異而不解: 「這是什麼潛意識?潛意識不都是在保護我們的嗎?怎麼會叫人去做討打討罵的事?」 「怎麼會喜歡被打、被罵?孩子這樣能得到什麼好處?」 「我哪有忽略他?我每天盯他盯得都快瘋掉了!」 「我整天都在注意他啊!不注意還得了?不知道他又會幹出什麼蠢事!」 父母的疑問確實讓我有些語塞,畢竟用抽象的潛意識來說明外顯的行為,一般人的確很難理解,甚至還會以為我在搪塞問題吧? 因此,我非得找出更具體的解釋,好讓父母清楚明瞭孩子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也才能說明父母效能課程中關於孩子的「行為目的」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後來,我總算在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安東尼•渥夫博士(Anthony E. Wolf, Ph.D.)所提出的「嬰兒自我」概念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渥夫博士認為,每個人都有兩種自我,他將其名之為「嬰兒自我」和「成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忠於自己」的嬰兒自我與「配合他人」的成熟自我,就像兩個大腦司令一樣,根據情境和需求的不同,輪番上陣指揮、操控我們的行為。 這是極為重要的人類心理現象,若是沒有這兩者的交互運作,我們的心智極可能會崩解而導致生活失序,我們的行為也將失去它本身的意義。而孩子那些讓父母苦思無解的傷腦筋行為,主要也就是受到嬰兒自我的驅使而產生的。 因此,了解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的本質與作用之後,父母就能明白這兩種自我對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有何影響力,進而能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並知道如何正確因應了。 父母的教養目標,就是要學習與孩子「任性的嬰兒自我」和平共處,別讓它成為破壞親子關係的兇手;同時讓孩子「懂事的成熟自我」穩定發展,成為孩子行事為人的內化規範。

奇蜜電子報1Y8M

2013年06月15日
公開
27

具促進動作發展的有趣圖畫書 一歲的孩子,他們的大肢體動作發展常常是最重要的成長指標,這也是也是孩子展現自我能力與建立信心的主要來源。所以,你會發現,孩子總是整天動個不停,很喜歡東摸摸、西碰碰。你家寶寶現在的大肢體動作發展相較於以前進步許多,不但走的很穩、會小跑步,更會在沙發爬上爬下,就連蹲著玩都難不倒他。 邊看書、邊學習動作技巧 正因為這年紀寶寶的大肢體動作發展快速成長,他們喜歡到處探索、活動,所以,可能不再像之前可以安靜的坐下來和你一起共讀,所以,這時不妨提供給孩子可以邊讀邊玩的大肢體動作圖畫書,就能夠吸引住他的注意力。而且,親子如果經常共讀這類圖畫書,不但能夠維持孩子的閱讀興趣,配合書頁內容來學習書中各種動作,孩子還能感受到類似遊戲般的閱讀樂趣,不但可以有成就感,還可以因此愛上閱讀。 《從頭動到腳》、《爸爸陪我玩》這兩本書就是經典的大肢體動作圖畫書,其內容非常適合1-2歲寶寶的親子共讀,許多親子透過邊讀邊玩的過程,親子之間的互動也會變得更加的有趣、有默契,成為親子相處最重要的媒介。在此,為父母介紹如何善用這兩本好玩的親子互動圖書: 《從頭動到腳》學習操控自己身體 小小孩的學習是從感受自己身體開始,因此,學會著控制自己身體是這個年紀重要的發展任務,因此,用身體模仿各種動物就是最適齡的大肢體動作遊戲。 艾瑞•卡爾創作的《從頭動到腳》這本書中,作者以他最擅長、有著豐富色彩的拼貼畫方式,畫出了12種不同動物的招牌特色動作;書中運用了重複且邀請的句型——「我是XX,我會XXX,你會嗎?」、「這個我會」——鼓勵孩子勇於挑戰,以引導他模仿書中動物的動作,是一本會讓親子從坐著讀到忍不住站起來跟著做動作的有趣圖畫書。 不過對一歲九個月的孩子來說,裡頭有些動作(例如:趴著踢後腿、動腳指頭)是非常不容易的,請鼓勵孩子試試看,但不要太勉強喔! 爸爸陪我玩》讓父子更親密 如果爸爸正煩惱著不知道該怎麼跟這個年紀的孩子共讀共玩,那麼《爸爸陪我玩》將是解決這問題的最佳途徑。 書中以爸爸熊與寶寶熊為主角,在每個跨頁細膩描繪出各種適合爸爸和孩子的活動,不管是飛高高、坐在肩榜上或是騎在背上等需要較強臂力與體力的動作,都非常適合爸爸與孩子共讀共玩。 在過程中,爸爸可以展現出和媽媽不同的優勢和孩子盡情的遊戲與互動,而孩子也在高高低低的空間中,感受到自己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相信共讀共玩之後,爸爸和孩子都會覺得非常好玩,也會很有成就感。 共讀時,請注意遊戲安全 多鼓勵這個年紀的孩子「動手動腳」,大肢體動作發展自然會在不斷練習中進步,而共讀共玩這類大肢體動作圖畫書就是最棒的媒介。但要提醒的你的是,進行書中的大肢體動作遊戲之前,請先為自己與孩子做個簡單暖身,並清空地面上可能造為危險的物品,或是放些軟墊、抱枕在周圍,才能確保閱讀時遊戲的安全。

