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山寨娘娘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FW: Perseid Meteors 英仙座流星群之流星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32

StarDate: August 11, 2008 Perseid Meteors If you're a romantic, then you'll probably love tonight's gibbous Moon. If not, then you might hate it, because it'll interfere with one of the year's best meteor showers -- at least for a while. The Perseid shower is at its peak late tonight. At best, you might see a few dozen of its "shooting stars" racing across the sky in just a few hours. The Perseids are named for the constellation Perseus. If you traced the path of each meteor, they'd all point back toward Perseus, which clears the horizon in the north-northeast in late evening. But the real parent of the Perseids is Comet Swift-Tuttle -- a big ball of ice mixed with rock and dirt. As it comes close to the Sun, some of its ice vaporizes, releasing small bits of the rock and dirt. These particles spread out along the comet's orbit. Earth flies through this orbital path every August, so it sweeps up some of the particles. They vaporize as they streak into our atmosphere at tens of thousands of miles an hour, forming the streaks of light known as meteors. Unfortunately, you can't see most of them without really dark skies -- away from city lights, and away from moonlight. With the gibbous Moon in the sky, you won't see many meteors. But there is a bright side -- or is it a dark side? Anyway, the Moon sets around 2 or 3 in the morning, depending on your location. So that leaves a few hours of dark skies for watching Perseid meteors. We'll have more about the Moon tomorrow. Script by Damond Benningfield, Copyright 2008

莫拉克颱風 (剪報)

2009年08月08日
公開
8

氣象局原先預測,莫拉克暴風圈會在上周六逐漸脫離台灣,並在其北上過程,引進西南氣流從昨天開始影響中南部。未料,莫拉克颱風環流與南海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由柯尼颱風減強而成)及菲律賓東方海域的低氣壓,形成一個超大型的大低壓環流,提前在周六引發旺盛西南氣流,與颱風環流交互作用,在南台灣引發半世紀最大的暴雨。這種情形與去年重傷中南部的卡玫基颱風如出一轍。 劉兆玄聽取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簡報時,一聽到災情慘重的屏東,應撤離人數竟然只有廿一人,彙整資料明顯與地方實際災情有很大的落差,他臉色相當不悅,神色凝重,當場質疑「這數字怎麼來的?」中央救災應變中心的人員趕緊解釋,是由地方政府呈報上來的數據。 劉兆玄表示,今後所有中央、地方應變中心之間的溝通、建議、命令和需求,要全面透明化,可以透過媒體告知民眾,讓民眾充分了解防災的資訊,及早做好應變措施。劉兆玄說,「最重要的是情資的掌握,一定要有正確迅速的情資,才能夠有即時有效的行動,即時雙向的聯繫,這話不是隨便講的,我從九二一震災開始學到這個;汶山地震時,我透過關係也是給這個〈資訊〉。」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廖了以下午兩度親自call in到電視台,罕見隔空說明,前天下午五點鐘與昨天下午一點鐘,他已聯絡幾個縣市首長,通知他們要預作準備,該撤離就撤離,他坦言這次狀況非常嚴峻,雨量來得非常大、非常驚人。 廖了以在電話中多次強調,他很感謝電視台開闢報災情的管道,但既然開了,應善盡責任,把民眾的姓名、電話、住址、需求留下,他會轉給當地前往救援的人員,馬上與災民聯繫,達到真正效果。 稍晚趕來的馬英九同樣板著臉說,地方一開始請求支援救災車輛,調派的國軍車輛受困淹水地區,後來才加派膠舟、橡皮艇等救災器具,他認為,地方情資研判不是那麼正確,中央如果按照地方請求,反而無法達到救災目的,希望記取教訓。 雲林縣農損面積,在8日傍晚為止合計有1529公頃,昨天凌晨及中午雲林出現傾盆大雨,農漁畜業災情也迅速擴大,縣府農業處統計至昨天傍晚為止,全縣受損農田面積已經暴增至7267公頃,受損比率26%,換算成無收穫面積,多達1873公頃。 縣內受損農作物以花生最為嚴重,受害面積高達2214公頃,以水林、東勢、土庫、元長、褒忠、口湖最多;其次為竹筍,受害面積有1180公頃,集中在古坑及斗南;蕃薯受損749公頃,以水林、口湖、莿桐最嚴重;玉米受損524公頃,西瓜423公頃,香蕉161公頃,香瓜及洋香瓜共300公頃,文旦140公頃,木瓜90公頃。 台西鄉有兩處養鴨場,共有7500隻中小鴨被淹死;水林鄉也有7600隻雞淹死,麥寮及大埤則有禽畜舍毀損,合計損失約32萬元;大埤鄉也有一處養殖池約0.7公頃,池中的吳郭魚及草魚被洪水沖失。 雲林縣西瓜農林清樹表示,今年一期西瓜因為產量激增,價格創下10年來最低,已經損失慘重,原本寄望二期西瓜能夠扳回一成,多少掙些下一季種植的本錢,想不到還是被老天爺給收走了,讓人欲哭無淚。 種植花生的黃林玉則指出,連續兩天的大雨,她的花生田都淹在水中,雖表面上花生葉仍相當翠綠,看不出水傷,但根部已因泡水腐爛,可能出現無法結果的情況,損失還難以估計。 佳冬鄉每年颱風都因地層下陷淹大水,但沒有像今年嚴重到全鄉需撤離。直昇機在天空盤旋,尋找需要救助的災民,一輛輛的橡皮艇、水上摩托車,一趟又一趟把災民載出來。 災民說,以往3天水就會退,但這次看樣子要一個星期水才能退;也因為7000人無法立即撤離,物資仍需不斷地送進災區。 記者謝介裕�專訪 在莫拉克暴雨肆虐下,南投縣水里鄉新山村幾遭「滅村」程度的重創,幸無人連屋一起被惡水沖走,村民能「全身而退」,村長林美玲與夫婿、前水里農會總幹事黃明達夫婦(見圖,記者謝介裕攝),堪稱是最大功臣,若非夫婦倆當機立斷,漏夜冒著生命危險挨家挨戶通知撤離,後果恐怕難以想像。 「咦…,不太對勁!」昨凌晨二時許,村長林美玲與夫婿黃明達看豪大雨毫無停歇之勢,與八十五年賀伯風災、九十年桃芝風災受創景象相似,兩人愈想心裡愈不安,遂立刻展開通知民眾漏夜撤離行動。 夫婦倆拿起全村聯絡簿,陸續打電話給村民,雖有少數村民不領情,認為夫婦倆擾人清夢,但兩人不斷苦口婆心對不肯離去的村民勸說;電話不通者,夫婦倆更挨家挨戶敲門,終於在上午六時以前,將靠近陳有蘭溪沿岸的上百位村民安全帶離,至新城村義民爺廟安置。 林美玲說,賀伯及桃芝風災期間,不少村民因來不及撤離,連屋帶人遭洪水吞噬,雖戶政資料顯示,全村計有七鄰,但因天災接二連三而來,目前第四鄰已成「空鄰」無人居住,如今雖再度遭莫拉克風災無情襲擊,幸無人罹難,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自己與丈夫徹夜未眠的努力總算值得。

