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Taku's grandpama

我是退休的醫生,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我是退休的醫生,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選好醫生看好病(1)

2011年04月22日
公開
33

已經是發生在拾多年前的事了, 但我至今仍然記得非常清楚: 就是在小學(中師附小) 畢業50週年的同學午餐聚會上, 由於老同學們各奔前程, 多年沒有碰面, 所以見面後, 大家閒話家常, 著實親熱. 坐在我餐桌旁邊的劉同學, 是位建設公司的老板, 他在用餐時向我抱怨, 最近他食慾不振, 体重下降, 也很容易疲倦. 他曾去找認識的開業醫, 抽血檢查發現 肝指數較高(GPT>200), 雖然有吃藥治療, 但還是沒有明顯改善, 所以問我, 有沒有認識台北大醫院的權威肝膽科醫師, 幫他介紹. 我拍拍胸脯, 向他保証會介紹給他 國內最具權威的肝膽專家(名字我就不提了). 他聽了很高興, 馬上就向我請教這位醫生的大名, 萬萬想不到的是, 他聽了名字後, 臉色突然一沉, 用很不屑的口氣說: 「如果是這位庸醫, 那就不必麻煩介紹了」. 我當時有點錯愕, 甚至覺得這位同學非常沒有禮貌, 好心想介紹台灣數一數二肝膽方面的權威醫生給他看病, 居然落得了這樣無趣的下場, 實在是一件十分意外和遺憾的事. 由於時間還早, 我詳細的詢問劉同學, 他才忿忿不平的告訴我事情的經過. 原來他早就認識這位肝膽科的醫師, 5年前, 他太太也是因為肝臟不好, 到處求醫, 後來 聽人家說這位醫師, 醫術十分高明, 所以不辭辛苦, 好幾次帶著太太, 早上3點鐘就坐車到台北的某家大醫院, 排隊掛號, 就是要等著給這位醫師看病. 甚至還因為彼此都是客家人, 而且稍有血緣的關係, 後來還成為了朋友. 這位國內肝膽科的權戚替劉同學的妻子做了詳細的檢查之後, 向劉同學保証, 他太太的肝臟絕對沒有毛病, 不必服用藥物, 還讓他們夫婦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呢. 想不到才隔了半年, 他太太病情惡化, 夫妻兩人到日本東京的順天堂醫院求診時, 才被醫師告知他太太已經是肝癌的末期, 而且只能做輔助性的化學療法. 就這樣拖了4個月, 太太就不幸過世. 順天堂的醫生最後還告訴他, 「如果能夠早些帶夫人來就診, 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段話, 更讓我同學傷心欲絕. 回台辦完喪事後, 本來還準備請律師上法庭來控告這位大醫師, 後來經過親友的勸阻才作罷. 聽了這一段經過, 讓我心裡十分的難過和沈重, 久久不能釋懷. 事實上, 這位肝膽科的醫生, 是我認識多年的大學前輩, 他的風評很好, 不但待人誠懇、醫術高超, 而且從事肝炎和肝癌的基礎研究, 論文遍及國內和海外, 還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呢! 至於為什麼會在他專攻的肝癌診斷上產生這麼大的落差, 甚至誤診的結果, 由於我不是當事人, 不敢亂下結論. 但是我從這個 個案得到了一個寶貴的啟示, 就是「縱然是神醫華佗再世, 也避免不了發生醫療上的過失行為」. 一則聽過的笑話, 兩位神仙奉玉皇大帝的命令來到人間, 視察凡人的醫療工作. 他們騰雲駕霧, 四處巡訪, 首先到了一家診所的上空, 望眼所見, 晴空萬里, 連一絲烏雲都沒有. 第一位仙人很高興的說「這位大夫是位良醫, 從來沒有誤診過病人呢!」, 第二位仙人翻閱手上生死簿的檔案, 看完之後笑了起來, 原來這間診所的醫生, 不務正業, 一天到晚玩股票、打麻將, 跟本很少有病患上門求診, 當然醫院的周圍沒有看到冤魂出現了. 兩位仙人連續訪查了多間診所, 但是望眼所見, 幾乎所有醫院上空都是晴天白雲. 最後 好不容易才看到一間醫院的上空烏煙瘴氣, 趕緊就近察看, 發現附近都是枉死的冤魂. 第一位仙人興奮地說「終於找到殺人的庸醫了!」, 想不到第二位仙人看了生死簿後就嘆了一口氣, 原來這間診所的醫生是位大牌名醫, 救人無數. 但由於就診的病人太多, 發生誤診的機率愈大, 難怪醫院周邊的枉死鬼也特別多見.. 這雖然只是一則笑談, 但卻也道盡醫生的百態了.

自序

2011年04月19日
公開
32

巴黎是一座迷人的城市, 她成熟而深奧的魅力無人可擋, 好像是一杯陳年醇香的白蘭地, 值得你慢慢的去品嚐. 同時巴黎也是一個充滿驚奇的都市, 漫步走在古色古香的巷弄內, 對於眼前突然冒出嶄新面貌, 鋼筋骨架曝露外頭的玻璃建築物(龐畢度中心、大市場-Les Halles等), 你也不必驚訝. 這個城市的街景, 常是新品與古物相調和, 創造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新穎感受. 再舉例來說, 羅浮宮中庭20世紀末出現的巨大玻璃金字塔, 和相距不遠, 豎立在協和廣場中央, 西元前13世紀的埃及路克索方形尖頂石碑相對, 兩者超越時空, 互相呼應. 以及 矗立在戴高樂廣場上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凱旋門, 與巴黎西端 拉德方斯(La Defence) 象徵現代最新藝術建築的 新凱旋門聯結成一直線的設計, 也不是出於偶然. 種種細心的考量和大膽的決斷, 使巴黎成為「永遠最美麗的城市」, 而深深的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朝聖者的心. 同時 這座城市也以百般的姿態存在著, 衷心地歡迎您的來訪. 每一位旅人, 各自以自己喜愛的角度來切入和感受不同的巴黎風貌. 喜歡歷史文物的, 可以從羅浮宮等博物館開始. 熱愛建築和古蹟的, 可以走訪凡爾賽宮與聖母院. 偏好浪漫風土人情的, 可以整個下午都坐在塞納河畔或街頭轉角咖啡館的露天座東張西望. 而追求流行時尚的貴婦敗家團, 可以在到處都是名牌的專門店享受購物的樂趣. 懂得審美和有音樂細胞的, 白天遊走畫廊, 晚間進歌劇院. 至於無美食不歡的饗客, 巴黎有的是三星米其林廚餐. 總之 旅遊歐洲, 巴黎決不容錯過, 這裡是無奇不有, 無所不在的國際大都會. 我喜歡巴黎, 因為她是名符其實的藝術之都. 在這個東西12公里, 南北9公里, 劃分為20個區域的城市裡頭, 大大小小、 各式各樣總數在60間以上的美術館, 像星星般的散落在各地. 隨興漫步在16~17世紀的卡爾榭區, 眼前突然出現一間收藏18世紀歐洲美術極品的不知名美術館, 值得您盡情地欣賞. 而恬靜住宅區的某間房舍, 很可能就是展示現代藝術的美術館, 館內的一些作品, 可能正好扣緊您的心弦, 使你久久不忍離去. 總而言之, 巴黎隨時隨地充滿驚豔, 來到這裡, 讓人心靈充實, 心情雀躍. 造訪這裡的觀光客, 無不想盡辦法, 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 體驗「花都」的豐富內涵, 但感覺時間永遠不夠用. 來過的遊客, 意猶未盡, 都會說: 巴黎, 我下次一定還會再來. 來吧! 巴黎正等著你呢! 期望您的旅遊更加完美更加順利! P.S. 這次藉著巴黎自由行的機會, 我們搭乘歐洲之星的國際列車, 抵達昔日大英帝國榮光之都-倫敦. 重溫「日不落國」榮耀的歷史遺跡. 在飽覽了典藏人類智慧結晶的大英博物館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名畫殿堂-倫敦國立美術館後, 也到滿街跑著雙層紅色巴士的街道逛逛, 領略一下古風的薰陶. 雖然是傳統之都, 然而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 也不過是浮光掠影, 怎不令人感慨!

行前準備

2011年04月12日
公開
37

行前準備 --------------------------------------------------------------------- 南美旅遊, 路途遙遠天數又長, 途中充滿了變數, 所以需要有萬全的心理上和體能上的準備 --------------------------------------------------------------------- 南美之行, 是我盼望甚久的旅程, 但由於須要3個星期以上的假期, 所以在退休以前, 對我而言, 跟本是辦不到的事情. 而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之後, 則因為忙著搬家、植牙等, 一些非得花費時間才能好好處置的瑣事纏身, 騰不出時間, 所以遲遲不能成行. 一直到09年10月中旬, 才下定決心, 報名參加2010年2月中旬出發的南美21日全覽團. 本來還考慮參加同一天出發的27日全覽團,(加上阿根廷最南端的冰河和智利的復活島等行程) 但內人嘉枝 擔心體能上的負荷太重而作罷.. 而這個決定, 卻幸運的讓我們逃過了一劫. 因為27日全覽團, 剛巧在智利南部碰上了大地震, 由於首都聖地牙哥機場關閉, 旅遊團不得不改搭巴士拉車北上, 坐車時間超過18個小時, 復活島的行程也被迫取消, 不但團員個個疲憊不堪, 而且還讓台灣的家屬們,著實擔心了一段時間呢. 談到行前的準備工作, 因為對於南美相關的人文地理十分的陌生, 所以我在出發前的一個月, 開始做了不少的功課. 首先, 不但到書局也到圖書館, 耐心的搜集和仔細的翻閱了幾本介紹南美的書藉和資料, 預先掌握行程中各地的天候狀況、歷史和人文背景等.(可惜的是 國內介紹有關南美各國的書報雜誌不但不多, 而且年代也比較久遠) 並且和內人開始練習爬山和健行, 加強鍛練自己的體力. 畢竟南美旅遊, 路途遙遠天數又長, 途中充滿了變數, 所以需要有萬全的心理上和體能上的準備. 其次, 由於我去年6月,赴中國雲南香格里拉(海拔約 3700公尺)觀光時, 出現了高山症的嚴重反應, 剛開始時, 只感到噁心、頭痛, 後來情況惡化, 不但嘔吐、呼吸困難, 也出現幻覺的症狀. 最後還被帶到旅館的醫務室, 足足吸了2個鐘頭的氧氣,情況才稍為改善. 這趟南美行後半段的安地斯山高原之行, 海拔也在3500~ 4000 公尺之間. 為了萬全起見, 我不但準備了利尿劑、類固醇等, 還到藥房購買了威而剛.(根據登山專家的最近報導, 威而剛是預防和治療高山症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少的藥片. 但是我實際於入山前後幾天服用的效果, 發現威而鋼並不能全部擺脫高山症的威脅, 祗能舒緩症候而已) 另外 因為報載亞馬遜河的中游一帶,有地方性的虐疾流行,所以也準備了治療虐疾的藥. 加上驅蚊虫噴液、暈船藥、腸胃藥和感冒、止瀉藥等等一大堆的藥, 行李中攜帶的藥品, 幾乎可以開一間小型的藥局了. 最後, 因為旅行社的行前說明會上, 導遊先生特別提到, 南美偏僻地區的旅館和餐廳, 廚師烹調的食物, 口感可能較差, 衛生方面也要小心, 所以我們也攜帶了不少的肉乾、零嘴、蘇打餅乾和泡麵等乾糧, , 把兩個大行李箱塞得滿滿地, 準備踏上21天的南美旅遊行程.

浪漫的中世紀英格蘭小城-約克

2011年04月06日
公開
26

從愛丁堡的中央車站搭火車返回倫敦的途中, 我們抵達了這趟英國自由行的最後一站 約克(York). 這個英格蘭北部著名的歷史古城, 因為靠近蘇格蘭, 過去曾是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 許多英國的歷史內戰, 包括有名的薔薇戰爭, 都在此地發生. 所以英王 喬治六世曾說過「約克的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 而我之所以想到約克來走走, 主要是受到了 由梅爾吉勃遜(MelGibson)主演的感人電影「英雄本色」的影響. 因為劇中傳奇的蘇格蘭愛國英雄 威廉 渥勒斯 當年率領蘇格蘭人抵抗英格蘭侵略的浴血之戰, 成功的打敗英軍的地點就在約克城, 所以我們可以說是慕名而來參觀的電影迷. 踏出了約克車站, 觸目所及就是幾乎環繞整個城中心地區的城牆(The Wall). 當年羅馬人為鞏固疆界而築牆圍城, 後來的佔領者再陸續擴充, 至今約克城仍被大約3.2公里的城牆包圍了. 大部份的城牆雖然是12-15世紀所修建, 但在花園博物館附近, 依舊存在有近2000年的羅馬古牆殘壁. 這座「約克小長城」可是英格蘭境內最長的中世紀城牆, 每年吸引了250萬遊客前來探索, 漫步在城牆上的步道, 居高臨下, 可以360度賞盡這千年古都的童話之美. 除了城牆之外, 觀光客必訪的重要景點則是約克大教堂了. 這間英國國教會北管區的主教堂是英國最大、也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德式教堂, 我在前面「門外漢淺談教堂建築和藝術-3)的文章中已經做過了詳細的介紹. 而我們投宿的Park Inn York 就位在烏斯河(River Ouse)畔, 距離車站不遠, 交通非常便利. 最重要的是, 我們的房間819室是「面河景房」, 打開落地窗, 走出陽台, 外面就是清澈悠靜的烏斯河, 河面上不時有紅色遊船經過, 而河岸兩旁則是一排古老、典雅的建築, 而距離稍遠的約克大教堂和舊城區, 也都盡收在我們的眼底. 坐在陽台舒適的躺椅上, 迎面吹來徐徐的輕風、觀賞遠近約克城的美景, 實在是個難得的享受. 難怪這個中世紀的英格蘭老城會被挑選為2007年歐洲最佳旅遊城市. 約克舊城區的小店, 名目繁多, 密密麻麻的分佈在網狀的大街小巷裡, 讓人眼花繚亂. 古舊的英式小屋,彷彿是童話故事裡的房子. 尤其以甜點蛋糕店、茶屋和老酒吧、精品店最為多見. 而幾乎每位遊客必到的肉鋪街(Shambles), 傳說是歐洲最古老的生鮮肉品市場, 現在則是約克著名的購物小街, 一家家別緻的傳統古屋內, 售賣各式不同的時尚精品、伴手禮、特產或美食等, 充滿了濃厚的懷舊情調. 又約克城因為歷史悠久, 中世紀以來, 不斷的遭受戰火摧殘, 人民的傷亡慘重. 加上老舊房舍又多, 所以從過去以來, 各式各樣的鬼傳說, 也被流傳了下來. 所以現在約克城內仍有所謂的"Haunted Tour"的項目, 就是每天晚上, 遊客到特定的集合處, 等待那位神奇的尋鬼人(?)出現, 然後在他的帶領下去尋訪傳說中, 古屋鬼魅出現的地方, 停下來聽他講嚇人的鬼故事. 無聊的人, 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靈異的氣氛吧! 回程的上午, 我們提早2個小時到約克車站附近 世界最大的英國國立鐵路博物館(National Railway Museum-NRM)參觀. 裡頭從古代的手搖火車、1938年第一台時速超過200公里的蒸氣火車. 到現在連接英法的歐洲之星以及日本新幹線的子彈列車, 應有盡有, 而且其中大部份的車廂都可以自由入內參觀. 除了火車之外, 還展覽了各種的信號燈、消防用具等其他和火車相關的常用器材, 館內一共搜括了機關車103輛, 客車176輛. 對蒸氣火車歷史有興趣的人, 千萬不可錯過這難得的觀摩机會. 看完了博物館, 我們在車站附近的小餐館吃了午餐之後, 搭乘 East Coast火車, 於下午4點左右回到了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 很快的我們轉搭由聖潘可拉斯車站(St. Pancras Sta.)出發的歐洲之星, 於晚上8點半, 返回巴黎北站, 再坐車回到 巴黎歌劇院旁的 Citadines Apart'Hotel(由於早有預約, 旅館方面還特別優待, 讓我們住在原來的530房間). 接下來的4天, 我們除了重返羅浮宮看畫之外, 也到拉法葉百貨, 巴黎左岸和瑪黑區的精品店購買了一些衣飾和記念品, 打包行李後, 於行程的第33天, 搭乘德航班機, 經慕尼黑、香港返抵國門, 圓滿的結束了一個多月的英法自由行.. 有約克小長城之稱 環繞城市中心地帶的 城牆 在城牆上的步道散步 可以欣賞整個城市的景觀 烏斯河上通往約克大教堂的 連搭爾橋(Lendal Bridge) 和河畔的觀光遊船 從旅館窗外陽台 觀賞烏斯河邊的古色古香建築以及約克大教堂的全景 約克城內 清澈悠靜的烏斯河 河岸西北側是約克的博物館區 烏斯橋是連接新舊城區的主要橋樑 連搭爾橋是通往西北側的舊城區和約克大教堂的出入口 約克的新城區的房屋大多數是18世紀中葉以後的建築 舊城區的咖啡館 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小屋 這間是貓的專屬寵物店 (The Cat Gallery) 可見英國人對寵物的喜愛 約克是英國甜點的著名產地 到這裡不妨嘗試當地美味cookies 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肉鋪街的入口 牆上張貼的木牌 解釋肉鋪街的由來 保留中世紀風格的肉鋪街的狹窄石板道路 肉舖街上傳統的英式房屋 店裡頭販賣的是當地的記念品和藝術品 克利佛斯塔(Clifford's Tower)在約克城東南方 12世紀初有150名猶太人在城堡內集体自盡 英國國立鐵路博物館的外觀和招攬遊客的小火車 初期的蒸氣機關車 專門供皇家貴族們使用的豪華火車 日本新幹線的子彈列車也在展示場內亮相

