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琁琁ㄉ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美術課(1)~黏土河豚

2006年04月21日
公開
1

今天的天氣不錯唷~ 媽咪帶琁琁再去試上藝術創意課程 跟哈維媽咪.哈維約在捷運站碰面 嘿嘿~哈維媽咪今天順利早起嚕! 雖然哈維賴了一下床 不過我們還是第一個到達教室的 哈維看到琁琁先給個微笑 咦~今天哈維心情還不錯ㄋ! 琁琁和哈維先在教室玩玩具 哈維把圓狀積木一個個拿給坐對面的琁琁 兩個小朋友一點都不陌生了 哈維終於開口叫"阿姨"和"妹妹"了喔! 小朋友們陸續到達教室 今天的課程是黏土媽咪以為還是畫畫 原來每次的課程都不一樣 大家坐好位置老師準備上課了 琁琁和哈維也認真的聽老師說話 老師先發給每個小朋友一盤白膠和一塊塑膠版 要把白膠塗抹在塑膠板上 琁琁很開心自己要動手塗抹 然後老師給一團藍白混合的黏土 要小朋友在手掌揉成一個圓形 琁琁在家有玩黏土所以會揉圓形 哈維對黏土還是有點害怕 不過已經願意嘗試觸摸玩耍 接著老師說把藍白的黏土平壓在塑膠板上 讓黏土成為海洋 琁琁會拍一拍壓扁但還是媽咪做處理 老師再發一團黑白混合的黏土 揉一揉做成一顆顆石頭放在海洋邊緣 琁琁已經開始玩起黏土捏一小塊一小塊的 接著步驟是媽咪幫忙做的 在海洋中間塗上白膠後 把紅色的黏土揉成圓形放上去 在尾端捏一個魚尾巴 白色黏土做眼睛黑色黏土做瞳孔 粉紅色黏土做嘴巴 老師再發一盤塑膠小棒針 要把棒針沾白膠後插進魚身體當做刺 成品是一隻河豚 琁琁很認真的把棒針沾白膠然後插進魚身體裡 此時哈維已經下了椅子去玩玩具了 哈維媽咪就接著完成作品 完成大部份之後媽咪拿了一團黏土給琁琁 讓琁琁把剩下的棒針插進黏土裡 然後琁琁就說做的是"毛毛蟲" 呵呵...媽咪怎麼看都不像是毛毛蟲 琁琁還拿給哈維媽咪看ㄋ 就在完成河豚作品之後哈維願意再回座位 而且對棒針刺進黏土感興趣了 最後步驟是把似毛毛蟲的鐵絲捲曲做成海草 哇~終於完成了~ 黏土河豚 雖然沒有很好看但是過程很有趣 琁琁從開始上課坐到完成作品大約40分鐘 琁琁真的很棒喔~ 中午爸比帶媽咪.琁琁 和哈維媽咪.哈維去吃午餐 點了四菜一湯的合菜再加一盤炒飯 哈維胃口還不錯前菜吃了不少 但是正餐吃一半就坐不住 哈維媽咪辛苦了呀~ 用完餐爸比回去單位上班 媽咪.琁琁和哈維媽咪.哈維坐捷運到頂溪站 等捷運的時候兩個小朋友跑過來追過去的 還會互相抱抱在捷運車上玩剪刀.石頭.布 兩個人都沒輸贏喔~因為最後都只會出~布 哈維媽咪去買印表機墨水 然後陪媽咪去百事特拿衣服 哈維想睡覺了哈維媽咪趕緊回家囉 媽咪帶著琁琁也去搭捷運了 阿媽打電話說去公司拿一下東西 阿公再載媽咪回家 媽咪看琁琁想睡覺 但還是問琁琁要回家睡覺還是去找阿媽 琁琁說要去找阿媽 所以媽咪就到公司去了 阿媽又買了衣服給琁琁不過有點大 阿公和阿媽問琁琁今天上什麼課 琁琁會說"黏土" 問好不好玩?琁琁回答"好玩" 回到家琁琁和媽咪都累斃了 兩個人都一下子睡著了 今天真的很高興跟哈維媽咪.哈維一起聚聚 很愉快的回憶捏!