山大妞幫媽咪綁馬尾--山寨告別北鼻的一季

2009年04月22日
公開
4

當下山大妞正幫媽咪綁馬尾 她說:"You are nice so I will make you a ponytail." 媽咪頭髮還短山大妞東抓西抓抓不出馬尾 不時還對媽咪說 "Teacher sings you a song? You will be fine. Wednesday, I will be your friend tonight." 已經晚上九點媽咪想睡了 這小妞還不睡還在糟蹋媽咪頭髮邊說 "I just want to make your hair beautiful." 頭不能亂動的媽咪只好上網補日記 小妞妞吃媽咪烤的杏仁橙汁糖霜蛋糕 見媽咪拍她作手勢要媽咪讓她看LCD面板 她上鏡頭的模樣 山大王和山大妞喜歡一起玩 山大王喜歡玩打仗遊戲 這年紀山大妞看到哥哥用手當恐龍爪掌就害怕 就會急著找媽咪爸鼻當救兵 接著哥哥就會遭到斥責 兄妹倆也會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 不然就是老師和學生的遊戲 山大王沉靜地拉妹妹到桌旁說: "I will give you a test" 那模樣就像他老師一對一給學生測驗 山大王會誇獎妹妹認真學習 讓她選一個貼紙 媽咪看兄妹兩辦這樣的家家酒也很有趣 當然山大妞不只欣賞哥哥提議的角色扮演遊戲 她也常常主動地邀爸鼻媽咪: "Are you my friend?" "What's your name?" "I will be the Mom, you will be the baby" "You are the dog, and I am the cat" 僅管山大妞還是常常把 "I am a baby"掛在嘴上 再三個月山大妞要三歲了 也就是該是脫離當北鼻的年代了 這讓不想要再有北鼻的媽咪 也有些感傷但也很慶幸 山大妞不需穿尿布已經有三季之長 她學說話也很快和我們對話都很溜 不再是牙牙學語的小北鼻 山大妞很多事/話都跟哥哥學 在媽咪罵哥哥不乖後說頭痛 哥哥常會事後關心媽咪問頭還痛嗎? 前一陣子她看到山大王躺沙發上時 妹妹也會關心地問哥哥 "Seiji,你的頭還痛嗎?" 山大妞也會學哥哥的情緒化用語 "這樣子,我快要死掉了" "媽咪,我已經死掉了" 認真的表情讓媽咪心裡偷笑 吃飯她也和哥哥一樣 不用圍兜兜不坐高腳椅 用一般18/10不鏽鋼叉匙 也不吃奶嘴奶瓶 除了她還很依戀ㄋㄟㄋㄟ 臉頰還肉肉的外 山大妞已經是個小女生 一點也不像北鼻 爸鼻和媽咪也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的挑戰

山大妞討ㄋㄟㄋㄟ

2009年03月02日
公開
27

每個月有幾天媽咪總是不願意好好配合山大妞的要求 因為"那個"好朋友要來前 山大妞喝ㄋㄟㄋㄟ時總是會很敏感不舒服 雖然山大妞已經兩歲半但是很多時候她總是在 "I am bigger"跟"我還是很小北鼻"間掙扎 山大王再兩歲半時已經脫離喝母奶的一族了 但是山大妞除了偶爾抱著唸書睡著外 或很累時願意爸鼻抱抱睡或坐車時睡著 其他時間幾乎是不願意主動放棄喝母奶的權利 媽咪真不知何時她才會願意自然離乳 全家都想辦法說服她不要喝ㄋㄟㄋㄟ啦 但是山大妞卻總是不願茍同 可是單薄的一廂情願 山大妞也越來越不好意思主動要求 有時她看媽咪願意給她但是要她好好說不要用歡的 山大妞就會問"May I? Please~" 可是女孩子的個性越喜歡越不好意思要求 山大妞就用非語言的肢體動作表示 哼著扭著躡著妞著肩膀 有時還很不耐煩的語氣 很明確地用間接問語不高興地說: "你都沒有問我要不要喝ㄋㄟㄋㄟ耶~" 好像媽咪待客不周 故意忽略小公主的各種暗示 不然她就用最後一招最後通牒說 "我會cry~" 當然狠心的媽咪不見她淚汪汪不肯投降 不然就是媽咪找爸鼻或哥哥當救兵 但是她如果累了跌倒痛了還是哭喊著"I want my Mommy" 抱她安撫她理所當然但是她接著就是哭說著 "我要喝ㄋㄟㄋㄟ,feel better" 唉~ 不知道這樣的母女每個月一次的掙扎要持續多久 山大妞學哥哥做的Taco!

膽戰心驚過日子

2009年01月28日
公開
5

自從去年感恩節前夕 老爺公司裁員 同一組裁去一半的人 才過了新年公司又發布 今年不會加薪也沒有獎金 退休金不繼續發放 401K沒有公司match 這幾天又聽到總公司對年度二季新產品沒有計畫 也就表示產品的研究經費快要殆盡 果然今年一開始就烏雲滿佈 每天新聞都有大公司裁員的消息 銀行經營不善去年向政府要錢應急 但是同樣一批經營者仍然花錢似水流 那些失去收入的家庭即將失去住所 股市那些銀行股和裁員的公司仍然每天有小漲 像一般單薪收入的我們 等特價才敢買孩子的衣服 朋友互相交換的二手衣 依舊是孩子眼裡的新衣 可是有錢的人雖然身價下跌 仍然上館子和買進口設計師服飾 今年媽咪也不再狂熱嘗試新的點心 僅僅是做披薩麵包蔥油餅和山大妞及 山大王喜歡吃的甜點 今年除夕媽咪讓山大王和山大妞搓湯圓 自己煮紅豆餡做銅鑼燒 以減少外食的機會 連週末有折價卷我們也都盡量不上餐館 飛漲的物價使得媽咪 對於愛吃肉偏食的山大王動輒發怒 希望不能當飯吃 但沒有希望卻會使人有飯也吃不下 通常山大王做數學習題時不專心 媽咪鼓勵他面對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 但想想自己面對疑雲滿佈的未來 媽咪和爸鼻也得將想應對的辦法 不要慌了陣腳 改變是希望的開始 但風雨中如何生信心 是父母以身作則的時候 山寨家去年答應爺爺今年春假回家探親的計畫 也得打消這念頭了 這是經濟蕭條的寒冬 唯一的過年佈置是加州樂透免費送的牛年月曆 後院掉光葉子的白桃樹長滿毛絨花苞 提醒我們春天已近但寒冬未完

FW: Wrong Harry, Four million jobs in two years? FDR did it in two months.

