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挖喜逼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爭吵的目的

2005年09月02日
公開
15

吵架的時候,什麼最重要? 驕傲?自尊?面子?輸贏?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仍然是你心愛的那個人, 最重要的仍然是你們這份得來不易的感情........ 本來,在愛情裡,不管是爭執或衝突,只要最後能協調、能化解就好了, 哪有什麼贏者或輸家? 真要爭誰贏誰輸,誰有面子誰又低聲下氣,最後賠上的只是這份感情, 誰也沒贏,實際上是兩敗俱傷。 有沒有想過,爭吵的目的是為什麼? 其實不是單純的為了道理講理,而是對方不肯讓你,男生女生亦然, 因此爭吵到了最後,其實早已偏離主題,而是為了賭一口氣。 好大的一口氣,代價不貲。 人生氣的時候,什麼狠絕的話都說的出來,什麼惡毒的事也做的出來, 但有情人生氣的時候,也必定保有溫暖的情懷,就看妳看不看得出來, 而妳看不看得出來,就看妳了不了解他,信不信任他。 生氣時不說氣話也不做惡事,真的很難,但起碼要學會退而求其次, 懂得從中去感受原本就存在於兩人間的情意,不消太多腦力, 其實只要用一點心。有愛情的時候,其實什麼都好談,但一般人不易發現, 也不太會應用這個道理。 你想當一個聰明的人,還是高明的人? 聰明是智商,高明是智慧。 聰明是向外開拓,高明是往內尋求。 聰明是以頭腦思考,高明是用心去想。 聰明是用比例尺畫出精密的設計圖,高明是無所為而為的隨手塗鴉。 聰明是乾旱時的造雨機、淹水後的抽水機,高明是隨時隨地的保持雲淡風清。 聰明是在一杯咖啡裡變化出數種花樣,高明是從一盞清水中感覺出單純的甘甜。 聰明是天生的優勢,高明則靠後天的養成; 如果不夠聰明, 沒關係,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靈魂鍛鍊得更高明。 是的,這裡就說到重點了: 聰明的人可以折服別人,高明的人卻能擺平自己。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2005年08月16日
公開
27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分享] 增進親子關係16個EQ秘方 --1. 不要打小孩

2005年08月16日
公開
6

節錄至"培養高EQ小孩"一書.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因為: 被打的小孩智商會降低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週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長期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當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時,此時父母親如果打罵孩子,絕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立刻停止胡鬧.但是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僅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險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教導小孩學會自制.如此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小孩依然能夠循規蹈矩,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但是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夠耐心的教導小孩,雖然這種方式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力氣,但是小孩往往可以瞭解父母親規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邊,小孩也會確實遵守規定,因而確保孩子的安全. 錯誤的示範 如果當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卻動手教訓大兒子,此時孩子得到的訊息並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個子比對方高,力氣比對方大時,才可以出手打人.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小孩時,只會增加孩子打人的慾望. 有些父母親平時並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關孩子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大人會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這個舉動向孩子表示:你絕對不可以自己過馬路,絕對不可以把手指伸進電扇裡面等等.但是我認為,無論遇上何種狀況,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導小孩.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打小孩會打成習慣 我想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疲憊不堪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都曾經有過想要把不聽話的孩子丟到窗外的念頭.當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丟掉時,並不是因為這些父母心腸惡毒,而是因為父母親也是人,耐心和體力都有極限,難免會碰上心力交瘁,面臨崩潰的時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既然身為萬物之靈,因此具有絕佳的自制能力,對於寶寶無限愛意,以及保護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類的種種天性,使得父母親無論如何煩躁疲倦,都還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丟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習慣,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闖禍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識的立刻出手毆打孩子.絕大部分的父母親都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非常生氣而動手毆打孩子.可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父母親還沒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錯,當孩子把果汁灑到你昂貴的套裝上時,碰上這種狀況誰不生氣呢?當你在震怒的時候,真的還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輕重嗎?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養成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習慣,如此你就完全不必憂心這些惱人的問題了.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當孩子處於青少年叛逆階段期間,父母親仍然管的動小孩.如果從小你就培養小孩子講道理的習慣,當孩子到了十五歲的叛逆階段時,比較有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換言之,付母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小孩瞭解即使他們犯下大錯,依舊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怕你,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小孩肯定不會前來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級市場裡,親眼目睹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鏡頭.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到處亂跑,雖然女孩的父親高聲嚇阻,但是小女孩依舊跑個不停.沒想到正當他跑得非常的興奮時,突然間小女孩停止腳步 -- 他並非被父親抓到 -- 臉上充滿恐懼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個頭埋在臂彎裡,準備接受懲罰.果然他父親過來以後,真的捲起手裡的報紙,狠狠的打了他幾下,當我目睹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會被父親修理時,那種感覺真令人心酸. 我常常不斷的思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他們面對性,毒品,或是成績不及格等問題時,孩子會詢問父母親的意見嗎? 假如你以為只要大人嚴加管教,小孩就絕對不敢亂來,那你就太健忘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從前的模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青少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不怕地不怕的.

寵壞小珍珠

2005年08月09日
公開
24

打完預防針到""您方便的好鄰居""去走走 (還好上次那晚娘臉的副店長跟她的小嘍囉不在,再給我看到一次她們的臭臉就告去他們總公司,媽的哩,根本就是""您惡劣的爛鄰居""嘛~~~) 小珍珠一走進超商就直撲櫃檯下面的糖果區 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了一根 chupa-chup 棒棒糖直送入嘴裡 媽咪驚訝與錯愕之餘趕緊把沾滿口水的糖抽了出來 小珍珠阿 妳馬幫幫忙 這糖阿 還沒結帳連包裝都沒拆呢 怎麼可以吃 不過 妳怎麼知道這是醬子吃的? 逛著超商 還要隨時提防小珍珠來搶媽咪右手的糖 左思右想 彷彿這畫面在哪裡看到過 小珍珠被某人抱著 嘴裡還咬著根棒棒糖 唔 也許是在夢中吧 曾經我夢到過這個情景嗎 ㄝ 也許當期樂透彩幸運號碼就隱藏在這個畫面中? 冷不防的小珍珠再度奪標 得意的笑著把溼答答的糖再塞入嘴裡 哇 媽咪在冷清清的店裡驚聲尖叫 突然想到啦 笑嘻嘻的三號舅舅抱著小珍珠 愛憐的看著小珍珠專心吃著chupa-chup棒棒糖 對對對~~~ 沒錯 就是醬子 難怪她知道要吃糖 回南投兩週小珍珠被大家寵壞了 不僅懶得走路常常要抱抱 連零食糖果都被偷餵好幾回 長輩們阿 我知道妳們疼愛小珍珠 在家族痛失大家長的時候能夠看到年輕一代是多麼欣慰的事 可是這樣縱容溺愛小珍珠的後果只會讓我這個新手媽咪更難善後啦 我沒說完全不給她吃糖 瘦巴巴的小珍珠正餐都吃很少了 我只有要求她吃了正餐之後才吃零食糖果 這樣應該很合理吧 拜託拜託 配合一下唄

