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4年12月27日
公開

◎孩子有意見時,讓他盡量發揮★多湖輝親子館 向父母進行「你如何教育孩子」的調查,一般父母總把聽話列為第一位,也就是說,溫順一直是社會推崇的個性,因此孩子有意見時,父母常常會指責說:「你不要太固執己見嘛!」到底溫順是不是理想的性格呢? 和以溫順為教育目標的父母比較之下,歐美父母以健康、禮貌等教育孩子是與我們社會相同的,但是歐美就是沒有溫順這一項,根據兒童教育專家研究,不僅英文中沒有溫順這個字,其他外國語言中,也沒有相當的字,沒有一個字能夠適切地將溫順詮釋出來,他們既然沒有這個概念,當然不會將它列入教育的項目之內。 那麼,為什麼只有我們才有這個詞呢?所謂的「溫順」是除了要聽話,不可耍脾氣,還必須順從別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得順從別人、不反抗他人,才是最理想的性格。 的確,踏入社會之後,溫順是避免和他人發生衝突、不會惹上司厭惡的法寶,尤其是女人將來結婚,順從丈夫,必定受寵愛,換句話說,所謂的溫順就是壓抑自己的個性、圓滑地過日子的性格。 以前為了先生、孩子、公司、國家,必須抑制自己的個性,可是這種個性是否還適用於今日的社會呢?實在值得商榷。 前面介紹過的奧地利心理學家指出,「溫順」的順從心理,是為自己找尋後路的心理,順從對方的話,就算萬一失敗,對方也一定會幫助自己的安心感和依賴心,這是意味著推卸責任、逃避責任的心態,因此,父母要求孩子溫順,只是幫助孩子培養不負責任的個性。 由此觀點看來,隨便責備孩子:「你要稍微順從別人一點嘛!」實在不是理想的管教方式,而且指責孩子不夠順從、將孩子的意見抹煞掉,也是不智之舉,特別是孩子積極表示意見時,絕不可以此言堵塞他,不然將會奪取孩子的自我主張能力和充實的幹勁。 假如你認為孩子的話太不像話,不可指責他,說:「不要老是說這些怪論調」,而應該以「這就是你的想法嗎?」的態度來對待,過後才說…「可是我並不這麼想」或「你意見中的○○有點錯誤」,以此方法將孩子的錯誤妥切地指出,如此才能幫助孩子腦部的發育和培養自立心,否則一味地責罵他,說:「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怪論調呢?」就如同告訴他:「你少開口,只要乖乖聽話,廢話少說。」一般。 每個人的感情、慾求不同,當別人問:「你要什麼」,回答說:「都可以」,一切依對方決定的人,並不好,應該要能清楚地回答說:「我要咖啡」或「我要紅茶」,這樣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獲得別人的信任。 能夠主張自己的意志,方能真正相互溝通,也就是說,能夠正確表現自己的需求,便能培養接受他人要求的能力,但是,若是父母一再強調……,這兩種能力即無法培養出來。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4年12月27日
公開

◎應讓孩子對客人做自我介紹,甚至讓孩子同席★多湖輝親子館 筆者訪美期間,有一次應邀到某大學教授在華盛頓的住宅,不巧教授夫人身體違和並未同席,只有一名大約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和教授一起迎接我,並參加晚餐。 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少年的態度。他和客人寒暄一番後,隨即有禮貌的做自我介紹,並對遠道而來的我,談到對日本的關心,而東京已躋身為世界大都市之一,從課堂中得知,近代技術精華均集中於此,他希望很快有機會去拜訪。他加入客人之間的談話,且適當的表達意見,更令人佩服。特別是他父親離席後,他率先提供話題,不會讓訪客們感到厭倦,儼有小紳士之風。 談到這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想起筆者的少年時代,每當客人來訪時,總是躲在門後偷看客人是否帶禮物來,相較之下,簡直有天壤之別。依筆者之見,孩子的心智年齡與時代或國家無關,關鍵是在教育成功與否。再優秀的孩子,突然面對母親身體不適的狀況,只是經過惡補,也無法應付自如。大概是平時多次和客人同席,累積經驗得來的。 一般以為,孩子應該永遠天真無邪,沒有圓熟的處世技巧,才是自然的樣子。所以對美國的小紳士敬而遠之,認定他們不可愛。但孩子再可愛,仍要長大成人,總有一天必須克服不成熟,不再天真無邪而可愛。 倘若我們一直視孩子是可愛、無知而脆弱的,孩子必然無法在成人的世界中生活,學習生活的智慧、技巧或精神。這點成人應付全部的責任。 現代父母似乎都不重視教育孩子如何過社會生活。想要孩子積極融入成人世界,早日成為成熟的人,就須視孩子為成人。首先,應讓孩子參與社交生活,讓孩子面對而不逃避。 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使孩子接見父母的客人。家裡有客人時,絕不允許孩子不關心,或任由孩子逃走藏匿,最好是讓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另外,可配合年齡,要孩子求做自我介紹,甚至要求孩子和客人同席。 剛開始時,孩子可能會感到拘束,但經過幾次訓練後,情況自然會改善。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4年12月13日
公開
13

