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15日
公開
56

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四種方法 相較之前,孩子現在的語言能力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發現孩子學會了一些新詞彙,不但讓我們覺得驚訝與驚喜,更是有成就感。 不過,仔細去聽,我們可以發現孩子能說的詞彙還是很有限,而且還常會用同一個詞來概括所有類似的事物,如:他總是用「狗狗」或「喵喵」來稱呼所有四隻腳的動物;或是看到蘋果掉到地上,會說出「蘋果跌倒了」這類有趣的句子。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是孩子的「解碼器」,往往要透過你的講解,旁人才能瞭解孩子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此外,除了學習新詞彙之外,兩歲半孩子也在學習使用「你、我、他」這些代名詞,但是他常會搞錯該用哪個,最常見的就是把別人對他的稱呼用在自己身上,如:原本想說「媽媽抱我」,卻說成「媽媽抱你」。所以,請不要太心急而嚴厲地糾正孩子的錯誤,畢竟代名詞的轉換對孩子來說仍稍嫌困難,犯錯是在所難免,相信再過幾個月的練習,孩子自然會表現得更好。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提供一個豐富且有品質的語言和閱讀的環境對幼兒學習是利多。多和他對話、多唸書給他聽,可以增加他的詞彙和認知能力的運作。說話對幼兒來說不只是溝通,也是練習思考和各種語言形式的時候。父母與照顧者要鼓勵孩子說,更要容忍他的多話。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一、說給孩子聽 幼兒學說話,從聽話和模仿開始。父母要注意培養幼兒的聽覺,提高聽音能力和語感,例如:常常找孩子聊天,多和孩子說說話;陪孩子聽錄音故事、聽廣播節目;甚至帶著孩子聽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像風聲、雨聲、雷聲,或是聽聽大海的聲音。還可以引導孩子仔細聽小動物的聲音,然後鼓勵孩子模仿、想像。在聽的過程中,同時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聆聽習慣,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 二、鼓勵孩子說 或許有些爸媽會想,提供孩子「多聽」的機會不成問題,但是該如何讓孩子多說話、說好話?其實,只要善於誘導,讓他說話的機會也不少呢。例如: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在堆積木時,說說自己想堆成什麼,每塊積木為什麼要這樣放?堆完後,還可以讓他評論一下自己做得怎麼樣。或者,帶孩子去商店買東西,如果他需要什麼,可以鼓勵他自己對服務生說,也可以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在互動中多開口說話。凡是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事,只要是孩子能勝任,就鼓勵他用自己的語言去嘗試表達。 平時在家裏,爸媽可以根據生活情景即時地提出一些話題,例如:吃飯時,可以問問孩子,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你在什麼地方吃過?趁著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問問這一天在幼兒園做什麼?這樣一來,隨著回憶的開始,孩子的「話匣子」不就打開了嗎?你將發現,只要願意用一種平等、耐心的態度傾聽,孩子自然也會滔滔不絕,說個沒完的。 三、腦筋急轉彎 因為語言與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發展語言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1.聯想 初期可以透過單字組詞的遊戲,訓練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運用及聯想,為語言的連貫和整體運用作準備。例如大人說「綠」,孩子可回答:「綠色、綠葉、綠燈、綠衣服、綠鉛筆」。 2.描述 接下來,可以嘗試「描述物品功用」的練習。例如爸媽說:「手錶可以做什麼用?」或許孩子回答:「手錶可以用來看時間的。」藉由描述不同事物的功用,能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3.相反詞 還可以採取活潑的形式與孩子進行反義詞對話。例如,爸媽說「高」,孩子答「低」;爸媽說「開始」,孩子答「結束、最後」。這樣的遊戲不僅對豐富孩子的辭彙量有所幫助,而且也促進他創意思考。 四、說故事 除了這些有目的的語言遊戲之外,「說故事」也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爸媽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問問題 首先,在講故事前預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例如,在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聽完故事後你要告訴我「金魚為什麼要幫助老漁夫?」如此提醒他可以有目的地去聽,學習主動地聽明白、聽清楚。 故事講完後,也可以問些問題延伸。當然,提問題也要恰當,必須能夠引導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地「是」或「不是」來回答。「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這類開放式的提問,能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培養孩子認識情境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編故事 另外,我們可以啟發孩子重新編故事的結尾。我曾經看過一位幼兒教師講《烏鴉和狐狸》的故事給孩子聽。故事通常在烏鴉受騙上當之後就結束,老師卻提了一個問題:「烏鴉怎樣才能把這塊肉奪回來?」這下,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烏鴉哇哇地叫,請來一群小蜜蜂。蜜蜂把狐狸刺得滿臉都是包,肉就奪回來了。」有的說,「烏鴉看到狐狸把肉銜在嘴裏,就對狐狸說:『這塊肉有毒,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裏去呢。』狐狸一聽,嚇得『呀』的一聲,肉就掉下來了,烏鴉一口叼著肉飛走了。」這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不錯!一旦思維啟動,語言表達也就展現出來了。 還可以讓孩子編故事,聽完故事後,要求他把主角、環境稍稍改變,但情節不變,自編成另外一個故事。關鍵在於孩子編故事過程中,能否運用原來提供的語言模式來組織成自己所要說的話。孩子如果經常接受這樣的挑戰與練習,可以從優質的故事中學到大量詞彙、正確的句子和語法,使口語更流利、更符合語用。 抓住一切可以引起孩子興趣的機會吧,即時地引導孩子說話,與孩子交流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08日
公開
46

