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nabell lin burges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親子共讀,陪孩子一段

2008年05月22日
公開
24

兩個孩子剛上學時,學校功課常是“Read to me”( 唸書給我聽 )。每天由家長寫log( 日誌),記下唸書時間,簽名後交給老師。請別小看這每天15-30分鐘的功課哦! 我家二小就是很早有這樣的習慣,三歲左右就會到圖書館“抓”書讀。老二跟著老大有樣學樣,一上小學英文就直升二年級班。在此願與各家長共同勉勵,記得好習慣越早養成越容易,讓孩子喜歡接觸書,把書當成終身的朋友,則一輩子將受用無窮。 ◎陪孩子唸書還有下列好處: 1. 每天唸書, 聽力一定強 2. 字彙會在無形中, 無壓力下增加 3. 孩子愛聽故事, 注意力集中 4. 增加親子之間的交流 5. 瞭解圖文之間的關係, 和上下文之間的聯繫, 奠定日後寫作基礎 至於要看什麼書呢? 做父母的得花點心思,把握原則,只選擇好書。以下幾點選書的建議,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幫助(Lily Pad International Group, Inc.註:台灣有許多的外文書店,相信他們可以為您代訂下列的原文書; 我們將許多列舉的好書直接鏈結到一個美國網路書店上各書的介紹頁,以利讀者對這些經典好書能有更進一步的領略。本公司未來會考慮向部分出版社直接爭取較優惠的價格,以回饋台灣讀者們。): 如果您在美國,可參閱“The New York Times Parents’ Guide to the Best Books for Children: 3rd Edition Revised and Updated.”,每月一期的“Horn Book Magazine”,或直接向兒童圖書館員請教。以下則按年齡為台灣的讀者們選列在美國最耳熟能詳的兒童作家和經典作品: 嬰兒-3歲幼兒: 這時期的孩子喜歡顏色醒目,圖片清楚,內容簡單,介紹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有形字彙。比如動物,水果,家用品,人稱...等。此外,有押韻的硬版書(board books)或無字圖畫書,布書(布做的書,cloth books)也很受孩子歡迎。 Eric Carle: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Dr. Seuss: “Dr. Seuss’s A B C”; “Hop On Pop” Tana Hoban: “Black on White”; “White on Black” (嬰兒喜歡看黑白對照的圖片); “Red, Blue and Yellow Shoe” Margaret Wise Brown: “Goodnight Moon”; “The Runaway Bunny” Maurice Sendak: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我認為給小baby 的書不必多,甚至是越少越好(Less is More)。這時期的孩子們感官正在發育,應多抱抱他們,推著小車帶他們在戶外走,隨時準備停下來指東西給他們看。讓 他們多接觸不同的感官刺激,音樂,人聲,多碰觸(Listen and Touch),多看自然生物(Watch and See),大樹,美麗的花卉,小鳥,小動物,其他小孩…讓他們感到十足的安全與百分之百的愛。 3-6歲學齡前兒童: 看過猴子喬治的故事嗎? 3-6歲的小孩就同喬治一般,充滿好奇心,喜歡模仿大人,凡事一概要自己來( I Can Do it All by Myself !!),即使鞋子穿反了,帽子戴歪了,也再此不疲。他們真是最可愛的小朋友。這段期間是訓練孩子自主,養成閱讀好習慣的最適當時機。如果孩子常常看到爸爸,媽媽看書,寫字,他們也會跟著學哦。 大體說來,這年齡的孩子喜歡有押韻,故事內容簡單,與生活息息相關(如“第一次上街”, “下雨天”…),或有重複關鍵字或詞令,可以琅琅上口的書,如鵝媽媽童謠(Mother Goose Nursery Rhymes),帶點動作的兒歌。他們也喜歡可愛的動物故事。 Iona Archibald Opie: “ My Very First Mother Goose” Dr. Seuss: “The Cat in the Hat”; “Green Eggs and Ham”; “One Fish Two Fish Red Fish Blue Fish” P.D. Eastman: “Are You My Mother?”; “Go, Dog, Go” Raffi: “Baby Beluga”; “Down By the Bay” Paul O.Zelinsky: “Wheels on the Bus” Arnold Lobel: “Frog and Toad Together”; “Frog and Toad are Friends” Elsa Holmelund Minarik: “Little Bear”; “Little Bear’s Friend ” Robert McCloskey: “Make Way for Ducklings”; “Blue Berries for Sal” Mirra Ginsbury: “Mushrooms in the Rain” Esphyr Slobodkina: “Caps for Sale” Tomie De Paola: “Strega Nona” Gene Zion: “Harry the Dirty Dog” Robert Kraus: “Leo the Late Bloomer” Pat Hutchin: “Rosie’s Walk” William Steig: “Doctor De Soto” ; ”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 Munro Leaf: “The Story of Ferdinand” Leo Lionni: “Frederick” ; “ 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Famous Children’s Characters: “Madeline” ; “Curious George” ; “Winnie-the-Pooh” ; “Babar” ; “Corduroy” ; “Peter Rabbit ” ; “Alice in Wonderland” 紐約公共圖書館列出的100本優良兒童圖畫書,名單如下: http://kids.nypl.org/reading/recommended2.cfm?ListID=61 此外,每年在美國頒發的Caldecott Medal兒童插畫獎(適合低年級的孩子閱讀), 及Newbery Medal兒童作品獎(中,高年級為主),都是不可錯過的良伴。以下網址可查詢歷年來得獎作品。 Newbery Medal Awards Winners: http://www.ucalgary.ca/~dkbrown/newbery.html Caldecott Medal Awards Winners: http://www.ucalgary.ca/~dkbrown/caldecott.html 如何親子共讀 : (一)原則:用心、花時間陪孩子成長 (二)目的:培養閱讀興趣及習慣 閱讀圖畫書、繪本、小說、雜誌都可以,重點在於興趣及習慣的 (三)如何做: 1.幼稚園、低年級:喜歡閱讀 (1)讀圖 (2)逐字讀 (3)聲音(大聲讀要有感情) 2.中年級:說出故事文意 (1)讓孩子看圖說故事--讓孩子練習口語的表達能力 (2)請孩子說說床邊故事--讓孩子能有說出故事大意的能力 3.高年級:自由創作 請孩子自編或改編一個有劇情的故事 (四)共讀原則 1.文章標題 2.段落標題 3.掃描一下段落重點,一但抓住段落重點,不管有沒有讀完都進入下一段 4.有困難也進入下一段 5.先讀完一次,如果有空,再讀一次! 學習型家庭的十大閱讀習慣 : (一)每日有一定的閱讀時間。 (二).家中應有各種文字資訊資料。 (三)晚餐以報紙資訊為家人共同話題。 (四)養成休閒時間家人一起逛書店的習慣。 (五)讓孩子定時買書並與家人討論。 (六)親子兄弟姊妹一起善用公共圖書館。 (七)設家庭留言版或看板(信箱)。 (八)常與朋友換書並討論分享。 (九)閱讀各類書籍或影片,進入廣大知識世界。 (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圖書庫(或櫃、角、箱…)。 念書給孩子聽的五個訣竅 : 同樣是唸書給孩子聽,有些父母做到親子盡歡,有些卻是父母與孩子都很不愉快,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親子共讀時是否能掌握其要訣。以下,我們介紹幾個唸書給孩子聽的五個小訣竅,希望對父母們有所幫助: 1.【輕鬆愉快地念故事】 閱讀是孩子人生起點上一種充滿刺激與想像的遊戲,如果一開始念書的過程就非常的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孩子就會養成「書本即樂趣」的信念。而父母為孩子念書的第一要件,就是熱忱與保持愉快的心情,並且把念書給孩子聽當作是一種遊戲。而圖畫書中的巧思與趣味,大人一樣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單純的驚喜。所以父母在念書給孩子聽之前,最好自己先看個幾遍,熟悉書中的情節,然後再以愉快的心情念書給孩子聽,那麼不僅是父母給孩子快樂,孩子也同樣帶給父母快樂。 2.【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隨處可見的文字和印刷品,父母都可以把握機會念給孩子聽。例如:坐公車時,念公車的號碼和地名;上街時,念路邊的廣告和標誌給孩子聽,或是和孩子在購物時,把孩子感興趣的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念給他聽。 3.【重複念一個故事】 反覆念孩子喜歡的書,是協助孩子進入書本世界的方法之一。一遍又一遍地聆聽,是孩子成為一位閱讀者的必要過程。重複多次之後,孩子對文字與語音的印象加深了,對內容也會有進一步的瞭解。因此在聽故事時,他們對故事的發展有所期待,也能預測書中的人、動物,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重複為孩子念一本書,不僅讓幼兒從聽懂的層次提昇到欣賞體會故事的層次,也能讓孩子因為自己能預知、控制故事的發展,而在心裡獲得莫大的安心感和成就感。 4.【以富有感情的聲音念書】 父母在念故事的時候,可以根據孩子接受的程度,以自己的語句重組、裁剪故事,最重要的是讓親子都能完全融入故事之中,享受故事的樂趣。對於年紀很小的孩子,父母最好從「看圖說話」之類的簡單圖片或圖畫書開始念起。慢慢地,父母可以念些短篇的故事給他聽。如果孩子還不能瞭解每個字句的意思,父母可以簡化故事的內容。 父母最好以富有感情的聲音念書,增加圖畫書對幼兒的吸引力。有時也可以配合情節學些動物或機器的聲音,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5.【問孩子問題不能急】 圖畫書是親子共享的書,父母不要在第一次念完書時,就逼問孩子剛剛聽到了什麼東西?也不要勉強孩子瞭解內容,因為孩子的個別發展有差異,可能當時他還無法接受書中的資訊,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就能聽得津津有味。 零到三歲的階段是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時期,閱讀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對書本產生興趣,進而將來喜歡閱讀。因此,請不要對孩子施加任何學習壓力,否則會造成孩子排拒書本的反效果,得不償失。所以還是讓孩子快快樂樂地聽你們念書吧! 如果父母忙碌這網站可代勞,這個網站的繪本每月有8本新書會出版,而且很多國小也都拿來作教學應用, 未來老師也會設計一些繪本教案出來,這是一個繪本閱讀創新的網站,大家有空可以去下載閱讀軟體來安裝 和註冊帳號密碼後就可免費閱讀,有很多本可以看完整本的哦! http://www.kiddobook.com/member_join.aspx?dis=0980899921

老師的12項見面禮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15

散文作家簡禎陪夫婿到美國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短期訪問,和小孩一家三口到美國居住四個月的遊學誌,書名「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是書裡其中一篇文章,新學期開始老師發給小朋友的牛皮紙袋內裝了十二樣禮物,提醒並教導每個孩子應該具有的觀念;書末作者寫了一篇「媽媽送你九樣禮」,希望協助兒子鼓起勇氣、掌舵前行。 從星期五晚上在羊羊老師那借到這本書.趁著四天的連續假期,還有孕婦的特權,花了2天的時間在昨天看完了,真過癮! 分享一下書裡目前比較引發討論的東西: 十二樣見面禮:  第一件是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是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是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是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是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是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是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是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是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是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第十一件是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第十二件是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媽媽送的九樣禮:  第一樣禮物是一片葉子  第二樣禮物是一個秤  第三樣禮物是一塊炭  第四樣禮物是一雙筷子  第五樣禮物是鐵釘與榔頭  第六樣禮物是一把鏟子  第七樣禮物是四把鑰匙(管理健康、財富、感情、生活)  第八樣禮物是書  第九樣禮物是一個盒子 可以猜想為什麼是這九樣呢?

