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琁琁ㄉ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6年04月03日
公開
1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有趣對話

2006年04月03日
公開
1

天氣真的變熱了耶... 幫琁琁穿上短袖和裙子帶了件薄外套 中午到公司跟阿媽會合 一開始琁琁又有點怕生了 但是一落地沒多久就開始趴趴走 阿媽看到琁琁昨天跌倒膝蓋受傷的地方 阿媽問琁琁會不會痛痛 琁琁突然眼框含著淚說\"沒事~沒事~" 阿媽和淑英阿姨看到忍不住一直笑 琁琁有那~麼~可憐又勇敢嗎? 心惠阿姨說琁琁現在很會說話了喔 能夠跟心惠阿姨對話耶... 下午跟阿媽到永和幫琁琁換新衣服尺寸 阿媽還要到醫院看阿祖 媽咪就帶琁琁去找曾阿姨 一年多沒見面曾阿姨又發福了些 門市生意仍舊很不錯 曾阿姨是第一次看到琁琁 說琁琁很像日本小女生 而且琁琁很會說話 搭捷運回家琁琁都很乖也知道會說"捷運" 還會幫媽咪看地上紅燈有沒有亮起來 表示捷運要進站囉! 等捷運時琁琁想要坐在椅子上 媽咪說抱抱坐在媽咪的腿上就好了 椅子可以讓別人坐呀 然後看到一個伯伯走過來 琁琁就揮揮手說"阿伯~坐坐" 阿伯頓時有點尷尬不知道如何回應 最後阿伯說謝謝坐了下來 呵呵...連媽咪也嚇了一跳啊! 琁琁拿一罐綠茶寶特瓶說"媽咪開" 媽咪拿過來假裝用力的開 然後媽咪說"打不開耶..怎麼辦?" 琁琁就手握拳頭說"加油" 哇哈哈~ 爸比在旁邊看了笑哈哈怎麼這樣回答咧! 媽咪是故意不想打開 但是琁琁喊加油那媽咪到底該不該打開來咧? @@ 晚上琁琁看到爸比拿了一條抹布 就說"小白"(我和爸比聽到的音是這樣) 媽咪就問琁琁是說"小白"嗎?什麼是小白呢? 琁琁回答說"不懂" 然後用手抓一抓頭(表示思考的意思) 琁琁是指爸比和媽咪不懂意思要想想看呀! 爸比和媽咪真的愣住~哪ㄟ按捏? 琁琁~媽咪有點怕了妳 妳怎麼像個小大人了啊!

媽咪同學會

2006年04月02日
公開
1

兩年一次的專科同學會聚餐在今日 時間是中午地點剛好選在公館 所以爸比.媽咪帶琁琁坐公車去 同學參加的人比上次少 不過總人數並不少 因為有攜家帶眷的呀! 主辦人其中之一~~雅雯~ 全家(老公.女兒和兒子)從平鎮北上 桃櫻帶著幼稚園大班的大女兒 坐客運從台中來 惠華帶小女兒8個月自己開車過來 雅惠帶小一的大女兒從桃園來 真的很佩服這些同學 這麼熱情參與聚會 麗娟原本不打算參加 但是她的兒子跟琁琁是同一天生日 但是差一歲 所以打電話要她帶來跟琁琁見見面呀! 鳳娟這個被遺忘聯絡的同學 昨晚打電話要她盡量抽出時間過來 真是沒讓媽咪失望呀~ 鳳娟帶著老公和兒子來了 上回見面我們都還是大肚子懷孕中 律棋比琁琁小3個星期出生 不過比琁琁高體重也比較重 之前聽鳳娟說律棋很乖 但是過年回馬來西亞 跟妹妹的小孩學壞了 現在會打人.亂叫.吐口水 桃櫻的女兒星彤 坐在律棋跟琁琁中間玩 但是律棋這些舉動 星彤竟然搬起椅子到另外一邊 說"要搬家了" 因為星彤受不了律棋 呵呵...小孩真是天真又直接呀! 琁琁會跟姊姊玩剪刀.石頭.布 (只會握拳頭和張開手說"布") 姊姊說什麼話做什麼動作琁琁都會學 律棋就在旁邊哈哈笑 小孩在一塊就是這樣好有趣呀! 有的同學還在唸書.有的還沒結婚 有的結婚還沒生小孩 有的結婚也有小孩了 有些仍留在護理界.有些已轉相關行業 有些已經脫離護理.有些當專職媽媽 又能跟久違的同學見面聚聚 覺得真的很棒 但是有點像小朋友同樂會 因為小朋友一碰到就玩瘋了 在餐廳裡到處跑 唉~追孩子時間比吃飯時間多呀! 回家走台大校園順便逛逛 琁琁開心的跑不小心跌倒好幾次 右腳膝蓋有點淤青 媽咪在想夏天快要到了 如果穿裙子不就肯定破皮了 真是傷腦筋啊!

