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靈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奇蜜電子報2Y6M

2014年04月05日
公開
49

寶貝跳啊跳∼身體動作的大躍進 孩子兩歲半了,爸媽有發現孩子會跳躍了嗎?研究報告顯示,幼兒在約十八個月大時,就可藉著大人的輔助從樓梯或箱子往下跳;但要當幼兒能自地面向空中躍起,才算真正的跳躍動作。 由於跳躍的動作停留在空中的時間較長,因此相對於跑步,跳躍需要更強壯的腿力來推動身體離開地面,因此發展的時間會比跑步動作遲緩。一般而言,兩歲的幼兒已能以單腳推動自己往前並向上飛躍,且用另一隻腳著地,完成簡單的跨跳動作。而較成熟的跳高(直跳)及跳遠(立定跳)的動作則要到四、五歲時才能達成。 跳躍的練習 跳躍的形式有許多種,包含了單腳跳、側併跳、跨跳、垂直跳及立定跳等,雖有許多形式,但大部分的跳躍動作,都需具有良好的雙臂帶動起跳的動作、空中身體平衡的能力,及膝蓋彎曲的落地動作。 可讓幼兒以雙手向上擺動帶動身體進行起跳動作,及以雙腿分開屈膝進行落地動作,讓他們感覺不同動作形式的差異(一般常見幼兒以雙手緊貼身體起跳,及以雙腳併腿直膝的方式落地較不適宜);或利用不同的器材如報紙、繩子或膠帶,黏貼在地板上,設定幼兒跳躍練習的高度或遠度,讓他們嘗試不同型態、距離的跳躍方式,對其跳躍動作的發展都助益良多。 和孩子一起遊戲 幼兒時期的跳躍動作發展,對他們日後學習各種運動技巧的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如跳箱、跳遠、跳高等,但若讓孩子做太多、太難或太複雜的動作,不但會讓他很快就對這個動作失去興趣,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自信心。唯有適性的發展,陪他多嘗試、練習,孩子才能順利地完成每個動作。別忘了和孩子一起遊戲、一同成長,共享其中的樂趣。 遊戲一:地墊跳跳跳 先將地墊直排,讓孩子順著每個地墊依序往前跳躍。如果孩子已經可以直線連續雙腳跳躍時,可以試著讓他單腳跳;或讓他自行排列地墊的位置,增加跳躍時的變化性及難度,提高遊戲的趣味。 進行「地墊跳跳跳」時…… ◎如果孩子還不太會跳躍,先讓孩子練習原地跳躍,並示範、提醒給孩子「膝蓋微蹲」的跳躍技巧。 ◎剛開始玩時,連續跳躍的次數不要太多,大約一到三次即可,中間可以停下來稍微休息。 ◎地墊的間距不要太大,等孩子能夠掌握跳躍的技巧以後,再加大地墊的間距。 遊戲二:彩色地墊跳 選擇不同顏色的地墊,將地墊兩兩排成方形,爸爸媽媽和孩子輪流喊出顏色後,再跳到指定顏色的地墊上。 進行時「彩色地墊跳」…… ◎請爸爸媽媽選擇顏色鮮明且差異較大的地墊,讓孩子在跳躍時容易辨認。如果兩種顏色的地墊遊戲,孩子已經能玩得很好,可以再試著增加地墊的顏色。 ◎遊戲進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說:「水裡有鱷魚,牠肚子餓了,小心喔!要跳到葉子上,不要跳到水裡。」多加一點點想像在遊戲的過程中,讓孩子覺得更有趣,會更投入於遊戲中。