蘇格蘭精神堡壘-愛丁堡

2011年04月01日
公開
54

本來事先的規劃, 我們這趟英法自由行的路線並不包括來愛丁堡遊玩, 因為距離倫敦路途實在太遙遠, 但為了親身體驗與英格蘭不同文化和歷史的高原之地-蘇格蘭的獨特魅力, 加上 英國是鐵路的發源地, 聽說鐵道沿途所經過的地方都是島上景緻最優美之處, 而且大多數城鎮的火車站都位在市區的中央地帶, 觀光景點和旅館都離車站很近, 十分適合自助旅行的背包客利用, 所以最後我們才決定一試. 事實上, 我們搭乘了4個半鐘頭的火車, 由倫敦抵達蘇格蘭的首府 愛丁堡, 不但按時到站, 沿途英國鄉下的景色迷人. 而且車廂佈置豪華, 座位寬大舒適, 車上服務人員殷勤親切, 不時遞上咖啡和餅乾, 加上豐盛美味、價格公道的早餐服務, 這一切都是讓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鐵道旅遊經驗. 愛丁堡(Edinburgh), 蘇格蘭語中的「Burgh」是指有城牆圍繞的城堡. 這個城市過去正是四週有城牆圍繞的堅固堡壘, 城牆上的班剝蝕痕, 道盡了這座城市烽火連綿編寫的血淚歷史. 城內 灰黑色建築物到處林立的南邊舊市區與北側18世紀末才建設的美麗新市區, 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貌, 也凝縮著其他城市沒有的獨特魅力. 市內觀光的重心是擁有愛丁城堡(Edinburgh Caste)和延伸到聖德魯宮(Palace of Holyroodhouse)長約1.6公里的石板道路-皇家哩大道(Royal Mile)兩旁的建築物群和歷史景點, 以及聞名於世的方格花紋(Tartan)毛料編織廠、蘇格蘭威士忌釀造廠等. 愛丁古堡位於愛丁堡市的心臟地帶, 建立在一座光禿禿的花岡岩山之上. 南、北、西 三面都環繞著幾十公尺的峭壁, 地形非常的險要. 但在歷史的進程中, 卻也免不了毀於多次的戰火, 直到西元1371年, 蘇格蘭國王 大衛二世修復後, 才呈現今日的面貌. 古堡內最主要的建築物大多位於堡丘東南角, 環繞於宮殿廣場四週. 整座城池中, 最古老的建築是位於上城建於12世紀初, 英國最早的教堂- 聖瑪格麗特小教堂(St. Margaret's Chapel), 與位在中城西方的半月砲台(Half-Moon Battery). 此外 古堡內收藏了不少皇家珍寶, 例如陳列在王宮的蘇格蘭歷代國王皇冠, 權杖和寶劍和蘇格蘭人民最敬畏的「命運之石」(The Stone of Destiny)等. 所以走一趟古堡, 可以對蘇格蘭的歷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同時 愛丁堡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中心之一. 孕育出不少國際聲譽的學界菁英和作家, 例如經濟大師 亞當 史密斯(Adam Smith), 進化論奠基者 達爾文, 發明電話的貝爾和福爾摩斯小說的柯南 道爾(Conan Doyle)等, 名人輩出. 每年8月中旬主辦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更是藝術愛好者最關注的焦點. 50多年以來, 以無比的魅力, 吸引了無數的觀光遊客至愛丁堡. 除此之外, 愛丁堡也是出了名的「美食之都」, 值得向大家大力推薦的是位於戚瓦利(Waverley)車站附近, 我們投宿的 巴爾莫勒爾(The Balmoral )旅館 地下室的 Number One Bar Resturant 餐廳. 在這間等級甚至超過米其林的餐館裡頭, 我們晚膳享用了包括六道主菜的 Tasting Menu including wines 套餐. 不但具有強烈法國影響的創意精緻美食, 讓我們讚不絕口. 而且工作人員細膩且專業的服務態度, 尤其英俊的酒侍(sommeiller)挺胸彎腰的倒酒美技, 更令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Number One Resturant 不愧為是 排名第一 的頂級蘇格蘭餐廳. 英國愛丁堡火車之旅的窗外鄉鎮美麗景觀之一 之二 由倫敦開往愛丁堡火車的頭等車廂內裝飾豪華而且座位寬敞舒適 坐在愛丁堡中央火車站候車室裡頭的可愛蘇格蘭兒童 皇家哩大道兩旁的灰黑色古老建築物群之一 之二 皇家哩大道上 模仿電影「英雄本色」的蘇格蘭悲劇英雄 威廉 沃雷斯(William Wallace)的街頭藝人 卡爾頓山丘(Calton Hill)上的英國海軍名將 納爾遜紀念塔 希臘神殿式建築和拿破崙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等 代表愛丁堡的高級豪華旅館 The Balmoral 愛丁古堡的外觀 由古堡的中城 向下眺望愛丁堡的市區景觀 位在古堡中城的半月砲台和城牆 古堡的主要建築都堅牢的矗立在花岡石的岩山上 聖瑪格麗特小教堂是城堡內最古老的建築 城堡皇宮是古堡內不可錯過的參觀景點 著名於世的蘇格蘭方格花紋布料編織工廠一景 威士忌文化中心(Scotch Whisky Heritage Centre)展示的各種蘇格蘭威士忌美酒 首屈一指的頂級蘇格蘭餐廳 number one Bar Rrsturant的玄關入口 餐廳內典雅的裝璜和精緻美食、服務品質等一切都無懈可擊 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河畔學府-劍橋

2011年03月29日
公開
62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這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結尾的名句, 我在高中時代就背誦了下來, 一直到現在仍然能記得十分清楚一句不差. 真不曉得 徐志摩當年在康河撐篙遊河, 到底是抱著怎樣的心情, 才能寫出這首好詩呢? 我們從倫敦搭火車到劍橋很方便, 從國王十字路車站出發, 只須約50分鐘就可抵達. 到劍橋車站後搭公車10分鐘, 就可以來到劍橋市中心的各學院的所在地, 展開一整天的浪漫校園之旅. 劍橋是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英格蘭中部小鎮, 距離倫敦北方約60英里. 這座古老的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 被命名為 劍河"River Cam"(也被譯為康河), 早在公元前就有羅馬士兵駐紮在河邊. 後來還在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橋, 就這樣 河名和橋加在一起, 就構成了「劍橋」這地名. 城內隨處可見學生、腳踏車和書店, 是一個學術氣息十分濃厚的城市. 也吸引了許多由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尋訪小鎮裡頭歷史悠久的優美建築和世界級學術殿堂的迷人風采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這座具有700多年光榮歷史的名校, 曾誕生過87位諾貝爾得主, 到現在仍是世界十大學府之一, 和牛津大學齊名, 為英國最優秀的大學. 被合稱為"Oxbridge".. 劍橋大學校區大都位於 Trinity Street-King's Parade和康河之間, 除了考試期間的5-6月中旬之外, 各學院都採取利用門票收入來擴充學院財源的方式歡迎遊客到院區參觀(其中以國王學院最貴, 連同參觀禮拜堂就要花費9.5英鎊). 我對這間以「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做為校訓的高等學府, 心儀已久. 所以抱著朝聖的心情, 由最南方的國王學院→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的順序, 遊走在尖塔聳立的大學城中, 欣賞宏偉優雅的古老建築和綠草如茵的校園草坪, 感受到的是濃郁的學術氣氛和人文書香. 腳下所踩踏的石板路, 彷佛是訴說著悠悠的歷史情懷. 而各自獨立的學院, 也都有其獨樹一格的韻致. 中午在熱鬧的 Magdalene Street街道上的餐館, 嘗試了英式傳統美食 fish & chips後, 就前往附近河邊碼頭, 搭乘平底木船, 體驗浪漫的劍橋撐篙遊船(Punting on the River Cam). 我們的船伕是一位利用課餘打工的年輕帥哥, 他一邊握著長長的竹竿插入河底來搖動船身緩緩的向前划行, 一方面操著標準的英國口音向我們解說沿途的建築和介紹各學院的歷史軼事. 微風輕拂著楊柳, 逐著水波, 穿過一座又一座各具特色的「康橋」, 聖約翰、三一、國王和皇后等古老學院的河畔風貌盡收眼底, 實在是最適情適性的享受! 正如 徐志摩詩上的 「我揮揮衣袖, 作別西天的雲彩,帶走的是劍橋永難忘的回憶---」. 值得一提的是 劍橋大學實行獨特的學院制, 與台灣或其他國家的大學制度並不相同. 大學本部是一個組織鬆散的學院聯合体, 只負責教學工作、考試和學位頒發. 而歷史背景不同、風格各異的35個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 招收學生的標準和步驟也由各個學院自行決定並自行招生. 所以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 就像是小型大學, 有自己的校規和校紀. 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 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 其他學院大部份在14-15世紀陸續成立, 最新的 羅賓森(Robinson)學院則於1979年設立. 換句話說, 大學本部與各學院雖然相輔相成, 但卻是不同的實体, 在經濟上也是各自獨立的. 大學屬於公有制, 由國家撥款. 而學院則為私有, 自謀財源和生路. 大學負責研究生的, 而學院則負責本科生的招生工作, 但數量由大學統一規劃. 所有學生的教學由大學負責, 而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課餘輔導則由學院負責. 35個學院中以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規模最大, 財力最雄厚, 名聲也最響亮. 擁有30位諾貝爾獎得主, 培育出牛頓、拜倫、培根、羅素等名人, 也是查爾斯王子曾就讀3年的學院. 此外 據我所知, 英國學制比美國短, 大學本科生3年就可得到學士學位. 畢業後如果想要繼續深造, 則在劍橋和牛津有一個特色的「準博士課程」(一般是兩年, 授課一年, 論文一年), 通過考試之後再攻讀二年, 就可擭得博士學位. 我也稍微探聽了一下: 劍橋的學費, 文科、數學每年約8000英鎊. 科學、建築和音樂則約9300英鎊. 另外還要付學院費, 大學本科生約3670英鎊, 研究生則約1670英鎊. 所以照這樣計算下來,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到劍橋念書, 除了英語和學校功課成績要好之外, 想上大學部每年須花費新台幣65萬元上下, 而念研究所也須要55萬元的學費, 實在是一筆十分驚人的數目.. 劍橋大學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外觀 劍橋最醒目的地標 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狹窄的石板路 Trinity Street街道旁的腳踏車和教堂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的大門上方有亨利八世的塑像 聖約翰學院(St-John's College)粉紅色的都鐸式磚造門樓 聖約翰學院的長廊 是拍攝電影哈利波特下課後常走的走廊 聖約翰學院的新校舍被戲稱為「婚禮蛋糕」 後方被楓紅覆蓋的美麗庭院是哈利波特和同學們練習飛天掃把的地方 聖墓教堂(Holy Sepulchre's Church)是英國現存少數的圓形教堂之一 Magdalene Street上搭乘平底木舟遊康河的碼頭 我們在康河遊船的船伕 是一位帥氣十足的學生 連接聖約翰學院兩岸的 嘆息橋 是模仿威尼斯嘆息橋的造型而得名 康河兩岸邊的低垂楊柳 充滿詩意 國王學院禮拜堂和龐大的建築群以及綠草如茵的草坪 連接皇后學院後院的數學橋又稱為木橋

倫敦自由行的功課之二-路線

2011年03月18日
公開
49

我們以一天的時間, 暢遊了倫敦市內有名的觀光景點, 走完之後 嘉枝和我都沒有感到過分的匆忙和疲累, 而且覺得十分的滿意. 行程的內容如下: 首先 我們起個大早, 在飯店用完早餐之後8:00 A.M.不到, 就由飯店叫計程車抵達威斯明斯特橋(Westminister Bridge)南岸的公園. 隔著泰晤士河, 欣賞莊嚴肅穆的歌德式歷史建築-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和大鵬鐘(Big Ben), 並且從橋上詳端倫敦的新地標, 倫敦之眼(B.A. London Eye)全世界最大的摩天輪. 然後 我們徒步過橋, 走到對岸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由於教堂於10:30才對外開放, 所以我們只從外面欣賞這座歷史悠久的英國加冕教堂,→接著穿過Victora ST.→經過詹姆士公園地鐵站後往北走→由Birdcage Walk大路進入詹姆斯公園時還不到10:00呢. 我們在倫敦市內最優雅公園內賞完了美景、拍完照和坐在板凳充分的休息後, 慢步順著湖邊小徑走到Horse Guards Rd.→沿途欣賞禁衛騎兵團部(Horse Guards)、首相官邸(No.10 Downing Street)、戰亡將士紀念碑等之後, 再由原路於11:00左右抵達 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Queen Victoria Memorial)前方的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廣場, 準備觀賞有名的禁衛軍交接儀式. 讓廣場前觀光客失望的是本來預定要舉行的衛兵交接式臨時取消, 改為禁衛騎兵隊的短暫遊行. 看完表演之後, 由倫敦首屈一指的林蔭大道(The Mall)→通過海軍拱門(Admiralty Arch)→抵達佔地遼闊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這是為了紀念率領英軍打敗拿破崙的海軍英雄 尼爾遜(Nelson)提督為國捐軀而建的廣場. 除了廣場中央高聳圓柱上獨臂獨眼的尼爾遜將軍雕像之外, 紀念碑下方四隻雕得栩栩如生的獅子銅像鎮守四方, 除了供後人緬懷和拍照留念之外, 也向世人暗示英法之間幾世紀以來的情結和戰事, 最終的勝利乃是歸屬於大英帝國的榮耀和霸氣. 接著 我們經由廣場下方的史特蘭德大道(Strand ST.)很快的就到了倫敦市內觀光巴士的總站 Charing Cross, 搭乘老舊的Routemaster雙層巴士走15番線, 因為是路線起站, 我們不客氣的就坐到上層最前面的座位, 沿途觀賞倫敦街道的風光, 巴士往東行走了約30分鐘就到了我們中午的觀光景點 倫敦塔(Tower Hill)站. 由於我們使用地下鐵、巴士等通用的優惠儲值卡(Oyster Card), 所以這趟超豪華的市區觀光才花費了約1英鎊而已. 我們逛完了血腥的倫敦塔和和泰晤士河上著名的塔橋(Tower Bridge)之後, 約2:00 P.M.在附近的咖啡館用完了簡餐後, 再搭巴士前往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舉行世紀婚禮 金碧輝煌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e). 這間教堂不但收費頗貴, 而且教堂內部過度的奢華和限制太多, 連進出地下室的廁所都要再次驗票, 失去了教會設立教堂廣結善緣的意義(巴黎的教堂大部份都是免費入場參觀), 實在十分的可惜. 行程的最後一站, 我們仍是坐巴士抵達了体驗倫敦魅力決不容錯過的廣場 柯芬園(Covent Garden). 由於當天是W6休假日, 所以黃昏時段廣場上擁進了大批的市井平民和觀光客, 幾乎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我們沿途觀賞了週邊街頭藝人表演以及形形色色的小吃、古玩、手工藝品等的攤位, 充分體會了代表平民生活風情的吵雜倫敦市集,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膳我們到了附近不遠中國城(China Town)的新醉瓊樓餐館(Joy King Lau), 享受一頓期待甚久的家鄉美味後, 慢步走回位於皮卡地里圓環附近的飯店, 結束了一整天充實的倫敦市區觀光行程. 泰晤士河畔的英國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北側高達96公尺的鐘樓和知名的大鵬鐘 倫敦的新地標 倫敦之眼的摩天輪 西敏寺大教堂的外觀 禁衛騎兵團部 英國首相官邸 唐寧街10號 戰亡將士紀念碑 白金漢宮和前面廣場上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白金漢宮廣場大門上懸掛著代表英國女皇的皇室徽章 林蔭道上的海軍拱門 特拉法加廣場 尼爾遜提督紀念碑下方有4隻栩栩如生的銅塑獅子鎮守四方 Charing Cross的倫敦巴士總站 倫敦塔外觀 倫敦塔的大門入口和有肉食者(Beefeater)之稱的倫敦塔守衛 倫敦塔橋 聖保羅大教堂的外觀 聖保羅大教堂的大門入口 柯芬園市集的中庭咖啡座 柯芬園週邊的小吃攤 令人垂唌 柯芬園週邊廣場上的街頭藝人表演 周圍擠進了大批看熱鬧的民眾 柯芬園旁側樸實的街頭表演者教堂 也叫做聖保羅教堂 蘇活區的中國城一帶 港式餐館林立

倫敦自由行的功課之一-交 通

2011年03月13日
公開
50

倫敦可以說是個東西狹長型的都會, 市內大致可以把它分成西側的高級住宅區、中間的商業繁華區以及融合了先端建設與庶民居住的東區等 3大區域. 雖然 大倫敦特別行政區的腹地十分寬廣, 但主要觀光景點和購物街都聚集在並不很 大的市中心一帶, 從西邊的白金漢宮到東側的倫敦塔徒步 才大約1個半鐘頭. 所以 主要的觀光行程, 如果把觀賞大英博物館 或國家藝廊等藝術寶庫 和享受購物樂趣等除外的話 ,做好準備功課 ,即使是第一次來倫敦遊玩, 也可 以很輕鬆的用一天的時間走完全程. 倫敦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街道和觀光景點的標示牌 對自由行的觀光客十分便利 依我個人的經驗, 由於 倫敦觀光景點集中, 範圍又不大, 所以坦白的說, 就 算你大方一點, 搭計程車遊覽全市重要景點, 其實花費也並不會太離譜. 出國之前, 小女 子苓因為擔心我們夫婦兩個土包子, 人生地不熟, 所以 還特別找了留英的友人並且還上網諮詢. 得到的答案是: 如果請倫敦當地的日本導遊, 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鐘, 須要150英鎊, 而且交通(包括地下鐵、巴士等)和午餐的費用另外計算, 或是 請中國留學生用小車子 戴我們市區內觀光, 一天索價170英鎊. 我們討論的結果 認為費用太貴不合算, 而且身邊跟著不熟識的嚮導遊玩、吃飯, 也不習慣(在巴里島和曼谷,我們都有聘請個人導遊的經驗, 結果都不太滿意), 所以放棄這個方案. 事實上 我大略的估算了一下, 如果我們的市內觀光行程, 全部都搭乘計程車, 花費最多不會超過120英鎊. 所以利用taxi遊倫敦, 其實 也不算是過份奢侈的事. 位於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東南側的 Charing Cross是倫敦市的巴士總站之一 右側是長列的巴士起終站 左側是地鐵站 最左邊的是有名的倫敦紅色公共電話亭 聖保羅大教堂前方的街道上 來來往往滿街跑的倫敦雙層巴士 結果 我參考了相關的資訊, 訂出確定的時間和行程計劃. 利用步行+地下鐵+巴士與計程車等交通工具, 按照自己的步調和時間, 慢慢的造訪市區內有興趣的觀光景點, 成果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滿意. 我把我們利用的交通工具(除了倫敦計程車, 已經第一章做過詳細的說明)介紹如下: 哈洛斯百貨旁的騎士橋(Knightsbridge)地鐵站 首先 對大城市觀光景點和道路不熟悉的外來旅客來說, 滿街行走的巴士是有點難以利用的. 不過 在倫敦搭乘巴士, 確實是很好的選擇. 因為不但不必行走漫長的階梯和地下步道到地鐵站, 直接在街旁就可上下車, 而且巴士的班次也很多, 費用又比地鐵便宜很多(路線巴士一次乘車1.2英鎊, 而地下鐵一次2.0英鎊). 加上可以享受到著名雙層巴士(Double Decker)的上層座位觀賞倫敦街道景色的樂趣, 也可以到某些地下鐵無法抵達的地方. 所以 只要不忘記隨身攜帶倫敦的地圖和巴士路線圖,並且稍做功課. 就可以盡情的逛街和造訪市內的觀光點. 皮卡地里圓環地鐵站的電動扶梯 倫敦地鐵皮卡地里線(藍線)的車廂 其次 倫敦是全世界最早建設地下鐵的城市. 這種被當地人暱稱為「Tube」的地下鐵, 對於深受市區內塞車之苦以及環保意識抬頭的倫敦市民來說, 仍是上班族和學生們的最佳選擇. 但聽起幾位多年前到這裡念書或遊玩的友人談到Tube, 都搖頭抱怨既老舊又經常故障, 階梯多且沒有電動扶梯, 特別是提著行李要上下地鐵車站, 會十分費力. 但這回在倫敦, 我利用了幾個地鐵站(包括Knightsbridge, Lancaster Gate, Oxford Circus和 Piccadilly Circus等), 不但車輛和車站都比巴黎要新穎、清潔, 而且各站也都設有電動扶梯, 很可能是近幾年來, 政府當局為了爭取奧運主辦而大力整修的緣故吧. 加上 地鐵站附近的治安很好, 所以靈活運用地下鐵, 也是自助旅行漫遊倫敦的便利方法. 位於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旁側 水上巴士站的碼頭 由巴黎直通倫敦的國際列車歐洲之星 頭等車廂裡頭的舒適座位

迷人的音樂舞台劇

2011年03月06日
公開
51

以往 我對英國的了解,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是於西元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成立「東印度公司」, 開始掌控了整個海上霸權, 成為日不落國. 並於18世紀中葉開始, 隨著產業革命和經濟改革的推展, 更讓英國成了世界的工廠. 以一個小小的島國, 卻能在 「 大 不 列 顛 王 國 」 的 旗 幟 之 下 , 君臨整個世界, 不可一世.. 從膚淺的表面上觀察, 好像是「非常幸運」甚至覺得不可思議, 但這趟8天的英國之旅, 卻讓我越接觸越發現了英國人的民族特質和優點. 根據我的觀察, 英國人辦事情勤快、認真, 一絲不苟的個性, 反映在他們服務完善的鐵路交通上. 我們這次的英倫自助旅行, 搭乘火車遊劍橋、愛丁堡和約克三個地方. 不但都按時發車, 準時到站, 連一分都不差. 而且車廂舒適, 查票和服務人員, 工作認真有禮, 沿途的景致又很優美, 讓我們十分佩服. 上下火車或到站後等待搭計程車, 只要是排隊, 大家一定是排成整整齊齊的一條線, 前後保持距離, 不會擁擠混亂. 大家都能表現風度, 彬彬有禮. 社會文明有序, 井井有條, 這是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所比不上的. 愛德華王子戲院 位於倫敦西區的鬧街Coventry Street上 劇院建築的上方豎立著 MAMMA MIA 的大型招牌 非常醒目 劇院內部豪華的 舞台佈景 事實上, 英國人保守內斂, 但善於思考, 既理性又實際, 是很會精打細算的民族. 或許是島上清洌的海風讓人們的頭腦清醒, 近世紀以來, 多位科學家(牛頓等)、文學家(喬叟、莎士比亞等)和經濟學者, 在這塊土地上結下了不少豐碩的果實. 普遍來說, 英國的教育水準高, 大多數人民都很重視文化. 自小就養成了 喜愛看書和 逛書店(甚至到二手書店去翻找舊書)的習慣. 牛津、劍橋人文薈萃. 大英博物館(雖然絕大部份收藏品都是從國外搶來的)處處是寶. 更令參觀者流連忘返. 而且大部份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是採取自由樂捐免費入場方式, 不像巴黎的美術館動不動就要7-8歐元以上的收費.. 這些靜態的文化遺產, 加上音樂劇等的動態文化活動, 都能夠增廣我們的視野, 滋潤我們的心靈. 大家來英國玩, 千萬別錯失了觀摩這兒多元藝文活動的機會. 活躍在好萊塢的演技派明星或歌手 許多是從英國舞台劇出身的舞者 戲劇 毫無疑問的, 是呈現英國藝術表現的主流之一, 倫敦更是世界上出了 名的音樂劇殿堂. 眾所皆知, 在倫敦西區(West End)從雷斯特廣場(Leister Sq.)一路到柯芬園(Covent Garden)這帶 著名的劇院區, 起碼聚集了將近40 間的音樂劇院, 我們早在台北出發之前, 就挑好了欣賞在愛德華王子戲(Prince of Wales)上 演的 MAMMA MIA!音樂劇. 雖然 這齣窩心的音樂劇早於1999年就開始在倫敦推出, 但由於備受世人的喜愛, 至今劇院仍常常滿座, 所以我們為求慎重起見, 還預先上網購票, 免得到了現場後才發現票全都賣光, 懊侮也來不及了. 夜晚的愛德華王子劇院 眩目耀眼的霓虹招牌 催促著人們進入它的夢幻世界 愛德華王子戲院 位在西區的大街上, 劇場內部的裝璜和舞台道具、燈光佈景等純屬一流, 我們坐在二樓Royal Circle 的舒適座位, 非常清晰的可以觀看到舞台上 專業演員們臉上生動的表情和熟練的動作, 再配上MAMMA MIA 簡單易懂, 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劇中歌曲和配樂, 特別是 聽到了" The Winner Take it All "這首ABBA合唱團的經典名曲, 台上 台下大家一起大聲合唱時, 場面非常的感人, 眼淚幾乎都要掉了下來, 真的是感官上的最高享受! 本來 我們還想在隔天晚上 再去 Queen Theatre 觀看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這部長青戲 , 無奈預定與在倫敦醫院實習的嘉枝姪兒 ANDREW見面吃飯而作罷, 沒想到 當天等了良久, 始 終沒能和ANDREW連絡上, 白白的損失了觀賞 悲慘世界的機會, 實在十分可惜 .

