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樺媽Kar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給討厭的樺爸*轉貼*健康100電子報

2005年11月09日
公開
4

何不痛哭一場身心更快活 眼淚,是情緒的宣洩,是壓力的抒解!誰說哭泣只是軟弱的表現,研究證明,想哭而強忍著不哭, 容易導致憂鬱症,並且危害生理健康。 下次當壞情緒來襲,就讓這些壞情緒,隨著眼淚一起解放, 也許你可以發現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 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都一直教導我們,哭泣是軟弱的表現,尤其對男人更是如此。這樣的枷鎖,讓我們壓抑了哭泣的本能。當我們任憑痛苦和悲傷啃噬身體的同時,也同時拒絕了一種健康的宣洩模式。 嬰兒用哭泣來促進肺的成長,女人也因為比男人更擅哭泣而較男人長壽。哭泣是造物者賜予我們的天生本領,自有它的奧妙所在。 眼淚能排毒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生化學家佛瑞,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批自願者先看動人的情感電影,如果被感動得哭了,就將淚水滴進試管。幾天後,再利用切洋蔥的辦法讓同一群人流下眼淚,並收集進試管內。 這項有趣的實驗,結果顯示,因悲傷而流的「情緒眼淚」和被洋蔥刺激出的「化學眼淚」成份大不相同,在「情緒眼淚」中,蘊含著兒茶酚胺,而「化學眼淚」中卻沒有。兒茶酚胺是一種大腦在情緒壓力下會釋放出的化學物質,過多的兒茶酚胺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時,甚至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當我們落下「情緒眼淚」時,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找回哭泣本能 Just do it!既然哭泣自然健康,我們就要善加利用。但是,成年後的我們由於長年壓抑的緣故,即使萬分沮喪,發現自己哭不出來了。如何才能恢復自己哭泣的本能呢?以下介紹2種方法︰ 1.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露絲在《第二生》中的方法︰ A.尋找一個隱祕的空間,舒服地坐下,將手放在胸前鎖骨的上方。 B.呼吸只到手放的地方。 C.急促地出聲吸吐氣,發出像嬰兒的哭泣聲,仔細傾聽其中的哀傷。 D.回想傷心往事,允許自己流露軟弱。 E.多次持續地練習,如太陽穴隱隱作痛,就是壓力累積過多,需要進行哭泣的時候。 2.林紫心理諮詢中心王懷齊教授提倡:不用刻意逼自己哭泣,因為哭泣是心靈真正放鬆時的狀態,只要真正拋棄「哭泣是軟弱的」陳腐觀念,解開心靈的枷鎖,我們就能放聲痛哭一場﹗ 王懷齊說,心理學上有一種「共情」原理,就是當自己的痛苦感受,被別人一起感知時,痛苦感受會得到緩解。如果我們身邊沒有可以「共情」的貼心摯友,我們可以自己與自己「共情」,對於痛苦和悲傷,不要用腦去感受,而是「用感受去感受」。

調整生活壓力 *轉貼

2005年10月27日
公開
20

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表示壓力是無時無刻的存在我們的四周。每一個年齡層都有其特殊壓力:例如青少年時,以課業壓力為主;到成年人時,有家庭和工作的壓力;邁入老年期,以退休、孤單、面臨死亡為壓力。 角色的扮演不同,壓力也不盡相同,當老師和當學生的壓力不同;做主管和做員工的壓力不同;身為父母和身為孩子的壓力不同,而一個人往往是身兼數種角色,集數種壓力於一身。 如何應付生活壓力?是現代人所關心的重要課題,這裡提供一些小偏方,讓大家參考: 一、別為小事抓狂:我們經常為一些小事抓狂,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些都不是真的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只是專注在一些小問題上,把問題過度放大了,浪費寶貴的力氣為小事抓狂,當然就無故憑添了許多壓力。 二、小心你的想法滾出雪球效應:越是全神貫注在令你心煩的細節上,你就覺的越糟糕,思緒一個接著一個,直到你變得焦慮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即時打住,防患未然,並且要察覺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低潮所愚弄,完全以負面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物,如此一來,小小的壓力,可能瞬間就變成巨大的壓力。 三、練習放鬆數到十:當你感到生氣時,長長深深的吸一口氣,同時大聲對自己數一,然後在吐氣時放鬆全身,數二至十重複這個步驟。當你數完時,氣也全消了,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把大事化小,壓力也就消失於無形。 四、你會變成你最常練習的樣子:如果我們常在生活中表現出生氣、憤怒、焦慮不安,我們的人生可能就會反映出這類練習的結果,「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相反的,若是我們平常練習有耐心、放輕鬆、肯學習、積極樂觀的態度,即使面臨壓力,也能以所練習的結果,從容應付,化解壓力。 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壓力,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承受那一種壓力,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用那一種方式去面對壓力,解決壓力,聰明的你會怎麼做? 撰文:平烈勇 玉里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轉貼*破除對死亡的恐懼

