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翰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發燒處理方式

2010年06月29日
公開
16

發燒處理方式 我不喜歡幫人退燒(真希望大家都有這種常識) 大村鄉衛生所╱黃建成醫師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三個孩子從未沒有使 用退燒藥(包括燒到四十度以上),你相信嗎?我連續看過數萬人次的民眾從未沒有為他們打過一劑退燒針,你相信嗎?你大可相信的,因為我不喜歡幫人退燒!事 實上,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須要處理的,因為發燒不是病,它是生病時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生理現象。會發燒,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發燒是身體出了 狀況的警示,好比敵機來襲時防空警報響起一般。我們要治療的是病,是擊退敵機,那有想盡辦法消滅警報器的道理。 發燒的原因 我們的腦子裡有個叫「下視丘」的地方,專門負責調節人的體溫,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當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受了某種影響就會發燒。可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等)感染造成的。 病 原體感染人體後,體內的免疫系統便會動員白血球與敵人作戰,並刺激淋巴球產生抗體配合消滅敵人。當病原體與白血球作戰後,其殘骸會釋出一種叫『熱原素』的 東西,隨著血液循環到下視丘把體溫調高,人就發燒了!所以說,發燒是免疫功能正常下,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健康的反應。反之,如果免疫功能太差,例如有些早產 兒、老年人與重病者,想燒也燒不起來。 會燒過頭嗎? 不會的!大多數民眾都以為發燒就應該馬上退燒,否則萬一燒過頭了,燒壞腦筋,怎麼辦?他們通常可以舉出例子加以証明。其實每個例子都是誤會!他們所舉的都是腦膜炎的個案。 腦 膜炎是病原體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頭痛、頸僵、嘔吐、高燒、昏迷等。好了之後,一部分人有癩癇或智障的後遺症。一般民眾不知道『腦膜炎』 這個病,只曉得該病人曾經發高燒,就認定是它幹的,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一個腦膜炎的患者,不管燒到多高,有沒有退燒藥,結果都是一樣的。 試想,破壞腦組織的那些病原體,要治療疾病的話,應該努力消滅病原體才對,給退燒藥有什麼用呢?何況發燒有一定的生理極限,高溫到某個限度就會停下來,不會愈燒愈高的。持續高燒是因為病原體還沒被完全消滅之故,等病原體消滅了,燒自然就退了! 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 發燒是人體生了病的警示,發燒的高度、形態與時間,都可提供醫師當作診斷與治療的參考。不當的退燒有時會隱蔽病情,影響診斷。譬如說合併腹痛的發燒,未經診斷前不給退燒藥(也叫作解熱鎮痛劑)已是醫界的共識。 不 過發燒引起種種的不適,到底需不需要給退燒藥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不是禁忌(不合併腹痛)的情形下,如果學生須要繼續上課的話,給顆退燒藥是恰當的。碰到講 也講不通的家長給些退燒藥也是可以解釋得過去的?如果是上班時間,我會考慮吃個退燒藥,否則發起燒來臉紅、心悸、四肢無力,如何面對病人呢?