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5月30日
公開
2

◎以別人的看法作為管教基準,會使孩子不明善惡★多湖輝親子館 以前,我曾在某報紙的讀者投書欄看到一則發人深省的投書。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出門,由於趕時間,見四下無人,就對孩子說:「哎!這時候沒有車子來,也沒有人看到!」匆匆忙忙就想越過快車道,可是孩子卻回答:「媽媽!沒有人看到也不可以穿越快車道呀!」聽了孩子的話,她才猛然發現自己的觀念錯誤。 這位母親等於反過來被孩子上了一課。這時候,母親如果說:「沒關係!沒關係!」也就走過去了。可是這樣無異是在教導孩子,有時候違反規則反而有益處。 美國人類文化學者貝諾•迪克在他的作品《菊花與劍》中,將日本文化稱之為「恥辱的文化」,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所謂恥辱的文化,就是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自己的善惡基準,只要沒有人看到,什麼事都可以做。 因此,很多人常會這樣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會被大家笑哦!」、「好難看!」從這個說法可以瞭解,只要沒有人看到,什麼事都可以做。「難看」是因為顧及別人的眼光,只要沒有人在場,也就無所謂了。 這種以別人的眼光來責備孩子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而言是毫無益處的。聰明的母親一定會瞭解,「你這樣做,人家會罵你!」這種責備方法是錯誤的。因為這並不是告訴孩子自己的行為不對,而是因為會遭到別人嘲笑,所以不能採取這種行為。長久以往,孩子會非常介意別人的眼光,缺乏善惡基準,完全以別人的看法為準。 德國人責備孩子時,經常說:「只要是人,都不會這樣做!」這種說法就是告訴孩子,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身為人類,就不可以做出這樣的行為。這種判斷基準,才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 ◎教導畏縮的孩子,鼓勵的言詞反而會得到反效果★多湖輝親子館 孩子順利成長是父母最大的心願,也許是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活潑,所以常常有母親問我,他的孩子生性畏縮、態度消極、上課時明明瞭解,但不表示他已經懂了,因此功課不大理想,而且動作似乎也有些遲緩,怎麼辦呢? 為了矯正孩子吃虧的個性,一般母親常會鼓勵孩子,說:「振作精神」、「加油」、「你太沉悶」等,但是,對於畏縮的孩子來說,責備他,他會更畏縮;鼓勵他,會造成他的負擔,甚至個性更畏縮的孩子,命令式的言語,對他只會產生負面的作用,有時候,父母在別人面前,不經意地說:「這孩子太內向了,什麼事都做不好。」這類言語對他的打擊更大。 另外,有些母親會鼓勵這樣的孩子和其他活潑、大方的孩子遊玩,然而壓力和自卑感又會隨之而來,因為當其他孩子欺侮他時,他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從此躲在自己的殼裡,這樣一來,不但沒有達到「近朱者赤」的效果,反而更增加其自卑感。 處理這樣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為他尋覓一個不會受到不必要壓力的環境。曾經有位受同樣困擾的母親向我詢問解決的方法,我建議她,讓孩子和另一個畏縮的孩子在一個單獨的房間內玩耍,一個小時後,妳到房間去看看,妳會發現原來在學校不說話的孩子現在已經開口了,雖然說得不多,但是他們在一起畫畫、聊天,神情非常愉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是個性內向的孩子,彼此不會對對方產生壓迫感,所以較畏縮的孩子也能自然發揮潛在意識。經常如此,自信心就會大增,漸漸地,和正常的孩子也能自然相處。 不少例子顯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消極的個性會轉而為積極,所以,生性畏縮的孩子,不要以強迫性的言語鼓勵,而應該幫助他培養自信,才是正確的方法。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5月27日
公開
2

◎強迫性的學習,對孩子頭腦的發展有害無益★多湖輝親子館 前些時候,我和一群學生閒談,發現當場半數以上的學生小時候都學過鋼琴,我不禁對日本家庭鋼琴之普及感到驚訝。而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學生在談到自己學琴的經驗時,幾乎都表示「我是被強迫學鋼琴的」。 正因為他們是被迫學琴,所以學琴的體驗就變成一種不愉快的記憶,留在腦海中。有一位男學生甚至說:「我學了兩年的鋼琴,但是我很討厭鋼琴,因此,那段期間等於是強行把我拖到鋼琴前的母親,以及拒絕彈琴的我的戰鬥。」 除了鋼琴之外,近年來,不參加任何補習的孩子已經很少了,在我所認識的家庭,幾乎每家都有孩子在補習。 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的原因,因人而異。如果就促進孩子頭腦發達方面來看,這種學習有兩種效果,其一是讓孩子有一技之長,培養信心,而這種信心又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這在心理學上已經過證實。其二,培養出某種能力,會使孩子的課業成績更理想。也許有人認為學習才藝跟課業扯不上關係,事實上,這兩者都是在學習新事物,這點是共通的。 但是,如果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父母一味強迫只會帶來反效果。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是否有學習的意願。引導出孩子的興趣,是父母要求孩子學習之前應該考慮到的。 孩子是否有意欲、上進心,端看父母有沒有給予充分的動機。例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學習某些事物,並不考慮孩子是否感興趣,只是單方面認為「我們家的孩子已經四、五歲了,也該開始讓他學鋼琴了」、「我以前一直想做,卻沒有辦法做,最起碼也該讓孩子去完成!」如此這般強迫孩子接受自己不喜歡的事,孩子當然很快會感到厭煩。 對一個不熱中於學習的孩子說:「反正已經學了,就好好學!」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更不用說「學費很貴,你要好好學習」了。這種站在父母立場所發出的鼓勵,只會讓孩子卻步,反而減少了孩子的意欲。 關於這點,以獨創小提琴教育而名聞遐邇的鈴木鎮一先生的話,頗值得參考。他認為「讓孩子喜歡音樂的祕訣,就是從小不斷地讓他聽好的音樂。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拿起小提琴,自然會興緻勃勃地學,不怕苦,所以會有快速的進展」。 換言之,從小就接觸美好的音樂,孩子自然會瞭解音樂的樂趣,對音樂的關心也愈來愈強烈,所以一拿起樂器,就有不凡的表現。 由此可見,學習之時,重點在如何提高孩子的興趣,最好讓他看看其他孩子學習的情形,或告訴他學習的樂趣。 此外,孩子主動表示要做時,不要馬上開始,先等一段時期,也是個好方法。因為孩子往往有口無心,想什麼就說什麼,並不是真正想學習。況且,經過一番期待,可使孩子的興趣更為提高。 當然,即使孩子開始時興緻勃勃,也可能中途就厭煩了,所以,在必要的時候,也要稍微運用強迫的手段。而最基本的,還是讓孩子快快樂樂去做。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5月17日
公開
5

