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ღ Allen&Mia媽咪ღ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孕媽咪與胎兒的第一類接觸─談胎教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27

輕輕地摸摸隆起的肚皮,奇妙的生命正在子宮內成長、律動,這種奇妙的接觸,帶給許多即將為人父母的爸比、媽咪無限的興奮及感動!為了從胎兒時期就給生命最好的照護,孕媽咪除了己身的營養補給之外,胎兒的心靈啟蒙教育─胎教,可也不能忽略! 生命的律動 從胚胎著床到胎兒的成長,一連串浩瀚的生命工程就在孕媽咪的體內進行,隨著胎兒逐漸地活躍成長,孕媽咪就可以開始隔著肚皮與胎兒進行第一類的親密接觸! 胎兒的動作 胎兒成長到十六至二十週左右後,孕媽咪就可以感受到明顯的胎動,很類似食物在腸胃蠕動的感覺,初期孕媽咪可藉由超音波看到胎兒在羊水內,時而翻身、吸指、或是扯扯他(她)的第一個玩具──臍帶;等到胎兒漸大,孕媽咪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胎兒在體內翻筋斗、翻滾,也可藉由超音波看到胎兒皺眉、吸大拇指的可愛模樣。 聲音與胎兒 良好的親子互動最好從胎兒時期開始建立,約在十七週開始,胎兒就可以聽到媽咪溫柔的說話聲,之後更能辨識媽咪的聲音,也能理解、甚至記憶音樂的旋律,或是藉由動作表達對外在聲音的喜好或厭惡。 孕媽咪如何進行胎教 「寶寶的個性到底是遺傳到誰?」很多新手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實際上,除了父母親的遺傳基因以及後天的環境影響之外,根據許多針對胎教的研究指出,雖無法確定胎教的實際效用為何,但唯一能肯定的是,良好的胎教對寶寶的性格與氣質,皆有正向的影響。 愉悅的心情 根據胎教的相關研究,一般認為妊娠期間,丈夫與家人的支持與關懷,以及孕媽咪愉悅的心情,都能讓胎兒健康地成長;反之,若孕媽咪長期處於緊張、生氣的狀態,胃液分泌會較遲緩,腸子蠕動也不完全,就不能給予胎兒充分的營養,而且孕媽咪本身的壓力也會經由血液傳給胎兒,讓胎兒感受到媽咪不穩定的情緒。 孕媽咪的「好心情」就是最好的胎教,專家建議可藉由聽些舒服的音樂,讓自己與胎兒的心情保持愉悅的狀態。例如:播放柔和的輕音樂、點上一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或莫札特、巴哈的古典樂,或是選購坊間的胎教音樂等,只要能讓心情保持愉悅、輕鬆的狀態,都可以與胎兒共同聆聽。 親密的對話 隔著肚皮,孕媽咪可以隨時跟胎兒說說話,讓胎兒逐漸熟悉媽咪的聲音。孕媽咪可選擇在平日散步時,跟腹內的小寶貝描述今日的天氣或是沿路的景色等;睡覺前,可先輕拍肚皮,引起胎兒的注意,然後以小孩子細而高的聲調,跟肚裡的胎兒說故事,分享故事中的感動與喜悅。 孕媽咪與胎兒的親密對話,可以讓胎兒感受到媽咪的愛以及關懷,胎兒就可以安心地在子宮內健康地成長。 期待與寶寶的第一類接觸 摸摸逐漸隆脹的肚皮,感受神奇的律動,生命誕生的旅程正在孕媽咪的子宮內逐漸演進,相信此時此刻的您,臉上一定充滿了喜悅與感動,拍拍您的肚子,與胎兒打個招呼!準備在三十六週後,與寶寶展開面對面的第一類接觸了! 文章來源~BabyDJ媽咪育兒報

分享好文章~過敏體質能不能改變?