2005年10月11日
公開
30

冥想練習】破除對死亡的恐懼 既沒再出生,也沒再死亡,所有的時間都是同時存在的。 你已出生過許多次,而且還會再出生。你也早已死過許多次,而且,還會再死。 那麼,破除所有你對死亡的恐懼吧!因為那全都是你自己頭腦的想像。當你「真的」面臨死亡時,你將會發現自己在一種最大的寧靜及安詳當中。你生於恩寵,也將死於恩寵。 當下,安靜的坐著或躺著,在心中告訴自己,等一下靈體投射時,我的身體將被保護得很好,而且很舒服,完全沒有回不來的問題,一點危險也沒有。 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引發一個中度的出神狀態(比如,以自我催眠或聽音樂的方式),開始感覺自己略有倦意,而且身心相當的舒服放鬆。 當下,開始覺察到一個內在的自己,認識到與平時住在身體裡十分不同的自己。忘掉你的身體,專注在內在的感受上。然後想像這個內我逐漸往上升,你會感覺到一種內在的移動感,也許是左右擺動。 當你感覺自己的身份及意識正在離開身體時,進一步忘掉自己的身體,以一個快速的動作令自己出去。 一旦你明白,不論在身體內或外,你都是完整且充滿活力的,一旦你發現,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離開肉體,且探索其他不同的實相,或拜訪可能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那麼你就不會對死亡再有任何的恐懼了。 全心的祝福你。 《我不只是我-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附CD)》 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一種舉世皆然的心靈追尋過程 你不只是你自己!你所認知的自己,只是你本體的一部分。 你有力量改變你的人生;你大可在你的人生中優游自在。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 .許添盛醫師�口述 張雅真�文字整理 出版者�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5/02 .定價:250元

