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草莓璇ㄉ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1月24日
公開
9

◎孩子口出髒話,不要責罵,以文雅的言語對應就能矯正★多湖輝親子館 聽見孩子罵:「混蛋」,一般父母總是加以制止,在報章雜誌上的解答專欄裡,也常見父母投書請教「如何禁止孩子口出穢言」。 可是我卻認為孩子說粗話,並不是一件值得父母擔憂的事,真正嚴重的事是,「不可以罵粗話」這句話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孩子說出平常家庭不曾使用的粗話,表示孩子的人際關係已經擴展到某一範圍了,並且也反應出其成長的情形。很多母親認為優雅的談吐是教育上的一個重點,但是人際關係也是教育的重點之一,而且,並不是只有文雅的言語才是語言。 我有一位學生,現在已經在某一所小學任教,他告訴我「八點全員大集合」這個節目一定要看看,每個禮拜一他都將這個節目中,令人捧腹,或有趣的詞句運用於課堂上,這些詞句通常都是粗魯的詞句,學生聽完之後,精神還是很好,因為他們正等待老師說下一句有趣的話,就這樣,課程進展非常順利。孩子為什麼都上了老師的當,專心聽講呢?其實道理很簡單,老師將自己的立場置於學生的立場,避免使用強迫或指導的方式教書,孩子自然自動自發去學習了。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語言與世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以此為傲,而不瞭解孩子這種心態的父母,將孩子自認為屬於自己的語言視為粗話,這表示父母正介入他們的世界裡,縮小了他們的世界。據說某個幼稚園裡,有些小朋友因為家長灌輸他們優雅談吐的觀念,因此無法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雖然父母不能教孩子粗話或髒話,可是像那位老師一樣,用通用的語言來溝通,不但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親切感,同時也能加強親子的關係。 孩子說髒話,父母不必擔心,因為到達某一年齡後,他們自然會矯正,父母只要以文雅的言語對應,讓他們知道父母有父母的世界,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待他成長至某一階段,就會漸漸走入父母的世界。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1月24日
公開
15

與孩子玩遊戲時應認真輸贏★多湖輝親子館 玩象棋、撲克牌或比腕力等遊戲時,有的孩子輸了就會哭鬧。像這樣的孩子若是打敗對方一定會很高興,所以成人和這種孩子玩遊戲時,往往會故意輸。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取悅孩子。對成人而言,遊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可是卻佔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從遊戲中學習的知識,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深遠的影響。 比方說,父母基於同情讓孩子得勝,孩子也許會以為自己有本事,但大部分都能感覺出是父母有意退讓。因此,如果父母經常輸給孩子,孩子自會期待獲勝,並認定父母應該輸,因而養成依賴的習慣。如此一來,會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希望別人為自己犧牲,卻不知關懷別人。 藉由遊戲的輸贏養成依賴的孩子,將來遭遇困難時,很可能沒有勇氣面對。能表現實力的遊戲,大致可區分兩種結果,一種是對方能接納你的柔弱,另一種則是對方手下毫不留情。 那麼,將來到社會上碰上殘酷的考驗,自然會想起家的好處,而想逃入其中。依賴別人,把世界分成自己和別人的人,除了家庭外,也常逃往其他避難場所,否則就無法繼續生存。 假如你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這種人,就須拋棄遊戲不必太過認真的想法。無論是講究機運或注重實力,如圍棋、象棋等的遊戲,父母均需認真輸贏,即使孩子實力不夠,也應禁止禮讓。 筆者有位熟人教孩子玩撲克裨,玩法是大家所熟悉的「接龍」。他們互相約定,任何一方輸了,都要付給對方一百元。相信有人會反對這種類似賭博的玩法,但他卻表示,剛開始時,孩子的牌藝不精,不斷輸錢,幾乎輸光了零用錢。後來孩子認真學牌,結果後來居上,最近技巧大有進步,反倒贏回不少錢。他說,這麼做是為啟發孩子,社會非常複雜,並不如贏一百元般簡單。這種方法雖然欠妥,效果卻很不錯。 像家人這樣親密的團體,也需維持嚴格的關係。如果能趁早讓孩子明白這層關係,孩子以後面臨更嚴厲的試煉時,就不會畏縮,而勇於接受挑戰。

