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別強迫孩子含淚學習

2005年04月06日
公開
28

別強迫孩子含淚學習 文�洪蘭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讀者回響「我也當橡皮擦媽媽」,大意說這個媽媽在孩子尚未上小學一年級之前,每天晚上檢查功課,她一邊罵,一邊擦;孩子一邊流淚,一邊重寫,每天擦了寫,寫了擦,一直到工整為止。孩子一到晚上就戰戰兢兢,很擔心寫的字會不過關;這個媽媽「為了孩子好」,不顧長輩及先生的求情,一直繼續扮演嚴母角色。幾個月以後終於看到了成果,功課拿到甲上,親友稱讚,學校給獎狀。   這個母親寫得很得意,我看了卻很不忍心,這個孩子真可憐,這些苦其實是不必吃的,因為這不是他不肯好好寫,而是他能力還做不到,這個母親是強迫孩子去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已經知道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功課,而字寫得不整齊會被擦掉重寫,他就已經不敢亂寫了,如果他已經好好寫了,寫出來的字還是不整齊時,很可能是他的手臂小肌肉尚未成熟,對筆的掌握、對力的操控還沒有發展完成,所以寫不好。強迫一個尚未準備好寫字的孩子每天流淚去寫字,是件很殘忍的事。他後來字寫得好了,很可能跟他逐漸成熟有關,因為孩子是一天天長大,身體一天天成熟,成熟後自然就做得好,所以小孩子的字跟大人的字一看就是不相同。   既然是身體成熟的關係而不是不盡心的關係,我們何不退後一步,用鼓勵的方式,獎勵他寫得工整而不是每天罰他重寫。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嘗到念書的苦味,他的人生未免太可憐了。雖說好習慣要從小養成,但也是要看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每個孩子不同,有人發育得早,有人發育得晚,在孩子入學「前」就當起橡皮擦媽媽,絕對是太早,教育部把小學作業簿的格子放大,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入學時,手控制筆的小肌肉未成熟,字會寫出格子,為了避免因此而被罰,所以把格子放大。   這篇文章讓我看到兩件事:第一是我們學校對生理衛生的課教得太少,大部分父母不知道自己大腦和身體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判斷上會出錯,常以別人的孩子為標準,忘記了每個孩子不同。另一件事是臺灣的父母還是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為了「甲上」可以讓孩子哭幾個月。   有一個老師說,他請每個家長買一本書在班上閱讀課時共讀,結果家長紛紛來問是否一定要買,但是他要家長出錢買考卷時,都沒有問題,從來沒有人來問。這實在很令人沮喪。現在新資訊湧出來的這麼快,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所需用到的知識還沒有發明,舊的資訊也不斷的被淘汰,我們為什麼還要孩子「背多分」,那麼在意他的成績呢?   學校在二十一世紀已經逐漸從死的知識傳授到思想的開發、動機的引誘和紀律的培養,尤其這個紀律是包括自我的要求及團隊的合作,全世界的教育理念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只有我們還在墨守成規,小孩子還在哭哭啼啼寫字。     認字、寫字是必要的,但字寫得好不好看,說實在,不及他說得有沒有道理來得重要,現在打字這麼方便,連手機都可以打字,何不讓孩子多一些時間去讀一些他喜歡的書,玩一些他喜歡的遊戲呢?   成熟是件很奇妙的事,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自然會好,曾經有人先扶著雙胞胎的哥哥學走路,結果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了幾個禮拜會走,但是當弟弟時間到,自己會走時,他走得跟哥哥一樣好,絲毫沒有差別,如果有不同,那是弟弟少吃了些苦,因為哥哥膝蓋軟骨尚未發展成熟,硬被拉起來走,腿痛,多流了些眼淚。所以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標,親友的稱讚與孩子的眼淚比起來,前者的代價太高,請不要「為了他好」強迫他去做他尚未成熟的技能。

