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瑞比寶貝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家長日/瑞瑞

2014年02月21日
公開
7

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日 因為是第二學期,所以來的家長並不多 全班26位,只來11位家長 老師是老經驗,也沒需要家長特殊協助之處 家長要配合的就是基本功 1、不要讓孩子遲到 2、在家用早餐 3、簽聯絡簿,不需檢査對錯,但必須確實確認寫完 老師對生活規矩十分注重 遲到、寫錯作業、打掃工作都是有條有理,有罰責有鼓勵 反而對成績、第幾名這種事是隻字未提 也不公布的 老師坦承說,其實課業成績前十的孩子差距都微乎其微 能不能得到成績優良獎狀真的不那麼重要 關於這一點,媽咪是完全的贊同 孩子是一朵花朵,何時開、以什麼型態開 都各有姿態 但園丁如父母,澆水、施肥、照顧皆不可少 生活技能、學習態度,那才是重點 不管他以後從事各種工作型態都必需要有 會中有家長覚得住得遠or二個小孩互相牽制 孩子老是遲到,希望老師法外開恩 孩子過敏打噴嚏,早餐食欲不好 希望能帶早餐到校也希望老師法外開恩 我真的覚得家長------病了 孩子的問題要從調自己家庭的作息做起 二個孩子的問題搞不定 要帶26個孩子的老師改變規則 幸好,老師有踩住原則 不怕得罪家長的直言 老師有原則,我家兩光瑞瑞也常踩到地雷 但在這過程中,我也看到他的成長和進步 孩子不只需要愛,也需要規範.... 另外因為老師的資訊專長,有廠商提供九台平板供班上教學上使用 老師設計許多數學競賽,讓孩子能在課程總結時 作為小組練習使用 老師這學期要做一個凝聚向心力的活動 全班學唱CUP SONG,合力傳送杯子 希望班上能更有向心力,更有共識 目前孩子已學會初步動作,還需要更熟練才能配上歌曲 真是太棒的活動...... *********************************************** ※老師當天分享的影片 600人傳放杯子的盛況 有歌詞的版本 動作教學 I got my ticket for the long way 'round /我買了張 到遙遠世界的票 Two bottle 'a whiskey for the way /身上只帶著 兩瓶威士忌相伴 And I sure would like some sweet company /當然我也希望有人可以作伴 And I'm leaving tomorrow, wha-do-ya say? /而我決定明天就起身 你怎麼說呢? When I'm gone /當我離開了 When I'm gone /當我離去時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 你一定會想念我的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hair /你一定會想念 我的秀髮 You're gonna miss me everywhere, oh /不論在何處 你都會想起我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 你一定會想念我的 When I'm gone /當我離開了 When I'm gone /當我離去時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 你一定會想念我的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walk /你一定會想念 我走路的姿態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talk, oh /你一定會想起 我說話的方式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你 一定會想念我的 I've got my ticket for the long way 'round /我得到了張 去遙遠境地的票 The one with the prettiest of views /那裡有著全世界最美的風景 It's got mountains, it's got rivers, it's got sights to give you shivers /有高山,有系流,美得讓你會起雞皮疙瘩 But it sure would be prettier with you /但當然,有了你的陪伴 美景會更加夢幻 When I'm gone /當我離開了 When I'm gone /當我離去時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你 一定會想念我的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walk /你一定會想念 我走路的姿態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talk, oh /你一定會想起 我說話的方式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你 一定會想念我的 When I'm gone /當我離開了 When I'm gone /當我離去時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你 一定會想念我的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ha~ir /你一定會想念 我的秀髮 You're gonna miss me everywhere, oh /不論在何處 你都會想起我 You're s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 你一定會想念我的 When I'm gone /當我離開了 When I'm gone /當我離去時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 你一定會想念我的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walk /你一定會想念 我走路的姿態 You're gonna miss me by my talk, oh /你一定會想起 我說話的方式 You're gonna miss me when I'm gone /當我走後 你一定會想念我的