奇蜜電子報2Y6M

2014年03月29日
公開
52

和爸爸一起快樂玩體能! 你家寶貝比較黏媽媽?還是黏爸爸呢?雖然多數的孩子跟媽媽較親密,不過千萬不要忽視爸爸在教養上的角色。 研究發現,小小孩就會對爸爸媽媽表現出不同反應。和媽媽在一起時,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動作會比較溫和;但爸爸出現時,他會興奮地手舞足蹈,表現出想要跟爸爸玩的樣子。相較於媽嗎,爸爸的體力好、力氣大、反應快等特質,總能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所以,各種體能活動不論是飛高高、轉圈圈或是把孩子高舉到肩頭上,孩子都會因為爸爸的保護與投入而玩得更安全、盡興。 你家寶寶快2歲半了,體力無限,建議媽媽們多多鼓勵爸爸運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這樣不但孩子能感受到爸爸的愛意,爸爸也會覺得樂在其中。比較沒有壓力。 小火箭,要起飛了! 孩子的活動量很大,所以大肢體的動作遊戲最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不但可以增加肢體的協調性,還能促進動作的敏感度。 簡短、押韻的念謠搭配上有趣、動感的大肢體遊戲,不但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還能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並統合了情緒與肢體發展,讓親子互動更加親密,每個孩子都能在念、唱、玩、跳之間快樂成長。 從遊戲看發展 平衡感是由前庭平衡覺(前庭系統位於內耳)、視覺、肌肉運動覺三者共同作用而成。當孩子六個月大之後,可以開始連結、統合這些感覺訊息,逐漸學習控制身體的平衡。 藉由搖擺、旋轉、跳躍這些動作,可讓幼兒體驗到不同的空間方位,將有助於前庭系統、平衡感的發展,還能使得動作與反應更敏捷,對於情緒穩定度、學習能力也有幫助喔! 給爸爸的貼心叮嚀 ● 由於這些遊戲都需要較強的臂力,所以很適合爸爸與孩子共玩。 ● 請先為自己與孩子暖身,您可以將孩子從腋下提起,輕輕地左右搖晃,讓他適應高度和搖晃的感覺,再開始進行遊戲。 ● 這些大肢體動作遊戲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所以進行遊戲前,請清空地面上可能造為危險的物品,或是放些軟墊、抱枕在周圍,以確保遊戲的安全。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22日
公開
45

別成為孩子創造力終結者 三歲前的孩子具備了許多「高創造力」人格特質:好奇、喜歡觀察、思考自由、富有彈性、勇於探索、不停發問、樂於動手嘗試等,而且很快樂、精力充沛、不擔心失敗,也不受規範所牽制。這些特質看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觀察家與發現者,也是有各種千奇百怪想法的創意大師,好奇心是他的靈感來源,觀察力是他的創作能量,想像力是他的翅膀,在他沒有包袱的廣闊世界裡,不經意的童言童語或是小動作,都可能是成人眼中絕佳的創意點子。 不過,當孩子逐漸長大,這樣的創造力似乎開始減退。事實上,一個被認為有創造力的孩子,其實反應了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觀,如果爸媽常對孩子說 「不可以」、「快一點」或是「你不懂」之類的話語,都可能終結孩子的創造力。以下我們整理出四個父母常見的教養迷思,並請爸媽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空間,多一點彈性和包容,讓孩子有機會發揮他的想像與創意! 迷思:常對孩子說「不可以」 其實:允許犯錯才有創意 或許是擔心孩子受傷,或許有時是怕麻煩,當孩子正準備大展身手、往外探索時,我們常說「不可以」,阻止孩子繼續嘗試。對小小孩來說,自由探索是增加生活經驗的方式,也是滋養創造力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你總是給孩子很多限制與規則,不准孩子犯錯,都會讓孩子覺得挫折、變得畏縮,甚至不敢嘗試,如此他就沒辦法體會發現與創造的喜悅。 迷思:總是要孩子「快一點」 其實:有留白才有創造力 這是一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時代,大人們的步調總是非常急促,也因為老是在趕時間,所以常常必須打斷孩子正在很專心做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嗎?科學上很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坐車……這些被認為「無所事事」的留白時間裡突然靈光乍現的。因為,有留白時間才能讓人自由的聯想,也才能激發創造力。 所以請多為孩子安排一些自由或留白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想做些什麼,也許他想玩玩具、閱讀或畫畫,甚至有時想發發呆、天馬行空的聊聊天也很好。或許就在這些留白的時間中,孩子的創造力已經在無形之中滋長。 迷思:老是為孩子「打分數」 其實:保持開放欣賞的態度 開放的家庭氣氛是讓孩子發揮創造力的基本條件,你必須有顆開放的心及用欣賞的態度去看孩子的表現,不要老是對孩子說「這樣好像不太對」、「這樣會更好」,去評價孩子的表現,這樣會讓孩子心中出現「別人會怎麼打分數?」的聲音,而害怕去多嘗試,當然也很難享受創作過程中樂趣與成果。 因此,支持尊重孩子的創意、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加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都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自信更有創意。 迷思:告訴孩子「不要問」 其實:發問可以引導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不可缺少的要件。若你總是阻止孩子發問,或是要求孩子給你標準答案,不但侷限了孩子的想像力,標準答案更會讓孩子停止思考其他的可能性。當孩子發問時,請重視孩子的疑問,千萬別因為回答不完的問題而不耐煩。當你回答問題時要有技巧,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更不要只有一個答案。 除了,鼓勵孩子問問題,你也可以進一步成為引導孩子觀察、假設、思考的發問者,像閱讀《好餓的毛毛蟲》時,你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毛毛蟲要吃東西?」、「如果你是一隻毛毛蟲,你想吃些什麼東西?」問了問題之後,記得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而這樣發問、思考與回答的一連串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統整經驗,也是激發創意的方式喔! 創造力是一個驚喜,驚喜是沒辦法預期的,所以請給孩子多一些時間、空間,多一點彈性和包容,你自然會看見一個有自信、有創造力的孩子。

