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雅樂思~萱&君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六十二萬尼特族,寄生父母

2008年03月06日
公開
19

六十二萬尼特族 寄生父母 --------------感謝包包女轉寄分享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 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NEET),指的是: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 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 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 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 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 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 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 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trial and error), 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世琤,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很清楚父母「放手」內心要修練的五大關卡: 一、缺乏信心: 父母覺得只要一放手,孩子就跌倒、失敗,所以不願放手。有時父母越缺乏信心,子女就越會跌倒。 二、失落感: 孩子失去掌控、連絡,父母覺得被孤立,被忽略,像風箏斷線,面對空巢的失落。 三、羞辱感: 子女的行動讓父母蒙羞,父母把子女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四、憤怒: 雖不反對子女的決定,但過程中沒有和父母商量、討論,父母最後才知道,感到憤怒。 好比,都快要結婚了,父母最後才看對象。 五、擔憂受傷害: 子女遭受重大損失傷害,父母失去孩子,面對折翼傷痛。 不同的父母,面對大小不一的關卡。 最高行政法院書記官伍榮陞,五年前妻子罹癌病逝後,就父兼母職的照顧四名子女,經常忙得心力交瘁, 「她走的那一年,每天早上我送完孩子,一間間關完燈,我就出不了家門,呆坐沙發哭一場。」栽培子女讀書成材,是妻子的心願,更是承諾。 排行第三的長子伍家鼎,在爸爸做菜時,經常進廚房幫忙,沒想到幫出興趣。 當今年三月,他提出要念職校、想學做菜時,伍爸爸一口回絕「不可以!」「我們家不是當律師,就是醫生。」 父子陷入冷戰,後來,他無意間看到兒子作文寫到「夜晚萬盞閃亮的霓虹燈,卻沒有一盞是屬於我的。」 才體悟到兒子想走另一條路,都得不到支持的苦。 現在,伍家鼎是私立開平餐飲學校高一新生。他覺得自己做菜很有天分: 「做菜給我的成就感,跟考試的成就感不同,一個是願意做的成就感,一個是不願做的成就感。」 雖然將來他仍不確定是五星級餐廳大廚,還是擺麵攤的老闆,但是他的父親放手,讓他試路。 關鍵時刻:青少年期的試誤回頭時間成本低,叛逆能量可善用 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表示,如果說試誤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那麼青少年期,就是試誤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即使發現路不對了,回頭的時間成本最低。」而且青少年叛逆期有很強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善用這股力量,可將它導向正面用在自我探索上。 「沒有任何心理學工具,比得上父母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 父母是最親近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天分,其他人很難做得更好。 父母是協助子女開發潛能最關鍵的人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夫(Joseph Luft)與英格漢(Harry Ingham) 發展出的「喬哈利之窗」(Johari Window)可以解釋其中關鍵: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力,或者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天分,只有親子之間能夠坦誠,孩子才會將隱藏的那個自己打開來,告知父母自己要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天賦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另外,父母也應該給予子女誠實的回饋,協助孩子找到連他們都不知道的潛能。 台大心理系畢業,又有商學學位的李明融是一個帶種的爸爸,因為他支持讀了兩年大學的女兒李盈瑩, 放棄文憑的執著,轉讀餐飲職校。他不在意親友對他不支持孩子讀書的批評,因為人生路漫漫,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身邊成功人士雖多,但快樂的人很少。文憑,無法讓女兒更快樂,這就是事實。 問題是,「帶種父母」與「放縱父母」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如何確認孩子是在逃避學業,還是探險人生? 