至於在家沒事 的話,我只會多喝開水,多休息以待燒退。 小孩子對發燒耐受力比大人好,有時燒到三十九度以上仍然若無其事,活蹦亂跳的。如此,為什麼要給退燒藥呢? 我 是不贊成一發燒給退燒藥的。本人初來大村衛生所上班時,發現護理人員打完預防針後就例行發給退燒藥,覺得這樣相當不好,容易讓民眾以為發燒就想該馬上吃藥 退燒。於是交待護理人員往後不用發給退燒藥,以教育民眾取代之。打預防針(主要是三合一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兩三天就好了,根本不須要治療!榮民總醫院有 項研究,把打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小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退燒藥,一組不給退燒藥。結果發現不給退燒藥的這組其血清抗體濃度較高,可見發燒多少還是有驅動 免疫方面的益處。 需要打退燒針嗎? 原則上是『能不打針盡量不打針,能不吃藥盡量不吃藥』。『退燒針』在先進國家 早已被禁用!可能是國人太愛打針的關係吧!衛生署尚未明令禁止。許多開業醫也樂用不疲!然而純從醫學的觀點與教育的立場來看,打退燒針應該盡量避免的!除 了針劑可能引起的種種併發問題之外,試想,有多少擔心焦慮的父母帶著小孩半夜求診,只為了本來他們可以自行處理的發燒呢?有多少發燒的病人或家屬在看完病 後主動要求醫師為他們打一針呢?也許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的醫師也一視同仁的對待自己的親人!不過我仍然深信,當個醫師的小孩,好處之一是針打得 比別人少! 發燒要不要看醫生? 我建議發燒的病人還是趕快看醫生為宜,好讓醫師為您診斷並治療你的病。領了藥之 後,除非有發燒以外的重要症狀,否則應該放心的把藥吃完再說,千萬不要只因為發燒而一再求診!有不少父母們,小孩吃了藥後燒還不退或退了又燒起來,以為該 位醫師的處方沒效,以為該醫師的處方沒效,半夜三更又帶去看急診,甚至一連看了幾位醫師,真不值得如此!要知道,我們治療的是病,不是發燒啊!而疾病引起 的發燒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不管有沒有使用退燒藥都是這樣。等急性期過了之後,燒也就退了! 如何照顧發燒的病人? 前 述提及,我的三個小孩從沒有使用過退燒藥,那麼我是怎麼照顧他們的呢?簡單的說,盡量讓病人舒服一點就是了!譬如說讓室內通風良好、多喝開水補充散失的水 分、衣物不穿過多以舒適為宜、冬天用溫水,夏天用自來水擦操、冰枕可使頭部、臉部涼快些,以上都是幫助病人的好方法。我常告訴年輕的媽媽『一個優秀的母親 要學會孩子發燒時不使用退燒藥』。 結論 發燒不是病,它是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罷了!我們看醫生的目的是要治 療病,不是要治療發燒,退燒藥的使用,只不過是讓病人舒服一些而己。為了免於民眾因『發燒看病』所苦,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教育民眾正確的面對與處理發燒的常 識。筆者看病時,是否要開給退燒藥常常由患者自己決定,發現不少年輕的媽媽都能接受不使用退燒藥的觀念,也因此減少了帶小孩子看醫生的次數。 筆 者認為單純為退燒而打針應該被避免的,當民眾的醫療常識提昇之後,除非醫師認為給退燒藥對病人的健康有所幫助(少數案例如此),否則是否開給退燒藥應該由 病人自己或家屬來決定。民眾也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相信將來有一天『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會成為為普偏的醫療常識。 也許這篇文章叫作『我喜歡教人退燒』來得貼切些。