2007年01月04日
公開
42

惱人的過敏在冷暖季節交替之際最讓親子深受其苦,但是求速效反而會讓孩子用藥太重,從生活與飲食調養改善體質才是治本之道。 隨著文明發展,過敏比例一路上升,不會回頭,全世界皆如此,當我們的社會從開發中邁入已開發地區,過敏疾病卻是越來越普遍;根據統計,台灣地區兒童過敏比例將近1�3,最常見症狀是過敏性鼻炎,其他還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結膜炎。 睡眠品質 嚴重受影響 家有過敏兒,對整個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精神和物質層面都發生影響。研究統計,過敏兒童的父母,平均睡眠比正常兒童的父母少1∼2個小時,尤其母親常必須挑起照顧的主要責任,導致焦慮不安,外出工作的比例比較少。再加上慢性疾病醫療花費增加,日常生活需求的特別食物、衣物與寢具、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等,使得家庭經濟負擔加重。 當然最讓人心疼的,還是受苦的過敏兒本身,受影響較大的是睡眠品質、運動活動量和同儕間的互動關係,使他們傾向於孤立、害羞、比較依賴,甚至缺乏自信。 不過儘管負面的情緒佔大多數,仍有一些堅強的孩子,經過過敏的磨練,反而成就意志力和自我調適超齡成熟的能力。作家苦苓自述小時候嚴重氣喘,不能參與體能活動,為了保持同儕關係,他常挖空心思講笑話、說故事來結交朋友,反而練就他優越的表達能力,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也看過一些孩子,長期與慢性病奮戰,更知道惜福,個性沈穩,抗壓力超強。 裡應外合 產生過敏反應 為什麼發生過敏呢?過敏反應可以說是裡應外合最典型的疾病模式,也就是外來的過敏原,與內在的過敏體質互相作用的結果。 常見的過敏原例如塵螨、花粉,本來是無毒無害的物質,對他們不過敏的人,幾乎不感受它的存在,但對於有過敏體質的人,卻可以引起噴嚏連連、咳嗽不止、皮膚起疹等等不良反應。因此想要去除過敏,必須檢驗自己對什麼東西過敏,再避開它。 過敏體質 後天>遺傳 至於內在的過敏體質,小部分先天決定,大部分後天養成,是所有想要擺脫過敏疾病的人們,應該充分瞭解並且著手改變的重點。首先體質來自遺傳,研究證明,一等親包括父母及兄弟姊妹,其中一位過敏,則嬰兒將來成為過敏兒的可能性有1�3。若一等親中二位過敏,則有1�2的機會成為過敏兒。 近幾年基因研究進展神速,與過敏疾病相關的基因逐漸解密,目前已知與氣喘有關的基因高達83個,分布在20個染色體上,其中以第5和第19對染色體最重要。然而沒有過敏的家族史,是否就不會過敏呢?也不盡然,約有1�10的過敏兒追溯起來,家族當中並沒有明顯過敏疾病,可見過敏體質並非完全由遺傳決定。 耐心調養 不宜求速效 既然過敏體質大多受後天影響,那麼想要改變它,努力的空間就很大了。以我個人多年陪伴許多家長和孩子走出過敏的經驗,我覺得樂觀和耐心才是最好的態度。 孩子的體質可以經過後天的調養,逐漸成長改善,太過積極求取速效,往往用藥太重,並不值得。家長的焦慮反而增加自己和孩子的挫折感。 文章來源~學前教育雜誌