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有三個選項: 一,如果你是總統的父母; 二,如果你是王建民的父母; 三,如果你是日本「尼特族」的父母 哪一個角色,最需要帶種? 答案是第二選項:王建民的父母。 當一個總統或者尼特族的父母,需要承受的風險並不大。 當一個孩子沒有變成世界級棒球明星之前,誰都不知道他的嘗試成本有多大, 尤其當他在青少年時期,有能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時。 所謂的風險,包括,他可能變成簽賭案的球員鋃鐺入獄,也可能是被球隊淘汰後的計程車司機。 一如李明融的角色,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帶種」,但某些人的眼中叫做「放縱」。 關鍵思維一: 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就必須退後帶種與放縱之間,是有不同。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愛卜斯坦(Robert Epstein), 在二○○七年四月出版的新書《在每位青少年中再發現成人》 (The case against adolescence: Rediscovering the adult in every teen) 建議父母: 「想要培育出負責又快樂的青少年,就必須將他們當成人看待。」他強調, 每位青少年都有成人的特質,父母必須主動給予青少年成人般的權利與義務,才能夠誘發青少年的成熟度。 至於如果父母想要判斷,青少年只是好玩隨便想想,還是認真想要嘗試某一個生涯方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再觀察孩子的反應。 陳皎眉舉例,當孩子因為喜歡扭蛋,說要去開店,父母可以問問: 「你知道開店是什麼樣子嗎?」如果孩子說不出所以然,或者聽到開店要處理那麼多事, 就打了退堂鼓,父母大概就知道,孩子並不當真。 像伍榮陞數度觀察伍家鼎,發現他積極蒐尋餐飲方面的資料,「布局很久」,於是知道兒子是當真的。 如果孩子清楚選擇,而且堅持要做,即使有風險,父母也必須退後,讓他們承擔後果,陳皎眉表示:「對父母來說,最難的事其實是體悟,『雖然你能給的很多,但也就只能給到這麼多』 (You can do so much, but only so much.)。」 關鍵思維二: 挫折不能無止境,以階段性目標,培養自主與信心。 除了要求孩子,在試誤的過程中,必須為自己負責之外,黃世琤還指出一項父母千萬不要犯的錯誤,那就是讓孩子停留在「重複挫折」的階段。 她在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臨床經驗中發現一個現象,任何人如果試來試去都沒有成功找到認同的目標, 他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弱,就越來越不能做決定,就越難發展認同。 一旦自我懷疑的想法在年輕人的心中浮現,這時想要嘗試追求自我的動力反而會降低,孩子也就失去「帶種」的動力。 她提醒家長,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試誤不可能沒有止境,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 放手是可以一步步來的,就像《聖經》中描述的,老鷹教導小鷹飛翔, 先是拆掉鳥巢最細緻的底層,露出枝枒與荊棘,再來才是驅趕小鷹離巢飛翔。 黃世琤表示: 「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合適的階段性自我目標或承諾,都遠比一直在搜尋,長時間找來找去找不到的情況要好。」 比較可行的策略,是與孩子共同討論出階段性目標。等到出現一些成績之後,孩子的自主性隨之增強,信心有了,再尋找下一個目標。像爬階梯的方式,一階階往上爬。 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從小教導子女要「輸得起」,他指出,現在父母的心魔卻是「輸不起」。他的五名子女個個出身哈佛、麻省名校,又是MBA博士,結果後來出家、經商、拍廣告片、寫武俠小說……,樣子全不一樣,他完全讓子女適性發展。 他比喻說,清朝當時,父母為女兒裹小腳,從不管她怎麼痛、怎麼叫,因為心中相信,這樣女兒才可以嫁到好人家。 「現在做父母的,表面上不為女兒裹小腳,但心裡面卻拚命為子女裹小腳。」 父母若想方設法的要子女按照自己期望走,就是在心裡跟小孩子比武,兩個人在鬥,最後一定會有人受傷。 不為子女裹小腳,也是伍榮陞掙扎過後的體會,他說,子女不是父母的「家產」,父母只是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我們只能灌溉、施肥、除草,至於這棵樹要結什麼果子,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責任。」他牽著兒子的手笑笑說。 六十二萬人口的尼特族在日本形成社會問題前,沒有任何一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尼特族。 但是,這類父母卻不自主的掉入「操心太多、安排太多」,一輩子的在循環。 在台灣,雖然沒有尼特族的正式統計,不過,趨勢的隱然形成已無庸置疑。

邏輯狗階段訓練資料

2007年02月19日
公開
24