◎以男女有別的觀念將孩子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孩子的頭腦會硬化★多湖輝親子館 根據一九八二年五月總理府青少年對策本部所發表的「青少年與家庭」調查報告指出,現代的日本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態度,仍有九四.六%贊成「男孩子就要像男孩子,女孩子就要像女孩子」。 過去,男女角色應該分化是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我卻認為,孩子在小學低年級之前,不要灌輸他們男女意識,讓他們自然成長比較理想。 當然,我並非在此提倡女權至上。然而,太早灌輸「男孩子還玩洋娃娃,太奇怪了!」、「女孩子不可以頑皮」的觀念,很可能妨礙孩子的發展。事實上,還是有很多女孩子喜歡機械。 根據某位學者的說法,很多男性已經形成「五一%的男性,四九%的女性」的精神,而女性則相反。正因為男女精神構造只有一線之隔,所以能瞭解彼此的心理。 我想強調的是,孩子必須扮演各種人格角色,才能瞭解每個人的立場。美國的幼稚園,都準備了特定的空間,讓孩子扮家家酒,同時有真正的冰箱、床鋪以及扮演各種角色的洋娃娃,利用這種設備,以加深孩子對社會的認識。例如,讓孩子扮演父親的角色,使他們瞭解父親的立場。 我們都知道,在判斷一個人之前,絕不能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然而,父母卻常常用一個框框把孩子固定起來:「男孩子就要像個男孩子,女孩子也要像個女孩子」,如此一來,孩子的嗜好及關心的對象便會減少,甚至連頭腦運動都僵化了。 總之,不要太早灌輸孩子性別上的觀念,等他們到了小學三、四年級自然會瞭解男女間的不同。面對一個喜歡玩洋娃娃的孩子,也不必大驚小怪。在孩子的發展上,最重要的是不要限制他的可能性,盡量讓他體驗,培養有思想、有彈性的頭腦。 ◎責備孩子破壞玩具,不如幫助他修好 當然把玩具交到孩子手中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只有在剛開始時會加以愛惜,不到幾個月,原本漂亮完整的玩具,就支離破碎了,這就是孩子玩具的最後命運。 尤其是已經懂得鉗子、螺絲起子用法的孩子,常會把玩具上的螺絲卸下來,將玩具解體。而大人看到這些支離破碎的玩具,心裡當然會感到不舒服,因此就會對孩子說:「下次再弄壞,就不買給你了。」 孩子有一種充滿求知慾與好奇心,喜歡去瞭解周遭一切的動物。所以,喜歡破壞玩具的孩子,有的只是純粹為了知道玩具的結構,才將它解體。 筆者小時候,就經常和幾位同學去抓蝗蟲,把牠的頭扯下來,或拿青蛙來解剖。這種行為雖然殘酷,但出發點則是為了知道蝗蟲的頭和青蛙的肚子裡有什麼,也就是好奇心。而忽略了孩子的好奇心,一味責備孩子的破壞行為是錯誤的。 當然,如果孩子只是拿玩具出氣,或發洩自己的歇斯底里,那就另當別論。如果是基於好奇心,就應避免嚴厲的斥責,幫助孩子把解體的玩具重新組合,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孩子雖然會拆解,要組合回去卻不容易。而父母的從旁協助,不僅使孩子知道玩具的內部構造,滿足了好奇心,同時也養成了愛惜東西的習慣。 不要動輒要求孩子「不要把玩具弄壞」,否則,孩子會為了怕弄壞玩具,而不敢盡情地玩。事實上,透過敲打玩具,孩子的運動機能會自然發達。 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與他的成長有關,父母千萬不要去禁止,使孩子變得畏縮,應該讓他自由自在地玩。就這點而言,父母不妨多選購不易弄破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