2009年01月26日
公開
10

chatterbox Wrong Harry Four million jobs in two years? FDR did it in two months. By Charles Peters and Timothy Noah Posted Monday, Jan. 26, 2009, at 7:00 PM ET -------------------------------------------------------------------------------- President Obama's $825 billion economic-stimulus package needs a lot less PWA and a lot more CWA. The PWA was the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 led by Harold Ickes Sr. The CWA was the Civil Works Administration, led by Harry Hopkins. Both were New Deal agencies created in 1933 to get Americans quickly back to work at a time when unemployment reached 25 percent, its highest point in U.S. history. The PWA failed. The CWA succeeded. The strategy behind Obama's stimulus bill resembles that of the PWA. Like the stimulus, the PWA tackled unemployment indirectly by spending money largely through private contractors. That handicap—worsened by Ickes' cautious-to-a-fault management style—resulted in only $110 million of the program's authorized $3.3 billion getting spent during the program's crucial first year. Frustrated by Ickes' poky pace, Roosevelt yielded to the pleas of his relief administrator, Harry Hopkins, to help get unemployed workers through the coming winter by putting them directly onto the federal payroll. Roosevelt had been reluctant to create a federal work program for fear of alienating organized labor. Hopkins overcame that worry by pointing out that Samuel Gompers, founder of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had in 1898 proposed essentially the same idea. Roosevelt diverted not quite one-third of Ickes' PWA budget to Hopkins' CWA with the goal of putting to work 4 million peopl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that would be the equivalent of putting 10 million people to work today. In his first weekly radio address, Obama pledged that the stimulus package would "save or create 3 to 4 million jobs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His budget director estimates that 75 percent of the money will be spent within 18 months.) Hopkins got there within two months. The current economic downturn has yet to bring us near the depth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ut the situation is dire. The official unemployment rate now stands at 7.2 percent, a figure that rises to more than 13 percent when you add in people who've given up looking for work and people working part-time only because they can't find full-time work. The economy shed more jobs last year than in any single year since 1945. "Three to 4 million jobs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With the country currently losing half a million jobs each month, that won't be fast enough. The CWA moved more swiftly than the PWA in par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ment between Hopkins and Ickes. Ickes was so fearful that the PWA would appropriate funds to an unworthy or scandalous project that he dotted every I and crossed every T before spending a nickel. The advantage to this approach in the long run was that it led to many significant projects, including New York's Triborough Bridge. The disadvantage was that it didn't create jobs quickly. Hopkins' anxieties were focused on the prospect that the CWA would fail to provid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jobs to the people who desperately needed them. Better to get the money out the door, Hopkins believed, and to address any irregularities immediately as they came up. The CWA's field investigators, who included journalists Lorena Hickock and Martha Gellhorn, helped keep Hopkins on the right track. The CWA's programs were further scrutinized by Roosevelt's friend Frank Walker, who as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Emergency Council supervised all the president's new alphabet agencies, and by Army Lt. Col. John C.H. Lee (at the direction of the War Department). Both men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 Hopkins' leadership. "I'd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ose who criticize the creation of CWA or its administration," Walker reported to Roosevelt after touring CWA projects around the country. "You have every reason to be proud." Lee, a military engineer, had the reputation of a hanging judge—serving later as one of Dwight Eisenhower's top generals during World War II, he earned the nickname "John Court House Lee." Yet Lee had nothing but admiration for Hopkins' "loose fluidity of organization" and marveled that Hopkins had in two months enlisted as many people as the Army had in 18 when the U.S. entered World War I. The CWA even won praise from Kansas Gov. Alf Landon, Roosevelt's future Republican opponent in the 1936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is civil-works program is one of the soundest, most constructive policies of your administration," Landon wrote FDR, "and I cannot urge too strongly its continuance." The PWA's poor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the CWA was more than just a matter of being ruled by the wrong Harry. Structurally, the CWA was much better able than the PWA to mobilize quickly because it could avoid the cumbersome process of putting contracts out to bid and all the other obstacles to swift action that arise with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Government by contract was popular then, and remains so today, because it allows a politician to create the semblance of government action without expanding the government work force. It also caters to the public's belief that the private sector is more capable, an illusion punctured by recent scandals surrounding Blackwater and other U.S. contractors in Iraq.) Hopkins enjoyed immediate carte blanche to apply directly the apparatu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e shifted staff from the federal relief program he'd headed up, seized tools and equipment from Army warehouses, and cut checks through the Veterans Administration's vast disbursement system. The CWA laid 12 million feet of sewer pipe and built or mad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to 255,000 miles of roads, 40,000 schools, 3,700 playgrounds, and nearly 1,000 airports (not to mention 250,000 outhouses still badly needed in rural America). Most of the jobs involved manual labor, to which most of the population, having been raised on the farm, was far more accustomed than it would be today. But the CWA also provided considerable white-collar work, employing, among others, statisticians, bookbinders, architects, 50,000 teachers, and 3,000 writers and artists. ("Hell, they've got to eat like other people," Hopkins noted matter-of-factly.) This was achieved with a remarkable minimum of overhead. Of the nearly $1 billion—the equivalent today of nearly $16 billion—that Hopkins spent during the CWA's five-month existence, 80 percent went directly into workers' pockets and thence stimulated the economy by going into the cash registers of grocers and shop owners. Most of the rest went to equipment costs. Less than 2 percent paid for administration. The only serious obstacle the CWA encountered is the same one that President Obama would face today: politics. Republicans and conservative Democrats in Congress screamed bloody murder about Roosevelt's dalliance with state socialism—Republicans like Landon who were willing to admit a government program might actually work were as rare then as they are today—and the segregationist Georgia Gov. Eugene Talmadge was apoplectic to learn that black laborers were being paid as much as white ones. Once winter had passed, Roosevelt, worried that the controversy would cost him Democratic seats in the coming midterm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ordered Hopkins to shut the CWA down. Hopkins promptly and uncomplainingly did so. A year later, though, Roosevelt recognized his error and put Hopkins in charge of the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later the Work Projects Administration). Over its life, the WPA would create, on the model of the CWA, more than 8 million jobs, which today would be equivalent to creating more than 20 million. Let's hope that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won't worsen to the point that the U.S. needs a government program on that scale. But if it does, please don't say the job can't be done. In his inaugural address, President Obama said,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That may presage a departure from Republican orthodoxy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and Democratic surrender to it ("the era of big government is over"). If government can do the job best, let it. Charles Peters is the founding editor of the Washington Monthly and president of Understanding Government, a foundation seeking better government through better journalism. Timothy Noah is a senior writer at Slate. Article URL: http://www.slate.com/id/2209781/ Copyright 2008 Washingtonpost.Newsweek Interactive Co. LLC