小珍珠學力測驗成績單

2005年08月08日
公開
9

小QQ目前1.4歲已經會說 把拔 碼麻 阿罵 狗狗 貓咪 熊熊 牛牛 馬馬(動物) 阿唷威壓(媽咪亂敎的@@) 阿ㄐㄧㄜ(叔叔的台語) 舅舅 ㄋㄟ ㄋㄟ(最標準) 娃娃 襪襪 花花 鞋鞋 謝謝(配合敬禮動作) 不要(搖頭) 好(點頭) 拜拜(又是敬禮) 鴨鴨 被被 背背 便便 尿尿 布布 屁屁(放屁時還會偷笑,然後說屁屁) 球球 書(超愛看書,明明就看不懂,也可以抓著書默默的看半個鐘頭) 如如(阿姨的名子) 阿奏(曾祖父母) 妹妹 腳腳 這啥(台語) 那啥(台語) 那是誰(台語)哈哈哈 當然要先學好母語咩 大人說不可以時會搖頭 拿到長得像手機的都會拿到耳朵旁邊聽 拿到像遙控器的東西都會對著電視猛按 會拍拍手 會拍拍腳 食物吃完了或東西不見了就會搖搖手說"娃"~~~ 舌頭:媽咪說"舌頭"時就會吐舌頭左右掃 = ="(這又是媽咪亂敎的) 牙齒:媽咪說"牙齒"時就會咬牙齒開開合合 喜歡開關電燈 喚她的名子小珍珠會舉高雙手,大人要配合說"又" first English word: soap!! 吃大拇哥在八個月時就自己戒掉了 洗頭髮已經不會哭 愛洗澡 愛光著屁屁到處走 包尿布時會把屁屁撐起來 坐小馬桶時不懂得要尿尿(已經克服坐破一個洞椅子的心理障礙) 聽到垃圾車聲音會害怕,就要爬到媽咪身上要抱抱 胃口不好傷腦筋 只愛喝母奶 會分左右邊 懂得蹲下 站起來的指令 害羞~~~ 愛跳舞,任何節奏都可以跳唷(把拔說不可以學跳舞,不然會跟媽咪一樣長不高) 碰到陌生人就不會表演了 @@ 人家都不相信小珍珠真的有那麼厲害 拜託妳馬幫幫忙 表演一下咩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5年07月20日
公開
19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貳、排泄習慣篇 參、飲食習慣篇 肆、睡眠習慣篇 伍、閱讀習慣篇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Top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 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 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 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 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 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 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 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Top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 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 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 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 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 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 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 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 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Top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 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 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 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 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 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 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 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 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 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 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 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 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 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 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Top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 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 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 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 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 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 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 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 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書唸。 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 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快樂的向尿布說拜拜

2005年07月20日
公開
5

前言: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 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 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 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 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育嬰的 4 個新觀念(轉貼文章)