鹽的妙用~轉貼

2010年06月11日
公開
30

●漱口水 取1/2茶匙的鹽泡240cc的溫水,可當作喉嚨的漱口水 ●清潔牙齒 將1:2的鹽和蘇打粉混合後,用來刷牙可去除牙垢,潔白牙齒 ●臉部按摩 鹽和橄欖尤以1:1的比例混合,敷在臉部和頸部以向上及向內的方向輕輕的按摩,待5分鐘過後,再將臉部洗淨即可 ●有助玉手恢復柔潤 做家務事或洗碗碟而致雙手泛紅且皺紋滿佈,可取精鹽三茶匙溶入一盆溫水當中,浸泡雙手約五分鐘,有助玉手恢復細白柔潤 ●消除腳部疲勞 將腳泡在溫的鹽水中數分鐘,再用冷水沖淨即可 ●減少螫痛 如遭蜂螫,可將螫處弄濕並沾點鹽,再用冷水沖淨即可 ●治蚊蟲咬傷 被蚊子、跳蚤等蟲子咬傷的患部,先浸泡鹽水,在敷上加有鹽的豬油 ●消除眼部腫脹 拿一茶匙鹽,加入600c.c.溫熱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後,取塊棉花浸泡一會兒,再取出敷在眼部腫脹處,可消腫 ●消除疲累 浴缸內的熱水中加入幾把鹽,再進入浸泡至少10分鐘,即可消除身體疲累 ●去除老化的皮膚 洗完澡後身體仍濕? 玥狙氶A? 徆A量的鹽在老化的皮膚上摩擦,可除去以死的角質皮膚,有助血液循環 ●去除刺青 此項必須由醫師來做,稱之為salabrasion在治療期間不僅用鹽來摩擦,且需做數種處理、治療 ●固定人造花 首先將人造花架構出所要的型,然後將鹽倒入容器內,再加入一點冷水,最後將花型稍加整理一下,等待鹽乾燥、凝結、花型即可固定 ●保護秀髮 用鹽洗頭,可使細而缺乏彈性的頭髮,變粗而有光澤 ●使毛髮再生 使用沐浴鹽在頭部揉搓,鹽的結晶會刺激頭皮,而促進毛髮生長(少年頭禿則未必有效) ●抗濕疹 在浴缸裡適度灑鹽浸泡全身,或直接拿鹽揉搓身體,大約一、二週斑點即會逐漸消失 ●去除青春痘 早晚洗臉時,用鹽輕輕按摩臉部,再用水沖淨,不僅可去除青春痘亦可消除縐紋 ●消除香港腳 每天晚上沐浴時,可拿一把沐浴鹽在患處加以揉搓,初期症狀,一週可癒;嚴重者若持之以恆,亦可見效 ●紓解脖子和肩膀酸痛 浸泡15-30分鐘沐浴時,將脖子和肩膀處以溫水浸濕,以鹽來回按摩,再以溫水沖淨,月餘症狀即可減輕 ●消除肩痛 將炒過的鹽用鋁箔紙包起,貼在肩上可消除疼痛 ●減輕腹痛 將2杯炒過的鹽放入厚紙袋或用毛巾包裹好 ,置於下腹,經過20~30分鐘,疼痛就會消失 ●減少泡沫 加一把鹽在肥皂中,可減少肥皂起過多的泡沫 ●玻璃不結霜 用個小布口袋裝鹽放在車子內,當下雪時,可將此鹽袋弄濕,用來擦拭擋風玻璃內面,可免除結冰或結霜 ●避免蠟燭滴蠟油 將新蠟燭浸泡在濃鹽水中數小時,取出晾乾,等下回燃用時就不會滴蠟油 ●使海綿恢復原形 將海棉洗淨後,浸入冷鹽水中可使它恢復原形 ●使飯別具風味 鹽水和洗淨的米同放鍋內蒸,飯既鬆且軟,可口又別具風味 ●防止竹筍老化 新鮮竹筍摘下後,於筍頭(切割處)抹上少許鹽巴,防止竹筍『老化』 ●使豆腐不易發酸 豆腐浸泡在鹽水中可保持豆腐嫩度及不易發酸 ●除蝨及降低氣味 養狗的人,可用較濃的鹽水將狗浸濕再用齒梳(密)梳理即可除蝨,還可以減低狗的氣味

