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duen

日期

#Tag

新竹動物園寫生

2009年04月19日
公開
41

敦老師特地影卬一張簡章 所以問敦要去寫生嗎不去不勉強 ok那就出門去 今天真多父毋帶孩子來寫生好多人 剛好遇到大伯來巡視(大伯是郵局股長) 所以中午又回婆家逛一下栽一些菜才回家 -------------------------------------- 98年郵政壽險全國兒童創意寫生繪畫比賽 比賽時間:98.4.19(日)8:30~12:00 地點:新竹市立動物園(由食品路.博愛街入口) 對象:幼稚園.國小低.中.高年級組 報名簡章請洽活動組,領完為止 或電新竹郵局03-5241294胡小姐 98年郵政壽險全國兒童創意寫生繪畫比賽 為鼓勵兒童美術創作並培養國內兒童美學素養,台北等23處郵局自4月5日至5月9日,將分別舉辦「98年郵政壽險全國兒童創意寫生繪畫比賽」,分為幼稚園、國小低年級、國小中年級及國小高年級等4組,將錄取特優獎、優選獎、佳作獎及入選獎共1,260名。中華郵政公司表示,為鼓勵兒童參與,提昇榮譽感,除綜合本次繪畫比賽各組特優獎、優選獎及佳作獎等作品於郵政博物館展出外,另將特優獎及優選獎作品製成畫冊,贈送特優獎及優選獎得獎人各1冊,以資紀念。 此項活動作品係由國語日報社洽請專家、學者擔任評審,各項獎項、名額、獎品如下: (一)特優獎:20名(每組5名);各致贈獎學金新台幣3,000元郵政禮券、臺灣風采郵票專冊1冊及獎狀1紙。 (二)優選獎:40名(每組10名);各致贈獎學金新台幣2,000元郵政禮券、臺灣風采郵票專冊1冊及獎狀1紙。 (三)佳作獎:400名(每組100名);各致贈臺灣風采郵票專冊1冊及獎狀1紙。 (四)入選獎:800名(每組200名);各致贈國際和平日郵票專冊1冊及獎狀1紙。 (五)參加獎:凡送件並符合參賽作品規定者,即贈送精美紀念品1份。

面對脾氣暴躁的小孩--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2009年04月17日
公開
50