2005年07月20日
公開
14

育嬰的 4 個新觀念 作者:許芳菊 節錄自 8, 2000 康健22期   新式父母大多知道應趁早啟發孩子的IQ。然而最新的理論更指出,及早發展嬰兒的EQ,與孩子建立愛的環路、幸福感與克服羞恥的歷程,才真正有助腦部認知與感情系統的連結。   美國最近出現一批新的育嬰專家,對於傳統的育嬰觀念與做法,提出了許多革命性的挑戰。這些新的育嬰理論,主要根據一些新的腦部發展研究。   對於新生兒的腦部、感官與行為發展的新發現,逐漸改變了父母的育嬰方法。   美國《Psychology Today》整理這群新育嬰專家的理論,提出了養育嬰兒4個新觀念。   這些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在於,激發嬰兒感情與智力發展的關鍵在於父母的行為,也就是:「你做了什麼」、「你沒有做什麼」、「你如何責備別人」、「你如何獎勵」,以及「你如何表達感情」。   要做一個成功的父母,不能只憑直覺或依照你父母親所做的那一套,也不是將智高玩具、智力開發影帶或小提琴課程,一股腦兒地塞到孩子腦中。愈來愈多人認為,將初生嬰兒視為一個獨立的個人(一個有思想、有感覺的生命;一個可以主動參與感情與認知能力發展的人類。)我們將可以更豐富、並激發我們與新生嬰兒的親密關係。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提供您新舊兩種育兒觀念的比較,以及在知道這些新的育嬰觀念之後,可以採取的具體行動。 -------------------------- 總論:出生頭兩年-腦成長個關鍵期   光是嬰兒出生的頭一年,嬰兒的腦部就從400公克驚人地長到將近1000公克。如果父母無法在嬰兒出生的頭兩年內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可能會導致嬰兒終生的情感能力問題。如果嬰兒的腦袋像個硬體,父母則負責提供軟體。當你了解硬體(嬰兒的腦部)時,你可以設計出更合適的軟體(你的行為)以促進嬰兒的福祉。   從這個角度來看,嬰兒出生的頭兩年是極為關鍵的時刻,因為這段時期是嬰兒建立心智功能,影響日後成人行為模式的時期。   光是嬰兒出生的頭一年,嬰兒的腦部就從400公克驚人地長到將近1000公克。雖然腦部的發育,一方面是由基因所控制,但是真正影響到腦部發展的重要因素,則有賴於情感的互動,這就和父母有關了。   「人類的大腦皮質在出生之後,在先天決定的DNA之外大約增加了70%,這部份的增加直接受到嬰兒早期的環境與社交經驗的影響,」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心理與生物行為博士舒爾的報告指出。   根據這個理論,如果父母無法在嬰兒出生的頭兩年內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可能會導致嬰兒終生的情感能力問題。這裡所指的環境,是指可以讓孩子在開放的情境中學習、發展智力,並且體驗感情與愉快經驗的環境。   這些都是建立健全情感的基石。   以下是新舊兩種育兒觀念的比較,以及在知道這些新的育嬰觀念之後,可以採取的具體行動: 新觀念1-感覺勝於思考  你與嬰兒之間的感情品質,有助激發嬰兒的腦部發展,健全的感情能力與智力。  舊想法    在過去,有許多專家把教養嬰兒的重點放在認知能力的發展。因而產生了一些促進嬰兒腦部發育的課程。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認為,既然一點點刺激就可以對嬰兒腦部發展有幫助,乾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要為他們準備好所有的競爭利器,希望培養天賦異稟的小天才。於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還要處心積慮地使用教學錄影帶或智高玩具。   傳統的育嬰專家認為,父母藉由這些遊戲可以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饋,並訓練孩子的行為,這些有助於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新想法    讓孩子過早辨認文字、數字、顏色、形狀,會迫使孩子使用較低層次的思考過程,而不是發展學習能力。這就好像在馬戲團裡訓練小馬玩把戲一樣:當小馬滾在地上數到三,牠並不是真的會算術,只是在表演一項特技。這些特技不但無助於發展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塔夫茨大學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坎解釋,對孩子施壓以讓他吸收資訊,是對他傳達了一種訊息,那就是他必須透過表演來獲得父母的認同,而這可能傷害天生原有的好奇心。   新一派的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將焦點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   喬治華盛頓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本認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來發展親密關係與信賴的基石,也是智能與許多認知能力的基礎。在孩子不同的發展時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導的角色,學習與認知技巧則是跟隨其後。即使是數學能力,表面上看來是與個人無關,是絕對屬於認知技巧的領域,其實也是透過感情來學習。例如:『很多』,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預期的;而『很少』,是只比他想要的還少。」   這實在是有道理的。想像你自己的學習經驗,當你對一件事情充滿熱情的時候,你的學習效率有多高?再比較一下,當你只是被要求去學一件事物的時候,你的學習效果是不是就差多了?   熱情是感情的燃料,發動認知能力的學習引擎。   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不是「要選擇哪些玩具或書籍讓我的孩子變得聰明一點?」而是「我該如何和孩子互動,以激發他對所處世界的熱情與好奇?」  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你在閱讀各類育兒專家的育兒指南時,心中記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發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議,要把這些育嬰指南整合來看,並以孩子的感情發育為中心,這就好像要訓練一個優秀的棒球隊,而教練就是「感情」。因為感情能力會告訴孩子他想做什麼──移動他的手臂、發出聲音、微笑或皺眉,看看整個心智團隊如何一起運作。   這不但讓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聯繫,也可以讓你對孩子的其他問題,例如腿部肌肉發育的問題、聽力的問題,更敏銳。 新觀念2-兩個月大的嬰兒不只是會哭鬧的動物  嬰兒如何認識他所處的世界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但新的理論正挑戰著傳統的說法。    舊想法    直到現在,許多幼兒發展專家還認為,嬰兒從出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也沒有這些需求,他們認為初生兒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循環,例如:睡與醒、白天與黑夜、吃飽了或餓了、哭鬧等等。這些專家甚至稱這段時期為正常的孤獨期。當然,嬰兒會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認為嬰兒只是針對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覺、觸覺,而做出反應。  新想法      心理學家史登博士在《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著作中,對傳統的幼兒發展理論提出挑戰,他認為嬰兒一出生就是社交動物。在他的研究實驗中,新生兒持續展現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有所偏好。而且從一出生開始,嬰兒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們的偏好顯示出他們的感情取向。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反應的協助,例如:搖搖他、拍拍他、安撫他或是對他說話、唱歌,父母無法建立孩子的生理循環。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動,可以刺激嬰兒腦部神經的連結,協助他接收外來的資訊。  父母可以怎麼做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童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本建議,你可以記錄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環時鐘與互動方式。