奇蜜電子報1Y8M

2013年06月08日
公開
28

寶寶好動很難帶?與孩子一起運動玩遊戲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活動力更加旺盛,老是動個不停,特別喜歡爬上又爬下,如果是由老人家來照顧孩子,一定會累得氣喘吁吁,或是抱怨孩子的活動量太大。 這時,孩子自己已能穩定的行走,在接近二歲時,甚至還會出現小跑步的行為,看著他們快速移動身體的模樣,真覺得好厲害、好可愛。其實,除了肢體肌肉的成熟之外,寶寶的手部協調也有明顯的進步,例如:在父母的協助下,很喜歡玩簡單的體能設施,如:滑梯、球池,對於玩具的操作技巧也很不錯,尤其是喜歡推拉、傾倒、敲擊等類的玩具操作。 當孩子的體力旺盛就代表著孩子有著無窮的學習潛能體力,不妨多利用這個時機,帶孩子出去走走,探索周圍環境,就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 靜不下來的寶寶 在每星期的固定聚會中,小民與齊齊這對不滿兩歲的哥倆好,總是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推倒好不容易才堆起的積木,再不然就是又追又叫地繞著屋子跑。媽媽得不時提醒他們:小心一點、小聲一點! 動作是全面發展的契機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本能,尤其是滿一歲之後的孩子,肢體的控制能力明顯進步;不但學會了走路,步行能力在反覆練習後變得更加純熟,跑、跳、翻滾的動作隨之出現,展現旺盛的行動力。手的運用也日漸靈巧,您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玩玩具、拿取東西、操作物品亦更加精準,例如動手翻書、拿筆隨意塗鴉,或試著使用湯匙進餐。 一到三歲正是孩子學習身體移動能力與基本動作技巧最為迅速的年齡。足夠的運動與操作機會,不但能讓他們獲得豐富的感覺動作經驗,骨骼肌肉良好發展,生活上也不再那麼依賴成人的照料,許多認知概念也是從這些動作與遊戲經驗中逐漸建立。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動作對孩子日後的運動能力、自理能力、甚至認知學習都舉足輕重。要讓孩子有一個最優質的生活經驗,就必須重視孩子在動作技巧上的練習與學習機會。 善用策略幫助孩子 孩子的精力無窮,如何善用時間與遊戲空間,幫助孩子促進動作的發展、精進基礎動作的技巧,是一至三歲幼兒父母最重要的課題。以下幾個策略供家長參考︰ •與孩子一起運動與遊戲 親子共玩是誘導孩子進行有益發展活動的不二法門。如此能讓孩子避免傾向盲動,有目標地促進發展,例如投擲動作(接球、丟飛盤),可以強化肩、肘、腕肌肉的靈活協調,亦能增進孩子的專注力與參與感。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 此階段的孩子逐漸萌發自我意識,凡事都喜歡自己來,不喜歡別人的協助,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為了將善後的麻煩減到最低,事先可為寶寶穿上圍兜或在地上舖報紙,都會讓學習進行的更加順利。而在操作過程中,因為成熟度與熟練度都不足,很容易出錯,需要反覆教導與長時間的練習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時父母的耐心與愛心,將是孩子持續學習的最大動力。 •運用同儕的動力 孩子們一起相處,除了帶來歡樂的感受,同儕間相互激勵與競爭的特性,更能使他們克服學習惰性與恐懼。讓孩子一起到遊戲場玩,互相陪伴與競賽,可以有效消除原有的恐懼感;一起操作玩具、學習自理,則是運用孩子不服輸的心態來達到激勵的效果。因此,平日即可建立親密的鄰里關係,幫孩子尋找共同學習的友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