終止嘮叨,百憂解

2005年04月04日
公開
23

終止嘮叨,百憂解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注 口述◎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整理◎謝美萱 爸媽為什麼會嘮叨?  從青少年的親身經驗聽起來,幾乎每個人都有非常共通的經驗,那就是爸媽經常從各種生活小細節裡,對小孩叨叨唸唸,叨唸的項目從小孩穿著打扮太奇怪、晚睡晚起、不摺棉被、愛看電視,太常熬夜、電話講太久、洗碗太不勤快…,幾乎到了「無所不唸」的地步。有時候,同一件事,竟可以唸上好幾年,最後小孩差不多可以把爸媽叨唸的內容,像唐詩三百首那樣全數背出來。  嘮叨,不但讓小孩覺得「很煩」,也是讓父母感到很不知所措、筋疲力竭的難題。  說起來,「嘮叨」這件事的緣由,其實和父母的角色有很大的關係。身為父母,從小孩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覺得把小孩照顧好是自己的本分和職責,這種心情,是延伸到小孩長成青少年,甚至更大的年紀,都不容易消除的。  爸媽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把小孩「照顧好」呢?通常就是從小孩的行為表現來看。因此爸媽會對小孩有一些行為基準,最普遍的就是,功課好不好啊?有沒有禮貌啊?聽不聽話啊?有些是在外頭表現的,有些是在家裡展現的。爸媽為自己養成的習慣,就是不斷檢驗自己有沒有盡到這些義務,叮嚀小孩、提醒小孩,因為在爸媽的心理,會恐懼自己沒有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這樣說就很清楚了,為什麼青少年會覺得爸媽那麼愛唸,說穿了,就是因為,爸媽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某個程度的責任感,只是有時候不見得能拿捏得非常好。我看過一個例子,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小孩要去倒水,大概因為這個小孩年紀真的還蠻小的,爸媽覺得她可能水也倒不好,路也走不好,每看到小孩一個行為,就覺得她下一步一定會做錯;後來那個場面就變成,她媽媽在她後面喊著:「妳現在去倒那個水,妳往前走啊,左邊左邊,對,那個就是水,妳杯子拿出來啊,拿出來倒,慢一點,不要太急。」我心裡想,雖然那個小孩才一年級,但是應該可以自己練習倒水吧!爸媽過度的叮嚀,反而加重了彼此的壓力。  現代社會裡,每個家庭的小孩都很少,這使得爸媽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可以更細緻地照顧小孩。只不過,這種照顧的習慣延伸到青少年時期,小孩自然就容易覺得煩。因為到了青少年這個年紀,生理發展或心智發展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甚至進入了一個可以從家裡獨立出來生活的階段,越來越覺得自己和爸媽是可以分離的個體。但是爸爸媽媽不見得習慣這個變化,親子之間就產生了一種不對等的看待關係。   有這麼嚴重嗎?  我以前小時候放學回家,常常把便當盒丟到水槽,跟我媽說,媽妳不要洗喔,我先泡水,等一下就洗,但她很不聽話,都會忍不住偷洗,最後就唸說我都不洗碗。其實爸媽叨唸的內容都是類似這種事情。因為家人是緊密生活在一起的,一舉一動彼此都看得到,理所當然,就從這些事情「下手」。  而當父母叨唸的內容一成不變都是這些的時候,孩子就會容易受不了,因為這些事不是什麼大事,它沒有絕對的道理,不牽扯生命、不牽扯是非、不牽扯嚴重的對錯,只是在於個人的習慣。  再舉個例子來說,看電視這件事,對有些爸媽來說是個重大議題,因為會影響功課,所以就會禁止小孩或規範小孩看電視。可是小孩也常看到爸媽在看電視啊,或者爸媽叫小孩去讀書,小孩也從來沒看過爸媽在讀書。所以對小孩來說,很多爸媽堅持的事情,就是「有那麼嚴重嗎?不做會怎樣嗎?你們也沒做到!有這麼不得了嗎?」  小孩會認為,「這是你的習慣,不是我的習慣!」所以當孩子漸漸長大之後,他心裡就會想,總有一天我要有我自己的地方,我要看電視就看電視,要什麼時候洗碗就什麼時候洗碗,我就是要半夜不睡覺,那你要怎樣?到頭來,爸媽的嘮叨對孩子的影響,不但不能反映在他們所期盼的行為上,反而可能讓孩子更不願意去做那件事。  我知道很多小孩和爸媽過招的方法,就是選擇敷衍他們。其實,我覺得這是某種健康的方法。老實說,大家實在不必為了摺棉被這種事爭得頭破血流,有時候孩子說「好啦好啦」,就讓他這樣敷衍過去也無所謂,因為這的確也不是什麼嚴重的大事。  您可能會覺得,天哪,原來是這樣!不過,我們一路成長就是這個路途啊。對於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處理態度。如果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孩子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比方談戀愛、人生看法、未來志向,我認為就可以多做討論和分享,但如果只是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小事,就讓自己放鬆一點。 小孩需要獨立自主的空間  有個朋友跟我提過,他看動物星球頻道,有一集在講獅子吃斑馬的事,內容是說成獅怎麼教導幼獅狩獵,教得非常用心,但是等幼獅到了一定的年紀,成獅就會非常努力的把小獅子趕走,非常非常兇的趕走。這個朋友問我,是不是人長大了就一定要離開原生家庭?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其實「家庭」的功能,對所有的動物而言都一樣,爸媽在做的工作就是照顧幼小,讓小孩在一個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的狀況下,得到保護和看顧,讓他可以安心的長大。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小孩可以獨立自主,在離開家之後仍然有能力過得很好。因為所有生物的本能裡,都有一種驅動力,就是要出去「佔地盤」,對動物而言是環境上的,對人類而言可能更複雜地包涵了環境和社會。不是這樣嗎?爸媽都期盼著自己心愛的孩子,長大後可以尋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一個人到了成熟的年紀,如果沒有機會獨立自主的話,他會感覺難受,因為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發揮自己,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孩子需要空間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價值;如果他的所作所為一再受到侷限,就會覺得不舒服,但很可能因為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也不明白或說不清楚為什麼不舒服,就會用非常不理性的方式和父母彼此回應。結果,原來彼此需要的兩方,變成彼此傷害,這是非常可惜的。 與其叨唸小事,不如關心大事  思考「嘮叨」這件事,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如果你常常叨唸小孩去做某一件事,做父母的,得先想想那件事有沒有道理,會不會其實你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價值觀或習慣套用在小孩身上,事實上那件你嘮叨的事情真的不那麼嚴重!如果只是這樣,那麼作為爸媽,或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學著放下。  更重要的是,與其不斷跟小孩談一些小事,不如我們多想一些大事。小孩還小的時候,當然要關心他飯該怎麼吃,鞋帶該怎麼綁,但是長大了,他們早就會這些了,他們需要父母照顧的,不再是生活細節,而是他們的心智發展。青少年需要有人和他們對話、溝通、交換心情、交換想法。所以他們喜歡和朋友聊天,雖然聊天不見得一定能促成心智發展,但是他可以藉此交換心情、交換想法、交換感覺,可以一邊講一邊自我發展。就算是談情人節要不要送巧克力給喜歡的男生或女生,都可以談怎麼送?對方的反應會怎樣?自己送的心情是怎樣?要去哪裡買比較好?像這些事情,經由討論、分享,就可以幫助一個人解決事情、思考事情,這就是成長的歷程呀!  所以爸媽如果把對青少年的關注焦點,放在生活細節上,就反而沒有機會照顧他們最核心的需求,那是非常可惜的。比方當你看到小孩和朋友在電話上聊得很開心,你的反應如果是跟他說,「你幹嘛講那麼久?」那不是很可惜嗎?你錯失了一個了解小孩的機會。換一個角度,你可以問他,「跟朋友聊天很高興喔!是怎樣的朋友?你們都聊些什麼啊?」事後,你就可以和孩子聊這些他關心的話題,也會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把眼光放在小事情上頭,要談一些格局比較大的事,才能真正幫助親子之間的關係。 讓孩子自己管自己  我經常鼓勵年輕人,長大了就可以離開家庭,自己在外面居住。這是因為,有時候反倒是小孩離開家庭之後,親子之間的關係比較好。因為距離產生美感。而且當年輕人離家時,他有很多機會要自己去體驗,自己去闖,不再有藉口說是爸爸媽媽叫他做什麼,於是必須自己去面對、學習一些事情,也才有能力變得成熟。成熟是需要透過經歷和練習的。  老實說,一個小孩到了青少年時期,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可以真正管得住他了,唯一可以管得住他的,就是他自己。而且他也必須是自己管自己,否則永遠都要依賴別人,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當人可以經濟獨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他有能力也應該離開家的時候,而離家之後,維繫家人的,就是原本在相處之間的那些情感的交流。是那些情感,讓人在離家之後還能繼續維持關係,絕對不只是爸媽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不是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已。這些事物容易被取代,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卻非常獨特,也特別珍貴。 我衷心地建議父母,把對孩子的能量放在創造性的事物上,不論是共同進行什麼活動,或者思想的交流,或者價值的交換,都會比日常的叨唸來得更有意義。  並且,專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吧,這個社會的進步,永遠是靠年輕的一代,來解放上一代! 編按:本文內容取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83期,2004年九月號。

