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樺媽Kar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養的污染源*轉貼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10

教養的污染源 作者�王秀園(腦神經發展訓練師) 幾年前在美國德州參加全美情緒教育教師研習會,當研習會快要結束前,有人問會議主席魏思博教授(Roger P. Weissberg Ph.D.)說:「你在學校、社區推行情緒教育這麼多年,所面臨最大的挑戰和挫折是什麼?」 魏思博教授回答問題時臉色不禁黯淡下來:「在推行情緒教育的初期,最困難的當然是實驗研究和課程教案的研發設計,再來就是觀念的灌輸。可是實行近二十年的情緒教育所面臨最大的挑戰和挫折,卻是來自孩子的家庭。我們在學校、社區努力推行的課程,在課堂上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成長。當他回家後,如果他的家庭教育是忽視、漠視這一方面的教養時,我們所有的心血在孩子回到家後,相互抵銷,學習成效立即歸零。我們能影響的是家庭教養出來的成品,卻無法深入到孩子的家庭,真正清除教養的污染源,讓情緒教育從最源頭做起。」 孩子教養的源頭 以前夫妻在管教子女時,往往把孩子好的行為、生活習慣、美好的品德,都歸究於自己優良的遺傳基因。把自己看不過去、恨不得能重新雕塑的不完美,完全歸咎於自己當初千挑萬選審慎決定的另一半──他們家那邊缺點重重的遺傳基因。 自從腦內有樣學樣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被全世界著名的研究小組廣泛實驗研究後,發現父母親不僅要為孩子先天的遺傳基因負起全責,後天教養深遠的影響更是脫不了關係。孩子外在的行為舉止、生活習慣、情緒管理,還有藏在腦內的同理心、品格、價值觀……,都因有鏡像神經元的模仿效應,從孩子第一個模仿學習對象父母親開始,默默地錄影存證,努力地輸進腦內的行事檔案,轉化成為未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可以依據的準則。 關心疼愛自己子女的父母親,每天不斷地跟自己和子女心理喊話:「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好!」無時無刻地用全部精力來督促自己的孩子,傾所有的金錢來堆砌孩子的知識,用更多的課外活動來提昇孩子的競爭力。可是卻忽略了最重要一點,當放眼看天下時,卻忘了留一隻眼睛檢視自己、省思自己,先把自己教育、充實成值得孩子學習模倣的對象,才不會變成了孩子品格教育中,最大的污染源。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全腦與學習》)

擁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實是件幸福的事-《孩子 ,你的敏感我都懂》*轉貼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9