獨立第一課,成長權還給孩子

2008年05月18日
公開
27

獨立第一課,成長權還給孩子 作者:陸洛(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  桀驁不馴的孩子、懦弱依賴的孩子、品行偏差的孩子、自卑孤僻的孩子,都是家教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背後可能有著高壓獨裁的父母、過度保護的父母、冷漠放縱的父母、朝令夕改的父母。  不管父母基於何種心態與動機,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只會造就一個成長障礙的孩子。 問題的解決者不一定是父母  那麼,父母要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判斷問題的所有權很重要,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父母不妨在碰到問題時,檢視以下三種情形:  孩子在滿足需求時受阻,但他的行為並未干擾父母。此時,問題的所有權應是「孩子的」。例如,高中生談戀愛,情緒起伏很大,但並未干擾父母,這應該是「孩子的問題」。  孩子在滿足需求時未受阻,其行為也不干擾父母,此時親子之間應該是「沒問題的」。例如,孩子如願考上自己喜歡的科系,要離家北上就讀。此時孩子志得意滿,也未干擾父母,是值得全家歡慶。  孩子在滿足需求時,其行為干擾父母,此時問題的所有權始歸於「父母」。例如,孩子與朋友出遊,逾時未歸,也未有任何預告或知會,父母焦慮難安,徹夜不眠地尋訪、守候,此時孩子的交友和遊憩需求雖得到滿足,但卻嚴重干擾了父母的正常生活,則此事便成為「父母的問題」。  如果是孩子的問題,訓練孩子自己當家,獨立去面對;如果是父母的問題,則父母應與孩子溝通,讓他們了解問題的本質,再協同努力謀求解決之道。 是父母還是孩子的問題?  下列幾個情境提供給父母練習,你認為父母和孩子誰擁有這個問題呢?如果孩子:  •在公共場所當著父母面不守規矩  •和兄弟姐妹打架  •自己的東西到處亂扔  •在學校裡不守規矩  •未做作業  •未準時上床睡覺  •餐桌上不守規矩  •和朋友相處不好  當出現「孩子的問題」時,父母應多用「反應傾聽」和「協助解決」來幫助孩子。父母不必也不應替孩子面對間題,但可以與孩子「共享情緒」。將心比心地了解孩子的情緒,進而化解,甚而處理孩子與父母間的對立。  具體而言,父母可以: 應用「反應傾聽」,來澄清感受,建立同理。 活用「腦力激盪」,來與孩子共同探索各種可能的方法。 使用「方案評估」,理性地協助孩子抉擇。 建立「控制增強」,充分討論可能發生的後果。 確實「付諸實行」,方案力求具體化,並配置合理的時間表,執行監督工作。當然,最好是由孩子授權。 提出「事後評估」,預留下次討論的時間。  如果出現的是「父母的問題」呢?那麼,父母便要用「我──」語氣,向孩子提出問題,並徵求他們的合作來解決。  「我──」語氣通常包含三部份:  「描述」那個干擾你的行為,只要描述,不要責備。「當你出遊晚歸又不打電話回家時,……」 指出行為的「後果」,「……因為我不知道你在哪裡。」 指出你對這個行為後果的「感受」,「……我真的擔心你可能出事了,……」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最重要的是平常的接觸、開朗包容。鼓勵接納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可靠的良師益友,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達,不要用腦去思考,多一分同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就近一吋。  父母不能替孩子做一輩子的決定,成長是孩子的權利。有一對好父母相伴,成長的快樂和收穫將更多更豐潤。 (本文摘自本文摘自天下雜誌384期《2007年教育特刊——獨立與探索》)

攝取鈣質的正確觀念(謝謝育麻分享)

2008年05月17日
公開
40

人的身高雖與遺傳息息相關,但隨著人類的演化、物質的提升與科技的進步等外在環境的變化,使得影響骨骼發育的因素日趨複雜;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的骨骼及高挑的身材,必須從出生做起且需要各方面條件的配合,如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理等等。 僅加強或改善某一因素是不夠的,有很多小朋友因為偏食造成營養素攝取不均,但是有更多父母以為只要吃維他命或鈣片就可以彌補這種不足,其實這都是錯誤的觀念,讓我們就從頭說起吧!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儲存骨本從出生開始,的確如此,但要如何儲存呢?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鈣質的攝取,依照行政院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鈣質攝取量表中,從嬰兒出生起到四歲左右,每日體內至少需要400到500毫克的鈣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骨骼的發育而增加。 維生素D有利鈣質吸收 到了青春發育期對鈣質需求更高,因為青春期是骨骼發育的另一個高峰期,每日至少攝取量700毫克到800毫克;另外,維生素D也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在骨化的過程中,鈣質須透過維生素D的媒合,才能順利的被吸收,只要讓孩子多接觸陽光,當陽光照射皮膚時,體內即會產生有利於骨骼成長的維生素D,是不用刻意補充維他命的。 至於要如何正確又有效的攝取鈣質?喝牛奶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不管是奶粉或鮮奶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有乳糖不耐的小孩可以從少量多餐開始;或者常吃些乳酪或起司也是不錯的選擇。 熬大骨湯記得加些醋 另外老一輩的方法--熬大骨頭湯,確實有補充鈣質的效果,但喝湯主要是要喝骨頭分解出的鈣質,而一般烹煮的過程中,從骨頭中熬出的鈣質其實相當有限,建議在湯中加點醋效果會更好,因為醋中的分子可以讓骨頭裏的鈣質更容易釋放出來,更能達到喝骨湯固筋骨的效果。 黑芝麻是含鈣量最高的食物,其含鈣量比牛奶還多出好幾倍,每一百克的芝麻含有一千多毫克的鈣,所以吃芝麻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至於碳酸飲料則要適當限制孩子飲用,根據研究顯示,碳酸飲料中含有高度的磷酸鹽,會減緩骨骼中鈣質的吸收力,進而阻礙骨骼的成長,在骨骼尚未成熟時,若攝取超量的碳酸飲料,容易破壞骨骼密度與硬度。美國紐約長島猶太中心附設兒童醫院的研究顯示,常喝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的小孩,其發生骨折的機率會較高,而且骨質疏鬆的現象也會提早出現。 服用天然鈣有風險? 如果真的要吃點鈣片來補充鈣質,這麼多的鈣片產品到底哪一種比較好呢?是以自然為訴求重點的天然鈣比較好呢?或者強調含鈣量較高的合成鈣比較好?還是強調活性的活性鈣最好呢? 面對這些疑問,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摸不著頭緒。其實所謂的天然鈣是屬於碳酸鈣,其製成來源以貝殼、牡蠣殼與動物骨頭或礦石類等為主。天然鈣的鈣質含量的確是比一般的合成鈣要高一點,但是服用天然鈣也有其風險,因為若貝類或動物骨骼本身已受污染,製成的鈣片服用後則可能產生重金屬殘留的問題,所以家長在幫孩子選擇天然鈣時,須另注意產地環境或製造工廠是否有受污染等問題。再者,天然鈣中通常也會含有磷的成分,而人體中鈣與磷的比例是2:1,若磷太多的話,反而會刺激副甲狀腺的分泌,造成骨骼中鈣質的流失。 服用乳酸鈣片容易產生疲勞 除了天然鈣外,另一種則為合成鈣,檸檬酸鈣、醋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都屬於合成鈣,其中以檸檬酸鈣較易被人體吸收,而醋酸鈣是由碳酸鈣或活性鈣與冰醋酸反應製成,由於有醋的酸味,故命名為醋酸鈣。 醋酸鈣易溶於水,在吸收的過程較不需要胃酸的分泌,所以對於胃酸分泌較少的人較為適合。乳酸鈣的水溶性較小,在熱水中才易溶解,乳酸鈣常用於製作鈣片或鈣飲料,但長期服用乳酸鈣片容易產生疲勞感,主要是因為過多的乳酸鈣容易造成體內乳酸含量增高,對身體健康反而有不良影響。 葡萄糖酸鈣在沸水中才易被溶解,許多鈣劑中都含有葡萄糖酸鈣,但因為含有糖分,所以較不適合有糖尿病患者使用。而所謂的活性鈣是取自海洋生物中的貝類,經過高溫或高壓電離的處理製成微粉末狀,鈣含量相當的豐富,由於活性鈣容易在腸道中分解成離子,所以容易被人體吸收,但一樣須注意是否有重金屬殘留的問題。 勿在空腹時吃鈣片 然而不管是天然鈣或合成鈣其實都須特別注意一點,就是別在空腹時吃鈣片,因為空腹所吃的鈣不但吸收力不好,而且還會感到胃部脹氣;體內對鈣質的吸收需要在酸性的環境下,所以當胃部有食物在運作時,胃部所分泌的胃酸會讓鈣片中的鈣離子分解出來才有助於鈣質的吸收。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有一定的機制在,攝取過多的鈣,體內根本也無法吸收,之後即轉成糞鈣,隨著排瀉物排出體外。所以父母有正確的觀念及方法,才能從小幫孩子儲存骨本,也才能確保自己的心肝寶貝長得頭好壯壯喲!

0∼10歲兒童教養全書節錄partⅠ

2008年05月16日
公開
58

點閱次數:5912 這是米媽閒晃時在一個香港的討論區發現carriebaby111媽咪的節錄分享, 覺得還不錯,可惜台灣好像沒有這本書.... 嚴禁打孩子的小手 打孩子小手的做法太有誘惑力了!許多父母都不用想就會這麼做,但是請考慮一下這麼做所帶來的後果。蒙特梭利是打孩子手心的早期反對者之一,她認為孩子的小手是用來進行探索的工具,是孩子天賦的好奇心的延伸。打孩子的小手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了強烈的負面信息。我們採訪過的所有敏感父母都贊成對孩子小手嚴禁進行體罰的,研究也支持了這個觀點。心理學家們研究了一群16個孩子,他們都是14個月大,與各自的媽媽一起玩耍。當其中的一組孩子試圖用手去抓一個不允許的東西時,他們會被打一下手;而另一些孩子則不會受到體罰。在7個月之後對這些孩子進行的跟蹤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受到體罰的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技巧比較低。比體罰更好的做法是將孩子和不允許碰的東西隔離開來,或者對孩子的探索過程進行監督指導,並且防止孩子的小手受到傷害!! 對小手進行指導 孩子探索中的小手總是在搜尋著可以抓在手裡的東西,因此有必要給這個年幼的探索者一些東西相關的語言聯想,幫助他挑選哪些東西是可以用手碰的。對於安全的東西,你可以說:可去碰;而對於嚴禁觸摸的東西,可以說:不能碰;對於臉和動物,可以說:輕輕碰。為了調教任性的,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你可以試一試鼓勵他"用一個手指去碰一碰試試看"。如果孩子想碰的東西你認為完全應該去碰,你可以聯想到另外一些詞,比如"使勁去碰","值得去碰"。 要尊重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 你初學走路孩子手裡拿著一罐橄欖,你預見到不用多久她就會把橄欖弄得滿地都是,於是急忙從她手裡把罐子奪了過來,並想都不想,立即發起脾氣,要她別再弄罐子。這麼做,你確實可以免去打掃地板的麻煩,但是却惹來孩子情緒上的麻煩要你操心。 從孩子的手中把她珍視的東西奪走,這種做法在社會生活當中無論如何是不恰當的;這有違孩子的天性,而且這也是不好的教養。"別亂抓東西"你對她說,而正是你把她拿去的東西又抓了過來。把罐子從她手上奪過來一定會讓她感到憤怒,而且還會進一步加重了好亂抓東西的心思。 實際上有更好的辦法,對於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你可以和她進行目光接觸,把她的注意力轉移到她喜歡的東西上去。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你會告訴她你會幫助她打開罐子,讓她拿一粒橄欖,並且指給她看你要把這罐橄欖放在什麼地方。這樣的做法絕對是在禮貌和尊重當中進行的一種練習,採取了"大人指導"的方式。大人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需要大人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盡量少用玩具來哄寶寶 哄寶寶,讓寶寶安靜下來,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我們會用搖床,唱歌的teddy bear、電動玩具等等東西來哄寶寶。為了讓照顧bb變得容易一些,勞累的父母往往會抓過這些人造玩意來哄寶寶玩。當父母需要走開一會兒的時候,偶爾可以用這些東西作為代替品來哄寶寶。但是,經常性使用這些代替品會破壞你對孩子的教養。在帶孩子很吃力的時候,你應該使用自身的才智來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耐心和自信心----所有這些都是你教養孩子所必須的。如果你過度使用那些人造代替品,那麼你的寶寶很有可能就學會從物質中尋求安慰,而與人在一起反而會感到不舒服。當你流連於嬰兒用品商店的時候,且慢拿出你的信用卡來付款。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過多地依賴那些人造的替代品會讓你以後感到失望,你會認識到沒有任何代替品可以幫助你養育,管教自己的孩子。 嬰兒在夜間的需求 1)嬰兒的入睡與成年人有所不同 與嬰兒相比,成年人從醒著的狀態進入熟睡狀態相對快一些。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需要經歷一段比較長時間的輕度睡眠,然後才會慢慢地進入深度睡眠。對父母來說,使孩子們安穩地渡過輕度睡眠階段,最後進入深度睡眠,這常常是一個挑戰。這種睡眠機制解釋了為什麼嬰兒,什至大多數2歲的孩子在沒有你協助的情況下,沒辦法按你的要求躺下來馬上睡著。父母們應該學會: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需要有大人照料著入睡,而不是把他們放在那兒讓他們自己去睡覺。應該教他們學會放鬆自己,逐漸進入睡眠狀態。 2)嬰兒自然醒來的次數比大人頻繁得多 由於嬰兒和許多3歲以下兒童具有時間比較短的輕度睡眠和深度睡眠週期,因而他們生理上的這個特點就決定了他們比大人更經常地醒過來。一旦一個人從深度睡眠狀態變化到輕度睡眠狀態,那麼他就進入了一個非常容易醒過來的睡眠脆弱階段。嬰兒的睡眠脆弱階段在次數上會比成年人多一倍。父母們應該學會:小孩子們應該被照料著重新進入睡眠。 3)夜間是孩子容易受到驚嚇的時間 當夜間醒來並且發現只剩下他們自己的時候,年幼的孩子們確實會感到與大人分離的焦慮。而且,孩子們也難以弄清楚夢幻和現實的區別,在醒來的時候,他們搞不清楚自己是醒了還是在做夢。他們處理夜間煩惱的能力比成年人弱。父母應該學會:孩子們在夜間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 4)決定孩子睡眠習慣的主要是他們的性情,而不是你在夜間對他們的養育方式 有些嬰兒生來就是睡不醒的人;而一些高需求的寶寶白天精力旺盛,晚上也難以入睡。因此,如果你的鄰居誇口她的寶寶一覺睡到天亮,而你的寶寶卻做不到,你也不要責備自己。也許她的寶寶生來就這樣,而你的寶寶天生就是睡不好。"睡眠好的人"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培養出來的。就算她的寶寶真是一覺睡到天亮,也有可能是她在夜間根本就沒有把寶寶放在心上,寶寶已經不再醒來哭鬧了呢! 5)形成一套夜間管教的觀念體系 "你的寶寶是不是一覺睡到天亮?"一定經常有人問你這個問題,問的人可能關心你夜裡休息得怎樣,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把寶寶是否能一覺睡到天亮與你養育得好不好等同起來。指望嬰兒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一覺睡到大天亮是不現實的。對於那些向你兜售各種使嬰兒幼兒在夜間不打攪父母的方法的所謂睡眠訓練者,你一定要小心,這些人無非是同一種做法的改頭換面,這種令人討厭的做法就是:"任由孩子去哭"。這個廣被宣傳的做法很快起作用,但你千萬要小心,不要盲從這種權宜之計。它不僅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做成距離,而且使你不會去探究孩子休息不好的原因,也妨礙了你想方法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每一種情形都有它的獨特性,對於各種複雜的睡眠問題來說,不存在簡單的解決辨法。 我們建議你不要採用"耳不聽,眼不見"隨孩子去哭的做法,而要採取一些變通手段。孩子們應該在最初的兩年中學會健康的且生活態度。如果嬰兒是睡在媽媽的胸前或者是睡在照料者的懷抱裡被帶大的,他就會形成這麼一種睡眠態度:進入睡眠是十分愉快的。如果嬰兒能夠睡在父母身邊,在夜裡醒來提哭的時間,父母能對他作出敏感的回應,那麼寶寶就懂得沉浸在睡眠當中其實是一種很安全的狀態。因此父母在夜間的依附性教養就成為孩子確立健康睡眠態度奠了根基。 如果孩子長大一點之後仍然存在某些麻煩的睡眠問題,而且你在嬰兒期沒有對他進行高度敏感的夜間養育,那你也不必失望。要做到與你的孩子重新親密起來,時間永遠都不會嫌晚。無論你採用了哪一種高度接觸,高度響應的夜間養育方式,你都能教會孩子懂得夜間教養的兩個體驗;進入睡眠是一種很愉快的狀態,沉睡狀態是很安全的。

