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K.M.O.M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調整失落感

2007年06月12日
公開
21

寬廣爸問我:『廣廣沒通過提早入學鑑定,妳都沒有失落感嗎?』 我當然不會啦,而且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在老公的堅持下,我們讓廣廣去參加提早入學鑑定, 12日放榜,如我的預期:沒通過! 我和寬寬怕廣廣被爸爸罵, 趕緊敎廣廣假裝很難過,很失望的樣子。 廣廣很配合,他演戲的功夫可是一流的, 悄悄地垂下頭,眼露哀傷的眼神,臉趴在牆壁上假哭。 他的模樣實在太有趣可愛了,惹得我和寬寬在一旁大笑, 廣廣很生氣我們取笑他。 我洗澡完從浴室出來, 隱約聽見樓下傳來陣陣哭號的哀淒聲, 但仔細聽,則可確定是假哭, 原來是廣廣又再練習哭泣, 差點害我笑到肚子痛。 老公回到家了, 廣廣人很識相地跑過去示好,主動招供自己沒通過鑑定。 果然被爸爸唸了一頓後,換我被老公痛罵足足有10分鐘之久。 連娘家的爸爸、媽媽、妹妹都被他臭罵, 反正我早已習慣了,只覺得他很愚蠢、無聊、可憐。 呵呵,所有的可能情況,我和孩子們都已經演練過了。 當老公要把怒氣發洩到寬寬身上時, 我趕緊使眼色,要他趕快上床睡覺, 這孩子還算機靈,找機會就溜回臥室去了。 果然,等老公洗完澡, 我幫他準備好宵夜,他情緒發洩完, 開始對我告解,這幾天他脾氣不好的原因。 也準備對廣廣的考試結果釋懷,但是他的失落感太重了, 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調整完全。 我想這是用事實讓他對廣廣的資優夢醒吧, 孩子只要正常成長,不笨、健康,就是父母的福報了。 資不資優並不是很重要, 特別是面對台灣變態的課程結構, 更需要成熟的認知發展,才有能力從容以對, 這可能非於教育現場的老公能夠理解的,更何況是一般家長呢。

人生的大夢

2007年06月05日
公開
32

上星期二,泰龍來輔導學生後, 我們閒聊了一下, 我提到25歲那年的夢. 他回去很認真的思考後,告訴我. 我的夢,是從很深層的地方浮上來的. 不屬於淺層的夢, 這應該是我的人生大夢,具有人生任務的表徵. 夢境如下: 第一幕 悟光師父的臉清晰地出現. 第二幕 一位穿著類似古埃及人的士兵,搭著船在海中. 天空烏雲密佈, 突然間,他拿出一把劍,把自己的胳臂砍下. 我就被嚇醒了. 泰龍說: 這個士兵可以用慧可來隱喻, 而悟光師父則是達摩. 他說,我不是慧可,所以我找不到達摩. 事實上,到底是慧可找達摩,還是達摩等了慧可7年? 起先我聽不懂, 這個夢到底和達摩與慧可的故事有何關係? 後來,經過幾天放空思緒,我終於恍然大悟了. 仔細回憶當時作夢的情景, 那時在佛教宗派的選擇上,的確是很迷惘的. 也很期盼有個宗師,就直接敎我該怎樣修行. 就如泰隆龍所言, 慧可其實已經自我探索已久, 他和達摩的對話,其實是一種驗證. 所以當他問達摩如何安心時, 達摩回他:把你的心給我. 慧可就馬上頓悟了. 這依歸終究得回到我自己身上, 我得自己認真的修行,從自我了解開始. 一步一腳印,直到我的層次達到該有的境界. 達摩自然會出現.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驗證的機會. 是不是有達摩,可不那麼重要呢. 對我來說, 現在離這個層次還很遠. 難怪泰龍會說,這是我這輩子的任務. 這個夢是從原神中不經意地浮現而出的, 真是很有意思.