從寶寶一出生開始,你就要將他當作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然後你可以有技巧地帶領他認識這個世界,啟發他的想像力,減少他的挫折。這也是學習如何協助你的孩子規範他感情的時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撫的聲音或撫拍,幫助過度亢奮的嬰兒安靜下來。 新觀念3-愛的環路從兩個月大開始建立   大約在嬰兒 8 週大的時候,一件奇蹟似的事情發生了。小寶寶的視力開始進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並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觸。這個初次的視覺經驗在社交與感情能力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加州大學教授舒爾指出,「母親充滿感情的臉,對嬰兒是最強有力的刺激,而嬰兒對母親臉龐的強烈興趣,特別是她的眼睛,帶領他和母親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其結果是:嬰兒腦部的腦內啡(Endorphin)濃度上升,使他產升愉悅幸福的感覺。重點是,這樣的幸福感來自於親子的感情互動。  舊想法      母親將資訊與感情灌注給孩子,而嬰兒像個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  新想法      我們現在知道,寶寶的參與對於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嬰兒的深情凝望,將受到孩子回報以愛的眼神,造成雙方腦內啡濃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個愛的循環,有如一個愛的環路。   在這個母親與嬰兒愛的感情系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母親與孩子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   舒爾認為這種進入孩子內心世界,並且做出回應的能力,是母親的天性本能。例如,當你的寶寶安靜地躺在地板上,快樂地享受周遭環境的光線與聲音。當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尋求外來的刺激,於是你回應你的寶寶,發出好玩的聲音,逗他開心。當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時,孩子也同時回應你喜悅的笑容,你的臉部表情將展現更為燦爛的笑容,不久,你也會發現,孩子以同樣的愉悅神情回應你。   「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不只在於思想與行為的層面,還包涵於生理層面,也就是母親與孩子的腦部與神經系統是連接在一起的,」舒爾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同時在教導與學習。   隨著時時刻刻呼應感情的結果,母親與孩子感情的連結也愈來愈深。此外,當母親與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互動愈多,他就愈能幫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時間安靜下來,直到下一回的玩耍開始。」   神經心理學家現在研究這種互動模式: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回合的玩耍,是非常有助於腦部與大腦皮質的發育。在玩耍的階段,孩子的腦部神經被刺激興奮,接著進入休息的階段,腦部得以有時間處理他所獲得的資訊與刺激。   在這種互動模式下,父母成為孩子的感情防護網,讓他學習將興奮的情緒安定下來,幫助他日後有能力處理高漲的情緒,使孩子成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發生時,你和孩子都會經驗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則會經驗到負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動所產生的大多是負面的感覺,你就應該檢討一下你的互動模式。   在這種情形下,父母應該互相幫助,找出是什麼原因妨礙你們和孩子心靈相通。有些時候,這是下意識裡受到童年記憶的影響。   但是所有的父母都會經驗無法與孩子心靈相通的時候,有些專家指出,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實上,它也有其價值。這種心靈不通,然後試著修補、重建的過程,是在教導孩子學習包容、彈性與建立自信,讓他了解,外界對他的感情有所回應,而傷害是可以被修補的。   舒爾還建議,讓孩子來領導這個過程,跟隨孩子自然表達他自己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另一個人,不論是他的爸爸或媽媽,可以知道他的感覺、他在做什麼、甚至他在想什麼。這些經驗可以幫助額葉前部區域的發育,此區負責「同情」,使得我們更具有人性。 新觀念4-幫助孩子化解羞恥感   在嬰兒即將屆滿一歲之際,他們逐漸從爬行慢慢開始學走,此時,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方式也開始有了改變。舒爾指出,研究者觀察到,12個月大的幼兒從母親那邊獲得較多的正面回應,而18個月的孩子則獲得較多的教導與指引。   而研究發現,母親平均每9分鐘就對他搖搖學步的孩子發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這可能是因為開始會爬、會走的嬰幼兒,喜歡探索充滿危險性的東西。   一位母親,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兒正拿著紫色的色筆在牆上亂塗,「不可以!」她忍不住對女兒大吼。女兒看著母親,一臉驚嚇,剎那間她了解她做錯了事。她低下頭去,一副快哭出來的樣子。母親嘮叨了一會兒,告訴女兒色筆只能畫在紙上,然後她抱著女兒想到她們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牆壁!」她女兒再度亮起雙眼,開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綿。   這樣的互動,幫助孩子成功地克服了羞恥感。  舊想法      傳統的學者認為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護孩子安全並幫助他們社會化的副產品。但是傳統的研究者並不認為,羞恥感可以促進孩子的腦部發育,相反地,他們認為應該減少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處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嬰理論則認為,避免孩子產生羞恥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羞恥感也未必是絕對不好的。腦神經生物學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處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實上可以刺激右腦的發育,這部份主要掌管創意、情緒與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覺不要太久,而且能夠跟隨著一些復原與補救的經驗。   新一代的專家認為,讓孩子真正受傷害的,並不是羞恥感,而是父母無法幫助孩子從羞愧中復原過來。  父母可以怎麼做    舒爾說,「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恥感來促進其社會化是很重要的。」尷尬(羞恥感的成份之一)大約在14個月大時出現,當母親「不可以」的指令,跟隨著孩子低垂的頭與難過的表情開始產生。   孩子從興奮(開心地在牆上塗鴉),忽然間掉落很洩氣的情境(母親「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興奮的情緒(「好吧!讓我們一起刷洗牆壁吧。」)   在這一個快速的過程中,腦部許多部份開始活動,並且產生許多連結,使得這整個腦部系統獲得更緊密的鍛鍊。其結果可以促進認知部位(前額腦區底部; orbitofrontal cortex)與感情部位(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發展,並且促進這兩個系統的連結,讓孩子在感情與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發展。   很重要的一點必須記得,要趕快讓孩子從羞恥感中復原過來。長久的羞恥感會讓孩子自我封閉、易怒甚至產生暴力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尷尬的感覺一直持續下去,你會不會想要逃開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