豆芽、不上安親班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73

作者的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carol541106 荳芽.不上安親班 作者:謝淑美 出版社:奧林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391879 裝訂:平裝 在台灣,很多孩子都上安親班 其實很多家長也都知道把孩子整天關在安親班不是很適當的選擇 只是,不知道除了安親班,還可以有什麼其他選擇…… 現在,透過一個不上安親班的孩子”荳芽”的生活 我們有機會看到一個孩子回歸原始的、自然的,依舊具備競爭力的生活故事…… 本書作者是大穎文化 & 奧林文化的總編輯Carol 謝淑美。   Carol是職業婦女,她本來也打算為唸小學的女兒荳芽找一個課後安身的安親班,但是,在Carol參觀各類安親班時,卻發現型態接近於補習班的安親班,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一些關鍵性的負面影響,於是,Carol捨棄了安親班,親自為荳芽面試了一位家教老師,Carol和家教老師一起規畫了荳芽的課後學習課程,開始了荳芽不上安親班的全面性生活學習……   半年前Carol正式開闢一個書寫親子觀念的部落格【荳芽?蝴蝶?Carol的美麗花園】,將荳芽不上安親班的理念及作法發表,引起廣大的家長迴響,每日有數千人次的高瀏覽率,同時大家爭相對Carol提問有關荳芽不上安親班的種種問題。Carol在荳芽不上安親班的課後學習生活即將滿兩年的此時,將這一系列文章匯整、再加上全新的如何不上安親班的執行細節文章,集結成《荳芽?不上安親班》一書。   已經於月前開始在部落格上宣布此書的出版訊息,網友紛紛表達非常期待此書的出版……   在這本書中,以圖文全彩的方式呈現,透過對荳芽的觀察,Carol提出了很多新穎而精闢的教養觀念,引起廣泛的討論及認同。在執行如何不上安親班的實務經驗上,Carol也以照片詳細地描繪出方法及概念,讓有心為孩子營造一個正常、快樂的學習環境的爸爸、媽媽們有跡可循。   在書中,Carol也討論到孩子在課後的飲食習慣、學不學才藝及運動、心理情緒等等各個層面的議題,對孩子的發展影響等等……   每一篇文章都以精彩的照片、生動的故事來傳遞一個個溫暖而有效的教養方法,Carol的文章已經透過網路流傳許久,即使不是為人父母的讀者,也深受感動,各個機關學校轉載她寫過的書上的文章,演講邀約也不斷,相信對於Carol的新書,各方讀者都已期待許久…… 序top 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前幾天,我搭計程車、在車上和司機聊了起來。司機先生很感慨的怨嘆經濟不景氣、生意不好做,他一天要開十幾個小時的車,有時還賺不到一千塊。太太在家閒著,也幫不上忙。他唯一的兒子唸小一,上個安親班、隨便補個英文,他的收入已經去掉大半,日子過得很辛苦。 「媽媽在家?為什麼不自己陪兒子?還要去上安親班呢?」我很好奇。 「媽媽不會教小孩啦……放學回家要是不去安親班寫功課、唸點書,回家睡一下午覺、看看卡通,再打混一下,時間就過去啦!什麼都沒學到!將來要怎麼跟人家比呀!要像我再開計程車嗎?」司機先生很感性的補上一句:「我自己再怎麼辛苦都可以!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別人。」 我問他,「你知道小孩在安親班都做什麼嗎?」 「還不是寫功課、唸書嗎?細節我是不知道啦!可是,他去上安親班以後,考試分數都有進步喔!常常考一百分回來。我看了、很高興喔……覺得我這樣辛苦總算沒有白費……」憨厚的司機先生難掩得意,笑得臉都亮了起來。 一個望子成龍的單純父親,他的期望,我完全可以理解。有點不忍心掃他的興,我不太願意繼續這個話題。 倒是他又說:「我那個兒子呀,很聰明、就是懶啦!每天都跟我討價還價說他不要去安親班,我說我這麼努力賺錢、就是要讓你讀書呀!他竟然還說賺錢有什麼辛苦的!沒錢,去提款機領就有啦……」 這是一個典型的只被要求學業成績,卻極度欠缺生活能力及常識的孩子。只是,孩子很無辜,這原本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父母的引導失了方向…… 我問司機先生:「你只看到他考試成績進步了,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進步呢?他跟你說他不想去安親班時,除了他偷懶這個理由外,你想過還有其他可能的理由嗎?」 司機先生靜默了。像是在思考我提出的問題。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安親班,都是讓孩子寫寫功課、再寫評量,積極一點的安親班甚至會千方百計拿到學校的試卷,讓孩子先寫,一再重複寫過這些評量試卷的孩子,回到課堂上考試,一看到一樣或類似的試題,連想都不必想,很快的就可以把答案直接填上,考出來的成績也都不差。 不明就裡的爸爸、媽媽,一看孩子成績進步了,滿心歡喜,謝天謝地還好我把孩子送去安親班了。 這樣的成績,果真只是用來「安親」的。 孩子呢?為什麼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喜歡上安親班呢? 原因應該是安親班的型態接近的是補習班。大一點的孩子因為考不上好的高中或大學,所以勉強去補習班蹲一年,教室小、人擠人、整天背書考試,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大不了就苦這一年嘛!坐監也是一年而已! 這些從小一就開始上安親班的小小孩呢?他們可不是只有忍一年便了事的,很多孩子是從小一到小六、整整六年時間都在安親班渡過的…… 小學畢業之前的這段時光,我們統稱叫「童年」。上學、然後去安親班待到晚上,假日再去補習(英文、數學或才藝)的孩子,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童年的孩子。 爸爸、媽媽們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怎麼過的,不必再問孩子,應該就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愛上安親班了。 台灣五、六○年代出生的世代,應該是現在為人父母的一代。我們小時候放了學,不管成績好或不好的孩子,唯一做的事,便是「玩」。玩跳繩、玩沙包、玩兩人三腳、玩123木頭人……那個時候的孩子很少玩玩具,都是孩子跟孩子玩。在這些看似沒什麼大長進的玩的過程中,我們親身看到了大自然的四季變化,聽見了鳥叫蟲鳴的自然生態,體驗了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玩」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工作,所有有關生活的能力,孩子們都得從玩的過程中學習。一個整天關在安親班的孩子,當然不會有任何玩的機會了。 我家荳芽即將唸小一時,我也曾經想為她找個安親班,那時沒想太多,不是大家都把孩子送去安親班嗎?那麼,照著做,大概不會錯吧。 在我參觀過幾家安親班後,我停下來想的是──安親班有便宜的、貴一點的;教英文的、只幫忙看學校功課的;環境也有寬敞一些的、簡陋一點的……但是,所有安親班都有一個共同的型態,便是類似補習班,把孩子整天關在一個空間裡。只要這個型態不變,安親班對我來說,便都一樣,沒什麼好選擇的。 一個六、七歲孩子的生活,不應該被拘限在一個小框框裡、處處都是牆,她應該出去吹吹風、曬曬太陽,跟小狗一起在公園跑一跑,或者學著種一株花、養一盆草,親手摸摸泥土、赤腳踩一踩地…… 因為停下來想到這些,我放棄了安親班,開始為荳芽找老師、和老師一起規劃荳芽的課後生活學習藍圖,一點一滴、一天一天,努力實踐。 荳芽已經過了這樣的生活近兩年。這兩年來,她去到台灣很多地方旅行、觀察,做了很多筆記,長大了不少。每天,我總是仔仔細細的聽她說話、看她微笑或皺眉,我不願錯過任何一絲一毫她成長的細微改變。於是,我才能說──我是了解荳芽的。 作為荳芽的母親,我不敢誇說她有多優秀,但她的確表現出一種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樣的特質──快樂、開朗、勇敢,樂於學習新事物,很會營造生活樂趣。 如果硬是要追究荳芽的成績如何,我也能微笑著回應──雖然沒有第一名,但也不差,我很滿意了。 童年,是形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很重要的階段。一個人將來用什麼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如何看待挫折和成功,甚至怎麼樣定位自我價值,都跟童年所經驗的生活有關。一直到現在,心煩時、困頓時,最能安慰我的,也總是偶然想起的那些小時候的不經意小事…… 一個沒有了童年的人,他要如何定位自己、肯定自己,或是安慰自己呢? 我總是開玩笑的說我把荳芽當白老鼠,做了「不上安親班」的實驗,已經近兩年了。荳芽低年級的生活即將結束,再來她要面對的是競爭更激烈的三年級,我卻依然準備讓她繼續過這樣的不上安親班生活。在我看來,競爭力固然重要,但是,在跟別人競爭之前,先幫助孩子看清自己,恐怕是我們更應該要為孩子做的事吧。 真心為孩子好,我唯一想說的是──請把童年還給孩子吧…… 序/請把童年還給孩子 / Carol 謝 輯.壹 爸爸、媽媽們請停下來想一想…… --到底要不要上安親班? --Carol媽咪的艱苦實驗計畫開始…… --好老師哪裡找? --堅持住,很辛苦,但不難 --不要擔心,妳可以慢慢來 --生活能力.生活品味.競爭力 --孩子眼底的世界 --信任一個陌生人 --我為什麼讓荳芽唸一般的公立小學? --一個媽媽的遺憾──我的孩子在安親班 輯.貳 不上安親班的學習生活 --不上安親班,在家做什麼? --在家學習、學更多──不上安親班的課程安排 --孩子會不會玩太多?──星期五的戶外教學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世界展望會 --有個學伴,學習更帶勁! --不上英文、數學,卻去撿垃圾! --小貓、小狗好作伴 --荳芽的億萬發財夢 --生活英文課、數學課 --美術館、博物館是荳芽的美術教室 --孩子的點心時間 --運動讓孩子更聰明 --手做的,最溫暖 --看雲門舞集,孩子看得懂嗎? --要不要上才藝課? --荳芽的寒假作業 --演一個茱麗葉──荳芽的寒假活動營 --荳芽小苦力到媽媽公司去打工 --妳知道妳的孩子每天吃什麼嗎? --愛上生活.愛上書 內文試讀 ---------------- 【荳芽•不上安親班】到底要不要上安親班? 天空那麼藍,風正輕輕吹拂著 我親愛的孩子呀~~ 凝視著•渴望著 我很懷念小時候的生活,尤其是幼稚園、小學階段。那個時期的成長經驗,在我現在回想起來,幾乎就是形塑我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關鍵。 有了荳芽、蝴蝶之後,我更常回憶自己的小時候。我現在帶她們的一個原則是──盡我最大的努力去製造一個類似我小時候那個年代的成長環境給她們。 台灣的五六零年代,是個很美好的時期。 那個時候,台灣人普遍不是太有錢,只是日子剛剛好過得去,大人都很努力賺錢,經濟剛剛要起飛,是個充滿希望的年代。 小孩子很自由,沒有什麼安親班、才藝班之類有的沒的,放學回家就是玩。當然也會被要求要把書唸好,不過,父母的那種要求是比較單純的「我希望你以後成材、日子過得比我好」,沒有想得太複雜。 有得玩、也被要求。這才是正常孩子的生活。 我自己當媽媽後的現在,台灣環境變得很複雜了。雖然日子過得比較好,一切都科技了、效率了。其實,也就是更單一、更無聊了。 大家的生活幾乎一模一樣,人,也都一樣了。 每個家庭都請菲傭來幫忙、上班媽媽都把孩子送去安親班,如果隔壁的小孩學了鋼琴,我的小孩不學,就緊張了。大家都怕跟別人不一樣。 不一定是不想,可能是我們都忙到沒時間想。反正跟大家都一樣,準沒錯! 我一開始也打算把荳芽送去安親班,因為,我也沒想過「到底要不要上安親班」這個問題。我很忙、要上班,當然沒空自己去接她下課,看來安親班是唯一的一條路。 我走訪我家附近的所有安親班,一家又一家的看,我住天母,那一帶的安親班設備其實都不差,我看過純課輔的(就是只幫孩子看功課),也看過全美語的(孩子一進去、全程說美語),還有加強才藝的(看你的孩子想學什麼才藝都有)....... 我不只看環境、比價錢,還要跟老師或負責人聊,聽聽他們對教育的看法,我還看現場的孩子,看看這些孩子都在做什麼,看看他們在這個環境的反應。 我想很多媽媽去看安親班,大都偏重在價位及環境設備這些硬體的設施,比較少去留心已經在那邊待一陣子的小孩的反應。其實,最不會騙人的就是小孩。如果有機會,我都會要求在教室外面看一下小孩的上課或遊玩狀況。 安親班因為空間小,小學階段的孩子活動力又強,所以我最常見到的是一群小孩在一個密閉的教室裡躁動不安。即便是寫功課,也是鬧哄哄的。 狹小的空間容易令人焦躁,短時間還可以,日復一日的,對孩子的性格及學習興緻都有不利的影響。 那些孩子,很像一群熱鍋上的螞蟻。蠢蠢欲動,卻苦無出口。我看了,十分不忍。 或許是這樣的畫面影響了我。一連看了一個星期,我沒有特別中意哪一家。 於是,我停下來想。我最在意的到底是什麼? 安親班的型態,基本上是偏補習班的。安親班屬於課後照顧機構,受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約束,管他的是社會局。 安親班要申請立案比補習班嚴苛很多,比如說安親班必須要有一百平方公尺(三十點二五坪)以上的活動空間,平均每個孩子的活動空間不能低於三點五平方公尺。還要有廚房、消防設施及辦公室這些空間。補習班通通都不用,所以很多人都申請補習班的執照來經營安親班。 如果你的孩子在安親班,你可以用以上那些規定去看看,馬上就知道那個環境是不是合格的。 很遺憾的是,大部份都是不合規定的。我在今年八月份看到的資料,台北縣有一千多家安親班,只有六十五家是立案的。把孩子送往一個不適當的地方,出問題的機會,當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這是大環境的問題、這是政府不重視教育的問題。但是,我們自己可以為孩子多注意一下、多想一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補強。不必只是無奈的屈從。 不管那些數據,我最在意的是──孩子要過真正的生活。 如果我把荳芽送去安親班,我想她得一個下午都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重複作同一件事,也許是寫功課、也許是唸英文、也許是學才藝...... 一個七歲的孩子大部份的時間都不能跑、不能跳,我想想就覺得不對勁。 小一一個星期才上一天整天,其他有四天、一天待個5-6小時(或更多),一個星期就要20-24小時,一個月要80-96小時.......再往下算,我冷汗就冒出來了。 我也聽過有些孩子從中午下課就去安親班,中餐、晚餐都在安親班解決,待到晚上八、九點,加完班、疲憊不堪的爸爸、媽媽才來接孩子回家。 生活,是什麼? 如果你正在過這樣的生活型態,我勸你有必要停下來想一想。 孩子成長的最關鍵階段,可能就在這樣匆匆忙忙、無知無覺中就過去了。 很多人家小孩不是都這樣過的嗎?這是Kevin問過我的。大家走到今天的工作型態,讓人不得不如此。 是呀。孩子是可以這樣長大的。長大的過程裡、他的心的變化跟感受,是大人們不去看就看不到的,如果你一直告訴自己:我沒辦法....... 我不是說安親班都不好,我相信有某些好的安親班。只是我不喜歡那個「關孩子」、「重視知識」、「不重生活」的型態。 改變,或許會比較辛苦,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決定不送荳芽去安親班。 不去安親班,那在家做什麼呢?鬼混一下、時間也就過去了,什麼都沒學到,將來會跟不上別人。有些家庭主婦媽媽因為這樣的想法,即使自己在家,也把孩子送往安親班。 「不敢讓孩子玩」、「一定要把孩子的時間用課程或才藝填滿」,這恐怕是因為我們現代父母的焦慮所帶給孩子們最大的成長阻礙。 玩是一種學習。生活也是一種學習。甚且是比學習知識、才藝更重要的一種學習。 如果你的生活型態讓你一定要把孩子送去安親班,那麼,請慎選,標準不能只是「離我家近、學校近」或「我們這裡大家都去那家」。並且要想辦法用其他所有你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去彌補他缺乏生活學習機會的缺憾。 花點時間去看、去感受,用你家小孩的狀況去衡量。 重要的是──要思考。我這樣做,對孩子真的好嗎? 孩子不上安親班、媽媽又要上班,這真的是有點為難媽媽。 我也曾經困擾過,下一篇,我就來談談我當時的困擾及作法........ 【荳芽•不上安親班】Carol 媽咪的艱苦實驗計畫開始....... 荳芽的笑臉,是支撐我努力下去的唯一原因。 決定不送荳芽去安親班後,開始要傷腦筋的是──荳芽下課後,誰去接她?不上安親班,還有哪裡可以去呢?到我下班回家之前的這段時間,荳芽要做什麼呢? 我婆婆不跟我們同住,住在萬華的老家。她長年吃齋唸佛,時常帶團去佛山朝拜,生活得很充實、活躍,我不想麻煩她幫我照顧荳芽、打亂了她原有的生活步調。 就在我苦惱荳芽的安置問題時,荳芽兩年前讀的幼稚園主任Annie來找我幫她引薦工作。於是,我向Annie提議請她來幫我帶荳芽。每天十二點去學校幫我接荳芽,之後回我家,陪荳芽到下午四點,直到幫我們打掃的翠華阿姨來,Annie下班,荳芽就跟翠華阿姨在家,直到我們下班回家。 Annie有很豐富的幼教經驗,跟荳芽原本就熟悉,平常我一直也跟她有聯繫、交換了很多帶孩子的想法。基於安全的理由(孩子當然不放心隨便交給陌生人帶),還有教育理念及想法也都跟我類似,Annie真是荳芽家教老師的最佳人選,簡直就是我的救星。 我打聽到的安親班行情,大約是一開學要繳個3-4萬的註冊費、之後按月繳月費9500--10000左右,一個學期依五個月來算,安親班一學期大約是7-8萬左右。Annie要求的待遇是月薪2萬元,我請她帶荳芽,一個學期就是10萬,比起安親班貴個2萬元。 我的想法是等荳芽開學後,或許我可以從她班上其他同學裡找到願意這樣一起讓家教老師帶的孩子,同儕間的學習也是很重要的,我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數是三個孩子對一個家教老師。這樣一來,一個孩子平均一學期要負擔的費用是3萬多到4萬,可就又比安親班便宜了。 不過,其他的學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也不確定是不是會有其他的媽媽跟我是一樣的想法,我自己就先實驗了再說吧....... 我告訴Annie,我希望她帶荳芽「生活」。當然,學校的功課是最基本的,也要照顧好。 Annie因為跟我理念原本就合,她對於我的想法完全認同。 於是,我們幾經討論後,Annie開始當起荳芽的家教,荳芽的課後安置問題,終於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 如果你以為我只是多付了點錢,從此荳芽的學習生活風平浪靜、一帆風順,那可就大大錯誤囉! Annie帶荳芽一個月後,問題就出現啦! 我住天母,Annie住東區,每天Annie往返我家的路程漸漸對她造成壓力,因為她先生並不認同她做這個工作,再加上她自己有一雙兒女要照顧,分身乏術。我開始發現她雖有好理念、卻很難在實際執行時跟我配合。 我雖然請Annie幫我帶荳芽,但是我自己依然每天都想要了解荳芽的生活,所以我需要Annie每天用文字及照片記錄下她跟荳芽的學習狀況,在我晚上回家後,我可以跟荳芽討論、聊天。我隨時也會跟Annie討論荳芽的生活狀況。 家庭時間不允許Annie做這些瑣事。在荳芽小一上學期都還沒結束,Annie就無法再繼續帶荳芽了....... 沒了老師的慌亂,我的確是小小緊張了一下子。是不是就這樣放棄我的想法呢?還是只能回頭把荳芽送去安親班嗎? 思前想後,我還是不甘心就這樣算了。於是,在沒有老師的一個星期,我只上半天班,自己陪了荳芽一星期,在這個星期裡,我決定在104人力網站上登找家教老師的訊息........ 我公司找人一直都是在104人力網找的。所以,那是我覺得找人的可行管道。可是,從這裡找來的老師就是「陌生人」,荳芽對她不熟悉、她也不認識荳芽,她們是不是投緣?可以好好一起學習生活?這就是個問題了。 另一個問題是所有媽媽都要擔心的──我找一個陌生人來我家帶荳芽,孩子跟我家同時交到一個陌生人手上,安全問題不考慮嗎? 還有,104人力網上的家教都是教英文、數學、鋼琴之類的科目,獨獨我寫的要教的科目是「生活」,我真的可以找到會教也願意教生活的老師嗎? 中午12點到下午4點這個上班時間也蠻尷尬的,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上不下的,哪個正常人會上這種時段的班呀?