黑色的五月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40

黑色的五月,就快過去了. 忙完基測,回到學校,接著忙的是三年級綜合高中宣導. 及五專高職入班宣導. 今天還與主任,校長,分兩批帶學生參訪南一中,南二中,南女中,家齊女中. 有了去年的經驗,聽取各校簡報,馬上可以看出端倪. 了解各校辦學的方向, 但是學校老師的教學態度,則得靠第一線的學生,才有辦法評斷. 我帶的隊伍是女生, 去年帶的隊伍是男生,只參觀南一中. 我觀察的重點是,學校的活動安排和圖書館的運用, 在這兩方面,南女中表現的比南一中好太多了. 南一中空有豐渥的經費,卻放著圖書館餵蚊子. 圖書館主任沒有理念,似乎只佔著位置納涼. 相對之下,南女中和家齊女中,就會利用圖書館的藏書. 設計讀書報告比賽,充分讓學生使用圖書館. 去年我去參觀一中, 問了許多問題,像是學校如何幫助孩子推甄, 結果讓我很失望. 他們沒有完善的輔導計畫,幫孩子量身設計專屬個人的生涯輔導. 重心都擺在醫科的推甄. 我深深感覺,這所學校,招收許多優秀的孩子進來,慢慢地加以蹧蹋. 許多父母,把孩子丟給學校就不管了. 孩子在這樣沉浮的環境中, 說好聽點是自立自強. 說難聽點是自生自滅. 未來的成就,就真的是個人造化了. 如果,我們也能把家長拉進參訪了解的行列. 我想,這些高中可能會備感壓力吧. 壞心的我,打得就是這主意.......