邏輯狗 第一階段︰適合3∼4歲 來源︰中國兒童思惟訓練網 4本書+智力魔板1塊+光碟1張 《色彩與形狀》 *4023 在對不同顏色、形狀、圖案的觀察、比較和匹配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有關色彩、形狀的初步感知經驗,培養其觀察的精確性和注意的集中性,激發幼兒對生活中色彩和形狀的興趣。 --------------------------------------------------------------------------------   《麗莎和泰姆的一天》 *4020 透過對孩子們一天的生活和遊戲活動的展示,使幼兒獲得有關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鞏固並發展其對形狀、圖案、空間方位的感知和辨別能力,培養幼兒觀察的目的性和準確性。 -------------------------------------------------------------------------------- 《我們畫,我們貼,我們建》(3歲以上) *4019 為幼兒提供涂涂畫畫、剪剪貼貼、拼拼搭搭等多種活動,豐富幼兒有關色彩、形狀、圖案的初步知識和經驗,培養幼兒的動手、觀察及比較能力,開發幼兒左右大腦。 -------------------------------------------------------------------------------- 《數數和比較》(6以內的數) *4025 利用生動直觀的畫面,讓幼兒練習按物點數、按順序數數,初步感知6以內的數,同時學習按物體的數量、大小進行比較,建立初步數概念,並讓幼兒在說、畫、描的遊戲中感受數學活動的樂趣。 邏輯狗 第二階段︰適合4∼5歲 來源︰中國兒童思惟訓練網 6本書+智力魔板1塊+光碟1張 《在兒童活動室裡》*4011 在對物體形狀、顏色、大小、數量的正確感知、辨別和比較的基礎上,透過讓幼兒尋找事物的特徵,發現事物間的關係,學習排序和分類,發展其觀察及簡單的分析、推理能力。 -------------------------------------------------------------------------------- 《我們就這么穿衣》*4016 在觀察、匹配、分類的活動中,使幼兒了解人們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場景和不同頭班的著裝常識,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意識和願望。 -------------------------------------------------------------------------------- 《觀察與聯想》 *4024 在觀察、比較、分類的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尋找事物的特徵、發現事物間的聯繫,學習辨別空間方位,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培養幼兒觀察力、理解力和初步的推理判斷能力。 -------------------------------------------------------------------------------- 《交通常識》 *4054 透過觀察和比較,使幼兒認識常見的陸地交通工具,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徵與功用,並認識簡單的交通標誌,在提供的交通場景畫面中,建立幼兒初步的方向感和交通安全意識。 -------------------------------------------------------------------------------- 《觀察與注意》 *4056 在對各種事物的比較和匹配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的順序性、精確性,以及注意的穩定性,同時複習和鞏固6以內的數概念。 -------------------------------------------------------------------------------- 《我們的寵物》 *4014 認識常見的家養動物,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和活動模式,培養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鞏固幼兒的數概念和對空間方位的辨別能力,發展幼兒觀察和注意的良好品性。 邏輯狗 第三階段︰適合5∼6歲 來源︰中國兒童思惟訓練網 《在農莊裡》 *4015 透過認識一些農場動物及農作物,豐富幼兒的常識知識,培養其對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興趣;透過對圖形、色彩、數量的識別與比較,以及給事物分類的活動,進一步促進幼兒觀察力、注意力和簡單推理能力。 -------------------------------------------------------------------------------- 《在動物園》 *4017 透過內容豐富的畫面,讓幼兒認識各種動物,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以及它們的繁衍與生長,培養幼兒對認識動物、了解動物的興趣,激發其主動觀察和探索自然的內部驅力,同時發展其觀察、理解能力。 -------------------------------------------------------------------------------- 《邏輯遊戲》 *4057 正確辨認空間方位和方向,學會尋找、發現事物的變化規律,並能依據規律進行排序,培養幼兒觀察的順序性、精確性,以及簡單的邏輯推理和判斷能力。 -------------------------------------------------------------------------------- 《春、夏、秋、冬》 *4022 了解四季的自然特徵及人們在不同季節裡的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和發現事物間的聯繫和變化規律。培養幼兒觀察、注意的良好品性及初步的邏輯思考能力。 -------------------------------------------------------------------------------- 《交通常識》 *4055 讓幼兒認識多種交通工具和常見的交通標誌,透過對交通行為的判斷,了解基本的交通規則,學會如何過馬路,從小培養幼兒的交通安全意識。 -------------------------------------------------------------------------------- 《數與數字》 *4027 透過按物點數、比較多少、找相鄰數等活動,讓幼兒感知、識別、理解10以內的自然數,發展幼兒的計數能力,促進其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初步學習書寫數字。 邏輯狗 第四階段︰適合6∼7歲 來源︰中國兒童思惟訓練網 《買東西真有趣》 *4021 透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圖片,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幼兒給物品分類,比較物品的多少、輕重,發展幼兒的比較、分類、推理的能力。 -------------------------------------------------------------------------------- 《發現和聯想》*4026 透過對不同色彩、圖案組合的觀察與比較,引導幼兒發現事物的變化規律,並能依據規律進行排序;同時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分類能力。培養幼兒觀察的順序性、完整性,注意的廣度和分發能力,以及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 《看馬戲》 *4018 透過展示馬戲團的各種活動,使幼兒間接了解馬戲作秀的基本內容。培養幼兒觀察的精確性、注意的指向性,及對事物發展的理解與判斷能力。 -------------------------------------------------------------------------------- 《字、詞遊戲》*4028 透過有趣的聯想組詞,量詞的匹配,豐富幼兒的詞彙。利用圖配字、字找字的形式,讓幼兒識認簡單的漢字。在說兒歌、猜謎語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 -------------------------------------------------------------------------------- 《計算遊戲》(1) *4030 借助幼兒已有的數概念經驗,依據直觀形象的線索,透過觀察、分析和比較,找出算式與結果的關係,借此培養幼兒初步的符號運算能力。 -------------------------------------------------------------------------------- 《計算遊戲》(2) *4031 依據直觀形象的線索,透過觀察、分析和比較,使幼兒初步建立數量的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並鞏固其運用上述概念進行運算的能力。 -------------------------------------------------------------------------------- 《數字遊戲》 *4029 透過豐富多樣的計數活動,強化幼兒對數的理解與記憶。借助直觀形象的圖片,引導幼兒初步感知和理解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概念。 邏輯狗 第五階段︰強化訓練 來源︰中國兒童思惟訓練網 《圖形空間方位》 *3464 在圖形、圖形方向、圖形的空間位置三個原素的多種變化中,訓練兒童對空間方位和方向的準確辨別能力,培養兒童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發能力,以及觀察的順序性和精確性的良好品性。 -------------------------------------------------------------------------------- 《找線索》 *3465 透過對相互交叉、重疊的線條和圖形的辨別,培養兒童注意力的集中性、指向性和穩定性等品性,發展視覺守恆能力,同時培養兒童做事認真、細心和專注的良好品性。 -------------------------------------------------------------------------------- 《觀察與想像》 *3301 透過觀察與比較,在對各種原素的多重變化的感知中,引導幼兒發現事物的變化規律,並能依據規律進行排序;同時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分類能力。培養其觀察的順序性、完整性,注意的廣度和分發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 -------------------------------------------------------------------------------- 《觀察與理解》 *3493 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和理解事物間的聯繫,並能作出正確判斷。培養幼兒注意的集中性、指向性,觀察的目的性、順序性和精確性,以及分析、綜合和理解能力。 -------------------------------------------------------------------------------- 《發現、聯想與判斷》 *3303 透過觀察與比較,使幼兒獲得按照事物的聯繫、用途和種類進行分類的能力;在觀察和理解圖義的基礎上,學習反義詞。發展幼兒分析、理解、聯想與判斷的思惟能力。 -------------------------------------------------------------------------------- 《圖形與數量》 *3302 透過觀察,使幼兒準確感知和辨別圖形中各種原素的多重變化,以及對數量的正確感知和比較。培養幼兒注意的穩定性,以及觀察的目的性、順序性和完整性。 -------------------------------------------------------------------------------- 《感知與辨別》 *3491 透過觀察,發展幼兒對事物外部細節特徵和本質特徵的準確把握,培養其注意力的廣度和穩定性,以及觀察的順序性、精確性等品性。 -------------------------------------------------------------------------------- 《字、詞遊戲》 *3492 在觀察、理解圖義的基礎上,進行看圖組詞和反義詞的學習。進一步發展幼兒按照事物的聯繫、用途和種類進行分類的能力。 -------------------------------------------------------------------------------- 《20以內的加減》 *4502 透過形式豐富的練習,使幼兒逐步掌握由依據直觀形象線索到依據抽象符號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其計算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和水準。

[ 轉貼]媽媽不要我了?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2006年12月04日
公開
19

媽媽不要我了?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第二個孩子出生,往往造成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關愛的事實,使他產生嫉妒的心理。面對這種狀況,爸爸媽媽應如何做適當的處理?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 面對老大對新生兒出現的「老大情結」,有些爸爸媽媽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會加重老大的情緒,出現傷害新生兒,或退化的行為(與新生兒同齡的舉止表現),更嚴重的,也可能使他罹患憂鬱症!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有大人的關愛。 大寶貝吃醋為哪樁? 1∼2歲的寶寶,認知發展還在自我的階段,因此,當他看到媽媽在照顧別人時,就覺得媽媽被佔有,就會不照顧我了!他可能會吸吮大拇指,玩弄頭髮到大哭大喊,希望媽媽注意他;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甚至連結到絕望的想法:「我要被拋棄,不再被愛了!」,所以爸爸媽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雖然弟弟(妹妹)出生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大人還是要善用方法,將此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不良的影響會愈來愈深。 嫉妒的4種負面影響: 1.缺乏同理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2.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高漲。 3.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學習成長。 4.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周遭事物的關心。 避免寶寶嫉妒 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情緒高EQ的養成,爸爸媽媽注意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招式1.懷孕時期 運用認知的方式,告訴寶寶:「弟弟(妹妹)要來臨囉!」媽媽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內容關於一個哥哥或姐姐,如何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是投射性的測試,幫助寶寶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你可以怎麼做】 1. 媽媽可以問寶寶開放式的問題:「你覺得故事中的哥哥(姐姐),對於弟弟(妹妹)要出生的感覺是什麼呢?」讓寶寶自由地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2. 如果寶寶出現負面的情緒:「喔!那這樣哥哥(姐姐)以後會很辛苦,因為媽媽就會變成弟弟(妹妹)的了!」此時可以對寶寶表達同理及了解的感覺,適時地溝通、處理及開導。 招式2.新生兒彌月 很多親朋好友會來探視和祝賀,並且帶一些禮物給媽媽和新生兒,這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也送哥哥(姐姐)一份禮物喔!否則他會感覺到明顯地落差、被忽略,而產生重重的失落感! 招式3.新生兒出生之後 爸爸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很容易將哥哥(姐姐)忽略了喔! 【你可以怎麼做】 爸爸媽媽可以請哥哥(姐姐)也來照顧弟弟(妹妹),派給他簡單、可達成的小任務,如:幫忙拿或丟尿片等,讓他也進入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被肯定的小幫手,可緩解他被競爭的感覺。 招式4.撥出特別時光 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老大情結」較為嚴重,也許需要特別花時間單獨陪他,因為爸爸媽媽可能將許多時間投注在新生兒的照顧上,較忽略照顧大的,使他感到難過、不被關愛。 