我一想到也是心煩哪....... 隨便說說就一堆問題,再想到找到人後的謀合期、理念溝通....... 我真是差點沒發瘋! Kevin一直認為我的想法不可行,勞民又傷財,還有安全顧慮,我知道他巴不得我放棄。 在這樣艱困的內憂外患下,再加上我還得分神管公司的事,支撐我堅持下去的是什麼呢? 只有我對荳芽的愛而已。 這樣做,荳芽將來不一定會成大功、立大業,或是賺大錢來回報我。這樣做,荳芽不一定會是她們班的第一名模範生。 我只知道我這樣做,對她的生活及成長是好的。 我這樣做,荳芽會快樂而正常的成長。我這樣做,荳芽會真真實實的過生活。我這樣做,會讓荳芽看到課本以外的世界。 只要這樣就好了。我願意為荳芽這樣做。 下一篇,荳芽的新老師Christine就要登場,她其實才是我跟荳芽的真命天女......... 【荳芽•不上安親班】好老師哪裡找? 一個好的老師要能夠啟發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屬於她自己的價值觀。 Christine本身的學習經驗有助於她引導荳芽探索世界、自我學習。 經營公司也有好些年了,看過不少員工,在我用人的經驗中,我始終相信「好的人格特質比經驗、專業更重要」。在幫荳芽找家教老師時,我唯一在乎的,也只有人格特質而已。 我徵老師的訊息一PO上104家教網,我就收到不少主動應徵的回應,找老師原來不像我原先想像的那麼困難呢! 我第一個約面試的,就是現在帶荳芽的Christine。 Christine在加拿大唸高中、在上海唸大學,吸引我的是她這個比較特殊的求學經驗。一般像她這樣自己在國外讀過書的孩子,會比只在台灣長大的孩子獨立很多。她的求學經驗應該也有助於她的國際視野,這些特質都是我在意的。我想她有可能會是我想要的人選。 於是,我約她到公司來聊聊對孩子的教育理念...... 幫孩子選老師,真的要精挑細選,特別是我期待這位老師帶荳芽體驗生活,她的價質觀、她的性格,對我來說,就非常重要。 我說希望老師帶我的女兒「生活」,並且把我需要的工作內容很仔細的向她說明。 Christine很落落大方的表示,我的要求的確是她以往沒有接觸過的,不過,她很感興趣,希望可以嘗試。 面談Christine後,我幾乎決定就是她了。但是,因為她是我才剛開始的第一位面試者,我還是跟她說再給我幾天時間考慮。 第二位面試者跟Christine的背景很類似,也在國外唸完書回來,外表很時尚,非常討喜。 呵呵~~我好像在挑媳婦呢!連外表都注意了...... 我跟這位時尚小姐談得很投緣,不過因為她馬上要趕去醫院看醫生,所以我跟她約了隔天再繼續面談。 時尚小姐走後,我陷入天人交戰的兩難,Christine和她,我都中意。原來擔心找不到適合的老師,這下竟然來了兩個都很棒的! 回家後,我跟Kevin報告我的豐收。他沒意見,隨我決定。 隔天下午,突然下起一場傾盆大雨。在我跟時尚小姐應該要繼續面談的時間快到時,她打電話來跟我說下大雨、她出門不方便,要跟我改時間。 老天幫我決定了老師人選。 我想,以後如果下雨,時尚小姐可能會打電話來跟我說:「Carol,下大雨,我不想出門,麻煩妳自己去接荳芽......」 別以為我很先進,其實,我還蠻相信冥冥中的定數。有些人、有些事的緣份,是早安排好的。 就在我決定要用Christine、正準備通知她時,她正好打電話告訴我,她依我那天說的重點,先幫荳芽擬了一份「生活學習計畫」mail給我,她要我先看看是不是我期望的。 我還沒告訴她我要用她,她做了計畫表,有可能白費力氣....... 她要把事情做好、不怕做白工。我又在這件事上看到她另一個很令我激賞的人格特質。 當然,二話不說,就是她! 我帶Christine回家見荳芽,她們倆人一見如故,很喜歡對方。 那一晚,在一個星期的失眠後,我終於安安穩穩的睡了一個好覺。 「人」的因素,常常是決定一件事成敗的主要關鍵。找到了對的老師,孩子的學習通常就不會有太大的差錯。 安親班的老師流動率極高,主管機關也不太管這些事。在我看來,這是令我不放心把孩子送去的其中一個原因。 先前我有一個朋友一直找不到工作,後來她跟我說她要去教安親班的小孩。據我所知,她沒有任何相關的幼保或教育背景。 她告訴我,安親班找老師不必看這些資歷,只是要看看小學生的功課而已,工作其實不難。 我還聽過另一個在安親班當老師的朋友說──安親班的小孩很多壞得跟野狗一樣...... 我很難相信那樣的話出自一個老師的口中。如果有人說我的孩子像野狗,我可能會殺人吧...... 安親班之所以這麼多,表示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機構。幫父母照顧小孩,這是何等的重責大任呀!任何一個經營安親班的人,都應該戒慎恐懼的、小心去安排有關孩子的一切事務才對。 但是,我現在看到的狀況是──政府不管、業者不在意。受苦的是孩子而已.... 誰都可以不要管。我們當父母的不行不管! 所以我要這樣費盡力氣的找老師...... Christine果然不負我的期望。才26歲的她,待荳芽像妹妹一樣,兩個人除了正常的功課進度之外,還像姐妹一樣的玩在一起。 Christine把她在國外求學的經驗及愛貓狗、認養流浪動物這些習性都介紹給荳芽,讓荳芽看到了一個原本在我身上看不到的新奇世界。 一開始,Christine對我們來說,畢竟是陌生人,所以我也跟104家教網要了她的安全認證,要Christine給我她的身份證影本、家裡地址、電話之類的...... 相處一段時間後,她跟我們都很熟了,我們甚至還認識了她的家人,今年暑假還一起坐郵輪出國玩,荳芽的暑假生活有一個星期是住在Christine的家...... Christine的年輕活力、開闊視野,還有她的愛貓愛狗成癡,對我們家產生了一些影響。原本不愛狗的我,也因為她,而同意讓荳芽在流浪動物之家認養一隻狗回來。狗狗Melon因此也讓我們家有了新的故事...... 我多了一個朋友兼幫手。荳芽、蝴蝶多了一個姐姐。 Christine是老天賞給我們的真命天女。 而,我相信,只要真心的去尋找,一定可以遇上好老師的。 Christine和荳芽下課回家後,都在做什麼事? 下一篇,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吧...... 【荳芽•不上安親班】堅持住、很辛苦,但不難...... 生養孩子像老牛犛田一樣, 一步一步,沒有捷徑,需要時間。 人,難免脆弱、擔憂太多也想太多。 當我很清楚的知道我做的事是對的,但是,很辛苦、也跟別人不一樣, 還不一定馬上可以見到成果....... 我總是想起記錄片【無米樂】的75歲農夫崑濱伯說的: 「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很多媽媽問我同樣的問題,問題的內容不外是──要像Carol這樣堅持讓孩子不上安親班、跟別人不一樣,很難;孩子如果因為跟別人不一樣而被同學取笑或排擠,怎麼辦?孩子會因此跟不上別人、自尊心受挫嗎? 我把幾位媽媽的問題留言,整理出來........ Ivon媽媽的留言標題是:堅持住,有點難。 「Dear Carol,看了妳的文章,感觸很多,一年前我辭掉工作在家專心帶小孩,老大現在也是小二,一樣沒上安親班,我讓他每天放學後,回到家洗自己在學校用過的碗筷,寫完功課後,就可以到我們社區跟小朋友玩一整個下午。 和carol一樣,我也希望給小朋友一個快樂無課業壓力的童年,但他的玩伴一個個都去補英文了,因為現在小二教的英文很簡單,沒補過英文的小朋友現在還在寫ABC..字母,結果都被其他小朋友笑,我很掙扎是否該送他去補英文課,但心理又實在不是很願意,這是我目前的困擾。......」 第二位媽媽說── 「我女兒Tina現在唸幼稔園大班,我也面臨和Ivon一樣的壓力,其實不是怕孩子不會,而是怕她沒有玩伴,Tina最近在吵著要上珠心算,我一直告訴她:『可是妳選擇了陶土了啊!』(開學前就告訴她才藝課程中她只可以選一樣,她們學校的學費很便宜,但常常動不動就發問卷要不要上別的課),所以當她說要上珠心算時,我就說:『那我在家裡教妳好了!』 這二天她就吵著要我教她,我買了算盤,她又吵著可是同學都有上珠心算… 雖然我一再的說:『可是有同學也沒有上陶土啊……』,但心裡真的有一番爭扎,會不會因為她不參加,玩伴們就一個個的不理她,笑她不會,但實在是不想讓她在可以玩的童年時光,就枯坐在算盤前一再的練習…… 當媽媽,真的很難! 」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我寫了【不要擔心,妳可以慢慢來.....】那一篇文章後,不斷的有媽媽向我提出來。 我想我是有必要以一篇文章來回應這些媽媽的疑慮....... 或許是遺傳了媽媽的特質,荳芽的語文書寫及表達能力都很強,但是,數學不太好。 小一的數學並不難,不上安親班、不寫評量試卷的荳芽應該可以應付,我一直這麼認為。起初,我看她國語總是拿一百分的試卷回來、數學也還有個九十幾分,所以並不特別感覺她的數學有什麼大問題。 有一天,我陪她做功課。她寫完數學功課後,一臉臭臭的。 我問她:「怎麼啦?數學不會呀?」 荳芽突然哇一聲哭起來,哭得很傷心。 她邊哭邊跟我說:「媽媽妳可不可以去買數學的評量考卷給我寫,我想寫....」 我不曾在荳芽面前提過「數學評量考卷」這個辭,才剛上小一,我想她一定是在學校聽到的。我問她為什麼想寫數學評量。 荳芽還是哭著說:「我看別的同學考數學都寫得很快,還常常考一百分,我每次都要想、要寫很久,還常考九十幾分而已,我聽我同學都說這些考卷上的題目他們早就寫過了,不是去安親班寫過就是在家寫過評量了.......我也要寫......」 荳芽感受到同儕的壓力了。 我當然再一次心情沉重。正常學習的孩子得抵擋不正常的教育制度壓力....... 去買評量來寫其實不會花我很多錢,應該也不至於花荳芽很多時間。看來這是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但是,我還是不願意。 我告訴荳芽:「數學本來就是要想的。妳看到題目要唸懂題目的意思、弄清楚它要問妳什麼、之後再想想、想出答案、寫上去,這本來就需要一些時間。如果妳因為寫過那些題目了,考試時一看就知道怎麼作答,想都不用想,那才是不對的..」 荳芽止住了哭,似懂非懂的望著我。我知道很難為她了....... 「荳芽,我們一生有很多、很多年的時間要生活,我們沒辦法事先知道要碰到什麼事,只有在碰到事情時,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事先知道數學題目,所以很會寫答案,那個答案不是妳的,妳寫對了也沒有用......」 荳芽心情較平靜了。她問我:「那別人的媽媽為什麼要讓她們的小孩先寫評量?」 「因為分數吧?」我說:「大家都喜歡一百分!不管這一百分是不是真的。」 「一百分還有假的?」荳芽很好奇。 我點頭。「不是妳真的懂的一百分就是假的,那只是一個分數而已。我也希望妳考一百分,但我要妳的一百分是真的。」 我並不認為分數完全可以不管,我不能讓荳芽快快樂樂的學習、卻把學校的功課搞得一團糟。 快樂的學習也要有成效,孩子才會真正的快樂。 真正有適應力的孩子,是有能力去處理她所面臨的各式各樣狀況,當然包括把學校的功課處理好。 在意分數,也必須把分數所代表的意義搞清楚。 比如一張數學考卷上有十題問題,我倒楣、錯這一題要扣十分,你跟我一樣錯一題,但你錯的那題只要扣一分,所以我考九十分、你考九十九分。同樣錯一題,你的分數卻比我高。那麼,九十九分的就一定比九十分的厲害嗎?未必見得吧! 我告訴荳芽:「國外的老師打小朋友的分數是以對幾題來標計的。比如考十題、妳對了九題,在妳的試卷上就會出現9/10(十分之九),表示妳答對了九題,很棒!錯一題的,大家都一樣是9/10.....」 我們的試卷上標示的是扣分,你錯幾題扣幾分。外國的教育是在試卷上顯示孩子的得分9/10。從這細微的分數呈現方式,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孩子是要求、指正多一點,外國人對孩子是鼓勵多一點。 如果我是教育部長,就會一聲令下──給我改掉這種負面評分的分數標示方式。 可惜我不是。但是,我也不願意屈從、扭曲我的孩子。你可以當你的亂七八糟部長,我還是可以當我的好媽媽! 我講了一堆,荳芽大約懂了一些。她最後的結論是──「但是,媽媽,我還是討厭數學。」 這才是令我真正憂心的問題...... 才小一而已,現在就開始討厭數學,往後幾年要面對數學的求學生涯肯定很難過。 荳芽之所以討厭數學,照她的說法是數學很無聊! 我想想自己以前上數學課時,也真的覺得很無聊,一大堆公式要背,也不知道那些公式是哪來的,我唸國中時、總是疑惑為什麼我那些數學好的同學怎麼一唸完題目就知道要套哪一個公式呀? 問題出在我們的學校老師教數學永遠是那一套──不鼓勵孩子思考,只教答案。 任何一個孩子一開始肯定都覺得無聊,只是有些孩子自然就認命了、不問為什麼也不抗拒,這樣的孩子反而安全,因為這種孩子不給大人困擾。荳芽這種反應是比較麻煩的一種,她明白表現出她的不解及不願接受。 我找了很多資料,想找找看有沒有可能讓荳芽看到另一種不一樣的數學教法,我的目的是──去除她對數學的恐懼、讓她知道她看到的數學不一定是數學的全貌。 其實,數學是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 因為我自己也是個數學白癡。我以往一直沒有認真面對過的問題,現在為了替荳芽找方法,倒像是也為求學時沒能好好認識數學的自己在找一個答案了...... 終於在荳芽小一上學期快結束時,我看到人本教育基金會有一個為期三天的【數學想想營】,活動在新店的一個小學辦,因為我一向信任人本教育基金會的理念,便向荳芽建議去參加這個營隊看看。 荳芽起先一聽到放假還要去上三天數學課,不願意。 我跟她說:「我聽說這個數學營隊很好玩,他們會用很有趣的方式帶妳們學數學,妳去看看嘛,如果去一天就覺得跟學校的數學一樣很無聊,那後面兩天就算了、不要去了!」 荳芽答應了。 第一天下課後,荳芽馬上打電話給當時在南部的我,大喊:「媽~~他們這邊的數學很好玩!我明天一定還要來......」 我也很驚訝她的反應。問她老師到底是怎麼教的? 照荳芽的形容是說──老師問很多問題、讓他們想,讓他們擺攤、拿假貨幣買賣東西.......我大概猜得出這是在教他們加減法。 三天過去了。荳芽對營隊的老師依依不捨,對數學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她終於看到了數學不無聊的一面...... 開學後,我知道【數學想想】有每週一次的固定課程可以上,荳芽表示她想去上。於是,我便幫她報名了。一直到現在,荳芽小二了,還是持續在上數學想想,她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堂課。當然,也不怕數學了。 荳芽說學校的數學還是一樣無聊,但是,她用在數學想想學到比較好玩的方式來對付學校的數學。因此,學校的數學也變得有趣起來了。 【數學想想】的課本用圖畫及故事、傳說, 讓孩子思考一些數學題目、找出答案。 這樣教數學的方式顯然是比傳統的學校填鴨式方法高明、深得孩子喜愛。 解除了對數學的恐懼心情後,荳芽在學校的數學考試便時常考一百分。 我相信還是有很多孩子是不上安親班的,但是,如果不上安親班會讓孩子跟媽媽整天緊張兮兮的擔憂自己會趕不上別人,那又是另一種成長的壓力了。 小一時,荳芽不懂安親班是幹嘛的,現在,她小二了,經過這一年的學習生活,我看她應該已經知道其他同學上安親班是怎麼回事了,當然,她就更加珍惜她的生活了。她很多同學很羨慕她的生活,並不會排擠她。 生活是全面的。上不上安親班,媽媽都必需帶領孩子去體會真實的、全面性的生活,孩子會碰到挫折,難免。重要的是媽媽有沒有很鎮定的、很堅持的陪孩子一起去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 不上安親班,如果在考試成績上不如別人一點,我覺得那也是值得的。因為,孩子得到的是更多的生活體驗。媽媽應該要引導孩子去認識、珍惜自己這樣的生活特質。 一個有自信的孩子,是不怕跟別人不一樣、可以穩穩的照著自己的步伐成長的。 我做的事,不管是出版童書繪本或是教養孩子,都是花了很多時間的。 因為我始終相信──養孩子,像種田一樣,有時節,必須配合著節氣做該做的事,然後,還要有耐心的等待,等待收成。有時,天公不作美,收成不如期望,也得笑笑、認了。 就這麼簡單。 種田跟養孩子,都很辛苦,但是,只要你耐得住這個辛苦,想做,沒人欄得了你,要堅持、其實並不難....... 一個媽媽的遺憾──我的孩子在安親班 秋天來了。孩子們應該吹著涼涼的秋風,調養生息,準備過冬。 這一年,辛苦了....... 轉眼,一年又過了一大半,中秋,來了。 雖然過著現代的生活,內心裡,我其實是個古人。很喜歡古老的、久遠的習俗.......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循著自然的節氣過日子,依然是我一向的生活信仰。 天轉涼了,我告訴荳芽、蝴蝶──這一年快過去了,我們得準備慢慢讓身體、心情休息了。生活步調、飲食居住,都要調一調了....... 當然,荳芽、蝴蝶哪裡懂得這些,照樣嘻嘻哈哈。只知道中秋節到了、放假了,預備去台中渡假........ 看著她們依然熱熱鬧鬧的迎中秋,我也是開心的。 我其實不是個很積極的人(可能很多人看我做這麼多事,不會相信,但我千真萬確的確是這樣的人。) 工作、寫書,甚至最近開的這個部落格,都是順著情勢走來的結果。我一直都是這樣的。幾乎所有臨到我頭上的事,都不是我主動爭取來的(我這輩子最積極爭取的事,大約只有養荳芽、蝴蝶而已。)我只是在事情找上我時,接手,全力以赴而已。 因為這樣的性格,所以,我特別鍾愛秋天。休養生息,可以順理成章。 在今年的秋天,就在這幾天,我很反常的用力的連寫了幾篇有關孩子不上安親班的文章。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讓我聽到了很多媽媽的心情。 我最最心疼的是一個在電子業上班的媽媽Jessica說的......... Dear Carol, 看到您對荳芽的安排令我感動,我是個電子業的職業婦女,我兒子從小一就在安親班,但我總覺得很可憐,一直想找個人陪伴玩.讀書,運動可自行安排活動,但因為安全性.適當人員,居住地,先生反對,總總關係,雖上了104找過家教,但終究作罷!看到您真正做到,覺得好感動,也自責為何沒有堅持自己理想,”這是可以做得到,並非夢想” 現在已經是凌晨一點多了,我反覆想著Jessica的話。 終究是忍不住要再說一個故事給Jessica....... 有一隻狐狸,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肚子很餓。他走過一個花園,望見裡面有成串結實纍纍的豐滿美味葡萄,狐狸很想吃那些葡萄。但是,花園隔著一道圍牆,狐狸無法爬過去,找了半天,狐狸發現圍牆邊邊有一個小小的洞,但是那洞太小、太窄,狐狸根本擠不過去。 為了吃到園裡面的葡萄,狐狸決定把自己餓得更瘦小一點,直到可以把身子擠過小洞、去吃葡萄。 於是,狐狸站在花園外,癡癡的望著葡萄。餓肚子時,他腦子裡想的是不久的將來吃著葡萄的美好畫面....... 終於,餓到乾乾扁扁的狐狸好不容易擠過小洞,進了他夢寐以求的園子、吃到葡萄。 等到狐狸吃飽了,要再循著原來的洞鑽出來時,這才發現因為吃飽葡萄、他的身體又變壯大了,又擠不進小洞裡了。這下狐狸又有了新麻煩,他被困住在花園裡,出不來啦! 憂傷的狐狸為了重獲自由,只好又在花園裡把自己再餓瘦,這才又鑽過小洞,出了花園。 狐狸,還是餓著肚子...... 這狐狸好像進進出出的白忙一場,終究還是一樣餓肚子,是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 狐狸吃過葡萄了。這是他進去之前跟之後最大的差別。 雖然表面看來他什麼都沒得到,但是,狐狸經歷了那個過程,過程裡帶給他許多感受、體悟,他得到的是這些看不見的生命經驗....... 一隻看看葡萄就走過、算了的狐狸跟一隻經歷千辛萬苦吃過葡萄、再出來餓肚子的狐狸,對人生的看法絕對是不一樣的。因為,吃過葡萄的狐狸是努力過的。 我把我很艱辛的安排荳芽不上安親班的過程寫出來,的確是很希望其他從來不想到這個問題的媽媽們可以想一想,更想鼓勵、慫恿更多的媽媽們像我一樣,為孩子們安排一個比較自由、活潑的課後生活。所以,我把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想好可能可以解決的方式提出來。 坦白說,我很不樂見媽媽們看完後,只是輕輕說「無奈」。不要以為我比其他媽媽多占優勢,我碰到的問題跟所有人都一樣...... 但是,我也不希望像Jessica這樣已經重重努力試過、但無法成功的媽媽自責。我寫這些文章,絕不是要說一定要像我一樣做到,才算是好媽媽。 Jessica,不知道妳睡了沒? 妳努力過了,走過那個過程,沒有白費,請不要自責。妳依然是個好媽媽.......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76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59