第七識

2007年05月21日
公開
35

11-2《金剛經》的修行重點---治對無明 第一件要開悟的事情,就是要了解什麼是「無明」?它就是我常說的「第七意識」,也就是我們情愛裡頭的「我執」。執著自己以後,會一直引發我們內心一股很強大、很衝動的情愛力量,讓我們一直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譬如喜歡的人,就一直想要去看他;喜歡的東西,就一直想要去吃它,或是去把它買回來。 (1)無明的內容---第七識 這股情愛的根源,就是對「我」的錯誤看法。本來「我」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是不斷隨因緣而變化的,所以沒有一個真實不變、永遠是這樣的「我」。而凡夫卻認為有一個實在的「我」,而且還一直不斷的印 證這個看法。總覺得有一個「我」從過去世輪迴到現在,今生死了以後這個「我」還會再去投胎轉世。 誤認「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就叫做「我痴」。凡夫先有了「我痴」,然後不斷加深這樣的念頭成為一種執著、一種固定的見解,這叫「我見」。既然深深地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所以也深深的愛著這個「我」以及「跟我有關的事情」,叫做「我愛」。自己的一切也都要拿來跟人家比一比,希望能比人家好、比人家強,就叫「我慢」。 「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就是「我執」的內容,它是第七識的主要功能,也是我們煩惱的根源,佛法也把它總稱為「無明」。無明的力量能夠「發」動我們的情愛不斷地向前活躍的發展起來,促使我們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物、東西,而製造身口意三「業」,這叫「發業」。發業了以後,就能滋「潤」我們未來繼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動力,這叫「潤生」。因此無明(第七識)的主要功能就是「發業潤生」。 這好比馬達發動了以後,你不斷的再給它加油,它就能繼續不停地運轉。又譬如這顆豆子的基因裏面具有生長的功能,如果你把它放在水中悶,它就會發芽。我們的記憶裏面,也是包含了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無數的習氣符號。它包括一些歡喜、悲傷的事,和許多錯誤的思想、見解。唯識學把這些習氣符號稱為「種子」,意思是說它跟樹木花草的種子一樣,具有「發業潤生」的生長功能。 這些習氣種子如果沒有外境去觸發它,它就不會產生力量。例如眼睛如果不去看外境,就不會觸景生情,引發心中那些過去世曾經經歷過的感受。如果眼睛看到了,這些習氣種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讓你內心不斷地複習這些歡喜、痛苦的感受。所以我們生活中對於任何人、事、物的感受,都是來自過去世或今生的經驗。 有了感受,就會重複以前曾經做過的行為反應。這些行為你可能才做一下子就停止了,但是第七識的「我痴、我見、我愛、我慢」的力量會不斷推動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複這些行為,讓你一直去想、去聽、去吃、去做。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就是靠這四種成分的力量在推動。內心裏有了這些不良的成分,生活中就會很不自在。 比如說你進學院以前,曾經在某個機構、公司賺了不少錢,恐怕有兩、三百萬元吧。你偶而就會想:「這兩、三百萬是要買股票好呢?還是買基金好?或者拿去買一棟房子?」你的內心有了這種內涵,偶而就會在那邊左思右想,看看要怎麼投資才好。 假設你買了股票,那麼萬一股票下跌時,你心裏就會很難過,這就引發你生活上的不自在。這種不自在的感覺往往會讓你在下一次遇到股票下跌時,繼續感受到同樣程度的不自在。生活上這許許多多的「不自在」我們就總稱為「煩惱」,它的來源就是無明,也就是第七識。 (2)第七識的展現---情愛 用現代話來講,第七識展現出來的力量就叫做「情愛」。佛法把眾生叫做「有情」,意思是「有情愛的眾生」。因為凡夫心中的無明能夠滋潤這種衝動、活躍的「情愛」力量,促使他一直不斷用行動去追「取」自己心中想要的東西。 「菩薩」剛好跟「有情」相反,因為「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已經覺悟的有情」,不會再受無明和情愛的力量所束縛了。就像我剛才的比喻:「如果你買了股票,就會常常為這個股票而不自在。」背後推動這股「不自在」的力量就是情愛,它的基本成分就是無明。 我們由於無明,就會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一直想、想個不停,這叫做「意業」。想了以後你會開始有追求的衝動,所以你會用嘴巴來表達內心的欲望,這叫做「口業」。或者你會展開實際的行動,想法子用網路、電話、信件來連絡對方,或是去把喜歡的東西買回來,乃至於看到別人不注意時,就順手把它扒走,這叫做「身業」。 你們有沒有看到經典裏形容眾生是「無明所覆,愛結所繫」?它把這個「愛」的力量比喻得非常傳神,說「愛」就好像心中有一條繩子把你綁住了一樣,在你心裏打了「結」。所以你只要有喜歡的對象,不管是人也好,東西或事物也好,心裏就時時被它繫住。 當你工作一做完,或是書本一放下,腦子裏立刻就會想到這個人、這樣東西、或是喜歡的嗜好。對不對?我們第八識這個大倉庫裏面收藏的,通通都是這些「愛」跟「取」的符號。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講解「集聖諦」(苦的原因)時,就只有講「無明所覆、愛結所繫」而已。 「無明」就是在我們心意識的情愛裡頭充滿了「我痴、我見、我慢、我愛」這些不良的成分。只要是凡夫,心裏頭就有這些成分。死了以後,生前的種種意識行為(愛跟取)就構成我們的「第八識」,推動我們繼續去投胎轉世。所以「集聖諦」就是十二因緣裏的「無明、愛、取」,或者唯識學裏的「第七識」。