轉貼阿樺生日密碼

2005年10月08日
公開
15

生日密碼 | 聯絡我們 | 網站首頁   12月26日 不受約束 宮位:魔羯座3º-5º 魔羯座一 本位的土象 12月26日出生的人拒絕被打敗。他們沉澱具有抬頭特質,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由于他們喜歡在邊緣地帶生存,或反對他們所屬時代的傳統標准,所以常被視為是制造麻煩的人,也容易引起別人對他們的惡意以及不好的印象。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的外在會變得比較保守、穩定。但是,如果他們一直都沒有在社會中得到滿足,就可能不會有這樣的轉變。而今天出生的人當中較具智慧的,則會逐步修正自己對于權力的投入,變得比較開放,也較能接受別人。 12月26日出生的人是天生的挑戰者。對于任何一件事情的真或假,都一定會仔細審視,絕不故意裝做沒事或是為了個人方便的理由假裝沒有問題。他們非常勇敢,敢于面對別人會回避的沖突,不管是在家庭、社會,或是工作場所里,他們通常都是敢說敢言的人,對于逢迎拍馬、狡詐欺騙都沒什么耐性。他們所重視的通常是當下的日常瑣事,而非對超現實的追求,所以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實際主義者。 對12月26日出生的人而言,最大的危險就在于他們有可能變得太過無情。就像一顆石頭一樣,年復一年地抗拒風和雨的結果,就是失去了敏感度,不論在個人生活上,或是情感上都毫無熱情。所以,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他們必須刻意的表達自己比較人性化的一面,做一些努力去承認他們的錯誤,或是認可不同的看法,甚至有時必須承認自己的失敗。尤其在30几歲將近40歲的時候,更要特別注意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僅要能接受新的經驗,還要追尋更高層次的靈感。 12月26日出生的人,通常不會急著把事情做完。他們對于任何一個小小的工作都進行得很慢、很小心,而且也不太會做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他們能夠將所有的精神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面,并且展現出令人訝異的能力,很不容易被擊倒。然而,這樣的個性反而讓他們在愛情關系上有一些緊張和困難,因為他們一定要當主角,爭著控制別人的結果,最后會導致挫敗,并造成雙方的分離。所以應該學習多一些溫柔、體貼,并能夠毫無所求地去愛,這是對他們的一大挑戰 。 幸運數字和守護星 12月26日出生的人受數字8(2+6=8)及土星的影響。土星帶著強烈的責任感、小心翼翼、自我限制及宿命。這種保守和宿命的傾向在12月26日出生的人身上更是明顯,因為魔羯座的主宰行星就是土星。數字8的人對于重創和事業都是小心經營。雖然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個很溫暖的人,但是土星的影響卻讓他們在外表上顯得冷漠、有距離。 健康 12月26日出生的人可能會有消化、排泄方面的問題。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新陳代謝比常人慢很多,就可能需要請醫師提供建議,或是增加健康營養品的攝取。一般而言,增加纖維、根莖類的食物,避免攝食精致、糖果類的食物,對健康狀況會有說明。固定檢查牙齒也是很必要的,以避免牙齒發生問題,或是產生缺鈣的狀況。如果發生缺鈣的狀況,也可以吃維他命來補充。女性在停經后應該看醫生,才不出刺骨骨骼疏松的問題,而且一定要遵守醫生的指示。男性則可能有前列腺的問題,最好去看泌尿科。在運動方面,如果身體健康的人一星期做三次的運動就可以了,特別要多做增加骨骼彈性的運動,因為這個星座的人年紀愈大骨骼就愈僵硬。 建議 保持開放、有彈性的心情,不要害怕承認錯誤,不要求絕對的服從,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永遠記得你有家人和同事在身邊,別讓自己的心變硬了。 名 人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是革命家和詩人。 香港演員林黛,以《不了情》一片獲第四屆亞洲影展影后獎,于事業達到最高峰時自殺身亡。 美國著名的棒球捕手費斯科(Carlton Fisk),他曾擔任波士頓紅襪隊和芝加哥白襪隊的棒球捕手。在美國職棒紀錄里,他是捕后中全壘打數字最多的記錄保持人,也是捕手出賽場次最高的記錄保持人,共訐參加23個球季。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美國流亡作家,他的著名小說為《北回歸線》是部頗富爭議性的自傳小說,該書出版時因為內容猥褻而被禁。 美國演員史提夫艾倫(Steve Allen),他是個多才多藝的藝人,不僅在電視、電影上演出,還主持喜劇節目,此外也具有作家、鋼琴家、作曲者等身分,所作的曲子超過4000首。 英國18世紀詩人湯姆士格雷(Thomas Gray),他的《墓園挽歌》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受歡迎的詩作之一,內容生動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百態。 塔羅牌 大秘儀塔羅牌的第8張代表“力量”,圖片中畫著一位優雅的皇后,正在馴服一頭憤怒的獅子。皇后象征女魔法師,可以駕馭不易控制的能量,并代表道德及體能上的優越力量。牌面正立時,代表個人的魅力以及追求成功的決心﹔牌面倒立則是自滿和濫權。 靜思語 最堅硬的樹通常是大風來時最先倒地的。 優點 直覺強、自足、負責。 缺點 消極、缺乏安全感、容易沮喪。 關閉視窗   Copyright 1999-2005 CoolB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轉貼-小朋友情緒