◎管教孩子時,絕不可撒謊 在人潮擁擠的百貨公司或餐廳中,常見孩子吵鬧不休,母親為了使孩子停止哭鬧,想盡各種辦法,而辦法中有時是令人覺得奇怪的,如撒謊。 我所尊敬的某大學教授,在其著作中談到,他曾經在火車上看見一位母親為使孩子停止哭鬧,而用撒謊的方法,結果失敗了。 車上有位大約五歲的孩子,吵著要吃香蕉,媽媽不願意讓他吃,隨口說:「哪有香蕉」,孩子卻看到架子上的香蕉,說:「香蕉、香蕉」,媽媽沒辦法只好說:「你這孩子,真拿你沒辦法,只有這一次哦!」然後拿出香蕉。 可能各位讀者也見過這種情形,面對想要某種東西而哭鬧的孩子,父母大多束手無策,而說:「哪有××」或「早就丟了」。 偶爾撒撒謊確實能夠解決問題,可是以管教孩子的立場來看,撒謊對孩子只有害處。 尤其是「哪有香蕉」的撒謊,起先拒絕孩子,後來還是順從孩子的要求,更是糟糕。也許這種方法是解決了當時的問題,但是這種無法堅持到底的謊話,孩子會認為媽媽隨隨便便、毫無權威,從此便不再聽話了。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以道理說明,使他收回要求,而只一味地想忽視其要求的結果。 「剛剛吃過,現在又吃,可能會吃壞肚子,等一會再吃,好不好?」或「回家再一塊吃,好嗎?」以正當的理由拒絕孩子,孩子才會覺得自己的要求可能太過分了,不然,孩子以為只要哭鬧,要求就會被接受,漸漸地就會成為任性的孩子。 而且,父母以謊話拒絕孩子,而謊話又立刻被揭穿,這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不好,除了有失父母的威嚴之外,還會造成孩子「雖然我不願意,但是不得不接受」的自暴自棄的態度。由此可知,以道理說服孩子放棄要求,和以強迫的手段教孩子放棄要求,對他將來的影響非常大。 在我們的社會裡,不知是何種原因,一般父母羞於在人前管教孩子,因此,常常為了解除當時的困窘,隨便編個謊話騙他,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不管是否有人在場,都應該善加管教。 當然說服孩子樂意接受你的意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為了說服孩子,給予孩子能滿足其要求的條件,是很有效的。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剛剛吃過」或「回家再一起吃」,則是給予一段時間後,或與家人一起吃的條件,這種有條件的答覆,孩子慢慢地會學習忍耐。 如此反覆下去,孩子最後總會瞭解父母的拒絕是有原因的,同時也瞭解了別人的立場,漸漸地便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求了。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4年12月06日
公開
2

◎別人一句話勝過父母一百句★多湖輝親子館《責備孩子的技巧》 有些母親會因「孩子吵吵鬧鬧的,不好意思帶到別人家去。」的確,帶孩子到人家家裡作客,孩子吵鬧,對母親而言實在尷尬。然而對孩子說:「到別人家裡,應該乖一點。」並沒有用,因為孩子知道在別人家裡,頑皮一些,母親也不會對他太嚴厲。 而且在這種場合下責罵孩子,對方常會袒護道:「不要緊、不要緊,不要罵他。」孩子瞭解大人的心態,因此每次到別人家,總是特別吵鬧。 遇此場合,不要指責孩子,利用對方之口是最好的方法,「在你們家允許小孩子這樣吵鬧嗎?」他當然不會回答:「我才不允許呢!」可是從對方的表情態度,孩子應該瞭解對方並不喜歡他胡鬧,待孩子有此心理之後再說:「你看,在這裡是不許你這樣吵鬧的。」像這樣以對方的規矩來管教孩子,孩子會比較懂得禮貌。 別人的話比父母的話更容易使孩子感受到社會生活,母親教導孩子時,若是特別強調那是別人的想法,則孩子的心理會稍感緊張而聽話。由此可知,帶孩子到別人家拜訪,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了解孩子這種心理之後,多帶孩子到親友家作客,讓孩子有學習社會禮節的機會,不過事先應該和對方約定,一起管教孩子,由主人決定規矩,按規矩實行,效果一定很好。例如,孩子在沙發上亂蹦亂跳,就可以讓主人來判斷那種行動的好壞,相信孩子會順從主人的意見。 然而,管教孩子的主要權力當然還是在於父母,而非別人,為了避免孩子不聽話,偶而利用別人的一句話,勝過父母一百句。 ◎即使夫妻想法不一致,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多湖輝親子館《責備孩子的技巧》 母親決定在孩子生日過後的聖誕節買一樣孩子心愛的玩具給他,可是父親覺得這樣做,對孩子太委曲了,想在孩子生日時送給他,於是夫妻便吵架了,這種情形相信你們常常看見。 像這樣,夫妻之間為教育孩子而意見衝突的家庭很多,很多母親會因此對孩子說:「你爸爸太寵你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好好管教你,但是你爸爸太寵你了」,孩子會因而不聽話。 原則上,管教孩子,父母的意見應該一致,否則孩子不知聽從哪一方、覺得非常困擾,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孩子,無法分辨誰對誰錯,所以父母的意見一定要相同。例如,歐美各國,當孩子踏入花園,任何大人都可以管教,他們整個社會管教的基本態度相同,孩子當然有順從的標準,反觀國內,總是為孩子辯護說:「還小嘛!」對於孩子違規的行為常加以容忍。可是,正確的管教方法是,不行就是不行、堅持原則,假如能抱持原則,抱怨「你爸爸太寵你」,是可以的。 不過,孩子到達小學低年級左右的年齡,除了基礎方面的管教之外,其他方面的管教,父母的意見不一定要完全一致。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讓他們感到父母意見不一致,他才會知道原來每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是不一樣的。 歐美的父母給孩子零用錢時,媽媽會說:「不可隨便花錢」;爸爸卻說;「錢要用得有意義」,其實孩子也懂得這些道理,知道「不可任意花錢」,但是當他需要某種物品時,他會想「爸媽應該不會反對」,再配合自己的價值判斷、意志決定,從幾種選擇中決定出正確的答案,有時甚至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些都是夫妻意見不一致所培養出來的,不過話雖如此,夫妻之間仍應注意一點,絕不可在孩子面前指責任何一方,否則孩子會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