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頭腦啟蒙的技巧》

2005年11月29日
公開
7

◎ 暖和的日子裡,讓孩子裸體遊玩,可以使頭腦功能更活潑★多湖輝親子館 自從一九六九年以來,以讓幼稚園兒童裸體遊戲而有名的日本仔羊幼稚園園長上里吉堯認為,裸體教育不僅能促進身體的發育,同時在精神方面也有如下的效果: 性格開朗,做事積極不拘泥小節,動作機敏,精神蓬勃,經常與老師溝通,不會意識到男女的差別,自主性較強。 穿著衣服時,被衣服包裹的皮膚感覺器官的活動會受到限制,而裸體時,感覺器官則是全部解放。 以觸覺而言,穿著衣服接觸泥土的感覺,和光著身子倒在地上,讓腹部和背部接觸泥土的感覺完全不同。 換言之,光著身子時,觸覺完全解放,因此孩子的頭腦會比平常清晰,身體的活動也更具自主性。 裸體,其實就是讓孩子的頭腦進行殺菌作用。曬曬溫暖的太陽,可以使孩子覺得通體舒泰,平常隱藏的部分也會受到刺激,傳遞到腦的中樞,而成為腦部精神細胞最好的營養補給。 當然,也不能因為裸體有這麼多益處,就經常讓孩子光著身體到處跑,應該對孩子的健康狀態及天候作最適當的判斷,這是身為母親的責任。 ◎ 讓孩子隨心所欲走動,有助於頭腦的發達★多湖輝親子館 近年來,孩子上幼稚園都有專車接送,無形中就失去了走長距離路程的機會。不止如此,連剩下的少數走路機會,也無法隨意走動。即使是要到附近的商店買東西,也有父母隨行,有些年紀比較幼小的孩子,簡直是被父母「挾持」著過街。 基於交通狀況及安全的考慮,這種作法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是,孩子如果一直照著父母的意思行事,就值得商榷了。 因為從走路的動作中,也可以看出人的氣質、體質及性格。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運動神經迴路,而這種運動神經迴路的發達會對腦部造成刺激,使每個人具有獨特的看法及感覺。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限制孩子隨意走動是不恰當的。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走路完全漫無目的,不僅浪費時間,也很危險。其實,走路正是培養孩子個性、促進頭腦發達的基礎。因此,應該盡量帶孩子到空曠的地方去,讓他們盡情嬉戲、走動。

《頭腦啟蒙的技巧》

2005年11月21日
公開
20

◎ 使用削鉛筆器會剝奪孩子頭腦發達的機會★多湖輝親子館 某一所小學對一百名學生作問卷調查,問他們「怎樣削鉛筆?」結果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是用削鉛筆器削鉛筆,而且削鉛筆器都是電動的,根本不需要孩子動手。 這和過去我們以刀片削鉛筆,同時想辦法比賽看誰的筆尖削得最尖的時代比較起來,真有如天壤之別。現在,如果你拿一把刀和一枝鉛筆給孩子,要求他們把鉛筆削好,他大概會楞在那裡,不知道如何動手。 當然啦,人類不斷發明精密的器具,迅速解決問題,的確帶給人們莫大的便利。但是,現代的孩子和過去的孩子比較起來,卻非常不靈巧,甚至連鞋帶都不會綁,這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了。 手是身體的一部分。手的神經與頭部的神經中樞連接,因此,手部的動作是腦部機能的指揮。換言之,手愈靈巧的孩子,頭腦愈好。從這個觀點來看,削鉛筆器的普及,使得孩子不再用刀片削鉛筆,對於孩子的頭腦發達而言,實在是一大損失。因此,我建議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試著用刀片削鉛筆。 有些母親擔心孩子用刀片削鉛筆會發生危險,其實,只要教導他手的位置,以及刀刃的方向等基本的方法,就可以放心了。 ◎ 剪紙時,讓孩子嘗試亂剪的樂趣★多湖輝親子館 一般而言,用剪刀剪紙,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複雜手部運動。如果用尖端呈橢圓形的安全剪刀來剪,通常不會有任何危險,兩歲半的孩子就可以自由使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開始就教孩子剪固定的形狀或圖案,應該先讓他嘗試亂剪的樂趣。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用剪刀剪紙,可以培養不受拘束的思考力,同時使手指的運動機能更活潑,對於促進智能發展非常有幫助。 ◎ 學習鋼琴、小提琴可培養孩子的集中力★多湖輝親子館 專門提倡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鈴木鎮一先生,曾經對以往在他音樂教室裡學琴的孩子作過追蹤調查,結果,他們的母親都一致表示:「奇怪的是,自從這個孩子開始學琴後,就不再為考試、做功課而苦惱」、「看他整天都在玩,但成績還不錯!」 學習小提琴或鋼琴時,必須重複練習,而這種嚴格的訓練,不知不覺就培養出集中力,無論對考試、讀書都很有幫助。因此,讓孩子學鋼琴或小提琴,可以充分補給孩子頭腦的營養。