英式下午茶兩三事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59

英式下午茶源自18世紀, 維多利亞全盛時代的英國上流社會. 剛開始只是「櫻櫻美代子」們, 用於晚餐之前的止飢方法. 因為英國人通常早餐吃得較飽, 中午則吃得少, 而晚膳尤其貴族們的宴會一般要到8-9點才開始正式上場. 所以在中餐與晚餐之間, 受不了飢餓的上流社會女士, 開始找可口的點心, 配上紅茶加糖或牛奶等,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後來 乾脆邀來一群貴婦們加入, 風氣就這樣地傳開來, 成為英國貴族社會中, 每日不可少的社交環節之一. 並逐漸由上流社交圈流傳到一般百姓人家, 大家樂此不疲, 一百多年來, 終於發展出一套優雅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備受英國王室喜愛的極品紅茶老店 Fortnum & Mason 的外觀 我們既然來到英國遊覽, 對「道地的倫敦下午茶」, 豈可不嘗試一番? 聽說 麗池飯店(The Ritz Hotel)的下午茶最傳統正宗. 本來10天前在巴黎期內就試著訂位, 但因預約額滿. 祗好求其次, 找上位於我們投宿飯店不遠, 同樣位在Piccadilly街道上的 佛特那姆&梅森(Fortnum& Mason) 這間300多年來備受英國王室喜愛的紅茶名店, 期待享用一頓正式的下午茶. F & M 的2-4樓 除了販賣茶葉和茶具之外 同是也是高級百貨店 F & M 店裡擺置的茶 種類非常豐富 但價格並不便宜 2樓陳列的高級茶壺和茶具 價位貴得嚇人 這間位在市中心的五層樓百貨公司, 在大門入口外, 就可以看到當今女王和前王太后的認證標章. 店內除了標榜由產地直送的最佳紅茶等茶葉、名貴茶具之外, 也販賣奢侈生鮮美食、餐具、書籍和禮品等, 品質極高. 同時也開設餐廳、酒吧和外燴、美容保養等服務. 我們於下午4點整, 抵達5樓的 St James Restaurant 品嚐正統的英式下午茶. 傳統的英國下午茶派對 女性要身穿套裝 男士則必須穿西裝才能進去喝茶 整体而論, 我對這頓下午茶的評分是50分, 不及格的分數. 理由如下: 首先既然打著皇家認証的品牌, 價位高些也無所謂, 反正是願者上鉤而已. 但總不能名不符實. 欺騙客人. 因為才幾天前上網查詢Classic Tea Section 價錢明明記載著 不含香檳是24英鎊. 但侍者送上的Menu 卻是32英鎊. 加上服務費, 一個人就要新台幣2000元以上, 並不合理. 其次 餐廳內的裝璜佈置也不過爾爾, 談不上講究甚至豪華. 尤其既然標榜的是正式的「Low tea」, 但坐的卻是一般的坐椅而非沙發座(雖然有沙發座位, 但數目不多), 茶具雖稍有鍍金邊, 但嚴格來看, 仍不夠細緻. 現場音樂演奏聲音太小, 時間也太短, 所以 縱然以「舒適愉悅的環境遠比吃喝更重要」來說, 也完全看不出上流社會應有的氣派. St James Restaurant 下午茶 的 Classic Tea Section 的內容 其次 吃喝方面更加令我們失望. 首先最重要的紅茶, 我們首先各自點了 皇家伯爵茶和 早餐特調(Breakfast blend), 但喝了之後, 前者並沒有特殊香味, 後者味道太苦. 我們分別再換了 阿薩姆(Assam superB)和 皇家特調(Royal blend), 仍然喝不出高級品的紅茶應該帶有的茶香和口感. 其次 點心方面也不敢恭維. 點心架最底層的三明治味道還算不錯, 但中層的Scone則又乾又硬, 雖然沾上該店自製十分可口的草莓醬和蜂蜜來吃, 但比起台北市面上肯德基速食店販賣的類似產品, 並不見得高明多少. 至於上層的水果塔、慕斯杯和蛋糕, 則因為過份的甜, 讓我們不敢領教. 難怪這間「備受皇室喜愛」的高級館子在星期假日的午後, 來這裡喝下午茶的貴客仍然不多. 也証實了我在先前所提到「英國人的味蕾, 可能有點問題」的論點. 週日午後4點多的黃金時段 St James Restaurant的空席坐位 仍然很多 印象之中, 我們反而在殖民風氣保留的香港, 享用過十分優雅愉快的英式下午茶好時光, 其中以半島酒店一樓大廳的下午茶, 點心最細緻, 弦樂演奏也十分怡人, 格調最高. 祗可惜場地不大, 又不能預約. 所以一到下午茶時間, 場外總是排著長列等待的食客, 場面顯得有點凌亂(尤其靠近走道的外側座位). 所以 我個人偏愛的是位在淺水灣的「影灣園」餐廳. 這間呈現舊式殖民地風格的建築物, 我曾經去過兩次. 餐館面對景色秀麗的海灣, 供應道地的英式下午茶, 特別是檸檬伯爵紅茶和茉莉水果茶, 獨特的清香, 聞起來清新又醒腦, 讓人久久不會忘懷.. 大家到香港, 辦事或逛街時, 不妨也到「影灣園」, 享受一番英式下午茶的風情, 應該不會讓你失望才對.

英式庭園

2011年02月28日
公開
51

一般而言, 傳統的英國人, 熱愛家庭, 甚至可以說是「戀家」的. 晚餐時間更是全家團聚的恬靜時光, 外頭的應酬除非必要, 總是回家吃晚飯的. 家對他們來說, 就像是一座城堡.. 很可能就是這個原故, 他們也是熱愛園藝的民族. 英國人無論尊卑老幼都喜愛花草, 讓英國有「花癡之國」的名聲, 並且以被冠上「歐洲園丁」的稱呼而自豪. 事實上, 英國上至王室下到平民百姓, 很多人都對園藝情有獨鐘. 於2002年辭世的英國王太后就經常跪在她居住的 克來倫斯宅(Clarence House)的皇家花園的土地上除草種花. 她老人家的名言「如果你的身上沒有沾滿泥土, 就不能說自己是個園丁」.皇室成員如此, 當然英國百姓更是這般模樣了. 從詹姆斯公園的橋上 隔著湖面 眺望白金漢宮的絕佳景點 從橋的另一端 遠眺倫敦人氣的新地標 倫敦之眼 又是另一番的景色 詹姆斯公園中央 人工湖泊上的噴泉和四週的草木 讓人看了身心愉快 英國的書店, 介紹園藝設計的書, 琳琅滿目. 如果你有時間停下腳步, 仔細端看, 就可以發現, 這些書可是事無巨細的告訴讀者應該如何適當的鬆土、挑選品種, 什麼樣的氣候和季節、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呵護花草, 如何讓你家的花園情緻獨特傲視鄰家的庭園等.. 而販賣園藝用品的商店、百貨公司的專屬部門, 擺設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園藝工具, 實用也好, 裝飾也罷. 種類之多, 會讓你大開眼界.. 所以 園藝成為了英國人生活上不可缺的一環. 不少英國人的住家前面, 或許會有迎賓花園, 但最令主人流連忘返, 悉心培植的園地, 則是在住家後方, 一般人看不到, 只有主人和親蜜友人才有榮幸一睹真面目的後花園了.事實上, 有些園藝家就說「英國的公園、綠地都不漂亮, 因為自家的後花園太美, 對公有花園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 詹姆斯公園內英式庭園之一 英式庭園之二 詹姆斯公園靠近白金漢宮湖畔的垂柳 情緻十分高雅動人 歐洲的庭園歷史, 源自中世紀的修道院的果樹與香草種植開始的. 文藝復興後, 英國庭園融合了義大利式和當地的都鐸時代的風格, 將花卉排成幾何圖形, 再以矮樹籬排成迷宮的樣式. 到了17世紀法國國力鼎盛時期, 英國也流行了一陣子的法國式花園的富麗堂皇, 公式化整齊劃一的庭園. 到了18世紀以後, 由於法式庭園的嚴守秩序和對自然景觀的統制, 讓英國人十分的反感, 因而萌生了新的景觀運動. 開始追求不拘小節, 自由的藝術型態. 強調花園的設計宜變化多端, 融入自然, 讓視覺藝術充分的發揮, 所以 人工湖泊、噴水、林間空地、小橋、涼亭和雕像等, 陸續出現在花園景觀中. 到了維多利亞時期, 這種以自然為依歸的「風景式庭園」風氣, 漸漸普及到中產階級, 而由英國原地產的各種花卉加以培育種植而築成的「英式花園」(English Garden)就此誕生. 詹姆斯公園的草坪上 到底是鳥類還是市民的憩息之處呢? 詹姆斯公園內 如果你手中拿著餅乾 很容易就招引松鼠跑來你的面前討食 詹姆斯公園湖畔的鵜鶘 旁若無人的來回踱步 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 是倫敦第一個皇家公園, 也是倫敦市中心最美麗的公園. 我記得10月10日那天, 我們為了想目睹白金漢宮前面廣場, 皇家禁衛軍的交接儀式(可惜當天衛兵交接式臨時取銷, 只有禁衛騎兵團的遊街而已), 上午9點鐘就搭車來到這個公園, 在裡頭足足的蹓躂了2個鐘頭. 但見公園中央長方形的優雅的湖泊, 聚集了各種鳥類, 到處可見到野鴨在水面上展翅快飛, 留下道道的水痕. 湖中心的鴨島, 聽說還是鵜鶘的保護區呢! 從橋上隔著湖水, 眺望白金漢宮則是最佳絕妙美景, 別處無可比擬. 由於這天是星期假日, 園內到處可見曬太陽、散步、慢跑、蹓狗以及餵食小動物和鳥類的遊客. 10月的柔和陽光, 讓我們也徜洋在草坪上享受日光浴, 疏解了不少旅途的勞累. 海德公園的景觀之一 之二 之三 海德公園(Hyde Park)則是倫敦市區內最大的皇家公園. 這個公園, 遼闊無邊際, 足足有172個足球場之大. 英國皇室有重大活動中, 代表迎賓尊榮的41槍響, 也是在這裡開砲的. 我們在地鐵中央線的蘭卡斯特門(Lancaster Gate)站下車, 本來預定要走到位於公園東北角著名的演說者角落(Speakers Corner)去見識一下, 站在「肥皂箱」上, 不滿政局民眾的高談闊論. 無奈園區實在太大, 我們只走到公園的鳥類保護區附近, 就折回蘭卡斯特門搭地鐵轉往 聖保羅(St. Paul's)教堂去了. 墨爾本皇家植物園的景觀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順便一提的是今年的春節, 我們帶著孫子再到澳洲旅遊. 行程的第5天, 我們到了有「花園城市」之稱的 墨爾本. 拜訪了庫克船長的故居之後, 續往「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Melbourne)參觀. 園中來自澳洲本土及世界各地的奇樹珍花, 爭相鬥妍, 令人目不暇接, 眼花繚亂. 人工湖泊水面上 黑天鵝、野雁和海鷗等群聚其中, 放眼一片綠色和深藍色的自然生態和諧景象美不勝收, 讓我感到心曠神怡. 回台灣之後, 整理照片時, 仔細再回想, 這種「自然天成」的設計, 正是模仿澳大利亞的老東家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英式花園, 你說是不是呢?

英國的第一印象

2011年02月23日
公開
50

雖然 我几乎走遍了歐洲大部份的地區, 其中奧地利的維也納還去過3次, 巴黎、羅馬、威尼斯和布拉格也去過2回. 唯獨英國, 我卻始終沒有來過. 主要原因, 除了內人嘉枝與小犬立楷不久之前, 才來過英國渡假之外, 還有3點, 1) 大不列顛帝國, 雖然曾經有過「日不落的輝煌歷史」, 但我的了解「中世紀到近代的英國史」對外無非是貪求無厭的侵略、掠奪和殖民. 對內則是一幕幕血腥斑斑的謀殺和叛變歷史在重覆上演而已, 所以讓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始終都不是很好. 2)聽不少人說過, 英國人的味蕾非常的有問題, 在倫敦若能吃到一頓美食, 可要天大的恩賜. 何況 倫敦的外食, 價格會高到讓你失去食慾. 3)英國尤其倫敦的氣候很差, 不是下雨就是濃霧. 所以有了上述先入為主但並不十分正確觀念, 讓我始終無緣踏上這個島國一睹全貌. 穿著黑色英挺的騎裝 騎著漆黑高壯的馬匹 昂揚的往皇宮前進的皇家禁衛騎兵隊 身穿紅色的英格蘭傳統慶典制服的老年人 站在百貨店門前接待客人入內購物 事實上, 歐洲是很適合旅行遊覽的地區, 不管你去過幾拾次, 愈玩就愈會發現它的魅力, 保証 讓你永遠不會感到厭煩或無聊. 但 究竟路途遙遠, 一趟歐洲旅遊, 時間和金錢所費不斐, 尤其 我們夫妻年事稍高, 坐10個多小時的長程飛行, 加上時差的適應, 不免會感到辛苦. 所以這次的歐洲自助旅行, 我們鼓起勇氣, 採納了子女的提議, 先玩巴黎2星期, 接著坐歐洲之星的國際列車到英國倫敦等地旅行了8天7夜之後, 返回巴黎1星期shopping後再回國. 就這樣串聯了巴黎倫敦之行, 讓我們愉快的玩遍了 這兩個歐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 省下了不少的時間和預算, 實在是超高質的旅行線. 倫敦最班熱鬧的皮卡地里路靠近雷斯特廣場(Leicester Sq.)附近豎立在路邊的大型傳統英國風味的招牌 我們於10月7日上午9點13分由 巴黎北站(Paris Nord)出發, 乘坐歐洲之星的國際高鐵抵達倫敦的 聖潘可拉斯火車站(London ST-Pancras)才10點半(巴黎-倫敦時差一個小時, 所以行車時間約140分鐘, 其中在海底隧道時間為20分鐘左右). 到站後, 我們隨即搭乘計程車前往我們投宿位在倫敦市最熱鬧地區, 皮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的飯店 Le Meridien Piccadilly. 辦好check in手續後, 到位於街道對面的倫敦三越百貨附設的日本料理餐廳用膳時間, 才剛好是中午12點. 皮卡地里圓環 靠近地鐵站出入口前面的廣場 是倫敦市最熱鬧的地區 也是人們相約見面的最適合地點 位於騎士橋大道(Knightsbridge Rd.)上古意典雅的傳統英國都鐸式建築的百貨公司 我對有「霧都」之稱的倫敦第一印象比起「花都」巴黎要好上許多. 首先 倫敦的主要道路, 雖然狹窄而且彎彎曲曲, 不如巴黎大街的寬闊筆直, 但倫敦的街道卻比較乾淨清潔, 而且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也比巴黎人遵守交通規則和秩序, 甚少有闖紅燈過馬路的情形. 市區內的道路、建築物和觀光地標等的標誌和指示地圖等都擺設在十分明顯而易見的地方, 加上英語一路通, 不像巴黎連許多街道或代表性建築的標示都小得很難找到, 而且通常只用法文表示(譬如王宮廣場 Palais Royal、羅丹美術館等的入口), 對自由行的旅客造成莫大的困擾. 深具英倫特色的雙層公共巴士 是除了地鐵之外 暢遊倫敦的另一種選擇 倫敦的治安明顯的比巴黎好了許多, 扒手搶匪並不像巴黎那麼地猖蕨. 所以 夜間,在鬧區或人群較多的地區逛街購物, 只要不太晚, 應該都是安全無礙的. 更重要的是倫敦市內的計程車司機, 不論開車技術和禮儀, 水準都很高, 而且對市內的大街小巷都知之甚詳, 也不會故意欺騙或敲詐觀光客, 只要你告知司機欲前往目的地名稱, 司幾都會選擇最短距離的道路前往, 我們搭乘過幾趟, 車資也蠻公道的, 所以 對英倫道路不是很熟悉或想偷懶的旅客確實是十分值得信賴和便利的交通工具. 不像巴黎的計程車, 讓你談虎色變, 不敢隨便利用. 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倫敦搭計程車, 在車子停到面前之後, 不可以馬上坐上後座, 必須先由前座助手席的車窗向司機告知目的地, 司機了解點頭之後再開門上車. 並且因為司機座位與後面乘客座位間隔著一層透明塑膠板, 所以抵達目的地後也必須先下車, 再由助手席的車窗付錢給司機的規矩. 事實上 英國人在公共場合, 男士穿著筆挺西裝, 女士也打扮合宜, 彼此低聲交談, 禮貌是生活的方式. 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些保守、冷漠, 其實只要你開口求助, 他們都會悉心幫忙, 而且態度也十分親切. 對外國觀光客而言, 英國人可以說是非常友善的民族. 所以我對倫敦的印象甚佳, 是一個 有著彬彬有禮的風範(gentelmanship), 能讓你能放心逛街的城市. 倫敦的警察外表嚴素甚至有點兇巴巴的感覺 其實蠻慈祥客氣的 在英國國會大廈旁側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的橋上 我向這位巡邏的警官要求拍照留念 他馬上就答應了