哇哇劇場

2005年04月03日
公開
38

上週五楊咩咩老師臨時提起幫忙訂票 嗯~~~很緊湊的一齣劇碼!!! 對小魔女迷很有吸引力對不是小魔女迷也還不錯看喔 可惜沒有販售CD http://wow-wow.com.tw/mau.html 哇哇劇場雙週年慶大型魔幻歌舞劇-魔法少女喵! 小魔女DOREMI邀您閤家來看戲 主辦■哇哇劇場 授權■東映動畫 受贈■華山基金會 為了慶祝哇哇劇場的兩歲生日,小朋友最喜愛的小魔女DOREMI、羽月、小愛、音符不但特地從日本飛來台灣慶生,還要和老頭阿迪一起說『 魔法少女喵! 』的精采故事給大朋友和小朋友欣賞! 在『 魔法少女喵! 』裡,小魔女們將會帶領觀眾們進入神奇的「魔法喵世界」,並化身成為四位可愛的「魔法少女喵」,一起守護著預言中即將會為「魔法喵世界」帶來重大改變的第五位「魔法少女喵」-希望!卻沒想到「魔法喵世界」的邪惡王為了讓無法生小寶寶的皇后不再悲傷,竟然搶走了剛出生的希望,還私自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而為了不讓希望被邪惡影響成為壞女孩,「魔法少女喵」們潛入邪惡皇宮,再度變身成了四位奇怪的老人… 千變萬化的「魔法喵世界」、千變萬化的小魔女們、百變的老頭阿迪、狂霸又心靈脆弱的邪惡王、高貴善良的邪惡皇后、來自「魔法汪世界」裡可愛的小狗王、從「另一個世界」被召喚來當寵物的大頭龍……帥氣迷糊的小狗子是否會和少女希望譜出戀曲呢?許多精采神秘的一切,等待您的加入! 請立即加入哇哇劇場的魔法世界,享受精采的魔法之旅!! ★ 哇哇劇場將從每場演出入場票卷中抽出10組幸運觀眾,可於演出後與小魔女們在舞台上合照。 ★『 魔法少女喵! 』全國所有演出場次的票房總收入百分之五將捐贈給華山基金會(相關洽詢:02-2391-8083分機195謝小姐)做為三失老人服務經費。 ★ 團體票洽詢電話:02-2391-1681哇哇劇場。

親子共讀

2005年04月02日
公開
23

http://www.cabtc.gov.tw/monthart_result.asp?uniqueid=2347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於民國89年起,創設「貓頭鷹圖書館」,並蒐集上萬本精美圖畫書冊,為台灣的家庭規劃出優質的親子共讀空間;且定期推出一系列親子共讀課程,鼓勵父母與孩子共讀書籍,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營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貓頭鷹圖書館」除了提供靜態閱讀環境外,成立四年來,更以積極的態度,將書籍帶到資源不足的地區,讓「弱勢族群」也能夠分享閱讀的機會。 而中正紀念堂位於全國首善之區,藝文活動薈集之處,更佔交通便利,人潮聚集之優勢;目前正在推動的2005-2008年教育主軸包括1.推動科學教育、2.強化美育教育、3.深化認識臺灣、4.確立海洋臺灣的推動體系、5.發揚臺灣各族群文化與特點、6.發展新移民文化、7.強化終身學習體系;因此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與中正紀念堂即將於今年寒假起至94年底,舉辦「貓頭鷹ㄐ一哩咕ㄌㄨ說故事」活動,盼以貓頭鷹圖書館的繪本導讀志工及圖書館館藏等資源,推動民眾培養閱讀的習慣。 活動內容將依據教育主軸規劃「科學」、「美術」、「音樂」、「節慶」…等各項主題,準備相關繪本,由導讀志工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特別的是也會規劃使用不同族群的母語導讀,除保存各族群母語外,也讓各族群有相互接觸瞭解的機會。在每一季將舉辦手繪書、偶劇等活動做為閱讀的延伸。活動時間於94年1月22日至94年12月31日止,每週六下午2點至5點,遇國定假日則暫停。兩場說故事的時間分別為2:00-2:40及4:00-4:40, (2月19日因兒童活動中心另有行程故暫停)相關活動訊息也請隨時注意「貓頭鷹圖書館網站」及「中正紀念堂網站」。

