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2Y

2013年10月12日
公開
20

和2-3歲孩子共讀的方法--書是孩子的好朋友 在閱讀的歷程中,兩歲孩子的有些行為看似與一歲時差不多,但實際上卻是有很大的質變。如果他已經是個很有經驗的小讀者,他不但會主動要求看書或想要自己讀,甚至還會唸書給玩偶或弟弟妹妹聽呢! 兩歲兒是怎麼「看」書的 兩歲孩子開始真正關注於書的內容,他已經能夠理解情節簡單的故事以及書裡的細節,並且能連結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像是在書裡看到一個球,他會很開心地拿出他的球,告訴你「媽媽,球」。 在成人的引導下,一歲的孩子可以注意書中的細節,而兩歲的孩子則是會主動地尋找圖畫背景中的小東西,然後一一指認或是問你「那是什麼」。此外,他開始很在意人物的表情,而且會主動詮釋情緒產生的原因,像是他看到《抱抱》(信誼)裡的小猩猩哭了,他會說是因為牠找不到媽媽。 和剛滿兩歲的孩子共讀時,他會跟著你說出故事的字句;接近三歲時,如果你說故事時漏唸或唸錯了某一段,他還會糾正你,而且他可以用背的或參雜自己編的情節唸出故事。而這些行為都證明了書已經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你是孩子的閱讀伙伴 這個時候的孩子非常好奇,在看書的時候,總是喜歡問「這是什麼?」、「為什麼?」,而更多時候,他問的問題多半跟故事情節無關,或是專注於圖畫中的小細節,這些「題外話」往往會讓爸媽有些失望,覺得孩子沒辦法專心閱讀。 要提醒爸媽的是,孩子之所以喜歡看書,就是因為能自由自在地沈浸書的世界裡,所以並不需要規定從頭讀到尾或該問什麼問題,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看書一點都不好玩。請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耐心,更別忘了當初親子共讀的初衷。你是孩子的閱讀伙伴,你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給他閱讀時所需要的支持。快樂沒有壓力的閱讀,才能讓孩子愛上閱讀。 和2∼3歲孩子的共讀訣竅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個小小愛書人,因為閱讀拓展了生活視野。讓孩子閱讀固定形式卻又有不同主題的雜誌,可以讓他在一定的基礎上學到更多,語言與認知能力都會急遽成長。 ■ 和生活經驗相關的故事內容,特別能引發孩子的共鳴,像是《小雷和波波生活故事》(上誼)這套小書就是最好的例子。 ■ 認知概念透過和孩子邊看、邊玩中建構而成,《小波會數數》(上誼)滿足了孩子操作探索的需求。 ■ 雖然孩子不一定懂得《張開大嘴呱呱呱》(上誼)的幽默,但詼諧的畫面總是讓孩子笑得樂不可支。對於不太會跟孩子共讀的爸爸來說,這是本很容易上手的入門圖畫書。 ■ 孩子們喜歡看圖畫背景的小細節,所以《藏在誰那兒呢?》(上誼)和《誰吃掉了?》(上誼)總是能滿足孩子們尋找的欲望。你還可以試著讓孩子看著畫面說故事,你會發現,孩子看到的,比你想像的多更多。 ■ 雖然這個年紀的孩子常想要自己看書,但你的陪伴仍是他持續閱讀的動力喔! 3歲之後,享受閱讀樂趣 三歲之後,孩子從原本對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心,擴大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他喜歡觀察、喜歡思考、喜歡探索,而透過閱讀,孩子等於有了一雙探訪世界的翅膀,可以看得更多、更廣。 要提醒你的是,雖然很多時候,孩子想要自己看書,但別忘了,和你共讀時的溫暖記憶,才是他自主閱讀的動力;而且必須在和你的互動之中,他的知識架構才能逐漸擴張、成長。所以,在閱讀的路上,請你繼續握著孩子的手輕鬆漫步吧!