shopping+與哈維媽咪.哈維有約

2006年03月30日
公開
1

今天的天氣陽光普照但是又不至於太熱 下午媽咪就帶著琁琁到永和 等公車的時候 琁琁只要一看到公車就招手說"來~" 還好媽咪不是站的很靠馬路 否則萬一不是要搭的公車停下來 而媽咪和琁琁又不坐的話不知道會不會被罵? 轉搭捷運媽咪跟琁琁說這是捷運 琁琁就一直重複的說"捷運" (捷的音不準媽咪不會用文字形容啦!) 等捷運的時候有一個阿媽帶著一個小男生 小男生是1歲7個月但是比琁琁小 他現在只會叫爸爸和媽媽 媽咪覺得應該要多多跟小孩互動 這樣小孩學習的速度才會比較快 琁琁從坐公車到捷運都乖乖的坐在媽咪腿上 雖然琁琁似乎想睡覺 但是叫琁琁趴在媽咪身上睡 琁琁卻搖搖頭說"不要~" 爸比下班跟媽咪約在太平洋百貨 爸比就帶著琁琁到仁愛公園走走 這樣媽咪就能夠好好血拼了 晚餐時間爸比帶琁琁再回到太平洋百貨 跟媽咪一起吃晚飯 爸比說公園有2個高中女生 剛打完羽毛球坐在旁邊休息 琁琁看到就走過去指著羽球拍說"我~" (意指想要拿) 姊姊就給琁琁一隻羽球拍 琁琁相當高興然後跟姊姊一起玩 真可惜爸比沒有帶相機啦~ 公園旁有人在賣考鳥蛋爸比抱著琁琁看 老闆會一顆一顆串起來 結果琁琁就喊"One~Two~Three~Four" (因為一串4顆) 老闆很驚訝說"好棒喔~還數英文的耶!" 聽爸比述說媽咪好想也能夠親眼目睹喔! 晚上跟哈維媽咪有約 要拿跟小牛拍照的大頭貼 哈維媽帶著哈維在巷口等媽咪和琁琁 有一個哈維媽多年的好友在那一起聊天 看不出來那個阿姨已經有唸大學的兒子了 最後阿姨還買飲料請哈維和琁琁喝 謝謝阿姨嘿~ 哈維媽今晚戴著眼鏡臉色不是很好 哈維媽說今天起床就頭痛所以沒去上班 希望哈維媽身體要照顧多多休息唷~ 哈維今天超級high 跟上次碰面好像是完全不同一個人 會主動過來抱琁琁 和琁琁一起裝鬼臉.一塊哈哈笑 甚至於哈維還在琁琁身邊繞圈圈 哈維難道你都不會頭暈嗎? 哈維帶琁琁看騎樓上有小鳥築巢很可愛 兩個小朋友有伴能一起玩真的很開心 琁琁是第一次下午沒有睡午覺一直到晚上 琁琁今天體力精神超級好 不過晚上沒有5分鐘就睡著了 媽咪想琁琁應該可以睡的很安穩 因為太~累~了~吧~

