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輕鬆一下

2005年02月17日
公開
1

吻仔魚五部曲 ★首部曲 老公為了替破病中的老婆煮飯,決定到傳統市場買材料準備煮海鮮粥「孝敬」老婆…… 老公:「老闆,今天有進新的魚獲嗎?」 魚販:「有啊!你看鱈魚怎樣?」 老公:「鱈魚…?可是我要煮粥哩!有沒有小魚?」 魚販:「煮粥呀-那吻仔魚最好了!』 老公:「吻仔魚?好吧!那…麻煩你先幫我處理一下,不用太麻煩,去頭去尾,再幫我切三段就好了!」 魚販:「……………」 ★二部曲 老公辛苦了半天,還是沒弄出一頓像樣的海鮮粥,第二天老婆索性自己到市場買來煮…」 老婆:「老闆,今天有比較新鮮的魚嗎?」 魚販想起昨日的經驗便說道:「有有有!才上岸的吻仔魚,粉鮮喔-而且,『整尾』煮來吃,味道更棒!」 老婆:「這樣啊!那……老闆,來兩尾好了,我要煮湯。」 魚販:「…人……人客……………」 ★三部曲 為慶祝親愛的老婆小病初癒,這對夫婦決定再到市場去買些魚回來吃吃…… 老闆:「今天有新鮮的魚嗎?」 魚販(哇!怎麼又素他們!):「喔,有有有!今天又有剛捕的吻仔魚-鮮的喔!」「更多條『整尾』煮來吃,味道更鮮美喔∼!」 老婆:「老闆…那來個十尾,順便幫我將魚肚拿掉,我不要魚肚啦!」 魚販:「…喔?…………」 ★四部曲 經過此夫婦的「買魚事件」後,魚販不禁感嘆「世風日下,教育失敗」 這時,看到一位看似有學問的老人來到了攤前,於是哩,魚販就語重心長的將那對夫婦的情況詳細道出… 老人:「唉∼,現在的年輕人也真是的,連這點常識也不懂…。」 魚販:「對啊!實在是造成我們的困擾!!」 老人:「怎麼會這麼無知呢!吻仔魚只要去鱗就可以了,那用這樣麻煩?」 魚販:「……………」 ★五部曲 在老闆經上述的體驗後,有天有位小姐來向他買吻仔魚.... 魚販:「小姐今天的吻仔魚很新鮮喔!」 小姐:「好,那幫我包二條」 魚販(自暴自棄):「那小姐你要不要切…」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14日
公開
24

◎父母表示不喜歡的事物,孩子也會厭惡★多湖輝親子館 性教育一直是教育上一大棘手的問題,許多父母從各種書藉中知道如何教孩子這方面的問題,這雖然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是,真正困難的並不是以什麼內容、以什麼方式來教導孩子,而是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應孩子的好奇心。 有時候,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畫面上剛好出現性愛的鏡頭,也許有些父母會很尷尬,偏偏孩子卻一直注意其進展,不時對父母提出疑問,感到難為情的父母便說:「你這孩子真麻煩!」、「小孩子不要東問西問的」。 有些孩子可能知道父母對這種問題難以啟齒,所以故意提出問題,讓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不過,多半的孩子還是基於好奇心,父母若以負面的言詞回答,恐怕孩子以後對性也會產生負面的感受。 一般有關性教育的書藉,都將不可告訴孩子性是邪惡的事列為重點。的確,父母一句隨便的話,「真令人討厭」,可能導致孩子的觀念錯誤。一旦觀念有偏差,要再灌輸正確的觀念,或許必須花費更大的心思;而且,孩子對性產生異常的好奇心,通常是因為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所引起的。 所以,為人父母者,絕不可說出「你這孩子真煩」、「小孩子不要問東問西」等逃避問題的話,不要以談性問題為尷尬的事,或是孩子對性產生好奇心時,表現出難以應對的表情。某位名作家有兩個年幼的女兒,一個唸小學、一個唸幼稚園,有一次女兒表示對男性的身體很好奇,他立即脫去衣物,以非常坦然的態度處理女兒的疑問,從此,女兒便不再對此感到神秘。 前面說過,性教育的教導內容不是重點,這句話並不是說,孩子對自己來自何處感到疑惑時,不以正確的知識傳達,只以「你是海鳥叼來的」來應付。不過,瑞典式、過於露骨的表達方式也不理想,最理想的方式是說到孩子能夠瞭解,好奇心能得到滿足便可以了。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14日
公開
28