奇蜜電子報2Y5M

2014年03月15日
公開
46

寶寶會用「行動」表達吃醋的情緒 孩子愛吃醋的行徑,你一定不陌生吧?!無論我們抱別的孩子、小動物,或是爸媽互相擁抱時,孩子都可能出現抗議的聲音或行動。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表現已經分化得很細膩,像「吃醋」這種包含害怕、生氣、渴望關愛的複雜心情,早在孩子兩歲之前就很容易自然會表露出來。 只不過,每個孩子「吃醋」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些反應比較激烈的孩子,只要感覺爸媽的愛被分享時,他就會想盡辦法表達自己的不滿,通常都是先出現哭鬧,嚴重一點時,甚至還會出現拉扯、動手打人,以企圖表達抗議、並將對方拉離父母的懷抱。我們面對孩子因嫉妒而出現的攻擊行為時,千萬不宜過度反應或是故意去激怒孩子,否則孩子的醋意會更深。 為了要打破孩子愛吃醋的惡性循環,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愛,經常用肢體語言、或是口頭語言讓孩子你有多愛他,這些源源不絕的「愛的保證」才是化解嫉妒的最佳策略。 談兩歲孩子的情緒表達 二歲大的安安有許多填充玩偶,其中一隻「熊寶寶」更是她的最愛,有時看她很溫柔的學著媽媽的樣子,拿奶瓶餵牠,家人都覺得有趣。這一天,安安抱著熊寶寶到房裡找媽媽,媽媽正在餵妹妹喝奶,看了安安一眼,沒說什麼又繼續低頭餵奶,過了一會兒,媽媽聽到客廳傳來奇怪的聲響,跑出去一看,卻看見安安猛力的把熊寶寶向地上一丟,兩腳還踩上去,使勁地踩……。 也是一種進步哦! 其實許多二歲左右的孩子,都可能會出現像安安一樣的行為,這表示他們已能利用象徵性的方式--行為,表達內在的情緒及感覺了。 在此之前,一個一歲大的孩子,只會用最直接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他的需求︰如果餓了、累了,或是難過,他會哭;如果還想留在遊樂園玩不想回家,他會賴在地上不走或尖聲哭叫。 然而,一個二歲大的孩子,已經進一步能感受到自信、焦慮、害怕、嫉妒、關心……等更為複雜的情緒,只是,由於語言發展上的限制,這時候他還沒有辦法「說」出來,只能藉由一些「行為」來表達這些他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 最需要爸爸媽媽的瞭解 孩子這種表達情緒的象徵性行為,除了表示他在發展上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成為一個有獨特情感、思想的小人兒之外,更表示了他們需要爸媽的幫助--由於無法用語言表達,他們需要爸媽幫助他們瞭解、知道自己心裡的感覺,還有,如何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 爸媽在處理二歲孩子的情緒問題時,有二個重點需要特別注意,讓孩子知道︰第一,感覺沒有所謂好的或壞的,都是可以表現出來,可以被接受的;第二,不論有什麼事情讓他感到生氣或不高興,他都有能力控制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二歲孩子的這種象徵性行為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您的孩子表達憤怒和嫉妒的方式,和安安一樣,您首先要做的,就是緩和他的情緒,例如告訴他︰安安覺得生氣是嗎?要不要過來坐在媽媽旁邊,等一下媽媽說故事給安安聽,安安就不會生氣了。讓孩子知道你瞭解她的感受。 告訴孩子他的感覺是什麼 待孩子平靜下來後,您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他剛才的感覺是「什麼」。正如同每個東西有一個名稱,每一種不同的情緒也有它的「名字」。在上述例子中,您可以對孩子說︰「你一定很生氣,才會把熊寶寶丟在地上,還用力踩它。」 接納他、回應他 另外孩子有時出現的退化行為,像變得跟寶寶一樣黏人、容易發脾氣、只肯用奶瓶喝奶等,也是一種象徵性行為。這種行為傳遞的訊息是︰孩子對目前的處境感到不安、焦慮,需要你像以前一樣的保護、照顧他。這種情形通常會發生在搬新家,或家中新添了小寶寶之後。 一旦孩子出現退化行為,與其嘲笑他「那麼大了還像妹妹一樣……」,倒不如理解他的焦慮,容忍他暫時「孩子氣」的行為,等待他重新找回自信,這樣對孩子會更有幫助。 正視孩子所表現的情緒,並給予正向而積極的回應。孩子不僅從你的態度中學會接受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認知,幫助他在人生的路程中,走得更快樂、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