美的沈思 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

2005年03月29日
公開
33

教育新趨勢 美的沈思 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 發現自己的存在 在有錢之後,台灣開始變醜了。 我們把最貴的東西買進來,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 美是一種記憶,一種懷念,一份感謝……。 該如何在生活中,找回屬於我們自己的美感? 文/蔣勳 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 我在大學裡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專業的美術教育等不等於美的教育,可能是第一個要問的問題。美術是一個很專業的訓練,但並不表示他家裡的家具是對的,他穿衣服能有自己的taste。西方常講品味,中國古代也常講品味,我愈來愈發現這種東西跟專業有很嚴重的斷裂。為什麼我要離開大學,我忽然很想做的一件事是社會大眾的美的教育,如果這一部分沒有做,我們有再多的畫家、音樂家、建築家,其實是沒有用的。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可是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 這包含的是一種風格無法抓到,無法統一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東西。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舉一個例子,富而美的社會是孔子的理想,可是富有可以造成美,也可以造成醜。 我們回想起來,台灣在經濟貧窮的年代,那時的鹿港、美濃是很漂亮的,因為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的單一︱︱紅磚、黑瓦。但富有以後,可以從世界各地進口建材後,它開始醜了。因為它沒有選擇性說我要什麼,只是把最貴的拿進來,可是在西班牙適合,未必適合台灣。台灣城市的醜陋,很明顯的是從七○年代的經濟起飛開始。 服裝也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世界各種名牌進到台灣,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阿曼尼可能是從義大利的材料裏去找到很多跟文藝復興有關的色彩,三宅一生在日本找到很多日本的材質,都是美,可是這兩個加在一起可能是不美,不協調。 台灣所有美的教育問題在於失去美的自主性,就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可能跟我們的生態有關,跟我們的歷史背景有關,跟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有關。美絕對不是擺在那邊,說我有這麼多東西,加起來就是美。 西方近代文化裡,美有一部份是很專業的,像印象派畫家莫內、雕塑家羅丹等。可是有很大一部份是跟工業革命合在一起,他們叫Art Neuvo ,它指的是在工業革命後,很多藝術家不見得一定要畫畫或做J塑,他們可以投注於做一個杯子,做家具。巴黎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蓋捷運,捷運的入口,現在的奧塞美術館,是用鑄鐵做出來的百合花的圖案。他們很在意,這個東西做好,比你畫一幅畫的貢獻還要大。 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東西不會美。 台灣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這兩個東西要結合。我們可以一方面有很多的音樂家、畫家、舞蹈家,大家去國家音樂廳看表演,可是忽略了你回到家裡,可能連餐具都不對。我們看辦桌,紅色的塑膠布鋪在桌上,塑膠杯、塑膠碗、塑膠調羹,風一吹起來很壯觀。這些東西絕對不會美,全部都是要丟掉的。美不會是速食的,用完就丟的東西,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東西不會美。 有一段時間台灣都在流行吃到飽的文化,法國朋友來看了很訝異,這家餐廳怎麼會宣揚吃到飽。因為把胃塞滿為止,那是一個很低的文化。在這個餐廳,可能每一個東西都是好的,但是加起來,你把自己撐到那個狀態,那是不好的,不美的。美是一種慾望與感官的節制,結果我們把它變成一種慾望與感官的無限刺激、貪婪,這時候的美發生了大問題。 所以重要的是,怎麼透過產業的基礎,將美推廣到生活裡。如何去改善餐具、家具、居住品質,這才是美的開始。 美的教育應該落實在整個生活的基礎上,這部分其實是蠻沮喪的,因為我們在產業發達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自己對美的詮釋權。例如我走過巴塞隆納的一條街,可以看到每一戶人家大門的五金把手是漂亮的,學設計的人走過那條街會覺得這鐵窗這麼美,把手這麼美。 台灣現在幾乎沒有五金業,信義計劃區的房子用的全是進口五金,在這樣的狀況下談美是非常奢侈的事,即使是美都是進口的。 西方在工業革命後,傳統產業的美學會跟產業結合,過渡成為現代量產的文化,強調用低廉的價格量產,可是達到一個高品味,而那個美是延續的。 現在國父紀念館在展覽拿破崙文物,拿破崙做為一個執政者,他把瀕臨沒落的五金工廠、水晶工廠、織品工廠全部開發出來,把它們變成興盛的產業,創造出他的時代風格。 我們的藝術家如果只是要做artist,而不認同工匠傳統,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所以鶯歌陶磁廠沒有藝術家介入,八里的石雕、水里的石缸,整個產業在沒落。沒有藝術家介入,這些傳統產業全部在毀壞,沒有辦法轉換成現代產業裡,新的藝術形態。 Art 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很多是跟家具設計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很缺乏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藝術家把自己重新置放到傳統產業裡,去做生活美學的提高。 有一陣子大家會誇耀地說,台灣的企業家買到世界蠻好的東西,圓明園的文物,大陸的佛像,莫內的畫我們都買來了,可是美的教育基層如果沒有做好,上面這個東西都是假的,它只是炫耀進口而已。 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弄出幾條像樣的街道,幾個像樣的廣場,品味才會開始。 國內有一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餐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我們弄出幾條像樣的街道,幾個像樣的廣場,那個品味才會開始。 巴黎最早是一八五○年代,從整個城市的建設開始改變,從羅浮宮旁邊的大街開始改變,讓大家有一個休閒的,可以散步的空間,因為他不忙碌,他不會把生命全部只花在物質的追求跟賺錢的時候,才可以在散步的時候,感覺到這個城市的美,這個城市慢慢跟他有對話的關係。 美的教育並不等同於美術教育,美的教育是在國文課、英文課、數學課都可以教的。應該把美的教育放在每一個環節上。數學本身是一種美,是一種秩序的發現。語言的教育裡可以發現美。不管詩或散文,語言一定有美的經驗在,透過語文,傳達文字的美。體育課絕對是個美學教育,古希臘人從運動裡發現身體的平衡和和諧,了解肌肉,對身體的自信,發展出和諧的美。 你從運動裡面,使自己覺得有一種自信和健康,就一定是美的。還有自然的教育。有時我會覺得,少一點美術課、美勞課也好,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花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一片葉子有那樣的美,是經過了無數苦難,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最後選擇了它最完美的形式。 以前我有位朋友徐國士在墾丁,我把學生帶去,他帶我們去看一片樹葉。