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樺媽Kar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樺爸注意喔*轉貼*

2005年06月13日
公開
7

她一直想要一個愛她的人陪在身邊,幾次溝通無效後,才釀成今天的局面---這句特別給樺爸 終於明白恨人不容易 在心生懷疑下,他向妻子質問過幾次,她終於承認已經交了男朋友,而且現在的男朋友還是婚後的第二個!他聽了,彷彿晴天霹靂,「老婆為什麼背叛我?」「她在婚後第三年就有了外遇,我竟然不知道?」 那是一位一眼看來就充滿著莫名痛苦的年輕人,走進我的診療室。 他告訴我,自己結婚五年了;大約在一年前,他開始覺得妻子出現一些隱瞞行徑的行為,家中也不時會接到一些奇怪的電話。在心生懷疑下,他向妻子質問過幾次,她終於承認已經交了男朋友,而且現在的男朋友還是婚後的第二個! 他聽了,彷彿晴天霹靂,「老婆為什麼背叛我?」「她在婚後第三年就有了外遇,我竟然不知道?」他憤怒、傷心欲絕、難過、沮喪,甚至想一死了之。 看到這類個案,總讓我心生感歎;每天的報紙社會版上,幾乎都是一些「由愛生恨」的悲劇,若非外遇事件、殉情事件,就是情侶分手不成,釀成行兇殺人的慘劇。難道真是世風日下、人性變獸性?還是現代人EQ太低,全不明白「相愛容易相處難」的道理? 我能夠同理這位先生的心情。在診療室的談話過程中,年輕人嚎啕大哭,經歷了種種痛苦掙扎和反思,終於問了自己:「難道這個外遇事件,都是老婆的錯嗎?」「難道我一點責任也沒有嗎?」 「什麼是愛?難道愛不是站在對方的觀點,同理(但不見得同意)對方的行為嗎?」這位先生發現自己在婚後「理所當然」地把老婆丟給自己的家人,讓她終日與公婆小姑相處,自己在外衝刺事業,從沒想到其實是他自己在婚後「變了」;而妻子從來就「沒變」──她一直想要一個愛她的人陪在身邊,幾次溝通無效後,才釀成今天的局面。 他內心仍深愛著妻子,但妻子目前的心思在另一個男人身上,於是他提議先離婚,去掉「婚姻枷鎖式」的思考,兩人先回到朋友關係,至少彼此還有一份關心存在。一段時間過去,雙方似乎溝通得比以往更好;至於以後的事,「再說吧!」 尤其,當這位先生在我面前輕哼著「不夠時間好好來愛妳」、「終於明白恨人不容易」的歌詞時,我明白,在我們心中有真愛時,你會發現,「恨人」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轉貼自 《愛是你,愛是我∼許醫師穿越真情烈愛的療傷處方》

轉貼*我一不舒服必看醫生,更要吃健康食品、運動、學氣功來保護自己?

