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軒♀宸~拔拔

日期

#Tag

[認識]吸入性類固醇

2007年05月16日
公開
56

點閱次數: ◎別誤會◎吸入性類固醇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黃璟隆醫師 很多父母聽到小朋友要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害怕的不得了,其實家長都誤會了吸入性類固醇。如果拿煮開水來比喻氣喘,當水沸騰時就像氣喘急性發作一樣,此時支氣管擴張劑就好像加入冷水,只是讓水不再沸騰;相反地,吸入性類固醇才是滅火器,能徹底熄滅爐火。 吸入性類固醇作用在氣管,是治療氣喘的第一線藥物,也是目前最有效控制氣喘的藥物,只是很低的劑量,抗發炎效果就比其他口服抗白三烯藥物來的好。在這裡特別跟家長釐清常見關於吸入性類固醇。 Q.吸入性類固醇==口服類固醇 (美國仙丹)? A.這是最常見關於吸入性類固醇的錯誤觀念。其實吸入性類固醇跟以前常聽到的美國仙丹─口服類固醇,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它是以吸入的方式直接將藥物傳送到肺部,藥物也只作用在肺部,不會經過全身性血液循環系統,因此不會有全身副作用,例如月亮臉、傷腎等負面傷害。 其次它的使用劑量只是口服類固醇的1/30,也就是使用一個月的吸入性類固醇才等於吃一顆口服類固醇的量,劑量非常低。相反地,如果放任小朋友氣管發炎,而造成需服用口服類固醇的話,以一位20公斤的小朋友為例,吃一次口服類固醇,就等於4年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足見吸入性類固醇的重要性。 綜括來說,吸入性類固醇劑量低又只作用在肺部,副作用也小,因此是一種安全又非常有效的抗發炎藥。 Q.我的小朋友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是否會影響他的生長發育? A.依照行政院衛生署所發行「氣喘診療指引」指出,吸入性類固醇是治療小朋友氣喘最有效的第一線藥物。許多臨床報告也指出,小朋友連續使用5-6年的吸入性類固醇,對生長是不會有影響的;可是如果沒有按時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等氣喘保養藥物,病情沒有妥善控制,小朋友因此半夜咳嗽、中斷睡眠,或因急性發作而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反而會造成孩童生長遲緩。 Q.長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是不是會有副作用? A.吸入性類固醇是局部作用的藥物,副作用其實很少,只有在經由口腔、喉嚨而到達下呼吸道時,在吸入過程中會有部份沉積在喉嚨,造成偶爾聲音沙啞、喉嚨不適或疼痛的情形,也有可能發生口腔念珠菌感染。要避免這些副作用,可以在吸藥後多漱口,然後將水吐掉,或將定量噴霧吸入劑加延伸管,避免副作用發生。 Q.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會上癮? A.吸入性類固醇並不會上癮,不但不會上癮,如果小朋友能夠遵照醫生的建議乖乖使用,用藥的劑量更可以逐漸減少。所以我建議,小朋友應該定期接受氣喘專科醫師的個別診察,記錄氣喘日誌,依需求適度調整類固醇的吸入劑量,才能用最少的藥物來控制氣喘。 本文出自於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部主任黃璟隆醫師著作「當孩子生病時」

[分享]懂得放下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35

點閱次數: 記住anger(發怒)與danger(危險)只差一個字 別看少這一個字,它會影響我們這份職業、甚至人際關係,正所謂「禍從口出…」 專家講:「人,面對外人時,總是可以表現得雍容大肚、心平氣和,但面對自 己最親近的家人,卻往往一點小事就足以皺起眉頭,甚至出言相傷。」正如你永遠只對你最愛、最親的人生氣你會對住你上司、老板生氣嗎 ? 如果形容人類是一種「出門高E.Q ,回家低E.Q 」的動物, 我想一點兒也不誇張,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包容給家人吧!否則您自己也不會快樂,不是嗎? 曾在報上看過英文中的stressed (壓力),與desserts (甜點)兩字,有很微妙的相關。是什麼相關呢?仔細一瞧,好像沒什麼關係嘛!可是,再看一下,咦,stressed這個字從後面倒過來拼寫,不就是desserts嗎?所以,「Stressed is just desserts if you can reverse.」(壓力就是甜點,只要你能逆向觀看。)哈,這真是有趣的妙論呀!人生之中,有許多「壓力、挫折」,但只要轉個念、換個角度看,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甜點」呀! 此外,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碗飯,一半是甜的,一半是苦的,你不知道會先吃到哪一邊,但終究必須把飯吃完。」是呀,生命有甜、有苦、有酸、也有辣;但都必須去經歷它、走過它呀!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鄉里教書,這天,他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小朋友們想了想,有的未作聲,有的則猛力地點點頭。 老師接著便發給每人一個袋子,說:「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現在大家想想看,過去這一週,曾有那些人得罪過你他到底做了怎麼樣可惡的事想到後,就利用放學時間到河邊去找一塊石頭,把他的名字給用小紙條貼在石頭上如果他實在很過份,你就找一塊大一點的石頭,如果他的錯是小錯,你就找一塊小一點的石頭。 每天把戰利品用袋子裝到學校來給老師看哦!」學生們感到非常有趣且新鮮,放學後,每個人都搶著到河邊去找石頭。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把裝著從河邊撿來的鵝卵石的袋子帶到學校來,興高采烈地討論著。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有的人的袋子越裝越大,幾乎成了負擔。 終於,有人提出了抗議「老師,好累喔」老師笑了笑沒說話,立刻又有人接著喊:「對啊每天背著這些石頭來上課,好累喔」這時,老師終於開口了,她笑著說:「那就放下這些代表著別人過犯的石頭吧」孩子們有些訝異,老師又接著講:「學習寬恕別人的過犯,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這個星期,這班的同學上到了人生中極寶貴的一課。袋裡裝入越多、越大的「石頭」,心中存留越多、越深的仇恨,所造成的負擔就越重。 假如你有寫上我名字的石頭,你知怎樣做…感謝主 我很喜歡一句名諺:「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請傳閱,或許今天正有人需要它! 相愛容易相處難,婚姻與戀愛最大的不同,就是「戀愛看的是對方的優點」, 而「婚姻卻是要包容對方的缺點」。

