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宜蘭行

2014年03月09日
公開
27

怕今天下雨,所以全改成室內行程~~ (還好,幾乎沒下雨~) 第一站就去菌寶貝, 這是上次我們宜蘭觀光工廠行沒去的 (因為是賣乳酸菌,牛樟芝,興趣也不大..呵~) 第二站,亞典跟山寨村,它們是隔壁鄰居, 是我們上次去過,推薦大家去的~~ (不過再來就要吃大餐了,所以不敢試吃太多~哈哈) 奇的是,蛋殼布丁都是小姐用湯匙挖一口給大家試吃, 小姐竟然給芊芊近一顆... 芊芊整個好開心的一直跟別人說~~ 帝煲菜色: 海味拼盤 咖哩軟殼蟹 海鮮生菜沙拉..上面是糖絲 焗烤扇貝..旁邊是豆腐乳泡菜 金華火腿白菜煨湯...熬了12個鐘頭的湯 岩燒鐵板椒鹽蝦 甕仔雞...拍完之後,服務人員把牠皮肉分離 烤鮮魚...是剛剛生魚片的那條魚 創意壽司...裡面包烏魚子,上面灑鮭魚卵 飯後水果 棉花糖藍莓奶酪 打開來~~ 從12點開始吃,吃完已經快2點了~~ (晚餐吃差不多半個多小時而已) 吃完就去泡腳囉~~ 芊去體驗溫泉魚(60元).. 沒想到他這次不怕癢了也~ 不過褲子全濕了, 還好有準備一套衣服... 芃怕燙,只有這他不覺得燙~~ (這是走道,所以要他坐邊邊) 最後一個行程--蘭陽博物館 裡面很大,有不少互動體驗, 可惜我們是團體行程, 停留時間不夠~ ------------------------ 7:00 集合於板橋國中 行程: 菌寶貝,亞典,山寨村 午餐:礁溪帝煲無菜單料理餐廳 湯圍溝公園泡腳,蘭陽博物館 晚餐:黑白毛餐廳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08日
公開
47

4個螢幕育兒的危險 在YouTube網站上,只要打入iPad baby或是iPhone baby關鍵字,你會發現全球有許多爸媽,已大膽地把這些「大人的玩具」納入育兒生活中。比如:用iPad持續播放圖像,放在嬰兒床上給初生嬰兒作視力刺激。然而,全球專家仍在持續追蹤研究這波觸控螢幕平台,對幼兒發展與學習等各面向的長期影響,在尚未有具體成果的當下,信誼學前教育雜誌特別邀請小兒眼科醫師、兒童發展專家和媒體專家,針對螢幕育兒提出提醒。 當心視功能的發展與近視問題 三軍總醫院小兒眼科與皓明眼科的陳柏良醫師表示,嬰兒在4~6個月時是產生立體感的時機,必須從抓握練習中發展出3D視知覺、小肌肉運用與感覺統合能力,透過與實體的反覆互動,孩子了解了要使多少力才不會捏碎物品,舉多高才能抓住物件。如果孩子只在2D螢幕上互動,雖然可輕易地把物件在面板上移動,但對其他發展可能造成影響。 此外,孩子需要感官刺激,但必須是適度的,也不能長期使用。像智慧型手機除了有電磁波的問題,由於華人先天在基因上就比白人更容易近視,而且從臨床上來看,只要用眼時符合「字太小、看太近、看太久、光線太暗」這任一條件,就容易近視。因此,陳柏良醫師建議不要讓嬰幼兒太早使用這類介面,才能避開對視力的影響。 避開螢幕遊戲當獎勵的反效果 很多爸媽會因為孩子喜歡玩手機或平板電腦遊戲,便投其所好,把這類遊戲當作給孩子的獎勵。特別是出門在外時,爸媽很容易為了趕時間或是省事,而把媒體遊戲當作交換條件,比如:如果孩子把飯吃完,就讓孩子玩一場Game。 針對這類父母,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老師特別提出警告,因為獎勵品通常是對孩子的身心有益而無害的,但過度使用這類可攜式的電子類遊戲其實有其負面影響。爸媽這樣的行為,等於讓孩子誤以為玩這類Game是「非常值得讚賞的正面行為」,這樣一來只會突顯玩電子遊戲的特殊性,讓孩子一有機會更想「黏」著螢幕。 小心電子保母剝奪人際互動 當你家孩子一哭鬧或喊無聊時,你常會將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遞給他們嗎?陳富美老師提醒爸媽,如果讓孩子一上車或者一到餐廳,就習慣跟爸媽伸手要「電子保母」把玩,眼睛直盯著螢幕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剝奪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與人溝通的意願和能力會愈來愈弱,這對於正在發展人際能力的小小孩,等於開了倒車。 陳富美老師認為,螢幕玩具偶爾出現是能夠接受的,但絕對不能濫用,也不能變成打發幼兒的零碎時間唯一的選項。此外,如果讓孩子在用餐時同時可玩螢幕玩具,孩子不僅無法專心吃飯,一旦養成了孩子邊玩邊吃的習慣,「親子拉距戰」將會每天上演。 當心過度刺激引起專注力問題 螢幕本身是中性的平台,但放在這個平台上與孩子互動的內容與互動的時間,卻會決定產生正向或負向的結果。當免費的卡通和五花八門的遊戲可下載到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很多爸媽在忙碌或長程旅行的車上,會讓孩子一部影片接著一部看,一個遊戲接著一個玩。 華盛頓大學兒童健康中心主任與小兒科醫生Dr. Christakis從長期追蹤的研究數據中,發現3歲前的孩子,平均每看1小時電視,7歲時無法專心的可能性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了約10%,如果一天看2個小時電視則高出了20%。他指出,坊間有些標榜為嬰幼兒製作的內容,會透過快速變動的影像以吸引嬰幼兒,但這種刺激,其實是不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若嬰幼兒常接觸過度刺激,生活中的真實刺激就無法引起寶寶的注意。因此,他建議2歲前,最好不要讓幼兒接觸不適宜的螢幕內容。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01日
公開
68