【你可以怎麼做】 1. 可以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當作是親子間的特別時光,告訴他:「媽媽之前花很多時間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這十分鐘是完全屬於你的,你要做什麼事,媽媽都會陪你做。」 2.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妳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他會覺得雖然媽媽平時很忙,但自己還是擁有特別的時間,享受爸爸媽媽的愛。 招式5.禁用比較法與責備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怎麼還會嫉妒弟弟(妹妹)?你好丟臉喔!」爸爸媽媽對寶寶說出這句話時,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其實背後的衝擊是很大的,不但會讓寶寶感到難過和反感(因不被人喜歡),嫉妒心依然存在,使他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更盛。 【你可以怎麼做】 1. 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嫉妒的情緒時,不要急於責備,應先同理他的感受,安慰他:「我們知道你很難過!」畢竟嫉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再與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2. 另外,爸爸媽媽平時就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這會讓哥哥(姐姐)感到委屈,沒有被同理。爸爸媽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哥哥(姐姐)的感受,多注意他的情緒變化,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和想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資料來源: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226期) 育兒須知單元)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2006年06月20日
公開
24

感謝秀樺轉寄此篇文章,看了後真的是有所啟發... ------------------------------------------------------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轉貼〉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 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 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職業女性的親子時間

2005年04月12日
公開
25

很多媽媽是職業婦女 沒有太多時間陪陪孩子 這兒有兩篇文章覺得不錯 和媽媽們一起分享(感謝文媽的分享) 文章內容: 職業女性一旦成為媽媽,生活節奏就會快了許多。如何在事業與媽媽角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呢?我認為重要的是媽媽本身對親子時間“內容”的把握。   1.Chatting time(閑談時間)   與孩子隨意交談,重點在於傾聽孩子的聲音:他今天在幼兒園裏都做了些什麼事,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玩得是否開心,有什麼有趣的事或讓人不開心的事,喜歡誰、討厭誰、誰的表現最特別、誰穿的衣服好看等,都可以談論。“閑談”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少發表意見或評價,少指導、建議,尤其不能批評。也不要對孩子的觀點加以評論,你的重點是感受他的經歷,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他應該有他的思想,他的感受和他的標准,雖然這些想法很幼稚,甚至是錯誤的。你可以引導,但首先要讓孩子把他的想法表達出來,而不是讓他說出你認為是正確的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先對你的孩子洗耳恭聽。   “傾聽”的目的不僅在於瞭解孩子,更在於你給了孩子一個機會:一個學習自我表達、整理思想或情緒、自我反省、自我修復的機會。年輕父母應注意把握。   2,Kiss time(親吻時間)   孩子與成人一樣需要愛,需要知道有人愛他、有人關心他、在乎他。愛使孩子產生自我價值感,這是自信心、自尊心發展的基礎。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們有意識地表達愛的行為並不多。我們親孩子、抱孩子,撫摸他的小臉,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我們太愛他們而“情不自禁”這樣做了。可是當孩子長大一點的時候,我們仍然如此愛他們,可是出於種種原因,我們會以另一種越來越含蓄、越來越隱藏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感情。在孩子3歲以後,親子間這種親密行為可能就開始減少。