2005年05月31日
公開
24

你每分每秒都在治療自己 一般而言,大家如何看待「治療」呢?你覺得「治療」是怎麼一回事?在人的身體方面有所謂的身體治療,心理方面也有所謂的心理治療。但到底治療由何而來?且是如何發生的? 也許當你去看醫生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得到了治療;也許當你將藥吞到肚子裡,或藥物透過噴劑或點滴的方式,進入你的鼻腔、氣管或血管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正在接受治療;也許你被推進了手術室,把不該長的東西切除掉,或將阻塞的地方再打通,你覺得外科手術正在治療你;也許你正在進行有機飲食計畫,每天吃有機蔬果及健康食品,你覺得自己正在得到治療、邁向健康;也許你每天上教堂祈禱,到佛寺上香拜佛,或每天誦念經文,觀想佛菩薩的加持,你認為自己正在得到治癒;也許你找到一個很行的中醫或氣功師,吃中藥或練氣功,你覺得身體正在一天比一天進步;也許你每天上健身房,爬山、游泳,相信運動可以治療你的慢性病;也許你每天都在吃各式各類的維他命、營養補給品,相信身體可以因此不生病;也許你正在看精神科醫師,從事心理治療或吃抗憂鬱、焦慮的藥及安眠藥,而認為你正在接受一個療程。 以上所提到的種種,都是一般大眾認定的治療及所從事的治療方式。那麼,我以下所說的話可能會嚇大家一跳,聽好哦! 其實「真正的治療」、人類之所以得保健康,都和以上的治療沒有直接關係。在新時代的思想中,真正的治療觀念是下面這句話: 身體是它自己最偉大的治療師。 每一天,身體的自然治療過程都讓人們擺脫疾病,修復情緒或身體上的病,不管你有沒有生病,有沒有從事所謂的治療,你的身體最了解它自己,且每分每秒都「正在」治療它自己。這句話再強調也不為過。 過去大家對於治療的觀念可說是有相當大的謬誤。我們生病的時候,身體或心理會馬上全力總動員,用最快的速度及最不可思議的方式修復它自己。舉個例子,當你的手臂不小心被利器割破一個傷口,它馬上動員所有的治癒過程,止血、結疤、殺菌、抗發炎,當你不小心在傷口未完全復原前揭掉瘡疤時,它馬上又流血,卻也再度的進行自我修復過程。身體擁有全宇宙最棒的智慧和最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它的自我修復、自我校正功能是無所不在的,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中。 那你一定會問我,既然身體的能力那麼棒,是全世界最偉大的醫生,那麼為何人類還會生病?如果人類不會生病,那根本也就不會有醫生及醫院了! 是的!身體雖然是它自己最偉大的醫生,也有能力完全治癒自己,不管是愛滋病、末期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及許許多多你叫得出名字的疾病,身體都遠比你以為的要更輕易能治好它自己,也就是說,依照身體的能力,所謂奇蹟式的治癒根本就是家常便飯,「隨時都會發生」,也「隨時都可以發生」。但是,為何現代人所經驗到的現狀卻不是如此呢?這必須從兩個角度來解釋: 第一:身體雖然擁有奇蹟式自我治癒的能力,但身體其實是「心智的具體化」;意思是身體扮演我們的精神導師,它必須時時刻刻顯現出我們的思想、情緒及內心的衝突,以便讓我們得以面對「具體化的自己」,以供自己參考,修正先前的思想、情緒及不良生活方式。舉個例子,許多人習慣逃避內心的衝突,也不願面對內心的無奈及痛苦,但身體則誠實多了,你可以不去自我面對、不去解決生命的困境,但當身體如鏡子般地反映出你內心的衝突,而具體化成為肉體的病痛時,這下你可逃不掉了,且被迫去面對內心的問題。因此,身體的病痛不是要你去治療身體的,而只是善意地指出你的心境已出了問題,身體迫使你採取行動,再次的,不是去治療身體,這點根本不勞你費心,當你面對且解決了「你自己」思想的衝突、情緒的壓抑,身體會自己治好它自己。 第二:大多數人從來沒去相信「身體會自我治癒」這個觀念,反而都「認定」身體是脆弱的、易生病的,且一生病就必須從事「外在的醫療」才會復原,尤其是生過重病的人更加深「身體隨時會得病或復發」這個想法。因此,整個社會(尤其是醫療界)多在扯身體自我治癒能力的後腿,再次的,身體會反映出我們對它的觀念,在此全面催眠及集體潛意識的運作下,身體的表現當然不佳。 若我們能徹悟以上提及的兩點,且全力逆轉對身體不信任的觀念,處處去強調身體神奇自我復原的力量,以及發掘許多醫學界也嘖嘖稱奇的自我治癒個案,整個人類的醫療史絕對會邁向嶄新的一頁。 轉貼自