媽祖生

2007年05月09日
公開
48

點閱次數: 媽祖就是「天上聖母」,一般通稱「媽祖」或「媽祖婆」,是大陸沿海一帶人民普遍信奉的神。 媽祖生前姓名為林默娘,為福建省興化府甫田縣湄州嶼紅螺鄉都巡官林惟懿的第六女,自幼聰穎、悟力極高。據說其母王氏懷胎時夢見觀音佛祖賜「珠戒」仙丸一粒,並告以林家將誕生一位女聖人,不僅陸上受萬家崇敬,更是海上漁民水手的救星,不久果然產下一女。此女生後月內未見其啼哭吵鬧,故取名「默娘」。 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平日喜歡焚香禮佛。十三歲時有一道士名叫玄通,來家裡化緣,見默娘生性異常,知道並非常人,於是收她為弟子,傳以「玄微秘法」,能替人看病,治癒者無數,鄉里受其庇護者不計其數。二十八歲那一年的重陽節她辭別家人,登上湄州高峰,焚香誦經後,得道升天。林默娘升天後,常常顯靈,莆田縣的人對她都極為信仰,稱為「通賢靈女」。宋宣和五年賜封為「南海神女」,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封為「崇靈惠昭應夫人」,元朝時加封為「天妃」,大清朝康熙十九年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上聖母」,並遣使湄州致祭,撥國帤擴建其廟。 在每一座媽祖廟中均可見在其法像兩旁侍立金王千里眼及柳王順風耳兩位將軍。相傳兩位原本做惡多端,最後於桃花山被聖母降服,改邪歸正收為部將,終日協助聖母救渡舟車受難之行旅。 台灣各地所奉祀的媽祖之中有「湄州媽」(湄州媽祖廟分身來者)、「溫陵媽」(泉州分身來者)、「銀同媽」(同安縣分身來者)等。媽祖神像又有「紅面媽祖」、「烏面媽祖」、「金面媽祖」三種不同的臉,據說是因為媽祖有不同顯像的緣故。另外以分神序列有大媽、二媽、三媽....之分。 台灣目前奉祀媽祖的廟約有一千三百餘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宮規模最大,香火最盛,每逢媽祖誕辰,到此進香的信徒高達數十萬,並且照例舉行「遶境」活動【註一】,沿途家家戶戶舉行路祭,在門前供上牲醴、上香、燒金、鳴炮祭拜來犒賞媽祖的從神兵馬,稱為「犒軍」。 民間信仰中有所謂「三月瘋媽祖」,就是說從每年的三月起,便進入媽祖的進香期,各地媽祖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而全省信徒也開始為媽祖的祭典而忙碌起來。此外許多廟宇每隔三、四年則要舉辦媽祖海上出巡的活動(海上遶境),有的鄉市甚至動員轄內的漁船全部參加。而台灣每年到大陸湄洲進香的信徒也有上百萬。 過去每年到媽祖誕辰前,大甲鎮瀾宮要往北港朝天宮進行八天七夜的進香【註二】活動,現在則改至新港奉天宮,俗稱「大甲媽祖回娘家」,此一活動的舉辦已有百餘年歷史,至今已相沿成成習,成為大甲與北港兩地每年的一大盛會,甚至政府官員都親臨參與。大甲媽祖每年進香的日期都不相同,必需在元宵節當天擲茭請示媽祖後才能決定。進香的日期都在農曆三月初,媽祖誕辰之前。 進香禁忌: 1.進香時不可先駕鑾而行,否則不能視之為隨香。 2.進香往返,必須緊隨神尊,不可至其它娛樂場所。 3.取得香火後,進香團不得赴其它廟宇,必需直接回歸原廟,否則香火之靈氣將為它廟所得。 4.居喪服孝者不得參加進香。 5.婦女經期內不得參加進香。 6.出發前須沐浴齋戒三天,並不得弔問喪疾及作樂。 7.參加祭天大典須沐浴易服。 8.拈香前須先淨手。 9進香期間不可有爭吵鬥毆事情發生。 祭典中的進香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分屬於各祭祀團體的香客,在祭典中出錢又出力,一般由爐主或頭家帶領;一是自動參加的民眾,俗稱「散香」或「隨香客」。 媽祖祭典中有所謂「搶香」或稱「搶頭香」的活動,是指媽祖返駕時最為靈感,此時如果能搶得第一個上香,將可得到媽祖最多庇佑。 近年來隨著兩岸在文化、體育或商業上交流頻數的增加,宗教上的交流活動也漸漸成為重點,而台灣媽祖回大陸湄洲島進香更是宗教交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流活動。雖然其中不免攙雜著兩岸至今未解的許多政治因素,而使得台灣媽無法直接經由台灣海峽直航大陸,但相信透過兩岸虔誠信徒的努力及媽祖的保佑,這層阻礙很快就可以獲得解決。 台灣第一座媽祖廟是於永曆十六年九月建於鹿耳門(台地最早的媽祖廟為澎湖天后宮,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此外琉球的那霸市、日本的茨城縣及南洋一帶也有祭祀媽祖的行天宮,可謂聲名遠播。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媽祖得道的日子,許多廟宇會舉行「天上聖母飛昇祈安植福禮斗法會」【註三】來為信徒們宣經禮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寧靜、眾信獲福。 【註一】 所謂「遶境」是指神明巡視地方而言。當神明遶境時,不但可驅逐惡魔,而且能消滅流行病和病虫害,使百姓獲得平安豐年。 【註二】 民國七十六年,鎮瀾宮為了「媽祖分靈」之事與雲林北港朝天宮「交惡」:朝天宮認為大甲媽祖是該宮分靈的,但鎮瀾宮堅稱大甲媽祖從大陸湄洲分靈而來,從此大甲媽就改至新港奉天宮進香。   進香是指對神明香火的祈求,閩南語稱「刈香」。進香的決定要依照神明的旨意施行,因此進香前信徒必需在媽祖的神像前擲筊,以探求媽祖是否允許進香。若擲筊的結果是一俯一仰,即為「聖筊」,表示媽祖允准他(她)參加進香。若擲筊的結果為二仰,即為「怒筊」,萬不可進香 。若杯筊是二俯,即為「笑筊」,進香可有可無。參加進香團的香客,臨行前必須齋戒三日梳洗、沐浴。為了表示對聖潔神明的敬意,不得弔喪、問疾、作樂、除祭祀外,其餘悉禁。 【註三】 參加禮斗法會的目的是為信徒消災解厄,獲得福蔭。參加禮斗法會前,信徒須將自己家中的丁口數(丁為男眾,口為女眾的代稱) 填入印在斗主專用的紅紙上,再放入禮斗之中,由誦經團祝念。禮斗的主斗中裝有白米,上面插著剪刀、魯班尺、鏡子、桿秤、盞燈、劍或筆各一,其它的小斗中也放有白米、竹尺、剪刀、圓鏡及斗燈。斗燈點燃之後就不能熄滅,直到法會結束。