瑪利亞的媽媽知道該怎麼辦    瑪利亞的父母成長環境並不優渥。瑪利亞的母親愛絲托一生都很辛苦。她的原生家庭並不健全,身為一個高度敏感兒童,愛絲托成為家庭裡的代罪羔羊。她說:「至少我瞭解什麼會讓敏感的孩子受到傷害。」    瑪利亞出生的時候,愛絲托和年輕丈夫收入低於貧戶標準,兩邊家族都沒有伸出援手。事實上,愛絲托覺得兩邊的家族都不對勁,根本不想讓孩子受到他們的影響。她的直覺是正確─瑪利亞的祖父後來因為性侵兒童被捕。    愛絲托說:「才出生兩個星期我就知道了,我在房間裡走動,她的眼睛會一直跟著我。」一旦發現瑪利亞像她一樣,也是個敏感兒童,愛絲托就決定辭職,在家養育孩子。她盡量學習各種親職技巧,並加以調整,來適應這個獨特的孩子。她自動把嬰兒衣服的標籤剪掉。她一向喜歡簡單的食物,這個不成問題。    愛絲托從來不逼瑪利亞嘗試新經驗,除非愛絲托有十足的把握,知道瑪利亞不會遇到困難。大部分的時候,孩子有權拒絕。瑪利亞念小學時,全班看一部動物被屠殺的影片。瑪利亞很難過,看到一半就走出教室。老師非常不高興。愛絲托告訴女兒,她是對的,她不需要看任何讓她這麼難過的東西。這件事情,以及其他事情,讓愛絲托決定把瑪利亞轉到一間私立學校去。瑪利亞從此表現優良。    愛絲托一向重視瑪利亞的自我形象。念高中時,瑪利亞一直長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身高讓她更與眾不同。瑪利亞有點害羞,但是因為她健康的自我形象及敏感度,她在同儕中成為領導人物。即使在幼兒園裡,其他孩子就會聽她的話,接受她的主意。她有些認生,但是喜歡跟小朋友玩,沒有明顯的問題。她的朋友數量比一般兒童少一些。她比其他兒童更敏感、更體貼。    現在,瑪利亞已經成年,日子過得並不輕鬆。她還是寧可不要這麼敏感或這麼高。她二十七歲了,還沒有固定男友。哈佛大學畢業後,瑪利亞搬過幾次家,一直在找夠安靜的環境。她事業成功,常常旅行。她很健康,對未來也很有信心。    對於高度敏感兒童,家長的影響更大    每隔一陣子,就有人主張一切都是遺傳,教養不會影響。有時候又有人過度強調教養對個性形成的重要性,沒有人強調天生氣質的重要。顯然,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某種平衡。    教養確實會造成影響,尤其是對高度敏感的孩子而言。實驗發現,如果把小猴子隨機配給養母帶大,比較有反應(比較敏感)的小猴子如果有冷靜的養母,長大以後會比較堅強,甚至成為領袖。如果分配到緊張的養母,小猴子就不會出落得這麼好了。不過,出養的創傷經驗對於敏感猴子的傷害也比較大。    大部分兒童不會跟母親完全分開,但可能會被暫時送到保母那裡。研究顯示,不論什麼原因,如果保母的心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受到影響。實驗顯示,將九個月大的嬰兒交給保母照顧半小時,如果保母很注意孩子、跟他玩,小嬰兒和母親分開的時候就比較不會哭鬧。如果保母不大理會嬰兒,嬰兒就會哭鬧。敏感的嬰兒哭鬧得更厲害。    另一個研究顯示,一歲半的高度敏感嬰兒如果對母親的連結關係缺乏安全感(第6章將討論到),在新環境裡會顯得比較不安。安全感強的高度敏感嬰兒則不受影響。至於其他非高度敏感的嬰兒,不論安全感是否足夠都不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只有缺乏安全感的高度敏感嬰兒在新環境裡會呈現不安。    結論就是:「負責的、體貼的養育……會讓嬰兒有安全感,即使孩子的天生氣質讓他將所有的新經驗視為具有威脅性,也可以減低生理上的壓力反應。」也就是說,當敏感的幼兒和母親分離,處在高壓環境中時,只要有關懷他的保母,就沒有問題。如果新環境中有特別大的壓力,和母親是否有足夠的連結和安全感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是否會被好好照顧將強烈影響他們的心情。高度敏感兒童不但比較能夠感知危險,也比較能夠感知母親或保母能夠提供多少支持或照顧。    適性發展─每個孩子的成長經驗都不同    家庭對每個孩子個性的影響都會有所不同。有些是因為家長在養育每個孩子的時候,客觀環境不同。有些是因為孩子個性不同,家長對待他們的態度就有所不同。有時候,同樣的教養方法,碰到不同氣質的孩子,結果就是會不一樣。    如果你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就很可能有的孩子在你的養育下受惠,有的則否。研究顯示,親職教育訓練可以改善這一切。家長和孩子不需要擁有相同的氣質,只要用心配合就夠了。「適性發展」指的是家庭和學校環境都能支持並鼓勵孩子自然的行為。    有的家庭會認為一個安靜、喜歡畫畫、不喜歡運動的孩子非常完美,別的家庭卻可能對這個孩子感到非常失望。只要家長願意接受孩子的天生模樣,就可以找到共同相處、互相配合的模式。家長必須改變方法以適應孩子,研究顯示,家長越能夠瞭解孩子的氣質,孩子的問題就越少。    這本書就是在強調創造適合孩子的環境有多麼重要,可以幫助你省下很多麻煩,因為高度敏感兒童確實有許多共同性。我們要從最重要的一點開始:你的孩子對你極為敏感。你必須瞭解這一點,才能創造出適合他的環境。    (摘錄自《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內文)

機車對話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22

今騎機車帶阿樺上學 阿樺發現霧忙忙ㄉ 就問媽媽我為何天空白白ㄉ 媽媽我回是霧ㄅ 阿樺追問為什會這樣 媽媽我也搞不懂 就請阿樺問老師下課再教媽媽 阿樺就說: 不用啦.這是科學原理啦. 就天空中有很多液體在加氣體變成水氣. 混在一起亂七八糟...... 講ㄌ一堆.補充一句媽媽你聽懂ㄌ沒 瞎米ㄚ 阿樺答對ㄋㄇ 媽媽我研究一下 ******************************************** 轉貼自YAHOO新聞 上午出門時,是否覺得天空一片灰茫茫?環保署指出,由於擴散條件較差,再加上水氣豐厚,造成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飆高,今天整個西半部的空氣品質,都已經達到不良的等級。(張德厚報導) 環保署表示由於天氣型態穩定、風速低、再加上水氣豐厚,造成台灣本地的灰塵等污染物比較容易累積在空氣中,西半部的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從昨天夜裡開始飆高,大部分測站的濃度達到200微克以上,是平時標準50微克的四倍多,整個西半部的空氣品質,目前都是不良。環保署監資處朱雨其處長:『大部分測站的懸浮微粒觀測濃度,都達到200微克以上,土城到276微克、中部大理是282微克、雲嘉南以新營最高,達266微克、高屏的大寮則達到265微克,所以這是今天空氣品質不良、影響視線的原因。』 環保署指出,空氣品質不良、多霧多霾影響能見度的狀況,到中午氣溫升高、水氣消散時,將會稍微的改善一些,不過因為整體的氣象條件不變,早晚仍然會有霧及霾。朱雨其:『懸浮微粒也就是空氣中的灰塵,如果水氣比較大,灰塵就會附著在水分子上,就會形成霧、霾等。』 這樣的空氣品質不良的狀況,預計將會維持到11日星期五,環保署提醒,呼吸道敏感及心肺功能較差者,避免在戶外做劇烈的運動,外出時也最好戴上活性炭口罩。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游乾桂主講/地點:國語日報社 *轉貼

2007年12月21日
公開
29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游乾桂主講/地點:國語日報社 1.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2.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3.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4.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用心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5.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6.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7.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會一個人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