暈眩*轉貼

2005年05月19日
公開
29

本報內容由 遠流出版公司 提供 每週 三 出刊.2005.05.18 張步桃醫師談中醫養生 透過臟腑辨症、經絡辨症、八罡辨症,歸納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經驗,就能找出問題癥結。這是中國傳統醫學了不起的地方。PChome ePaper將讓您發現中醫的奧妙之處!(本電子報內容摘錄自《張步桃治大病》、《張步桃開藥方》,遠流出版,連載為期6個月) 中醫養生 暈眩 現代人常見的暈眩,可能與主導平衡作用的小腦有關,也可能是眼壓過高所致。小腦不平衡會暈、內耳前庭不平衡會暈、貧血會暈、血壓高也會暈。老人家走路不敢抬頭,因為走路的時候兩旁的景物向後移動就會暈,所以只好低頭,這一方面可能是骨質疏鬆,年紀一大骨頭都老化了。 兩千年前,張仲景先生在《金匱要略》裡就提到一個症狀叫「跌蹶病」,症狀是「「但能前,不能卻」,就是只能往前走,煞車系統有問題,叫他停不能停的,始終會感覺重心不穩,整個人向前傾,像要倒下去似的。 自配藥方小心劑量 血壓高當然就要降壓,防風通聖,大柴胡、鉤藤散都有效。真武湯可以養護心臟功能,因為心臟要負責把血液打到大腦,如果心臟比較弱,送到大腦的血液變得比較少,就會形成缺氧現象,這樣的暈眩,真武湯就很有效。 一位鳳山陸軍官校退休的教授,看到報紙介紹真武湯可治療平衡感差的問題,他太太有這方面症狀,西醫看了很多都看不好,他照報導說的買來附子、茯苓、白朮、白芍藥還有生薑,因為不知道份量,乾脆全部都二錢、生薑切兩片,沒想到只吃三帖,那種暈眩的感覺就改善了很多。 不過我最怕的是,自己看了媒體報導就到藥店照方配藥的讀者,劑量又拿捏不準,很容易出事。例如附子,如果一下子吃到「兩」的份量可就不得了,因為它有毒,很恐怖。 另外,有人情緒歇斯底里,也會出現暈眩的現象,甚至還會昏迷,這時就要用甘麥大棗湯、柴胡龍骨牡蠣湯這一類藥,安定情緒。 其實,暈眩的分症很多。「肝腎陰虛」的話,可以用杞菊地黃;神經性的,可以用鉤藤散;小腦不平衡的,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內耳前庭神經不平衡引起的,可以用苓桂朮甘湯。

