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3月07日
公開
6

◎否定孩子將來的成就,親子關係即告徹底崩潰★多湖輝親子館 親子之間若無信賴關係,不但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毀了孩子的前途。 例如,父母表現出不信任孩子的態度,便是破壞親子關係的表現,典型的例子就是,批評孩子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容貌、資質上的缺憾;以傷害人格的言語責罵孩子;摘除孩子希望的萌芽等三項。 這三種情形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同時有一點是必須絕對禁止的,絕不能對他說:「反正……」來否定其前途。 訪問行為不良的青年男女,他們多半是遭父母冷漠,想爭取父母的關心,反被父母以「反正……」的否定言辭駁斥,才踏入歧途的。 無論孩子年紀多大,前途一旦被父母否定,打擊將會相當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這種打擊更是無法形容。只是,礙於父母擁有絕對性的權威,不會立刻採取具體的不良行動,但是負面的影響,是無可抹煞的。 當我們遭遇困難時,支撐我們渡過難關的,常常是「明天一定會更好」的希望。有關希望,以前已經說過,小時候我是一個成績不好、行為不良的劣等生,但是我卻從未因此而挨母親罵,母親只是告訴我,「將來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 當時我對母親的話半信半疑,踏入社會後,沒想到這句話卻成為我的救命丹,每當困難發生時,它總是發揮它的效用,讓我渡過難關。所以,父母必須留意,你們的一句話,無論是好、是壞,對孩子的影響可能都是終身的。 以此觀點看來,即使是開玩笑,也不可以提到負面的言詞,多說「雖然功課不怎麼樣,但是將來的成就一定很大」等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話,表示對他的信任,是每一個父母應盡的義務。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3月07日
公開
17

◎利用看電視節目時教育孩子★多湖輝親子館 近年來,電視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已成為各界嚴重關切的問題。然而現在電視普及,已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根本不可能為此而銷毀電視。既然如此,不妨積極利用電視教育孩子。 其中一種方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觀賞節目時,父母經常提出類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的問題,促進孩子思考。 筆者以為,讓孩子看電視而不思考,就好像看棒球賽時坐在捕手後的看台一般,往往只能看到一面。有位學生批評筆者一位任職教授的朋友:「你常坐在捕手後的看台,所以看不清楚三壘或一壘。」身為學者或理論家,遭受這樣的批評,是該自我檢討了。 記得筆者剛就任小學校長時,最大的困擾是必須面對現實問題,只在紙上談理論根本難以應付。這也是「坐在捕手後的看台」的缺點。而坐在電視機前的孩子,很可能結果只會選台而已。 有鑑於此,和孩子一起收看節目時,有必要問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辦?」等問題,藉其中人物的問題,訓練孩子的判斷能力。這有如坐在捕手後看台的理論家或評論家,改坐到實踐家的位置。 一般人觀賞電視節目時,情感通常會隨著劇中主角的起伏,或哭、或笑。其實,最重要的是從理性的觀點批評主角。 透過這種發問,孩子將能經歷實際上無法體驗到的豐富經驗。這同樣是培養孩子判斷力的方式。 無論是戲劇或小說,都是模擬體驗的道具,從中可體驗各種事物。 某位作家就常利用前述的發問法。他在書中談到,與孩子一起看電視劇時,總不忘模擬劇中的角色。以古裝劇來說,他就詢問孩子:「提著沉重的珠寶箱還跑得動?」、「一兩等於現在的多少錢?」等問題,這種問法與先前的模擬體驗雖然不同,但利用電視教育這點卻一致。因此,在強迫孩子關掉電視以前,應先考慮如何利用它教育孩子。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3月01日
公開
25

◎含有不再理會的意思的話,對孩子是一種致命傷★多湖輝親子館 最近時常發生小學生自殺的事件,令人感到難過,根據報導,他們自殺的原因是「受父母責罵,感到……」,很多父母見此報導後,對於管教孩子產生恐慌。 假如孩子不聽話,或成績不好,即使是主張愛的教育的時代,也應該給予適當的指責。 不過,絕對不可以說出威脅的話,如「媽媽再也不要你了」、「你走吧!」當然,話雖如此,但是父母一定不是真的有此想法,然而,孩子卻信以為真,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前面提過,孩子出生以後,內心深處就隱藏著一種「沒有爸媽就無法生存」的不安感,這種不安在心理學上稱為「基礎不安」。 有位音樂評論家,在其回憶錄中談到,他從小生長在一個完美的家庭裡,從來沒有任何不幸或令人不滿的事情發生,可是他經常感到一股莫名的不安,似乎有一個陰影籠罩在他身上、令他覺得恐懼、無助。他的情形正是懷有「基礎不安」者的心理表現。 也就是說,孩子的潛意識裡存著一種可能遭父母遺棄的恐懼感,因此,「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便成為他們的致命傷,內心深處的那份不安恐怕不是大人可以想像的。 將「基礎不安」比喻成土壤、擔心遭父母遺棄比喻為種子,在父母威脅的養分供養下,不安感會逐漸茁壯,到達無可挽救的地步。即使沒有發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安感也會造成孩子精神無法集中、功課退步、性格憂鬱等不良的影響,如果你不願你的孩子遭遇這種命運,就不要對他說這些會傷害他的話。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3月01日
公開
30