文章分享~保護孩子從汽座開始

2007年01月02日
公開
50

2007年元旦起,行車乘載四歲以下幼兒,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就開始加重處罰了!乘車時,未依規定讓孩童乘坐安全座椅從罰五百加重為一千五到三千;而單獨將六歲以下兒童留在車內,罰單從一千漲價為三千。 其實,自從九十年六月一日實施兒童乘車必須坐安全座椅的相關規定後,許多父母還是抱著投機的心理,能不買汽座就不買,或是直接將汽座擺在後座裝飾,殊不知已經將寶寶的安全置之度外了! 坐汽座的正確觀念 坐汽座,不能投機取巧 許多父母駕車外出時,都習慣由媽咪抱著寶寶坐在後座,然而根據研究發現,當汽車以時速50km車速發生衝撞時,父母親懷抱中的嬰兒重量會加重約30倍,突如其來的附加重量,對父母親而言是無法承擔的,使得懷抱中的嬰兒有飛出之危險!所以父母要有正確觀念,乘車時,正確地將寶寶安置於汽座上,才是最安全的。 汽座,是寶寶的專屬座位 寶寶很容易一上車就哭鬧,不想離開媽媽的懷抱,所以許多父母就因此捨不得將孩子單獨安置在汽座上,反而就跟孩子直接坐在後座!記得,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應該讓寶寶從出生開始,就養成每次坐車時,都安置在汽車安全座椅上的習慣,汽座就是寶寶的專屬位置;寶寶哭鬧時,可利用安裝在汽座上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這樣寶寶就比較不會排斥坐在汽座上,也比較不會發生一上車就哭鬧的情形。 汽座,正確安裝很重要 安裝於最安全的位置 最適合寶寶的安全乘車方式,是汽車安全座椅加安全帶坐在後座。以統計數字來看,意外時被認為最安全的是「後方座位的中央」部份,因為在正面衝撞時,手腳最容易被拋向前座間的空隙,因而能避免衝撞到前座;同時也因側面衝撞會因左右空間較多,撞擊到車門的危險性相對減低。相反的,有些父母認為將汽座安裝在前座,認為可以方便照顧寶寶,其實前座在意外發生時受重傷的機率最高,因此不管有沒有安全氣囊,最好都避免將汽座安裝在前座。 仔細檢查安裝的步驟 汽車安全座椅仍然必須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安裝時應該依照「使用說明書」安裝,避免遺漏某個重要步驟;而安裝完後應實際操作一次,並左右上下用力搖晃,看看是否穩固。此外,檢查寶寶身上綁的安全帶有沒有扭轉翻面情形、有沒有固定在寶寶肩膀的位置,記得,若是使用的是側斜式安全帶,必須確定是橫過肩膀及胸前,而不是繞過頸部。 不要放任寶寶獨自在後座 根據紐西蘭針對43件嬰兒缺氧案例研究指出,其中有9件意外發生時,嬰兒是固定在適合他們年齡的汽車安全座椅上,而且幾乎都使用後向式、半傾斜的安全座椅,但是當嬰兒半弓著身子在安全椅上打瞌睡,卻容易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的危險性。 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適合平躺在汽座上,此時車子的震動就如同搖籃一般,很容易使寶寶進入夢中,所以父母有時就會放任寶寶睡覺,而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情,其實這時候才是最危險的!一旦孩子醒來,掙扎亂動,容易使安全扣滑動,而變成卡住脖子,父母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容易發生寶寶被勒住而窒息的危險。 提醒媽咪、爸比,別放任寶寶在汽座上睡覺,而當寶寶坐在汽座上時,一定要有人在旁邊觀察寶寶的狀況,不要讓寶寶單獨置放於後座。如果父母單獨開車帶孩子外出,記得隨時將車子開到路旁,安撫哭鬧的寶寶或是看看寶寶的睡覺狀況,站在安全的考量上,花點時間是值得的! 叮嚀 或許有些父母會抱持著政策歸政策的態度,而將政府的交通執法拋諸腦後,置之不理。其實自己寶寶的安全應該不需以政策來強制規定,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主動積極,創造寶寶更安全的生命保障。當習慣成自然,就感覺不到政策的強制束縛。而寶寶現在還小,沒有能力自己保護自己,身為寶寶守護者的媽咪、爸比,要如何保護他們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可千萬不要忽略囉! 文章來源~baby dj 媽咪報報

分享文章~從排泄物看嬰幼兒健康,腹部(順時鐘)按摩促排便!