打預防針

2006年03月28日
公開
1

今天是琁琁打預防針(日本腦炎)的~大~日子 以往阿媽會跟著但是今天媽咪自個帶琁琁去 因為阿媽現在每天下午都要去醫院看阿祖 所以不要讓阿媽趕來趕去的 媽咪晚一點才到醫院免得在那裡等半天 也是怕琁琁等的不耐煩開始東跑西跑 媽咪牽著琁琁的小手慢慢走到醫院 琁琁邊走邊跳很開心 一進到醫院大廳往小兒科走 琁琁好像裝了雷達開始覺得不對勁 馬上緊張起來腳步變緩慢的說"不要" 媽咪就抱起琁琁走往健兒門診了 哇~還差3號才輪到琁琁 媽咪時間算的真是準呀! 琁琁開始想要哭媽咪就說沒事啊! 琁琁靜靜坐在媽咪腿上也跟著說"沒事" 只要看到小朋友哭哭或者護士走出來 琁琁就會一直說"沒事~沒事" (好像在安慰自己) 有一個阿姨對琁琁說哭哭就會不漂亮喔! 要勇敢一點好不好?琁琁回答"好~" 阿姨問琁琁叫什麼名字?幾歲? 琁琁會回答"琁琁"."1歲"(手指還比1) 阿姨說琁琁很會講話唷~ 阿姨離開的時候琁琁有禮貌揮手說"拜拜" 有一個阿媽抱著孫子來打針 琁琁可以轉移注意力跟弟弟玩 才剛剛要玩起勁時弟弟要先離開了 這時琁琁有意願要從媽咪腿上下來 但是只有站在媽咪腿邊沒有離開 輪到琁琁看診一進診療間就放聲大哭起來 醫生要看診.聽診都沒辦法 拿玩具給琁琁玩琁琁搖搖手說"不要" 然後一直哭著說"沒事~沒事~" 醫生都覺得很好笑 媽咪要離開診療間琁琁趕緊跟醫生說"拜拜" 呵..琁琁巴不得快快逃離吧! 領了藥打針琁琁又哭的慘烈 不讓媽咪碰打針處 出醫院大門媽咪和琁琁又手牽手走回家 琁琁依舊邊走邊跳似乎忘了剛剛發生的事 天真的小孩呀~ 琁琁晚上睡覺突然哭哭 媽咪一進房間聽到琁琁說 "沒事~沒事~不要~" 原來是琁琁在做白天打針的夢 潛意識裡琁琁還是相當害怕到醫院的 琁琁不怕~媽咪在身邊唷~

如何改善孩子的分離焦慮?

2006年03月27日
公開
1

何謂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當寶寶和對他有反應的人面臨分離時,會產生一種不適應行為,而這種行為表現出來的包括:抱著父母不放、有懼怕表情出現、情緒不穩定、害怕、愛哭、耍賴、躺在地上不起來…等。 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有分離焦慮,有些孩子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絲毫無陌生害怕情形,而且還能不懼生的玩得很開心。 分離焦慮的產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滿六個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細心照顧他的需要,不論是由誰來照顧,似乎差別不大。但是到了六個月之後,孩子開始會對陌生人及陌生環境產生害怕的情緒反應,也會開始對與他有密切關聯的人,如媽媽、保母之間,產生一種特殊的「依戀」,這樣的牽掛,會在寶寶要離開那個人時,產生所謂的「分離焦慮」。 如何改善孩子的分離焦慮? 讓孩子學習獨處 讓小嬰兒獨處,並不是意指丟下他一人,讓他真正的「獨處」,而是在喝過牛奶,換過尿片之後,把寶寶安頓在媽媽的房間裏或客廳中,讓他自己玩。 剛開始寶寶可能會玩自己的手,或注視某一個物體;慢慢地父母可以幫寶寶準備一些玩具,只要他能專注於自己的活動,父母都不要去打擾他;尤其是有些長輩,看到自己乖乖玩的寶寶,會忍不住過去抱他,更要避免喔! 給孩子遠距離的安慰 如果在培養寶寶獨處時,寶寶哭了,該怎麼辦呢?建議媽咪、爸比不要馬上過去抱孩子,否則孩子就會學到—我一哭,你們就會來抱我,然後每一次都「比照辦理」,往往讓父母疲於奔命! 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悄悄觀察確定孩子安全無虞,然後媽咪爸比繼續自己的事情,但嘴上先跟寶寶說話,用和緩的聲音安慰他,讓寶寶知道父母對他的需求並不是毫無反應,但也讓寶寶知道,父母有其他需處理的事情,等把事情告一段落後會去抱他,他必須學習等待。 遵守諾言,建立寶寶的信賴感 在要跟寶寶分離時,很多媽咪都會說:「寶寶要乖乖,媽咪下班就來接你」;或者是讓寶寶獨處時,跟寶寶說:「媽咪忙完就會抱抱你」,這時可一定要遵守諾言喔!有些人認為,寶寶還小,聽不懂大人說什麼,孩子只要安靜下來就好!這可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在這些過程中,家長都遵守諾言,一下班就去接孩子,一忙完就陪寶寶,可以讓孩子對「等待」深具信心,也更願意等待,同時也能建立他對人之間的信任與正面觀感。而有自信、有正面想法的寶寶,性格也會更獨立喔! 叮嚀 在培養寶寶獨立的過程中,其實也在考驗家長的耐心、包容,以及堅持原則的立場。例如: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往往會因為孩子熟練度不夠,加上愛玩,一頓飯要吃上一、兩個鐘頭,也把桌子、地板、衣服弄得髒兮兮。此時如果家長覺得無法忍受,便過去幫忙孩子,破壞的往往是訓練到一半的獨立,以及自己的教養態度! 在教養過程中,過與不及都不好。太不跟寶寶接觸,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也缺乏自信;但若一直跟寶寶黏在一起,又容易養成依賴性格。為人父母者的尺度拿捏,關乎孩子的性格養成喔!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006年03月23日
公開
1