◎避免給予孩子完整的答案★多湖輝親子館 孩子對某事存疑時,表示孩子的頭腦活動十分活躍,是訓練思考的最佳機會。這時,是要善加利用這機會還是讓孩子半途而廢,全看父母的態度。 有一種情況是,父母對孩子發問感到高興,於是就詳細回答,如此便剝奪了孩子難得的思考機會。 某位劇作家曾寫下他幼時的回憶。他說在夜市看到魔術表演,因喜歡表演的玩具而央求母親買下,卻被母親一口回絕了。但他耍賴不走,母親只得照他的意思做。回家後他興致高昂地嘗試,果然不出他母親所料,就是不會操作,終於忍不住請求母親教他。而他母親只是淡淡的回答「我不會」,然後直視他的眼睛。他還說,從未看過母親這麼冷酷,眼淚差點掉下來,但皇天不負苦心人,總算發現了魔術的祕密。 如果當時他母親照他要求回答,相信他自己發現祕密時的喜悅會減半。當初他不顧母親勸告,堅持要買下魔術玩具,買回後卻不知如何操作,當然要由自己負責。就這點來說,他母親是位優秀的教育家,也是位出色的心理學家。 歸納心理學家曾實驗研究「中斷課題的再行傾向」。結果顯示,某一課題還未解開而半途中斷時,心理會更緊張,想要解題的欲望也比以前強烈。如看推理小說被中斷,想獲知結果的心情也就更高昂。推理小說或電影宣傳便常利用這種心理,把故事說一半,留下結尾以刺激讀者或觀眾的心。根據此一理論,對孩子的疑問,不要給予完整的答案,留些問題讓孩子思考,孩子將會更熱中的解開問題,前述劇作家的母親,並非採取中斷回答方式,她一開始就沒回答好奇心強烈的孩子問題,絲毫不搶奪孩子尋求答案的機會,因而促成孩子得靠自己解答。 對孩子的疑問可用這方法應對,以養成孩子自行處理問題的習慣,成為個性獨立的孩子。

《頭腦啟蒙的技巧》

2005年02月21日
公開
30

◎ 強迫學習,對孩子的頭腦是一種虐待★多湖輝親子館 二十世紀可說是有史以來「才藝教育」最盛行的時代。很多父母大概是被「才藝」這個字眼唬住了,相信什麼都去學習,可使孩子多才多藝;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錯誤。 認為孩子愈早學習愈好,所以強迫孩子去學英文、學鋼琴,甚至要求剛進幼稚園的孩子學數學、國語、珠算——為人父母者這種熱中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但這種強迫性的學習非但談不上促進孩子發展,反而會產生反效果。 前些時候,一位憂心忡忡的母親來找我,她說;「我的孩子最近精神很差,很消極,做什麼事都沒有興趣……」原來,這個四歲大的女孩子,一個星期學二次畫、二次鋼琴,還要上二堂英語會話。 這種密集的個人教育,實在令人咋舌,不要說身體受不了,連頭腦都會疲倦,不但得不到學習效果,恐怕連玩的興致都沒有了。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他的才能才會有進展,並且培養集中力。如果依大人的興趣、嗜好,強迫孩子去學習,對孩子而言,除了身心的虐待外,什麼效果都沒有。 尤其是比較神經質的孩子,對每一件事都很用心,因此疲勞度會更增強。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消極正是孩子對自己頭腦受虐待的一種無言的抵抗。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21日
公開
24