實際上,孩子是非常感性的,他們需要親密的肌膚接觸,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証明、來感受你愛他、他愛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有強烈的情感需要和追求肌膚刺激的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些需要,孩子才可能獲得安全感,才可能開心,才可能樂於接受你的引導或教育,才可能健康地發展。你對孩子表示愛的行為,就能滿足孩子的這些需要。   國外有一個心理學家為了滿足他的孩子們的這些需要,在家中設定了一個“裝滿愛之杯”的活動,他時時詢問他的孩子們,他們的愛之杯有多滿,如果他們說“只有一點點”,他就親他們的臉蛋直至他們說“滿了”。他用這種方法,使他的孩子們每天都很開心,也使他的教育更容易進行,也使孩子們更大膽、更開放、更健康。   3,Playing time(遊戲時間)   看孩子玩,欣賞他的遊戲作品,找出其中有特色、你非常欣賞的地方。你也可以和他一起玩,與孩子合作一起完成一件“傑出的”作品。   但你一定要記住,玩是孩子自發的行為,是為獲得快樂的,是不必接受社會評價的。你不要把你的建議或意見或指導反映出來:“把這塊積木放在這”、“這裏應該是紅色”等等,這些都是你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游戲的主角是孩子,不是你。還有一種游戲對孩子的發展非常有益,那就是和孩子玩“打鬧遊戲”。游戲中,孩子總是勝利者,而你,扮演一個“魔鬼”、一個“壞人”、一個“笨員警”、或者是個“大肥貓”,而且不管你多強壯,最後你總是會“輸”給孩子,被他打敗、被他制服、被他耍弄。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在孩子面前總是很高大,雖然你可能會蹲下身來和孩子講話,但你就是比孩子強大,他要依賴你。所以,在你和孩子的關系中,你多數時候都處於強勢,而你的孩子無可爭辯地處於弱勢地位,即使你的孩子已瞭解了掌控你的方法(如他知道他的哭聲對你有無窮大的控制力),但他還是在以弱賣弱。在這類遊戲中,讓你的孩子處于強勢,讓他感到自己的力量,自己對局勢的控制、對別人的控制和由此產生的  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感”,這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發展非常有利。   4,Emotional time(情緒輔導時間)   情緒的成熟是心理成熟的重要內容,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和保証。情緒能力的發展包括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理解和認識別人情緒的能力、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在這五種能力中,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所以,在和孩子的相互作用中,父母應經常有意識地留出對孩子進行情緒輔導的時間:“你今天好像不開心”、“你感到很沮喪”、“你的小金魚死了你很傷心”、“今天幼兒園遲到了你感到很不好意思”、“比賽沒拿到名次你很羞愧”等,幫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情緒,對每種情緒給一個標簽,告訴他這是什麼情緒,它會讓你有什麼感覺(如生氣讓你想打人或摔東西),當時孩子是如何處理的,處理的效果如何,還有什麼處理方法、可能的結果如何等。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和接納,也有機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整理、反思,並積累了在以後的生活中處理情緒問題的經驗。   研究表明,對孩子進行情緒輔導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更成熟,更大膽,更合作,更獨立,也更具有耐挫能力。   5,Reading time(親子共讀時間)   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電子保姆代替了母親。電視、VCD中有可愛的卡通人物和情節簡單、適合孩子口味的劇情足以吸引孩子的眼球,使母親在做家務或在家工作時不會有個“小討厭”一直讓你無法安心做事。最近的研究卻發現,卡通片、遊戲性的知識軟件在教孩子知識、給孩子樂趣的同時,也阻礙了孩子閱讀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由於孩子已習慣於視覺形象的刺激和借此進行的形象思維,他們對抽象的符號、對語言文字等都不感興趣,更不喜歡閱讀,這不利於孩子進入學校的學習適應。   另一方面,這些電子保姆可能也會剝奪孩子與父母親密交往互動的機會,它可能會使孩子沉溺于虛擬的卡通世界中,在與卡通人物“交往"中完成他的社會化過程,他可能會逐漸有意無意地模仿卡通明星們特有的行為模式和行為規則,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   孩子獲取知識、發展創造力的最好途經,不是電子保姆,而是書籍。對學前孩子來說,因為他們可能識字不多(沒必要強求孩子識字),母親每天至少應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閱讀,讓孩子感受閱讀的樂趣,感受文字的魅力,並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而在這個過程中的另一個收獲就是親子關系的發展。 ●儿童心理學博士 李燕 資料來源: http://china.sina.com.tw/baby/edu/2003-05-27/55_6655.shtml 另一篇文章::職業媽媽如何提高親子質量 http://china.sina.com.tw/baby/edu/2003-03-13/55_62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