小女生愛吃薯條 長大易得乳癌

2005年11月16日
公開
19

葉道弘(美國洛杉磯C.T.L.總裁兼顧問醫師)根據速食業者的消費者飲食習慣所作調查顯示,男性多喜愛漢堡,其次是炸薯條,女性點的食物則最多是炸薯條,其次才是漢堡。由於美國的女性對於吃薯條有所偏愛,因此研究人員以兩千多名美國護士為對象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三歲到五歲的幼童,每周多吃一份薯條,將來罹患乳癌(新聞、網站)的機率增加27%。 這項研究刊登於《國際癌症(新聞、網站)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報告是由美國波士頓布里罕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凱琳.米契爾斯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調查,參加者都是護理人員,其中585人罹患乳癌,1575人未得乳癌,研究人員證實婦女幼時的飲食在成長後疾病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米契爾斯博士說,「這項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證明,乳癌源於婦女生命初期,那個階段的飲食習慣,對降低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特別重要」。 為了解研究對象,幼時的飲食習慣,米契爾斯博士的研究小組,要求她們的母親詳細填寫問卷,最後找到一項乳癌的危險因子:即常吃薯條的人得乳癌的比率較高──每周吃一份薯條,將來罹患乳癌機率就增加27%,不過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其他的食物如熱狗和冰淇淋與乳癌的關聯,根據先前的研究報告得知,高脂肪飲食與乳癌也有關聯。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11月14日
公開
16