面對脾氣暴躁的小孩 ──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陳政雄醫師 台北聯合醫院松山院區 這篇文章討論的對象,以國小以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主。國外的醫學及特殊教育,對情緒障礙的定義比較廣,反觀國內則比較窄。國內主要由特教領域來處理情緒障礙的問題,醫學診斷較少見。情緒障礙的學生也必須經過教育部鑑定,才能到適合的地方就讀。根據特教法第三條第二項對於情緒障礙的定義是:情緒出現嚴重異常,而且情緒反應嚴重影響生活適應。這裡也有但書,就是情緒障礙非由智能、健康、感官所直接造成的結果。自閉症也不屬於情緒障礙的範圍。 有情緒障礙的小朋友,剛開始不會有明顯的問題,但是當小朋友慢慢長大之後,情緒障礙的情況就會陸續出現。在特教法裡,嚴重的情緒障礙排除了自閉症、智能不足或發展遲緩的情況。當老師說明要向特教局通報孩子有嚴重的情緒障礙時,代表孩子的行為符合特教法中嚴重情緒障礙所規定的數條法案;如果老師只說孩子似乎有情緒困擾,這個定義就很廣了,自閉症、智能較差所引起的情緒問題都可能包含在內。 一般而言,國中,國小都會對學生做鑑定,只要符合特教生的資格,就可以申請輔導老師或助理老師做個別教導。另外,國中生畢業之後如果要繼續升學,教育局的特教法也可以幫孩子分配到比較好的學校,並申請特教資源。 小朋友情緒管理不佳大部分與先天氣質有關,也就是與疾病有關。如果父母自認為在管教方面沒有失當,可以請醫生來鑑定他是否有情緒障礙。情緒障礙大部分與精神疾病有關,特教法對於情緒障礙的規定,也以精神疾病作為判斷的標準。 特教法規裡,嚴重的情緒障礙有五項,包括:精神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及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小學生以過動症最多,到了國中則以焦慮、畏懼等屬於情感性疾病較多。至於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妄想等,在小學生中比較少,但是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躁症等,國小生占有相當的比例。畏懼性疾患的症狀其中之一是害怕上學,例如職業婦女因工作忙碌,讓小孩上幼稚園,但是小孩子要離開媽媽時會一直哭鬧,因為很畏懼離開媽媽,不過等他習慣上學之後就好了。之後上小學又畏懼新的環境,所以藉故不去上學,例如肚子痛、躲到廁所不出來,這些都是畏懼新環境而產生的情緒。有些家長會帶小朋友去就醫,若醫生沒有較高的警覺,就說沒病,容易造成家長與小孩之間的衝突,反而讓孩子更焦慮;有些醫生比較了解狀況的,就會轉介給精神科。 焦慮性疾患與畏懼性疾患有什麼不同?焦慮是人的本能,有焦慮其實是好的,它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但是焦慮大到讓人抗拒一些東西,比如說怕老鼠、划船等等,就屬於畏懼性疾患。這兩種疾病與孩子的先天體質有關,譬如他可能比較神經質或有敏感性體質,所以怕毛毛蟲、要開燈才能睡覺或要有人陪等等,這些孩子小時候可能會有拒�懼學症,長大後,可能就會出現恐慌症、強迫症。最後一種就是過動兒。這五種學童情緒障礙的情況,主要是心理問題加上生理問題,當遇到適當的情境才會顯現,與智能不足或自閉症等從小時候就會發現的症狀不同。 以下是家長常問的問題: 如果孩子有這種先天體質,是否能夠避掉這樣的基因? 其實,生理也會影響到小朋友的情緒。比如說有些孩子有過敏性體質,遇到熱天就全身燥熱、身體發癢,情緒自然不好;又比如有些小孩子有氣喘,天氣變化的時候,病情加劇,自然情緒也不佳。所以當小朋友有情緒時,要先考慮他的生理狀況。譬如天氣變化的時候就為小朋友多穿、脫一件衣服;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在環境上要注意除濕,或者提早調整體質,改變飲食,讓他多運動,都是不錯的辦法。如果小孩有過動症,儘量不要帶他到人多、熱鬧、吵雜的地方,以減少引發他衝動的因素,或用藥物來控制他的病情。孩子的情緒障礙如果跟體質有關,可從改善飲食、調整體質、增加運動來著手;如果跟精神疾病有關,那就要就醫。 要如何改善飲食? 二○○四年,聯合國國際人權協會報告指出,由於纖維素、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及維他命B群攝取不足,所以孩子的過動症狀、記憶力衰退等情形增加。最好鼓勵孩子多吃五穀雜糧,因為五穀雜糧富含維他命B群;另外,酵母菌(例如優格)、發酵過的食物(例如味噌),吃到肚子裡都能產生維他命B群。小孩子情緒失控、焦慮緊張或情緒波動起伏太大,都與抗壓能力有關,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有助於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再來必須攝取礦物質,尤其是綠色蔬菜。小朋友一天至少攝取一碗綠色蔬菜,礦物質的含量才夠。曾經有個自閉症的小朋友,他的情緒相當暴躁,我建議每天給他吃一碗綠色蔬菜,幾個月後,他的母親告訴我,孩子的情緒已大有改善。 藥物方面,例如百憂解也可以增加抗壓性,讓小朋友不會這麼畏懼壓力。不過,用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停藥之後還會復發,所以從飲食著手才是根本的方法。若必須用藥,主要是針對比較嚴重或強烈的行為。比如讓自閉症的小孩服藥,就能改善比較固執的情況。所以最好藥物與飲食共同進行,有時光靠飲食,可能要花費比較久的時間;但是配合服藥,則治療效果比較好。其實家長不必擔心帶孩子看精神科孩子就會變得呆呆的,通常醫生會視情況開藥,例如只配三分之一顆的藥量。一般而言,劑量會視症狀需要,由低劑量慢慢增加。 還有一種孩子是情緒隱忍不發,我們稱為內顯性。他們往往把所有事情、情緒往肚子裡吞,當抗壓能力不夠時,就自己躲起來,甚至傷害自己,並漸漸地不理別人、不說話,和他說話時他的臉很臭,做事、說話都變得很慢,而且不知道如何發洩情緒。出現這些情況時,其實正代表他在求助,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說。所以家長必須先找到他的壓力源,設法提供好的建議,以消除他的壓力。針對這種孩子,可以多讓他攝取維他命B群,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在深海魚類中最多,像鮭魚、鮪魚、鱈魚等等,烹調時儘量以蒸、煮等比較清淡的方式來處理。如果覺得食物烹調比較麻煩,也可以直接給小朋友吃深海魚油,因為研究顯示,深海魚油可以幫助改善憂鬱症,悶悶的、情緒不佳時,就可以吃深海魚油。一般而言,深海魚油的療效大概三到四個禮拜就可以看見,如果想要快一點,可以使用抗憂鬱症的藥,但吃藥多多少少都有副作用。至於劑量方面,成人一般大概要一到兩顆,小孩子就減半。 其實抗壓能力隨飲食習慣及個人特質而有不同,例如喜歡高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就會削減維他命B群的吸收程度;容易緊張、神經質或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也是一樣。現在有些人去做SPA、練瑜珈、打坐等等,其實目的都是在使自己放鬆,增加抗壓力,減少耗損維他命B群。不過,SPA的效果較短,打坐跟瑜珈的效果較長。 另外一種避免耗損維他命B群的方式,就是運動。小孩子下課十分鐘盡情地玩,可以紓解掉身體的壓力,放學後在操場玩一會兒再回家,釋放一天的壓力,效果更佳。訓練孩子從小打坐、練瑜珈也很好,或者請孩子幫忙掃地、拖地,一方面運動,一方面把環境弄乾淨,豈不一舉兩得?如果孩子屬於緊張型的,抗壓力較差,就必須讓他達到全身運動的效果,拖地、洗車都是很好的方式,儘量讓孩子運動到有累的感覺。 另外,讓孩子摺紙、打中國結、參加讀經班或練書法,透過重複、簡單、緩慢的方式來舒緩壓力,進而達到情緒平穩,都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對過動兒而言,他的感覺統合有些問題,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幫助他,例如讓他揹背包,在背包裡放一些有點重量的書,讓他有穩定的感覺。 至於小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諮商師輔導,則要看他自身的問題。一般而言,小學生的自我概念尚未形成,所以從生理上來調整效果比較好;如果有精神疾病,生理改善及飲食改變會是首要考量。到了國中,自我觀念慢慢形成,比較有想法,看待人、事、物的方式,對外界刺激的解讀,都會影響他的情緒。所以,接受心理諮商多半是國、高中之後的事。如果孩子的壓力源就在家中,比如父母吵架、家暴等等,這時吃再多維他命B群都於事無補,應該要先把壓力源處理掉才是解決之道,孩子的父母如果願意找心理諮商師談是最好的。 此外,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比較長,所以行為偏差的小孩,例如過動兒,可以請學校導師及特教老師幫忙;至於醫療團隊方面,心理衛生中心已成立情緒管理的相關單位,赤子心基金會也有這方面的服務,歡迎家長多加利用。