◎命令孩子如何做不如反問孩子該如何做★多湖輝親子館 一般以為,教育是父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而不必管孩子的心情或意見。的確,教導孩子禮節或用餐時的規則,無論孩子是否願意,均需強迫學習。如進餐前的洗手習慣,就需先強迫孩子洗手,至於為什麼要洗手,則等孩子長大,了解衛生知識時,才告訴孩子原因。 但這種強迫教育,等孩子的年齡到某一程度以上便不太管用了。這程度大約是上幼稚園時,因這年紀的孩子自我已開始萌芽,雖然不了解父母的話,也不會聽從。所以與孩子接觸時間多的母親不免會嘮叨不停,若是孩子不聽從,將會更嘮叨。其實,這種做法並不聰明。原因是,指示太詳細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喪失幹勁。 關於這點,懷特與彼得這兩位學者,曾進行小團體的領導研究,結果非常有趣。他們把小團體的領導分為專制、放任及民主三種類型,研究因領導方式不同,團體成員有何改變。根據研究,專制型領導的團體,團體成員易失去幹勁。這表示專制型的人,無論做任何事,只指示細節卻不宣布最終目標,以專制方法領導全體,結果引起成員不滿。 相反地,民主型的領導下,每位成員均積極表現。民主型的領導一定明確告訴成員最後目標,各角色分擔或工作分配等,全部都由成員自行決定,而團體中的人動作十分協調,效率比專制型領導的團體更高。 任何人做事時,如果對方命令太詳細,必然會感到拘束無比。在美國,藍領階級的工作便是如此,每一細節都規定清楚,只要照規定做,大致上不會出錯。相反地,過去的日本較少發生這種情形,這點或許是支持過去日本經濟的力量。 由於每位員工均靠自己的頭腦工作,連改良機械工作也有成果,大眾都為提高工作效率而努力。這點是明白規定細節的美國所難以想像的。 凡是需活用頭腦的工作,均需相當的努力,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與其命令孩子做事,不如反問孩子該怎樣做,可促使孩子思考。雖然結果可能不符合父母要求,卻能培養孩子主動處理問題的能力。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07日
公開
26

◎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否則可能造成孩子表達能力不佳★多湖輝親子館 我曾經和一位以教授英語為職業的美國人談天,他說在他所教過的外國人中,最不習慣我國人士的英文會話,我問理由,他說:「你們國家的人對於文法非常熟悉,可是卻無法清楚地說出完整的句子,尤其很容易緊張。」接著他又說:「其實,只要肯大膽說出來,不管對錯,效果一定比戰戰兢兢的說話態度好。」 他繼續說:「遇到表達能力不佳者,我總是一面點頭、一面專心聽他說,希望能引導他說得流利一些;至於容易緊張、語焉不詳者,我一定絕對避免使用催促、打岔的方式引導他,『你到底在說什麼,一口氣說完,好不好?』這種只會引起負面影響的話,我更不會說了。」聽完他的話之後,我非常佩服他的指導理念。 或許這些敘述過於冗長,不過我的目的是藉此指導理念來提供,「我的孩子表達能力很差,常常搞不懂他想說什麼,真令人煩惱。」的母親一點參考。 除了剛學說話的孩子之外,一般小學低年級的學童,如果也有此毛病,多讓他接觸其他小孩,朋友廣泛之後,這種毛病自然可以改善。可是有些心急的父母,見孩子說話不清楚,便焦急地罵道:「你到底想說什麼,乾脆說出來吧!」父母的心意原是要矯正孩子的弊病,不過這種矯正法只會造成反效果而已。 因為語焉不詳的孩子,並不是內容不夠充分,而是緊張,所以才無法清楚表達,這和英文會話的例子相同,各位為人父母者應該知道,此時若指責他,說:「說明白點」,情形就會如美國老師所說的,孩子會更畏縮,更說不出話來。 想改善孩子語焉不詳的毛病,參考美國老師所說的「耐心聽對方說完」,是有效的。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指導理念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對孩子想說的事情表示有興趣,而且關心,認真聽他說完,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種愛可促使他產生「我得好好說清楚」的心理。 同時,一面聽他說話,一面點頭;以「哦!是嗎?」等稍微誇張的態度表示同意;對他表示「我很瞭解你所說的」,這些態度有助於孩子培養自信。 「嗯……今天……很生氣……老師」對於孩子意思不清的談話,應該表示「哦!」的關懷。「上體育課時,林大雄的鞋子找不到,嗯,不是我,老師在走廊找到了。」「哦!找到了嗎?」、「找到了,可是叫大家排好,是誰做的,沒有人,誰沒有做,大家都舉手,只有陳明明沒舉手,在哭。」、「哭了呀!」、「嗯,老師很生氣,很怕」、「哦!發生這樣的事情呀!」、「嗯,可是陳明明好可憐。」、「他挨罵了嗎?」說到這裡,內容大概清楚了。 這種一面接納孩子,一面聽他說的方法,是生活輔導常用的方法,稱為「接納療法」,邊點頭邊接受,使孩子能夠選擇語詞、造成有系統的敘述基礎,前面介紹的美國老師,就是從經驗中學習而來的。 其實,孩子模仿的能力比大人想像中的強,每天聽大人說話,久而久之,語彙便很豐富了。 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只是無法將語彙統一性地表達出來而已,為此責備他,就會使其自信喪失殆盡,所以,孩子不能清楚表達時,使用「接納療法」,引導他說出來,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矯正,充當他的忠實聽眾,待孩子產生自信之後,自然能夠學習更具良好的表達方式。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07日
公開
43