巴黎自由行的功課之 2-治安

2011年02月17日
公開
43

想到巴黎遊玩, 其實我建議跟團最好, 因為自由行不但人生地不熟, 而且語言又不通. 所以除非你有充裕的時間, 在出發之前, 能好好的搜集到最新最確實的相關情報(我發覺國內有不少介紹巴黎的書籍, 但要注意少數的旅遊報誌引用的資料已經過期, 或是錯誤的報導)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並且再三確認包括飯店、餐廳、火車票等的予約有沒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 以我而言,因為已經退休, 所以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詳讀了將近10多本 中文和日文有關巴黎的旅遊書. 加上大舅子 松濤兄的寶貴建議以及兩個孩子替我們預約安排的旅館、餐廳等, 讓我們夫妻能夠放心的踏上旅途, 實在十分的感激, 在此一併致上謝意. 雖然 我們有多次自助旅行的經驗, 但是除了日本不談之外, 其他美國、泰國或巴里島, 使用英語都能暢通無礙. 但來到巴黎就不太一樣了, 首先出機場時, 我們就鬧出了笑話. 由於並不知道搭乘「德航」班機, 於慕尼黑轉機時其實已經通過歐盟諸國的入關手續了, 所以由慕尼黑到巴黎班機等於是國內班線. 我們抵達巴黎, 由商務艙很快的下了飛機以候, 因為天色已晚, 認明了「出口-Sortie」方向, 就跟在一位中年紳士後面, 沿著戴高樂機場通道往外面走了一會兒, 通過了自動門後, 不禁嚇了一跳. 怎麼糊裹糊塗, 簡單的就走出了機場, 到了機場外面的人行道上了呢? 還好當時剛好有人從自動門內出來, 我們趕緊再鑽進門內, 繞了一大圈的路, 等領取完皮箱, 推著行李車, 出了機場大廳, 看見友人介紹的賴姓司机早在外頭等著我們. 當時我們的心情, 仍然七上八下. 詢問了賴先生, 才知道我們先前走錯的是優待給沒有攜帶托運行李乘客使用的專用出道. 還好 我們轉身回去自動門內的速度夠快, 否則要想再進入機場內領取行李, 恐怕就要費一番工夫了. 所以自助旅行, 警覺性一定要高, 否則就容易出事. 其次 歐洲尤其像 義大利、西班牙, 治安都是出名的差. 我在馬德里曾經親眼目睹, 兩位大男人,大白天在百貨公司旁邊的巷子, 搶劫過路的老婦人後, 從容地揚長而去, 實在可怕. 一般而言, 歐洲的搶匪小偷眼中, 亞洲人通常就是「肥羊」的代表. 因為東方人大抵都体形較瘦小, 語言又不通, 而且亞洲觀光客一般都背著高級單眼相機, 身上都帶有大量現鈔, 所以很容易被盯上. 近年來由於景氣不佳, 巴黎的治安也加速的敗壞. 我的大舅子行事一向謹慎低調, 但在巴黎還是被搶過3回, 最近我們的一對友人夫婦, 到巴黎遊玩, 也在鬧區皮包被搶. 聽他們所言, 特別要注意吉普賽人、非洲黑人和阿拉伯人等. 這些歹徒, 一般是由幾個人合作搶劫, 甚至有專業的行竊集團作案的情形. 有些搶匪, 身上甚至藏有武器刀械等, 所以到巴黎要自由行, 除了要慎選投宿地區之外, 要到遊覽觀光景點或逛街購物, 最好也選擇白天和熱鬧處, 較為安全. 從夏佑宮(Palais de Chailot)廣場 觀賞艾菲爾鐵塔 和特羅加德羅公園(Jardins du Trocadero) 是最佳的地點 我們一直等待到晚上8點15分 好不容易才拍攝到艾菲爾鐵塔的夜景 入夜後的夏佑宮廣場一帶並不安全 我們拍完了夜景就趕緊坐地鐵回飯店 艾菲爾鐵塔是於1889年第4次巴黎萬國博覽會時 由建築師 艾菲爾(Gustave Eiffel)設計興建的紀念碑 當初曾引起議論和批評 但現在已經成為巴黎最著名的地標 艾菲爾鐵塔附近 充斥了許多黑人、阿拉伯人等 擺地攤小販 不時前來塔訕兜售紀念品等 而排隊等候搭乘眺望台電梯的售票處等觀光客眾多的地方 更是扒手小偷雲集 巴黎主要分為20個行政區, 以西堤島做中心, 順時鐘方向編列, 內圈1到11區, 外圈12-20區. 其中以北邊的18區 蒙馬特(Montmartre)一帶是巴黎的夜生活區, 但也是貧民區. 再往東延伸到 19和20區, 由於新外來移民多, 都是治安最敗壞的地區. 另外, 位於鬧區的 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t)和歌劇院附近, 由於觀光遊客甚多, 所以也成為了宵小出沒之地. 著名的法國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 男女主角玩捉迷藏的廣場前的旋轉木馬一帶 觀光人潮不斷 這附近地區以治安不好而出名 聖心堂座落在蒙馬特山丘的最高點 從教堂前面的廣場 可俯瞰巴黎市區 因此吸引了大批遊客來這裡觀賞美景 尤其巴黎最近因為退休年齡的爭議, 鬧得滿城風雨, 到處都有示威活動甚至暴民行劫, 治安敗壞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要到花都自助旅遊, 如不做好功課, 乘興而去, 敗興而歸, 甚至被打得頭破血流, 入院療傷, 懊悔就來不及了.. 準備工作的要點是 1)重要証件和現金、信用卡等, 絕對不要放在同一個包包, 2)儘可能使用隨身繫帶的防扒包, 3)攜帶護照影本, 以備萬一.. 4)在觀光景點或地鐵站附近, 千萬不要拿出整面地圖找路, 因為這樣動作超危險, 是扒手最愛的下手目標. 如果記不清楚路況, 寫在小抄上看, 比較安全. 5)乘坐地鐵, 儘量不要靠在車門附近, 因為很多歹徒利用車門要關上的剎那, 把你的包包或行李搶走, 跑出車廂外, 要追也來不及了. 位於巴黎北部的聖圖安(Clignancourt)跳蚤市場是巴黎跳蚤市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從 Porte de Clignancourt 地鐵站出來 往北走5分鐘就可抵達 聖圖安跳蚤市場是一座擺有很多雜貨和二手衣服的露天市場 周六、周日 人來人往 好不熱鬧 但小偷和搶匪也不少 是外來移民居多的巴黎貧民區 6)街道上遇到可疑的人來打招呼、搭訕等, 裝作聽不懂, 能閃就閃. 或有看到觀光人群, 趕緊混入其中. 7)如果不幸碰上, 他要錢、要相機, 就丟給他, 千萬不要抵抗, 出門在外, 還是保命最重要了. 8)最後提醒大家的是萬一真的出了狀況. 馬上要報警處理, 警察局會開立失竊或遺失証明書. 9)儘快和「台灣駐法代表處」的人員連絡(電話01-4439-8830). 聽說 近幾年來, 巴黎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不但真的有在辦事, 而且態度也蠻溫暖親切, 對處理善後, 或多或少有所幫助, 千萬不可忘記.

巴黎自由行的功課之1-交通

2011年02月16日
公開
45

巴黎街頭, 給觀光客最強烈的印象, 除了到處林立的高檔服飾精品店之外, 可能就是 車滿為患了. 事實上巴黎的城市景觀, 經過大革命的破壞之後, 於拿破崙3世時期, 在著名的城市景觀設計大師 奧斯曼(Georges-Eugene Haussmann)的主導規劃之下, 漸漸的顯現出大城的風彩. 加上1868~1937年間, 5次萬國博覽會的基礎建設等, 更深遠的影響了現代化巴黎的市容. 所以巴黎的街道, 比起其他歐洲大都會, 已經都要來的筆直而寬敞多了. 雖然如此, 但巴黎市區內的道路上, 各種大小車輛川流不息, 無論大街小巷路旁都停滿了車子. 如果乘坐地鐵, 特別在尖峰時段, 更是人流如潮, 車廂內摩肩接踵. 路面交通阻塞, 地下交通擁擠, 已經成了巴黎人生活的常態. 貫穿凱旋門的香榭麗舍大道 是巴黎最具指標性的購物地區 也是觀光客最愛蒞臨的熱門景點 由凱旋門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的12條大道中 由凱旋門一路到協和廣場 筆直寬廣 優雅閒意的林蔭大街 即是最知名的香榭大道 其實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系統不可謂不發達, 由地鐵、2條輕軌(Tramway)和公共汽車等組成的交通網路如同蜘蛛網密佈巴黎的各個區域, 並連接近郊200多個衛星城鎮. 但由於人車不斷增多, 交通問題永遠是市政上最棘手難題. 根據當局統計, 每天在巴黎市區內行駛的車輛達700多萬, 每逢上下班和假日高峰時間, 市內一些幹道、路口以及環城公路、環外高速公路的連接地段, 經常發生嚴重堵塞. 儘管有關部門採取了不少措施, 但效果顯然不如預期. 根據我的經驗, 自助旅行遊巴黎的交通工具, 如果搭乘公車, 雖然一邊可抵達目的地, 一邊可沿路飽覽花都街道的風光, 但鬧區內的塞車路況, 以及等公車時間太久(地鐵一般2~3分鐘就有一班), 加上巴士行走的路線不熟悉, 所以乘坐地鐵還是最佳選擇. 巴黎的地鐵站內 常常可以看見藝人的熱情表演 有時更會跳入車廂內 即席表演 表演完了就向乘客討錢 這是巴黎獨特的地鐵文化 巴黎的地鐵, 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在整體的佈局, 配合了都市計劃, 顯現出超前意識. 同時也考慮了與航空、鐵路(SNCF)和公共汽車的聯運. 可以說是巴黎交通的「大支柱」. 由14條市區內普通地鐵線(Metro)和5條負責聯繫市中心與郊外的高速快車(RER) 縱橫交錯, 把巴黎各個城區和郊區的230多個衛星城鎮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所以許多人來到巴黎的人, 都驚嘆於其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 不但為到巴黎旅遊的觀光客, 同時也為薪水階級的市民勞工提供了既方便又經濟的交通工具. 據統計 巴黎市區每平方公里至少有3個地鐵站(也就是方圓500公尺距離內就有一個地鐵入口), 所以 在市內無論你身在何處, 只要步行10-15分內, 即可找到一個地鐵站, 確實十分方便. 然而 觀光景點附近的地鐵站內售票口前, 常見旅客大排長龍(雖有自動售票機, 但上頭印的操作方法都使用法文, 導致大部份的觀光客都不會使用), 但是售票員還是我行我素, 慢吞吞地動作, 惹人反感. 而地鐵公司當局也不肯加派服務員紓解人潮, 實在小器. 其次 地鐵票卡於入口刷過後就毫無價值, 所以被人到處丟棄, 使得地鐵站內外的環境衛生, 大打折扣, 是有待改進的地方. 巴黎北站(Gare Nord)是國鐵、地鐵和往郊外的高速快車 RER-3線的交叉轉乘站 同時也是國際旅客進出巴黎的大門 經由此站不但可輕易連結市中心與戴高樂機場 也可以經由歐洲之星(eurostar)的各線國際列車 直通倫敦、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漢堡和法蘭克福等 從巴黎北站要開往英國倫敦的國際列車-歐洲之星的頭等車廂外觀 至於巴黎的計程車叫做Taxi Parisien, 在巴黎乘坐計程車, 費用昂貴, 但仍有供不應求的現象. 路上行駛的計程車, 不是已經載了客人, 就是空車但不載客, 對外國觀光客而言, 想要在路邊認出可以乘坐的車子並不容易. 而且 在計程車招呼站等了良久也不見得有車會來. 加上部份巴黎的計程車司機並不是對每條街都瞭若指掌, 有些司机也沒有耐心, 遇上塞車或走錯路時, 就會哀聲嘆氣或漫天發飆. 實在比不上倫敦的計程車司机, 那麼的專業和彬彬有禮. 舉例來說, 我們由倫敦乘坐歐洲之星火車回巴黎, 因攜帶行李較多, 由北站想搭乘計程車回飯店, 結果排隊等上半天,車子才來. 更因為是女司机, 行李還得自己動手放進後車廂, 坐上車後, 由於司機聽不懂我講的「菜法文」, 說了幾遍飯店住址, 她硬是不肯發動車子. 最後 嘉枝從包包內翻出旅館名片後才得上路(在巴黎許多計程車司机, 不是老年人就是外來種族, 所以很難能夠碰上會講英語的司機). 想不到, 這位女英豪, 一手抽煙, 一手拿著手機和友人談天說笑, 讓我們一路上坐得心驚膽跳. 幾年前, 某個知名網站對將近2000位旅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巴黎的計程車司機口碑居然是世界排名最後一名. 所以在巴黎最好不坐計程車. 萬不得已, 則請飯店的服務人員幫忙叫車, 較為安全. 其實暢遊花都, 貼近巴黎的最佳節奏, 還是雙腳真正的踏在街道上, 儘量用走路的方法, 穿梭大街小巷, 來感受自己是這個大都會的一部份. 這樣的方式最能深入巴黎, 更能讓自己留下最深刻的「花都印象」.

歌劇院周邊與拉法葉百貨(4)

2011年02月15日
公開
58

瑪德蓮廣場(Pl de la Madeleine)是以位於廣場中央希臘神殿式建築的 瑪德蓮教堂而命名. 這間教堂在前幾頁的文章內有做過詳細介紹, 教堂的內部 莊嚴聖潔, 巴黎人很喜愛在此舉辦婚禮. 而當你到此教堂拜訪後, 也千萬不可忘記, 順便參觀或光顧廣場周邊一帶滿佈的高檔餐館和食品名店, 做一趟「百年風味之旅」. 例如赫迪亞(Hediard)、佛尚(Fauchon)、蜂蜜屋(La Maison du Miel)、米其林三星的 Bar le Passage(Senderens)以及最近才在台北敦南Sogo百貨地下一樓開設 亞洲第一間分店, 擁有200年歷史的松露之家Maison de la Truffe 等, 可以讓你見識到巴黎人講究生活品質的一面. 在自家產品的包裝盒、購物袋甚至遮雨棚等印上了「紅黑條紋相間」的圖案做為商標的赫迪亞, 是巴黎最古老的高級食品店. 當初創立的目的是為了替巴黎人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現在店內的招牌商品有多種口味供顧客選擇的自家製造果醬、法式糕點、軟糖、進口咖啡豆、香料、茶葉和葡萄酒等. 為了方便顧客能夠輕鬆選擇購買, 赫迪亞對種類繁多的食品做了一目了然的詳細分區. 店內也提供了許多稀有的新鮮水果, 我們買了一小盒外觀類似日本小葡萄的紅色水果, 回飯店後品嘗味道, 卻是酸味十足, 好像是紅莓? 位在碼德蓮廣場北邊的另外一家百年老店-「佛尚」, 則跳脫出一般食品店保守的形象. 不但店面的裝璜時尚新穎, 並在廣場西側擴展了一間豪華沙龍, 供應早餐、午餐、下午茶及外帶的熟食、甜點區等. 同時在世界各地廣設分店, 打出自己的獨特品牌定位. 總店大門前, 車水馬龍 生意興隆 明顯超過了對街的赫迪亞食品店. 本店可以說是法國最知名的高級食品店. 販售了超過百種以上的巧克力、紅茶、鵝肝、松露、果醬和葡萄酒等. 地下一樓則設有小酒巴, 供客人試飲小啜之用. 我們除了買了巧克力禮盒之外, 也想買點法國甜點的代表 macaron回飯店享用, 卻不知要買那種口味, 想不到店員居然大方的拿了兩個不同口味的 macron(一個要價4.5歐元)給我們試吃, 實在出於我的意料之外. 這張照片攝於位於瑪德蓮廣場西南方 三星米其林餐廳 Senderens 內部的一個角落. 若想入內一嚐箇中滋味, 必須算好日子在3個月前訂位. 我們是在出國4個半月前, 透過網路預約的. 主菜之一的肉類(Viandes) 為 Cochon de Lait roti (烤乳豬+紅蘿蔔), 我們依照侍者的建議, 配著喝2009年份的Cairanne葡萄酒 另一道主菜是鮮魚類(Poissons) 為Merfan croustillant (鱈魚、脆皮磨菇), 我們則配上2007年份的 Auxey-Daresses的wine享用. 餐後甜點我們兩人都選擇叫 Assortiment de glaces et sorbet (雪糕). 加上最後的咖啡, 記得連小費總共為280歐元. 聖歐諾黑路雖然僅是一條並不寬敞小街.(東側以凡頓廣場為界, 西端則直抵總統辦公的艾麗榭宮) 卻是巴黎精品和時裝等的集中區. 最有人氣的法國名牌店, 大抵都可以在本區內尋獲. 這張照片 嘉枝背後方的商家, 可是價格十分昂貴的貴婦皮草店. 這條狹窄的石板路雖然並不太長, 但兩側高級服飾、華麗珠寶精品店實在太多, 加上人潮洶湧, 所以從街頭一路逛下來, 等到過了 皇家街(Rue. Royale)後不久, 兩個人就累得人仰馬翻, 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間咖啡館坐下休息, 叫了一杯咖啡要價10歐元, 比一般館子幾乎貴了一倍.

歌劇院周邊與拉法葉百貨(3)

2011年02月12日
公開
66

巴黎是世界時尚精品總匯, 數以萬計的流行女裝首飾名店在此恭候貴客的到來. 只要你是女人, 不論年齡, 來這裡旅行遊覽, 如果在回國之前, 沒有買點名牌服飾或時髦精品自用或送給子女親友等, 豈不等於白來一趟? 縱算沒有預定要花大錢血拼購物, 來這裡逛逛巴黎人的創意櫥窗或欣賞精緻商品, 對她們而言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但是巴黎的人氣名牌商品, 價格實在是貴得離譜. 所以如果要名牌又要便宜, 就必須下一番工夫研究了. 旅居美國芝加哥多年的大舅子 松濤夫婦, 近年來, 迷上了巴黎的美食和流行服飾, 已經去過了30多趟. 聽到我們要去巴黎自助旅行一段期間的訊息, 就曾打打過几通電話來關照, 並且寄給我們很多 當地相關的地圖、旅館、餐廳、衣飾和精品店等的資料. 也給了我們2個重點建議: 1)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晚上最好避免外出. 2)要shopping, 如果能在巴黎一年有2次的換季大拍賣的期間內來訪, 較為適宜.. 對於他的好意, 前者我們儘可能做到了, 但後者則因為考慮到氣候、雨季等因素, 最後仍然決定在當地最適合旅遊的9-10月出訪. 事實上 松濤兄的建議一點都沒有錯. 巴黎一年兩次的換季減價特賣(SOLDE), 春夏商品在每年6月的最後一週起, 秋冬商品則在1月中旬開始,大約都持續一個月. 這段期間內在巴黎血拼, 幾乎所有精品(LV商品除外)solde的折扣都下殺了一半, 甚至到30%以下的優惠, 絕對是最合算的價格. 另外在大型百貨公司, 譬如巴黎最大間的拉法葉百貨在去年10月中旬(我們在巴黎停留的後段期間), 雖然也有拍賣, 但推出的大抵是滯銷的商品, 所以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轟動. 歌劇院後方的豪斯曼大道上, 除了兩家知名的法國百貨公司之外, 其他各式歐洲品牌店也家家相連, 保証會讓你逛到腳酸為止. 事實上, 在大百貨公司裡頭, 由於各種款式和尺寸的服飾齊備, 不必讓你傷神費時的到處亂逛. 所以仍然是觀光旅客的最愛. 我們用了很多的時間在這附近, 特別是拉法葉百貨內購物和用餐, 到了後來, 連「路痴」的嘉枝終於也不會再這一帶迷路了. 春天百貨(Printemps)創業於1865年, 比拉法葉百貨早了30年. 這間百貨雖然以往以女性時尚服飾出名, 但近年來顧客人數下降, 甚至連上個廁所也開始收費, 競爭力顯然不如隔壁的拉法葉. 但是化妝品和保養品的專櫃, 由於立即就可以退稅, 依然是觀光客人潮不斷. 位於女士時尚館6樓咖啡廳上方挑高的彩色玻璃圓拱屋頂非常鮮艷, 已被列為巴黎古蹟之一. 只是想參觀或拍照, 卻要進入茶館, 坐下叫一杯咖啡或飲料才行. 我在春天百貨的茶館內喝咖啡看書, 等待嘉枝在百貨公司內逛得過癮. 到巴黎遊玩, 一定要來拉法葉(老佛爺)觀摩法國老牌百貨公司的風采. 這間百貨從百年前啟業, 當時只是同一座大廈中的一家時裝店, 多年以來不斷地拓展其規模, 現在已經成為巴黎最大的百貨公司, 同時也可以說是引領巴黎時尚的指標. 坦白說, 以往我對這間百貨職員的服務態度並不敢恭維, 但這次來訪, 在店裡頭逛了幾天, 印象卻整個改變, 幾乎每位男女店員都很親切熱忱, 甚至自動前來向你打招呼問好. 可能是景氣不佳, 業績競爭激烈的關係吧. 位於拉法葉本館(Lafayette Coupole)大廳正上方, 也是巴黎古蹟一部分的裝飾風格圓形屋頂, 是旅客到拉法葉必欣賞的特色之一. 圓頂的彩繪玻璃令人驚豔. 拉法葉的彩繪玻璃圓拱屋頂的放大照片. 我個人認為比起春天百貨的圓頂更為華麗壯觀, 值得你走到5或6樓靠近屋頂中央的賣場附近, 來仔細的欣賞. 這間百貨由以女士商品為主力的本館, 販賣男士商品的男裝館(Lafayette Homme)以及販賣配件與傢俱等的生活藝術廣場(Lafayette Maison)等3部份所組成. 從名牌、精品、化妝保養品到服裝、飾品、食品等各類商品一應俱全, 任君挑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館內亦有不少平價的時髦創意品牌, 對於觀光行程排得滿滿的觀光客要在短短的時間內購物, 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拉法葉百貨內除了購物之外, 位於男裝館1樓中央的美食超市也很是遠近馳名(法國電梯樓層的表示方法與我們台灣不同, 地上樓層以RC樓表示, 而當地的1樓等於是台灣的2樓), 總是吸引了許多的饕客前來挖掘美食. 其中以這間 le Bar Rouge 海鮮店最為有名, 特別在每年10月到隔年3月左右的生蠔盛產季節更是門庭若市. 由於味道實在甜美, 種類又多, 酷愛生蠔的我忍不住美味誘惑, 前後共來光顧了3次(其中1次還排隊等了40分鐘之久).