放開你的手

2009年04月15日
公開
20

放開你的手 香光莊嚴四十九期/86年3月20日 放開你的手 談現代親子關係 盧明志 主講 編輯組 整理 (編者按:本篇是高雄市立雄商輔導室老師盧明志,八十五年十二月八日於高雄紫竹林精舍所舉辦的「社教講座」的演講內容,文內標題為編者所加。) 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你敢不敢讓你的孩子做他覺得快樂的事? 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真正幫助他。 現代的父母不好當 〔以前父母的要務是把孩子養大〕   我們今天要談論的主題是現代的親子關係。   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的父母不太好當,而以前的父母比較好當?只要把孩子餵飽、養大,女兒長大,就把她嫁出去,兒子長大,替他取房媳婦進門,就好像責任已了。前天我和媽媽聊天,她說:「你們還小的時候,每當到了寒暑假,我就開始煩惱,要去跟人家借錢,才能讓你們五個孩子交註冊費。」   我的父母一直忙著賺錢,爸爸的薪水大約一千多元,養五個孩子很不容易,媽媽一直在賣水果,直到我大學畢業。現在孩子小學、國中註冊費應該都沒有造成父母的困擾,而我那時代小學註冊費才幾十元,都還要向人借。現在的父母和以前的父母到底有什麼差別? 〔親子關係隨時代改變〕   我要提醒各位的是,我那時代的父母要做兩件最重要的事,第一是把孩子餵飽,第二就是籌錢讓他去讀書。這兩件事如果做好了,父母就「蓋偉大」了!現在的父母呢?這兩件事若做好了,叫做「蓋輕鬆」,是一種基本的本分。   時代環境在改變,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要不要調整?你總不能說:「我把孩子餵飽,讓他去讀書,我這做老爸的就算盡責任了。」事實上,這些工作社會局、教育局都替你做了!現在每個縣市都在比賽誰的福利好,時代會改變父母和家庭所扮演的角色,這二者的?能慢慢會被抽離出去。因此,現在如果還有父母抱著這樣的觀念,是會被人家笑的。   曾聽過有媽媽對孩子說:「你要想想看!以前媽媽連書都沒得讀,沒有人栽培我,今天有人栽培你,你就要好好讀才對。」她兒子說:「不然媽媽我栽培您,請您去讀好了。」如果你是這個媽媽,你會去讀嗎?你去讀的話,你也會逃學,因為社會進步,升學壓力愈來愈大,競爭很激烈,確實沒有那麼好讀。以前的人要家庭富有或是孩子本身夠聰明,才能一路讀上去。現在每個孩子都可以讀上去,所以競爭愈來愈大。如此一來,青少年常抱怨被爸媽罵,而爸媽也抱怨每天罵他也沒有用,孩子辛苦,爸媽也辛苦。   今天我想請各位突破一個觀點,不要認為以前對的,今天仍然對,不要認為和我們以前過的生活比起來,現在孩子已經夠幸福了。不妨換個立場想想,你要不要當現在的青少年?恐怕你也不敢做!以前如果不讀書,人家會叫你去撿牛糞,現在要找一頭牛都找不著,所以說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以前的家庭生五、六個孩子是正常的,現在的年輕人,都還要考慮要不要結婚,時代已經變到我們要很努力才能適應,你說他不對,他仍然過得很快樂呀!今天我們講親子關係,會發現我們生他、養他、拉拔他長大,還要受他的氣,好像不怎麼公平,連今天來聽演講,還得學回去如何對他更好,實在是父母難為。所以現在罵人都是罵:「下輩子當你兒子,吃你的、用你的,再把你氣死,你還要謝謝我!」難怪有些老人家,不敢和年輕人住在一起,怕還債還不完。 去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   我最近看了一本《巫婆》,故事是說有個巫婆看到一個媽媽和七個孩子過得非常幸福快樂,她很生氣,於是趁媽媽不在時,把七個小朋友抓起來,用法術把他們變成七道菜,媽媽回家找不到孩子,心想:「糟糕!會不會是巫婆把小孩抓走了?」她就立刻跑到山上去。   講到這裡,我先問在座的各位,如果你的孩子不見了,你會立刻報警或是自己去找?還是馬上告訴先生?如果先生正在上班,應該怎麼辦?以前男主外、女主內,媽媽只要把家裡整理好就好,現在是內外兼顧,有時候男主人不在家,遇到緊急的事情時,你要立即處理。   我們再說這七個孩子的媽媽,找到巫婆後才發覺七個孩子變成了七道菜。巫婆大笑:「哈!哈!我要準備吃晚餐,除非你在五分鐘內,把那道菜代表那個小孩,一一叫出來,否則我就要把他們全部吃掉。」結果這位媽媽幾秒鐘內,就把孩子的名字全部叫出來,她說:「我什麼都不會,但是我最了解我的小孩。」   「了解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代的父母面臨的難題已不是只把孩子餵飽、讓他讀書,而是去了解孩子。你了解你的孩子嗎?你生下他,幫他取名字、算命,好吃的、好穿的都給他,但我們捫心自問,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只是想管他,這樣叫做父母親嗎?所以,青少年常常抱怨:「我不要再說了,反正你不懂啦!」你給他很多錢,幫他做很多事,甚至於你這輩子辛辛苦苦的工作,連退休金都幫他買房子,讓他少奮鬥二十年,可是你了解他嗎?中國人常常說:「飼子是義務」,這一句話聽起來多無奈啊!像是盡義務。其實我們養孩子的生命角度應該是——他是我們的生命延續,是這輩子最親的人,俗話說就是「骨肉」。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連自己的骨肉都不去了解呢? 〔讓孩子做他自己〕   我看過那本書後,發覺這是較適合現在孩子讀的書,因為書中的媽媽是有智慧的,會自己解決問題,總不能哭哭啼啼地等爸爸回來吧?