我不喜歡幫人退燒

2006年04月15日
公開

我不喜歡幫人退燒(真希望大家都有這種常識) 大村鄉衛生所╱黃建成醫師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三個孩子從未沒有使用退燒藥(包括燒到四十度以上),你相信嗎?我連續看過數萬人次的民眾從未沒有為他們打過一劑退燒針,你相信嗎?你大可相信的,因為我不喜歡幫人退燒!事實上,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須要處理的,因為發燒不是病,它是生病時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生理現象。會發燒,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發燒是身體出了狀況的警示,好比敵機來襲時防空警報響起一般。我們要治療的是病,是擊退敵機,那有想盡辦法消滅警報器的道理。 發燒的原因 我們的腦子裡有個叫「下視丘」的地方,專門負責調節人的體溫,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當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受了某種影響就會發燒。可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等)感染造成的。 病原體感染人體後,體內的免疫系統便會動員白血球與敵人作戰,並刺激淋巴球產生抗體配合消滅敵人。當病原體與白血球作戰後,其殘骸會釋出一種叫『熱原素』的東西,隨著血液循環到下視丘把體溫調高,人就發燒了!所以說,發燒是免疫功能正常下,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健康的反應。反之,如果免疫功能太差,例如有些早產兒、老年人與重病者,想燒也燒不起來。 會燒過頭嗎? 不會的!大多數民眾都以為發燒就應該馬上退燒,否則萬一燒過頭了,燒壞腦筋,怎麼辦?他們通常可以舉出例子加以証明。其實每個例子都是誤會!他們所舉的都是腦膜炎的個案。 腦膜炎是病原體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頭痛、頸僵、嘔吐、高燒、昏迷等。好了之後,一部分人有癩癇或智障的後遺症。一般民眾不知道『腦膜炎』這個病,只曉得該病人曾經發高燒,就認定是它幹的,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一個腦膜炎的患者,不管燒到多高,有沒有退燒藥,結果都是一樣的。 試想,破壞腦組織的那些病原體,要治療疾病的話,應該努力消滅病原體才對,給退燒藥有什麼用呢?何況發燒有一定的生理極限,高溫到某個限度就會停下來,不會愈燒愈高的。持續高燒是因為病原體還沒被完全消滅之故,等病原體消滅了,燒自然就退了! 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 發燒是人體生了病的警示,發燒的高度、形態與時間,都可提供醫師當作診斷與治療的參考。不當的退燒有時會隱蔽病情,影響診斷。譬如說合併腹痛的發燒,未經診斷前不給退燒藥(也叫作解熱鎮痛劑)已是醫界的共識。 不過發燒引起種種的不適,到底需不需要給退燒藥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不是禁忌(不合併腹痛)的情形下,如果學生須要繼續上課的話,給顆退燒藥是恰當的。碰到講也講不通的家長給些退燒藥也是可以解釋得過去的?如果是上班時間,我會考慮吃個退燒藥,否則發起燒來臉紅、心悸、四肢無力,如何面對病人呢?至於在家沒事的話,我只會多喝開水,多休息以待燒退。 小孩子對發燒耐受力比大人好,有時燒到三十九度以上仍然若無其事,活蹦亂跳的。如此,為什麼要給退燒藥呢? 我是不贊成一發燒給退燒藥的。本人初來大村衛生所上班時,發現護理人員打完預防針後就例行發給退燒藥,覺得這樣相當不好,容易讓民眾以為發燒就想該馬上吃藥退燒。於是交待護理人員往後不用發給退燒藥,以教育民眾取代之。打預防針(主要是三合一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兩三天就好了,根本不須要治療!榮民總醫院有項研究,把打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小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退燒藥,一組不給退燒藥。結果發現不給退燒藥的這組其血清抗體濃度較高,可見發燒多少還是有驅動免疫方面的益處。 需要打退燒針嗎? 原則上是『能不打針盡量不打針,能不吃藥盡量不吃藥』。『退燒針』在先進國家早已被禁用!可能是國人太愛打針的關係吧!衛生署尚未明令禁止。許多開業醫也樂用不疲!然而純從醫學的觀點與教育的立場來看,打退燒針應該盡量避免的!除了針劑可能引起的種種併發問題之外,試想,有多少擔心焦慮的父母帶著小孩半夜求診,只為了本來他們可以自行處理的發燒呢?有多少發燒的病人或家屬在看完病後主動要求醫師為他們打一針呢?也許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的醫師也一視同仁的對待自己的親人!不過我仍然深信,當個醫師的小孩,好處之一是針打得比別人少! 發燒要不要看醫生? 我建議發燒的病人還是趕快看醫生為宜,好讓醫師為您診斷並治療你的病。領了藥之後,除非有發燒以外的重要症狀,否則應該放心的把藥吃完再說,千萬不要只因為發燒而一再求診!有不少父母們,小孩吃了藥後燒還不退或退了又燒起來,以為該位醫師的處方沒效,以為該醫師的處方沒效,半夜三更又帶去看急診,甚至一連看了幾位醫師,真不值得如此!要知道,我們治療的是病,不是發燒啊!而疾病引起的發燒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不管有沒有使用退燒藥都是這樣。等急性期過了之後,燒也就退了! 如何照顧發燒的病人? 前述提及,我的三個小孩從沒有使用過退燒藥,那麼我是怎麼照顧他們的呢?簡單的說,盡量讓病人舒服一點就是了!譬如說讓室內通風良好、多喝開水補充散失的水分、衣物不穿過多以舒適為宜、冬天用溫水,夏天用自來水擦操、冰枕可使頭部、臉部涼快些,以上都是幫助病人的好方法。我常告訴年輕的媽媽『一個優秀的母親要學會孩子發燒時不使用退燒藥』。 結論 發燒不是病,它是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罷了!我們看醫生的目的是要治療病,不是要治療發燒,退燒藥的使用,只不過是讓病人舒服一些而己。為了免於民眾因『發燒看病』所苦,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教育民眾正確的面對與處理發燒的常識。筆者看病時,是否要開給退燒藥常常由患者自己決定,發現不少年輕的媽媽都能接受不使用退燒藥的觀念,也因此減少了帶小孩子看醫生的次數。 筆者認為單純為退燒而打針應該被避免的,當民眾的醫療常識提昇之後,除非醫師認為給退燒藥對病人的健康有所幫助(少數案例如此),否則是否開給退燒藥應該由病人自己或家屬來決定。民眾也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相信將來有一天『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會成為為普遍的醫療常識。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2006年04月10日
公開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而感到驕傲、寬心。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甚至以身作則,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需求之外,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自然就會停止,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當然孩子更不例外,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