用遊戲檢測孩子的依戀 -轉貼

2005年05月18日
公開
29

本報內容由 階梯數位科技 提供 單週 二 出刊.2005.05.17 聰明寶寶電子報 用遊戲檢測孩子的依戀指數 寶寶,我怎樣愛你才是對的? 寶寶,怎麼做才能讓你信任我而又不至於太依賴我? 寶寶,我怎麼樣才能讓你知道要防範那些有惡意的陌生人,但也不要拒絕善意的陌生人? 照顧寶寶的大人(包括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保姆)如果能夠敏銳地回應寶寶的各種需要,積極主動地和寶寶多交流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以上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人類的嬰兒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剛出生時幾乎是不會動的,1個月大也只能在俯臥時抬抬自己的下巴。同屬於靈長目動物的幼猴,相對於人類的嬰兒,可以說要厲害得多,它們一生下來自己就會攀附在母猴身上;而人類的寶寶,則完全要依賴其他人的悉心照料和看護。寶寶在生活上依賴我們,我們都是知道的,所以對寶寶衣食住行都非常在意;但不要忽視了寶寶在心理上對我們的依戀,因為這種感情對他心理安全感的確立、將來的人際關係、對他人的信賴或防衛等等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所以,爸媽除了要在生活上照顧小寶寶,更重要的是同寶寶建立一種正常、健康的心理依戀和心理聯結關係。 主動建立親子依戀 無論愛哭鬧還是不愛哭鬧的寶寶,爸爸媽媽在寶寶不哭鬧的時候主動、自發地去和寶寶進行親子互動,逗弄寶寶、陪寶寶玩、撫觸寶寶、幫寶寶做體操、抱抱寶寶,讓寶寶很開心、舒服、培養寶寶的安全感,這是最好的親子互動。親子依戀在良好的互動中建立,比起等到寶寶自己因覺得寂寞、無助、心裏不舒服而哭了之後,才被動地去撫慰寶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在寶寶不哭鬧的時候帶他玩,還能降低愛哭鬧寶寶因心裏不舒服而哭鬧的次數和頻率。 細心體察寶寶的哭聲 寶寶一出生就會哭,到了三四個月時就會笑,還會生氣。造物主並不是平白無故賜予寶寶這些基本的情緒的,這是還不會用言語來表達的寶寶對我們發出的信號,他用這些信號來吸引注意,要求得到我們的撫慰和照顧。 人類的寶寶是所有動物中啼哭得最頻繁的,哭的原因各種各樣,可能是因?餓了,可能是因為痛了;也可能是因為沒有人陪他,覺得寂寞和不安全,脆弱的寶寶天生很無助。不過,歸結起來可簡單地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理上的,要喝奶或者換尿布等等,需要人來照料;另外一種就是心理上的,寶寶感到不安,需要人來撫慰。 爸媽或者常常接觸寶寶、照顧寶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般來說都會對寶寶的"哭"的信號做出反應。對於第一種哭鬧,我們通過對寶寶進行生活上的料理來消除他生理上的不舒服;對於第二種原因的哭鬧,我們通常用抱抱寶寶來消除寶寶的不安,寶寶一哭,我們就去抱他,哭和抱之間的關聯慢慢強化,逐漸建立起條件反射,我們不去抱他,寶寶就不會停止哭泣。其實單只用"抱" 這個動作對建立健康的親子依戀來說方式比較單一,而且經常抱寶寶會弄得我們精疲力竭。事實上,還有其他很多的方式可以消除寶寶心理上的不安,比如逗弄寶寶、撫觸寶寶的皮膚、和寶寶玩一會兒,都能讓寶寶覺得很舒服、很開心。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主動地去消除寶寶心理上的不舒服,我們就是這樣在和寶寶建立著親子依戀。 用多樣化的方式去建立親子依戀,也是?了防止某一方式施用過多、過度,比如撫觸過多會造成心理滯留,和得不到關愛一樣也會讓寶寶以後患上"皮膚饑渴症"。 培養對寶寶的敏感度 較敏感的爸爸媽媽更容易和寶寶建立依戀關係,因為他們比較能夠瞭解寶寶在此時此刻需要什麼,清楚地知道現在只要摸摸寶寶的小腦袋就能讓他很舒服、很開心。