幫助孩子學說話的圖畫書 兩歲之後,孩子的語言表現通常會讓爸媽感到十分驚喜。滿兩歲的孩子已經會用兩、三個詞彙組成句子,和成人進行簡單的對話;還會回答像是幾歲、叫什麼名字等簡單的問題;喜歡模仿、重複說出聽到的話,並在遊戲或閱讀中反覆練習。兩歲半之後,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完整,會說出三個詞以上組合的句子;特別喜歡問「什麼?」、「哪裡?」、「為什麼?」;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的犯錯機率逐漸減少;對於自己熟悉的故事,也會用背的或參雜自己編的情節講出來。 兩大類協助孩子學說話的圖畫書 面對「多話」的兩歲孩子,圖畫書是孩子練習說話、擴展說話力的最佳媒介,其中又以預測性圖畫書,例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以及念謠圖畫書,例如:《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對於這年齡孩子的語言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 預測圖畫書的經典:《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是一本句型模式重複的預測性圖畫書,整本書運用了重複的一問一答句型:「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我看見一隻紅色的鳥在看我。」隨著每次翻頁、新角色的登場,置換句子中的「顏色」和「動物」。 這類型的預測性圖畫書有著重複且有節奏感的句型,只要和孩子共讀過幾次之後,他就能跟著成人一起念出下一頁內容的片段。因此,和兩歲孩子共讀這本書時,念到句中顏色或動物的前一個字時,爸媽可以故意拉高音調、拉長聲音並停頓,以鼓勵孩子主動說出顏色或動物(像是「棕色『的——』」);等到對故事內容更熟悉時,甚至有些孩子可以用相同的句型,編念出自己創作的內容。想知道更多… 念謠書增加口語學習:《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 簡短、有押韻的念謠,讓人非常容易朗朗上口,可說是兩歲孩子的最愛。這類念謠圖畫書孩子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節奏與韻律,增加了對字音的區辦能力,可說是語言學習的最佳啟蒙書。 念謠的內容鮮明、富有節奏感,總是讓孩子不知不覺中想要跟著「動」起來,運用這樣的特性,《親子遊戲•動動兒歌-飛呀飛》隨著念謠詞義搭配以人物為主角的圖畫,還設計了手指動作或大肢體動作遊戲,因此非常能夠吸引孩子閱讀。而當孩子透過動作、圖像以及語言的連結,能夠更深入理解念謠的內容,進而激發孩子的語言創造力,依樣畫葫蘆地創作出自己獨特的念謠內容,可說是一舉數得。想知道更多… 好書可以同步提升語言能力與閱讀能力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閱讀」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嘴巴念出來。運用語言特性所創作的預測性圖畫書和念謠圖畫書,對於正在快速發展語言能力、對各種語言特質都很敏感的兩歲孩子來說,是最棒的語言學習素材。更重要的是,親子透過共讀此類圖畫書,孩子能夠很快累積成功的閱讀經驗(例如:記得書裡的內容,能跟著大人念出來;或是可以補白,甚至創作新的內容),不但增進了孩子對使用語言的自信心,更同步提升了閱讀的能力。

教導小孩整理為什麼很重要?