藝術創意試讀

2006年04月07日
公開
1

琁琁要上10點鐘的藝術創意試讀課程 到達教室還有十分鐘的時間 由於教室剛好在爸比單位旁邊 所以媽咪就先帶琁琁去找爸比 因為媽咪想上廁所啦!ccc... 第一次跟爸比同辦公室同事 -彭光菁碰面 她的小男孩比琁琁大一歲 光菁阿姨看到琁琁直說好可愛 琁琁也有禮貌的叫"阿姨" 由於上課時間快到了 媽咪趕緊帶琁琁去教室 有一個3歲的姊姊和一個 2歲10個月的哥哥 加上琁琁共三個人一起上課 小美老師的兒子已經上國中了看不太出來 琁琁雖然是年紀最小的 但是最活潑到處晃 會叫"老師""阿姨""姊姊""哥哥" 大家都很喜歡琁琁直說好可愛 最讓他們驚訝的是 琁琁很會說話 都能夠聽的懂然後跟他們回應 不太相信琁琁只有1歲8個月 老師把座位.圖畫紙. 用品都準備好 媽咪幫琁琁穿上圍裙 準備就緒開始上課嚕! 老師先自我介紹 然後小朋友點名 老師喊到琁琁時 琁琁也會舉手說"右" 老師和另外2個媽媽 都覺得很有趣 琁琁會認真聽老師說要畫圓形 拿到彩色黑筆之後好高興 開始畫呀畫 雖然琁琁還不會畫圓形 然後老師說拿蠟筆 在圓形內圖色 琁琁把每一隻蠟筆都拿起畫 還是隨便亂圖 最後老師拿水彩筆沾顏料 說在圓形外圍畫點點 琁琁會畫點點不過沒多久 就對洗水彩筆的水桶有興趣 一下沾水一下沾顏料忙的很 圖畫紙被畫滿琁琁就說要"換"(意指換一張紙) 琁琁畫的挺高興手.圍裙甚至臉都有沾到顏色 媽咪也忙著跟琁琁畫還怕琁琁拿起來吃或直接圖臉 大約40分鐘琁琁就說"不要" 把紙推開想下來了 媽咪就帶琁琁去洗手 還好蠻容易清洗的 洗完手琁琁開始吃餅乾玩玩具 有一個2歲8個月的哥哥 在半途進教室上課 陸續小朋友們也都結束畫畫 媽咪們聊聊天 小朋友吃餅乾玩玩具 唉~媽咪真是糟糕 忙著陪琁琁都忘了拍照 捶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