◎父母與子女的東西應區分清楚★多湖輝親子館 最近的家庭,親子間的界限似乎未劃分清楚。這種親子關係將會妨礙子女獨立,當然是不在話下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飲食。東方父母常分菜給孩子,或吃孩子剩下的東西,對更年幼的孩子,還可能先咀嚼食物再餵食。而歐美在這方面則徹底訓練,親子間的界線分明,絕不吃對方食物。 在日本、以前地方上有「箱膳」的習慣。這是說用餐時,各人使用自己的木盒子,盒蓋反面即可當桌子用,盒中有專屬的餐具及放置殘餚的位置,自己的飲食需由自己處理。 像這種「箱膳」習慣,不限於飲食方面,其他方面也都可參考利用。 孩子要區分人我,建立自我,應從區分父母和自己開始。如區分父母與孩子的東西便是方法之一。 因此,用餐需嚴格要求孩子處理自己的餐具、飯菜和剩餘的食物等。 有人說,給予孩子自己的玩具、自己的牙刷及自己的拖鞋,可促進建立自我。義大利幼兒教育之祖蒙特梭利教育法,即採取這種方式。這種方法是當孩子玩玩具時,從專用的玩具箱取出玩具到收拾玩具,完全由孩子自行處理。如此有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 孩子用的東西填上名字或自己保管整理玩具箱,一般家庭都能做到這類的訓練。 而現代父母容易忽視一點,就是父母的東西與子女的東西應分別管理,避免讓孩子隨便使用,否則將使訓練效果減半。 父母的寢室、食物、衣服及用品等,父母需自行管理,孩子絕不可接觸。如這般區分清楚父母與孩子的所有物,不相互混淆,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的必要條件。 ◎家中應佈置完全屬於孩子的空間★多湖輝親子館 一般說來,東方人對空間的觀念較模糊。這點與住宅條件當然有關。在歐美,廚房、客廳、寢室和起居室等,均按目的使用,但在東方卻混雜的使用,起居室也可用作客廳、寢室或餐廳。最近由於住宅條件改善,家人才大致一人一個房間。 然而,各空間並沒有配合使用人,做適當的設計或裝潢,所以父母為孩子的房間佈置了豪華的桌子或照明器具,而孩子卻到餐廳做功課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是缺乏使用自己空間的訓練與智慧的結果,對孩子來說,真正需要的並非獨立的空間,而是可安心玩樂和學習的空間,使自己處在這空間時,可表現自我。 有位女明星說過:「我需要能在那裡哭泣的房間。所謂哭泣的房間,是指可暫時逃避不如意的場所」。而家中佈置孩子可發洩情感的空間,是培養孩子獨立的絕對條件。 但不一定給孩子一個單獨的房間,也可隔出一角落。在這角落看不到父母費心思購買的東西,只有孩子心愛的牛奶盒,瓦楞紙或壓扁的紙杯等。 對空間感覺敏銳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地方沒有窗簾,也會用眼睛看不見的布幕圍起,在此享受自由。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不妨改用隔間,作成半獨立的空間。如此孩子自然會考慮,設計出方便孩子的格局。父母大可不必為孩子準備課桌椅,讓孩子親手訂製,反倒有助於孩子認清自我。 父母協助孩子製造空間,而不勉強區分孩子的房間,可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而且,准許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與父母的空間中自由來回。父母不需封閉孩子,只需給予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那麼孩子將能看清自己。 到了某一年齡,孩子可能會要求真正獨立的房間,這時應幫助孩子達成願望。孩子了解空間的意義而想獨立,與父母強迫給孩子房間,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當孩子要求屬於自己的房間,想確保完全獨立的空間時,表示孩子的獨立又向前邁了一步。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11月09日
公開
30

◎孩子應分擔家庭內的工作★多湖輝親子館 心理學家曾研究地震或火災等災害發生時,各家庭的應對情形,從中了解每一家庭成員角色及分擔的重要性。根據過去多數災害經驗報告顯示,平時即劃清丈夫、妻子或子女的角色,對面臨緊急狀況具有重大意義。 例如,平時就賦予孩子保管收音機的電池或蠟燭的責任,並督促孩子認真做到,到時自可成為寶貴的「戰力」。 這麼做另有一大意義。發生意外時,父母最擔心孩子的安危,所以孩子可能是造成阻礙父母行動的原因。可是如果平常分派孩子工作,一旦事到臨頭,孩子也會靠自己力量,努力想出脫困的方法,而且行動機敏。 如這般可幫助孩子在緊急時保護自己的訓練,宜趁早進行。縱然未遭遇困難,此一訓練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這方法除了用在處理災害,家中的工作或行事等,同樣可採用。要培養獨立而負責的孩子,應多給孩子身體力行的機會。 女作家K曾在雜誌上發表文章,談起孩提時代劈材、燒洗澡水的事。她劈材,她弟弟則負責燒洗澡水,鄰居看到這情形,紛紛表示姊弟倆的工作應該互換,然而她母親卻保持沉默,還是照原來的工作分配,到現在她仍由衷感激母親的態度。至於她的孩子,雖然是男孩,無論洗衣或燙衣樣樣自己動手,她的長男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時甚至自己準備飯盒。 孩子剛開始工作時,父母總會不放心,或乾脆代替孩子做。某動物園園長回憶說:「記得年幼無知時,常成為別人的累贅,但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會洗刷燈具、清掃院子和拔草等,與哥哥共同分擔家事。」孩子對負責的工作十分重視,父母可能覺得會添麻煩,其實,孩子可經由工作培養責任感與自主性。 以早晨起床疊被子來說,幼兒對這件工作定會感到困難,但母親卻不宜自己收拾,所以不妨讓孩子幫忙拉被子,當作是孩子分內的工作,並且每天確實做到。 從工作中,孩子自然可產生參與感。經過長年累積,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成為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