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他說在幾億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 所以你們覺得這片樹葉很美,是因為那片葉子的形狀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最後選擇了它最完美的形式。我聽到一個植物學家講出那個句子,非常感動。 一片葉子有那樣的美,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我相信那次上課的學生,會一直記得那段話,當他揀起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的形式,因為他存在。 我相信美是記憶,是關懷,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個部分,絕對沒有美。不管對自然,對人,對土地都是如此。 台灣有一段時間,是不是使得大家對周遭的事物都沒有記憶,沒有懷念,沒有感謝,所以美也發生了最大的淪落。 在我自己居住的台北市,它好像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城市。我小時候最早看表演在三軍球場,在北一女附近,後來在中山堂看,中山堂現在還好,慢慢在修復。很多建築在消失,你走過的巷弄,你記憶的東西都在消失,它一直在被替代。在這麼快速被替代的過程中,不曉得什麼東西是可以久一點留在這裏,所以美的經驗沒有辦法發生。 生活中間有很多的過渡,每一站都可以有記憶,大概只有美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過程。 美是歷史的加法,是要累積的,不累積很難成為美的事物。 台灣先天有一個宿命的悲哀,歷史政治的轉換常常是切斷的。所以日本人來是有意把清朝的東西拆掉,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是有意地把日本政府的東西拆掉,這是記憶的減法。 在歐洲你可以看到一個羅馬時代的鬥獸場,一磚一瓦地被保存下來。它經過了這麼多的政權,變成人類一個共同的遺產和記憶。那絕對是美的開始。 在那個城市裡,大家會以那個東西為基礎,我如果要設計一個東西,我希望能永恆不朽。這才使得所有新的創作能夠跟舊的之間,產生傳統性的連續關係。 我一直比較相信莊子講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不一定要到博物館、音樂會,其實生活裡隨時可以發現。你坐在捷運上,去凝視對面陌生人五官和手的動作,你會對人有一種關心,美其實是從這些東西慢慢開始。 生活不是一個上車到下車單線的東西,中間有很多的過渡,每一站都可以有記憶。 我今天記得的唭哩岸站、奇岩站,是因為我記得在那個站曾經看過一個人,他的動作,他的行為,然後你覺得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是很豐富。大概只有美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過程。 你隨時可以發現,你抬起頭來,天上的雲不管是藍的或是灰的,有色彩在裡面。你常常會發現,聽覺裡有很豐富的東西,其實是感受,讓感受變得很豐富,不會變得很單調。 我希望至少在台灣這個混雜著各種特殊歷史經驗的地方,個人能有一些記憶,我希望它是一個童年,每個人生長的環境,這些記憶本身能夠累積。 這個部分如果一直被打散,永遠沒有交集,到最後會變成各說各話。 那天看到一幅年底會來台灣的名畫,法國的德拉克瓦畫的,是希臘很有名的悲劇,寫米迪亞的故事。她幫助丈夫拿到了金羊毛,丈夫後來竟然情變,愛上一位年輕的公主,而且要去做國王。 米迪亞恨得不得了,做了一件很美的結婚禮服,塗滿了毒藥,送給新娘。她回到家裡,恨意還是消不了,就親手殺死她和丈夫生的兩個孩子。 那個悲劇從古希臘就開始演起,一直演到現在。我在講那張畫時,會發現有的人眼裡都有淚光.我相信她生命裡碰過這樣的困境,她也恨過,也要報復,可是就是有一張畫或一個戲劇,在那時候很奇怪的救了她。 她忽然看到米迪亞做了這件事,好像她也跟著米迪亞做了這件事,回到現實裏她反而不會做這件事,她反而有一種平靜,然後重新整理她自己。 美絕對是社會最重要的拯救的力量。 我覺得美是一種拯救,我自己在上課有時會覺得很動容,不是那張畫,因為那張畫很熟,可是你會看到底下那些人的表情,你會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來上這些課,其實他生命裡有種絕望的東西,他沒有辦法面對,可是所有其他的知識都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每天上網,或者找朋友,都沒有用,最後是他自己回來面對自己心裡,不管是妒忌也好,仇恨也好,空虛也好的時候,這個問題反而解決了。 我一直覺得美在這裡,絕對是社會最重要的拯救的力量。 美的教育其實應該在生活裡隨時在發生。我有時看到報紙,有人憂鬱症跳樓自殺,常發生在早上五、六點。清晨也許是一個很難熬的時刻,失眠到最後瀕臨崩潰,做了一個那麼悲劇性的決定。美常常在那個時刻會發生力量,也許是一串音樂,一首詩。可是在這個時候他找不到任何東西去幫他,因為在整個教育裡,他腦海裡找不到任何東西,沒有繪畫,沒有文學,沒有音樂、戲劇,甚至是電影,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再去補那個東西,有點晚了,應該讓它隨時在生活裡發生。 法國在密特朗時代,修了一個維勒特公園,我在那邊讀書時,那個地方原來是個屠宰場,很壞的區,十九區,都是不良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區。 大家會叫你沒事不要到那個區。後來變成公園,公園裏有藝術館,可是很意外,我第一次去的時候,看不到畫、雕塑這些藝術的東西。它其實是一個館進去,全部讓你感覺聲音,感覺光跟色彩,辦了很多活動。由當地的青少年投票要看什麼電影,晚上十二點開始放到兩點,大家躺在草地上看,又笑又鬧的,發十二塊法郎一條的毯子。很奇怪,這個公園出來後,這個區的犯罪率急速下降。因為有了活動。 我住八里,常要經過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下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房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 他們到底生活裡有什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我自己都覺得很慚愧,如果生活裡,社會裡沒有照顧到這些。可是美可以是法國的維勒特公園,不一定是把這些人弄到故宮,我想的是在社區裡有一個空間,為他辦一些活動。如果他要看臥虎藏龍,很好啊,為什麼不是臥虎藏龍。他如果要看ET,為什麼不是ET,他有一些東西在活動。 美的教育是唯一一個最寬容的教育,它讓你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只有在美的教育裡,會使人有一種包容美。是唯一一個最寬容的教育,它讓你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你可以看到梵谷畫吃馬鈴薯的老婦人,一八八五年最有名的作品,一個礦工的太太,很窮,晚餐只有馬鈴薯,在昏黃的燈光下,可是她讓你覺得生命是高貴的。米勒的拾穗是畫在收割過的麥田裡撿麥穗的人,如果有錢怎麼會去人家收割過的田裡撿麥穗?看到那幅畫,我們覺得好莊嚴,不會覺得他的窮苦,他生命裏有尊嚴。這是藝術了不起的地方,讓每一個活著的生命,都會找到他自己。 你富貴,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可以不要那麼粗俗;你窮困,一樣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不覺得自己卑賤。不管富有或是貧窮,美都是拯救。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在剎那間有過那個經驗,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有時候是一種月光,有時候是一種河水流過,可是那時候你最不容易下定論,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我相信美顯現的時候,其實你是無言以對的。我不覺得美一定要講出來,我看到他淚流滿面的時候,我覺得他生命在經歷一個很特別的東西,接下來就是他自己去處理。美是,你覺得你生命裏面常常記憶的人,感謝的人,是把你提高到那個東西去的。美是讓你發現你還有這麼多潛能,那種無限潛能的東西,讓它出來。(洪懿妍整理)