三歲前幼兒遊戲識字法 在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成年人要設計多種多樣的遊戲來誘導孩子,使孩子感到識字能獲得歡樂,把識字當作每天必不可少的遊戲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識字、脫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者有心,學者無意」。 該怎樣把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樂於接受呢?下面講幾種遊戲識字的方法: 1.捉迷藏: 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媽媽找字,讀字。 2.玩玩具: 跟孩子玩什麼玩具,就在玩具上寫上相應的字,讓孩子認讀。 3.做動作: 邊教字邊做動作;教「跳」字做一個青蛙跳的動作;……等等。凡是動詞都可以做相應的動作,加深印象。 4.裝表情: 教育些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和形容詞 要有臉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帶動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裝作哭的樣子;動作、表情的適當誇張,可加深孩子識記。 5.釣魚識字: 把字卡當作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作魚讓孩子釣。成人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複習鞏固效果好。 6.表演識字: 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遊戲,如孩子喜歡當小大夫,就讓他坐到寫有醫生的位置上,對病人問這問那,用一聽筒在聽,開藥方,打針……這時候教育他識讀,「醫」、「藥」、「病」、「針」等,就不會太難。 7.吃東西識字: 孩子在吃東西時,往往是最高興的,這時教他識讀字,興趣也會高些。如削菠蘿時教「菠」、「蘿」,切西瓜時教「西」、「瓜」,吃棒冰或糖果時教包糖紙上的那些字。 8.講故事識字: 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複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9.游動物園識字: 把許多字卡圍成一圈當作動物園的圍牆,「圍牆」裡面放許多寫有各種動物名字的字卡。說有許多小朋友要上動物園去玩,開哪個門進去呢?看門人說走「××」門進去安全,如果開錯門,老虎會逃出來咬人的,這時候要孩子去「××」門,開對了才能進動物園,開錯了重開。進了「動物園」讓孩子撿一個個的字卡來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說:「唷 ,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場地大,還可在動物園內再分隔成幾個「猴」、「虎山」、「雞禽館」、「熊貓館」之類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種飛禽走獸的名詞都教孩子認讀。此法複習舊字,認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過河識字: 地上畫兩條平行直線當作是一條河,河中間放若干個字卡當作「橋」,孩子要從「橋」上「過」河去,先要讀出一個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這個字上,讀錯了重教重讀。過了「河」還要從「橋」上返回來,再一個字一個字讀過來複習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錯返回來的要大大表揚。 11.教布娃娃識字: 讓孩子當小老師,讓布娃娃、絨毛狗、小熊、猩猩、企鵝、大熊貓等絨布玩具當學生,成人當班長喊「起立、坐下」識字……此法用來複習已經學過的舊字有很好的效果。 12.出門之前識字: 讓孩子上兒童公園前,先要認一認「兒童公園」四個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時候,都可以先識幾個字再行動,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學「外婆」兩字,認認外婆家居住和街道、村莊、門牌號碼等。 13.引誘孩子識字: 成人與成人說話,故意相互問字,教字,寫字,猜字謎考字,談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誘孩子主動來看來問,積極參與識字活動。 以上介紹的十幾種室內識字法,還僅僅開了個頭;針對3歲前孩子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心理特點,還可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但不論何種方法,識字活動都要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要每天固定一恰當的時間和一個比較安靜的地點,根據孩子學習情緒高低進行幾分種到十幾種遊戲學習,天天不間斷。學習地點要安靜,有文字、圖畫、桌椅、黑板、地圖、玩具、小紅花、表揚欄等智育環境佈置。這樣時間一久,便會形成條件反射,一天不學孩子會悶得難受。 至於室外遊戲識字,方法更多;成人要隨帶紙筆備用,孩子外去,視野寬,十分高興,什麼都感到新鮮;特別是看到自己認過的字在廣告、標語或招牌上重現,會像老朋友久別重逢一樣興奮,很喜歡讀。這時對出現的新字也特別好奇,愛問愛讀。所以室外遊戲時要鼓勵孩子多注意文字,時時處處留心。玩耍中遇到新奇事物,應立即寫給孩子看、讀。 上面講的室內外遊戲識字和選擇的字、詞 、句,都不要固定教材,更不要講究系統。但選的詞和造句要講原則。這些原則是: 1. 教孩子是感興趣的字、詞、句。 2. 教孩子最熟悉的字、詞、句。 3. 結合孩子在生活遊戲中感到特別高興的事,當場選字,遺詞、造句,編兒歌。 4. 學過的字要有記載,分初次認讀、基本鞏固、能熟練運用三類整理,以便有針對性地做複習遊戲。 5. 教字以識讀為主,不要要求聽寫。 轉貼來源: http//www.mhedu.sh.cn/....../... 如何培養寶寶的閱讀興趣?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 =1566758&bid=11&r=9 幼兒多媒體動畫識字卡--《蟲蟲識字》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 =1674098&bid=11&r=3