◎幫助孩子以「我」稱呼自己★多湖輝親子館 表示人際關係形態的指標之一,是稱別人和自己時的稱呼。德語及法語表示「你」的代名詞有兩種,就看稱呼的人與被稱呼的人之間的親密度而用法不同。相識不久的男女和情侶的稱呼當然不同,所以從兩人間的稱呼,即可了解兩人的關係如何。 至於孩子,則隨著成長經過各種人際關係的階段,稱呼自己或他人的方法也因而變化。而父母大部分也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對孩子的稱呼。幼兒時稱「寶寶」,慢慢長大後便改稱名字。也許有人認為,稱呼寶寶或名字不都一樣,但事實上,稱呼方法與孩子的精神發育有密切關係。 因此,如果孩子上小學後,仍舊以「小寶今天在學校玩棒球」或「小寶今天沒有把飯吃完」的語句說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可能還未獨立。反過來說,能以「我……」表達意思,則表示孩子的精神已獨立。 起初,孩子在各方面均需從模仿成人中學習行為。於是父母稱呼孩子「寶寶」,孩子也會這麼稱呼自己;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通常能分辨父母眼中的自己與真正的自己不同,自然會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而永遠無法離開父母獨立,只從父母眼光看到自己的孩子,則難以捨棄父母對自己的稱呼。如此說來,父母應幫助子女以「我」稱呼自己,否則孩子無法獨立,也無法產生自我。 換言之,父母宜趁早以名字稱呼孩子,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據了解,前不久前槍決的殺人犯A,成年後周圍的人仍稱呼他的小名——「寶貝」。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01日
公開
20