愛的凝視、寶寶感應強 ~~

2005年07月15日
公開
19

被別人凝視過嗎?直勾勾的眼神,就這麼 定定地看住你,沒有任何的閃避,沒有任何的 偽裝。被凝視著的這個感覺,你可曾體會過?   一般人以為只有美女、帥哥、可愛的人物 ,出色的景觀,才會成為凝視的焦點。事實上 ,我們都曾經是人生的舞台要角;從出生的那 一刻起,我們就活在他人的凝視之下,才能順 利成長。不,更具體一點說,人類熱切地渴望 他人凝視的眼光,才會因此獲得生命的養分, 及生存的希望。   人類真是個奧妙無限的生物。上述的描寫 ,就像詩篇一樣,讓人無法不正視凝視的力量 。但是從科學的分析來看,被凝視的小嬰兒, 也能熱切地回應凝視者的期待,顯示出生命的 自然反應。   「美國國家科學院進度報告」期刊的最新 研究報告指出,剛出生的寶寶,就知道找尋凝 視著自身的眼光。寶寶的腦波,也會在找到凝 視者的目光之後,呈現劇烈的波動。   英國研究人員針對17個剛出生2∼5天的健 康寶寶進行研究,以了解寶寶對於電腦螢幕上 的女性照片有何反應。結果顯示,寶寶對沒有 呈現直接凝視目光的照片人物並沒有太大的注 意力;但是寶寶會對直接凝視的照片產生注意 力,也會像相片中的人物一樣,直愣愣地對著 照片猛瞧。   研究人員接著對15名四個月大的嬰兒進行 腦波測試,利用第一個實驗的兩張照片進行嬰 兒觀賞時的腦波變化記錄。結果發現,寶寶在 看到直接凝視的照片人物時,腦波會呈現獨特 的N170波型,顯示出他人凝視的目光,對被凝 視者的影響確實存在。   本項意義的重要性在於,他人凝視的眼光 ,對被凝視者來說,變成建構社交人際關係網 的重要關鍵。因為在一般的社交關係中,我們 必須迎合他人的眼光,才能知道如何舉止作為 才是恰當的。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深入探討「 凝視」或他人目光的影響,可說是解開自閉症 奧祕的關鍵。   自閉症的病童在許多方面的表現並不遜於 其他孩童,只不過這些病童無法順利地回應他 人的目光,所以才會讓其他人產生「這個孩子 怎麼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評語。因此研究人 員將繼續探討,凝視對人體生理系統所產生的 刺激與影響,以求早日解脫束縛在自閉症病童 身上的枷鎖。 文章來源: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 School of Psychology at 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媽咪打了妳

2005年07月12日
公開
4

小小的小珍珠 今天早上妳又如退休人士般天剛濛濛亮就醒來 醒來幹麻 單然是玩囉 首先玩了把拔的抽屜 哇小珍珠妳好厲害唷 知道怎麼關抽屜不會夾到手耶 把拔把妳抓回床上後妳又不死心的開了媽咪的抽屜 媽咪放任妳自己玩 沒想到妳竟然扯了媽咪的頭髮 媽咪被妳嚇醒了只好帶妳到玩具間玩 哇小珍珠妳好聰明唷 知道怎麼引起媽咪注意耶 可是不可以養成這種壞習慣啦 時間6:09AM 前一晚已經沒睡飽的媽咪隨手抓了妳的睡袋鋪在地上 顧不得睡袋上的霉味充滿腦鼻又昏沉沉的睡著了 天氣太熱房間太悶 怕浪費電不敢開冷氣 妳在媽咪身邊地板上懶洋洋的躺著 媽咪心疼妳躺在硬木板上把妳移到睡袋上 沒想到妳居然又一骨碌的爬起來繼續玩 媽咪這才注意到 原來奶奶摺得整整齊齊等著媽咪收納的過季衣服已經被妳拉下床四散在地 衣櫥的拉門也被妳推開洗衣精柔軟精已經被妳蹂躪過 書櫃的書也歪歪斜斜躺在一邊 而小珍珠滿頭滿臉的汗依然自得其樂 媽咪感觸小珍珠長大了耶 已經會開衣櫥門 手眼協調也進步不少 沒關係沒關係 媽咪可以整理的 此時小珍珠拿著 Hello Kitty 的背包堅持要媽咪拆封給她玩 一邊還唸著 娃ㄨㄚˇ娃ㄨㄚˊ 娃ㄨㄚˇ娃ㄨㄚˊ 嫩嫩的尾音揚起 如同天籟 時間7:38AM 再忍耐一下吧 把拔就快起床了 到時候我們不怕吵到他 幫小小的妳沖個澡換個新鮮的布布 祭出媽咪的終極武器 試圖把妳灌倒 終於妳再度入睡 可是媽咪早就已經不知道夢到哪兒去啦 擾人清夢的鬧鐘在8:20忠實的響起 幸好妳睡的很甜 半夢半醒中幫把拔準備了早餐午餐送他出門 好整以暇的洗了衣服也曬了有霉味的睡袋 正要躺下之際 妳~~~醒了 甜甜的對著媽咪嫣然一笑 媽咪心裡只想著我完蛋了 陪妳玩了一陣子也沖洗了便便 沒想到妳活力更旺盛 媽咪再度不支倒地 睡夢中只聽到妳嚷著ㄋㄟ ㄋㄟ ㄋㄟ ㄋㄟ~~~ 還自助式的拉開媽咪的衣服成功的自我哺乳 讓妳去吧 媽咪的奶奶永遠為妳而乳汁飽滿 妳可要健健康康的長大唷 也要吃點飯菜啦 拜託啦 媽咪突然感覺一陣錐"頭"之痛~~~乳頭 朦朧睡眼中只見妳尖利的新牙齒含著拉著餵養妳的乳頭 ㄚ~~~媽咪不禁失聲叫了起來 妳更是笑得開懷 笑瞇瞇的瞳孔中媽咪見到自己驚恐的表情 好不容易撬開妳的大鋼牙救出了乳頭 媽咪義正嚴詞告訴妳不可以這麼做 妳卻又再度尋找第二個受害的乳頭 天哪~~~再這樣下去怎麼可以 以茲警戒媽咪拉起妳的嫩嫩小手打了一下 "啪"的好響亮的一聲 也不知道是真的痛還是音效好過於實際效果 妳哭了 媽咪的心都皺在一起了 抱著妳秀秀也開了冷氣~~~噓 不要告訴把拔我們開冷氣的事唷 妳還是一直哭 一直哭 不放棄的妳口裡又嚷著要ㄋㄟ ㄋㄟ 對不起 媽咪已經不敢嚐試了 因為檢查的結果是它已經瘀血了啦 只好抱著妳搖搖搖 哭著哭著妳睡著了 媽咪下定決心要斷奶 原因一:妳只依賴媽咪牌鮮奶對現在的妳是不夠營養的 原因二:妳會拿乳頭來磨牙 所以~~~小珍珠 雖然媽咪打了妳 媽咪可是比妳還痛呢 媽咪很愛妳 為了妳好 拜託妳就配合點吧