2005年09月29日
公開
20

一. 對於情緒低落時的小朋友, 父母親最忌諱的是: 1.不當他們一回事, 以為現在不理他, 等一下他就好了: 這樣子孩子容易覺得被忽略, 無法學得處理情緒的技巧. 2.過份糾正小朋友的情緒發洩或表達: 這樣子小朋友會漸漸習慣於否定自己的感覺. 3.孩子已經很生氣了, 還故意開孩子的玩笑: 這樣孩子會認為不被尊重, 加深親子代溝. 二. 安慰小朋友的三部曲: 1.接納期: 安慰是親子之間互相支持協助的溝通管道, 首先, 不管孩子的反應是否合理, 父母應主動傾聽, 有耐性地讓小朋友表達他的情緒. 2.考慮期: 跟小朋友一起找出情緒的源頭, 引導他面對自己的情緒, 並想出解決的方法. 3.執行期: 幫助小朋友實現解決的方法, 允許他難過, 並適時指引他轉換觀點以幫助他改變情境. 三. 哭是適當的情緒宣洩, 但要避免讓哭泣淪為求救的方式, 以為哭就可以解決問題. 但父母也不能忽視小孩的負面情緒, 以為孩子在意的沒什麼大不了,這樣子反而會讓孩子傾向把困難放在心裏, 長期下來, 易失去親子交流的窗口. 四. 以同理心傾聽並尊受孩子的感受, 是安慰的不二法門. 孩子有權擁有自己的感受, 父母的職責在於告訴他什麼是較好的表達方式. 若是孩子生氣的起因是父母, 此時應弄清楚自己才是目標再來安慰孩子. 五. 不應為孩子的情緒貼上標籤, 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當做是找碴. 六. 以適當的言語及肢體安慰孩子, 或運用書籍或寫作繪畫的方式, 讓孩子抒發情緒. 最不好的方式是用打來處理, 這只是禁止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卻沒有適當疏導以解決問題. 七. 安慰不是只說好聽話就好了, 父母應多觀察多思考和閱讀, 不能只侷限在單一固定的想法中, 應多方修正調整. 有效的安慰, 可以提高孩子的EQ, 讓孩子擁有自我覺察與調適的能力. --