ㄧ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心得 李秀梅

2010年06月05日
公開
40

ㄧ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心得 李秀梅 識字是孩子掌握語言、與其他人溝通以及學習知識的重要基礎。為了幫助孩子愉快和有效地學習,學習的內容必須有趣,亦必須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關。如果學習的內容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感受過的,他們學習的時候便會更容易,而學習到的知識也會更牢固。而孩子識字時常會發生無法記得學過的字,書寫時易有字形相似,字音相近所導致的誤認及位置顛倒或筆畫混亂等情形,透過識字要領來幫孩子釐清。 目前可見之識字教學法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 集中識字:集中識字法、基本字帶字識字法、部件識字法【構成漢字字形的基本單元就是部件,部件識字法是通過對漢字部件結構的分析進行識字的一種方法。部件按形體分為單部件(如:山)和複部件(如:殳),按意義分有成字部件(如:日)和不成字部件(如:糸)】 (二) 分散識字:分散識字法、注音識字法、聽讀識字法、猜認識字教學法、、、 (三) 集中識字併和分散識字:快速循環識字法、、、、等。 另有些有趣識字教學法,如: 1.聯想解釋:撲 2.順口溜:二小二小,頭上長草(蒜) 3.圖像聯想 4.加加減減:足+包=跑 5.篆字解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對低年級的孩子而言,集中識字法優於分散識字法。一般採取集中識字教學法,將中文字依下列原則歸類以增進孩子之識字速率與筆畫概念,如: 象形、指事字單獨學習認字; 會意字按義符(同偏旁者)歸類; 形聲字按聲符(同偏旁者)歸類; 字形相近者歸類; 字音相近者歸類及 字義相近者歸類,所以在識字教學時經常將字按字形(部件、偏旁、獨體字)、字音(聲母、韻母、音)及字義等原則來整理教材,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可參考下列小技巧: 1.對於較為複雜的左右邊字,可以將左右兩邊拆開分別教,當這兩種字合在一起時,再讓學生瞭解代表什麼意思。 2.告訴孩子基本的幾種字形 (部首),老師也應就每一種部首多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3.寫幾個不同的字(有對有錯),讓孩子從中選擇正確的字形,答對時給予口頭的稱許,成就感可提高學習意願。 4.將正確的字寫在字卡上,讓孩子先看10秒,再請孩子拿剪刀將字的分部,或上下或左右剪開,最後再讓孩子按照先前的印象將字重新組合起來,黏貼在另一張全新的白紙上。 5.老師可試著藉由想像和解釋每一個字從字形上可以直接瞭解的字義(或故事),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做記憶。 6.先將容易顛倒的字選出,然後作成小紙卡,將容易顛倒的部份剪下,以拼圖方式加強辨認能力。 7.要求學生熟悉字的筆劃順序,筆劃對的話,較不容易寫錯或顛倒。 8.教他認識字的部首,因為部首有位置的特性,熟悉部首,可以幫助區分字形。 9.將容易出錯或顛倒的部份以不同顏色筆描出,突顯各區域的位置。 10.從中國字的結構了解開始著手,亦可教導其筆畫口訣:「由左而右,先上後下,先橫後豎,由外而內,先撇後捺,先中間再旁邊。」 11.說明某些會意字,分析其組成之意義,如「歪」就是不正的意思,可幫助記憶。 12.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字型整理出來,如「傳」與「傅」,並讓學生造詞、造句,加深學生印象。 13.將該字以句子方式呈現在黑板上或紙卡上,該字可以不同顏色、放大或畫線的方式來加強視覺效果。 14.找出容易出現顛倒的字,讓學生仔細比較差異可幫助視覺區辨記憶。 15.將容易上下左右顛倒的字整理出來,,與孩子一起分析講解為什麼會 寫顛倒的原因。 16.盡量使用口訣,讓學生更清楚字的結構。口訣盡量採用固定的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如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頭上....)或由左而右,由右而左(如『破』….石頭碰到皮膚就破皮了)的形容方式。 17.讓孩子明瞭及熟悉基本筆畫名稱,更能將字正確寫出來。 18.讓孩子大量閱讀,曾有個在家自學的孩子,其在四歲時已將中庸、論 語、易經背熟 ,隨手拿本西遊記要其念讀,孩子居然能ㄧ字不差讀完(其 不識注音符號),可見大量的閱讀可幫助孩子識字。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孩子寫字的要求以正確、端正、迅速為原則,及要求孩子對字會認、會講、會寫、會用。雖有時對孩子的要求較嚴格,也是為了替孩子的能力紮根。 附錄一篇謝秀芬老師所寫的硬筆執筆口訣: 大拇哥 二拇弟 相親相愛來看戲 (右手拇指和食指圍成圈圈,放在眼睛前當望遠鏡。) 小妞妞 四小弟 握成拳頭不生氣 (小指和無名指握成拳狀,但不要握的太緊。) 老三一聽就著急 你要把我放哪裡 (剩下中指還沒用,既不圍圈圈,也不握拳頭。) 別急別急 撐住鉛筆全靠你 (鉛筆靠在中指的第一關節,筆拿好囉!)