奇蜜電子報2Y

2013年10月05日
公開
27

你!我!他!— 二至三歲幼兒的語言發展 如果你問三歲的孩子一些問題,那情形可能是: 「平平,你媽媽去哪裡?」 「媽媽去哪裡?」 「平平要不要吃蛋糕?」 「吃蛋糕,不要。」 如果你讓他說個故事,會是: 「小狗汪汪,吃骨頭,貓咪跑掉了,老虎來,小狗打架,壞狗狗,貓咪睡覺乖乖,講完了。」 孩子的話是不是常讓你聽得滿頭霧水,不知所云?而且孩子的發音是不是常讓你豎起耳朵卻又費疑猜?這樣的語言發展問題是不是常讓你感到擔憂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二至三歲幼兒的語言特徵: 鸚鵡式仿說—喜歡模仿或重複成人的話和語調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動作的模仿(例如:拍拍手、搖搖頭……),發展到語言的模仿,因此孩子會將他所聽到的「話」重複一遍。「話」若是太長,孩子就會重複他記住的片段,例如:「妹妹,你幾歲?」「你幾歲,你三歲。」這就是孩子的回答。若兩個大人在交談:「我今天上班時,看到一件衣服好漂亮……。」孩子可能會一邊玩他的玩具一邊重複著「衣服好漂亮……。」這種有意無意重複別人說話的現象,就稱為「鸚鵡式仿說」。一般說來,仿說現象常出現於兩歲至兩歲半的幼兒,等孩子兩歲半以後,這種現象會漸漸減少。 電報式語言—利用幾個「詞」組合而成的不完整句子 孩子會說「爸爸車,平平玩」來表達要爸爸開車載他出去玩的希望;用「媽媽開,蛋糕要」來陳述要媽媽開冰箱拿蛋糕給他吃的要求,這種使用不完整句型的語言型態稱之為「電報式語言」。 出於好奇、好問的特性,孩子會常說「是什麼?」「為什麼?」 「這是什麼?」 「這是電鍋。」 「電鍋,做什麼?」 「電鍋可以煮飯給你吃。」 「煮飯吃,做什麼?」 「飯煮了才能吃。」 「吃,為什麼?」 「吃了飯才會長大。」 「長大做什麼?」…… 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特性,常令父母招架不住。事實上,孩子藉著一再重複的問答方式,學會了與人溝通的基本模式,也增加練習口語表達和語調模仿的機會。 代名詞的出現 在兩歲半以前,孩子都是以名字稱呼自己或同伴:「康康要,平平打……。」大約到兩歲半以後,孩子就會漸漸發展出使用代名詞的能力:「我吃,我畫畫,他打……。」 喜歡將動作和語言配合在一起 孩子推著玩具車,會一邊玩、一邊說:「叭﹗叭﹗叭﹗碰碰,車壞壞……」你會發現孩子在玩時,常常自言自語,說個不停。 會以統一命名的方式來陳述不同的物品 孩子會利用已習得的語彙來代替所有類似的東西,例如,以「大狗狗」來代替「牛、馬」。所以,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是牛馬不分,貓和老虎也弄不清。 除了這些語言特徵外,由於經驗的累積,孩子語彙量的增加也十分明顯。一般說來,在二至三歲這一年當中,孩子的語彙可以由五十個進展到兩、三百個。另外,他們的動作也已發展到可以隨意地活動與操作物品;而認知發展的進步也使他們了解「先後」、「上下」、「裡外」等概念,也更懂得一些抽象的形容詞,如漂亮、高興、可怕、生氣……;他們喜歡重複地聽同一個故事,也喜歡兒歌和玩耍。