[分享]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2007年05月08日
公開
50

點閱次數: ◎不釣大魚的釣客◎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河裡。其他釣客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大魚,為什麼只有你將大魚都丟回河裡呢?」這人輕鬆地回答:「因為我家的鍋子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練。 ◎衝突◎ 有兩位武士,約而同的走入森林裡 第一位武士-在樹下看到金色的盾牌 第二位武士-在同一顆樹下看到了銀色的盾牌 金盾牌、銀盾牌兩個人為此爭吵不休 氣得兩人拔出劍來準備一決勝負 兩人整整撕殺了幾天都分不出勝負 當兩人累得坐在地上喘息時,才發現盾牌的正面是金色,反面是銀行,原來這是一個雙面盾牌。 一個堅持己見者,將會失去通融性 ◎改變◎ 有一隻烏鴨打算飛往東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雙方停在一棵樹上休息,鴿子看見烏鴨飛得很辛苦,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裡去?烏鴨憤憤不平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聲不好,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鴨,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裡都不會受到歡迎的。 如果你無法改變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你自己 ◎有事沒事◎ 一些事沒人做,一些人沒事做,沒事的人盯著做事的人,議論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 於是,老闆誇獎沒事的人,因為他看到事做不成, 於是,老闆訓誡做事的人,因為他做不成事, 一些沒事的人總是沒事做,一些做事的人總有做不完的事,一些沒事的人滋事鬧事,使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 結果,好事變壞事,小事變大事,簡單的事變複雜的事。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人生最可憐的事,不是生離死別... 而是....當面對自己所擁有的,自己卻不知道它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