◎絕對不可指責孩子的容貌或資質等不可改變的事實★多湖輝親子館 大家都知道,作家佐藤愛子是二次大戰以前,轟動一時的作家佐藤紅綠的女兒,據她自己說,年經時候她對文學毫無興趣,幾乎從未看過小說。 後來,促使她成為作家的原因是,二十七歲離婚後,迫於生活,不得不嘗試寫小說,而造成她對文學完全投入的關鍵卻是父親的一句話。有一次,父親回覆她的信,信中提到:「妳的文筆很不錯。」就是這句話,使她在逆境中,有如汪洋中抓到浮木一般,成為她的精神支柱,支持她勇敢邁入文學領域,如今,她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獲得了直木獎。由此可知,父母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一個人當自己的能力受到肯定時,便會想發揮潛能、繼續奮鬥,尤其是受到權威者的肯定,效果更是強烈。以佐藤愛子來說,指引她走向文學世界及努力奮鬥的原動力,是對父親幾近崇拜的情感所激發出來的。 以促進孩子發揮能力的立場來看,父母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反過來說,未考慮孩子的資質,一味地加以責罵,所導致的反效果也一樣很大。例如,「怎麼搞的,腦袋這麼笨。」、「的確,你的資質是不如人。」許多母親常常喜歡用這種口氣責備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得到負面的暗示效果,逐漸喪失自信、認為自己真的很笨。 一般來說,父母的指責多半是負面的暗示,而且又沒有理論根據,輕蔑孩子的意思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實在令人感到遺憾,「你怎麼這麼笨」,意思是說「你的天資很差,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補救。」這種暗示對孩子是殘忍的,尤其孩子事事以父母為權威,受到權威殘酷的批評之後,自己的人格似乎也被否定了,從此對自己毫無信心。 不僅天資,「你的鼻子蹋蹋的」、「你的皮膚太黑了」等有關容貌的批評,對孩子也是一項嚴重的傷害,因為容貌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某一著名的評論家,小時候常常成為姊姊對比的對象,姊姊長得比她美,因此母親常對她說:「奇怪,妳怎麼和姊姊一點都不像呢?」從此,她對自己的容貌有強烈的自卑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她回鄉下渡假,祖父見到她之後,疼愛地說:「這孩子真可愛,滿討人喜歡的。」聽到祖父的讚美,使她信心大增,從此時時努力如何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假如沒有祖父的那句話,任憑她有多大的天賦,在自卑感的困擾下,她永遠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由此可知,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父母絕不能以資質、容貌等無法改變的事實來諷刺孩子。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想見,提起孩子幹勁的要訣是,不可否定孩子,應該不斷肯定其能力、常常暗示他說:「很不錯,再努力一點會更好。」待孩子提起幹勁後再給予具體的指示,如「這裡應該這樣子比較好」,如此一來,孩子便知道問題所在了,而且也知道以何種方法解決較好。 其實,稟賦優良者成就不見得比人高,因為他不一定能夠充分發揮潛力,能否讓孩子發揮潛力,關鍵就在於父母常說的是「你很聰明」,還是「你真笨」來決定了。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21日
公開
34

◎父母不宜搶先為孩子表達意思★多湖輝親子館 按照某位兒童心理指導專家表示,對教養孩子感到困擾的母親,都有一顯著的傾向。心理醫生想探索孩子煩惱的深層心理,即對孩子提出各種問題,當孩子試著想努力回答時,母親卻主動替孩子回答。孩子的母親可能自以為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這種想法卻足以啃蝕孩子的心靈。 孩子對於心理醫生所提的問題,先看母親的臉色,母親回答,孩子也跟著點頭。但請求母親離開房間,只有孩子與心理醫生面對面時,孩子將會逐漸開啟心扉,說出心裡的話。這點是母親難以想像的。孩子最大的煩惱,是自己的意思未受重視,而常要聽母親的意思,當然會產生問題。 上述情形帶給教養孩子很大的啟示。假設我們外文能力差而單獨出國旅行時,精通外文的翻譯整天寸步不離,雖然和外國人交談十分方便,自己的意思卻未必能傳達給對方。因此,不如用比手畫腳再加上身體語言,一手拿字典查閱,一句一句拼出句子,反較能傳達真正的意思。 搶先為孩子表達意思的母親,充其量不過是扮演翻譯的角色。若想傳達意思給對方,必須自己開口,縱然是要一邊查字典,也要靠自己的語言和對方交談,不然對方不會了解你的意思的。有關這點,可從各種場合獲得證實。 當孩子努力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若是父母搶先替孩子表達或擅自為孩子表達,無異是否定了孩子的努力。孩子無法順利的自我表達,父母難免會著急而想代替孩子發言,但如此對孩子反而無益。 父母不曉得孩子想說什麼而著急是難免的,但搶先為孩子說,將有礙孩子獨立。倘若經常如此,孩子把傳達意思的行為交給父母,終會成為凡事聽從父母,消極而軟弱的人。無法自由自在談話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代替自己發言的翻譯,也不是父母自作主張,而是需要能耐心等候自己傳達意思的父母。因此,父母必須等待孩子正確地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在此之前,務必要保持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