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2005年03月28日
公開
43

「跌倒了,誰能幫他站起來?!」-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作者:基隆「張老師」中心 義務「張老師」吳健豪 角落工作室 諮商心理師 暨 北護幼保系 兼任講師(張老師電子報第九期) 我們形容時下的七年級生為「草莓族」、「水蜜桃族」,意取他們如同草莓、水蜜桃般,輕碰就壞損、無法抗壓、遇到挫折就逃避、甚至尋死的狀態,令人相當擔憂年輕人的適應力,更遑論指望他們成為整個社會的中堅棟樑。 為人父母者更常嘆息下一代挫折容忍力降低,管教時很兩難,不想放縱孩子,卻也不敢對孩子太嚴,怕孩子因此逃家,甚至想不開跳樓自殺了! 談到「挫折容忍力降低」這個議題,可以從社會結構、現代科技生活、子女人數驟降等不同面向來探討,但本文主要著重在,對父母而言,要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耐。 生命是誰的責任?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第一件事,做家長的便是要學習分辨「這是誰的責任?」 相較於西方的個人主義,講求集體主義的華人社會,角色的設定與功能是為了符合群體的利益,這樣的設計容易讓我們傾向於「為別人而活」。當媽媽的,想到的是家人溫飽了嗎?不是自己吃飽沒;當爸爸的,工作為的是養家糊口而非個人志趣,所以絕不允許失業;問及許多孩子為什麼念書,經常可以得到一個荒謬卻無奈的答案:「是爸媽叫我念的啊!」 這容易讓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生命終究是自己的,沒有人能為你負責,如同獨自一人誕生,也終要獨自一人離世,無人能代勞或左右。 然而當爸媽的,因著對孩子的照顧、疼惜與關愛,也就容易過度保護孩子、替孩子擔責任。例如,早上孩子賴床,眼看著上課就快遲到了,媽媽替孩子很心急,拼命叫孩子,叫到自己生氣;晚上放學孩子回家,只顧著看電視不寫功課,媽媽也是不斷叮嚀孩子,最後還落被嫌嘮叨的下場。 從表面上來說,這的確能讓孩子把事情順利完成,然而卻阻礙了孩子為自己負責,甚至剝奪了他們體驗挫折的機會。如果不叫他起床,他自然得去面對遲到被學校懲罰的後果;如果不叮嚀他寫功課,功課做不完他自然學習到先享樂後付出的痛苦。但因為爸媽的心疼,往往讓他錯過了為自己負責,反而養成孩子的驕縱,有時還責怪爸媽沒有盡力把他叫醒! 生命其實是一種選擇 談到責任,相對地必定得提到「選擇」,要孩子願意承擔責任,就必須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正如上面提到的許多孩子認為念書是為了爸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他們沒有機會選擇「要」「不要」念書,或是選擇要「怎麼」念書!然而人一生最充滿驚奇與創造力的就是,生命會成為什麼樣子,外在世界僅提供了大環境的限制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己選的! 舉例來說,絕大多數的男性都視當兵為不得已,如果可以選擇,會希望跳過直接進入社會。的確,兵役制度限制了這群人必須入伍服役,每個人的機運也限制了他的兵種、或是被分發到所謂「涼缺」或是「很操」的單位。但就我擔任軍中心輔人員時的觀察,新兵適應的好壞與否與機運無關,而在於他如何看待當兵這件事,以及他如何運用這段時間。適應得愈好的,常是他接受了這樣所謂無奈的安排,並且「選擇」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這段不得已。他在軍中或許被限制住了,但他卻可以利用在軍中的每分每秒:將無聊的打掃搬運等勞務時視為鍛鍊自己的體能,在缺少自主空間的團體生活中學習觀察人際互動,甚至一個人站哨時的無聊苦悶都可以當成學習面對寂寞、自我對話、沉澱自我的好時機,如此一來,當有一丁點的自由時間時,都將更懂得珍惜。 選擇了「要」同時也承擔「不要」 會「選擇」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次次挫折失敗中學習到的;而選擇也不意謂著我就能得到我「要」的,常常還伴隨我「不要」的。 我家附近的早餐店販售著各種口味的兒童豆奶,為了增加他們的吸引力,經常和一組組五顏六色的玩具成對地封裝起來,放置在角落的紙箱裡。有一天,有個四五歲大的孩子尾隨媽媽的腳步走了進來,直接就窩在箱子旁邊,翻弄著裡頭的玩具與豆奶,看他蹲了許久,遲遲不肯離開,過一會兒,他終於把成對的豆奶與玩具拆開,原來,他磨蹭的原因是他想要的豆奶口味跟喜歡的玩具不成對,所以他決定把他們拆開,拿走他各自想要的部份,這樣的舉動真是相當聰明,不幸的是,老闆發現了馬上制止他,對著孩子的母親埋怨這會使拆散的豆奶和玩具賣不出去,沒幾秒,眼看著孩子的淚就快飆出,老闆只好心軟,連忙把玩具和豆奶還給孩子說下不為例。 這個故事對孩子而言有個快樂的結局,卻引發我思索,我們似乎常貪心的想要一個「完美」、「最好」的選擇,卻忽略了每個選擇,有我們要的部份、也有我們不要的部份,往往我們只想要「好」的結果,不願意承擔「不好」的可能。所以要增加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就必須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自己做「選擇」,學習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選擇的有限性,畢竟生活中並非事事都能盡如人意。 孰贏孰輸? 記得台灣霹靂火的劉文聰有句很紅的對白:「我不甲意輸的感覺(台語)。」然而,現實人生中有可能只贏不輸嗎?只有喜樂沒有哀愁嗎?會有這樣的情結,我們必須回過頭來思考什麼是贏?什麼是輸?甚至,輸贏的判準由誰來訂定? 有一次看到日本的綜藝節目,一群國小高年級孩子們比賽三十人三十一腳,剩下的兩支隊伍是經過全日本淘汰出來最強的,要爭奪冠軍,最後的結果當然會還是有一方贏、一方輸。