轉貼商週-我的哈佛孩子

2005年09月26日
公開
14

一個台商父親,為了培育下一代,舉家移民美國20年,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機會,卻得到一個哈佛子弟——這是全世界5千萬個高中畢業生,競逐的1,650個機會。 文/陳雅玲 Harvard is you.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歡迎來到哈佛國度!) 九月十一日,美國東岸最宜人的季節。下午三點的陽光,斜射過一棵棵超過兩百歲高齡的美洲榆,在草坪上映照出濃淡不一的團團綠蔭。白色的教堂尖塔,在耀目陽光下,像皚皚白雪,也像聖潔的真理,以標竿之姿,指引著哈佛學子。 尖塔的下方,正是今年進入哈佛大學的新鮮人。在這一大片由紀念教堂、圖書館、大學樓等建築共同圍繞的草坪廣場上,排列了幾千張椅子——一千六百五十位新生與他們的家人們,正以飛揚難抑的心情,迎接這人生很珍貴的一刻—— 參加哈佛大學開學典禮。 穿著「哈佛紅」校服的鼓號樂隊,吹奏著旋律奮昂的進行曲,大步進入典禮會場。「爸爸,後面!」一句標準國語——席間一個身穿藍色襯衫的大男孩,提醒他專注著錄影的父親,別擋住了樂隊去路。 他是台灣小孩?沒錯,這個大男孩,叫楊程鈞。他與畢業自新竹實驗中學的盧卓民,都是今年打敗全世界五千萬名高中畢業生,申請到哈佛大學的台灣孩子。 哈佛,是全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流大學。根據哈佛大學統計,今年共有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六名美國和世界各國最優秀的學生,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部。這群申請者有多優秀?別的不說,端看入學的基本門檻SAT(英、數兩科學業成就測驗)分數,就有五七%,約一萬三千名申請人,分數高達一千四百分以上(滿分一千六百分);更有一四%,也就是三千二百位的申請者,是高中畢業典禮致答辭的畢業生代表。 獲得「提前入學許可」的楊程鈞,自然是箇中好手。在申請資料上,他的SAT考了一千五百九十分,(只差十分滿分)、在校平均成績GPA四•六六分(四分為滿分,但特別困難課程滿分為五分)。而且,他入圍過美國奧林比亞高中生物代表隊決選、美國科學研究院高中生研習營、美國英特爾獎入圍初選、西屋獎入圍初選、伊利諾州年輕科學與人文獎第一名、美國中西部中文識字賽冠軍、美國高中拉丁文比賽三次金牌……,及美國童子軍最高榮譽—— 老鷹勳章。 即便有這麼輝煌的紀錄,沒收到入學通知以前,誰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進哈佛。因為,他要進去的是哈佛,一所比美國建國歷史還久、曾經出過七位美國總統、五十七位「富比世五百大企業」執行長的世界第一學府。 記得那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哈佛大學寄發「提早錄取」通知e-mail的晚上,從事衛浴五金製造、貿易的楊鴻銘,正與台灣的妹婿通電話,討論公司業務。門被敲開,他看見兒子楊程鈞笑盈盈地把一張列印出來的紙,放在他桌上。 「我很高興通知您,入學委員會已經准予入學……」他瞄了一眼,力持鎮定,跟妹婿提了一句:「David申請到哈佛了,」繼續把事情交代完。等兒子衝上樓通知媽媽這個好消息,再下樓回到他身邊,他才伸出一隻手,把兒子緊緊摟住。別過一邊的臉,眼睛、鼻子早已酸熱一片。 那是積壓了多久的目標、期待與渴望啊! 帶他千里移民:落腳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城市 出身台灣鹿港鄉下的楊鴻銘,一九七五年從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他的家鄉彰化頂番婆,是台灣衛浴五金的群聚重鎮,許多小工廠林立。他經營的台灣唯楊公司(建廠後改名唯勝),在一九八○年代年營業額約有一千萬美元,是台灣當年衛浴五金前五大貿易商之一。 一九八五年,楊鴻銘一方面為就近拓展市場,一方面為下一代找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夫妻倆決定移民到美國芝加哥附近的瑞柏市。 瑞柏市曾被USA Today評為全美最適合小孩成長的城市,有全國第一名的圖書館、多科評鑑名列全國前百分之一的「北區高中」,距離芝加哥博物館、科學館、水族館都很近。加上附近高科技公司林立,如朗訊的研發中心、美國國家能源實驗室……,居民水準高,種族多元,加上位處美國中部,他出差到東、西岸都方便,便決定在此落腳定居。 這位中小企業主如何培養出哈佛子弟?回想起來,楊鴻銘夫妻認為,移民美國的大方向基本上是對的。楊程鈞本身就資優,在美國的課程是更有彈性的個人化學習,課程內容充滿創意。在成長過程中,楊鴻銘又藉由十二年的童軍活動,訓練出孩子的毅力與自我驅策力,這兩項特質,不但使楊程鈞拿到哈佛門票,更是他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給他資優教育:自幼念到高中始終勤學不輟 在老師、校長眼中,楊程鈞確實是非常特別的學生。 「David是三千位學生中,少數有自信隨時找我溝通,提建議的學生,我認為這種關係也是老師所希望的。」校長Truemper認為楊程鈞因此可以得到學校最多的機會與資源。「以他的成熟度,我相信他到哈佛一樣可以很成功。」 「他會找困難的科目挑戰,不在乎因此可能影響成績。他畢業成績是全校第二名,差第一名○•○○六分。但是申請上哈佛的是他,不是別人。」生物老師Champion認為,楊程鈞不是某一科好,而是每一科都好,他搜索枯腸,表示英文中,沒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這樣全方位的孩子,只用total package來形容他。