【如何協助孩子解決紛爭---翻譯文章】

2014年02月16日
公開
6

【如何協助孩子解決紛爭---翻譯文章】 文:Giovanna Jo 圖:Yingyi Lin 這一篇我真的覺得非常精彩,也非常值得討論。孩子之間的紛爭,大人究竟要怎麼介入,何時介入,介入到什麼樣的程度,一直是個很讓人頭痛的問題。 我在共學現場,也是盡量以中立的第三者的態度「介入」,而不以大人的威權來「仲裁」決定誰對誰錯,否則孩子沒有學會自己處理衝突紛爭,以後就只會依賴父母或大人的威權來處理紛爭。那樣對孩子並沒有任何好處。但即使我這個「中立的第三者」,有時候也會不小心把自己的情緒放進去,比如:看不得「以大欺小」,而很可能就出現了偏頗的態度,也很可能就因此造成對孩子心理上的的傷害。因此我也很能理解父母在面對孩子間的衝突時,可能有更多大人自己的情緒因素在裡面(畢竟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推打,或是看到老大在推打小的,很難不對那個出手的產生情緒),因此要成為這個「中立的第三者」也就更加困難了。 但困難,不代表不可能,它只代表我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正如原作者 Janet 說的,這一題,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我們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而每個人在每一個當下所表現的都不一樣,大人跟小孩都是。我們只能參考她的幾個原則,讓自己在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時,以理解為前提,盡量去信任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學習。 至於大人自己的情緒,我想還是要請大人學習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情緒,別讓孩子承受大人的情緒了。 原文出處: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3/09/helping-toddlers-resolve-conflicts-rules-of-engagement/ 【譯文開始】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大概會像躲避瘟疫一樣的逃避衝突,但是我畢竟不是住在安全的保護罩裡。我的生活充滿各種人際互動,包括和家人、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還包括那些電話行銷人員不令人意外地總是在晚餐時間打電話來)。因此,我發現自己必須不斷的磨練自己「衝突處理」的技巧。 感謝老天,我身邊有著一群全世界最能啓發人心的老師:我教室裡的嬰幼兒們。如果我有這些孩子一半的意願與能力去直接面對解決衝突,我就很好了。 我們又是如何學習解決衝突的呢?影響我們面對衝突的態度與反應最大的人,是我們的父母(一點都不意外)。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身教榜樣,我們透過觀察父母處理衝突的行為模式來學習,而其中最重大的影響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這些核心課題,在幼兒時期慢慢進入我們的大腦,成為我們心靈的一部份,而且即使日後我們在知性上吸收了其他的知識,我們仍然無法反駁這些童年認知。 我們也會從幼年時期與手足和同儕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衝突處理技巧。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嘗試,我們發現了如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的方法,可能是透過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是以不與他人切斷連結的方式來設定個人的界線(除非他們是電話行銷人員)。 解決衝突是一種藝術,而非一項科學,因為每一個情況都充滿著許多不同的變數。每個人的性格、認知能力、過去的經驗...等等,都具有影響力。我們要發洩一頓嗎?要堅持嗎?還是退讓?或是直接走開?沒有標準答案。 因此,越多練習越好,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們。除了讓孩子每天都有機會暴露在社交情境中之外-像是到公園或是與其他有孩子的家庭約出來玩—我們要如何協助孩子學習面對和處理衝突呢? 簡單的說,就是讓孩子在大人的支援下,自己去經歷。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支援意味著學習何時以及如何介入。以下是作者在介入時的幾個原則: 1. 不要直接為孩子解決衝突 對大人來說,要放下內心想要出手直接替孩子把紛爭解決掉的慾望,以避免孩子的情緒爆炸,真的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然而大人的介入可能只會讓孩子學會依賴大人來處理這樣的情況,而不是培養孩子處理衝突的能力。 大人直接為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往往是要求孩子分享,或輪流,也可能是提供意見與建議,像是,『那不然,你們兩個一起拿著這個桶子到那邊去,好嗎?對了,就是這樣!』 對父母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允許孩子安全地處於衝突之中,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衝突,而不是讓我們自己的不舒服或是不耐煩控制了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人說的、做的越多,孩子學習自己處理的機會就越少。