FW: 海角七號歌詞

2008年10月25日
公開
17

海角七號電影歌曲試聽--官方網站 一.國境之南 如果海會說話 如果風愛上砂 如果 有些想念遺忘在某個長假 我會聆聽浪花 讓風吹過頭髮 任記憶裡的愛情在時間潮汐裡喧嘩 非得等春天遠了夏天才近了 我是在回首時終於懂得(也許天氣永遠會那麼熱) 當陽光再次回到那 飄著雨的國境之南 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 再接下去說完 當陽光再次離開那 太晴朗的國境之南 妳會不會把妳曾帶走的愛 在告別前用微笑全歸還 海很藍 星光燦爛 我仍空著我的臂彎 天很寬 在我獨自唱歌的夜晚 請原諒我的愛 訴說的太緩慢 二.無樂不作 想蒐集夏天的熱 穿越叫 幸福的河 想做吞大象的蛇 不自量力 說真的 又有何不可 我想寫歌 當 天是空的 地是乾的 我要為妳 倒進狂熱 讓妳瘋狂 讓妳渴 讓全世界 知道 妳是我的 天氣瘋了 海水滾了 所以我要 無樂不作 不要浪費 每一刻 快樂 當夢的 天行者 像妳這樣的天使 該有翅膀和名字 該美麗中帶著刺 該很認真的屬於 我一次 當 天是空的 地是乾的 我要為妳 倒進狂熱 讓妳瘋狂 讓妳渴 讓全世界 知道 妳是我的 世界末日 就儘管來吧 我會繼續 無樂不作 不會浪費 愛妳的 快樂 當 夢的天行者 要快樂 OH∼ 原唱是何欣穗 歌詞是何爸爸寫給女兒 三. 給女兒(a letter from my dad) 詞:Y.H.Ho(ciacia' s dad)曲:ciacia 昔の事が 目に浮かぶ 天井まで 吹っ飛ぶ様な わめき声 でも入学して かわったね 鳳凰木 見える窓際で 其の頃Daddyを尊敬してた 其の頃Daddyを尊敬してた 中学入り コントラバス 引いてた 首切られる 鶏の鳴き声 みたいな音 或日壊れて べそをかく Daddyそれ担いで 修理に台南行き 其の頃父さんが 好きでした 其の頃父さんが 好きでした 博士に成るかと 思っていたが 学校出て したい事した 気侭な暮し でも何時の間にか 歌始め 爆音を出す Hard Rock Cafe' で唄ってた 其の頃親父が 大嫌い 其の頃親父が 大嫌い 勝ち気で 真面目 声張り上げて 毎日唄い 喉を壊して 話も出来ず もう唄う事止めないか 親父の話 偶に聞いてくれ 煩い親父 仲良くなれないか? もう一度仲良く成ってくれ もう一度仲良く成ってくれ 往事浮在眼前 泣叫聲好像要把屋頂給吹走似的  可是入學後 用功了 在能見到鳳凰木的窗邊  那時候尊敬Daddy  那時候尊敬Daddy 進了中學後 玩了低音大提琴  那聲音好像雞要被殺時的叫聲 有一天壞了 快要泣起來 Daddy拿起來 到台南去修理 那時候喜歡爸爸  那時候喜歡爸爸 想要你成為博士 學校出來後  想做的是全做了 隨便自在的生活 可是不知何時 開始唱歌了 在放出爆音的 Hard Rock Cafe歌唱 那時候非常討嫌老頭子  那時候非常討嫌老頭子 好勝 認真 大聲 每日唱  喉嚨壞了 無法講話  唱歌的事 停止吧 爸的話偶爾聽聽好不好?  煩人的爸無法相好嗎? 請再一次回復相好吧!  請再一次回復相好吧! 我已不是little girl 有些話說不出口 But I'm still your little girl and I love you....still 四 野玫瑰 曲:舒伯特 詞:哥德(周學普譯) 男孩看見野玫瑰 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開真鮮美 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覺歡喜  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說我要採你 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說我要刺你 使你常會想起我 不敢輕舉妄為  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終於來折它 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刺他也不管 玫瑰叫著也不理 只好由他折取  玫瑰、玫瑰、紅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五. 各自遠颺。中孝介(歌詞來源:《海角七號》電影官方網站)  微風告知春天來訪  紛紛綻放的花朵香氣裡 令人想起遠方的妳  如春日陽光守護下綻放的花朵  未來希望之光也會照耀我們吧  我們各自踏上各自所選擇的道路  在未來的某日綻放笑容 直到重逢時  黃昏告知秋天來訪  隨歲月被晚霞染紅的天空 令人想起遙遠的往日  如秋日陽光守護下結成的果實  總有一天 妳的夢想終會實現  當初許下的約定 是我們描繪的  想像中的未來 日後將會染上何種顏色呢  踏上各自所選擇的道路 在未來的某日綻放笑容  直到重逢時 それぞれに 。 詞/曲 江崎とし子 そよ風が告げる春の訪れ  咲き乱れる花の香りに  遠い君を思う  春の陽に見守られて  花が咲くように  いつかは希望の陽が  照らすでしょう  それぞれにそれぞれの  決めた道を歩き  いつの日か微笑んで  また会えるその時まで  黄昏が告げる秋の訪れ  移り行く紅の空に  遠い日々を思う    秋の陽に見守られて  実り成るように  いつかは君の夢も  叶うでしょう  あの日交わした約束  僕らが描いてた  未来はどんな色に  染まるのでしょう 五, 梁文音-風光明媚 那兒風光明媚 溫暖的陽光 湛藍的海水 三兩隻慵懶土狗 賴在馬路中間睡 那兒風光明媚 ㄟㄟ 那兒風光明媚 那兒風光明媚 唱不完的歌 嗑不完的音樂 啤酒香煙都不會醉 搖擺不停的country music 那兒風光明媚 ㄟㄟ 那兒風光明媚 既然如此 你 就該拋棄 負累 大辣辣的享受 陽光下被晒傷得滋味 月有陰晴 潮起也有潮退 你也要試著 去欣賞 不完美的美 那兒風光明媚 ㄟㄟ 那兒風光明媚 這裡風光明媚 看妳怎麼體會 YouTube試聽 ************************************* 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的失業日記   34歲的電視編導魏德聖,失業半年間的日記。面臨房屋貸款、妻子難孕、劇本無著及製片環境惡劣等生命難題的年輕導演,每天提著電腦,從永和騎車過福和橋到公館的咖啡館,坐上一天寫著出路未卜的劇本。   日記行間夾雜著面對現實的無奈、不甘,及尋找理想的掙扎、反省;以一篇實錄、一篇小說(自比一條金魚、即副書名由來)輪替寫成,虛實交錯而有趣。   近日書市少見同類作品,省思的誠摰(或可相比近來頗受討論的日記書──隱地/2002),及失業的茫然(切合當前景氣低迷氛圍),令人一口氣讀完,感同身受。 一 九九七年因為原住民一則不起眼的抗議新聞,引起『七月天』導演、『雙瞳』副導魏德聖對『霧社事件』的興趣,他開始大量翻閱相關書籍,並進行田野調查,『我 想要拍一部能喚起台灣人驕傲的電影!』一九九九年,他創作出『賽德克.巴萊』的劇本,更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的肯定。接著,他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積極展開募資行動,希望能籌足兩億元的拍攝資金,將台灣歷史上最尊嚴壯闊的一頁搬上大銀幕。 2008-09-26 22:37:52 補充 魏導表示:『到目前為止,中華民國只有三個人能有資格被刻在我們的硬幣上。 一個 是國父、一個是老蔣總統,另一個就是莫那魯道。』國父代表了『革命』、蔣中正代表了『威權』,而莫那魯道,則代表了『尊嚴』。 ************************************* 深情的日籍教師旁白�Tamio 聲音演出 日籍教師深情旁白(蔭山征彥Tamio 飾演) 專長:唸情書 任務:從頭到尾不露臉,但濃濃的聲音表情無敵催淚 個人blog:http://www.wretch.cc/blog/tamio2008 ******************************************* 畢業於遠東工專電機科畢業,由於服役時認識一位世新畢業、終日談論電影的同袍,一把將他拉近了電影的世界裡;因此有了一個電影夢的他,在退伍之後便進入小型傳播公司擔任節目助理,開始步入影像世界。 1993年擔任金鰲勳導演《想飛─傲空神鷹》之場記時,認識了楊德昌電影工作室人員,因而在工作結束後進入楊德昌電影工作室擔任助理。1995、96年間,日本導演林海象來台拍攝《海鬼燈》,他亦獲得機會擔任製作助理,之後在拍攝《麻將》時,又在短期間從場務漸而升任副導演,雖然工作壓力漸形龐大但隨之而來的學習機會卻讓他獲益良多,也為他日後從事電影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路秉持著「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理念走來的他,在結束了《雙瞳》的拍攝工作後,為了突破台灣電影市場受限於資金規模而無力拍攝大格局、大製作的現實困境,在2004年想盡辦法自籌了250萬元資金,拍攝了《賽德克.巴萊》試拍片,企圖證明台灣的影像創作實力,並希望能藉此籌募二億元的拍片資金完成該片。雖然最終並未募得所需資金,但影片甫一發表,片中壯闊的場面和歷史史詩的氣氛,便引起電影界的震驚,其不容小覷之影像創作實力由此已可窺見。2008年耗資四千萬完成其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 參考資料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85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7:15 補充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 年份 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95 《夕顏》(Video) 1996 《對話三部》(16mm) 1997 《黎明之前》(16mm) 1999 《七月天》(16mm) About July 2008 《海角七號》 Cape No.7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7:36 補充 作品年表 - 策劃作品 年份 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2002 《雙瞳》 Double Vision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7:49 補充 作品年表 - 副導演 年份 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96 《麻將》 Mahjong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8:00 補充 作品年表 - 著作 年份 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94 『賣冰的兒子』 2000 『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 2002 『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 2003 『火焚之軀──西拉雅』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8:11 補充 作品年表 - 場記 年份 作品名 英譯作品名 1993 《想飛─傲空神鷹》 Top Cool (Determind To Soar)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8:25 補充 延伸訊息 - 得獎紀錄 年份 事蹟 1994 以『賣冰的兒子』獲行政院新聞局83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 1995 以《夕顏》獲第18屆金穗獎「優等錄影帶奬」。 1996 以《對話三部》獲第19屆金穗獎「優等短片奬」。 1997 以《黎明之前》獲第20屆金穗獎「優等短片奬」、比利時布魯塞爾影展「優等短片奬」。 1999 以《七月天》獲溫哥華國際影展「最佳青年導演獎」。 