你大概很熟悉這個情景:擁擠的公園遊樂場,女兒正預備從溜滑梯上溜下來,卻被另外兩個孩子擠開,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裏;沙坑裏,兒子一轉身,小鏟子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眼帶憤怒、責難,卻開始向你求救。 你即使再講求禮讓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據理力爭,甚至寧願他負人,也不願他被人欺。你開始懷疑,「為什麼我女兒那麼沒自信,連對這矮她半個頭的小孩都沒輒?」「為什麼我兒子那麼畏縮,不能理直氣壯地自己去把玩具搶回來?」你擔心,三歲時無助的眼看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到30歲會不會把大好的工作機會拱手讓人?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這種強悍地把別人推開的自我中心特質,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斬獲?這就是所謂的「自信」? 真假自信 德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學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顧推開別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許能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事業、一輛賓士車、存款、股票足夠用到下輩子,但這些外在的成就並不等於自信。這樣的人愛吹噓,表現出掌控大局的氣勢,實際上卻經常不滿足,有錯總怪罪別人。這是一種虛假的自信。 德國的專家們認為有真正自信的人,能自我反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而且承認自己的錯誤,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他堅持自我,能在重大時刻(不論涉及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決定。他討人喜歡,很少陷入恐懼,不訴諸暴力,不易上癮。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的形成需要內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德國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Renate Hoerburger)表示。自信不僅代表深信自己能充分發揮,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也需要被周遭的人接納,希望別人尊重和肯定自己的成就。當一個人的自我觀感和別人對他的印象沒有衝突時,自信就油然而生。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該如何協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德國的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行為生物學家都一致建議,要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戰三大原則缺一不可。當然,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每天都戰戰兢兢的恪遵這三大原則。重要的是,這三大原則在每天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親子關係的基石 人類辨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就是他的父母。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嬰兒就從父母的臉龐和反應上,辨認出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映」。孩子發出「ㄅㄦㄅㄦ」的聲音,就回以「ㄅㄦㄅㄦ」;孩子咧開嘴,就報以笑容;孩子感覺孤單,就把他抱起來安慰他,感覺無聊,就逗他玩、讓他高興,餓了,就餵他。孩子慢慢從這些互動中學到「我很有價值,如果我很無聊、餓了,有人會來照顧我。」 嬰兒透過和父母的親密接觸,開始認識周遭環境,學習表達自己。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嬰兒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覺,並適當的回應,就能教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主動表達。透過不斷重覆、可預期的互動,孩子(即使還在襁褓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建立了這層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達感覺,而且能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躺在搖籃中的寶寶哭了,是需要安靜?是害怕?還是希望被抱起來?是尿布濕了?累了?還是真的餓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適當的反映出來,或者成人做出一種嬰兒不能理解的反應,嬰兒對自我的認識就會扭曲。「試想,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塞進母親的乳頭或奶瓶、奶嘴,小嬰兒就在懷疑中學到,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可以『吃』來回應,」德國弗萊堡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Gabriele Haug-Schnabel)提醒。 當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時時相符,但是為求得片刻安寧而塞住他嘴巴,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郝斯娜柏建議,父母只要聽從自己的同理心、花點時間,就能了解孩子的「語言」,並幫助他表達自己。因為「兒童發展的每一大步,不會憑空而來,是植基於每一天的練習,」她強調,父母的日常行為和活動,足以影響孩子的期望、經驗、情緒。 明確的界限——聰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形,開始挑戰成人的權威。透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的衝撞既訂的規則及體驗其後果、挑釁大人的反應,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德國立科堡的教育顧問柏華格(Hans Berwanger)表示,他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種「爸爸媽媽最偉大」的感覺。