◎孩子犯錯,父母可以幫他處理,不過必須讓他自己道歉才行★多湖輝親子館 曾經有位國內的青年到巴黎去留學,不知何故殺死一個當地女學生,這位留學生的父親是國內某大機關的負責人,為了負起失教之過,最後宣布辭職,不知各位是否記得。 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犯錯還要父母負責,本來就是一件極不合理的事,況且,一位機構的責責人,他的責任應該是整個機關的運作情形。至於家人的行為與他的能力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可是我們的社會裡,「子不教,父之過」的觀念仍然盛行,如果某位名人的子弟犯了過錯,他就必須公開向社會道歉。 也許,反對這種做法的人很多,但是孩子犯錯,為他道歉,只說了:「媽媽替你去向××道歉,你以後可得小心哦!」的家庭卻不少。這可能是父母認為孩子還沒有負責的能力,必須由父母承擔過錯的思想使然,這種思想使孩子長大成人,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之後,父母仍然放心不下,一心一意要為孩子負責。以培養孩子責任感的立場看來,此作風恐怕是百害而無一利。 以盡量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好好相處為前提的國內社會,父母有時的確必須為孩子向人道歉,但是,真正想幫助孩子的父母,應該是除了尚無語言能力之幼兒外,其他年紀的孩子犯錯時,一概由他自己負責,父母只是從旁協助。 所以當孩子在社會上出了問題,父母可將它視為培養孩子負責任的好時機,絕不能對他說:「媽媽替你去向××道歉,你以後可得小心哦!」否則孩子剛剛萌芽的責任感又遭摘除了,終其一身,不過是個缺乏自立與責任感的廢物罷了。 當我旅居美國時,有一天一位四歲的小女孩在母親的帶領下,到我家裡拜訪,小女孩喝紅茶時,不小心打破杯子,紅茶濺得一地,母親用乾布擦拭過後,對小女孩說:「到伯伯那兒借個盤子,將玻璃碎片撿起,並且向伯伯道歉,說:『對不起,我太粗心了。』」那位母親自始至終都沒說一句「對不起,這孩子……」。 假說這種情形是發生在我們的社會裡,母親不但不讓孩子做善後的工作,反而自己以最迅速的動作整理,並且代替孩子說:「對不起,小孩子太不小心了。」這種教育方式,難怪孩子永遠無法培養責任感。 父母為孩子道歉,對方是收到了應有的回報,但是畢竟還是不是孩子道的歉,想要促進孩子的自立性與責任感,讓孩子自己道歉是第一個步驟。就像那位美國媽媽,教孩子具體做整理的工作,自己向人道歉。毫無原則地由父母為孩子承擔過錯,只會徒使孩子成為沒有魄力的人而已,因此,小孩子的責任應由孩子負責。 某位著名的作家,少年時代是名問題少年,據他自己說,造成他改過向善的動機是,當父親到警察局時,當他的面告訴警察:「我兒子所做的一切,讓他自己承擔吧!」聽了父親的話,他決定洗心革面。 一般父母在孩子被警察拘留時,一定會求饒,說:「我想我兒子不會做這種事」、「我兒子所做的一切,由我負責」,一味地袒護他,使他沒有機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作家的父親「我兒子所做的一切,由他自行負責。」的堅決態度,是教他脫離是非圈的重要關鍵。兩者比較,何者有益於孩子,相信父母應該能夠辨別才是。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01日
公開
31

◎開學典禮是最佳教育機會★多湖輝親子館 孩子就好比竹筍,一片一片脫去外衣而逐漸成長,拋卻父母保護的殼,成為獨立的個體。而教育的宗旨,即在教導如何脫去外殼。若是不把握機會教育,外殼自然會變硬,一旦剝殼,不免會千瘡百孔。 在此所謂的機會,是指幼稚園或小學的開學典禮,然而許多父母都放棄這機會,以至於孩子長大成人後,還脫不掉幼兒的殼。上幼稚園或小學後,生活形態當然和過去不同。如早上不能再賴床,晚上必須早睡,第二天早上才能按時起床等。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喜歡,均需養成一定的生活規律。如果能善加利用,即可促進孩子面對新挑戰。相反地,父母忽略這點,孩子的精神便難以成長。 加上小學以後,就得改變以前上幼稚園時父母接送的習慣,需一個人上學。藉此機會,可訓練如何通過馬路及學習交通規則。或者配合上幼稚園,訓練孩子整理放置玩具的地方,並告訴孩子:「你現在已經是大哥哥了,自己的東西一定要收拾好」,要求孩子整理身邊的各種瑣事。只要善加利用機會,孩子自能養成基本生活習慣,如換衣服、刷牙、用餐的禮節或洗手的習慣等。 以前的日本,常利用七五三紀念孩子成長。凡是三歲、五歲及七歲的孩子,均在參加神社的祭禮時完成重要任務。以三歲和五歲的孩子來說,頭綁白色頭帶、肩掛白色帶子,臉上則塗白粉乘坐「神幸之馬」。孩子當然可由此經驗、氣氛,感覺自己有如超人,能做別人所不能的事。這全是地域社會訓練的成果。 而現在可以上幼稚園或小學取代這種儀式。配合離開家中接觸外面的世界,不僅是外表的行為,孩子的心也能獨立。 父母本應擔任協助子女的角色,但最近的父母似未認清角色,不是照顧太周到,就是未盡到本分。 從幼稚園或小學的開學典禮上,可看出父母過度保護的情形。 為使想成長的孩子與幫助孩子成長的父母的心一致,雙方均需重視開學典禮。因為這是最佳的教育機會,所以親子雙方都要以虔誠之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