《責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1月17日
公開
18

◎讓孩子自己判斷安全與否★多湖輝親子館 據一位滑雪專家說,滑雪時所發生的骨折事件,並非全在需要高度技巧的陡坡發生,反而是任何人都能隨意滑溜的緩坡發生。另外,消防人員沒踩到踏板而墜落的例子,也都是在接近地面時才發生的,為什麼?原因是緊張的情緒鬆弛後,注意力渙散,可見讓孩子經常處於「安全的環境」下,並不是一件理想的事。 孩子上學之前,媽媽說:「等一下,東西是否帶齊全了,媽媽看看。」這種情形可說是讓孩子一直處於安全環境的典型例子。不讓孩子遺漏攜帶物品,固然很重要,可是培養一種好習慣,必須由孩子本身去經驗,即使因此而發生失誤,也沒有關係。 孩子為自己準備學校用品,可是知道媽媽會再檢查一遍,因而造成「反正……」的心態,於是不能集中精神,做事不專心,更因而永遠無法培養自立性。 有一點我覺得很疑惑,為了預防交通事故,父母師長總是讓孩子著黃帽、撐黃傘、集體上學,表面上看來,交通事故的確減少許多,可是這只是治標而非治本的方法,以孩子的立場而言,經常處於安全的環境下,遇到危險時,反而喪失保護自己的能力,所以,整體來看,這種方法根本沒有辦法培養預防交通事故的能力。 前面已經說過,讓孩子嘗試失敗,才能助他成長,假如孩子時常忘了攜帶物品,讓他自己做備忘,在整理工作結束之前,再確認一遍。像這樣,讓孩子本身判斷或負責,是最重要,父母若是一味地幫忙,對他只有害處。 若以重視孩子的安全為理由,父母一再干涉他的生活,他一定沒辦法養成自立的個性。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1月17日
公開
25

盡量帶孩子參加親友的葬禮★多湖輝親子館 大多數孩子對死亡缺乏正確的觀念。有一次,聽到好友的女兒說:「我死後要住在墳墓裡」,引起在場的人大笑。孩子總以為死亡是人生的延長,因此從不會想到父母會離開人間,認定一生都能依賴父母。 有位知名作家就不忌諱談死亡。例如她將出國旅行前,一定不忘告訴孩子:「萬一發生空難我死了,你們必須相依為命」,很明白的指示孩子。話中是指出父母終有和孩子死別的一天。 這位女作家的母親在她二十六歲那年去世,因她根本不曾想過父母死亡的事,母親死時令她非常傷心。於是她儘可能不讓孩子嚐到這種痛苦。 讓孩子早點面臨死亡的事實,是幫助孩子獨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不妨找機會帶孩子參觀親友的葬禮。如不久前還疼愛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或外婆,而今卻與世長辭,讓孩子目睹他們永遠安眠地下的情形,孩子就不會視死亡為抽象物,而可具體感覺,父母終有一天也會去世,而自己仍需生活下去。趁早做好這種心理準備,有助於孩子克服困境。 猶太人孩子問「死後將到哪裡」,通常會回答孩子「死後一切都結束了」。猶太教不相信有來生,也是在暗示孩子目前活著的重要,使孩子了解生命只有一次。 帶領孩子參加葬禮,目的在使孩子親睹人生的軌跡,體會生命的可貴。 另一位知名作家,幼小時曾和父親一起去參加葬禮。死者是他父親的同事,一位為救人而溺死的水手。 當他看到慘白的屍體時,父親一面告訴他死者的英勇事蹟。以後他父親突然去世,令他想起那位水手死去的樣子。他說:「父親和我的關係絕不因死而斷絕,父親的精神將長留在我心中。」 使孩子面對死亡,可激發孩子思考人的起源。 由此可產生生存的耐力與責任感。對現代被過度保護而成長,或者遭遇挫折即想自殺的孩子,應多找機會教育死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