奇蜜電子報2Y

2013年09月28日
公開
19

陳芃卉滿2歲了! 寶寶不是愛搗蛋!體驗感覺刺激的關鍵期 滿了2歲之後,孩子走得越來越好,自己玩的時間越來越長。這時,孩子凡事都喜歡自己來,很不喜歡你插手幫忙,別人說:「不要」,他就越要去試試看、做做看,常常搞的亂七八糟。 研究發現,在生命的頭三年,孩子不斷地透過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肢體動作,盡情探索周遭事物,來豐富他的感官與肢體經驗,並滿足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因此,面對這位製造混亂的小小探險家,請先不要生他的氣,因為這些看似搗蛋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 也就是說,越喜歡動手動腳的孩子,代表著他有旺盛的學習能力,所以,請不要因為怕髒、怕麻煩或是怕有危險,就限制了孩子的探索行為,我們不如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或是陪著他一起去探索,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是多麼努力地在學習。 感覺統合,來自身體體驗! 「我曾遇過一個孩子,因為媽媽怕髒,所以在他學爬的階段,堅持不肯讓孩子落地爬。雖然孩子一樣地長大、一樣的學習跑跳,但卻造成前庭功能失調的問題--害怕別人碰觸,即使只是輕輕的。」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老師朱光娟老師曾說,「孩子需要一個空間,讓他可以很自在盡興地釋放內在能量,並同時學習平衡及協調身體的不同感官知覺」。 感覺統合是什麼? 所謂「感覺統合」,係指人在任何情境下,腦部透過各種感覺神經系統,來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在腦幹部位作適當的組織整合,加以統整後,做出適當的反應。例如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感覺:視、聽、觸、味、運動、平衡…等感官,都是在接收一連串訊息後,經過大腦的處理,才能做出適切的判斷與回應,而這樣過程與結果,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了! 提出感覺統合說的美國艾爾絲博士認為:七歲以前,是儲備感覺統合所需要的感官經驗的關鍵期。所以,孩子在這階段,若能透過適當的活動來獲得感覺運動的各種經驗,不但對於日後讀書、寫字等認知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對於保持孩子情緒穩定、培育社會適應能力,更是有明顯的效益。 所以,感覺刺激對於腦部發育而言,就如同食物對身體發育的重要性一般—-幼兒腦的成長,也需要豐富的感覺刺激不斷輸入。因此,孩子在七歲以前經常是動個不停,忙著尋找感覺刺激,這正是成長階段中的感覺運動發展期。我們可以隨著幼兒的發展階段,給予他適切的身體體驗,及早幫助孩子儲備各種感覺刺激,只要懂得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設施,就能幫助孩子進行身體運動,進而促進感覺間的統合功能。 家長的及早關心,將能避免日後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問題的遺憾。 感覺通路有障礙,當然學不好! 大多數孩子的發展歷程,除了發展速率有個別差異外,大都是在相同的軌道上前進;但是,有些孩子因為偏離了軌道,導致在生活中遭受許多的困難,例如,有些孩子因觸覺通路有障礙,無法正確的解釋觸覺訊息,以致當他被別人輕輕碰觸時,就會誤解成別人在攻擊他。又例如有些孩子因前庭功能失調,常常出現摔跤跌傷的問題。 而這些導因於感覺通路不良、統合失調的行為困擾,若是沒能得到父母、老師、周圍親人的理解與接納,並給予及時的協助時,這些問題將隨著孩子一起成長,也讓這個飽受委屈的孩子,漸漸學會用與人疏離、逃避、拒絕的方式來應付環境。這麼一來,一連串的情緒、學習、行為、及人際上…的種種問題,也將隨之發酵而擴大。 感覺的美好,來自身體經驗! 因此,想培養孩子對身體正確的認識以及自信,並不只是教孩子唱唱「頭兒、肩膀、膝、腳、趾」的兒歌,會說出身體的各部位名稱而已。不論是翻身、爬行,還是奔跑、爬高,或是伸展和捲曲自己的軀幹,孩子都可以從變化中,感覺身體協調與平衡,同時也體驗身體所釋放出的能量。千萬不要因為怕髒、怕麻煩、危險,而剝奪孩子體驗的機會。 七歲以前,是體驗各種感覺刺激的關鍵時期,幫助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可以藉由按摩、運動、遊戲,來獲得感知覺,更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身體概念,對於探索、操作、及生活技巧的發展,具有正面的影響外,感官體驗良好的寶寶,更會有情緒穩定、笑口常開、易與人親近的特質唷!因此,請不要錯失為寶寶製造美好的身體經驗的最佳時期! 如何在孩子不同年齡時,製造各種不同的美好身體經驗?只要懂得掌握要點,每個孩子,都將有無限的可能發生!

感覺的美好,來自身體經驗!