她能夠立即反應那個孩子代表那種特性,這涵意就是「我了解」,也代表著這位母親平時就藉機會讓小孩「做他自己」。   我們現在教導孩子,自認為很公平,其實並不怎麼公平,我們說「行行出狀元」,可是我們今天教育孩子,仍然希望每個孩子都一樣,如果今天你的孩子說:「媽媽,我希望我以後的職業是撿垃圾的。」你一定會說:「撿垃圾的還需要讀書嗎?」各位!以前的時代那張大學文憑很有效,以後的社會則是看那一個人較願意打拼,又有一技之長,他就成為那一行的佼佼者,或是一個很少人能取代的另類工作者。在這裡要澄清的是,我不是說孩子不用讀書,可是我們卻只是看成績單,而不去了解孩子能不能讀,只是一直逼他,認為「別人能讀,難道你不能讀書嗎?」所以,讀來讀去完全是讀父母的面子。   前陣子報紙登出一則新聞,有一群五、六十歲的人,他們開了一個小學同學會,每個人都談論自己的成就,他們有的是博士、教授、大老闆或公司員工,其中有個人是殺豬的,他國小五年級的志願寫的就是殺豬,老師問他:「別人都寫科學家、運動家或老師、醫師,你為什麼會寫『殺豬』呢?」我們都認為「殺豬」好像不是很高尚的職業,可是這孩子說他就是喜歡,老師想想總覺得不太對,怎麼會喜歡殺豬?就去家庭訪問,原來他的父親就是殺豬的。可是那次聚會全部的人最羨慕的就是那殺豬的人,現在他已放下屠刀不殺豬了,他擁有三棟房子,四個小孩,十幾個孫子,每天含飴弄孫或是去做社會服務的義工,這是因為他的理想不高,就是殺豬,可是他殺豬養活了一家人,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大學畢業後我回家鄉教書,媽媽很高興地說:「我已經和隔壁的陳先生說好了,他的桌椅都是現成的,你什麼時後開始補習?」我一聽都傻了,因為我教的是輔導活動,輔導活動是不能補習的,母親生氣地說:「讀了四年,讀到不能補習的,『英文』兩個字都能補習,『輔導活動』四個字為什麼不能補習?」我說:「輔導活動是教人如何快樂。」她難過地說:「國中那科不能補?」「就是這科不能補。」「你為什麼要讀這科?」母親問。到現在我當了十二年的老師,在電台主持節目,到處演講……,有時母親看我來回奔波時會問:「你今天是賺多少錢?那麼辛苦做什麼?」我說:「我專門教人家快樂,不能補習,但可以法施,散播關懷。」因為這工作是我喜歡的,我可以做我自己,做得快樂就好了,和錢沒有關係。   你敢不敢讓你的孩子去做他覺得快樂的事,如果他很努力要做,且又是符合他的才能的事,為什麼不讓他去做呢?不要動不動就對他說:「我這輩子沒什麼指望,只要你讀大學就好。」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他就覺得自己很孝順,如果沒能力呢?他會不會覺得他這輩子很不孝?所以不要用我們的理想去教孩子,好像在計算:「你只要考上,我甘願做牛做馬,你只要給我面子,讓我對祖先能有所交代。」我們用這樣的方法激孩子,他整個年輕的過程會快樂嗎?會讀得更好嗎?大部分人心情是愈考愈差,這就是「親子關係」嗎?   故事中的母親之所以能叫出七道菜的名字,代表她平時就允許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你可以做自己,但我希望你人生的目標正確,能夠肯定自己,也能關懷別人,不要做流氓。」我們有沒有幫孩子尋找人生的理想呢?還是只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你要考大學!」現在大學甄選喊出選系不選校,結果就有人快要抓狂了。因為我們都認為台大比較好,事實上畢業後系別、專長比讀什麼學校更重要。可是現在的孩子並不重視專長,只是照分數先從台大填志願。所以我們不是在了解孩子,幫助他發覺自己的性向,而是在教他和別人都一樣。   各位想想看,如果七個孩子變成七道菜,但是每道菜都一樣,那個媽媽怎麼叫得出名字呢?那就救不回來了。我想今天我們做父母的,要離開那個把孩子餵飽、讓孩子有受教育的時代,因為我們已經可以做到,同時我們要離開那個生很多孩子的時代,我們愈生愈少,應該愈精緻,結果卻愈來愈複雜,我們了解孩子嗎?這是值得懷疑和思考的。 〔知道他的需要才能真正幫助他〕   現代的父母的確難做,除了把孩子養大,讓他讀書,還要去了解他,了解他才能幫助他。不了解的幫助常常是壓力,甚至是傷害。   有個年輕人每天一清早帶著畫架,到麵包店裡買土司麵包,麵包店的小姐心想他可能是個畫家,作品都賣不出去,生活一定很清苦,就開始同情他、暗戀他。她叫廚師做大一點的麵包,等他來買時就給他。過了一陣子,她發覺他好像比較胖了,心裡暗自高興:「可能吃我的麵包有效!」又想土司麵包沒什麼營養,所以就放點奶油進去。誰知,那天畫家買了麵包後,不到二十分鐘,氣極敗壞地跑來問她:「剛才你拿的是什麼麵包?」小姐說:「沒關係啦!那是我特別為你準備的。」畫家說:「小姐呀!我買那種麵包是要當橡皮擦擦作品的,我剛才買回去一擦,全部都是奶油,我那張畫已經畫了三個月,現在都完蛋了!」   由此可知,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看他是否需要,例如現在很多殘障人士,雖然肢體殘障,但他很有尊嚴,也很有自信,照顧自己的能力沒有問題。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殘障人士要上電梯時,你不要馬上跑過去說:「我幫你推!」應該先問人家:「需不需要我幫忙?」幫忙人家也要問人家的意見,這才是真正的尊重。沒有了解就立刻去幫忙別人,有時候誤打誤撞反變成很大的傷害。   我們今天幫助孩子,有沒有問過他?他是你生的沒有錯,可是你了解他嗎?最親近的人應該是最了解的人,我們從社會新聞了解陳水扁、吳敦義,甚至劉邦友事件,可是對於在家裡走出走入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你了解他嗎?