教寶寶說話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58

方法一、命名 寶寶在知道某些東西的名稱之前,就已經對它們非常熟悉了。 對-個一歲大的孩子來說,他的世界裡充滿了「不知名」的東西, 而寶寶通常只要發出一些聲音,或用手指一指,就可以得到這些東西但是, 你必須教寶寶-項基本規則,就是所有東西都有專屬的名稱。 實寶必須學習的另一種名稱,就是分類的名稱。 分類的名稱是指很多屬於同一類的東西的通稱。有分類的概念之後。 就可以幫助寶寶產生聯想,並且把新的資訊和他已知的詞連接起來, 這一點相當重要,因為我們的世界就是有秩序地分門別類。 舉例來說 · 如果你想買-個蘋果,你不是到蘋果店看買,而是到食品店或水果店去買 · 當孩了越學越多時,他為世界進行分類的方法也會不斷改變,而且認識的名稱也會與日俱增 · 如何運用「命名」的方法 當你運用「命名」的方法教孩子說話時, 先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物品或事件上,再說出那個物品或事件的名稱。 你可以只說名稱,例如:「相子」; 也可以說一訓節短的片語。例如:「這是一頂帽子」 • ,還可以重複或大聲地強調,例如:「一這是一頂帽子,帽子 · 」 方法二、描述 當你說到某件物品或事件時,請順便描述一下它們的性質, 例如:顏色、形狀、大小、質地和聲音 · (關於孩子如何學習顏色、大小、形狀、質地、數量,請見本堂課稍後的「孩子的學習過程」部分)。 當孩子學習如何描述事物時,他也將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你在描述事物的特質時,也可以幫助寶寶學習數數,因為在描 述事物的性質時,通常會包括數量的多寡。 透過「描述」的方法,孩子會開始理解,並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觀察。 如何運用「描述」的方法 當你在運用「描述」的方法時, 先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物品或事件上, 再描述它們的一或多個特質, 你可以談談它的顏色(一朵綠色的花); 或是它的形狀和大小(一個大圖球); 數量的多寡 (兩隻狗); 或是它的質地(柔軟的頭髮、硬硬的地板); 或描述它的聲音 《 喇叭很大聲、門嘎嘎地響)。 方法三、比較 教孩子分辨東西的異同,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觀察事物的重要細節。 認識世界的第-課,孩子必須懂得分辨黃瓜是長的、橘子是圓的, 芭樂和檸檬的顏色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概念, 這就是所謂的「視辨能力」( visual discrimination ) 孩子也必須能夠聽得出不同音,這樣才聽得懂別人對他說的話, 這就是所謂的「聽辨能力」。 如何運用「比較」的方法 當你在運用「比較」的方法時, 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某幾個物品、事件或人上, 和孩子談談這些物品、事件和人的異同處, 比較一下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質地或聲音, 藉此鑲孩子驟解相對的概念 《 例如:新鞋子、舊鞋子:大狗、小狗) · 此外,還可以教孩子比較的概念,例如:比較大小、高矮、長短, 為孩子指出哪個物品最小、哪個中等、哪個最大; 哪探樹最矮、哪棵中等、哪棵最高; 哪個盒子最小、哪個中等、哪個最大; 哪根水管最短、哪根中等、哪根最長。 方法四、說明 為孩子解說你正在看,正在做、或正在想的事情, 可以讓孩子學會許多重要的觀念,理解事件的邏輯順序, 和建立時問的觀念。 時間是摸不著的,它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並不容易理解, 孩子可以藉著當下的生活經驗,慢慢建立起時問觀念。 年紀幼小的孩子似乎只有在等待某一件事的時候,才感覺 得出時問的存在。為孩子說明哪件事會先發生,或談談昨天發生的事, 可以幫助孩子慢慢瞭解時間的意義,和時間流逝的觀念。 為孩子說明某些事情之問的關聯性,是教他如何作選擇和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舉例來說,讓孩子知道雨傘和雨之問的關聯性, 這等於讓他學習:如果他不想在雨天淋成落湯雞,應該做什麼準備; 總孩子知道香皂和清洗之間的關聯性, 他就學會了該如何保持清潔。 為孩子說明你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動詞 無論大人或小孩;大部分都利用動詞造句,我們經常說 某件東西或人可以做什麼事; 他們已經做了什麼事; 他們想做什麼事; 或者他們接下來想做什麼事. 一個句子通常需要有一個動詞 · 整個敘述才會有意義。 當年幼的孩子能夠瞭解和使用動詞時,他就可以藉著發 號施令、徵求同意或問問題,和周遭環境產生互動 · 因為大部分動詞都可以用動作示範,因此孩子很容易懂. 如何運用 「說明」的方法 當你運用「說明」的方法教孩子學習語言、時間觀念與 事情的邏輯順序時, 首先要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再和他討論你正在做的事,和接下來要做的事 在敘述中使用類似「晚餐前」和「我們從郵局出來後」等字眼 • ,或者和孩子談談昨天發生的事,現在正在進行的事,和明天可 能會發生的事。 當你運用「說明」的方法教孩子學習語言和有關聯性的事物時,可以 使用一些具有關聯性的字 ( 球棒和球,兩和雨衣 ) , 或者說明它們為什麼有關聯性 (「打棒球時,我們要用球棒和球」,(下雨天要穿雨衣」) 當你運用 「說明」 的方法教孩子學習動詞時,讓他注意正在做某件 事的人或物(例如:爸爸在跑步,一個小男孩在盪紙韆 ) ; 或和他談談正在進行的事情(例如:「爸爸正在跑步」,「小男孩正在盪鞦韆」)。 方法五 ─ 給指令 給孩子明確的指令和方向除了能幫助他學習空間觀念 例如:「上面」、「下面」、 「周圍」 和「在 … … 之上」 也能讓孩子學會怎麼遵循簡單的指令。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切事物都以他自己為中心, 教孩子學習空間觀念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讓他自己或某個東西在空間中移動, 孩子藉著觀察自己和別人之間的相對位置, 以及自己與其他事物的相對位置, 來瞭解自己所在的位置,當孩子瞭解空間概念之後 ,就可以遵循許多不同的指令了 · 如何運用「給指令」的方法 首先引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 然後要他執行一個簡單的動作 例如:「看看你背後」 (要他做一件和他自己有關的事), 或是「看看桌子底下」、「把玩具放在箱子裡」 (做一件和某個東西有關的事)。 對孩子說話時,請多用以下的字眼: 「在裡面」 、「在外面」「上面」、「下面」 、「上方」、「前面」、「後面」、「旁邊」 、「最上面」、「最下面」。 很快地,你就會習慣運用這五個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語言, 而這也是你和孩子特有的互動方式 · 說話可以也應該是 你和孩子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一件事 · 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就像花園裡的種子一樣,需要用心 培養。才可能茁壯和開花。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行動!超市是許多父母常去的地方, 不妨就在帶孩子上超市的時間運用這五個方法, 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與你面對面,這就是教寶寶說話的最好時機!