做5種運動讓孩子聰明過人

2010年05月24日
公開
36

做5種運動讓孩子聰明過人 來源:漢網   寫字、翻書這類小事,是孩子學習時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對於幼兒來說,並非輕而易舉,需要孩子具有相當水平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運動能力才能勝任。   有的孩子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落後,就會影響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因此,父母應注意發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運動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歲幼兒應該具備的5種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幫助孩子有針對性地練習。   握筆,用剪刀   握筆寫字或是用蠟筆做圖畫似乎是每個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做的事情,由於這項本領需要一系列複雜的感覺和記憶技能做支撐,有些孩子還是掌握不好。要想讓孩子拿好筆、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練習。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練習活動。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小鑷子,請他試著往大大小小的碗裡夾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麼的,孩子可能會比較有興趣。   拍球、接球   說起來有些奇怪,鬆鬆只有一個乒乓球,還是他的好朋友亮亮給的。鬆鬆的爸爸曾經說過,我的兒子將來又不是做運動員的料,不必在玩球上浪費時間。其實,不管孩子將來是不是有希望做下一個姚明,他依然要練習拍皮球和接球,因為孩子需要發展基本的「手——眼協調」和反應技能。達到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這樣就能較好地建立大腦反應和肌肉動作之間的記憶聯繫。要知道,許多運動明星也是這麼練出來的。   按扣子、拉拉鏈   若干年前,衣服需要系扣子,鞋子需要繫鞋帶,孩子的精細動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得到鍛煉。可是現在的童裝穿脫起來十分方便,有許多衣服是不用系扣子的。   不過,給娃娃穿脫衣服也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要是有的小男孩覺得這麼做太「幼稚」了,不妨讓他給自己喜愛的大動物玩具穿上小小孩的衣服。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穿一些帶扣子(按扣也行)、帶拉鏈的服裝(上衣)和需要繫鞋帶的鞋子,使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鍛煉小肌肉,同時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拼圖   要說拼圖,鬆鬆家裡可有不少,從幾十塊一盒的到上千塊一盒的都有,圖案更是五花八門、色彩紛呈,因為鬆鬆爸爸覺得這是一種發展智力的遊戲。從發展孩子的運動技能來看,並不是說孩子能拼的塊數越多、圖案越複雜就越好。在這裡,拼圖的目的很明確:在發展孩子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同時,提高孩子運用小肌肉進行精細運動的能力和空間技能。使用那些圖案簡單的大塊拼圖就行。   走直線、練平衡   保持身體的平衡也是發展運動技能的重要內容,而且孩子們的遊戲中也有不少活動對平衡身體有要求。父母要知道,五六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較了。如果他做不好、站不住,他就會覺得很沒面子。可是,平衡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練好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尋找機會和孩子一起練習金雞獨立的動作。比如在家裡劃一條直線練習走平衡,在一個點上站立不動練習金雞獨立,或踮著腳尖上台階等。父母不要操之過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一定會進步的。   幾點小提示:鍛煉小肌肉的活動有:剪紙、泥工、折紙、繪畫、編織、演奏、搭積木、插片、打彈子、翻繩等。鍛煉大肌肉的活動有:跳繩、攀登、投擲、單腳跳、走走跑跑交替運動等。