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底線到哪裡。 這個答案要具體簡明。不論是擴大他活動空間的「可以」,或明確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須前後一貫。只有設定一貫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他周遭的環境,而且提供一種「有些規定永遠必須遵守」的安全感。 每個兩歲小孩都覺得按鈕打開爸爸的CD音響夾再關上是一大樂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卻又只在一旁搖頭嘆氣,孩子就會懷疑,「他到底讓不讓我玩?」結果反而導致孩子不斷的開開關關,直到他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為止。柏華格表示,其實不需輕打小孩手指(以示處罰)、不須爭吵也不須吼叫,只要簡短、堅定的「不可以」三個字,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就足夠了。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沒有行動,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時,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父母設下清楚且一貫的界限,同時也傳遞了大社會的規範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約定愈清楚、愈可預期,孩子日後進入幼稚園、學校、職場,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處。他會因為想多了解、積極參與,而主動去找界限、結果、原因,柏華格認為這種透過體驗得來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護孩子對抗無助感。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平衡點的拿捏。設定界限並一以貫之,更是對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驗。不但要收,同時也要放,容許孩子實驗的行為空間。父母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讓步,也陷入另一種極端。設定界限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對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確。 挑戰——我「做」故我在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個字了。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這個意願,並且協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藉以學習自己做決定,同時採取行動。 父母最擔心孩子會受傷,尤其在運動玩耍時。「別絆倒了!」「小心別摔跤!」「你這樣會撞到,很痛喔!」父母總是先預期那個最嚴重的後果會發生,這層擔憂反而讓孩子不確定,結果真的摔了一跤。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書《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請父母克制自己的憂懼,「先提醒危險所在,然後提供解決方法,只在孩子的行為太過冒險時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這裡很滑喔!」「注意!有塊大石頭!」「慢點!這裡很陡!」但把決定權留給孩子。這樣會讓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適應變動的世界。 自己嘗試過的經驗、自己主導的發現都能促進孩子發展,而且這種方式不用花一毛錢。當然,大人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等待是值得的。 看一個四歲的小孩削紅蘿蔔、拼裝電動火車軌道,父母可能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棒、很有用,因為他可以大聲宣稱「今天我煮飯了!」在那等待、焦急的五分鐘裡,孩子可能經歷兩段軌道兜不起來的挫折,以及終於完成的那份喜悅。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創造了一些事,在過程中發揮了一些影響,尤其是那種剛開始看起來很不容易的情況。他必須先考量,「我要採取的那種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個方式就是自己找的、試過的,必要時還可以再複製一次。然後他就會一直記得這個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擁有一種很好的感覺:「我參與了好多事,我還想再去體驗新的事物,而且別人也會把我當成夥伴,我有貢獻,有影響力,我知道怎樣找人幫忙,我很棒。」 但所謂的挑戰並非意味父母強加給孩子新的挑戰,揠苗助長只會埋沒真正的興趣。郝斯娜柏勸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個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和注意孩子的反應。「只因為你懷疑你的四歲孩子還不會畫畫,便每天硬塞給他一張紙和彩色筆,是沒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歡在腦中畫,有些喜歡講故事或堆積木。「刺激孩子代表支持他的各種活動,而非硬塞給他一些東西,每個孩子都能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大人只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負擔。父母需要的,就是對孩子自我發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知道「我很好,我沒有問題,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快樂的成長。這就是德國專家們異口同聲,呼籲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的自信。 帶著這份自信重回沙坑,重點就不在於你的孩子有沒有搶回那把小鏟子,而在於他如何面對因此而產生的內在情緒改變,而採取一種他認為妥當的態度或行為來因應。也許,德國的教養哲學、風格、方式存在著文化和個別差異,但是卻提供台灣父母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