歌劇院周邊與拉法葉百貨(2)

2011年02月10日
公開
69

費了不少時間的搜尋 我終於打開了位於歌劇院2樓東邊走廊的小側門, 看到這座上達屋頂下通歌劇院地底下的狹窄螺旋樓梯間. 這座小樓梯間該不是當年 歌劇魅影作者 勒佛 在描述劇中人物 「魅影」無影無蹤的遊走在歌劇院上下的通道吧? 請你也用羅曼帝克的心情來猜猜看. 歌劇魅影(The Phontom of the Opera)這本小說於20世紀初 由 卡斯頓 勒佛(Gaston Leroux)所寫, 於1986年經由音樂奇才 安德魯 洛伊 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編成的音樂劇, 至今仍然高居世界四大音樂劇的榜首 魅力無法可擋. 我個人也曾經分別在 加拿大的多倫多、賭城的威尼斯人(Ventian)酒店和2006年初(?)台北小巨蛋, 3個地方觀賞過這部音樂劇的演出, 音樂確實美得無話可說. 這部戲描述19世紀初, 一位年輕女歌劇演員和一位英俊貴族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下的音樂怪人(魅影), 3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劇情的展開正是以這座歌劇院作為舞台背景.. 想不到 居然距離我們所住宿的飯店用走路還不需5分鐘就可抵達, 實在是十分福氣. 所以雖然入內參觀費用不斐, 但我們還是去了2趟, 仔細的觀賞這棟豪華的建築物的內外建築和裝璜, 認為是值回票價的行程. 加尼葉歌劇院 (Opera de Garnier)是由被後人嬉稱為「小丑」的拿破崙姪子, 也就是拿破崙三世在位時, 為了展現第二帝國的富裕, 不惜耗費鉅資, 於1860年所舉辦為改造巴黎市容的設計比圖競賽中, 挑選了年輕新銳建築師 查理 加尼葉, 花費了15年的時間才建造完成 劇院的建築風格可以說是結合了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義等各種建築樣式. 外形常被比喻為「巨大的結婚蛋糕」的這間超豪華劇院, 整座建築使用了高貴的石材、稀有的大理石和青銅等建材. 劇院的正前面佈滿了精雕細琢的雕飾, 好像是一座漂亮的美術館. 外觀則分為上下兩層, 都由七扇門窗框構成, 拱門廊壁上飾有眾位偉大音樂家(巴哈、莫札特、海頓和貝多芬等)唯妙傳神的雕像. 這間與義大利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並列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歌劇院, 雖然隨著69年巴士底歌劇院開幕, 由於容納人數有限等原因, 成為芭蕾專門劇場, 但仍希望能在此欣賞到歌劇的觀眾聲浪不斷, 因此 近年來 仍有少數知名的歌劇戲碼會在此地上演. 一樓觀眾席外頭華麗大廳的大理石柱子和名歌劇演員的雕像, 十分引人注目. 歌劇院位於中央往ニ樓包廂坐席的大樓梯(Grand Escalier)奢侈的使用名貴白色大理石地板, 讓走樓梯上2樓的名人貴婦能夠享受到尊榮舒適的待遇. 大樓梯的粉紅色扶手、綠色的柱子等, 各種色彩鮮明的搭配並非單純用彩繪方法, 而是將法國各地收集而來的彩色大理石, 加以組合而成, 搭配雄偉的浮雕與天井的華麗水晶燈光, 展現出驚人的炫目之美. 登上了樓梯, 可以看到二樓的大廳(Grand Foyer), 裡頭可以欣賞到各種細緻的巴洛克式樣裝飾, 極盡奢華的能事, 宛如凡爾塞的華麗宮殿. 這裡是ニ樓奢華包廂席外面的走廊. 由於 加尼葉歌劇院座位特別寬敞, 講究上流社會的排場, 劇院負責人向例由國王或總統直接指派德高望重的藝文界人士擔任. 根據院內導遊女士的說明, 一直到20世紀中旬以前, 男觀眾須穿著燕尾服, 女士亦須穿禮服才准入場. 現在雖然規定不再那麼嚴格, 但男著西裝領帶, 女穿長裙洋裝, 仍是起碼的禮儀要求. 我們本來也想試著買票看表演, 但是遺憾的是巳經預約額滿, 甚至連觀眾席和舞台, 以及由知名畫家 夏卡爾(M. Chagall)描繪在舞台上方天花板的作品「夢的花束」,2回都因為排練公演而沒能參觀, 實在令人扼腕. 下回有机會再來. 一定要先預約買票看表演, 才能過癮. 這間座落在歌劇院正門廣場的左側轉角, 卡布西尼大道上, 有綠色遮雨棚的建築. 是創立於1862年(歌劇院開始營運後不久), 走過繁華與滄桑的歷史名店-和平咖啡館. 在2次大戰期間, 因為當時的德軍懷疑 戴高樂將軍在此館內用餐而加以砲轟, 現在是戰後又重建的新館. 和平咖啡館由於內部的裝璜輝煌壯麗, 而且地點絕佳, 又擁有號稱巴黎最大的露天咖啡座. 除了咖啡之外 也以供應海鮮為主的法國菜而出名. 加上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曾是坐上賓(左拉、莫泊桑、戴高樂等都是常客), 所以雖然價格並不便宜, 但至今依然人氣不墜, 奉勸大家逛完了歌劇院, 不妨到此小歇片刻, 一邊享受醇香的咖啡, 一邊欣賞歌劇院廣場上來來往往的人潮, 人生難得幾回如此的悠閒?

歌劇院周邊與拉法葉百貨(1)

2011年02月08日
公開
56

加尼葉歌劇院的周邊地區包括巴黎第2行政區的全部和第8、第9行政區的一部分, 位在深受歷史與文化薰陶的巴黎中心地帶, 同時也是觀光血拼族熱愛的塞納河右岸最繁華的商業區. 巴黎在百年前挖建地下鐵時, 第一條就是從歌劇院到皇家廣場, 所以當你踩上這附近的馬路時, 也就等於一腳踏入了巴黎的歷史裡了. 歌劇院地鐵站地面上的出入口與義大利大道(Bd. des Italiens) 由歌劇院2樓陽台拍攝到的歌劇院廣場與正前方 筆直而寬闊的歌劇院大道(Av. de L'Opera)直抵皇家廣場 這一帶交通非常的便利, 地面上以歌劇院前的廣場為中心, 是7條大街道匯聚的橢圓形空間, 向四方呈輻射狀街道的總名叫「歌劇院廣場精品商圈」. 往南或西南方向步行10-15分鐘上下就可抵達擁有多間百年傳統美味的「瑪德蓮廣場」、貴氣的「凡頓廣場」或是國際品牌的集散地「聖歐諾黑路(Rue St. Honore)商圈」. 而歌劇院後方的豪斯曼大街(Bd. Haussmann)則是「拉法葉與春天百貨大商圈」. 而地底下的交通更是四通八達, 多條的Metro和RER的線路在歌劇院附近一帶的地鐵站交叉, 所以是外國旅客在巴黎逛街購物最鮮明的地標. 歌劇院前廣場的7條大街之一的Rue de la Paix大道(直通凡頓廣場與巴黎麗池飯店)的街頭景觀 廣場前另一條大街 卡普西尼大道(Bd. des Capucines) 直走不須要10分鐘 就可到達瑪德蓮廣場 卡普西尼大道也是我們在巴黎遊覽期間內最常利用街道 我們這趟巴黎自助旅行因為停留天數較長, 所以當初計劃的住宿地點是以較容易溝通的華人經營民宿為主. 但和孩子們再三討論的結果認為這些由國人或越南華僑所經營的民宿, 大抵都位在離市中心較偏僻的拉丁區、共和國廣場或左岸森林地區, 而且距離當地的地鐵站都有一段路要走. 所以基於交通上的不便和食事、治安上的考量, 最後我們選擇了位於卡普西尼大道(Bd. des Capines)上, 距離歌劇院地鐵站出口走路不到5分鐘或瑪德蓮地鐵站8分鐘左右的「Citadines Prestige Paris Opera Verdome」投宿. 百年風味名店林立的瑪德蓮廣場 法國總統官邸的艾麗榭宮(Palais de I'Elysee)在這一區內顯得獨樹一格 這間公寓飯店雖然價格上稍為貴了些, 但這一帶交通便利, 離法式百貨公司又近, 尤其附近的日本街道上日式餐飲店林立, 是日本人在巴黎活動和聚居的區域(很遺憾的是, 位於我們飯店對面的「巴黎三越百貨」由於日本觀光客的驟降, 不堪虧損, 於2010年9月30日也就是我們抵達巴黎的第四天就關門閉店了), 所以對於我們而言, 生活機能甚佳, 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購物血拼只須擔心預算的 聖歐諾黑路東側入口處前方的噴水池 聖歐諾黑路窄窄的石板路兩側 大多數是高級品牌的服飾精品店 我們在巴黎居住的這段期間內, 幾乎有超過3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這地區活動. 所以對它四週的街道, 特別是這一帶的歷史建築物和觀光景點以及堪稱為世界上最高檔的精品商圈都有較深層的認識和了解, 經過整理後介紹給大家做參考.

巴黎時髦的尋寶地-瑪黑區(2)

2011年01月23日
公開
47

我把我們在充滿活力的瑪黑區閒逛3天的主要行程介紹如下: A)巴士底廣場-這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廣場, 重點在於它背後的歷史意義. 廣場與立於其中央的「七月柱」(Colonne de Juillet)都是大革命後獲得自由的法國人民, 將惡名昭彰的巴士底監獄拆下後的石塊在舊址所建, 藉此來紀念革命運動與追懷革命期間的壯烈犧牲者. 廣場氣氛樸實而寧靜, 唯一的重點是七月柱 柱頂飛翔的勝利天使. 畢竟這裡是法國人民追求自由, 唾棄獨裁專制, 從皇權進入民權時代的精神象徵, 而鍍金的天使正代表著 自由、平等 展翅向藍天的隱喻吧. 巴士底廣場上的露天咖啡座 緊鄰巴士底廣場的 聖馬丁運河(Le canal St. Martin)本來是拿破崙下令興建作為運輸糧食之用 現在巴黎市政府在河邊開放100多條船停靠於此 並提供水電等基本生活資源 成了巴黎市內的水上人家 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和雅痞在此築水而居 巴士底廣場中央高達51.5公尺的高聳圓柱 七月柱 柱頂上象徵自由與平等的 金色美麗飛翔天使 巴士底歌劇院 簡潔而現代的外型 和宮廷式建築的加尼葉歌劇院相比 作風顯得十分的平民化 B)孚日廣場-穿過蘇利宅邸的通道就可抵達的公園, 路易13 騎馬英姿的雕像坐鎮在廣場中央. 在17世紀, 達官顯要紛紛在此周圍興建豪宅御邸, 成為巴黎最古老的皇家廣場. 拿破崙在位時期, 為了表揚當地人民繳稅的績效, 將此充滿美味的迷人廣場易名為「孚日」(Vosges)廣場. 而後 更有雨果等名人進駐此區, 再讓廣場多增一股上流氣息. 從蘇利宅邸側門附近拍攝到的 孚日廣場全景 孚日廣場的中庭公園 豎立著路易13 騎馬英俊瀟灑的雕像 十分的引人注目 孚日廣場的樹蔭草坪是當地人 毫無拘束自由享受日光浴和嬉戲的場所 孚日廣場四週是由設有內柱廊的雅緻建築圍繞 這四角紅白相間的拱廊騎樓 也稱為 藝文迴廊 集中了不少家展示現代藝術品的畫廊 今日的廣場 景觀依舊動人, 公園中的綠蔭草地上或水池旁, 年輕人攜著情人, 媽媽們帶著孩子在此嬉戲和老年人帶著愛犬散步, 享受陽光和熙日光浴的畫面時時可見. 廣場周邊, 熱鬧的美食餐廳和咖啡館、藝文畫廊和精品店林立. 加上拱廊內街頭畫家和藝人的演出樂章不時傳出, 我們選擇在這美麗廣場上的餐館, 度過一段氣氛絕佳的用餐時光. 藝文迴廊內 不時有街頭藝人在廊下音樂演奏 孚日廣場內部份的房屋因年久失修或不景氣而關閉 門外的拱廊成了流浪漢的滯留場所 我們在孚日廣場 本來計劃到很有名氣的 L'Ambroisie或 Ma Bourgogne用餐 可惜 兩間餐廳 都已經預約額滿 只好到這家La Place Royale 想不到也讓我們享受一頓美味的午餐 C)法蘭克特權者街(Rue des Francs-Bourgeois)-這條並不寬敞的古老街道, 一家家小小的店面內, 展示出許多獨立設計師的創意商品, 譬如首飾、服裝、文具和生活用品等, 成為時尚人士最愛的地標之一. 嘉枝在這條街上的「les Petites」和「Fragonard」兩家時裝店, 欲罷不能, 狠下心來, 一口氣添購了好幾件的衣物. 所以 本來這條街一帶是收容付不出稅金窮人的住所, 現在搖身一變 成為「貴婦敗家團」血拼的好地方了. 由孚日廣場往北走 不到5分鐘就是 法蘭克特權者街的街口 星期天上午10點半左右的法蘭克特權者街的街頭景象 特權者街旁建築物牆上的藝術點綴作品 D)聖殿街(Rue Vieille du Temple)-這區雖然有許多博物館(很可惜的是畢卡索美術館因內部整修而關閉)和豪邸、精品店等, 但也是同性戀者的活動中心. 所以同志酒吧、另類書店和情趣商店, 將這區域點綴得形形色色. 聽說這一帶地區熱鬧的夜生活, 不只同志最愛, 年輕人也趨之若鶩. 聖殿街的街景 聖殿街旁古蹟大宅的外庭花園 值得向大家推薦的是 萬聖街靠近共和廣場(Pl. Republique)附近是巴黎有名的批發街. 我們在逛完巴黎市政廳後, 誤打誤撞的進入這條街道. 只見街上盡是販賣價格十分便宜的髮飾、皮帶、帽子、領帶以及耳環項鍊等的批發配件店, 雖然一半左右當地人開的店家並不接受小額買賣, 但令我們吃驚的是另外一半的店家, 不但接受零售交易, 而且老闆和店員都是黃種人的面孔, 一問才知道 原來他們絕大多數都來自大陸的「溫州」. 溫州幫的生意人最會做生意, 講求和氣發財, 大小通吃, 早就弛名中國, 現在 總算讓我見識到厲害了.. 午後的薔薇街道上擠滿了觀光客和在附近遊蕩的年輕人 E)薔薇街(Rue des Rosiers)-這是數百年傳統的法國咖啡料理美食街, 同時也是自19世紀末以來, 猶太人群聚活動的地區. 位在小巷中段的「拉斯迪法拉菲」(Las du Fallafel)是有名的猶太食物餐館. 這家猶太三明治很受歡迎, 隨時可以看到一條人龍排在店門口. 我們耐心等候, 再進入館內享受招牌的 Curry Chicken和 Fallafel Special, 那種獨特的滋味保証在台灣絕對吃不到. 薔薇街上以招牌菜「世界最棒的Fallafel」出名的 拉斯迪法拉菲猶太餐館外 一列長龍排在店門口的景象 這道菜就是有名的猶太佳餚 Fallafel Special 以雞肉泥和香料做的炸丸子 配上茄子蕃茄和香瓜等生菜 再淋上獨特的醬料 口感十足 總而言之 巴黎的瑪黑區, 不但是洋溢猶太風情的時尚區域, 也是青年與同志的天堂. 所以星期天的午後, 如果想找熱鬧、找人氣, 來這裡就對了. 不過還要提醒你, 入夜以後, 最好不要進入此區, 以免遇上麻煩. 因為觀光客是歹徒作案的主要目標, 還是小心謹慎, 安全至上. 切記! 切記!

巴黎時髦的尋寶地- 瑪黑區(1)

2011年01月21日
公開
46

巴士底地鐵站 牆上圖畫繪出18世紀末 法國人民為追求自由而攻陷巴士底監獄的歷史 這裡也是瑪黑區的東緣地區 曾於大革命時期被燒毀後 再重建的新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巴黎市政廳 是瑪黑區的西界 法文的 Marais 意思就是「沼澤」. 在中世紀塞納河水位尚未降低之前, 瑪黑區(Le Marais)是一大片荒蕪的沼澤地. 17~18世紀,隨著沙龍文化在法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波旁王朝的大放光芒, 貴族、權貴、教士和社會上的有錢人士開始進駐此區, 曾興建許多豪宅府邸. 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 這裡人去樓空而荒廢, 1970年代 法國政府宣佈,將這一帶擁有眾多博物館、藝廊和具有歷史意義之建築物的瑪黑區列為受到保護的「古蹟」. 而經過修復的豪門舊宅, 紛紛被改成文博藝術展館, 重現美麗的風貌, 吸引了服裝店、畫廊、餐館聚集, 逐漸成為散發著迷人巴黎風味的時尚區域. 瑪黑區是巴黎猶太人最多的地區 心臟地帶的薔薇街上 愛國心甚強的猶太人 當街賣唱 為以色列建國募款 這位瑪黑區餐館的少東 一看穿著打扮 就知道是同性戀者 今日的瑪黑區, 除了是猶太人群集居住的地點之外, 自80年代開始, 吸引同性戀者以此地為主要活動區域. 同性戀人口節節攀升之外, 巴黎的雅痞族也都嚮往以此地為家, 更讓這裡成為巴黎最「IN」的一個區域. 此區的卡瓦納瓦雷博物館(Musee Carnvalet)是經典重現的巴黎歷史博物館 瑪黑區的著名古典大宅 蘇利宅邸(Hotel de Sully)的後庭法式大花園 孚日廣場周邊的藝文畫廊林立 展示多彩而豐富的藝術品 這家現代藝廊的作品值得你停下腳步仔細觀賞 孚日廣場迴廊內歷史悠久的雨果咖啡館的外觀 我和嘉枝在巴黎停留的兩個多星期內, 來瑪黑區逛街購物共有3次之多, 愈逛愈喜歡這個地方, 主要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巴黎的觀光景點的商家大部份都是週日休假, 而瑪黑區則不同, 這裡幾乎所有店舖反而是週日營業(最遲也於正中午開門)而平日休息,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 星期天只從流行時裝服飾店或精品店外頭街道上 以window shopping的方式來逛巴黎的話, 來瑪黑區就錯不了囉. 2)這一帶的個性商店、趣味商家都位在不甚寬闊的道路, 來往車輛較少, 甚至禁止車輛通行, 所以馬路兩邊的店舖可以同時遊覽觀看, 不必來回走兩趟, 是最適合購物逛街的好去處. 3)這地區位於巴黎市中心的東邊, 地理位置較為邊緣, 所以觀光客的蹤影也比較少見, 加上瑪黑區的消費物價等, 比起左岸精華地段顯然比較平價實惠, 所以可以觀察到巴黎當地人特別是年輕族群在此地活動的機率很高. 4)瑪黑區可以說是巴黎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地區, 也是巴黎近幾拾年來流行潮流的創意重鎮, 街道小巷內充滿了各種服飾、精品、生活雜貨和文具等手創藝術的個性小舖, 據說不少跑巴黎線的單幫業者、日本觀光客等最近都流行在此地徘徊採購和切貨. 瑪黑區的街道 一般都比較狹窄 甚至禁止車輛通行 很適合觀光客逛街購物 瑪黑區內最寬敞的大道 利佛利街(Rue de Rivoli)是法國大革命爆發時 憤怒的飢民和皇軍之間的主要戰場 總而言之, 走在巴黎最悠久的歷史古蹟區, 卻同時能享受到昔日的繁華景色與最新的世界流行文化, 成為了瑪黑區最吸引人的特色.