好老公須知男性結紮 -93年6月高醫醫訊

2005年07月11日
公開
24

文:泌尿科 李經家主治醫師(93年6月高醫醫訊) 對於確定不想再生育的夫妻來說,結紮是最一勞永逸且符合經濟效益的避孕方式! 其中男性結紮又比女性結紮方便、安全、便宜、少併發症!諷刺的是,台灣社會目前還是處於父權主義的遺毒之下,大部份還是由太太去接受結紮手術! 因此現在是好老公站出來的時候了! 以下便針對男性結紮常見的疑問,為各位好老公做個說明: Q:男性結紮是從身體的那個部位做手術的? A:目前最廣為接受的方式,是從陰囊左右二側各切一個一公分以內的小切口,由此切口找到左右二條輸精管,將其綁住並剪斷。另一個方式是將切口切於陰 囊正中線,再藉由此單一切口完成結紮的動作。 Q:手術時間多久?會很痛嗎?需要麻醉嗎? A:手術時間約半小時。一般只需做局部麻醉,大部份的病人都能接受這輕微的疼痛,除非是非常緊張且完全無法忍受疼痛的人,才需要進手術室,在半身或全身麻醉的情況下完成結紮。 Q:男性結紮需要住院嗎? A:不需要住院,在一般治療室做完結紮手術後,即可立刻回去,並且於當日或隔日正常上班。 Q:結紮完是不是就無法射出精液?生殖器外觀會不會有影響? A:結紮完後,仍然可以像手術前一樣正常地射精,只是此精液中並不含有精蟲,因此不會受孕。手術完後,生殖器外觀不會有任何改變。 Q:結紮完會不會影響男性性徵?會不會影響性功能? A:結紮只是阻斷精蟲輸送的路線,不會影響男性荷爾蒙的製造與分泌,所以完全不會影響男性性徵及性功能。 Q:結紮完是不是就可以馬上不須採取任何避孕措施? A:結紮完後,還要射精大約十五次之後,才能把殘留的精蟲排除乾淨,因此在這段期間,還是需要暫時使用保險套等避孕措施。 Q:結紮手術有危險嗎?有其他可能的併發症嗎? A:結紮手術非常安全,唯一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是陰囊的血腫或局部感染,然而此併發症大都可以自然緩解或以藥物改善。 Q:結紮以後如果又想生小孩,可以重接嗎? A:是的,可以用顯微手術進行重接,雖然接通率極高,但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再次受孕成功。 Q:結紮手術健保有給付嗎? A:目前健保不給付結紮手術,必須自費施行。手術費用各家醫院不同,大約從四仟至八仟元不等。 Q:男性結紮好,還是女性結紮好? A:女性結紮傷口較深,產生的併發症比男性結紮多,費用也較高,因此不管由那個方面來看,男性結紮絕對是提供給不想再生育的夫妻最好的選擇。

世衛組織評選的最健康與最垃圾食品 94.4.28

2005年07月06日
公開
43

世衛組織評選的最健康與最垃圾食品 94.4.28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一份經過約3年時間研究得出的最佳食品榜,揭開謎底。 最佳蔬菜﹕由於地瓜既含豐富的維生素,又是抗癌能手,所以被選為所有蔬菜之首。其次分別是蘆筍、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蘿蔔、薺菜、芥蘭菜、金針菇、雪里紅、大白菜。 最佳水果﹕10份最佳水果的排名依次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獼猴桃、芒果、杏、柿子與西瓜。 最佳肉食﹕鵝鴨肉化學結構接近橄欖油,有益於心臟。雞肉則被稱為“蛋白質的最佳來源”。 最佳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等尤佳,植物油與動物油按1比0.5至1的比例調配食用更好。 最佳湯食﹕雞湯最優,特別是母雞湯還有防治感冒、支氣管炎的作用,尤其適於冬春季飲用。 最佳護腦食物﹕菠菜、韭菜、南瓜、蔥、花椰菜、菜椒、豌豆、番茄、胡蘿蔔、小青菜、蒜苗、芹菜等蔬菜,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殼類食物以及糙米飯、豬肝等。 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一、油炸類食品 1、導致心血管疾病元凶(油炸淀粉) 2、含致癌物質 3、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性 二、醃制類食品 1、導致高血壓,腎負擔過重,導致鼻咽癌 2、影響粘膜系統(對腸胃有害) 3、易得潰瘍和發炎 三、加工類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腸等) 1、含三大致癌物質之一﹕亞硝酸鹽(防腐和顯色作用) 2、含大量防腐劑(加重肝臟負擔) 四、餅干類食品(不含低溫烘烤和全麥餅干) 1、食用香精和色素過多(對肝臟功能造成負擔) 2、嚴重破壞維生素 3、熱量過多、營養成分低 五、汽水可樂類食品 1,含磷酸、碳酸,會帶走体內大量的鈣 2、含糖量過高,喝後有飽脹感,影響正餐 六、方便類食品(主要指速食麵和膨化食品) 1、鹽分過高,含防腐劑、香精(損肝) 2、只有熱量,沒有營養 七、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 1、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性 2、熱量過多,營養成分低 八、話梅蜜餞類食品(果脯) 1、含三大致癌物質之一﹕亞硝酸鹽(防腐和顯色作用) 2、鹽分過高,含防腐劑、香精(損肝) 九、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種雪糕) 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 2、含糖量過高影響正餐 十、燒烤類食品 1、含大量“三苯四丙?”(三大致癌物質之首) 2、1只烤雞腿=60支煙毒性 3、導致蛋白質炭化變性(加重腎臟、肝臟負擔)