2013年09月28日
公開
26

  七歲以前,是體驗各種感覺刺激的關鍵期,因此,請不要錯失為寶寶製造美好的身體經驗的最佳時期!而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他的觸覺細胞相當敏感,也因而以此作為認識自己並學習與外界互動的媒介。因此,想幫助寶寶體驗各種感覺刺激,即使剛出生,其實就已經可以開始了。 0歲:按摩加運動 為學習做準備   新生寶寶除了喜歡從吸吮過程裡獲得美好的觸覺經驗,身體接觸與感官刺激,也是很重要的體驗。尤其1歲前的寶寶,每天約15小時的睡眠時間,幾乎佔去了一天中的大部分。如果我們就任由他整天躺在床上睡睡醒醒,在缺乏肢體與感官的刺激下,很可能會造成寶寶觸覺遲鈍、眼神呆滯、動作及語言發展遲緩、或對人缺乏興趣及信任等種種問題。   這是最新的研究報告--多為寶寶觸摸安撫,能夠同時給他心理及生理發展多項益處。父母若能在這段期間主動為寶寶做各種體操,例如:彎彎手腳、伸展身體,或輕拍、按摩手腳與身體,或是幫助練習翻身、爬行、踏地、轉身、及伸展…等動作,都能夠因此提供寶寶前庭與運動覺的刺激,促進腦部運動區的發展。而這對將來的學習能力,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   並且提醒您,還要記得時時給予寶寶溫暖的擁抱!美國心理研究專家說:「爸媽給寶寶的每個親吻、每個熱情的笑容,或是輕輕拍撫、搖動,或是溫柔喊寶寶的名字,對寶寶成長來說,都是最好的刺激,不但能夠在心理上建構安全堡壘,也可以給他在感官、聽力、視覺上的刺激。」事實上,許多人推行著嬰兒按摩運動,也是基於這樣的發現和認同--寶寶可以經由親密的「身體接觸」,來感受體溫、氣味、力量、韻律,並從中認識爸媽、認識自己、認識環境。所以,和寶寶保持親密的身體感官接觸,是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也是給寶寶日後足夠的安全感,去向外探索和發現。因此,要多抱抱多摸摸心愛的小寶貝唷! 1歲-2歲:追趕跑跳蹦 感覺中找協調   這是活動量相當高的時期,我們不妨就順勢地允許孩子做做活動筋骨的運動,不但是讓他獲得想動的滿足,也同時促進他在體能上的發展。如以身體發展來看,這階段應以平衡與協調為主,若讓孩子可以盡情的練習坐爬、練習站走、練習跑跳、練習摔摔跌跌,練習自己站起來。這些過程,不但奠定動作發展的基礎,同時孩子也在其中學會如何統合性的運用自己的身體與四肢。   然而,有些家長,為了想讓孩子快點學會走路,因此讓孩子早早坐上學步車。但,學步車真能幫助孩子提早學會走路嗎?恐怕不是!已有研究證實,那些整天爬來爬去、或扶著東西站站走走的寶寶,會比一天到晚都坐在學步車裡的,還快學會走路呢!對於學步車的使用,家長必須先建立一個正確觀念:「爬行」也是肢體動作發展上的重要階段,所以別老急著要孩子站高高、走快快。因為孩子在反覆練習爬站、站走、走跳…的動作中,就是在強化四肢、靈活軀幹關節,練習控制身體,練習從感覺中找協調。   所以,不妨多利用住家附近的小型遊戲場,裡頭的溜滑梯、搖搖馬、沙池…,都是讓孩子體驗感官、學習操作的最佳場所。例如:在玩溜滑梯的上上下下過程中,孩子已經學會了攀爬、抓握、與平衡;而沙粒的不同質感,也給孩子不一樣的觸覺感受。有空,多帶孩子去小公園走走玩玩吧,便宜又可有大收穫! 3歲以上:盡情玩遊戲 操作中學技巧   孩子一直是膽大的行動者,當他有了新發現,就會很想自己試試。而模仿,就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他會想學爸爸跨大步、學媽媽做體操、學哥哥姊姊為玩具組裝…。孩子想學的事情好多,所以就一樣樣試,一樣樣操弄;在不斷操作中,他學會了如何讓自己的動作技巧越來越靈巧,越來越準確。   當孩子的肢體動作越純熟,大小肌肉運用更靈活,各種感官之間的合作更為協調:不論是隨性跑跳蹦、還是穿針引線、或是各種高難度動作與反應,都是透過身體的伸展與變化,及不斷的嘗試學習後,才開始建構出對空間、時間、重量…對整個世界的基本認識。而一向很有吸引力的遊樂場,其實也是能讓孩子感受身體刺激與變化的很好輔助場所。不論是旋轉馬、咖啡杯、還是碰碰車…,在體驗旋轉、上下起伏的經驗下,孩子進而也會建立起平衡感與空間感。   孩子,也喜歡用眼睛觀察世界。尤其學會活動身體、學會掌控身體每個感覺的孩子,除了喜歡到處遊走,到處玩,到處看,還喜歡找人分享他的心得感想!那麼,就帶著孩子多走、多看、還有多跟他說說話吧!陪著他觀察周圍環境的人、事、物,如此刺激多,敏銳度高,吸收力快,對往後的學習,必會受用無窮! 抓住黃金時期!   「感覺統合」或許聽起來很學說,但其實他只是另一種讓孩子更健全發展的提醒!白白胖胖、四肢健全,已不是評斷孩子是否健康唯一辦法。除身體、智力的正常發展外,感官協調、學習敏銳、性情開朗、情緒穩定的全方位均衡發展,才是確保孩子健康長大的觀念。只要將孩子的每個階段都視為黃金時期,並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試著給他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有盡情嘗試與接收的機會,那麼,您的孩子定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