輸的那隊並沒有被鏡頭遺忘,畫面上出現當輸的那隊所有人看見電子計分板,知道自己輸了,卻還來不及喘息的同時,大部份的孩子都忍不住狂哭了起來,一時分不清是淚水還是汗水,一旁帶隊的老師雖然很難過卻沒有責怪孩子,也沒有安慰孩子「不要哭」,更沒有咒罵對手的不是或裁判的不公,他反而用最大音量問孩子:「你們有沒有盡力?」孩子們一齊答道:「有!」老師便對孩子們說:「大聲哭一哭,你們已經盡力了,所以你們是最好的!」 這樣的故事讓我得以窺見日本人在輸贏的背後,更重視「盡力」的價值觀!因為不像輸贏,「努力與否」是操之在我的,除了較能釋懷以外,更是將輸贏的判準拉回自己身上,而不以一時成敗來論英雄,甚至走上自我毀滅一途。 樂觀是因為懂得自我欣賞 我很喜歡我的畫畫老師陳璐茜對創作的態度,饒富人生哲學。她鼓勵我們在畫畫時不要輕言放棄任何一張畫紙,覺得畫不好可以想辦法去修改,塗塗疊疊的作品反而看起來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對她來說,每張作品「沒有失敗,只有未完成!」 不放棄並不意謂著要畫得「完美」,而是盡自己當下的可能!這背後還反映另一重要的價值觀,便是自我欣賞-接納自己的限制並欣賞當時自己所能表達的樣貌! 因為自我欣賞,對輸贏就能有更開闊的想法;因為自我悅納,就能對自己的各種情緒包括傷心生氣都能欣然接受。樂觀並不是掩飾有挫折的那一面,樂觀也不是沒有悲傷,而是喜歡自己、肯定自己,不會讓外在的結果來決定自己這個人的內在價值,更不會壓抑負面情緒來故作堅強。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人,是因為有良好的自我概念,通常這樣的人活得比較樂觀,也比較健康,相對地,面對挫折便能以更寬廣的心去接受與轉化。 我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我花了這麼長的篇幅談一些理念,而未著眼於描述細節方法,其實是想提醒父母身教重於言教的概念,希望為人父母者也能反思自己對人生、對挫折、對輸贏、對自我的想法與價值觀,否則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無意識的便會將挫折的負面種子散播出去。 把責任與選擇權還給孩子,並不意謂著家長就什麼事都不必做,或是束手無策。在自我概念的研究裡,我們發現到,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往往來自一個較能提供支持與鼓勵的環境。 所以要協助孩子發展面對挫折的積極態度,第一步,父母要能對孩子遭受挫折時所引發生氣或悲傷等負面情緒包容與接納;接著才是透過引導,讓孩子思索關於人生、挫折、輸贏的議題,很重要的,父母並不是直接把價值觀強灌給孩子,而是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透過跟孩子的互動與對話,讓孩子體會到這些價值;最後,父母並非不能提供協助,而是要留意會不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通常最好的協助是讓孩子也得要自己使力。 以「一歲半的孩子,學走路時跌倒了在大哭」為例,你覺得下列哪一個父母的反應比較能讓孩子學會樂觀的面對挫折: A.對孩子大叫:「喔,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直接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並邊安慰說「不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寶寶好痛喔!來試著自己站起來!」並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就上述反應而言,我自己比較喜歡D。因為A的反應是責備孩子,會讓孩子自責、對自已有負面的價值感;而B的反應則是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同時也壓抑孩子哭的需求;C的反應則有可能變成漠視,讓孩子覺得不被關愛與在乎;D的反應則試圖傳達懂得孩子的感受(好痛喔!),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自己站起來),更在行動上給予協助卻不剝奪孩子自己的能力展現(把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 動腦時間 其實,人生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因為如果當孩子真撞得頭破血流時,當然是直接抱起來衝向醫院囉;孩子也極有可能在父母鼓勵他站起來時,繼續大哭賴皮坐在地上。所以,這個例子只是試著說明如何能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的基本法則,要如何運用就有賴父母自己的揣摩與思索。 下面再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基於培養父母自己面對困難的理念,我們不提供答案,但鼓勵你可以找其他同樣為人父母的朋友一起動腦討論:「我們可以做什麼?」 ※三歲的孩子,跟鄰居玩耍時搶不到玩具大哭或生氣 ※五歲的孩子,因為颱風天停電不能看電視玩電動而鬧情緒 ※七歲的孩子,剛上小學第一次段考,考了個不及格的成績回來 延伸電影 如果,你有興趣對這部份的議題多些認識,下面提供您幾部好看的影片: ◎走出寂靜:描述生活在一個父母失聰家庭長大的小女孩,如何面對父親的反對學習黑管的過程。 ◎十月的天空:描述在一個美國礦區長大的青少年,如何在別人不看好的情形下,堅持自己的火箭實驗。 ◎我的天才寶貝:描述一名單親媽媽獨自扶養一名有天賦異稟的孩子,孩子在被帶去進行資優教育的過程中,所流露出對孩子的情感與思索提供什麼給孩子才是最好的。 ◎有你真好:敘說一個都市單親媽媽扶養長大的任性小孩,暑假被媽媽丟回給啞巴的外婆帶,因不適應鄉村生活而和外婆所發生的衝突與互動。 ◎家有傑克:描述一名罹患老化症的小孩成長過程中,與媽媽和同學互動的故事。