2000 以『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獲行政院新聞局89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 2003 以『火焚之軀─西拉雅』獲行政院新聞局92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2008-10-24 22:28:39 補充 延伸訊息 - 相關閱讀 編號 明細 1 「攝影師的注目禮--回望勇士的靈魂」 / 魏德聖 / 『張老師月刊』,第316期 / 2004 / 頁4-7 2 「魏德聖一擲青春賭國片」 / 陳名君 / 『天下雜誌』,第300期 / 2004 / 頁134-136 3 「臺灣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籌拍【霧社事件】莫那魯道的故事」 / 黃慧敏 / 『新聞大舞台:中央社之友月刊』,第24期 / 2005 / 頁98-99 參考資料 台灣電影筆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102409069 *************************** 魏德聖在媒體訪談中曾提到,並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在學習電影時曾拼命研讀國外大師的藝術電影。有一次看黑澤明的電影看到睡著,最後卻被「野玫瑰」驚醒。 海角七號:情歌真動人 080809 Oct 28 Tue 2008 02:41 誰能拯救台灣電影?惟有「太超過世代」(一) 「太超過世代」是著名影評人,人稱「台灣電影教母」焦雄屏對目前台灣地區崛起的新生代導演的稱呼。這些新生代導演指的是魏德聖、鈕承澤、楊雅喆、蘇照彬、李芸嬋、周美玲、陳懷恩、林書宇、林育賢等等。觀眾可能對這些導演的名字不太熟悉,但是對於他們的作品卻是久仰大名的。比如:《海角七號》、《練習曲》、《冏男孩》、《最遙遠的距離》、《六號出口》、《九降風》、《盛夏光年》、《基因決定我愛你》以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是他們,憑藉各自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讓台灣自製電影在沉寂十多年之後春暖花開,重新得到華語圈乃至整個亞洲的關注。是他們,讓觀眾願意回到電影院為台灣電影捧場,並創造了打敗好萊塢大片的四億新台幣的亮眼票房成績。同樣也是他們,讓台灣的院線開始願意重新接納台灣片。他們讓近期在亞洲舉辦的各大影展,都不得不開闢出一塊熱門的「台灣電影展」來,包括上海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東京電影節、釜山電影節等等。 他們是在商業上覺醒的一代,是「太超過世代」。他們對於前輩的超越不在藝術水平上,而是在敘事的親民和商業化的路線與包裝上。他們已經創造奇蹟,至於能否創造更多的奇蹟,那還需要等待。  年齡跨度很大的世代 有人早出道有人剛冒起 「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雖然以新銳姿態在亞洲影壇大放光芒。但其實他們也並沒有年輕到哪裡去。大部分都是60後70前出生的。8字頭的不多,5字頭的倒是有那麼幾位。算算年齡,怎麼平均都應該有個30好幾接近40了。他們中很多人都和我們這些普通影迷一樣,是看著《悲情城市》、《風櫃來的人》等台灣經典片長大的。在入行之前各自有一段做影迷的時代,楊德昌、侯孝賢、李行都是他們的偶像。 《九降風》導演林書宇是這批新銳導演中最年輕的一個,1976年出生。林書宇說自己是差不多有二十幾年資歷的老影迷了。「初中的時候,我們家樓下有家錄影帶租借店。我就一直去租帶子看。後來跟老板混熟了,他都免費借給我看。有時候下午沒事,我可以在店裡待一個下午,就翻看那些錄影帶的內容介紹,一個帶子一個帶子地去看。最後可能什麼也不借,但還是覺得很滿足。」 《人魚朵朵》和《基因決定我愛你》的導演李芸嬋1972年出生,第一次跟電影結緣是在十幾歲的學生時代,從此就被「帶壞」了。「我以前都是好學生,後來在幾個同學的帶領下去看電影,一開始就從《The World》、《發條橘子》開始看起,頓時感覺電影為自己的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從此就變成了一個壞學生。少年時代看電影的經歷讓我開始了解到這個世界不是那麼絕對的,除了黑就是白,從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直到後來長大再看到自己少年時代看過的那些電影,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很難想像自己在那種年紀看到這樣的片子時的感受。」 在宜蘭長大的《六號出口》導演林育賢,又被圈內人稱作「林阿喵」,1974年出生。高中時候常常自己錄製類似廣播節目的錄音帶送給朋友做生日禮物,用口語敘述成長經歷、配上音樂,往往讓收到禮物的朋友十分感動。不過,他的嘗試也僅僅限制在廣播劇上。直到他第一次去台北,第一次在金馬影展中看到電影《新天堂樂園》,才發現電影也可以發揮同樣的功能,而加上影像,故事可以說得更生動,從此他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並最終考入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 以上三位「太超過世代」成員都屬於「影迷出身」型。因為看了一部好看的電影,覺得電影能夠為他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門,所以努力的去做導演。《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做導演的原因又不一樣,他屬於「書迷」型。出生於1966年的魏德聖說自己其實不怎麼喜歡當導演,小時候也沒有拍電影的念頭,「純粹是有幾個特別想講的故事,非得自己來說不可。而電影則是讓故事更生動的形式。」魏德聖說他的導演夢僅僅是因為一本小說而觸發的。他說他記得第一次讀到賽德克族(生活在台灣的少數民族)的故事時的感覺:「全身熱血沸騰的悸動」。因為有這樣的悸動,他開始想要拍一部大格局的電影。 2006年獲得新人組輔導金,並拍攝了2007年台灣最賣座的本土片之一《練習曲》的陳懷恩其實是「老人」了。年齡也老,1959年出生的人。得到第一次拍長片的機會已經47歲了。他入行純屬「誤打誤撞型」。陳懷恩原本只對攝影有興趣,一開始只是不時幫幫朋友的忙,後來輾轉被找到侯孝賢的片場當場記打雜,沒事就拿著照相機拍這拍那。侯孝賢拍《小爸爸的天空》時,不知何故,劇照師都沒到場。於是侯孝賢就找陳懷恩拍。沒想到正牌劇照師聽到消息後馬上趕到了現場。陳懷恩不好走掉。可是片場裡的人都把跟攝影機鏡頭一致的好位置留給了正牌劇照師,他只好爬著、趴著、躺著,用各種奇異的姿勢拍一些劇照。沒想到陳懷恩把劇照洗好拿給侯孝賢時,侯導突然大聲說:「這才叫做劇照!」之後還根據陳懷恩的劇照,補拍了一些鏡頭。就這樣,陳懷恩加入侯孝賢的團隊,幫他拍了《悲情城市》、《好男好女》等電影,從此入行。 與老一輩台灣導演不同,這批新銳導演更接近李安,不僅學歷高,不少人都到外國進修過。林書宇本科選擇了台灣世新大學電影系,隨後赴美至加州藝術學院電影製作研究所攻讀碩士。《停車》的導演鍾孟宏1965年出生。他說,自己大學的時候一不小心考上了台灣交大計算機工程系,畢業之後還是想念電影,於是四處籌錢出國在芝加哥藝術大學念了三年,獲得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只有李芸嬋是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碩士畢業。1997年以電視台助理導演身份進入電影業,作為副導演開始參與電影製作。 事實上,儘管焦雄屏將最近幾年台灣影壇湧現的這批新導演稱為一個「世代」,但他們從年齡上卻有著相當大的跨度,前後相差超過十年。除此之外,這些新導演的創作和成長經歷也有很大差別。籃球紀錄片《態度》的導演林家緯、廖人帥等都是在電視台混了幾年後,有了經驗和人脈才開始自己的大銀幕創作的。鈕承澤在拍攝《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前,則是台灣電視圈知名導演。曾經創下高收視率的偶像劇《吐司男之吻》和《求婚事務所》都出自他之手。而魏德聖算是這批導演中資歷「最大牌」的一個。早在1995年楊德昌拍攝《麻將》的時候,他已經是這部影片的副導演了。而鐘孟宏在闖蕩電影圈之前,已經是台灣廣告導演中的領軍人物。  正是由於這些「新導演」個人成長經歷、閱歷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他們拍攝影片風格的多樣化傾向。焦雄屏認為:「它們非常豐富,你基本未找到一個所謂集體的美學訴求。」她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對於台灣電影健康發展是一個好多預兆。而2008年台灣本地製作的電影空前活躍也証明了這點。     一人一本血淚史 為拍片賣房子不稀奇      雖然「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憑借各自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就引發了一片轟動。但他們並非天之驕子。並不是個個都好運氣到輕鬆成名的地步。從魏德聖到陳懷恩,每個人都有一本「創業血淚史」。他們都是摸爬滾打多年才得到足夠的資金和支持,開啟屬於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曾經寫了一本叫做《小導演失業日記》的書,那是他失業狀態下的心情寫照。失業時的他每天固定安排是騎著摩托車,跑去一家小咖啡館耗時間和寫稿,這樣的花費很低廉,只需十幾塊新台幣。而這本失業時寫下的《小導演失業日記》,要出版的時候他都不好意思署上自己的全名,只隨便取了個「小魏」作為作者名。小導演有大志向,為了一圓拍大片的夢想,魏德聖花掉了兩百萬新台幣的積蓄,只為了打造《塞德克巴萊》不到五分鐘的宣傳片去吸引投資。結果投資沒找到,自己陷入經濟困頓。 到了《海角七號》,只拿到五百萬新台幣的「輔導金」,他卻想拍成五千萬新台幣的大製作。只好又把自己住的樓拿去銀行抵押貸款。跟他同甘共苦多年的妻子終於忍不住了,大吼:「太過分了。兩百萬已經花掉了,這次還弄個三、五千萬的來。」不過牢騷歸牢騷,妻子還是支持了魏德聖繼續他的電影夢。於是,才有了在2008年創下台灣電影票房神話,在當地都能賣到四億新台幣的《海角七號》。也正是因為《海角七號》的成功,魏德聖才終于找到資金繼續他的《塞德克巴萊》計劃──這個引領他走入電影行當,並且這麼多年來他所有的工作都只是為了將之實現的目標。 雖然曾經十分艱苦,但是和多數仍在困苦中掙扎的台灣年輕導演相比,魏德聖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了。導演林靖傑坦言:「在台灣做導演真的很辛苦,可能只有0.1%的時間去考慮電影,剩下99.9%的時間都在找錢」。林靖傑拍攝《最遙遠的距離》,在去年威尼斯影展上贏得了影評人週最佳影片。可是,拿獎之後林靖傑負債千萬的經濟困境並未因此而解決。為了拍攝《最遙遠的距離》,林靖傑變賣家產,家人也鼎立相助,連老爸的舊公寓也拿去貸款湊到七百萬元新台幣來拍片。但《最遙遠的距離》最後花費達到一千三百萬元新台幣,債務加利息令林靖傑壓不過氣來。即便得到了威尼斯的獎項,由於台灣地區的電影制度,林靖傑最終也只不過拿到了微薄的獎金而已。目前他背負的債務仍有約五百萬新台幣,連自己家的房子也抵押了,還得邊打工邊還債。這樣的悲情故事,怎能不讓人感嘆台灣電影的市道慘淡。 李安的弟弟李崗覺得,台灣所謂的「政府輔導金」與其說是在幫助年輕導演,不如說是害了年輕導演。因為他們能夠拿到手只有二、三百萬台幣。這是什麼概念?《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原本準備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塞德克巴萊》預算兩千萬美金,一部影片的費用已經相當於六年「政府電影輔導金」的總和。所以,在《海角七號》之前,缺少外資注入的台灣本土電影很久沒有出現過大投資的作品了。因為輔導金就是這麼多,但考慮多方因素,新導演們要靠這點錢拍完一個影片,三個字:非常難!但是如果拍不完電影,拿了輔導金的他們就要受罰;於是,只能賣房子、找親朋好友借債來拍,可是拍完之後沒錢做推廣包裝,進入市場等於死。 