會撒嬌的老婆最幸福

2005年06月30日
公開
8

會撒嬌的老婆最幸福 神啊!請給我一個會撒嬌的老婆! 這句話,是全天下男人的真心告白。 男人年輕時,選老婆或選女友,第一都是看身材和臉蛋,人品性格和脾氣通通不 管;到了中年時,才會發現:原來,女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具有包容心和好脾 氣的個性,尤其是會撒嬌的女人,一旦撒嬌撒到男人的〔死穴〕,也就是打中了男 人心坎裡的弱點,這時,就算她要男人去死,男人也會帶著微笑和滿足的表情從容 就義。   全天下的女人們沒想太多,男人其實是很好搞定的。   男人要的只是一種類似母愛的包容和關懷,一種無怨無悔、夫唱婦隨的契合感 覺,我並非把女人當跟班或第二性,也不是歧視女性,真的,男人要的就只是那種 即使自己再落魄再倒霉,她也不棄不離的那種生死相隨的感動。   聽說,很多人到KTV唱了鄭進一寫的〔家後〕,不管是男是女,都會嚎啕痛 哭而無法唱完,因為,歌詞中的老婆〔怪東怪西也不會..穿好穿醜不計較... 寧可讓他先死...自己才來承受失去愛人的錐心之痛..〕,打中了每個男人心 中的〔死穴〕,也挖出了每個女人對至愛〔無私奉獻〕的真情告白。   啊!多麼美的意境!   對於男人來說,一生可以擁有這樣的〔家後〕,真是死而無憾!   話說回來,〔家後〕中生死相隨的老婆,大概在三或四年級身上比較可能看 到;現在的年輕女孩子,個個都立志要當〔家前〕,說話要比男人大聲,吃穿住用 什麼都要嫌,有的甚至會打男人。此外,現在的女孩子,凡事只考慮到自己,自己 要快活要享受,家事不做,孩不不管,老公的壓力也視若無睹,似乎是:老公賺錢 給我花是應該,老公身體累壞是他自己活該!   大家想想,如果你是男人去遇到這種〔家前〕,你能不像我猛跪下來向老天大 喊:〔神啊!請給我一個會撒嬌的老婆!〕嗎?   男人在年輕時都是無知的畜牲,到了中年才會進化成人類。也唯有男人體內的 荷爾蒙分泌量減少了,才能真正分辨出女人的美麗在哪裡。   老實說,我也曾是無知的畜牲,不過,這種現象也不只是我,許多碩士、博 士、醫生,甚至是政商名流,也都是年過半百才發現每個男人都一樣,而且也都才 發現:會撒嬌的女人,是最美的。   我要講一個〔買醬油的故事〕來證明這件事。   我有一位朋友,長得又帥家世又好,年輕時把到了一位富家千金,長得像明星 般美麗,又有氣質。   幾年後,他們結婚了,也生了兩個小孩,但在結婚十年後,這位家世極好的帥 哥,不顧雙方家族的反對,硬是要和富家千金離婚;隔了半年,帥哥又找了一位女 孩結婚,但這個婚姻讓大家跌破眼鏡,因為,這位帥哥娶的竟然是一位餐廳裡的女 服務生,她家世平凡,父親是小小的公務員,她長得沒有明星架勢,更沒有明星般 的漂亮,很平凡的外表,卻深深抓住帥哥的心。   有一次,我也很好奇,偷偷問帥哥,為什麼這麼迷戀平凡的女服務生。他說了 一個買醬油的故事,他說,他這十年來受夠了那位明星氣質女的折磨和凌辱,之前 不離是為了孩子著想,但忍了十年實在忍無可忍,因為,這位美女從來不把人當人 看,吃得要講究,穿要穿名牌,生活上每件事都要符合她的完美要求,只要有一點 點瑕疵或不完美,她就破口大罵,連人家祖宗八代都要問候。即使他是她老公也是 如此,一點小事沒做好,就好像世界末日來臨一樣,整個家被她搞得驚天動地,每 個人最後都成了她的下人。偶爾,他工作壓力很大,想尋求她的安慰,向她吐吐苦 水,她卻譏諷他沒有出息,笑他為何不去找個沒有壓力又賺很多錢的事業?   偶爾,他想找她去散心或溫存一下,她光是出門就要搞三到四小時,要選衣服 和鞋子,而且還要前一天向她預約,否則她會挑不出鞋子和可以搭配的衣服。累了 半天,終於可以出門了,他想和她親密一下,她卻嫌人多、他的手髒或是怕SAR S可能還會爆發,搞到最後一點情調都沒有,好像變成一個奴僕在聽女主人的訓話 和教誨。   XXX!這些鳥事他都忍了。   最後,真正讓他爆發不滿的,是一瓶醬油。有一天,貴婦忽然心血來潮,想要 做湖南菜,傍晚時打電話到辦公室給他,叫他下班時順便到某某超市去買AA牌的 醬油,他不敢不從。   然而,他開了一天的會,人也確實很累了,塞了快一小時的車,勉強在超市找 到車位,就為了一瓶醬油去和人家大排長龍結帳。接著,全身疲累地回到家,把醬 油交給老婆,正想趴在沙發上休息一下,老婆卻在廚房尖叫,然後拿了一把菜刀衝 了出來,另一隻手拿著那瓶醬油大罵:   「你這個豬頭!馬上給我回去換掉...我說要AA牌的,你卻買成BB牌 的,為什麼我說的話你都沒在聽...你根本不尊重我!」就這樣,為了一瓶醬 油,她罵了半個小時,甚至牽托到雙方家世的問題,還說到他心裡有自卑感,才會 用這種小動作來作弄她...。   這時,又累又煩的他,氣若游絲地想說:   「老婆...不過是一瓶醬油,晚餐將就用了..幹嘛大費周章?」   但老婆卻拿起菜刀,逼他去換回AA牌。   看著老婆那張臉,像有不共戴天之仇般地猙獰著,忽然間他看開了,他站起來 揮手打掉她手上的菜刀,然後,生平第一次甩了她耳光(以前因為她是富家千金, 連罵都捨不得罵,更何況是打),然後淡淡地說:   「要買你自己去買!明天我們就離婚吧!」   當然了!一向是高高在上的貴婦,怎麼可能被人「開除」,她到雙方父母家裡 大哭大鬧,又說要帶孩子自殺,但帥哥理也不理。後來,貴婦眼看再鬧下去,自己 的面子也丟大了,就趁機敲了帥哥一大筆贍養費就離婚了。   帥哥離婚後,為了付贍養費,沒有了豪宅,沒有了存款,也沒有了名車。但他 覺得自己重生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暢快,坐了十年的牢,終於他逃出了那 個女魔頭的手掌心。   他開始坐公車去上班,吃路邊攤,租個公寓自己住。有一天和同事去一家小餐 廳吃飯,不小心打翻湯,桌面和衣服都濕了,一位女服務生也不怕髒主動來幫他清 理,還一直安慰他沒有關係,他告訴我,他當時有一股衝動,想倒在那位女服務生 懷裡痛哭一場。這位女服務生,就是他現在的〔家後〕。   同樣的,某天下班前,他接到老婆電話,同樣是要他回家前順便去買醬油。帥 哥同樣累到不行,本來想說隨便到外面吃就算了,但老婆在電話中拼命撒嬌,說什 麼特地燉肉要為他補身子,他聽了再累也去買。   這時,他想到了前妻的AA牌醬油,到了便利商店,他故意又買BB牌醬油。 回到家,老婆滿臉笑容迎接他,然後拿了醬油作菜。帥哥好奇地走到廚房,問她應 該是AA牌的比較香吧!   老婆撒嬌地說,什麼牌都沒關係,老去買回來的〔老公牌〕最香。   就這樣,帥哥一輩子疼死了會撒嬌的老婆,他告訴我,在他眼中,他這位會撒 嬌的老婆是最美的,沒有任何女人可以取代她。   人生是苦,男人為了生活,為了事業,已經夠苦了,如果真要找個人生伴侶, 何苦再去找一位女主人,把自己蹧蹋得更苦,像活在〔無間地獄〕。   二十一世紀,男女間最流行的,似乎是〔離婚〕這件事。對於婚姻和男女之 間,我的看法是:   「結婚像穿衣服,有人喜歡穿得華麗但不舒服,甚至痛苦,但我寧可選擇一件 不是名牌也不是高檔的T-SHIRT,簡簡單單、寬鬆自在。」   結婚沒有對錯,離婚更沒有對錯。每個人性格不同,需求也不同。有人就是要 完美嚴謹的配偶,有人就是要有點迷糊,凡事不計較的伴侶,大家各取所需,沒有 什麼絕對標準,也不能說龜毛的貴婦就是不好,而是看每個人自己想要的〔另一 半〕,是什麼樣的,如果因為個性不合,就去批判對方,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人畢竟是有情的生物,人跟人相處,沒有人受得了吹毛求疵或龜毛尖酸 的脾氣,更沒有人受得了無情嚴厲的苛責和咄咄逼人,尤其是情侶或婚姻關係,即 然有情的人要在一起,就不要用軍隊或法律的嚴法來給對方壓力,美國知名心理學 家威廉斯就曾說過:   「世上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懷和注意,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因此,回到家,回到有情的伴侶身邊,每個男人都渴望可以得到〔有情〕、 〔有彈性〕、〔有包容心〕的關懷。這時,就算男人有什麼小錯或疏乎,聰明的女 人不但不會指責臭罵,反而會先從包容、關懷的角度來安慰男人,然後再用女人特 有的〔撒嬌基因〕讓男人願意改過,甚至積極向上。   我想,這才是男人想要的。據我所知,每個失敗的男人,背後總有個不懂事又 不會撒嬌的女人,一遇到男人陷入低潮或壓力過大時,她們卻還拼命罵他們或大吵 大鬧,難怪男人在這種內外交迫的情況下,立志結束這段〔不人性〕的關係。   會撒嬌的女人最美,會撒嬌的女人,可以造就出成功的男人。社會上不少成功 男人,背後就是有個這樣懂得撒嬌又懂得激勵男人的美麗女人。   我衷心為這些幸運男人感到高興,但是,我還是想問老天爺:   「神啊!我的撒嬌女在哪裡?」   雖然我現在還找不到我生命中的撒嬌女,不過,我相信日後我找到的機率會愈 來愈高,因為這本書就是要教全天下的女性,看透〔男人渴望女人撒嬌〕這個道 理,然後,把男人吃得死死的,叫他去買醬油買衛生紙買胸罩,他都會面帶微笑去 做,即使翻山越嶺、上刀坡下油鍋,也在所不辭。   如此一來,會撒嬌的女人愈來愈多,每個男人都可以打從心裡,去欣賞女人內 在真正的美麗,相信這世界可以處處有神仙眷侶,人間無憾事。最重要的,我也可 以因此遇到我的撒嬌女。 有位哲學家告訴男人: 「只要懂得稱讚老婆的舊衣漂亮, 她就不會吵著要買新衣。 吻一下妻子的眼睛,她就會變成瞎子。 吻一下她的嘴唇,她就會變成啞巴。」 同理可證: 「聰明的女人啊! 只要妳懂得稱讚老公的才幹, 他就會更賣力為妳工作。 撒嬌地抱他一下,他就不會生氣動粗。 吻一下他的嘴巴,他就不口出惡言。」 家裡不是立法院, 不用長篇大論講道理, 更不需要爭得面紅耳赤, 只要妳懂得撒嬌和體貼, 就能享受家庭幸福。 聰明女人,何樂而不為呢?