小小孩的專注力 許多父母都很擔心,小小孩現在的「不專心」將會影響日後的學習成果。不過,嬰幼兒的專注力有一定的發展進程,孩子真正的專注力表現,有時往往與父母所認定的「專心程度」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通常都會高估孩子該有的專心時間,你所認為的「不專心」,往往正代表了孩子積極的探索與學習。所以,讓我們先從孩子的發展觀點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才能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養策略。 0-2歲的專注力特徵 孩子在二歲之前,每聽到一個新聲音、看到一個新影像、摸觸到一個新感受,在腦袋裡就會形成新的連結。這些豐富的經驗,就成為負責智力發展的腦區——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最為重要的刺激來源。但是,這些刺激連結的種種行為,像是:到處探索、事事好奇、靜不下來,往往就是小小孩被父母認定的「不專心」表現。爸媽其實不需要刻意糾正, 孩子只要在具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專注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加。一般而言,到二歲左右,如果孩子專注於某件事的時間,能達到7分鐘左右,就是很正常的發展表現。 2-5歲的專注力轉變 二歲之後,大腦的發展有了明顯的改變, 孩子的學習方式似乎已不再是漫無目標的探索行為,而是轉變成有特定目標的學習,例如:學會移動身體、學習溝通表達、建立基本概念……等。所以,針對這年齡層孩子的專注力引導策略就必須隨之改變。一般說來,營造出一個愉快、沒有干擾的學習環境;教導孩子如何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孩子建立成就感,這都是最為重要的引導原則。 隨著認知能力的逐漸成熟,孩子專心的時間也會慢慢增加。不過要提醒父母的是,因為孩子面對的事件不同,能夠專心的時間也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只要孩子能專注於有興趣的活動中,注意力時間的長短就不是這麼重要了。 讓孩子更專心的六種方法 專注力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養成,而且培養專注力最有效的場所,是在家庭中養成。因此,想要增進孩子的專注力,就從現在和孩子一起從生活中做起吧! 1.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絕對不要小看規律生活的重要性。每天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對於0~3歲的孩子更是格外的重要。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僅會讓寶寶覺得很有安全感,情緒的穩定度也會隨之提升,毛毛躁躁的現象就會明顯的減少。 2.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孩子有許多自我探索的時間,當孩子正忙於自己的「工作」時,請不要任意打擾、或要求他用別的方式來操作。父母過多的指點或打斷,往往不會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反而是打壞了孩子原本高昂的興致。再者,電視的聲光效果,也是干擾專注力養成的主要原因,通常當我們想要安靜的與孩子互動時,請記得先將電視關掉。 3.重視生活的規範 可以與孩子一起設定家中的規範,如:吃飯時不可以邊吃邊玩、看電視有一定的時間……等,當孩子越來越能夠理解規範、並能遵守規則時,你就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與控制力也就跟著提升了。 4.營造「專注」的家庭氣氛 專心的聽孩子說話、專心的跟孩子說故事、全家人都專心的吃飯……你的「專心」和「專心」的氣氛,能讓孩子養成穩定的情緒及專注的好習慣。 5.引導孩子學會專注的技巧 其實,專注的技巧並不需要刻意的教導,只要多多運用親子相處的時間,就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專注」,例如:散步時,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事物、聽聽不同的聲音;進行美勞遊戲時,鼓勵孩子自由創作,讓樂趣與成就感延伸成專注力。 6.養成親子共讀的好習慣 和孩子共讀圖畫書,除了可以增進孩子的語言與認知學習,其實,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一般說來,喜歡閱讀的孩子專注力表現也比較好。所以,每天一本圖畫書,就是最是方便、也最省錢的專注力培養課程。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2月01日
公開
62