雖然行情不好,但是台灣這班新銳影人仍舊像撲火飛蛾一樣,此起彼伏地投入到電影中來,他們的努力讓台灣地區本土片在拿不到大投資、進不了大影院、得不到好檔期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一絲生命力。    他們為什麼會紅 比前輩會商業運作      有人說「太超過世代」應該叫做「新新浪潮」。對此,焦雄屏和被列入這一世代的林育賢都不贊同。焦雄屏將台灣本土華語電影劃分為:「政策電影世代」、「台語片世代」、「健康寫實世代」、「三廳電影世代」、「新政策電影世代」和「新台灣電影世代」,對於目前的台灣電影狀況她更是率先提出了「太超過世代」。 在台灣本土電影的發展過程中,「新浪潮」導演群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時代。楊德昌、侯孝賢兩位大師的電影藝術成就讓人稱道。但其實這個時期已踏入台灣電影在商業上的衰敗期。焦雄屏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說:「當時破紀錄的是《悲情城市》。一來它是第一個在國際大影展獲獎的,二來是它第一次觸碰二二八事件的,這在當時的台灣是不能講的。電影走在時代前面,老先生看了,想起當年來淚流滿面,年輕人看了知道有個二二八事件沒聽說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因為大家推(所以還不錯),但很快新浪潮電影在台灣就沒市場了,從九○年代中葉開始就沒了,特別是蔡明亮他們這一代,所謂的新台灣電影世代實際上是市場性最差的。」 台灣電影在追求藝術的同時陷入了商業的困境。侯孝賢、蔡明亮靠的都是外地資金。李安則乾脆去了好萊塢拍戲。即使是朱延平這樣的商業片導演也難以在台灣本土生存。不過,這樣的局面反而給了「太超過世代」更多的機會。 這批新銳導演在開拍他們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時,有的人或者是編劇或者副導演或者廣告導演甚至MV導演。他們一直浸潤在商業化造就的流程當中,所以,他們的電影沒有前輩沉重的責任感。在藝術上面,暫時來說「太超過世代」是不能跟老前輩相比的。但是,他們的電影從取材到拍攝手法再到宣傳方面都更加商業化。唯有如此,才會有《海角七號》帶來的爆發。該片八月中在台灣上映以來,儘管同期有《蝙蝠俠》、《赤壁》的圍追堵截,但它的票房一路狂飆,上映第三周,就打破了台灣地區沉寂了十年的本土片票房紀錄,令整個台灣都沸騰了,每個人都在討論這部電影,目前票房已破四億新台幣,魏德聖連呼想不到,幾千萬投資能夠贏來幾億票房。 說到「太超過世代」在商業上的運作,有「精算師」之稱的電影《囧男孩》的導演楊雅喆,可以說是一個典型代表。他一路走來都未曾為錢擔心過。因為在電視台的訓練讓他早就習慣了「寫劇本的時候已經是按照預算來安排的了」。拍電視偶像劇時,已經積累的置入性軟廣告客戶亦是拍電影時的可用資源。正因為有一批電視台出身的導演,所以「太超過世代」的新導演們冒頭後又能夠堅持下來。 「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在宣傳方式上也有自己的非常規性宣傳手段。比如電影《宅變》,這部由清一色80後青年電影人打造的影片,導演陳正道當時年僅24歲,為了節省宣傳費用,《宅變》不得不整合行銷。不僅公共汽車廣告、電視廣告多管齊全下,捨得花本錢吆喝,電影的衍生產品也遍及書籍出版、手機等多個領域。專業劇團人員扮成小鬼在台北西門町「遊街」,以及電影宣傳時的「養小鬼」罐子,都做足了噱頭。在當年台北地區票房中也拿到了僅次於徐克的《七劍》的成績。但是從成本上來看,《宅變》這部小成本獨立電影明顯更為成功。 當然,台灣新導演們在電影中體現出來的接近時下年輕人生活態度,也是他們的影片能夠吸引年輕走進戲院的原因。《海角七號》片頭,范逸臣一句粗口:「XXX的台北」令不少觀眾共鳴暗爽。在電影《六號出口》片尾,你可以看到音樂多數出自「一條龍虎豹」工作室。在林育賢的名片上你也可以看到「一條龍虎豹國際娛樂有限公司」的名號。「一條龍虎豹」不是橋牌術語,不是卡通影片,更不是幫派。林育賢解釋說:「龍代表靈性;虎代表勇猛;豹代表敏捷,公司當初創立的時候是希望結合三種不同的優點,這便是一條龍虎豹。」能夠使用年輕人的語言,「太超過世代」已經擁有了成功的基礎。 但是總的來說,「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在商業運作上仍舊處於摸索階段,因為台灣地區還沒有成熟的電影工業。年輕導演林家緯覺得:「現在台灣年輕人拍電影其實有很大的衝動,他們會覺得這個東西不准,哪個東西不行,又沒有錢,但我還是要拍,因為總不能什麼都不做。我們資源有限,就把資源和效益發揮到最大化,這是我們這一輩的觀念,台灣電影沒有工業,我們什麼都需要自己摸索。」 焦雄屏認為這種「無工業體系」的現狀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讓導演大多處於一種單打獨鬥的狀態。要拍電影,先從新聞局拿到一些錢,然後就自己再湊一點錢就可以拍了,但是這個電影要怎麼製作,怎麼發行,往哪裡發行,怎麼做宣傳都完全沒有概念,全部都要靠摸索。摸索的結果,林家緯的體會是:「到最後我們突然都覺得,其實電影就是一個大眾娛樂的東西,就是應該拍出讓大家覺得好看的電影,讓觀眾覺得台灣自己電影也不錯,有娛樂價值。」類型片是「太超過世代」在好萊塢電影下成長起來的這批台灣導演的共識。 類型片大行其道 青春、愛情、同性戀都是法寶 「太超過世代」大多通過申請輔導金的手段獲得啟動資金。由於這批導演多數都是第一次嘗試長篇劇情片的拍攝,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作品也就沒有太可能可以獲得投資的資本。所以理性的新導演們就只能量入為出。拍攝青春片成為沒有辦法的辦法。 對於為什麼新一批的台灣導演多數以拍攝青春片為主,《九降風》導演林書宇無奈的解釋說:「因為青春片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就可以完成。除了拍攝不用花太多錢,再一個好處就是宣傳上也節省費用。拍張海報展示一下你的主角和片名,不用花太多的錢去宣傳去跟人家解釋,觀眾一看就知道是什麼類型的片子。」 青春、愛情片基本上算是「太超過世代」的主打片。從2007年到2008年,每年台灣本土電影票房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青春片。《練習曲》、《海角七號》、《六號出口》、《九降風》、《最遙遠的距離》、《沉睡的青春》都是青春片。《基因決定我愛你》增加了一些科技因素。這些電影的演員也多數都是青春偶像。在敘述方式上,雖然「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都表示他們以侯孝賢、楊德昌為偶像。但在實際操作上,這批電影其實都是易智言導演在2002年拍攝的青春片《藍色大門》為模板的。在人物選擇、色調、節奏上有著明顯的「藍色」痕跡。 與大陸第五代導演們一樣,「太超過世代」也很善於運用先參加國際電影展再轉回本地的運作方式。要參加國際影展,同性戀題材或者情色元素就會增多。因為,地球人都知道各大影展愛的就是這個調調。於是在往外輸送的台灣電影中,同性戀這一元素已經多如牛毛。 2002年,桂綸鎂在《藍色大門》里徘徊在女性和男性之間,摸索著自己的性向;2004年,陳映蓉在《十七歲的天空》大剌剌地觸碰著男性的情欲;周美玲也接續著她在《私角落》中的變裝皇后的議題,拍出了《艷光四射歌舞團》;2005年,《孤戀花》中袁詠儀先後愛著她一手帶出的酒女蕭淑慎和李心潔;2006年的《盛夏光年》張睿家飾演的正行,從小學開始就愛著張孝全飾演的守恆,偏偏中間還要夾雜著一位原本不知情,後來卻充滿同情的楊淇;到了2007年《愛麗絲的鏡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歐陽靖飾演的攝影師曉鏡,愛著謝欣穎飾演的模特兒小咪,也可以在周美玲的《刺青》中看到年僅九歲的小綠就愛上了竹子。同性戀電影可謂產量穩定,也獲得了外界的一定好評。周美玲的電影《刺青》就在柏林影展勇奪有著「同性電影的奧斯卡」之稱的泰迪熊獎最佳影片。《盛夏光年》也在2006年的韓國釜山影展和東京國際影展上獲得好評。 除了同性戀電影,台灣地區近年來的影片中情色元素也在增多。《幫幫我愛神》前衛到大玩3P,與《刺青》的女性題材相比,《盛夏光年》也因為有敏感的同性床戲,在台灣地區被歸為輔導級,但上映之後卻受到熱捧。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也不惜以情色類為題材,而《黑眼圈》則更「勁」加入了亂倫的元素。 以年輕人的故事為主,不管是青春片還是愛情片又或者是同性戀電影,拍攝這些故事的好處在於,外界可以通過這些電影,了解台灣時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思維方式。比如《六號出口》所展現出來的殘酷青春。由此,可以令電影獲得海外的市場而不是僅僅限制於台灣地區狹小的空間。 壞處在於,焦雄屏認為台灣新導演的創作距離「類型化」依舊有一段距離。因此也就會存在一些不好的傾向。比如:「太注重市場性的後果,他們在揣測市場心理,比如前一陣子就出來太多同性戀電影,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族群是最忠誠,很多人不管你對這個(同性戀)有沒有真心的認同都去搶著拍這個題材。另外一種就是拍純粹刺激感官的鬼片,也讓商業走向了純粹的獻媚。」沒錯,無論如何「超世代」,新導演也還是要從老影人身上汲取有用的養分,然後在此基礎上才會有「太超過」。 未來會怎樣 復興台灣電影 導演很有壓力 究竟台灣電影能否僅僅依靠「太超過世代」而再次崛起,就連台灣的電影人也不敢做出結論。林育賢覺得台灣導演這兩年一直在嘗試不同風格的電影,這就是台灣電影看得見的未來,早前在參加上海電影節時,他對記者就坦言:「台灣電影並沒有死,只是在用一種新的方式發展,未來電影裡地域的界限會逐漸變小,這也是在尋求亞洲電影的新發展。」 雖然說今年從上半年起,《九降風》等台灣電影陸續獲得好評,到下半年《海角七號》創造票房神話,成功掀起一陣風潮,再到《囧男孩》趁勢而上。媒體紛紛感嘆2008年是台灣地區的「電影復興年」。但是《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自己就沒那麼樂觀。他覺得:「過去十年有很多導演實驗失敗,我們只是幸運,成為記取這些失敗經驗、找出可以回收成本模式的得利者。但電影要想復興,必須一波一波接上,不能只有特例,這樣才會有籌碼去建立商業獲利機制。」《冏男孩》導演楊雅喆也說有壓力:「這種說法,讓我們的壓力非常大。台灣電影已經低迷十年了,怎麼可能靠我們這兩部片子就能復興?」 復興本土電影成為近來台灣電影人思考的熱點。10月20日,於台北舉行的兩岸三地華語電影趨勢及人才培育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就對《海角七號》現象展開熱烈討論。身為老一輩著名商業導演的朱延平,直接指出,《海角七號》雖然成功在台灣地區引發了一波熱潮,但他還是很有疑問:「《海角七號》的成功是一個常態嗎?或只是中彩票?」他覺得台灣電影賣錢是件好事,但那是「過年」;做電影是要過日子,需要每天都好,所以台灣電影要擴展自己的市場,華語市場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拓展出去才能有無限生機。 朱延平在該研討會上還表示《海角七號》賣座之後,讓其它人又重新注意台灣這塊市場,像是香港電影發展局即將來訪台灣,因為《海角七號》的成功又喚起大家對以前美好時代的回憶,重新發現台灣原來蘊含了如此大的商機;但他也同時希望有關方面能夠注意美商系統壟斷電影院的畸形生態,因為台灣電影這幾年來除了好萊塢電影之外,全都賣座慘淡,就連一些諸如《海角七號》、《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 及《向左走向右走》的賣錢電影,也都是透過美商八大發行,至於其它像是 《夜宴》、《 天下無賊》 等非好萊塢系統的電影,也都賣座不好。 總的來說,「太超過世代」做到的是對於台灣電影工業化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商業化?或者藝術化?這一台灣電影的傳統矛盾問題誰也無法給出標準答案。台灣電影的復甦可以是一代導演做到的事情。但是台灣電影的強大卻需要依靠未來更多的新生力量注入其中。 【2008.10.26 新浪網】