你有問過他嗎?還是常常對他說:「飯煮好了,快一點吃!不要看電視,該看書了!」「錢少花點,別人都沒花這麼多,拜託啦!你節省點!」有沒有和你的孩子說:「我們來聊天,今天你的心情如何?你有什麼希望或夢想?」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要改了,因為今天已不是養育的關係了,而是亦師亦友,叫「親子關係」。   「親人」應該是指親近又親密的人,很多父母想和孩子講一句親近的話,孩子嚇得馬上拔腿就跑。其實我們的心裡非常疼愛他,只是關心他過得好不好?而他也很難對我們說,因為他知道說出來一定會被罵。有孩子曾經告訴我,爸媽對別人比對他好,說話都輕聲細語。回到家裡,同一句話口氣卻差那麼多,你到底比較疼愛誰?我想這是一種愛,可是表達的方式卻像以前祖父母時代的方式,現在的小孩不一樣了,時代改變,請讓我們的心情跟著改,多用點心,我們都可以對別人這麼溫柔,你同樣可以如此關懷你的孩子。   我有個今年上高一的學生,他的志願是「離家出走」,所以他拼命讀書,希望考上一所離家很遠的學校,自己獨立生活。我問他:「到底在家裡是怎樣的感覺?」他說:「我爸爸啦!」我問他:「你爸爸打你、罵你嗎?」他說:「沒有啦!可是好煩哦!」他在房間裡讀書,爸爸會大聲說:「你出來一下!」他以為發生什麼事,趕緊衝出來,爸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說:「把搖控器給我!」而那個搖控器就放在爸爸面前。他以為爸爸找不到就告訴爸爸:「搖控器就在您前面!」爸爸說:「我養你做什麼?叫你出來拿一下會死嗎?拿給我,去讀書!」   你說這個青少年會不會覺得幫爸爸做這件事很偉大?而且如果他稍不順從爸爸的意思,爸爸便大罵:「你是我養大的,叫你做點事情,你有什麼好抱怨的?現在的小孩都不曉得感恩,快一點啦!」感恩不是這樣的感法,這叫「感冒」——使心情感冒,所以愛孩子,希望他感恩,應該是在讓他了解的情況下叫他做事。現在的青少年真的都很糟糕而不知感恩嗎?我想這值得我們深思吧! 讓孩子了解我們 〔媽媽不見了〕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來看看第二本書:《媽媽不見了》,故事是發生在法國,有個孩子和媽媽一起坐地下鐵火車,她提早下車,媽媽沒有注意到,電車馬上開走了,結果和媽媽分開了。可是這位七歲的小女孩很聰明,她去找警察說:「我媽媽不見了,請你帶我去找媽媽。」那位警察先生就說:「你媽媽會在那裡呢?」小女孩說:「你放心,我知道我媽媽在那裡,她平常最喜歡看書,一定會去圖書館看書,還有她最喜歡去買CD,常去第五街唱片行,不然就是去新光百貨公司買帽子,如果這些地方都沒有去呢?她一定會去電台找盧老師,她最喜歡盧老師的節目。」這個孩子講的是媽媽的嗜好、興趣以及生活的模式。   時代環境在轉變、進步,以前煮飯,光生個火就要三十分鐘,現在有熱水器,連熱水都不用燒了。因為科技發達,讓一個媽媽除了把三?準備好外,還有時間做其他的事。但我們有沒有好好運用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呢?根據統計,成人從離開學校後,每天讀書的時間沒有超過十分鐘,看電視卻是二小時四十五分鐘,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天全國的電視全不見了,會變成怎樣?我想會發生暴動,家裡都會打架,因為你看我,我看你,無話可說,就打起來了。   你們今天挪出時間來聽演講,仍然是好父母,如果你家事做得更好,你甚至可以去做義工,服務更多的人,也還是好父母。因此作為父母親,離開家也可以把自己照顧得更快樂,這叫做「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做人可以很快樂,和賺多少錢沒有關係。」人不應該完全依賴家庭、子女,要找出自己的興趣,不要因為今天我們扮演父母親的角色,就應該完全付出,做牛做馬,很抱歉!你愈做牛做馬,你的孩子愈會理所當然,而且不知道感恩,更不知道如何幫助別人,因此,不要老是跟孩子說:「不要緊!房子我已買了三棟。」通常財產給的愈多,孩子爭吵愈多。   請大家儘量站出來,媽媽不見了沒有關係,因為孩子知道要去那裡找媽媽。但如果那天你不見了,你的孩子知道要去那裡找你嗎?媽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家裡,像菲律賓女傭全年無休,孩子不知道我們的興趣、理想,也不認識我們的朋友,萬一媽媽不見了,真不知道去那裡找,所以,不論你是母親還是父親。一定要找機會讓孩子了解我們。 〔給孩子了解父母的機會〕   三年前有一個全台灣省的戶口普查,那時我負責左營區。我曾去一個家庭,父母都不在,我就問孩子:「爸爸在那裡上班?」「左營。」孩子說。那一家公司?「不知道!」做什麼工作?「不知道!」月薪多少?「不知道!」那是個國中生,問三項都不知道!如果是小孩不在,我問媽媽小孩愛吃什麼或今年幾歲?每項都知道!為什麼差這麼多?   我們都說這個社會的孩子愈來愈令人擔心,因為他們缺乏同理心,國中生拿著刀子搶人家的錢,若從心理學層面來看,他根本不了解別人的痛苦,他只想要拿他想要的。我們每天只想孩子需要什麼,體諒他,但有多少機會訓練孩子了解我們、體諒我們?而我們是他生命中為他付出最多、最重要的人,他都不用花時間認真來了解我們,他要去了解什麼人呢?他會認為「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當他長大在社會與人競爭時,一旦老闆說重話,他就不做了,不能吃一點苦,一年換五、六個工作是很正常的!