玩沙好處多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玩沙,卻也有少數的孩子一到海邊,就吵著要人抱、不敢接觸沙,這是因為孩子的觸覺過份敏感、或誤認為沙子很髒,其實,只要幫他多按摩,或是多接觸不同材質的物品(軟硬、冷熱),就能幫助孩子減低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度;有些孩子則是因為怕髒或是不敢嘗試新事物,就可以鼓勵他穿著鞋子或坐在墊子上玩沙,循序漸進地多鼓勵他嘗試幾次,逐漸的孩子就能體驗到玩沙的樂趣。 沙對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當你帶孩子去當你帶孩子去玩沙時,,並不需要特別的教導,教他該怎麼玩,只要把他放到沙坑裡,讓孩子他自己就會去感受、體驗沙的質感與特性,只是。對2歲4個月大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他正值喜歡使用工具的階段,如果可以你能為他準備一些簡單的玩沙玩具,他就能變化出更多玩法,或是邀集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沙」這個遊戲一定會讓孩子流連忘返的、玩到樂此不疲。 沙,真好玩! 沙,可說是最具可塑性的玩具了,沙的千變萬化,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創造出不同的玩法,如果加上使用道具的話,更是會讓孩子百玩不厭。 一歲大之後,孩子就很喜歡握沙、摸沙,把沙倒來倒去,也會試著用腳踏一踏沙,去感受沙的觸感。如果給他一個小鏟子,他也會試著用鏟子舀起沙子,或是舀起沙子後倒進杯子裡(不過大部分的沙可能都漏在外面了)。 在兩歲之後,孩子已經比較會使用工具。他可以很快地把沙子倒來倒去,也可以把沙子舀起來裝到罐子裡。在沙子裡藏寶藏、挖寶藏和在沙子上作畫也非常有趣。 若是在海邊,沙子有些濕潤的話,還可以在沙堆中挖洞、用杯子做布丁,做馬路讓車子走、玩辦家家酒或是做沙堡,都是非常好玩的遊戲。 玩沙的好處多多 在玩沙的過程中,不但促進了孩子的小肌肉發展與手眼協調性,更豐富了全身的觸覺經驗。曬過陽光的沙子是暖暖的,沒有曬到的沙子是涼涼的,如果把水倒進沙子裡,沙子就變得濕濕軟軟的,真的是變化多端。

奇蜜電子報2Y4M

2014年01月25日
公開
53

讓孩子自然而然學分類 當孩子在玩積木時會將不同顏色積木放成一堆、或是收拾玩具時會喃喃的說著:『小熊和洋娃娃要收在一起、車車要放這邊才對』,這時,表示你的孩子已經開始具有「分類」的能力囉! 「分類」是孩子認知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分類能力包括了辨識物體、找出各個物體的相似、相異點,還有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與規則。孩子的分類能力,不需要特別訓練,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自然而然的提升孩子的分類概念。 利用玩具學分類 一開始,孩子大都是利用相同的形狀或顏色來作為分類的依據。在兩歲時,孩子就已經能夠分辨出物體的大小、形狀及顏色(紅、黃、綠三種顏色)的差異,還喜歡進行簡單的配對遊戲,這時爸媽可以選擇形狀鑲嵌箱、形狀配對玩具,讓孩子在遊戲中探索形狀、大小等特性,還可以利用家中的撲克牌,將不同花色的牌隨意放在桌上,跟孩子玩顏色或是形狀分類的遊戲,例如:跟孩子說,我們來看看誰和誰是同一國的?可以用顏色來分類(紅色和紅色的一國)、也可以用形狀來分類(這些都是方塊,所以它們是一國的)。 參與家事學分類 除了遊戲之外,家庭的收納工作也是教導孩子各種分類概念最自然的方式。例如:在廚房裡可以跟孩子說明餐具要依照不同的功能或形狀來擺放,例如筷子和湯匙、叉子可以收在一起、把圓的盤子疊起來、碗都放在一起等等;或是在衣服晾乾後和孩子一起摺疊衣物,要依照不同家庭成員、以及衣服的類別分開收拾,包括媽媽的衣服放在一疊、襪子收在籃子裡、冬天和夏天的衣服要分開放等等。 利用圖畫書和孩子有興趣的主題學分類 除了簡單的分類之外,爸媽還可以利用說故事或共讀的機會,讓幼兒在有趣的故事情境當中學習各種不同向度的分類概念。例如,爸媽可以在介紹故事內的名稱時加入簡單的階層類別說明:「小狗、小貓、馬都會吃東西、跑來跑去,他們都是『動物』;或是針對孩子特別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分類的討論,例如若孩子喜歡恐龍,所以當書本上出現一隻新的恐龍時,和孩子一起討論牠和以前看過的哪一隻恐龍比較像,除了請他主動說出原因之外,也可以提供孩子新的分類觀點(例如:孩子如果說因為牠們兩個顏色一樣時,可以問孩子那牠們是不是都會飛、或是都吃草等)。 生活中養成分類好習慣 分類這項能力除了有助於兒童學習世界的規律性、提昇他們理解事物的經驗之外,透過分類的方式還能夠提昇學習和記憶的效率,所以爸媽可以試著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孩子主動將事物分類的好習慣。例如:和孩子在戶外散步或者遊玩時,共同蒐集各種葉子、小石頭、貝殼等,和孩子一起觀察它們不同的特徵,並討論可以怎麼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別;或是爸媽也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個和孩子高度相當的櫃子,並且和孩子討論該如何把玩具分門別類,然後一起製作玩具的照片或圖片貼在櫥櫃上作為標示,這樣除了提供孩子日常生活當中隨時練習主動分類機會之外,還可以養成自己收拾玩具的好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