山大王媽咪的小甜心

2008年07月11日
公開
2

山大王偶爾天真說出令媽咪開心的讚美 或隨手在花園摘來送媽咪的花 會讓媽咪打心裡感到快樂 像這張他隨意配出來的花園花束 是不是很美呢 山大王對陪他入睡的爸鼻媽咪都會很甜蜜地說 他最喜歡爸鼻(或媽咪)了 他會對媽咪說 "我好喜歡你的香味" "我最喜歡你了" 爸鼻出差在日本的一晚 山大王睡覺前看了好幾遍繪本花園裡 "媽媽甜蜜的小麻煩" 山大王解釋說: "我要多看幾遍,這樣我明天會自己起來 幫你和妹妹準備早餐 拿上來給妳" 果真幾乎每天早上都最晚起來的山大王 隔天自己悄悄地一大早起床 下樓將早餐麥片和媽咪昨天做的麵包拿上來 為媽咪準備早餐 媽咪常常做甜點是興趣 有時家人捧場 有時孩子不喜歡吃加了堅果餅乾 但是山大王會對媽咪說 "我覺得你好會cook喔 像你做的菜啊 cookies啊 我都好喜歡喔" 不過山大王嘴歸甜 遇到他不喜歡吃的菜在碗裡 他一樣推說頭痛肚子痛吃不下 媽咪幫妹妹如廁訓練 常常得幫她噗噗後處理善後 山大王看媽咪忙擦地 幫妹妹擦屁屁 洗妹妹屁屁 清洗小馬桶等 有感而發說 "媽咪我真的覺得你很辛苦 是一個busy woman耶" 媽咪問他為什麼 他就解釋以上他觀察到的 山大妞遇到她喜歡吃的麵或飯 她也會跟媽咪說 "Mmm~This is yummy!" (好好吃) "I eat like T-Rex!" 當全職雙子媽的確很累 不過孩子可以貼心說出讚美 媽咪真得很開心有這樣可愛的小甜心