0∼10歲兒童教養全書節錄partⅡ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53

點閱次數: 繼上個月分享第一個部份之後,今天把carriebaby111媽咪分享的另一部份分享整理好囉! (因為原書是簡體版、carriebaby111媽咪是香港人、所有有些用字及翻譯跟繁體習慣不同,米媽盡量貼近carriebaby111媽咪的版本,改了約10來個字) 通過塑造行為來進行教養 管教孩子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學會怎樣和孩子談話。通過你自己與孩子談話的方式, 你教會了孩子如何與別人交談。下面列出了我們在與兒女們相處當中所學到的一些談話技巧: 1)在指導孩子之前首先要親近孩子 在你給孩子以指導之前,你應該蹲下來,視線和他的眼睛處在同一水平上,與他進行目光的接觸,從而引起他的注意。應該這樣教他集中注意力:「我需要你的眼睛看著我。」在你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你自己也要相同的身體語言,眼睛看著他。有一點要注意,你看孩子的目光不能太尖銳,以免讓孩子覺得你盯著他是要控制他而不是與他親近。 2)要稱呼孩子 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時,首先要稱呼他的名字:「小明,請你.....,好嗎?」 3)保持扼要 我們一直堅持只說一句話的原則:你越是囉囉唆唆,你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變得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在與孩子談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就是說得太多, 這種做法會讓你的孩子覺得你自己都不確定你想要說什麼。 4)保持簡單 你應該用單音節的詞來構成簡短句子。可以去聽一聽孩子們是怎樣互相交流的,並且記錄下來。當孩子表現出目光散渙,心不在焉時,那就說明他們跟本不明白你在說什麼。 5)要求孩子向你重複你對他的要求 如果他重複不了的話,那就是你對他的提出要求太長太複雜了。 6)提出孩子無法拒絕的要求 你可以和2至3歲孩子講道理,尤其是要避免情緒上的對抗:「小明穿上衣服,這樣你才能到外面玩。」你應該向孩子說明你對他的要求能給帶來什麼好處,向他講明道理,讓他難以拒絕。這樣做能夠給他以動因,使好放棄原先固守的立場。讓他去做你要求他做的事。 7)要採取積極的方式 不要對孩子說:「不許跑!」而要這麼說:「在屋子裡的時間我們要慢慢走,到了外面你才可以跑。」 8)在你發出的各種指令前面加上"我想要...." 不要對孩子說「下來」而要這麼說:「我想要你下來。」對於那些想要大人高興而又不喜歡被別人呼來喚去的孩子,這樣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過對孩子說:「我想要...」你就為他提供了順從你的動機,而不是僅僅是對他下命令。 9)在...之後...就... 「你在刷牙後,我們就講故事。」,「在你的任務完成之後,就可以去玩了。」這種說法背後隱藏的意思是你期望孩子服從你,比起對孩子說:「如果...」更有效。「如果...」意味著你的孩子可以選擇,而實際上你並不打算讓他選擇去做別的事情。 10)先走到孩子身邊去, 然後再提出要求 不要對孩子這樣大喊大叫:「把電視關掉,現在該吃飯了!」你應該走進孩子看電視的房間,花幾分鐘時間和他一起體驗他的樂趣,然後在廣告時間讓他關掉電視。走到孩子身邊去,將顯示出你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態度是認真的;否則的話,孩子會認為你對他提出的要求是可聽可不聽的。 11)為孩子提供多種選擇 「你想先穿上睡衣還是先刷牙?」「是穿紅色的衣服,還是穿黃色的衣服?」 12)要依據孩子的成長情況,正確地對孩子說話 孩子年紀越少,你對他說的話應該越簡短。必須考慮孩子的理解程度。例如,父母們犯的一個常見錯誤是向3歲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這樣做?」 就算對成年人來說,大多數也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你可以試試換一種說法:「我們來談談你做的事情。」 13)對孩子說話要符合社交禮貌 即使2歲的孩子也會明白"請"字的意思。你應該希望你的孩子講禮貌,孩子們不應該認為禮貌是可有可無的。因此,你希望孩子們用什麼方式與你說話,你就必須在與他們說話時採取這種方式。 14)要採用正確的心理學方法對孩子說話 喜歡對孩子進行恐嚇和批評的人往往會使孩子採取提防的態度。「你如何、如何...」的說法會讓孩子不願和你說話。而「我如何、如何...」的說法就不是指責式的。不要對孩子說「你最好這樣做...」或者:「你必須...」,而可以這樣說:「我希望你...」或者「我很高興你能夠...」。不要說:「你必須把桌子收拾乾淨。」而應該這樣「我需要你把桌子收拾乾淨。」如果你要向孩子提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而答案必然會是否定的,那麼你跟本別去提這樣的問題。如果問他:「你可以把你的衣服撿起來嗎?」不會起作用,那就只有這麼對他說:「請把你的衣服撿起來。」 15)寫/畫成書面形式 對孩子的提醒難免會變成嘮叨,特別是對於那些10歲剛出頭的孩子,他們會覺得你一遍又一遍的告誡簡直是把他們置於被奴役的境地。其實你可以不用說1個字便可與他們交流。給孩子留下幽默的便條,然後就可以到一邊歇著去,看著孩子照你的話去做。 16)用話語讓孩子平靜下來 孩子越叫喊得大聲,你就要回答得越輕柔。你應該讓孩子自由發表他的意見,同時又要不時地插上幾句:「我明白!」或者「我能幫你嗎?」有時候,只要旁邊有一個體貼的傾聽者,就能讓孩子的怒氣平息下來。如果和他一般見識,那麼你就要面對雙倍的怒火。在孩子面前,你應該具有成年人的表現。 17)安撫孩子的情緒 在你向孩子發出指令之前,你應該恢復孩子情緒上的平靜,否則的話你只會浪費時間。當孩子情報失控的時候,他是什麼都聽不進去的。 18)重複你對孩子說的話 初學走路的孩子需要你反覆地對他說上一千遍。兩歲以下的孩子很難將你對他的指導轉化為他自己內在品性。大多數3歲的孩子開始將你對他們的指導內在化自己的習慣,因此他們會開始聽從你的要求。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你就越來越不需要對他進行重複。10歲出頭的孩子會把你的重複看作是嘮叨。 19)讓孩子有完整的思考 別對孩子這麼說:「不要把你的東西堆得亂七八糟。」可以試試對他說:「小明,你想一想要把你的足球用具放在那兒?」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填空,這很可能就為他開設了一門長期的課程。 20)採用朗朗上口的規則 比如:「如果你去打人,那就罰坐板凳。」應該讓孩子重複這些規則。 21)為孩子提供一種開心的選擇 比如:「你不能自己到公園去,但是你可以到鄰居家的園子裡去玩一玩。」 22)鼓勵孩子用話語代替用身體來進行表達 告訴孩子:「你應該用話語來告訴媽媽你不開心。」 23)預先作出提醒 「我們就要走了,跟玩具們說再見,跟姑娘們說再見...」 24)讓不愛說話的孩子打開話匣子 在與不愛說話的孩子交談時,小心選擇詞句能讓他向你敞開他的心扉。你應該始終圍繞孩子會感到興奮的話題,問他一些答案不單單只是"是"或"否"的問題。談話始終要具體、明確。不要這麼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可以試一試問他:「你今天做的最有趣事情是什麼?」 25)採用「當你...的時候,我感到...,因為...」的說法 比如對孩子說:「當你在商店裡從媽咪的身邊跑開的時候,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担心你會走失了。」 管教令人討厭的行為 小孩子們都會種種令人討厭的事情,因此你在心裡必須有所計劃,準備好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孩子們的這些行為,至少應該使這些行為得以緩和及減輕。在處理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時,可以考慮以下的一般性策略: 追蹤觸發不良行為的原因 你應該走入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她的這樣行為。是什麼讓她調皮搗蛋?是不是她的週圍有人為她作出了不良行為的榜樣?她是不是感到疲勞、厭倦、 飢餓?或是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比如學步期的孩子晚飯時間到了百貨商場)?通過發現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你就有辦法去避免它。 加強正面的行為 年幼孩子不知道一個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除非你告訴他們。當他們得到正面的回應時,他們便會被誘導著繼續做出良好行為。而他們反覆地得到負面回應,他們就會放棄自己所做的行為(除非負面的反應在他們看來是正面的;也就是說,他們感到自己受到別人的關注),這就是為什麼要盡早地加以糾正的原因所在。否則的話,不良行為會成為孩子行為方式的一部份,會變得很難糾正。 如何糾正"咬人、打人、推人和踼人" 孩子正在成長發育的牙齒、小手和小腳常常會制造出一些麻煩。學步期的孩子往往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很少會注意到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嬰兒為什麼會咬人和打人 嬰兒咬人和打人時,你千萬不要為此而感到憤怒。嬰兒們確實會咬大人給他們餵食的東西(以及媽媽的乳頭)。每一樣東西嬰兒都會用嘴來咬一咬,用手來抓一抓,口和手是他們最原始的社交工具,他們在練習使用這些工具。一旦長出了牙齒,並且手掌能拍打之後,嬰兒會用這些工具對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對寶寶來說,難道還有比父母的肌膚更為熟識,更能到手的實驗對象?寶寶的任務就是去使用他的那些工具;而你的任務是教會他如何使用。這些早期的抓咬和拍打,儘管看起來是令人不快的行為,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了不起也只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是攻擊性的、無禮的行為。 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是18個月∼2歲的孩子最常見的行為,那時孩子還不會用口頭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因此他們只能透過動作來進行交流。在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就會終止,但打人卻不會馬上就停下來。 學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咬人、打人、推人和踢人 如果不加以阻止,那麼嬰兒期的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舉動就會演變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學步期的孩子變得具有攻擊性,目的在於釋放被抑壓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有些孩子甚至會做出令人討厭的舉動,借此來孤注一擲地接近關係疏遠的父母。 該怎麼辦 一旦寶寶長大到能夠用語言代替動作來很好地進行交流時,大部分學步期的攻擊性行為都會逐漸地消退。父母們必須對攻擊性行為堅決地糾正,下面給出了一些讓你的孩子避免傷害別人的方法: 1)考察根源 是什麼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你應該做一個日誌(至少在心裡做一系列的紀錄), 從而確定孩子的行為與引發此行為的環境之間的相關性。舉例來說,「小明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咬了小豪。小豪搶了小明最喜歡的皮球。那時差不多到了午休時間,太多孩子擠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小豪是十分專橫的。」 2)孩子傷害了父母 用手掌打別人的臉是嬰兒嘗試進行的一種舉動。它在社交上是不正確的。你應該引導重重地拍打別人臉龐的孩子做出另外的、在社交上可接受的行為:「我們一起來猜拳。」同樣,對抓咬的行為也要加以引導不要咬人。「唉喲!好痛啊!你傷害了媽咪!」(你要做出不愉快的表情)然後再引導孩子的行為:「來!擁抱媽咪!這樣就很好。」(向他微笑並且擁抱他)一旦孩子打別人耳光的行為成為表達內心挫敗感的一種方式(比如,你懷中抱著的孩子生氣起來,並且打你,因為你不讓他吃糖),你就必須向她展示她的這種舉動會帶來的自然後果。「你不可以打人」, 並且放下她來。她會仍然為糖果生氣,因此你應該好好地解釋給她聽為什麼不能再吃糖。孩子對父母進行嘶咬、踢打、推擠,你應該用相同的辦法對付她----讓她停下來。千萬不能允許你的孩子把你當成出氣的沙包。你應該讓她知道你不同允許她來傷害你。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她來傷害你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她就不太可能允許別人來傷害她。你可以為她作出如何對別人打自己說"不"的榜樣。比如, 擋住別人的拳頭,阻止別人對自己的毆打,但不要還手打別人。 3)學步期的孩子動手打嬰兒 如果你1歲半大的孩子用玩具銼子重重地敲打一起玩的嬰兒的腦袋,那你就應該拿走所有他可以用來打人的東西。應該示範給他看不能打人,並且告訴他怎麼做,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做法(「對bb要友好, 要輕輕地拍他」),同時你應該溫和地引導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拍打。 4)不要還嘴去咬孩子 你可能並不同意這麼做。「孩子需要懂得咬人會造成傷害。」你會提出這樣的理由。是的,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還嘴去咬孩子的話,你的孩子就沒辦法明白他不應該去咬人。你可以嘗試另一種"以牙還牙"的做法:把孩子帶到你的身旁,把孩子的上臂壓向他的上齒,就好像他咬自己一樣,你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一種憤怒的,報復性的方式,而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咬人會做成傷害)在他咬了你或其他人之後,你應該立即就給他上這麼一課。你應該要求孩子會體感受別人的感覺。 5)不要還手打孩子 小明動手打了小豪。小明的媽媽(感到不好意思,並且被激怒了)趕緊上前去用巴掌摑小明的手臀,並且說:「不許打人!」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你是否會像小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呢?因此你事先就應該在腦中盤旋好當孩子打別人時你應該怎麼辦。 6)當孩子傷害了另一個孩子 你注意到一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打了(或推了、踢了)另一個孩子。你應該告訴孩子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得到這件玩具,並且要做給他看。「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想要得到那個玩具,應該等到別的小朋友玩好之後,或者告訴媽媽,我會訂好時間讓你們輪流玩。我要從你那兒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我是不會打你的,我會好好向你提出請求。」如果打人的孩子不與你合作,應該要求挨打的孩子這麼說:「我不跟你玩了,除非你向我道歉並且停止打人。」2歲大的孩子還不能說出所有的這些詞句,但他們懂得這話的意思,因此你可以替他們說出這些話,讓打人的孩子去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7)將侵害別人的孩子暫時罰出場外 「咬人會傷害了別人,傷害別人是錯誤的。你來坐在我的身邊。」一般到2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在侵害別人和由此帶來的後果之間建立起聯繫。你應該鼓勵孩子說「對不起。」如果他打別人時一點也不生氣,那麼他很可能本來就是想要親吻或擁抱別人。 8)為孩子做出不侵害別人的榜樣 生活在好鬥環境中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你是怎樣來表達失望情緒的?你又如何處理各種類的衝突,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好鬥的行為具有傳染性,學步期的寶寶和年幼的孩童會從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學會好鬥的行為。如果年幼小的孩子看到大人之間鬥毆,那麼他們就會得出以下的結論:毆打別人是你對待別人的方式。你應該要求年長的孩子起到榜樣帶頭作用,向他指出他們是小寶寶們的榜樣,並且告訴他們要淨化自己的行為,一方面為了他們自己,另一方面也為了比他們年紀少的孩子們。 搶奪別人的東西是學步期的孩子以及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侵害性行為(請注意,你不要從孩子的小手中把東西奪過來,從而在無意之中給孩子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要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拿那件被他搶過去的那件東西,並且要求他把搶到手的東西還給別的孩子或交給你。你可以用另一個東西來交換他交出來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即將損害某個珍貴東西,或者很可能會用某件東西傷害到他自己時,那你就應該採用嚴肅的口氣和身體語言來告訴他你希望他立即放下那件東西。 9)避免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在一次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向一群男孩發起了一場狩獵搜索活動---在她家裡的所有地方進行搜尋。為了加強狂熱的情緒,她還提供了一份優勝者的獎品。你可以想像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僅屋子裡被攪得亂七八糟,孩子們也受到了傷害。他們互相打鬥、推撞,把屋反轉,就是要找出隱藏著的珍寶。結果他們的皮膚被傷著了,他們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定要避免導致孩子做出糟糕行為的發生。 10)使頑劣性格柔順起來 對用力敲打玩具,猛擊洋娃娃,踢打小貓,捶打牆壁的孩子,你要多加照顧。儘管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心理緊張和憤怒的紅色警示信號。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很可能以這種方對待別人。你除了要深入深究問題的根源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玩比較溫和的遊戲:「要擁抱小熊。」「要輕輕地撫摸小貓。」「要用心愛洋娃娃。」 11)給予獎勵 3歲以上的孩子會對獎勵作出很好的回應,比如你可以制作一張"沒有打人"的圖表:「每天你友好地對待小朋友的話,我們就在圖表上貼一張笑臉。如果你有了3個笑臉,我們就去吃冰淇淋。」 12)使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 有些衝動的孩子不用思考就會做出打人的舉動。你應該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讓他一出現打人的念頭就馬上想起另外一些代替行為,從而幫助3歲以上的孩子克服打人的衝動:「每當你感到自己快要打人的時候,就馬上找個枕頭來重重地捶打,或者繞著園子跑幾個圈。」你可以為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衝動。比如,下次你想打人的時,讓孩子看著你怎樣擺脫打人的念頭,抓著自己的手並對它說:「聽著,我的手,你不應該打人。」他會認真聽的,尤其是他就是你想打的人。 註:米媽後來發現0∼10歲兒童教養全書與親密育兒百科(這本就有繁體版、台灣就有,應該有許多媽咪知道)是同一個作者「威廉•西爾斯醫師(William Sears, M.D.)」。 好文要讓更多人分享,去推推∼