今日排程

2005年03月28日
公開
32

早上7:00阿弟弟以圓嘟嘟的身軀充當鬧鐘喚醒熟睡的麻米和哥哥 打發早點後乘坐7:40社區巴士送哥哥開始歡樂學校的一天 麻米穿越市場匆匆買了兩件外銷酷成衣花了200元. 挺進中華電信繳交電信費用及辦理更改地址手續 出了大門溫暖的陽光.照在對街電影看板.突然有股看早場電影的興致 呵~~~~~~~~心中衍生出了一個主意也~~~ 繼續前進.順手買了油豆腐海帶.回家燉一鍋滷肉吧~~~ 晃呀晃~~時間差不多囉! 9:54乘進社區巴士(於聖約翰教堂門口) 10:15一開門~~~~~哇~~兩個小天使歡呼麻米回來囉!! 10:30動手開始準備香甜蛋糕 11:00送老爸出門上班 11:10送香甜蛋糕入烤箱 11:15出門摘小花兒.幸運草 回家處理蛋糕.吃飯 睡午覺 爬山溜滑梯探險保齡球館餵魚打撞球................ http://www.e-classical.com.tw/prtfamily/program/door/door_news.asp [音樂開門] 童話大師安徒生 200 歲了!「兒童床邊音樂故事」一個寒冷的冬夜,小女孩點亮一根小火柴,點燃了什麼奇跡?大小朋友一起來,再聽一遍安徒生的故事,發現生命中的真、善、美! 春天聽什麼音樂好?「音樂少年」為你安排了最有春天氣息的經典名曲… (2005/3/28 起週一∼五 20:00) < 兒童床邊音樂故事 > 聽故事,順便聽音樂!孩子一生的古典音樂計劃,就從這裡開始!愛樂電台永遠不敢懈怠的節目,年年獲得全國最高榮譽! .小狗阿疤想變羊 (2005/3/28) .天狗吃日 (2005/3/29) .黑貓咪偷吃香 (2005/3/30) .三小貓的故事 (2005/3/31) 【安徒生,生日快樂!】 .安徒生說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2005/4/1)

優聖"美"地??

2005年03月22日
公開
31

http://www.yosemite99.com/01yosemite.htm 渡假、咖啡、花茶、賞景─   鄰近燕子湖畔,沿著新烏公路一條蜿蜒而上的山徑,在這片 翠綠小徑的盡頭,是一片廣闊草坪及坐落在雄偉群山與翡翠森林 中的歐式復古式數千坪的大莊園。遠處起伏不定的山脊與兩側的 青山翠綠加上種類豐富的蕨類植物,交叉形成令人驚豔的美景, 這樣優美的景緻,取名為「優聖美地」。   「優聖美地」是一棟歐式三層樓的別墅,原創者陳老先生於 二十餘年前,行經濛濛谷途中,被這片隱身於綠蔭蓊鬱的山林及 遠處遼闊山脊層巒的燕子湖秀麗風景所吸引,因而購地自建,設 計意念源自本身對歐式建築風格的喜愛並配合相鄰翠綠山水,一 草一木一磚一瓦親身打造。原做為家人渡假之用,但如此美景,只有屋主可以獨享,實在可惜!故對外開放並 邀您共享這片美麗山林所締造的唯美情境與歐式庭園風情。   「優聖美地」在主人精心的佈置之下,處處皆美景,處處皆可入鏡。您可以在木造平台的咖啡座中聽聽蟬 鳴享用下午茶,觀看山嵐變化,相當詩情畫意;或在室內品嘗主人精心調配的養生煎茶及欣賞窗櫺與遠山形成 不經意的天然之美;亦或在迴廊就著午后陽光小憩,享受這難得的閑情。   夜晚咖啡座的柔柔燭光,伴著山林間的徐徐涼風,身處在大片綠蔭裡觀看滿天星斗,洗滌著來自喧囂紅塵 中疲憊的心靈,一切是那麼的靜謐、安祥。平日工作庸碌煩忙的你,何不好好利用週休二日,來個深邃美麗的 心靈SPA之旅! 後記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86629&bid=6&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