被山羊家點名

2007年12月18日
公開
13

哈哈哈, 不是聖誕老公公來敲門 是壞姑娘來惡作劇點名了, 遊戲規則~ 被點到名字的要在自己的空間日記裡寫下自己的答案, 然後去掉一個你最不喜歡的問題, 再加上一個你自己提的問題, 組成8個問題,傳給其他8個人, 列出其他8個需要回答問題的人的名字, 還要到這8個人的空間留言通知對方--->"你被點名了!" 被點名者不得拒絕回答問題喔~~!! 這8個人要在自己的空間裡註明是從哪裡接到的, 並且按上述要求傳給其他8個人, 讓遊戲繼續,不得回傳!! \^ 0 ^/ \^ 0 ^/\^ 0 ^/ \^ 0 ^/\^ 0 ^/ \^ 0 ^/\^ 0 ^/ \^ 0 ^/ Q1~最喜歡的顏色?? A:春天喜歡嫩綠色 夏天喜歡海水正藍 秋天喜歡楓紅色 冬天喜歡銀雪白色 Q2~最喜歡做的事情? A:看書+聽音樂+旅行+賞花+搞派對 Q3~給你一個生日願望你會許什麼願?? A:希望山大妞不再癢癢 讓全家一覺到天亮吧 Q4~你覺得自己幸福嗎?? A:幸福 Q5~如果有機會出國最想去哪一國?? A:歐盟也算是一國吧 (貪心中~) Q6~你覺得在人生當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A:家人 Q7~目前最想做的事? A:沒有孩子跟著, 和老公兩個人做什麼都好 Q8~如果讓你選一件事重新來過妳想做什麼決定? A: 重新出第八題 ;p ..................................................... 接下來, 換我要點名了 嘿熊熊和小米熊媽咪 Eric & William媽咪 阿蔚姨 聖芳姨 Benson & Derek 媽咪 光光和淨淨媽咪 小七和莎莉媽咪 小肉媽 以上8位我親愛的好友們 被我點到別可怪我喲 Merry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 呵呵~

山寨家秋意野味多

2007年09月23日
公開
4

最近天氣開始晚上涼起來了 楓樹樹梢也開始嫣紅起來 週末下過雨花草長得更好些 蚯蚓也跑出土壤 山寨家晚上都聽得見貓頭鷹叫 沒想到晚上爸鼻打掃車庫 見到pest control放的捉老鼠用的黏沾板 捉到一隻小蛇 山大王和抱著山大妞的媽咪來看熱鬧 爸鼻很肯定這隻還在"動"的小蛇就是 "雨傘節" 爸鼻說有小蛇的話應該就有大蛇吧 媽咪越看心理越發麻 要爸鼻把這隻被黏沾板黏牢牢"沒有抵抗能力"的小蛇處理掉 爸鼻本來還想放後院讓貓頭鷹"處理"呢 看來貓頭鷹在山寨家後院常站崗不是無道理 後來爸鼻查過這隻黑白相間幾乎是一比一的小蛇 證實不是雨傘節而是"黑白王蛇" 星期一媽咪和山大妞快十點時 看到媽咪最喜歡的後院常客 一共有四隻小鹿都還未長角 大鹿很快就往山下去 但四隻小鹿牠們很賣力吃著嫩芽樹葉 隨站在二樓陽台觀望的媽咪和山大妞欣賞 久久才離去 Text Fro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87271.html?fr=qrl3 加州王蛇是王蛇类中最普遍的种类,所以在美国也称为common kingsnake(普通王蛇).基本体色就是有如雨伞节的黑白交织的环状花纹.其他变异体色也很多,一般而言,底色多由黑色到棕色,环带斑纹则为白色到黄色都有.当然也有纵纹,星点和俗称香蕉的变异体色.至於各种白子也都早已可以稳定量产.亚种也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佛州王蛇(L. g. floridana), 美东王蛇(L. g. getula), 亚利桑那王蛇(L. g. splendida), 犹玛王蛇(L. g. yumensis),星点王蛇(L. g. holbrooki)和墨西哥的黑王蛇(L.g. nigrita).至於其他种类的王蛇像夜行性的墨西哥王蛇(L. mexicana),灰带王蛇(L. alterna)或加州山王蛇(L. zonata )等都是同科而各不不同种的王蛇类,不是加州王蛇的亚种. 王蛇之所以称王,当然一定有其过"蛇"之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於它本身无毒却主要以其他蛇类特别是毒蛇为食.由於它对於蛇类的剧毒几乎是免疫的,所以在原产地经常以响尾蛇或铜斑蛇为食.当然其他如蜥蜴及老鼠,鸟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也是食物的范围.王蛇一般都是以蟒蛇的缠绕方式使猎物窒息死亡后再吞食.如果有人住家区域有蛇类为患,只要养条王蛇保证方圆几公里之内蛇鼠绝迹.台湾市面上所见大多是人工繁殖的幼蛇.在原生地加州王蛇分布广泛而且适应多种不同的栖地,举凡沙漠,草原,森林,沼泽,灌木丛,高山等区域都能够栖息,因此他们的高适应力也使得它们十分适应人工养殖环境,成长与繁殖都很稳定. 虽然王蛇属於温和的蛇类,可是如果受到生命威胁,它也会发出嘶声并反击,有时也会卷成球体并以排泄物喷向敌人.饲养时只要不过度用力抓蛇,它极少有咬人的情形发生. 王蛇大多在三月至六月间交配,雌性每次可以产下4-20颗椭圆型的蛋,大约45-90天之内可以孵化.孵化的幼蛇约20-30公分,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才能长为成体.台湾的气候较为炎热,所以交配的时间都会提早,长成的时间也会缩短至两年半左右. 山大王摘下還未成熟的檸檬 夏季已經悄悄離去 山大王還留連著週末泡spa的日子 可是水溫已經太涼了

女子婚或不婚

2007年01月23日
公開
16

看到網路上的文章--完整的句子 不禁想做出回應... 最近出現美國調查社會上未婚女子(51%)超過已婚女子(49%?)的比例 看到美國媒體都因這項數據各自跑新聞作出小小的專題或討論 因為我開始想找關於美國婚禮顧問的工作市場 所以對這樣的新聞感到十分有興趣 單身, 同居, 離婚後不婚, 同性戀, 寡居... 女人對關係的詮釋多元化 讓這社會最小的家庭單位解釋開始受到挑戰 雖然我沒有看這日劇 但"夫婦。"劇名裡面還包含一個句點 難道說婚姻就是兩個人關係討論的結束嗎 婚姻變成社會上少數人的生活時 討論什麼是婚姻中兩人在一起才可以促成的事情 除了法律,風俗之外 "夫妻"似乎越來越經不起討論了 結婚五年半 在當了媽媽之後 自己的身分越來越小 媽媽的角色越來越重 我想應該有超過夫婦的戲份吧 當了全職媽咪我也很懷念以前當"全職老婆"的角色和壓力 還有談戀愛時當情人的自由與快樂 現在許多夫婦因為沒有生小孩或不想生小孩 關係介於當夫妻和當朋友的曖昧關係更讓人玩味 沒有parenting的生活是現在的我無法想像 也有幾分嚮往這樣的角色 多半為了這個關係裡的自由大於不自由吧 幾次和老公討論如果我們沒有小孩會比較快樂嘛? 兩人都肯定不會 但是當了全職媽咪後 我的確是有一點女昏的感覺啊 女子婚或不婚對我現在而言已是冰凍起來的選擇權了 就像老公單獨出差時也在旅館晚上睡不好 每一小時多就醒來一次 我想我也是某個角度來說 是已經失去單獨生活的能力了... 夫婦。 孩子是自身的延伸 但是很多時候也是夫妻間的枷鎖 我想真的有時候就算有小孩的夫妻 也需要只有兩個人的時間 培養夫妻間共同的興趣 就像我們鄰居就曾把兩個小孩托給保母 然後夫妻自己去夏威夷渡假一個星期 雖然我們大概不會這麼做 但是夫妻間的小約會真的是很重要呢 希望這樣能夠打開婚姻句點 改為 夫妻: 回應的回應: 謝謝以上感人的回應 已婚者如何看待婚姻跟我這個單身者果然很不一樣 您的兩篇回應在某些方面的確跟我第一篇的主題有關 也就是說婚姻是兩人一起促成或成就了一些特殊的事 所以完整了 第二次的回應其實也說了 為了延長愛的感覺夫婦還是要一起努力的 只是每對夫婦在這方面的形式方法不同 冒號是開始 說的是可能性 會寫成怎麼樣的故事誰也不知道 要到了進入那情境中行動了才曉得 句點是完結 其實也可以說那情境中的人所完成的就是對她們而言完整的事情 從冒號到句點之間的情節變化千百種 每個都有值得傳誦或了解的 所以夫婦這個機制更有它的意義了 最近紐約時報的報導說 好像有些人把結婚與否作為人的意義價值高下的標準之一 照那樣的說法 單身者是次一等的 已婚者是高一等的 這說法在BJ單身日記中也早就聽過 所以BJ才拼命想擺脫單身身分 但如果以國中時讀過的一句話來看吧 生活的目的是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生命的意義是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希望沒有記錯) 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方法也很多 婚不婚不是唯一的方法 但看重自己生活或生命的意義或目的 就不管婚不婚都是應該的了 單身或已婚者都可以多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