左岸咖啡

2011年01月19日
公開
72

擁有將近150年歷史 左岸文人足跡沉浸的 花神咖啡館用餐時桌上舖放的「餐墊紙」 「左岸咖啡」這個在電視或報祗上常常看見的咖啡飲料宣傳廣告, 大家都耳熟能詳. 但事實上 左岸到底有多大, 則眾說紛紜. 按理來說塞納河蜿蜒畫過巴黎市區, 河以南的區域都可以稱為左岸, 但一般則以文教區和市府官廳居多的 巴黎第5、6(7)行政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域為主. 更狹義的說法, 則是以聖哲曼大道(Bd. Saint Germain)為橫向主軸, 縱軸則在聖米榭爾大道(Bd. Saint Michel)和雷恩大街(R. de Renines)之間, 以現存法國最古老的聖哲曼 德佩教堂為中心的區域. 以氣氛的角度來說, 左岸是巴黎高雅而且藝文氣息濃厚的去處. 有句諺語說「巴黎人在右岸用錢, 在左岸用腦」, 因此這裡可是巴黎人相當引以為傲的重要地帶. 萬神廟入口處廊外的22根列柱取自羅馬神廟的造型 巨大的大門三角形門楣上是著名的浮雕-女神的頒獎禮 萬神廟 圓頂的設計宛如極負盛名的英國倫敦的聖保羅教堂 十分的華麗莊嚴 証明地球自轉理論的傅科鐘擺 參加旅行團遊巴黎, 由於市區內的飯店住宿費用十分昂貴, 而且房間數目也不敷使用, 所以都選擇巴黎近郊的旅館投宿. 早晚進出市區又是上下班車輛最擁擠的尖峰時段, 耗費在阻塞車的時間光是一趟就要1~2個小時, 所以旅行社雖然都安排了3~4天左右的巴黎行程, 但實際上在市區內觀光時間並不充裕, 主要行程都以搭船遊塞納河、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協和廣場、聖心堂或聖母院為主, 絕少有安排到左岸來觀光的機會.. 由於外來的觀光客人數不多, 氣氛比起其他巴黎購物區要靜謐許多, 加上這一帶在從50年代開始, 就以文人、墨客與藝術家喜歡出沒的地方聞名. 近年來各大時裝品牌和高級精品店亦紛紛在此開設分店, 所以左岸的聖哲曼附近街道 現在己經成為許多女性上班族與名流雅士們的流連之所. 盧森堡內 宏偉優美的義大利風格宅邸 盧森堡宮和前方的八角形大水池 公園內到處是修剪整齊的花圃、綠樹、草坪和著名雕像的複製品 好像是一座戶外美術館 從盧森堡公園內 可以看見巴黎市的地標摩天大樓 蒙帕拿斯大樓(Tour Montparnasse) 我們這一天按照既定的行程, 一早就由飯店不遠的 Auber站乘坐地鐵 RER線抵達盧森堡站, 先到左岸拉丁區 宏偉莊嚴的法國先賢安棲所 萬神廟參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正門入口處希臘羅馬式的神殿風格造型、華麗磅礡的圓頂設計以及從正殿大廳中央大圓頂的正下方垂掛到地面, 証明地球自轉理論的傅科鐘擺. 接著 我們前往佔地達20多公頃的盧森堡公園散步, 並坐在八角型的水池邊休憩, 寬闊的視野與清新的空氣, 頓時讓我們的心情輕鬆開朗了起來. 中午前, 我們抵達了有「左岸大門」之稱的 聖米榭爾, 並在當地有名的美食老街 R. St. Severin的餐館用餐.. 聖米榭爾廣場上知名的 屠龍噴泉 是紀念二次大戰後巴黎重獲自由的紀念碑 左岸的中心地區 巴黎現存最古老的 聖哲曼 德佩教堂外觀 下午的行程比較輕鬆, 我們沿著聖米榭爾廣場邊的塞納河南岸堤道向東聖母院方向走, 果然看見了幾間的「塞納河畔舊書攤」, 擺置和掛在攤上的大抵是風景照片、年代久遠的名信片、海報和繪畫等, 但標價可不便宜喔! 然後開始遊訪左岸的中心 聖哲曼 德佩區, 先到聖哲曼 德佩教堂, 欣賞古羅馬式與哥德式兼容的古教堂之美. 等嘉枝逛完了附近的 Louis Vuitton和 Christian Dior的分店之後, 我們本來想坐在雙叟(Les Deux Magots)或花神(Cafe de Flore)咖啡館的露天座位區, 來品味文人雅士和觀光客喜愛的巴黎街道文化, 但可惜兩邊都是座無虛席. 只好退而求其次, 進入花神咖啡館的2樓用餐區喝下午茶(花神的2F 不能只純喝咖啡 一定要加叫餐點才能上樓). 來了巴黎3趟, 終於有了機會來體驗左岸有名的老咖啡館風采了. 雙叟咖啡館外觀溫馨復古 帶有濃濃的歷史色彩 大門入口有不少前來朝聖, 忙著拍照的觀光客 搶手的露天咖啡座位總是一位難求 旁側還有不少雅客在耐心的排隊等候 嘉枝在花神咖啡館的2樓用餐區的座位 低頭享受下午茶的美味 窗外的鮮花綠葉的細心擺飾 讓人心醉 花神的二樓佈置得很有復古的沙龍味道, 而且比起樓下人潮明顯少了許多, 窗外的盆栽, 盎然綠意與繽紛花群所營造出來的氣氛, 讓人難以忘懷. 而身著白襯衫、黑色背心和黑色蝴蠂結領帶, 儀容端莊的老侍者的彬彬有禮的服務態度, 也使得我們感到十分喔心. 事實上, 巴黎重要的咖啡館文化正是由左岸展開, 所以這一帶除了花神、雙叟以及號稱世界上最古老的 波克普(Le Procope)等歷史悠久的咖啡館之外, 盧森堡公園附近的圓頂(La Coupole)和丁香園(La Closerie des Lilas)等咖啡館, 也是文豪 海明威、畫家夏卡爾等經常出沒之處, 值得觀光客到左岸這一帶的咖啡館來細心體會. 左岸交通煩忙的 聖哲曼 德佩大道和 雷恩大街的交叉路口附近 左岸小巷裡頭 中上階級巴黎人居住的地區 聖哲曼 德佩大道上的生活雜貨店 櫥窗內琳榔滿目的陳列商品 色彩豐富 有如畫家的調色盤 巴黎很有名氣的「保羅」麵包(台北也有分店)左岸的一間門市部 店外排著一長列等待買麵包、三明治的饗客 從花神咖啡館出來後, 我們沿著深受巴黎當地人喜愛的雷恩大街購物區, 漫步逛街. 區內畫廊書店林立, 服飾店的擺飾細膩藝術, 但是我們冷眼旁觀, 雖然大部份的商家櫥窗, 都張貼著 斗大的"on sale"字條, 但還是乏人問津. 街頭的不景氣現象, 和馬路兩旁的髒亂, 讓我深深的感受到 生活在巴黎都會區裡頭, 要養家糊口並不容易, 甚至整個法國的景氣簫條和經濟衰頹. 也日趨嚴重.. 難怪最近因為退休年齡的問題, 搞得全國罷工四起,到處烏煙瘴氣, 混亂不安. 比起鄰近的德國 欣欣向榮的發展和遠景, 法國人如果不再憤發圖強, 奮起直追, 可能就趕不上人家了.. 雷恩大街 路旁的煙蒂、紙屑到處都是 顯得非常髒亂

無可救藥的莫內迷(4)

2011年01月17日
公開
244

莫迪里亞尼眼中的保羅 紀庸 是「新領航者」對於處在貧苦深淵中的莫迪里亞尼 慷慨解囊相助的紀庸不但是他的第一位經紀人 也是他的救世主 德安為了感謝紀庸而畫的夫人畫像-戴大帽子的保羅 紀庸夫人肖像 保羅 紀庸經營畫廊時 透過洛朗森的第一任丈夫 阿波里內爾 所繪的 保羅 紀庸夫人肖像 洛朗森使用她特有的色調以表現出夫人的優雅 橘園美術館除了莫內的睡蓮讓我一飽眼福之外, 捐獻出大批收藏品給館方的保羅 紀庸(Paul Guillaume)和夫人以及紀庸過世後夫人再婚的美術收藏家瓦特(Jean Walter), 特別是 保羅 紀庸對近代藝術界的貢獻, 也令我十分的敬仰.. 這位巴黎出生, 白手起家的畫商23歲就自己開了畫廊, 他獨具慧眼, 發掘那些還不被社會所認同的青年畫家們, 給貧困的畫家生活上的資助, 而且不斷的為他們舉辦作品展, 包括有德安、馬諦斯、畢卡索、莫迪里亞尼和史汀等, 並能夠在 雷諾瓦、塞尚和莫內, 以及盧梭等尚未成名之前, 就能發現這些畫家作品中的藝術價值, 而積極地進行蒐集他們的作品, 實在令人萬分佩服他的審美眼光之準. 紀庸所收藏的雷諾瓦和塞尚的經典繪畫 數量非常之多 這幅「扮小丑的克勞德 雷諾瓦」是他在1909年為他孩子畫的名作 雷諾瓦非常喜歡洛可可風格 並且他的畫作比較通俗 所以受到一般大眾的喜愛 作家 莫泊桑曾經說過 雷諾瓦看什麼都是玫瑰色的 這段話 說得一點都沒錯 彈鋼琴的少女 雷諾瓦的畫中的女孩子 皮膚紅潤 豐滿亮麗 神態優雅純真 色彩十分的艷麗溫馨 雷諾瓦的靜物寫生畫倒是比較少見到 塞尚夫人的肖像 後期印象派3雄之1的 塞尚作畫 講究色彩的對比 探討人和外物的本質 塞尚的水果靜物畫 他是所有19世紀畫家中 對20世紀藝術影響最深遠的先知 畢加索(立体派)和馬諦斯(野獸派)的畫風 直接或間接都和塞尚有關係 草地上的午餐是摸仿馬內的作品 欣賞塞尚的人物構圖 不能只看人物而是要看整幅畫來品味其中的協調 樹木與房屋 塞尚對於風景畫結構的理論是 平面上凡是平行於水平線的線條 即具有寬度的意義 而垂直於水平線的線條則會形成深度的空間感覺 這幅風景寫生畫是館內唯一的一幅 「那比畫派」祖師 高更較早年的畫作 後來 紀庸還把他喜愛的非洲藝術介紹給巴黎畫家們, 為畢卡索等人的作品帶來很大的影響. 這位眼光放在美術潮流之前的畫商, 難怪莫迪里亞尼會形容他是 「巴黎藝術界的新領航者」. 紀庸生前最大的願望, 就是創立一座展出20世紀前後50年間法國藝壇黃金時期代表作品的現代美術館, 但他卻在達成夢想之前就離開人世, 所幸 他的夫人與美術收藏家的瓦特再婚, 並繼承他的遺志一起再蒐集美術品, 後來還將 144件繪畫(絕大部份是紀庸的收藏)捐獻給法國政府, 因而錦上添花, 誕生了嶄新規模的橘園近代美術館. 畢卡索作品之一 之二 之三 馬諦斯作品之一 之二 之三 按:畢卡索和馬諦斯 這兩位20世紀初的畫壇大師 在成名之前 都曾接受過紀庸的贊助 紀庸並且為他們不斷的舉辦過畫展 盧梭的作品 抱著玩偶的小女孩 這位曾是關稅員的畫家從沒有進過任何美術學校 他「既現實又夢幻」近於兒童繪畫的手法 雖然被許多人嘲笑為不夠成熟 但卻受到前衛藝術家們的喜愛 畢卡索則為盧梭舉辦過一個特別的晚會來向這位拙樸的畫家致意 這幅也是「素樸派」盧梭的作品 朱尼埃老闆的馬車 畫面中的一家人 搭配上英挺的白馬和三隻小狗 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 這就是盧梭的一貫風格 據說畫中戴帽子的男人就是盧梭本人 你相信不相信? 莫迪里亞尼(年輕的佣人) 這位我個人非常欣賞的義大利出生「巴黎畫派」藝術家 本來立志成為雕塑家 因為肺部疾病每下愈況 和貧困買不起石材 不得不放棄 轉向繪畫領域發展 所以他的作品肖像都著重於臉部特寫並且帶有雕刻的構圖色彩 這幅作品是為了躲避戰禍和療養身体 在法國南方居住時所畫他的成名代表畫作之一 莫迪里亞尼繪於1915年的作品 紅髮姑娘 畫中的女孩正是當時與他交往的記者女友畢特麗斯 她不但通曉藝術和文學 同時也有自己的思想 給予莫迪里亞尼很大的影響 可惜兩人同居兩年後 畢特麗斯終於因為受不了他每天沈溺於酒精和麻醉品中 並且和許多女人糾纏不清而與他分手 這幅「香奈兒小姐肖像」橘園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的名畫之一 是擅長於描繪少女夢境的藝術女神 洛朗森的作品 僅管如此 法國時裝界的名設計師 加百麗 香奈兒當時斷然拒絕接受此畫 讓世人十分好奇 不知那時候的香奈兒是用什麼言詞來拒絕了這幅畫 引起各方面的種種揣測 洛朗森(西班牙舞者) 俱有同性戀傾向的洛朗森的第貳次婚姻後不久 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洛朗森的祖國法國 與丈夫 奧圖 維欽的祖國德國交戰 夫婦兩人在法國和德國都不能久留 而流亡到西班牙 這幅畫是遷往西班牙居住時獲得的靈感 作品中的「牝鹿」帶有在當時仍視為禁忌的同性戀者的含義 或許也正代表著洛朗森自己 尤特里羅(蒙斯尼的教堂) 德安(彈曼陀林的少年) 史汀(唱詩班的少年) 另外 值得一提的趣事, 是當我細心觀賞位於2樓展室的這些紀庸典藏畫作時, 有似曾相識的親切之感, 我還自吹自擂的向嘉枝解說這些作品的來龍去脈, 同時也懷疑自己欣賞繪畫的實力怎麼會突然進步很多(??) 等到回台灣之後找尋資料時, 才發現原來橘園美術館於千禧年前的1999年歲末, 館內進行大整修的期間內, 將珍藏品大量(81件)外借給國內的台北市立美術館等單位, 當時 我還曾兩度到美術館去一睹這些名畫的真跡, 只是年代較久忘掉了而已. 知道了事實真相後, 不禁為自己的老糊塗嘆了一口氣. 我們在這間小巧雅緻, 但擁有甚多巴黎近代美術代表作品的美術館, 慢慢地瀏覽裡頭的精品. 要出來之前, 我在入口處樓梯下方的禮品中心 等待 嘉枝購買小型紀念品的同時, 翻閱了一本日文介紹莫內的書籍, 書本的最後一頁介紹了有關莫內的幾則趣聞逸事, 覺得十分有意思, 我把它抄了下來並且翻譯如下: 1) 莫內在近70年的繪畫生涯中, 從未畫過一張裸女畫. 2) 莫內喜觀美酒美食, 食量驚人, 一餐可吃5人份食物. 3)莫內是射手座, 與他喜歡遊山玩水, 不受傳統拘泥, 崇尚自由的個性, 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4)莫內近40歲 仍然一貧如洗, 靠舉債度日. 還曾因繳不出房租而一家人被逐出屋外. 5)莫內作畫的速度快得驚人, 堪稱「閃快手」. 他最快7分鐘畫好一張「白楊樹」, 一天最高記錄完成14件畫作. 6)莫內繪畫的「日本姑娘」身著美麗和服的摸特兒, 就是他的最愛, 也就是第一任妻子 卡米兒. 7)莫內是海邊長大的小孩, 誕生於諾曼第的小漁村 勒哈弗爾 8)莫內一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 所以他的喪禮遵照他的遺囑, 沒有任何宗教祈福儀式, 只有少數親友送他走完最後一程. 對於我這個「無可救藥的莫內迷」而言, 能夠有機會來這間莫內晚年把精力都投入的「睡蓮」系列畫作展室, 以及陳列雷諾瓦、塞尚等大師作品的橘園美術館朝聖, 實在是莫大的幸福和滿足. 奉勸諸位 到巴黎時, 千萬別忘記花點時間去逛逛橘園, 應該不會讓你失望才對.

無可救藥的莫內迷(3)

2011年01月15日
公開
84

奧塞美術館大門前廣場上擺設奕奕如生的犀牛雕塑銅像 同美術館大門前廣場對側的人物雕塑銅像 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乃是以展示印象派大師們傑出作品為主的藝術殿堂, 也是我嚮往已久的聖地, 所以抵達巴黎後的第三天, 稍為摸清楚了巴黎的地鐵交通之後, 一早還不到9點鐘, 就迫不及待的抵達了美術館門外(9點半才開館). 不過 等我們進入了館內之後, 卻聽到十分失望的訊息, 就是美術館的上層樓(5F), 也就是展出印象主義全盛時期作品的這個樓層, 因為整修內部而關閉. 雖然部份的印象派代表作品仍陳列在底層大廳(0F), 但終究無法全瞰世界上收藏最豊富的印象派畫廊, 實在非常地遺憾.. 還好 安格爾、米勒、馬內以及梵谷、塞尚和秀拉的幾幅代表作品都能親眼目睹, 所以也算差強人意了. 攝於羅浮宮美術館內 被尊稱為「最靈巧的畫家」維梅爾所繪的兩幅珍貴名畫旁側 這位荷蘭畫家死後才留下37幅油畫 每幅都價值連城 到羅浮宮不可不看他別具心地運用了題材和繪畫的藝術 羅浮宮內收藏多幅的林布蘭自畫像 第1幅是年青事業愛情兩得意的時期 擅長使用明暗對比以及獨有的層疊厚塗畫法來深層探討人性 他的作品我認為已經超越了當時的年代的繪畫類別 特別是超過40張以上的自畫像 隨著失意歲月的摧殘 依然能夠畫出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作品 是值得推崇的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1 自畫像-2 中年逐漸成熟穩健時期 自畫像-3 步入老年 妻子過世事業破產處於谷底的時期 自畫像-4 失去了家產、妻兒以及贊助者的林布蘭晚年作品 號稱全世界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羅浮宮, 依舊和我們以前兩次來訪一樣, 館內總是吸引了大批人潮前來朝聖. 經由博物館通票專屬的入口順著電扶梯抵達玻璃金字塔底部的大廳,我們彷彿是進入了菜市場般的吵雜, 祗不過 這回有了經驗, 像蜻蜓點水, 只選擇了自己想看的藝術品來安排參觀的路線, 所以才花費了大約6個多小時(包括午餐)就走完了全程, 而且過程還蠻輕鬆呢. 永遠的偶像 是羅丹陷入熱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大教堂 兩隻修長纖細的手 合成非常完美的弧形 代表柔和和希望的訊息 小夏特蓮 這可不是羅丹的雕塑 而是他的愛徒兼戀人 卡密兒的名作品 加萊義民 這座雕塑 我在大都會美術館內的羅丹展示室內有看到相同大小的複製品(?) 6位義民的表情姿勢各異(我都有個別的拍照) 有的慷概就義、有的安靜認命 但也有的畏懼和悲憤 羅丹深刻的描塑了人們面對死亡的不同心境 地獄門 羅丹參考但丁的「神曲」和波特萊爾的「惡之華」一共花了超過30年以上的時間 仍然不肯草率定稿 因此直到他過世 這作品仍未完成 大家猜想的是坐在地獄門上「沉思者」到底是上帝、但丁或羅丹本人? 位於巴黎傷兵院旁, 走路不到10分鐘距離的羅丹美術館 是在最知名的天才雕塑家 羅丹(Auguste Rodin)大力奔走請命, 並且答應捐出大量作品之下, 才得以保留下來(羅丹生前最後9年就是在這兒渡過的),作為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分為花園廣場和展覽館2個部份. 不但展覽館收藏的作品非常豊富, 佔地3公頃的英式庭園內, 到處都可以欣賞得到羅丹的知名銅鑄雕塑(沉思者、加萊6義民和地獄門等), 雖然我以前在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和芝加哥及大都會美術館等, 都曾觀賞過羅丹雕塑的原作或複製品, 但來到這裡, 我才真正看到了這位大師一生中代表性的許多精采作品, 有不虛此行的感動.. 橘園一樓睡蓮展室一館的主題之一「日落」 一館的另一個主題 「晨」 晨的畫面一角 浮在水面上的睡蓮 一館的第3個主題 綠的反射 ニ館的第主題之一的 兩棵柳樹(1) 兩棵柳樹(2) 二館的另一幅巨畫 「晨」 二館的第3個主題 樹木的投影 一館「綠的反射」的部分放大畫面 橘園美術館是我這次巴黎行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美學之旅. 莫內晚年深受眼疾(白內幛)所苦, 但他忍著病痛仍繼續作畫, 甚至還大手筆捐出12幅大型畫作給法國政府. 為此 1922年當時的法國總理 克里蒙梭主動協助莫內實現他想把「睡蓮」系列集大成 畫滿一整個房間的願望, 特地按照他的意思,整修了橘園美術館的內部, 此時的莫內, 已是82歲的高齡, 但他仍拿起畫筆, 將映照在水面的光與影繪於館內畫布上, 與死神作最後的搏鬥, 完成了這一系列的作品, 並於1927年開始公開展出, 不過 館內的常設展室除了睡蓮以外並無其他作品. 一直到1977年館方增加了 紀庸和瓦特的144件捐獻收藏品後, 橘園美術館才成為巴黎最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美術館之一. 橘園一樓「睡蓮」的2間橢圓形的寬敞房間, 是實現莫內夢想而設計的睡蓮世界 莫內直到臨死前, 仍未放下畫筆 繼續埋首畫著他自己最愛的主題, 莫內這樣對追求完美的堅持 尊稱他為近代繪畫史的重量級大師, 一點都不為過..我們坐在展室中央的椅子上, 放眼四周, 彷彿正置身於莫內晚年生活的吉凡尼花園中, 也沉浸於莫內創造的世界裡, 此等奢華的享受, 何處能找得到呢?