因此,請讓孩子花時間、心力來了解我們吧!   我們要找出自己願意去實踐的理想,把節省下來的時間,一個小時也好,不論是去做義工、讀書,或是做自己快樂的事,你可以把這些快樂的事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那一天你不見了,可以去那裡找你。也把我們的朋友告訴他,做父母親的當然可以有朋友!這樣家庭才會活起來,我了解你,你也了解我。例如我喜歡陳昇,我女兒喜歡孫耀威,只要看到孫耀威出現在電視,就大叫衝出來,但是她聽到陳昇的歌會說:「爸爸,你喜歡的歌來了!」她到飲料店去買飲料,也一定會說:「爸爸,你要不要喝你那個牛奶?我幫你拿一瓶。」因為她知道我喜歡喝杏仁牛奶,我也知道她喝光泉鮮奶,我們可以彼此了解,雖然還是我付錢,可是我很甘願,那是一種很知心的感覺。阿媽有阿媽愛吃的東西,兒子、女兒、太太也有,每個人都不同,我覺得那是可以分享的。   不要當孩子問你:「媽媽您喜歡吃什麼?」你都回答:「免了!你吃就好,你吃我就很高興,快吃!」水果切一切給孩子吃,自己再收盤子,很高興看他吃完,嘴裡直說:「吃!吃!這很好哦!」這真是名符其實的「孝子」!其實大家一起吃才好吃,這就是分享,讓我們練習吧!如果孩子在母親節問:「媽媽您需要什麼嗎?」你就大聲告訴他:「我需要……」因為你了解孩子,你不會要求一個他做不到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說:「我什麼都不要,只要你考上大學就好!」不說沒事,一說全都是問題,他下次就不關心你了。你可以說:「媽媽最近比較累,那一天你幫我打掃房子,你就幫我這個。」孩子一聽會說:「放心,這個禮拜都讓我來掃。」這是可以講的,不是「虐待兒童」。   當爸爸也是如此,當孩子關心你時,你就好好地回答。我教一個孩子關心爸爸,教了半天他才敢動,他問爸爸說:「爸爸,你臉色看起來很不好,你有什麼事可以告訴我,老師說我們要多多溝通。」可是你知道他爸爸說什麼嗎?他爸爸說:「有什麼好說的,要多少快說,別煩了!」爸爸以為他又是來要錢的。爸爸這樣的回答,孩子聽起來會不會心酸呢?我們的確很辛苦地在外面賺錢,可是當我們的名字等於「錢」,而不是「爸爸」時,是件多麼令人難過的事。所以在座的各位,不論你是家庭主婦、職業婦女,是上班族或已經退休,每天至少給自己一個小時,做自己快樂的不要只知道回去照顧小孩,要花點時間照顧自己,人愈老愈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否則以後要找誰來照顧你呢?   我們常說「老」有四寶,第一就是「老身」,身體要顧好,不要一直操勞,花一小時散步、運動或和朋友聊天,不然做義工也是件令人非常歡喜的事,你就找一小時去做吧!孩子應該有他自己的時間,你愈守著他,他愈覺得煩,拿一小時為自己做事,然後你的孩子就會知道如果你不見了,他要去那裡找你,這該多美!   那故事裡的警察就帶著這孩子到處找,最後在廣播電台找到了媽媽,因為媽媽非常緊張地正準備廣播找她。這個社會其實蠻危險的,以前人家說生兒子好,男生坐計程車不用擔心,但當兵很擔心,生女兒雖然不用當兵,但坐計程車很危險,不論生男或生女都要擔心。如果你每天都抱著這種想法,日子會非常難過,其實萬事都有它的因果,你一天到晚操煩就有效嗎?花時間去操煩,倒不如花時間照顧自己,以後如果操煩時就去做義工,在幫助別人的過程當中,煩惱就慢慢放下了,你就會發現別人的煩惱比你更多,想想自己的煩惱還真的是不足為道呢!所以乾脆去幫人家做點事,回來一看,你的孩子都沒事,有什麼好煩惱的,你看這樣多好啊! 調整親子關係 〔互相尊重與包容〕   親子關係雖然是你了解我,我了解你,但彼此的對待關係還是要不斷調整,例如我會把孩子?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可是我也必須要有準備,她現在六歲,開始有一些想法,等到她十六歲、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她的想法會是如何?曾有婆婆告訴媳婦:「晚上睡覺不要鎖門,我要幫我兒子?被。」聽起來雖然很誇張,可是確實有這種事發生。你說那位媳婦能不能去抗議?那是婆婆,說好也不對,說不好也不對。其實錯在誰?你希望在孩子結婚之後,能侍奉你、養你、照顧你、體貼你,讓你頤養天年,那麼就要學習先尊重孩子的生活。   我是獨子,一直和媽媽住在一起,我每天回到家裡,看到我愛的媽媽、太太及孩子和我生活在一起,便感覺自己很幸福,這是中國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我非常謝謝我媽媽,我和太太在樓上吵架,媽媽就把門關起來,電視轉大聲一點。我問她:「怎麼了?」她說:「你們年輕人吵你們的,我老人家要看歌仔戲,不要吵到我就好了!」因為她認為我已經大到三十八歲了,和太太吵架,除非是有人受傷,她再來救還來得及。可是如果這時候媽媽衝進來問:「你們到底在吵什麼?」我要怎麼說?夫妻吵架可以跟父母報告嗎?好像報告不出來的。所以一個家庭裡要互相尊重、包容,尤其是婆媳之間。   有個婆婆很勤快,她把自己家裡打掃得非常乾淨,一次她要到媳婦家住兩星期,媳婦緊張地向公司請假一天回家打掃,後來婆婆知道了,就告訴媳婦說:「這是你家,不是我家,兩個禮拜我還忍受得住,你放心,我那間我自己掃,其他的你們自己來。」媳婦一聽,就輕鬆多了!這是我的家,家裡的事自己管,而且乾淨的程度每個人看法不同,有句話說:「吃鹹吃淡,看個人口味。」佛家也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樣地,孩子長大了,親子關係要如何調整呢? 