2014年02月24日
公開
52

★未來的選項增多 認識大量新事物,能夠增加小孩未來的選項,豐富他們的人生。然而,在塞滿雜物的家裡,就無法接觸到新的資訊和知識。甚至連必要的東西都會被埋沒,無法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只要整理收拾,家中就會騰出更多空間。激發小孩才能與可能性的「契機」才會降臨。 ★無論玩耍或學習都需要空間 契機有各式各樣的形式。其中一個就是與新東西相遇的契機。舉例來說,在還有空間的書架上,隨時都可以擺放新的書籍。所以,在四周創造出能夠接收新事物的空間,不但能讓小孩每天接觸更多事物,也能拓展他們的興趣喜好。 整理也有可能成為開始一樣新事物的契機。除了唸書之外,畫畫、勞作等培養創造力的遊戲,也都要先有一個活動場所才能開始。尤其是唸書,當書桌周邊愈是整齊時,就愈能集中精神投入,效率也才愈高。若能發現小孩的喜好或擅長的事物,或許還能從中發展出意想不到的才能。 ★培養體貼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精神 整理還能幫助孩子變得成熟,其中又以「體貼的精神」,是最能夠透過整理這個貼近生活的機會培養出來的。 只要有了整理的習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想像更進一步的狀況,譬如「如果東西擺在這裡不收起來,別人可能會踩到耶」等,」。就算最初是為了自己,但漸漸地他們就會開始為家人、朋友等周遭的人著想。這就會進一步發展成替他人著想、體貼的情懷。 ★管理物品的習慣能活用在未來的工作上 當新物品出現時,會先決定固定收納位置,再思考如何收納。這樣的習慣能夠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將來在學習或工作上發生任何問題時,這樣的習慣也將成為思考合宜應對方式的基礎。 此外,很多人應該都曾經有因為找不到東西而大傷腦筋、翻遍整個屋裡最後精疲力竭的經驗。如果從小就養成整理的習慣,長大成人後也不必為了找東西而吃苦了。所以,請趁早消除害怕整理的想法吧!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22日
公開
54

套杯玩具的神奇學習效果 套杯是屬於認知類的玩具,除了有趣好玩之外,同時也可以透過遊戲的過程,讓孩子獲得各種基礎的認知概念,例如大小、序列、記憶等。此外,有非常多的研究都指出,爸媽詳盡的語言描述以及和孩子的豐富對話,不但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更能讓孩子對周遭事物的特性有更多的認識,促進概念的形成。 所以,在玩套杯遊戲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將正在進行的活動,以及發生的因果關係,跟孩子描述說明。像是孩子玩套杯遇到困難時,可以提醒孩子「因為杯子比較大,所以套不進小的杯子」。家長陪著孩子一起玩,不但增加了遊戲的樂趣,還能將玩具的學習性延展到極致呢! 好玩的大小套杯 五個大小不同的彩色杯子可以玩些什麼遊戲呢?疊成高樓大廈,排成小火車,或是拿起杯子玩「乾杯」的扮演遊戲,都能讓孩子一玩再玩、充滿興趣!這些大大小小、色彩豐富的套杯,不僅吸引孩子,在多樣的遊戲玩法中,他會不斷嘗試、反覆操作與比較,逐漸察覺比較大小和序列的概念。現在,趕快準備好家裡的套杯遊戲,和孩子一同探索、發現套杯的樂趣吧! 扮演遊戲 將大大小小的套杯放在桌子上,先讓孩子自由的玩,再一起和他玩扮演遊 戲。 ■ 當你和孩子各拿起一個杯子時,你可以說:「哪一個杯子比較大呢?」或說:「喔!你的杯子比較小,媽媽的杯子比較大。」再跟孩子一起「乾杯!」 ■ 透過玩扮家家酒的遊戲中,可以讓孩子自然地學到杯子大小及顏色的概念。 序列遊戲 邀請孩子把套杯排成一列火車,對孩子說:「小火車要出發囉!」 ■ 當孩子試著把套杯排成列時,你可以問他:「大的排前面, 還是小的排前面呢?」 ■ 你也可以示範一些比較大小的用語,例如:「紫色的最小,排在綠色的後面。」也能提醒他觀察套杯的大小序列。 記憶遊戲 孩子十分喜歡玩「躲貓貓」,用大杯蓋住小杯,讓孩子猜一猜,當孩子打開杯子的那一剎那,他會露出驚訝的表情。 ■ 先將所有套杯倒蓋,用大杯蓋住小杯,請孩子記得藏起來的杯子,再隨機移動位置,然後跟孩子說:「猜猜看,紫色的杯子藏在哪裡呢?」 ■ 打開杯子前,孩子等待是否猜中的緊張感,會讓他想要一玩再玩。 ■ 當然還可以請孩子負責把杯子藏起來,換你來猜一猜。 收納遊戲 孩子試過把小杯子藏在大杯子裡後,接下來,他還會發現所有的套杯都可以收納進去! ■ 把所有的杯子轉成杯口朝上,將小杯子放進大杯子,對孩子說:「咦?小杯子放進去了。」鼓勵孩子試著把所有的杯子通通裝在一起。 ■ 在他嘗試的過程中,你可以問孩子說:「還可以再放一個杯子進去嗎?」或是「這個杯子太大了,放不進去。」鼓勵孩子再試試看。 ■ 孩子會從操作中,逐漸觀察到杯子彼此間的大小關係。 堆疊遊戲 套杯除了往杯裡頭裝,還能往上疊高,玩堆疊遊戲! ■ 當孩子試著把套杯往上疊高時,你可以鼓勵他說:「你能再疊高一點嗎?」 ■ 遊戲時,你可以適時提醒孩子說:「這個杯子疊上去,好像會搖呢,你要不要試試別的杯子?」讓孩子透過操作發現:原來要循序放上比較大或小的杯子,才能越疊越高。 ■ 不論孩子選擇杯口朝上或朝下來疊,都能從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