無可救藥的莫內迷(2)

2011年01月13日
公開
90

日本東京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睡蓮(1916年) 將畫作右下邊加以放大倍數看到的盛開睡蓮花 用高性能的照相機拍下的畫面 可以看出莫內的睡蓮 使用厚重鮮艷的顏料 襯托著塘水濃暗的陰影 構成強烈而生動的對比 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照浴在陽光下的白楊樹是莫內的另一系列作品 他將乾草堆的弧線形狀改以直線構圖來表現 高長的白楊樹被跨張的拉長 色調也特別的加強 我的「莫內情結」可以追朔到40多年以前, 由台灣赴日本東京大學進修的早期那段時光. 當時 因為嘉枝仍須留在台灣處理一些瑣碎雜事的關係, 所以我先行赴日, 每逢星期假日常常一個人到距離岳父家不遠的 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看畫, 自從知道了美術館收藏的招牌瑰寶「睡蓮」和「照浴在陽光下的白楊樹」都是有名的日本實業家 松方幸次郎當年以陳年白蘭地酒先和莫內交往做朋友, 再辛苦直接和本人交涉買回日本的珍貴畫作之後, 我每趟去美術館時, 總會在「睡蓮」的畫前 呆上一段時間來慢慢欣賞, 而且愈看愈喜愛. 從那個時候開始, 我就對莫內的生平和繪畫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洛杉磯的GETTY CENTER 美術館內的珍藏 乾草堆系列作品 同美術館內的莫內取材自勒哈佛爾港口的日出畫像之一 在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之前的繪畫都是以特定的顏色來描繪物體的外型, 所以構圖必須講究輪廓, 這可以說是眾人所認同的理論. 但莫內等印象派的畫家則重視光線和色彩的變化, 他們發現隨著光線的變化, 看到的景像也會不一樣. 為了呈現這種因時間和光線造成的變化, 莫內便常常在相同的地點描繪每一個瞬間的不同畫面, 比方說廬昂大教堂(La Cathedrale de Rouen Series)共畫了33幅, 而陽光下的乾草堆(Haystack Series)也一連畫了15幅, 莫內的本意就是想要呈現風景原本的樣貌. 這些作品考慮的週詳, 顯示出莫內獨特風格, 而最重要的是他所捕捉到的虛幻效果, 是其他畫家所無法相比較的. 他用盡一生, 追求光與色彩, 化成永垂不朽的詩篇. 所以毫無疑問, 莫內堪稱是 近代西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大師之一了. 芝加哥美術館內的大型莫內的早期花草繪畫 同美術館內 莫內的岸邊 海洋寫生畫. 莫內很喜觀畫海景 因為他是在海邊長大的小孩子 所以我們可以說 「印象派」(Impressionism)這個名詞的由來, 是因為莫內而起的. 而這個名詞實際上也最適合來形容他的藝術風格, 所以他可以說是印象派的祖師爺, 也是最貫徹實踐這個理念的藝術家. 後期印象派的塞尚, 在寫給朋友的信件裡曾感嘆的說「莫內只有一隻眼睛而已, 但是天啊! 那是多麼不尋常的眼睛呢」. 其實 大家都知道, 早年他的風格並不容於主流藝術, 但他寧可挨餓受凍, 也不肯一絲的妥協. 幸好 晚年總算受到世人的肯定, 成為備受尊崇的印象派宗師, 莫內一生留下了多彩的傑作, 其中包括有500多件素描, 2仟件油畫作品, 還有一座繽紛美麗的大花園. 我認為門外漢欣賞音樂、繪畫等藝術, 主要只是希望能陶冶生活的情趣和提高生活的品質而已. 所以縱然偏好某些藝術家和他的作品, 只要是個人喜好興趣所在, 絕對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這幾年以來, 我每到大型美術館現場看畫時, 大部份的時間總是停步在林布蘭和幾位印象派大師, 像馬內(嚴格說並非印象派)、竇加、畢沙羅、莫內、雷諾瓦、秀拉、塞尚、高更以及梵谷(我的另外一位崇拜藝術家)等的畫作前徘徊不去. 至於其他畫家的作品, 則很少去琢磨研究. 所以檢討我這次的巴黎行所獲得的最大成果, 應該就是在這個「藝術之都」有機會和時間能夠盡情的觀賞我個人喜好畫家(大多數都是巴黎在地人)的豐碩作品了, 這是何等幸運的美事呢!

無可救藥的莫內迷(1)

2011年01月05日
公開
58

羅丹的名作「吻」是他和卡密兒相戀之後 開始創作表達男女之間的深刻情愛的代表作品之一 我雖然不懂得繪畫, 事實上可能也沒有這方面的天份, 但是我卻很喜歡欣賞美麗的藝術圖畫. 小女 子苓 天性至孝, 就讀於輔仁大學時, 為了我的興趣, 還將輔大圖書館以及中央圖書館內, 有關美術繪畫的書籍和畫本, 很有耐心的一本本借出來給我研讀和欣賞. 讓我增加了一些美術方面的常識. 加上20多年以來, 不論在國內有關單位所主辦的畫展、還是到日本和歐美各國旅遊見學之際, 我總是不會忘記將參觀美術館的行程加了進去, 而且行前還先翻閱相關的畫本, 做好準備的工作, 所以對於西洋名畫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終究只是閉門造車, 井底之蛙而已.. 奧塞美術館全景 早晨9點鐘不到 奧塞美術館大門外 慕名而來的藝術愛好者已經大排長龍 等著買票入內參觀 雖然先前兩度來巴黎旅遊, 都有安排羅浮宮的參觀行程, 但只是走馬看花, 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 除了羅浮宮之外, 其他諸如奧塞美術館等, 連上門的機會都沒有, 不免有遺珠之恨. 這次兩個多星期的巴黎旅遊, 我最期待的是能夠在沒有時間限制的壓力之下, 好好地走一趟「世界藝術之都」的美學朝聖之旅, 達成我嚮往甚久的願望. 從小凱旋門處所拍攝到的羅浮宮和玻璃金字塔外觀 坐在羅浮宮外的拿破崙廣場水池邊的石磴 曬太陽看書或談天的巴黎人 和走累的觀光客 我們在抵達了巴黎的第二天, 就到距離旅館不遠的「巴黎市政府觀光局」購買了4天份的博物館通票(Paris Museum Pass), 並且按照事先擬定好的course, 從第三天(9月28日)的奧塞美術館開始, 一直到10月1日-星期日(巴黎的美術館通常每個月的第一個週日免費參觀)為止的5天之內, 一口氣和嘉枝兩人逛完了 奧塞、橘園、羅丹、羅浮宮以及龐畢度中心、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等6座美術館(畢卡索美術館因內部整修而休館), 收獲可以說是差強人意了. 回台灣之前又到有「莫內收藏館」之稱的瑪摩丹美術館, 欣賞莫內的畫作. 我們本來也付了錢預定參加日本My Bus主辦的 吉維尼(Giverny)-莫內花園行程, 無奈後來發現護照簽証過期而作罷, 實在非常的可惜.. 位於協和廣場靠近塞納河邊的橘園美術館 是喜愛印象派畫作的旅人絕對不能錯過的聖地 橘園美術館通往展覽室的走廊 購買4日券的博物館通票要價48歐元, 剛買時有點心疼, 但使用後才發現這張卡片的好處多多. 不但可參觀巴黎市區48所、近郊22所總計70所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收費的教堂等(如果你有精力1天走3所以上更划算), 而且要進入羅浮宮或奧塞等等一大早就湧來大批遊客排隊等著買票入場的美術館時, 不必再排隊可以由專屬的入口通行, 可以省下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非常的便利. 所以奉勸大家如果要去巴黎自由行時可以購買博物館通票來使用, 絕對不會吃虧的! 羅丹美術館的入門處 非常低調 但裡面的英式庭園可是十分寬敞 羅丹美術館內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展覽館 其次 參訪巴黎的羅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或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等超大型的頂級美術館, 如果想要好好的欣賞裡面的珍藏,坦白地說 一個星期的時間也不夠用. 所以對時間有限的旅客, 如何能達到最大的參觀成果, 實在是一大挑戰..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 最好能在出發之前先做好一些準備的功課. 依照個人的喜好, 事先鎖定想要觀賞的範疇, 計劃最理想的參觀路徑, オ能讓你滿載而歸,不只是看看熱鬧而已. 龐畢度中心的後面牆壁 被戲稱為「市中心煉油廠」的前衛新潮創作 龐畢度中心的正面外觀 龐畢度中心 位於4、5樓的「國立現代美術館」內的現代創作藝術品 極具參觀價值

巴比松 和 J F.Millet(2)

2011年01月03日
公開
47

巴拉松的格蘭路兩邊的水泥牆上 到處都砌有米勒的玻璃馬塞克畫作之一 之二 有些牆上則砌著其他巴拉松畫家的玻璃馬塞克畫 小街上的特色就是有不少畫廊之一 之二 從坐滿旅客的巴士下車後, 我深深的吸了巴比松小村的清新空氣, 在日籍導遊的帶領下沿著這條老街往北走, 早上的格蘭路非常的安靜, 只見路旁兩位整修道路的工人, 默默地鋪著石板, 街道上偶而看到3-4位載著帽子, 背著相機的日本觀光客(按:日本人很喜歡參訪米勒和梵谷的故鄉, 事實上, 米勒一生僅繪作約80幅的油畫, 其中將近一半作品都被日本美術館或私人收藏買走, 可見米勒在日本的受歡迎度). 很難得的整個小鎮, 除了美術館、畫廊和農家之外, 街道上, 只有兩間客棧和少數幾間餐館, 讓巴比松仍然保存了純樸、恬淡的風貌, 沒有因為盛名而受累..我們走了不到100公尺就看到了米勒的畫室兼住家. 現在, 館內已經被闢為小型博物館. 1樓是畫室和餐廳, 2樓是寢室, 館內有展示著他的代表作品「晚禱」的草稿等以及當年米勒作畫時使用的畫具、顏料和用品等. 但見小小的一間外表粉刷成淡藍色的破損石砌老屋, 不知道當年米勒夫婦如何在這裡和9個孩子過日子生活的? 米勒的畫室兼住家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看過了米勒的畫室之後, 我們再向北走大約30公尺, 就是米勒的好友 廬梭的畫室和住家了. 顯然地當年盧梭的經濟狀況寬裕多了, 不但房子較大, 而且2樓還有一間光線十分充足的玻璃畫室作畫. 接著 我們繼續往北走, 不久就是在當地十分有名氣的「加尼客棧(Auberge du Pere Ganne), 當年 停留在巴比松的窮畫家們, 寄居在客棧內的簡易床舖. 因為沒有錢付食宿費用, 這些貧窮的畫家, 便在這座客棧牆壁和家俱上繪畫來抵充費用. 而當時的客棧主人卻仍然佷熱心的款待這群不得意的畫家們, 因而傳為美談. 現在這座客棧已經被闢為「巴比松」市立美術館了. 從這裡往北到 Melum車站方向走, 就可以看到米勒「晚禱」繪畫中的麥田了. 我四處張望, 想找尋當年米勒畫中的小教堂, 可惜終究沒能找到.. 再者 雖然我聽說過, 米勒和盧梭之墓都在近郊的楓丹白露的森林區內, 但因為時間的關係而無緣拜見, 實在十分的遺憾.. 巴比松市立美術館(前加尼客棧)之一 之二 之三 我之所以特別喜愛米勒及其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欣賞米勒本人的高貴情操. 大家都知道米勒一生, 挨過貧窮煎熬、孤獨又寒酸的日子. 但他與別人不同, 視不幸為卓越又恩惠的命運, 認為理所當然並處之泰然. 尤其當年離開巴黎到巴拉松時, 正是他一生之中最窮困的時期, 因為孩子太多, 常缺乏食物, 必須常向朋友借錢渡日. 那一段時期

巴比松 和 JF. Millet(1)

2011年01月01日
公開
52

巴比松這個位於巴黎東南方約50公里的小村, 相信對美術繪畫有同好的朋友都比我更了解熟悉這地方. 近年來, 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曾經主辦過兩次有關米勒的畫展, 第一次,是7年多前的 「農情楓丹白露-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展」. 展覽的畫作, 全部是來自 日本實業家 中村武夫的收藏, 看完了畫展, 我對中村先生努力賺錢以擁有超過百幅以上巴比松畫派真跡的執著, 不由得十分的嚮往. 第二次, 我依然記得很清楚, 是從2008 年6月開始展出的 「驚艷米勒 田園之美的畫展」, 這回 主辦單位, 非常不容易地由法國借來 從不曾同時離開奧塞美術館的兩幅米勒曠世巨作「晚禱」和「拾穗」和60件奧塞美術館的珍藏, 搬到台灣歷史博物館展覽. 讓本地的民眾, 有福分能一飽眼福, 站在「晚禱」的畫作前, 注視著暮靄中貧窮的農夫農婦虔誠祈禱的景象, 我久久捨不得離去.. 所以下了決心, 這次的法國行, 一定要找機會來 巴比松(Barbizon) 這個米勒長居25年一直到辭世為止的第二個故鄉, 以及走訪米勒畫中的麥田和小教堂.. 但是個人自由行, 專程要到巴比松, 還真的挺麻煩的. 必須由巴黎的里昂車站, 往楓丹白露方向, 乘坐RER-D線約50分鐘, 於Melum 站下車後步行20分鐘. 或坐法國國鐵(SNCF)在楓丹白露 Avon下車後, 再轉接駁巴士(假日不運轉, 須改乘Taxi)才能抵達. 所幸, 子苓找到了由巴黎當地的日本旅行社(My Bus社) 安排到楓丹白露宮的tour, 在巴比松停留參觀了2個小時. 所以我們在還沒出發前就迫不及待的預約報名參加這個行程了. 當天一早8點鐘, 我們從巴黎都心的 Pyramid 地鐵站附近出發, 沿著塞納河和高速道路往南行駛離吵雜喧囂的巴黎市區, 車行了約40分鐘以後, 車窗外盡是初秋, 收割後的麥田和稀疏的農舍, 正感到有些淒涼寒冷之際, 巴士轉了一個大彎, 已經停在綠意盎然的楓丹白露森林入口附近巴比松主街的格蘭路(Rue Grande)的街道上了. 這個緊臨楓丹白露森林的悠閒田園小鎮, 是極為靜謐, 溫馨的世外桃源. 雖然只有一條主街道, 但街道兩旁, 一棟棟古樸典雅的石砌房屋. 配襯著牆外的蔓藤和翻紅的飄葉, 迷人的風景和純樸的民風, 從19世紀初以來, 早以吸引了許多畫家到此地寫生作畫. 而最早發現這地方的是阿里尼等, 經過他們的介紹, 住在巴黎的畫家廬梭、柯洛等人常常到這裡寫生, 後來廬梭離開巴黎, 移居巴比松. 接著米勒、柯洛等人也跟著搬到這裡來定居.. 這一群畫家們集中在巴比松, 一方面是由於巴黎暴亂和經濟上的因素, 但另一方面則是有意反抗當時巴黎畫壇的頹氣. 他們主張歸返自然, 畫家們走出畫室描繪自然的景象和田園的生活. 到了1850年, 這一群聚居在巴比松的畫家, 逐漸為世人所知, 於是稱呼他們為巴比松派或楓丹白露派. 事實上, 這群畫家並沒有特定的宣言或主張,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 而且並非所有以寫生風景為風格的畫家都稱為巴比松畫派.. 比方說, 柯洛在畫中還會添加個人的情感, 將風景更予美化, 至於米勒的興趣, 並不在於風景, 而是在畫出農村生活的艱苦, 和農民的純樸、真誠. 他並不會非常執著於細節的處理, 特別是畫中人物的臉部素描, 有時整體的畫面看來也並不是十分的有條有理, 但這正是米勒畫作的特徵, 忠實而含蓄的表達出對於在土地上辛苦工作的農夫、勞動者的愛憐和感動. 關於這問題, 我們底下還會再做討論.. 我們乘坐的My Bus社遊覽巴士停在巴拉松的唯一主街道 格蘭路上 街道兩旁 古樸典雅的石砌小屋和牆外的蔓藤、紅葉相襯 彷彿是一幅動人的寫生畫之一 之二 之三 巴拉松的主要道路 格蘭路 全長才不過200公尺上下 巴拉松的小教堂 路邊的雜貨店 巴拉松的餐館之一 之二 之三 巴拉松的小客棧 這間旅館來頭可不小 導遊小姐告訴我們 英國女皇 伊莉莎白和夫婿曾經在這裡投宿過呢!