注意寫字前的發展及自我篩檢和居家活動~轉貼

2010年05月13日
公開
23

書寫之前 -手寫發展 很多小孩子在他們可以握住書寫工具之後,會在紙上簡單地亂畫。假如不監督他們,甚至會寫在任何可書寫的平面。當小孩子比較成熟的時候,會因為不同的文化而發展書寫。因為在小孩子中,可能會有很多技巧的發展,手寫進展的年齡只是顯示出最接近的。 3-5歲小孩子字體文字獲得的持續階段。觀察到小孩子能夠模仿數字、字母、單字、句子。發現顯示出寫字前和手寫的持續階段(1)能夠控制的隨意書寫(2)不連續的線、點、或是符號。(3)直線或是不順的大寫字體(4)大寫字體(5)小寫字體、數字、單字 小孩書寫前跟手寫的發展 表現的活動 平均年齡 在紙上亂畫 10-12月 在紙上模仿水平線、垂直線和圓 2歲 抄寫水平線、垂直線和圓形 3歲 抄寫十字、右斜線、方形、左斜線、 叉叉、字母、數字、或是名字 4-5歲 抄寫三角形、寫自己的名字、抄寫 大部份大寫和小寫的字母 5-6歲 -握筆發展 握筆的發展,是依照小孩子典型發展的可預期過程。一般而言,小孩子一開始會用整隻手握住筆,前臂旋前,用肩膀移動筆。然後小孩子會用比較成熟的握筆方式,把筆固定在拇指、中指、時指的遠端指骨之間。一開始,當手指頭握著筆的時候,前臂旋後(拇指側向下)。然而,比較晚期的時候,前臂通常會旋後,手指頭可以用精細且分離的動作來移動筆。 -書寫的準備 評估書寫的準備 有一些關於小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正式書寫教育的爭論。不同的成熟速度、不同的環境經驗、以及興趣的程度,都會影響小孩子早期嘗試及抄寫字體。一些小孩子可能會在四歲的時候準備要書寫字體,而其他的小孩子可能要一直到六歲才會。 在手寫教育開始之前,準備要寫字的技巧的熟練度是很重要的。這些作者聲稱,在小孩子還沒準備好之前就教導他們寫字的話,他們可能會容易沮喪,而且會發展出不好的寫字習慣,這些在之後是很難去改正的。 準備要書寫的要素包括有大量感覺動作系統。文字的形成需要視覺、動作、感覺、和知覺系統的整合。也需要充分的精細動作協調,以正確地形成字體。 以下六項技巧,是小孩子在準備開始手寫教育之前所需要具備的: (1)小肌肉的發展 (2)手眼協調 (3)握住工具或是寫字用具的能力 (4)平順地形成基本筆觸,像是圓形或是線條 (5)察覺文字,包括辨認形狀、注意到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推理形成形 狀所需要的動作、以及準確的口語描述,說出所看到的東西 (6)適應印刷的語言,包括對於文字的視覺分析(伴隨左右區辨) 小孩子準備要寫字的基本能力,是抄寫幾何圖形。 小孩子要能夠熟練V前9個圖形之後,才接受手寫的教育。這九個圖形是垂直線、水平線、圓形、十字、右斜線、正方形、左斜線、叉叉、三角形。 幼稚園的小孩子平均能夠78%正確模仿所看到的字,除了那些沒有接受正式手寫教育的孩子。以這個研究結果為基礎,作者推論:典型發展的幼稚園小孩子,應該在幼稚園的後半年接受手寫教育。 提供一些活動來增進小朋友在寫字方面的一些動作,經驗和知覺。動作和活動可以增進寫字的發展,但是這些對小朋友來說必須是要有意義且有目的的活動。 如:鼓勵打開他的虎口,拿夾子夾葡萄乾,決定他必須要夾五個葡萄乾餵到張開大嘴的鯊魚玩具嘴裡,在鯊魚要溜到小游泳池裡之前,這個遊戲對他來說才是有意義的,這個新的遊戲能使他有動機去參與對他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 (1) 用thumb, index, middle finger的頂端來搓一個1/4-1/8 inch大小的黏土,搓成圓球狀。 (2) 用夾子夾小東西(如: 葡萄乾) (3) 用捏的方式把密封袋的袋口捏緊,使用對掌的方式,要維持虎口打開。 (4) 用thumb, index, middle finger三隻手指把牙膏蓋打開,當用一隻手的尺側抓握牙膏時。 (5) 用一隻手把鑰匙從手掌心中移到手指。 增進小朋友寫字前的技巧, 可以嘗試以下的活動: (1) 使用刮鬍泡泡, 沙子, finger paints來畫直線或模仿圖形。 (2) 在黑板上用直線和形狀來完成一個圖畫故事。 (3) 由治療師給予一些口語或視覺的提示畫出人、樹、房子、車、動物..等。 (4) 完成一個簡單的點到點的圖案或迷宮。 對於學齡前或幼稚園的小朋友要增進左右區辨的能力,可以提供的活動: (1) 玩” hokeypokey”的遊戲(是把東西藏在右手或左手來猜在哪裡的遊戲嗎?) (2) 給予一些障礙物的干擾策略,要其左或是向右? (3) 在黑板上把從左至右的黑點連起 增進物件命名的能力,可以做的活動有: (1) 在小朋友的敘述之下所畫的圖在上面貼上標籤 (2) 讓小朋友去做一本屬於自己的書,有特別的標題(如: 最喜歡的食物,動物,或地方…) (3) 在治療式或教室中貼上一些常見物品的名字 (4) 在小朋友面前實際操作寫給小朋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