這聽起來有點神奇,但敏感的爸媽確實對寶寶存在著這樣一種感應。爸媽與新生寶寶相處1個月左右就會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敏感的撫養者,能不能感應寶寶的需要;如果經過1個多月的相處,你依舊不能對自己的寶寶的需要猜個八九不離十,可能你的敏感度就不太高。 不過,不敏感的爸媽也不要灰心,雖然你們不能像敏感的撫養者那麼容易上手照顧寶寶,但是通過後天的自我學習,向有經驗的專家請教或者閱讀親子書刊,不斷積累經驗,在和寶寶的互動中,讓寶寶教你怎麼帶他,漸漸就會知道怎麼做才能讓他舒服、開心,也就能成?很好的撫養者,和寶寶建立心靈感應。 不同氣質的寶寶 既然有敏感或者不太敏感的爸爸媽媽,那麼當然也有不同氣質的寶寶。有些寶寶天生不愛哭鬧、比較安靜,爸爸媽媽覺得特別好帶。其實不然,這些只是表面現象,這種寶寶和愛哭鬧的寶寶同樣需要爸爸媽媽撫慰,可是他不愛使用哭、鬧等信號來告訴撫養者。如果這種氣質的寶寶碰上對自己不太敏感的爸媽,那可真是有點不妙,爸媽會以為讓寶寶吃飽了、睡足了就夠了,不像敏感的撫養者會主動、自發地去逗弄自己的寶寶。有些寶寶天生喜歡哭鬧,生理和心理上一有不適感就會放聲大哭,雖然難帶些,但善於表達自己有利於依戀的形成。 爸媽,互補建立親子依戀 有的人認為因為媽媽和寶寶待在一起時間比較多、比較長,建立依戀關係效果會比較好。其實也不儘然,只要爸爸媽媽主動配合去和寶寶互動,效果是一樣的。媽媽很多時候是在照料寶寶吃喝,滿足寶寶的生理需要;逗弄寶寶、和寶寶一起玩也是比較緩和的方式。相比之下,爸爸和寶寶玩得比較多,喜歡用對寶寶來說比較激烈的方式來逗弄他,比如把寶寶高高舉起,或者抱著他時突然下蹲或上升,這些體驗都讓寶寶感覺非常刺激、非常愉快。 爸媽根據自身的特徵,互補地與寶寶建立依戀是很好的,也是很重要的。依戀的基礎是平等和相互作用,並不在於時間的長短,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爸爸在對寶寶做刺激性遊戲時,一定要考慮到寶寶的承受力。另外要說的是,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現在的寶寶一般都有好幾個撫養者,寶寶可以建立多重依戀,但要注意照顧的一致性,以免讓寶寶不知所措。 爸爸媽媽能否和寶寶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直接關係到寶寶將來的人際關係,關係到他能否自如地接受來自友好的陌生人的善意,是否能夠信賴身邊的人,又或者是能否防範危險;也關係到他是否獨立、積極,並有相當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爸爸媽媽通過對自己人際關係的思考,再去觀察自己與寶寶間的互動依戀,一定會發現不少相似和有趣的地方。 媽媽,寶寶到底黏不黏你? 奶媽 VS. 溫暖媽媽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讓一隻幼猴和兩隻猴媽媽生活在一起,一隻是用鐵絲做成的假猴媽媽,她的身上掛著奶瓶,所以對小猴來說,她是有奶水的媽媽;另一隻是用皮毛做成的假猴媽媽,她沒掛奶瓶,也沒有奶水。人們常說"有奶便是娘",但小猴子成日攀附在沒有奶水的媽媽身上,和她黏在一起,只有在饑餓時才跳到鐵絲媽媽身上吸幾口奶。沒掛奶瓶的媽媽雖然沒有奶水,可是她皮毛舒適的觸摸感卻讓小猴子覺得溫暖,有安全感,感到愉快。 可見,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對寶寶來說才是更重要的,生活上對寶寶的照料無法替代心理上的安慰。有些媽媽擔心,因?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把寶寶交給保姆帶,寶寶會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不親,其實只要平時爸爸媽媽和寶寶進行高質量的親子互動,親子依戀仍舊可以正常建立。