門外漢淺談教堂建築和藝術(4)

2010年12月30日
公開
52

巴黎市內有三多-就是教堂、博物館(含美術館)和咖啡廳, 比起其他任何國際大都會都要多出許多. 有人開玩笑說, 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 一不小心, 就會撞到教堂呢! 除了數量之外,巴黎的教堂的建築風格更是多彩多姿. 除了最多見的哥德式建築之外, 其他像 巴洛克風格、拜占庭風格、仿希臘神殿風格、新古典風格 或仿羅馬, 佛羅倫斯風格以及帶有英國韻味的羅曼式風格等等, 充分的顯現出法國人的民族特性, 豊富、多變化的靈感, 加上自由、奔放的思考, 所以, 雖然起步比起鄰國義大利晚, 但巴黎的教堂, 超越了西歐一般規定的格式, 不論在設計、建築、繪畫、雕刻和裝飾等各方面, 都可以發現到巴黎人的自主性和多樣化. 盧森堡公園鄰近的萬神廟(Pantheon)乃是仿羅馬萬神廟設計 但也融合了希臘式與哥德式的建築風格 著名的萬神廟3層圓頂中 最華麗宏偉的是位於正殿上方的圓頂 由新古典主義派的葛蘿司所繪的「聖傑耶芙的禮讚」 巴黎的教堂有不少是工程浩大費時多年才完工的宏偉瑰麗建築, 譬如 西堤島上的巴黎聖母院(大革命時期受到嚴重破壞也有影響), 蒙馬特山丘上的聖心堂和最繁華的巴黎第12區的瑪德蓮教堂之外, 其他比方以「達文西密碼」而出名的聖修爾皮茲教堂(Eglise St-Sulpice)、法國偉人的長眠安棲所-萬聖祠(Pantheon)和耀眼金色圓頂的傷兵院教堂(Eglise du Dome)等, 華麗細緻的雕刻和壁畫,處處展現出震憾人心的藝術境界, 也值得訪客深入探究觀賞.. 位於萬神廟後方的 聖提安杜蒙教堂(Egjise St.Etienne du Mont)是一間俱有文藝復興風格與哥德式的小教堂. 教堂內悠靜肅穆的氣圍 讓我們坐下之後 遲遲都不想離去 是我在巴黎的眾多教堂中 留下最深刻印像的小教堂 教堂內保存有巴黎唯一雕工細緻的精美屏壇 十分的難得 值得細細的欣賞 逛完了龐畢度中心後 不妨在鄰近的史特拉文斯基廣場一側的 Dame Tartine Beaubourg 餐館吃一頓道地的法國料理後 再進來這間有小聖母院之稱的 聖梅麗教堂(Eglise Saint-Merry)參觀 這間外表樸實小巧 但內部精緻的裝飾 打造出瑰麗的巴洛克風格 這間教堂擁有巴黎最古老的風琴 可讓人感受最古典的樂章 有空暇的時間 不妨去欣賞一番 這間經典巴洛克的耶穌會堂 聖保羅-聖路易教堂(Eglise St-Paul St-Louis) 位在St-Antoine大道旁, 大門正上方的大鐘是最明顯的特徵 雖然位在大街道鄰近地鐵站的地帶 但踏進教堂的大門 就會感受到莊嚴肅靜的氣氛 此外教堂內有許多經典的繪畫和雕刻作品 其中還包括了浪漫派大師 德拉克洛瓦的名作「橄欖山的基督」等名畫 但巴黎市內也有許多建在行人稀少的道路旁或巷子內的小教堂. 既沒有華麗堂皇的大圓頂, 也沒有哥德式宏偉的高聳拱門, 但是樸實簡潔的外觀和教堂內溫馨祥和的氛圍反而更讓我心喜. 我和嘉枝在巴黎四處參觀遊覽 走累了, 兩腿發麻, 心情浮躁, 時而會走進街邊小教堂. 在教堂內的椅子坐了下來, 雖然我們並非教徒, 但在小教堂內莊嚴悠靜的氛圉裡頭, 閉目養神. 幾分鐘後, 身体的疲憊, 瞬間就減輕了許多. 然後抱著虔誠的心情, 欣賞教堂內保存的繪畫與雕刻, 雖然或許不是出自名家的作品, 但也值得仔細的觀賞一番. 這也是我很喜歡在巴黎街道上悠閒漫步的原因之一了. 瑪德蓮教堂的主祭台上方的瑪德蓮昇天雕像 是義大利名雕刻家 夏樂 馬羅切提的名作 教堂內殿的大圓拱下方 供奉的聖母聖子雕像 十分的慈祥溫柔 概而言之 瑪德蓮教堂是女性化的教堂 與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陽剛的氣圍完全的不同 以往我們兩次遊巴黎, 都是匆匆忙忙, 像在趕鴨子的行程. 這一回, 巴黎市內出名的教堂, 大部份我們都走透透了. 得到的收穫, 讓我非常的滿意.. 首先, 我個人最喜愛的還是由拿破崙下令, 仿希臘帕德嫩神殿(Parthenon-供奉雅典娜女神Atnena)建築設計的瑪德蓮教堂. 這間教堂沒有豎立大型十字架, 但位於神壇上的瑪德昇天雕像和大門入口左側處的聖母瑪莉亞的結婚雕像, 奕奕如生, 莊嚴典雅的造型, 讓我一看再看, 捨不得離去. 難怪是巴黎最熱門的結婚殿堂. 又教堂經常有主辦音樂會或音樂家的追思彌撒, 下次走訪巴黎, 一定會再來這間教堂造訪.. 眾所皆知的巴黎聖母院 西側的三道正門 南邊的聖安娜門、中間的最後審判之門和北側的聖母之門 巴黎聖母院為了 耶穌受難前頭上帶的荊冠 所舉辦的追思撒 這是由巴黎區紅衣大主教親自主持的天主教隆重儀式 可惜的聽不懂法語 否則應該可以更有收獲才對 儀式結束之前 我們依著順序排隊到聖壇前 瞻仰由神職人員手中所捧起的「耶穌荊冠」有不虛此行的感受 其次, 我們參觀巴黎聖母院當天(9月28日星期三)下午, 很幸運的,剛好是教堂為了「耶穌受難前頭上帶的荊冠」(The Holy Crown of Thorns)的聖物舉辦追思彌撒的日子, (按:這頂如圖所示收藏在金飾圈內的荊冠來頭可真不小, 是唯一被列入聖徒的法國國王 路易9世為了大力倡導法國宗教信仰, 不惜從當時陷入財政困難的拜占庭國王 Baudouin二世的手上買下, 傳說乃是當年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之前, 在監嶽裡頭, 遭受了羅馬士兵戲弄, 被迫戴上的荊冠, 於耶穌死後, 被信徒偷藏帶出, 而留傳下來的聖物.. 當時聖路易花了13.5萬法幣的天價, 這個價錢, 遠超過當時負責保管荊冠的聖徒禮拜堂的造價4萬法幣.價差之大令人昨舌). 我們事先並不清楚, 祗是排隊跟著人群在2點半左右進入教堂後, 糊裡糊塗地就坐了下來, 想不到過沒多久教堂大門就關起來, 不准訪客再進出. 我們就在教堂內, 參加了由紅衣大主教主持的一個半小時的望彌撤, 最後還跟隨著信徒們排隊到聖壇前, 瞻仰這頂「無價的耶穌荊冠」, 所以 我們和這座擁有24位法國國王在此進行加冕典禮的巴黎聖母院, 還有點緣份呢! 位在巴黎北部蒙馬特的東方羅馬拜占庭式教堂-聖心堂 是可以從教堂前廣場觀賞巴黎市區全景的潔白教堂 聖心堂內部十分的寬廣 只是金光輝煌的裝飾和過度細膩的雕刻作品 和大批的觀光客 讓教堂內失去了莊嚴肅穆 能讓人冥想沉思的氣氛 是比較可惜的事 再者, 這次到巴黎遊玩, 唯一遇到下雨的早上, 恰巧我們到蒙馬特山丘的聖心堂造訪, 為了避雨, 我很仔細的在教堂裡頭欣賞這間被批評為「巴黎最世俗的觀光廟」.外觀明明是羅馬式的殿堂, 卻帶上拜占庭的圓頂帽是最受專業建築設計師們垢病的地方. 但或許我的審美眼光不高, 我認為這間以耶穌為中心的教堂, 內部的裝璜、雕刻品和繪畫等, 其實也非常精緻樸實, 而並非外界批判的那麼俗氣和平庸.. 至於 拉丁區的聖修爾皮茲教堂, 被譽為是當地信徒,靈修和沉思的最好去處.. 不同於一般法國教堂內柔性的巴洛克式裝飾, 聖修爾皮茲教堂卻呈現出肅穆莊嚴的氣勢. 尤其右側禮拜堂內有德拉克洛瓦著名的壁畫和雙層廊柱和2座不對稱塔樓的設計, 在號稱為歐洲最大管風琴的餘音迴蕩之下, 處處展現出震憾人心的藝術境界, 值得有心之士的探究觀賞.. 在左岸的花神咖啡館或雙叟咖啡館喝完了咖啡, 到人潮又少 店員服務又親切的左岸路易威登(LV)分店參觀後 不要忘記也要來這間歷史悠久(11世紀建造)的古羅馬式的 聖哲曼德佩教堂(Eglise St-Germain des Pres)走走 教堂內部仍保存有中世紀樸實溫馨的風華形態 這尊位於教堂入門右側的小祭堂牆壁的聖母雕像 是14世紀初的作品 其他保存的相當完整的雕像也值得你去細心體會

門外漢淺談教堂建築和藝術(3)

2010年12月28日
公開
30

3)英格蘭北部的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這間位於英國北方的古老城鎮古城區中心的建築, (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規模的哥德式傑出之作)是供奉聖彼得的天主大教堂.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教堂裡, 擁有英國一半以上最精美中世紀的染色玻璃(medieval stained glass). 其中的東窗-The Great East Window 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彩繪玻璃窗, 描繪的是聖經中創世紀與啟示錄的場景, 極為壯觀. 此外西窗-The West Window的「約克之心」(The Heart of Yorkshire)彩繪玻璃、 神職人員的8角形會議室(The Chapter House)、教堂內部四處擺飾的華麗貴重雕刻作品, 以及摸擬地獄實景的地窖(The Crypt), 也是不能錯過. 但讓我最感到喔心的是 教堂裡的神職人員接待訪客的熱忱服務態度. 我們買票進入大門後, 就有一位滿臉笑容的神父走了過來, 除了問我們從那個國家來訪之外, 也告訴我們把票根收好不要丟掉, 因為一年之內再重遊教堂不必再買門票,憑用過的票根就可以了. 他也建議我如果時間充裕的話, 不彷坐在中殿祭祀台前面的椅子休息一會兒, 因為從這裡抬頭往上看, 是欣賞塔樓極為精緻上體的最佳位置. 總之 約克大教堂讓我們的心情沉澱下來, 渡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由我們住宿位的新城區旅館房間窗戶打開 可以拍攝到舊城區約克大教堂的全景 大教堂出入口南冀主建築物的外觀 傳統哥德式的尖塔、塔樓和飛扶壁 約克大教堂的東窗(The Great West Window)和神壇 這片彩窗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繪玻璃 西窗的「約克之心」是當地的居民最引以自豪的彩繪玻璃 建築成有8面牆壁的神職人員八角形會議室的超豪華天井 室內的八角形會議桌 每個桌面後方 靠在牆壁的椅子有六個座位 所以可以容納50位以上神職人員一起開會 4)里約熱內廬的首都大教堂(Rio Catedral Metropolitana)-這座高80公尺, 直徑長達106公尺, 非常前衛的圓錐形混凝土主體. 是為了慶祝里約教區成立300週年 由當地建築師-柯瑞爾設計, 同時可容納2萬人的大教堂. 它的外形就像是沒有頂部的圓錐. 教會領袖們給它附加了重大意義就是用這樣的造形來表示對馬雅神殿建築的崇敬. 同時將這座教堂以 聖塞巴斯蒂安為名(羅馬皇帝衛隊的基督徒指揮官, 他因為拒絕放棄信仰, 反覆承受著磨難和致命的傷害)也想表達中南美洲遭受外來征服者屠殺的原住民一些精神上補償的願望. 教堂內部則是由4種不同顏色的塑膠板拼成4座60米的超大的彩繪牆,從十字形天窗傾瀉而下, 此情此景, 令人難忘. 一踏進教堂, 抬頭就可瞻仰懸掛在教堂正中央的大型耶穌受難像. 又神壇後方供奉的黑色聖母木雕, 非常受到里約人的崇拜. 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傑作 除了表現出南美種族的特色之外, 也意味著里約市民期待 從中世紀以來, 對藝術一向採取保守態度的教會能夠順應現代化建築和藝術的潮流而做的革命性改變... 里約熱內盧的錐形現代化教堂-首都大教堂 外觀 自然光線由教堂中央十字形的天井玻璃滲透進入 讓整座教堂內部更加寬敞明亮 四座大型彩繪塑膠板拼成的窗子 代表著天主教和使徒教堂的4種神聖特性合而為一的象徵 神壇則安置在教堂的中央 上頭懸掛著耶穌受難雕像和巨大的十字架 十分的顯目 聖母和聖子的雕刻像 明顯的具有南美當地的特色 神壇後方的小型祭祀台供奉的 聖母木雕是當地漁夫出海討生活時求平安的保護神(有點類似台灣的媽祖) 5)科隆大教堂(Kolner Dom)-位於科隆市中心,萊茵河畔,火車站右手邊的科隆大教堂, 毫無爭議的是當地的地標建築. 隸屬於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主保聖人為聖母瑪莉亞及聖伯多祿. 同時也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每年都有500萬以上的遊客參訪這座教堂. 富裕的科隆也因為這座教堂嬴得了「天國之城」的美譽. 教堂正門兩旁牆上滿是聖人、使徒等的精美浮雕, 教堂內部華麗的裝飾風格和雕刻作品, 比較法國教堂洋溢的女性敦厚溫柔, 科隆教堂卻顯得有陽剛之氣, 甚至還帶有日耳曼目空一切的霸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花窗玻璃並不是採用一般彩繪玻璃, 而是經過專家燒製而成, 永不退色. 教堂內最重要的鎮館之寶「三博士聖髑盒」是安奉傳說中東方三位聖者的遺骨, 該區主教後來又陸續獲得其他聖人遺骨, 自此 科隆教堂地位更提升, 自許為「日耳曼的羅馬」. 這座大教堂的工程耗時超過600年, 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 期間雖然歷經19世紀初拿破崙的蹂躪以及二次大戰相當程度的損壞, 但在德意志民族堅強的耐心和努力之下, 終於在1956年重新對信徒開放, 讓「科隆的驚奇」成為全球最受囑目的教堂之一. 站在萊茵河的對岸, 觀賞教堂西邊的正門前方的二座塔樓, 我的結論只能以「非常壯觀, 超級宏偉」來形容這間大教堂.. 6)天主教的中心-聖彼得圓頂大教堂(San Pietro Dome) 這座教皇所在地的教堂, 大家都知道乃是以米開蘭基羅設計的「稜紋穹頂」和雕刻「悲慟聖母像」,以及由貝尼尼設計豎立於的教皇祭壇上方的「青銅華蓋」,和柱廊環繞的聖彼得廣場而出名. 大教堂內部價值連城的貴重藝術財富,彼彼皆是. 但話說回來, 由於建築所須的巨大花費, 在教宗朱利斯二世指示下, 教會向外界出售「贖罪券」來彌補, 則引發了馬丁路德等的極力反對, 造成聖彼得大教堂和歐洲宗教改革極度尖銳的關聯, 這可是教會當年始料未及的大事件吧..

門外漢淺談教堂建築和藝術(2)

2010年12月25日
公開
44

在早期歐洲的音樂和繪畫等藝術, 只是教會的附屬產物. 理所當然, 藝術的內容本質都是宗教性的. 教會藝術對教徒的信仰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看見耶穌或瑪莉亞或其他聖者的繪像, 聆聽唱詩班及聖歌隊的歌聲, 就會鼓舞信徒產生敬畏與贊嘆的心, 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上帝的行為與訊息. 所以一直到中世紀結束時, 藝術家們一方面受惠於教會, 但另一方面也受到基督教義的束縛而不能自由創作發展. 約克大教堂主祭台的耶穌受難雕刻像 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東歐克羅埃西亞斯賓尼克的聖雅各天主大教堂的耶穌像 令你不由得會產生敬畏的心 巴黎瑪德蓮教堂的聖母瑪莉亞雕像 是我見過最美麗的作品 而且聽說祈求「美好姻緣」最有靈驗 難怪祭壇下方的燭台一直都插得滿滿的「祈願蠟燭」 左岸聖哲曼德佩教堂的聖母像 雖然沒有任何裝飾但反而讓我感到十分的平實和親切 舉例來說, 紀元6世紀拜占庭帝國比較富有的教會, 以一平方公分左右的小磚(材質幾乎都是大理石、玻璃製成, 有時更滲有金箔)鑲崁的工藝的製成圖畫. 由於金色輝煌的材質常被利用在代表天堂的圖案. 大家可能去過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或希臘馬其頓的聖索菲亞教堂(Agia Sophia)等, 用鑲崁細工裝飾牆面並擴展到穹頂內部的宏偉的「馬塞克畫」,堪稱是拜占庭教堂式樣的代表作. 這種精密細緻的馬塞克繪畫藝術, 由於嚴格的規格化, 所以作品的特徵大部份都帶有宮廷禮儀的氣氛, 而且除了耶穌的聖像之外, 其他人物包括天使、門徒和聖者們,都面向正面, 缺乏動作, 僵立者排成一列, 而且左右對稱. 坦白說, 看久了會不會覺到呆板無味呢? 巴黎聖心堂穹頂內部 金光閃爍的繪畫 雖然只在畫像四週貼上馬塞克圖案 仍是拜占庭式教堂的代表作 法國的忠烈祠 萬神廟 正殿大廳上方的穹頂畫作 也算是拜占庭式的風格 而一般其他歐洲地區的普通教會, 牆上裝飾的就是濕壁畫了. 這種裝飾藝術在希臘、羅馬甚至中國早期就已經相當的普遍.. 這種裝飾技巧是在牆上塗上幾層薄的熱石灰, 當最後一層尚未乾固的時候, 用蛋黃及乾燥粉狀色料混合的物質, 塗繪上去. 而藝術家在使用這種顏料時, 速度要快, 因為熱石灰乾燥時, 粉狀的色料就會滲進熱石灰而永遠留在那裡頭, 所以可以保存很久而不會消失, 但如果想再追加或弄錯了, 則根本沒有修改机會. 現存最早的濕壁畫是在第3世紀的地下墓窖內發現. 而最偉大的壁畫則是文藝復興時義大利境內的作品, 其中又以保存在米蘭 葛拉吉埃聖母院餐廳, 由達文西繪製的「最後的晚餐」最為有名. 東歐斯洛凡尼亞 朱布亞那的聖尼古拉教堂 左右兩側教堂牆壁上的繪畫 就是中世紀留傳下來的濕壁畫 阿根庭首都 布宜諾艾利斯大教堂 塔樓牆壁上的濕壁畫 至於 被殖民統治400多年的拉丁美洲, 在教堂的設計和建築, 都有屬於自己國家或民族的獨特文化傳統. 雖然有來自不同殖民地母國設計師們, 讓這裡的教堂建築, 不可避免地吸收了母國的色彩. 但一段時間之後, 各地發展出各自風格. 部份原因是當下可利用材料和有限設備造成. 以及受到打算皈依天主教的當地土著藝術的影響有關係吧. 布宜諾艾利斯大教堂的神壇佈置充滿了當地的色彩 秘魯首都的利馬大教堂 雖然一再受到地震的破壞 但仍是南美境內最有氣派的傳統教堂之一 內部的 金飾華麗兩段式主祭台與歐洲教堂的設計並不相同 利馬大教堂正門兩側 擺滿了聖徒的浮雕 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 聖法西斯大教堂 是傳統巴洛克式的建築設計 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的聖方濟教堂 是16世紀的建築 雖然我並不是教徒, 但一向對教堂的建築和藝術以及建築教堂的歷史由來,很有興趣, 我把自己以往參訪過的教堂資料等加以整理之後, 挑選了其中讓我留下最深刻 的6間大教堂,在這裡做簡單的介紹: 1) 義大利的亞西西(Assisi)-聖法蘭西斯修道院教堂. 我生平最崇敬的偉人之一的聖方濟遺體, 就是保存在下教堂地下室的簡單石窖. 透過微光的彩釉玻璃, 隱隱的到這位聖人的遺骨, 讓我有不虛此行的感動.. 這座蓋在自古被稱為「地獄之丘」高原的教堂, 被認為是中世紀的奇蹟之一. 在古羅馬式的下教堂上, 矗立了歌德風格的上教堂. 大畫家-喬托在上教堂迴廊繪的32幅描述聖方濟生平事蹟的無價之寶壁畫, 於97年的大地震被破損成20多萬個碎石, 在電腦摸擬的協助之下, 花費了數年不間斷的艱苦工夫, 這片「世界最大拼圖」才於2000年再開放. 也再度成為每年全世界百萬旅客的朝聖地.. 2) 西班牙的塞維亞大教堂(Seville Catedral)-這間西班牙最大的哥德式教堂是世界上室內面積最大的教堂. 共有69個拱頂, 25間懺悔室和7個大門. 因建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黃金時代, 所以造出不凡的建築雕刻與名畫裝飾, 於主禮拜堂可以看見特別打鑄的4位西班牙國王雕像,放在四隅, 抬著哥倫布的寢棺, 讓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死後哀榮, 享盡了風光.. 但最令我感動的是教堂不僅保留了原先伊斯蘭建築的尖塔, 也保留了奠基牆和橘園等摩爾人的特色. 尤其是吉拉達塔(La Giralda)鐘樓, 最初是由基督徒捐獻而由義大利運來的羅馬石為基石, 後來摩爾人在塔樓上面改建為馬蹄狀的拜喚樓, 最後來的天主教徒卻沒有將之拆除, 只在上面加蓋了文藝復興風格的鐘塔. 所以是融合了羅馬、回教和天主教的鐘樓, 充分的表現出宗教信仰不同民族間彼此的包容性. 所以我還是爬上了70公尺高處平台, 眺望塞維亞城的絕佳風景, 雖然很疲累, 但卻覺得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