天長地久的戀愛體質-伊能靜

2005年06月29日
公開
11

一個良好的戀愛體質,首先要放下妳的矜持。兩個人在街上相撞的時候, 一定會先後退一步,看看對方有沒有受傷;愛情也一樣,當兩個人都想向前 時,要先懂得後退一步,看看對方有沒有事,關心一下對方的感受,這是人 自然的反應。當妳懂得後退一步看看對方,知道去照顧對方,愛情與相處的 關係中,自然可以感受到我愛別人,別人也愛我,這就是一個良好的戀愛體 質。所以要學習一個天長地久的戀愛體質,首先就是要懂得前進與後退。 男女體質大不同 人家常說女生是水做的,男生是木頭做的。女生可能會為了昨天晚上對方為 什麼沒有打電話給我而生氣,但男生永遠不知道女生為什麼要生氣?我以前 就常常為了這樣的小事鬧脾氣,而我先生也永遠搞不懂我為什麼生氣。後來 他用了一個很好的方式,當他發覺我情緒不佳時,他總會假裝什麼事都沒有, 不去影響我,也不要讓自己受到我的影響,所以我一直覺得男生不見得是心 思不細密,只是不願意和女生的纖細相纏鬥。所以當我們覺得男生像一塊木 頭一樣,永遠都不懂女生,但這個木頭卻願意這樣忍受女生的一切,相對的 女生也不要用自己的纖細去壓迫對方,不斷要求對方懂妳,因為我相信就算 換了另一個男人也不見得會懂。 男人和女人的體質天生就是不同的,一個是水,纖細到什麼都可以穿透;而 男人就是植物,女人只要用水去灌溉他,他就會長得很好。所以雖然男女體 質大不同,但是不要勉強改變男生的體質,男女就是因為這種不一樣,所以 才可以在一起,才可以相處得很好。 尋找另一半,互補?相同? 我也曾經想過,找一個與我性格相同的男人,有我所不能及之處,給我我所 想要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兩個精神上太相近的人反而容易起摩擦;一個靈魂 的伴侶就像徐志摩與陸小曼、羅丹與卡蜜兒,這些人在精神上互相吸引,也 常在精神上互相折磨對方。所以我相信愛情是互補的,當我看完一本書,心 裡感受得滿滿時,我先生走過來說:「走!我們去吃飯,打保齡球!」這樣 反而會給我一種很安定的感覺,這就是一種滿足。而要如何在不同中找出溝 通的快樂,就是戀人們的課題。 真正的愛是要包容一個人的不完美及與妳不同的地方,所以我每次看著我先 生很開心得看電視、吃東西,看著他這樣單純的快樂,感受到他在我愛情的 擁抱中活得很安穩,這難道不是一種愛嗎?我在我們相處中找到一個平衡 的方式,要留給對方一點美好的空間,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小的孤單,相對 的也是愛得以延續的方式;如果妳強要進入對方的空間,剝奪對方人格上 的自由,相對的也是妳被禁錮的開始。愛情的確是一種互補,而在這互補之 間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學習,所以愛情才值得我們去談天長地久。 真愛處方籤 我常覺得在人生路上,如果曾經有過挫敗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不管妳 曾經在愛情路上失敗過多少次,一定要記得自己走過的每一段路,這將是下 一次愛情的動力:因為已經在這裡受過傷,不會再用一樣的方式去愛另一個 人。 我的第一份愛情使我受傷很深,但也因此,才使得我今天的愛情可以如此順 利。我第一個男朋友分手時告訴我,我是一個有太多愛的人,我的愛要兩百 分才會滿足,但他只要三十分就夠了,我太多的愛逼得他快要窒息,當時我 無法了解,愛不是越多越好嗎?怎麼會有人覺得愛太多呢?但後來我漸漸 了解到,當對方只需要三十分的愛時,妳就只能給他三十分,把多餘的一百 多分放在心中,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愛都傾倒出來,對方才不會被妳的 愛溺死。 愛情的處方籤非常簡單,把妳每次在愛情中受的傷記在心理,當下次再出 發時,要記得不要再犯,帶著自信的態度,去面對下一次的愛情。 如何觀察戀人真面目? 現在的社會變動太快,連對愛情驗證都很快,當妳認識一個人很快的陷入愛 情,妳不停的美化妳的戀人使他成為一個想像,往往到最後卻發現他根本不 是妳想要的樣子。 我並不是要妳去發掘對方的缺點,但愛情原本就必須包括對方的一切,當妳 決定要和一個人長久交往,觀察對方與家人如何相處,與朋友如何相處,他 生活的習慣是什麼,從他周圍的人去了解他。當我第一次看到我先生,我就 覺得他這個人很特別,那是在一個後台,當大家都在交際應酬時,他一個人 坐在角落很認真的在看漫畫,當時我覺得很奇怪,難道不怕別人說他孤僻嗎? 但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很認真執著的去做他想做的事情。還有他與家人相處 的方式,每天回家他都會很熱情的問候他母親及九十幾歲的太婆,那時我在 想:如果有一天我變成他的家人,他也會同樣的關心我。了解一個人要從生 活上的細節去觀察,要怎麼觀察呢?那就是時間。所以當我們發現我們的愛 人不是我們想像的時候,也要問問自己,妳的想像是什麼? 幸福,唯有主動追求! 一般東方女性在戀愛上比較被動,在愛情上女人要嘗試改變自己,就算只是 一點點,這是女人對戀愛的投資。就算妳成為人家的妻子,不要就因此成為 懶惰被動的女人,而給其他的人機會。我常告訴自己也向我先生說:「你不 要剝奪我愛美的權利,不要剝奪我成為獨立女性的狀態,我正在追求我的生 命過程,而你是我生命過程中所涵蓋的一個部份。」 大家可能覺得我怎麼那麼厲害,我除了照顧兒子、家人,還拍戲,而我也兼 顧自己的興趣,我繼續在寫書,但我要告訴大家這每一分都不是白得的,每 一個過程中都有很多的犧牲與奉獻,都是很辛苦的,我希望當我回頭的時候, 我可以很自豪的說:「這就是我的一生。」 不管在愛情上主動或被動,最重要的是妳一定要主動完成妳的人生,而在妳 的人生中,有一個人在閃閃發光,妳要掌握住他,妳也要讓他知道「我能夠 愛你是你的幸福」,他被妳愛上也是一種幸福 小QQ媽咪讀後感:也許要試著不要愛你那麼多了~~~

老娘我又搞烏龍

2005年06月28日
公開
16

跳票好多次的木瓜牛奶終於在今天晚上可以讓大家一飽口服了 媽咪大手筆的在果汁機裡頭加了爆多的木瓜與鮮奶 小珍珠媽咪的奶奶種的有機木瓜粉甜唷 趁著果汁機運作的時間到後院去從麻布袋裡捧了一手的冰糖加入果汁機一起打了 被小珍珠外婆看到了 問:那是啥阿 媽咪答:阿斗~~~冰糖阿,加在木奶裡頭用的。 小珍珠外婆火大了:瞎密啊!阿放在後院被小貓咪踐踏了怎麼辦啊!妳爸是在怎樣啊?吃的東西放在後院?搞蝦咪東東? (我們住在田邊有野生的貓咪會來串門子) 外婆一邊碎碎唸一邊上樓去了 果汁機裡頭的冰糖咖拉咖拉的攪拌著 媽咪的心裡也咖拉咖拉的想著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要把冰糖放在那裡咧? 記得上次有問過小珍珠外公阿 當時外公有解釋為什麼要整袋放在後院 但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咧 我已經忘了原因 迫不及待的啜了一口新鮮的木瓜牛奶 咦~~~口味不太對 再大大喝了一口 阿鳥威阿~~~~買尬~~~哪ㄟ喜"鹹"的啊? 此時我突然意會過來 原來~~~那偽裝成冰糖的冰糖 他~~~並不是我心目中的冰糖 他~~~是"鹽" 喔 還害我很闊氣的加了很多木瓜跟奶呢! 只好作廢 重打新的吧 操作著熟練到不能再熟練的技巧(這應該毫無技巧可言吧) 老娘我這次學乖了 諮詢了小珍珠外公把冰糖找出來了 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咬了一顆冰糖 這次 真正的冰糖在我口裡感動的溶化著 他在吶喊:是的!就是我!妳終於找到我了! 這次 木瓜牛奶 成功了! 捧上大杯的木瓜牛奶給我親愛的家人享用 小珍珠也很愛喝 咕嚕咕嚕的吸了半杯耶 確認過小珍珠外公後 那麻布袋裡裝的是"粗鹽"才對 是給小珍珠媽咪的奶奶泡澡用的啦 不是吃的 難怪小珍珠外公會放心的放在後院 搞烏龍的粗心的人是媽咪才對 難怪~~~難怪~~~ 上次作親子丼沒成功 以為醬油太鹹所以又加了大把大把的"冰糖" 結果越來越鹹 變成了"鹽漬親子丼" 還以為是買到黑心醬油 也剛好把一整罐用完 難怪~~~難怪~~~ 前天小珍珠外婆魯了香噴噴的豆乾與木耳 我試吃過後覺得不夠鹹 加了醬油又加了一碗"冰糖" 小珍珠外婆試吃之後以為是她老公搞的鬼 把他唸了一頓 外公代替媽咪被唸到臭頭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可憐的小珍珠外公背黑鍋啦 自作聰明的媽咪以為又是黑心醬油事件 把整罐醬油給倒了 對不起小珍珠外公 對不起醬油 對不起粗鹽 哇哇哇 怎麼那麼烏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