不要只在物質上給予寶寶滿足,更要從精神上關心他們,而這種良好的互動應該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健康的依戀關係是寶寶未來人格健全的基礎。 一般來說,依戀關係真正地確立要到寶寶1歲左右,這時候寶寶懂得了個體永久性,也就是能夠理解到爸爸媽媽的消失是暫時的,即使有時候看不到他們,他們也是存在的。 這時,我們就可以做個小實驗來檢測一下寶寶和你的關係是否屬於安全性依戀了,每個步驟持續時間一般?3分鐘左右。 •測驗1 咦,來了一個陌生的人 媽媽陪著寶寶在房間裏玩了一會兒,然後走進來一個對寶寶來說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Q1 寶寶是否有些不安、忸怩,注意陌生人的動向,並且向媽媽靠近? YES 恭喜你:你的寶寶既信任媽媽又有警覺性 寶寶不僅對陌生人有警覺性,而且當他覺得有危險時,會向媽媽靠近尋求保護,這種警覺是必要的,它能夠保護寶寶的安全,也說明寶寶很信任媽媽。 NO 很抱歉:你的寶寶警覺度較低或不太黏媽媽 若寶寶完全不在乎陌生人靠近,仍然自顧自玩玩具,代表寶寶對外界的警覺度較低,爸媽應特別注意教育寶寶保持一定警覺性。 如果他有不安的表現,卻沒有向媽媽靠近,看來他不怎麼依賴你哦! 本階段安全型依戀寶寶的表現 這時可以讓陌生人與媽媽親密地說說話,並向寶寶做出些友善的舉動。因為有母親在身邊,安全型依戀的寶寶過一會兒就會繼續快樂地玩玩具,有些膽大的寶寶甚至會對陌生人表現出興趣。 •測驗2 嗚嗚,媽媽走了 媽媽離開寶寶,告訴寶寶一會兒再回來,只留下寶寶和陌生人在一起。 Q2 對於媽媽的離開,寶寶是否表現出苦惱,不願她離開,並且在媽媽離開後,友好的陌生人給予寶寶一定的安慰,寶寶仍然很不自在? YES 恭喜你:你的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是比較健康的 即使陌生人給予一定的安慰,仍然不會像在媽媽身邊那樣自如,有點怯生生的,可能還會有一些小的叫嚷,但是不會大哭大鬧,聲嘶力竭。 NO 很抱歉:你的寶寶還未同你建立起依戀 寶寶對媽媽的離開沒有反應,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媽媽的安慰一樣,說明親子之間的依戀還沒有建立起來。 對媽媽離開反應太大的寶寶 如果寶寶反應過大,也需要注意,可能寶寶太黏你了,連你短暫的離開也不能忍受,這樣的寶寶以後可能適應性比較差,不夠獨立。爸媽可以適當地訓練寶寶自立。或者屬於對陌生人過度警惕,未來可能比較難信任他人。反應太大的寶寶,也有可能屬於"矛盾型"依戀,在第3階段遊戲中,對媽媽的態度很複雜,既要她又反抗她,無法繼續專心玩玩具。 •測驗3 哦,媽媽回來嘍 媽媽重新回到房間,陌生人離開。 Q3 寶寶是否立即尋求與媽媽的接觸,向媽媽撒撒嬌啦,要媽媽抱抱什?的,但又很快地平靜下來,繼續玩玩具? YES 恭喜你:你的寶寶對你的依戀屬於安全型依戀 恭喜你,寶寶對你的依戀是很正常很健康的! 看到你回來,寶寶表達出非常快樂的情緒,代表的是寶寶對你是很依戀的,他已經銘記住你,且非常愛你,你能帶給他安全感。 NO 很抱歉:你的寶寶好象不怎?依戀你哦,媽媽請繼續努力! 如果寶寶對媽媽的歸來沒有反應,或者只是短暫地接近一下又走開了,那麼也說明親子的依戀還沒有形成。如果黏著媽媽怎麼也不肯走了,那麼說明寶寶太怕生。 矛盾型的依戀關係 還有一種反抗型也叫矛盾型的依戀關係,媽媽要走的時候表現出極度的反抗,但是與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又無法把媽媽作為自己的"安全基地"。 這類寶寶見到媽媽回來就尋求與媽媽的接觸,比如要媽媽抱抱,但剛被抱起來又掙扎著要下來。要他重新回去玩玩具似乎不太容易,他會不時地朝媽媽那裏看。 對於這類寶寶,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寶寶的需要,主動和寶寶快樂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