2006年11月30日
公開
44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 李威德主治醫師、呂志忠教授 正常的排泄情形,分成小便與大便: (一)小便: 多數新生兒於出生後24小時內會有第一次的小便,若初次小便有延遲的現象則必須注意是否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腎臟畸形、脊柱裂或包皮閉合等情況,嬰兒的尿液有時會因尿酸含量較高而呈粉紅色甚至出現結晶,常常會被誤認為出血,但這是一種良性狀況,不用擔心。正常餵食狀況下的新生兒,每天至少要解六次以上的小便,偶爾淡黃或如水。 (二)大便: 新生兒於出生後二至三天內會解胎便,此時的胎便是一種墨綠色帶黏稠感的糞便,其原因是含有膽綠素的關係。到了大約第四天過後糞便則由墨綠色轉為黃綠色近咖啡色,稱為轉形便。再過了三至四天,吃母奶的寶寶大便會呈淡黃色且帶有顆粒的稀便,而吃牛奶的寶寶大便則為淡黃色,有時帶點綠的軟糊便。 通常來說,吃母奶的新生兒排便次數會比吃牛奶的寶寶每天多四次以上不等。若嬰幼兒的排便次數於短期間增多或減少,但體重仍維持正常,其實無須擔心其健康狀況是否異常。一般說來,嬰兒大便的形狀與次數約要到二星期至五至六個月後才與一般成人一樣,台語稱為撿屎。 異常的大便排泄症狀 (一)嬰兒解出灰白色的大便: 如果有這種情形發生,可能是肝炎或是更嚴重的膽道閉鎖,要趕快到大醫院請兒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要趕快速到大醫院請兒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以期能儘早找出病因,早期治療。 (二)腹瀉(略水便樣)症狀處理方法: 若嬰兒的排便次數增多且糞便呈液狀或糊狀,即為腹瀉的症狀。腹瀉所引起的症狀包括發燒、脫水、腹痛或腹脹。 目前一般腹瀉的主要治療原則,是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水而不是單純的使用止瀉藥。止瀉藥的服用並無法將體內的細菌或病毒消滅掉。相反的,若無大量的水分將細菌或病毒與大便一起排出,存在體內的細菌或病毒會繼續繁殖,繼而影響腹瀉的情形。更甚者,若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內,恐會造成敗血症,所以小兒科醫師主張儘量不用止瀉藥。 (三)血便症狀處理方法: 發燒的嬰幼兒如果於糞便中出現了血水,有可能是細菌性腸炎(沙門氏菌、痢疾…)在作祟,而這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血便大多會自行康復,嚴重者看情形由醫師以抗生素做治療。若高燒不退且血便情形依然持續出現,小孩則須做大便檢查及細菌培養以確定病源。 (四)便秘症狀處理方法: 便秘(常與秘結混為一談),實際上是指小寶寶的糞便過硬不易排出。若是有便秘的情況,可以按摩嬰兒的腹部(順時鐘)及每天定時用棉花棒在肛門口搔癢以刺激排便。對小寶寶來說,此時若輕易選擇大人常用的灌腸藥或瀉劑來處理,是相當具有危險性的。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五期(95年10月)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分享文章}~我家寶寶不吃飯

2006年11月08日
公開
58

寶寶長大了!從開始爬行到學會走路,開始可以到處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所有的事物在寶寶眼裡看來都是新鮮無比,寶寶會覺得既開心又興奮。當然,此時期的幼兒活動量增多,所需的熱量自然也要增加,所以補充更多的食物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寶寶就是不愛進食怎麼辦呢?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媽咪與爸比總會遇到孩子的飲食問題,不是不吃飯就是嚴重偏食。嬰幼兒時期是寶寶成長與發育最重要的關鍵期,所以提供充裕的營養,寶寶才能長得頭好壯壯,發育正常。 偏食怎麼補救? 媽咪們最常遇到的「寶寶飲食狀況」第一名,就是寶寶偏食。孩子偏食的狀況很常見,因為孩子的成長速度不同或是喜好不同,都會影響到進食的習慣。要孩子不偏食,就要從吃副食品開始,逐漸讓他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飲食切忌一成不變,利用不同的食物搭配和烹調方法,變化多種口味的副食品,比較能引起孩子對該食物的興趣。 避免寶寶偏食,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讓孩子在餐前吃零嘴,以免影響胃口。正餐與正餐之間的零嘴供應,最好提供牛奶、水果或乳酪等有營養的健康零食,避免因為吃了過多的垃圾零食,而影響了正餐的進食。 一餐飯要吃二小時! 這時期的寶寶「玩興」比飲食慾望來得強烈,常常在外面餐飲店看到家長手裡拿著飯追著孩子跑,寶寶覺得很有趣,家長卻累垮了;在家不是邊玩玩具就是邊看電視,有空才吃一口飯,常常一頓飯吃下來,得花上一、二個小時,造成餵食者很累,飯菜也都冷掉了,寶寶也更不想吃了。 幼兒期的寶寶對外界感到新奇,吃得較少,容易造成營養不良,所以在吃飯時間,就要避免讓寶寶邊吃邊玩,吃就專心地吃,吃飯也不要超過 30 分鐘,時間超過,吃不完也就不要讓他吃了,零食當然也不要給,才能培養寶寶正常吃三餐的習慣。 吃飯,氣氛很重要! 當寶寶不想吃飯或是嚴重偏食時,家長有時候會很生氣地責備,造成寶寶將吃飯視為畏途。當寶寶不吃飯,家長先要區別他是生病還是因情緒而拒食,若是後者,專家建議就不要強迫他進食。此時,營造全家一起進餐的氣氛,心情保持愉悅,才比較有進食的慾望。 幼兒飲食的需求 幼兒時期的寶寶,需要更多的能量提供成長與活動所需,最佳的補充方式就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均衡的營養。 飲食營養建議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一歲至三歲的幼兒每日飲食應包括:奶類(牛奶)至少二杯、蛋一個、豆類(豆腐)三分之一塊、魚三分之一兩、肉三分之一兩、五穀(米飯)一碗至一碗半、油脂類一湯匙、深綠色或深黃色蔬菜一兩、其他蔬菜一兩、水果三分之一至一個。其中五穀類除米飯外,也可用其他主食類代替,如一碗麵條、一碗麵線、一碗稀飯、兩片土司、四至六片蘇打餅乾或半個饅頭。將這些食物均衡地分配在三餐飲食,就能攝取到每日成長所需的營養了。 食物的調配建議 選擇食物首先要注意「新鮮度」,並且不要選擇味道太強烈的蔬果,寶寶可能會不喜歡,此外,製作過程要注意衛生,不要添加調味品,油炸物也應避免,才不會造成寶寶腸胃的負擔。 叮嚀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往往對孩子賦予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長得健康,如此,可能在不自覺間強迫孩子進食,除了正餐之外,還購買市面上所謂的「健康食品」、「綜合營養補充品」等,其實有時反而適得其反。其實,照料寶寶的飲食很簡單,只要記得─均衡、多樣化、多點愛心與耐心,相信寶寶也會吃得很高興喔! ☆「此文章出自 BabyDJ 婦幼網「媽咪週週報」,未經該網站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分享健康}~三點不露 不會受涼