〔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   另一本書叫做《媽媽的手》,是形容一個小孩從小看媽媽那隻手的感覺,他說小時候那隻手是搖籃的手,後來那隻手是牽著的手,一步一步牽著我們學走路,後來,那隻手是協助的手,牽著我們的手,教我們學做事。可是這小孩子說他最佩服他媽媽的是最後一雙手,那雙手叫做「放開的手」。   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們常常帶著小時候關心孩子的心在愛孩子。他現在是青少年了,我們仍然以帶小孩的方式帶他;他現在已經二十九歲了,還是用小孩子的方式帶他,動不動就說:「我是你老爸!」他會說:「這我也知道,我又沒說你不是。」可是當他已經是青少年、大學生,甚至已經結婚了,我們總不能再說「你小時候……」,而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他。從某個角度來看,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對自己的照顧能力應該愈來愈好。幼小的孩子,你要牽著他,帶著他,慢慢他長大了,去百貨公司時,他還要讓你帶嗎?他不理睬你了,他只會向你要錢。你不要怪他,這代表「長大」。他想去買自己的衣服,去看麥可傑克遜……,因為他已經選擇不同的生活層次了。   所以我們對待孩子的那隻手應該變化了,小時候是抱在手上,現在你抱得動嗎?現在這隻手叫做鼓勵的手、放開的手。我們早晚有一天要走,那隻手是再見的手,你總不希望你的孩子先走,而你向他說再見吧?我們當然希望我們先走,這叫「生命的輪迴」,也是正常的現象。從抱他、扶他、養他、照顧他、協助他,到最後還要放開他,其實這種再見是很快樂的,也是一種福氣。 〔參與對方的生活,彼此學習〕   親子關係發展到現在,我發現不論孩子多少歲,別人問起時,做父母的都說:「他小時候很乖,以前我說什麼他就聽什麼,現在說什麼他都不聽,該怎麼辦呢?」這代表他開始有主見了。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不要再用命令式的口氣對他說話,而是要學會和他溝通。你們有沒有看過一個黑松沙士的廣告:一個孩子在梳頭髮,還把牛仔褲撕破一個洞,他戴著老花眼鏡的爸爸一看都要昏倒了……。後來,兒子拿著一瓶黑松汽水,放在爸爸旁邊,這時爸爸綻放微笑,因為那是一種邀請。   廣告快結束時,爸爸喝汽水,聽兒子的隨身聽,那就是彼此練習——我去喝你的新潮運動飲料。爸爸原本是喝烏龍茶的,可是當孩子放汽水在他身邊時,爸爸接受兒子的邀請。我們與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當我們開始要了解對方生活時,要給彼此機會參與、互相學習,因此當你的孩子有機會讓你去了解他,邀請你參與他的生活時,請把這些當成學習的機會,因為早晚我們要放開他,如果你不放心,就應該訓練他更獨立,常訓練他做他可以做的事。 〔訓練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   一位國中的輔導老師說他帶二年級學生去露營,一個小隊有六個男生,煮飯時,二個人負責燒火,火燒得非常旺,整個鍋子燒得紅紅的,一個人從袋子裡拿米,米還沒洗就用湯匙把米舀到鍋裡,另一個人在旁邊倒水,還有一個人拿筷子攪拌,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說在煮飯。他再去看另一小隊,他們連米都沒有打開,在煮開水準備泡麵,因為他們不會煮飯!這並不稀奇,我們到青年活動中心去看,會發現居然還有賣開水,一碗五元,用來泡麵。   這些青少年可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種是不會煮的,第二種是自己煮開水自己泡麵,另一種是連開水都不會煮,買一碗五元的開水來泡麵。這是我們現代的孩子,你問他會什麼,他一定回答:「只有兩件事,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吃飯。」偉大吧!這些通通都是我們教育出來的,有的父母就常說:「我孩子以後當醫生,可以請菲律賓女傭來煮飯。」父母太能幹,孩子就懶惰,結果小學生從國小就開始戴眼鏡,什麼也不會做。留一些事給孩子做吧!讓孩子學會負責自己的事,讓他自己洗布鞋、洗碗、整理房間,他如果要讓它成豬窩,你就讓它成豬窩,客廳不要弄亂就好了,你讓他去照顧自己,而且從愈小訓練愈好。   有的先生說:「太太,你很辛苦,我幫你洗碗。」這碗是誰吃的?你幫誰洗碗啊?那是我們自己的家裡啊!還有太太要出去一下,先生會說:「沒關係,我幫你看。」你幫誰看啊?你有領薪水嗎?什麼叫「家事」?就是家人共同的事,我們大家一起來分擔嘛!以前當先生的出去賺錢,太太在家當家庭主婦,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夫妻倆都在工作,是不是一樣辛苦,家事難道都是女性朋友的事嗎?   未來是個中性的時代,我們只有一、兩個孩子,不論是男生或女生,以後他們都要具備教育孩子、處理家事、緊急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另外,他受了高等教育,除了當爸媽之外,還有自己的理想要去完成,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壓力這麼大,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懷和幫忙,義工也很重要,現在角色太多了,你不要每天只有回家煮飯,不要每天都只叫孩子讀書,好嗎?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