一輩子的教練

2007年05月12日
公開
17

我邀請郭乃文校長,今天到我們學校進行一場演講. 講題是『訓練前額葉的教育』, 她是繼雅卿之後,讓我打從心底佩服的教育實踐家. 洪蘭教授的講座,比較偏向大腦概論. 讓一般普羅大眾,開啟對大腦知識的好奇心. 經過她不斷努力的推動大腦教育, 慢慢地已經在一些人心中發酵. 也因此在我們這個工業學區,講師知名度不高,講題又如此不聳動的講座. 還能有幾乎三分之二的席次坐滿家長. 更難能可貴的是,沒有一人中途離場. 聽眾都很擔心,即使上個廁所,都會漏掉寶貴的資訊. 郭校長本身是台大心理學博士, 曾在高雄醫學院心理系授課. 她很仔細地講授大腦運作的方式. 各個區塊成熟的時間, 視覺區,聽覺區,動作區,這些區域,都是在學齡前就已成熟. 這是人類生存需要,經過演化的結果. 學齡階段,就已漸漸成熟的能力是抽象思考能力. 包括邏輯推理,語文理解.....等這些在校學習需要的能力. 也是學校教育積極培養的重點能力. 但是資優,不代表人的一生,就能成功就有快樂的能力. 最後的關鍵,是青少年時期的前額葉發展. 一個人的意志約束力,行動力,規劃協調能力,後設認知,都在前額葉發展, 這些能力才是決定成功的要件. 郭校長還和大家分享,美國,德國,日本,荷蘭等國家,如何規劃有助於前額葉發展的教育. 這些國家都會提供機會給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從興趣中培養能力及自信. 最讓我感同深受的是,她說在台灣有兩件事無法選擇. 一是父母,一是學校老師. 遇見不適任教師,無法淘汰. 這是台灣文化的宿命. 但身為家長,要自己有定見. 學校老師,只是孩子某階段的教練. 父母才是孩子一輩子的教練. 父母要清楚,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自己的孩子有利. 對於學校不符合教育本質的作法,父母千萬不能成為幫兇. 我我......好像又找到ㄧ個理念上的背書. 在親子關係上, 郭校長說,她覺得孩子的生命基因一直挑戰著她. 她從孩子身上得到很多成長, 從孩子身上看見了自己. 她認為親子要分享彼此的恐懼與難處. 互相信任,儘量讓孩子有自我探索的機會及犯錯的經驗. 孩子要有做決定的選擇及訓練, 才能學會成為一個懂得自我約束及承擔責任的人. 想想,有多少成人還無法承擔責任,約束自己的本能及慾望. 也許是青少年時期,沒有機會練習承擔責任. 不是父母過度保護,就是父母過度放縱. 我倒覺得,台灣封閉的文化結構,是助紂為虐的主因. 呵呵,得自己鼓勵自己一下. 我這個活動主辦人,可是很有鑑別力呢. 邀請到的講師,都能啟發聽眾. 散播種子在這些家長心中, 只要有一顆種子發芽成長,就能再度散播許多種子. 當漸漸有人凝聚共識,並將這股共識擴散,文化才有更新的可能. 這得感謝我們校長及主任對我的信任, 這股反現行教育體制的聲音,才能進到校園.

複習分數乘法

2007年05月10日
公開
15

昨晚花了約一小時的時間,幫寬寬總複習分數的乘法。 之前,寬寬的分數大多數是他自個兒亂試玩出來。 上次上課,教授發現他有些地方觀念似乎有點小問題。 經過教授的指導,他馬上就知道自己的缺點。 但是我還是不太放心,於是將教授的教學檔中的佈題,依序抓下來。 讓他解題,並求他詳列算式及解釋想法。 因為之前寫教授的題目,遭遇的挫折,讓他知道列算式的重要性。 這回他不跟我爭辯,乖乖地寫下算式。 『分數×整數』的模式與『整數×整數』同構,很容易理解。 『整數×分數』和『分數×分數』需要分割總量或單位量。 分數乘法有一個非常關鍵性的觀念: 分割的對象是一個基準單位量。 『一瓶水24公升,3/4瓶水幾公升?』 寬寬以前的算法都是用: (24÷4)×3=18 這樣是進行整數的乘、除法運算,基準單位量1公升並沒有被分割,層次上並沒有提升到分數乘法問題。 於是我要求他要用『將一公升等分割』的策略解題。 ->1÷4=1/4 1/4×3×24=(3×24)/4 分母的4是將一公升等分割後的單位分數, 分子的(3×24)是單位分數1/4的個數。 算到『一瓶水4公升,3/5瓶共有幾公升?』這題時, 寬寬先用1÷5=1/5,將基準單位量1公升進行等分割。 1/5×3×4=(3×4)/5=12/5=2 2/5 看來他已經真正進入分數乘法了, 之後的分數乘以分數, 『一瓶水4/7公升,3/5瓶有幾公升?』 寬也先等分割一公升後,得到1/7公升。 這時的等分割量,是試題目給定的,不是解題者自己等分割而得的。 再將1/7公升等分割五等分,得到單位分數1/35。 共有(4×3)個1/35公升, 看來分數乘法的基本概念,寬寬確實很清晰了。 至於進階的快速算法的部份,可能要請教過教授後才能引導寬寬了。 我自己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