2006年10月22日
公開
35

舊觀念裡總是認為肚臍只要保暖好,就比較不會感冒了…這句話是沒錯啦,但是有更需要保暖的地方也要保暖好…保護好這三個地方,才能更有效避免受涼的情況發生哦! 一個是雙手的肩膀、一個是喉嚨下方的凹陷處、再來就是雙腳的膝蓋了,這三個地方才是真正比肚臍更需要注意的地方! 醫生說在美國早已研究結果出來好久了,在鼻腔中有三塊區域…其中一塊的組織是和肩膀連相結的,也就是說一旦肩膀受涼了…鼻子自然而然就會不通鼻塞、流鼻水不舒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鮮少人知道明白。 再來喉嚨的下方凹陷處,也是不能吹到風的地方…一旦保暖沒做好,也是會有感冒發生的可能,所以穿著很重要…夏天大家都想穿的少一些,涼快一點的小可愛紛紛出籠…不但肩膀沒保護好..加上V領或是低胸,喉嚨下方也是會受到風寒的! 最後還有膝蓋的保暖也是一樣,都是超重要也超被忽略的地方!大家都只知道"肚臍"別受涼,事實上"三點不露"真得是更重要啦~要記得哦~肩膀、喉嚨下方凹點、膝蓋都是需要好好照顧、好好保暖的哦 舊觀念裡總是認為肚臍只要保暖好,就比較不會感冒了…這句話是沒錯啦,但是有更需要保暖的地方也要保暖好…保護好這三個地方,才能更有效避免受涼的情況發生哦! 一個是雙手的肩膀、一個是喉嚨下方的凹陷處、再來就是雙腳的膝蓋了,這三個地方才是真正比肚臍更需要注意的地方! 醫生說在美國早已研究結果出來好久了,在鼻腔中有三塊區域…其中一塊的組織是和肩膀連相結的,也就是說一旦肩膀受涼了…鼻子自然而然就會不通鼻塞、流鼻水不舒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鮮少人知道明白。 再來喉嚨的下方凹陷處,也是不能吹到風的地方…一旦保暖沒做好,也是會有感冒發生的可能,所以穿著很重要…夏天大家都想穿的少一些,涼快一點的小可愛紛紛出籠…不但肩膀沒保護好..加上V領或是低胸,喉嚨下方也是會受到風寒的! 最後還有膝蓋的保暖也是一樣,都是超重要也超被忽略的地方!大家都只知道"肚臍"別受涼,事實上"三點不露"真得是更重要啦~要記得哦~肩膀、喉嚨下方凹點、膝蓋都是需要好好照顧、好好保暖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