二專的同學~貞儀~和她的寶貝公主

2008年05月13日
公開
14

[email protected] 說: 嘿~~好久不見了 現在還在好市多上班嗎? 小寶寶給誰care呢?? 我現在全職在家養怪獸~~(現在1歲10個月/boy) 有空聊聊唷~~ 對了~~你有上babyhome嗎 www.babyhome.com.tw 我幾乎天天掛在上面哩 ^^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貞儀 To: [email protected] Sent: Wednesday, May 07, 2008 3:24 PM Subject: Re: 好久不見了唷 真是非常高興 我們也好久沒有聯絡了... 今年2月我生了第2個寶寶 大的1歲6個月 給保母帶....(非常機車..到處吱吱叫) 一回到家就要找妹妹 小的3個月了自己帶 babyhome我不會用 我是比較常上MSN 我的MSN :[email protected] 有空的話來聊一聊........................................貞儀 Anna 說: 哇~~這麼勇猛唷~~兩個寶寶差距這麼近.我生一個就不敢再生了說 (這個月剛滿兩歲).你是純母乳嗎?我是重看不重用哩~ 餵了一個月就變無奶人了..都是喝配方奶啦 ^^(現在奶粉貴死了) 對了.你現在住高雄嗎?還是在台北呢~~ ------------------------------------------------------------------- 這一切真的是意外ㄚ... 兩個我也照顧不來.所以大的就在保母家 小的喝母乳喝快2個月.但是越來越少 因為我是擠出來後在餵.每次光是花在擠ㄋ的時間就又半小時以上 覺得好累..直接餵又更累 明明ㄋㄋ已經在她的嘴巴裡了..嘴嘴還是在左右擺動就是找不到 最後..........我放棄了 看了babyhome你们家”杰宏”還真是可愛也.. 今天有call 你手機...是你先生接的...讓我嚇了一跳以為是我撥錯誤!! 附上我家女兒的照片給你 --- 本郵件來自HiNet WebMail ---

在家裏如何指導孩子畫畫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13

許多父母常常問我:「在家裏,要怎麼樣指導孩子畫畫呢?」繪畫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而大部分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是個低手,看著孩子滿紙塗鴉,卻一點也幫不上忙。到底父母該怎麼做才好呢? 布置適宜的環境   首先,請為孩子準備一個可以沒有任何顧慮,能隨心所欲地來塗畫的場所。孩子喜歡畫畫,做父母的不能說家裏地方太小或怕弄髒,沒有辦法為孩子準備適當的環境。其實,只要稍為用心,在家裏一定能夠安排出一個場所的。例如:「在房間地上鋪放一塊大塑膠布,告訴孩子可以在上面自由地繪畫,即使弄髒了塑膠布也沒關係。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就能夠放心、大膽地做畫。唯有如此做法,父母才能夠期待孩子畫出真正屬於他們心聲的圖畫。如果能進一步在房間周圍布置一些美麗而又可愛的圖片,父母並能和藹地對待孩子,使愉快的氣氛洋溢著全屋,那當然是最理想不過的了。如果父母只允許孩子在桌子上,用蠟筆在小張圖畫紙上繪畫,對孩子來說是絕不能滿足的。孩子要一大片地方畫畫的要求,並非是無理或浪費的。 準備充足的畫具 孩子喜歡畫畫,父母應為他們準備充足的畫具。粉蠟筆、水彩和畫紙等畫具要隨時為孩子準備好,如果孩子正想畫畫,卻缺少粉蠟筆或畫紙,那真是掃興極了。畫具並不是只要有粉蠟筆或彩色筆就夠了,為了讓孩子能夠以全身的大筋肉做繪畫活動,為他們準備大張的畫紙和水彩〈包括調色盤、各種粗細的水彩筆〉是很必要的。 重視繪畫的作品 孩子所畫的圖畫,雖然您可能並不滿意,也要好好把它掛在牆壁上。讓孩子了解父母是何等的愛借他的作品。孩子即使畫得很糟,也絕不可把它丟棄在孩子所能看到的地方,更不要在他的面前把它撕掉。如此,才不會挫折孩子愛畫圖、用畫圖來表達的心。 使自己成為孩子商量的對象 父母對孩子的繪畫指導方式,不可擺出權威的教導者姿態,而是應該自己主動去接近孩子,和他們同憂傷、同喜樂,成為孩子良好的商量對象。只要孩子開始對繪畫表示興趣,父母就得把握機會,利用談話的方式,使孩子的生活經驗,能再度身歷其境般地顯現出來,這樣孩子就可以很自由、很順利地沉緬於繪畫的創作活動了。 啟發孩子繪畫的創作動機 幼兒繪畫的指導重點乃是在引發幼兒內心裏的心象,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的興趣。至於什麼「構圖的配合」、「透視的準確」、「比例的正確」,甚至於「畫面的平衡」等根本不必講求。若以這些成年人觀賞繪畫的標準,強制幼兒依之作畫,是很愚蠢的作法,必須嚴格避免才行。而且父母也要避免與孩子一道畫畫,以免讓孩子看到大人們概念式、形式性的畫法,而影響到孩子獨具的純真、活潑的畫法。只有父母熱心的關照和鼓勵,最能激起孩子積極從事繪畫創作的興趣。 只讚美好處的評鑑 孩子沒有可讚美的地方而讚美他,或者誇大其詞地讚美他,都是不妥當的做法。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產生反效果。但是,父母只要能從內心裏讚美孩子的好處,言辭雖短,孩子也會領悟出的。父母如果實在看不出優點,就不必口是心非的去讚美他。父母如果對孩子所描畫的畫未能了解,也不能認識兒童畫的真義,這並不可恥,更不會因而失去父母的尊嚴。我期待這樣的父母,他們能對自己孩子的圖畫衷心地表達真實的感想,例如:「媽媽看不太懂你的圖畫,可是我覺得你畫得好愉快又好用心,媽媽好高興。」「來,讓爸爸聞聞你畫的花兒的香味。」「我好想吃你畫的蘋果,看起來好甜的樣子。」「我們星期天坐你畫的汽車去玩,好不好?」試想,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會多高興,他下次一定畫得更愉快更起勁了,不是嗎?

一定要跟寶貝玩這個遊戲 -- 凡事往好處想‏(轉貼)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13

今天上班前,聽了中廣的廣播,來賓正在分享最近與孩子互動的遊戲…「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發現,口袋裡的十元不見了,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見的不是一百元…」 父親回答:「撿到的人一定很高興…」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後剛始下起大雨,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舅舅家住的近,可以幫我送傘…」 媽媽問孩子:「很用功的準備段考後,成績非常的不理想,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是聯考…」 一邊聽著廣播一邊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凡事往好處想,整個心情就變的不一樣了,還記得有個故事, 一個女孩遺失了一支心愛的手錶, 一直悶悶不樂,茶不思、飯不想,甚至因此而生病了。 神父來探病時問她: 「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掉了十萬塊錢, 你會不會再大意遺失另外二十萬呢!」 女孩回答:「當然不會。」 神父又說: 「那你為何要讓自己在掉了一支手錶之後, 又丟掉了兩個禮拜的快樂! 甚至還陪上了兩個禮拜的健康呢!」 女孩如大夢初醒般地跳下床來。 說: 「對!!我拒絕再損失下去, 從現在開始我要想辦法,再賺回一支手錶。」 人生嘛!! 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更是有挑戰性的,輸了又何妨。 只要真真切切地為自己而活, 這才叫做真正的《生命》。 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肯接受事實重新開始以致越輸越多, 終至不可收拾。 如果已輸了, 請記得我們打麻將輸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少輸為贏」。 為自己訂製一個停損點吧!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怨天尤人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心情鬱悶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一厥不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苦無出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離樂得苦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一個停損點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樂觀、開朗的性格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慈悲的胸懷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希望 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觀念,這個遊戲或許大家真可以用在生活中,道理不在懂不懂只在做不做,改變就從此刻開始!!!與所有的夥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