「他不會被打倒,refresh everyday。他的自我動力很強,不是為了父母、老師學習,而是為了滿足自己。」 楊程鈞確實非常用功,「每天沒有超過半夜一點以前睡的,而且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分就到學校,參加數學代表隊訓練。」楊鴻銘夫婦擔心他身體累壞了,曾勸他少修一些大學先修課,結果「David 只有叫我們不要為他操心。」 要上哈佛,跟全世界最優秀的孩子,一起競逐區區一千六百五十個名額,真的要很拚。楊程鈞自我驅策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 給他童軍訓練:從合作領導中學會挑戰自我 身為企業主,楊鴻銘很早就體認到,孩子未來不能只有成績好。「我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也可以很傑出啊,」媽媽林玉葉說,很多早期留學生,專業能力很好,但因為缺乏領導能力,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影響了在事業上的發展,「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到這方面不利的影響。」因此,從幼稚園開始,他們就全力支持孩子參加童軍活動。 林玉葉記得,有一次露營週五出發。丈夫晚上才飛回美國,儘管還處於日夜顛倒的時差狀態,第二天硬是撐著身子,開五、六個小時的車去跟他們會合,然後「去睡在硬梆梆的草地上。」不善戶外活動的楊鴻銘,去了也只是陪在一旁,幫忙拍照、開車、運送東西。但是他出現了,孩子就不會有「沒有爸爸」的感覺。 此外,為了童子軍「家庭生活」課程,楊鴻銘還得陪孩子做親子散步、一起看歌劇、一起做家庭旅遊計畫……。為了完成「世界公民」這項課程,楊鴻銘也經常和兒子討論國際貿易、外匯、關稅、自由貿易、國際競爭如何影響國家和社區等問題。 十二年的童軍生涯,讓楊家兩個孩子學會合作、領導,更培養了他們挑戰自我的膽識與勇氣。擁有這些人格特質,就擁有了一塊成功人生的敲門磚。像美國甘迺迪、柯林頓、布希和福特總統等等,都是童子軍出身。 給他台灣讀書經驗:成功克服挫折化作驅策力 看起來,楊程鈞是在十歲的時候,就找到驅策自己的強大動力。 心理學家科溫頓(Martin Covington)認為,孩子若會自我激勵,期望出人頭地,自然就會訂定高目標,驅策自己努力達成。 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認識「努力、能力與成功」三者關係的過程,會歷經幾個認知階段。在第一個學齡前階段,孩子還在建立對實體世界的瞭解,多半不能瞭解抽象的概念,只是天真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但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六歲到十歲時,孩子開始能夠理解抽象概念,也可以在大人的說明下,瞭解成功需要兩項因素:努力與能力,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 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十歲以上後,孩子將開始遭遇較多的受挫經驗,他們慢慢知道,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甚至最後會放棄努力。 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過程,仍有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對學習的熱忱依舊不減。關鍵,就在十歲以前養成勤學的習慣與態度。一旦十歲之前,父母形塑這個模子,孩子日後追求卓越的自我驅動力就會形成。接下來就是協助他克服挫折的功課。 事實上,許多美國心理學家也發現,亞洲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高於其他族裔,就是因為亞洲父母為孩子的學業設立了較高的標準;孩子也會把父母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求學態度。 楊程鈞十歲以前,已擁有正向學習態度的第一步。但是突然回到台灣讀小學,在一個陌生環境裡,容易感到無助,如果受挫情況不斷累積又沒有處理,心理學家班都拉所說的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慢慢降低,自信心變得不足,面對事情採取容易放棄的態度。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幸而,媽媽林玉葉一如在美國一般,勤於與老師溝通,一直從旁支持、陪伴。楊程鈞終於克服這個巨大的壓力,爭取到最好的成績,更加強化了「努力就會成功」的自信心。這就是他未來自我驅策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他的高中老師、校長都強調,他們看過很多天賦很高的孩子,但是因為沒有勤學的態度和習慣,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楊程鈞卻一直自我挑戰,努力不懈。「他沒有浪費他的天賦。他的努力,強化了他的天賦。」 人生,得與失,該怎麼算清楚、算得漂亮?在事業上,楊鴻銘失去成為上市公司企業主的機會,但兒子卻因此贏得進入世界一流學府的機會。對楊鴻銘,人生縱有遺憾,也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