本縣國小四、六年級學習成就測驗說明會資料

2009年04月15日
公開
25

一、實施日期:98年4月15、16日。 二、測驗流程: (一)受測學校:由教育處依學校規模與地域特性,抽取28所學校、班別接受施測。 (二)施測時間:   1.國語:上午第二節課於四年級進行施測,上午第三節課於六年級進行施測。   2.英語:上午第二、三節課於四年級進行口說、紙筆施測,上午第四節課於六年級進行紙筆施測。 3.數學:上午第二節課於四年級進行施測,上午第三節課於六年級進行施測。 (三)測驗人員及評分:上午由命題委員攜帶四、六年級試卷,至受測班級進行測驗,下午集中閱卷及評分。 ◎可參閱附加檔案 新竹縣九十八年度(97學年度)國小英語學習成就測驗 正式施測流程與注意事項說明 壹、 密件拆封 1. 施測人員將於測驗開始前15分鐘在校方的陪同之下進行密件拆封,並當 場決定施測班級。 2. 請校方協助填寫英語教學相關表格。(含教材版本、英語上課節數、開始 上英文之年級、班級人數等。) 3. 請該班導師影印學生名冊,並加註缺席及特殊學生資料。 ¬貳、學測內容 包含四、六年級紙筆測驗(各40分鐘)和四年級口說測驗(每人1-2分鐘)。 参、學測時間 第二節:考四年級口說測驗(若時間不足,則可加用下課時間完成測驗) 第三節:考四年級英語紙筆測驗 第四節:考六年級英語紙筆測驗。 肆、 試場準備 1.口說場地 (1)請學校安排靠近受試班級之可用室內空間,作為口試的場地。 (2)口試時,該節課的授課老師煩請留在教室裡管理秩序,並協助口試學生依序至口試場地,老師可自行安排課程。 2.紙筆場地 (1)請將座位安排成獨立且分開的座位。 (2)備妥並測試好CD player。 (3)紙筆測驗施測開始前請將靠走廊的窗戶關上,並請導師離場。 (4)學生桌面清空,只留作答所需工具。 伍、 施測中 1. 除試卷文字或圖片影印不清時,可口頭詢問之外,其餘問題施測人員皆 不做說明。 2. 試卷缺頁或印刷不清,可抽換試卷。 陸、 收卷 1. 所有學生留在座位上,施測人員一一收完試卷後方得離開。 2. 四年級施測完畢後,請校方派員隨同進行六年級施測之密件拆封,並引 導施測人員至六年級之施測班級。

義工~玩遊戲

2009年04月07日
公開
5

優點大轟炸 捉網路的來給孩子玩玩.讓他們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增加自信心 班上弱勢的孩子,我大部分了解 我寫了3個孩子的名字(其中一個是敦) 為了公平給小組用抽的方式決定說寫哪位同學的優點 分組同學抽籤到某一位女同學幾乎哇哇叫說寫不出來 我說其實阿姨有看到她很熱心幫人的一面 毎個人一定都有優點的要多想想她的優點把它寫下來 計時看哪一組寫的最多 時間到我會一條一條檢查看有無重覆的答案 或者只有寫的那組認同而已 好笑的是我唸到寫敦的有寫上課有乖時 我故意問了一下其他兩組幾乎一致搖頭說没有 我其實也心知肚明所以把它擦掉 還有人寫敦很甜密...好多有趣的題目 最後是寫之前把敦拉跌倒受傷的同學那組寫的最快最多 勝利的一組各給一次抽籤拿奬品的機會 希望藉這個遊戲能讓孩子學習多看別人和自己的優點 而不是一直把對方的缺點放大 ---------------------------------------------- 這是個還蠻老掉牙的老遊戲,但是卻十分有教育意義。遊戲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將黑板分成三個區塊、全班分為三個小隊,鎖定一個「需要被發掘優點」的弱勢孩子,每個人輪流出來寫一個被轟炸人的優點。哪一個小隊通過的優點最多,哪一小隊就獲勝啦! 為了避免混亂,每個小隊每次只能有一個人出來寫優點,其他人必須乖乖坐在椅子上,秩序列入評分中。每個人也要輪流上台寫優點,不可以只有一個人代表寫。突然間,找尋別人的優點,變成了有時間性的競爭遊戲,於是大家都拚命的挖出腦袋裡對這個人的好印象! 評審當然是老師囉,真實的優點就會被留下來,亂寫上的就會被擦掉。檢驗每一條優點的同時,也是對這個孩子再一次的讚美!滿滿的黑板上,都是大家為這個同學提出的讚美... 只有一個被轟炸者,大家顯得意猶未境,於是我們再換了另一個主角,大家再來瘋狂的轟炸他優點吧! 隔天,在孩子的聯絡簿裡,出現了關於『優點大轟炸』的短文。就如同孩子小青說的:他們都感受到這個遊戲的意義了,原來,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 真誠的希望能藉由這個遊戲,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也能對自己更有自信;同時也希望藉由這個遊戲,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去尊重別人、不排擠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