而學習必須建立在信任和耐心之上。 2. 不要忽略了保護孩子的動作 有些人誤會了「以尊重為教養原則」的意義,以為只是簡單的告訴孩子不要打、不要咬,而沒有進行身體上的介入。事實上,孩子兩者都需要。他們需要我們準備好,在盡可能的範圍內不讓他們做出傷害性的行為,擋住或是握住孩子的手,冷靜地用身體遮蔽住曾經做出這些傷害性行為的孩子(或是那天看起來情緒顯然失控的孩子)。(*譯註:會動手的孩子是比較需要被協助的孩子。只要擋住這樣的孩子,避免其他孩子被傷害就好了。) 3. 不要指出那些很明顯的事實,那只是一種羞辱,或是說教 我們的目標之一應該是協助孩子建立起處理衝突的信心,但有許多專家的建議往往只是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有個朋友跟我分享了她與她的幼兒親職教養師之間的對話: 當我詢問這位親職教養師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了該怎麼辦時,她說了一些像是這樣的話,「我會要孩子去看 – l你看看約翰的臉,他受傷了,你有看到他的樣子嗎?你看到了你的行為是如何傷害約翰嗎?」 我跟我的朋友說,這種反應是我最痛恨的反應之一。這樣做法太笨拙了,會讓孩子感到羞愧,也低估了孩子的覺察能力。孩子其實比大人還要敏感,從出生開始,他們幾乎無法不去注意身邊的人的情緒。打人或推人的行為跟「約翰」實在是沒啥關係,而是跟「加害者」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比較有關係。通常,這些內在瞬間的衝動不是這個年紀的幼兒有辦法克制的,而我們的責任正是協助孩子們去面對這些衝動,而不是為了他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去揭他們的瘡疤,讓他們難堪。 4. 不要以驚嚇的語氣說話,不要使用生氣的語調或是表情 再強調一次,這樣的反應只會讓孩子覺得羞愧,摧毀孩子的自信心,並且因為這些負面的注意力而強化了這些不當行為。 5. 不要選邊站 大人選邊站會製造出「壞人」跟「無助的受害者」這種對立的立場。 因此,作者會做以下的幾件事 ...(*譯註:以上是作者不會做的事、以下則是作者會做的事) 1. 把「維持中立」當成咒語(*譯註:每天念一百遍的意思 XD) 2. 為雙方翻譯廣播(*譯註:作者有另外一篇文章在說明如何進行這項工作) 3. 保護孩子,平靜且自信地阻擋孩子出現打人、推人或是不斷拿玩具的動作,並以身體遮擋住看起來情緒特別不好的那個孩子。(*譯註:我自己的經驗是,在阻擋孩子作這些動作的過程中,大人是否平靜與自信真的非常重要。大人若是很有情緒,孩子也會跟著有情緒起伏,那會讓情況更難處理。雖然要大人沒有情緒很難,但孩子最需要的,正是一個情緒安穩的大人的協助。一個正在有情緒的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還要去面對另外一個人的情緒。) 如果孩子看起來像是陷入了打人、咬人、推人(或是其他試圖超越界線的行為)的行為模式,這表示孩子需要我們的協助和保護,而不是我們的責罵。他們可能是: 累了 餓了 試圖尋求從家中得不到的堅定界線 生氣、挫折、不知所措 在釋放壓力 感到過度興奮、過度刺激、失控了 如果我們沒有及早發現孩子的行為而出手阻止,以堅定和陳述事實的口氣提醒孩子,「你想要那個玩具,但我不會讓你打人」,或是「我不想要你打人」,那麼就到此為止了吧。(*譯註:就是不要再「秋後算賬」,再去教訓孩子了。) 4. 讓嬰兒和幼童拿取別人的玩具,因為這是他們少數可以「玩在一起」的方式之一。只有在大一點的孩子精心創造出了某些作品時,才介入保護這樣的作品,或者當一個孩子處於不斷的拿別人的玩具的模式中時,才介入(關於孩子一直拿別人的玩具怎麼辦,作者有另外一篇文章)。 5. 保持開放的態度 – 這意味著允許孩子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處理紛爭,而且大多數的時候孩子跟大人的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信任孩子是大人最大的挑戰。 6. 等待,而不要給孩子時間限制去解決衝突,即使情況看起來很讓人神經緊繃。如果沒有人受傷,讓孩子釋放出他們的情緒感受是健康的。 部落客凱特分享了一個充分的等待與信任帶來的回饋的精彩範例... (露西,2.5y;佩妮1.5y;姊妹): 今天下午在車上,我把你的建議化為了行動。佩妮正在玩露西帶上車的一隻烏龜玩具。露西發現了之後大叫,『那是我的烏龜,還給我!』佩妮看了她一眼之後,又繼續玩弄烏龜玩具。 我對著露西說:「你真的很想要那隻烏龜,露西」,接著對佩妮說:『你還在玩那隻烏龜。』然後我就保持沈默了。我希望他們繼續下去。 經過了大約20秒,露西以相較冷靜的語調說:『佩妮,請把烏龜給我。』佩妮仍舊繼續在玩著烏龜。因此,我又說了:『佩妮,你還是繼續在玩著那隻烏龜。』 又經過大約30秒的沈默,佩妮開始把烏龜放到嘴巴裡面,這時候露西又開始變得有點激動,她大聲的說:『不要吃那隻烏龜,佩妮!』 我接著說:『你不想要佩妮吃那隻烏龜,露西。』 她回我說(平靜了許多):『不要!』停了一下她補充說到:『只是假裝。』 又經過了大約30秒的靜默之後,我突然聽到一個狂喜的聲音說:『佩妮把烏龜給我了!』 我往後看,當然,露西手上拿著烏龜,大家都相安無事!

情人節快樂

2014年02月14日
公開
5

謝謝親愛的老公的情人節禮物 至於情人節晚餐,就在....中渡過 下午,安撫完拉門的業務外 還約了櫻花牌熱水器的維修人員來做檢查 因為這一個月來,熱水器點火有時正常有時就需要點非常多次 有時候是一個人在浴室試水,一個人陽台看火點著沒 這一來一往試個幾次才會成功 當中浪費的水非常可觀 因為熱水器是五年前才換的,而且換的是印象中的第一品牌--櫻花 所以想應該只是某個小零件有些故障 因為結局----還是會點著 更何況印象中熱水器的壽命應該撐個十年是沒問題的 沒想到,安檢人員一掀蓋 就說出---這熱水器已經老化,水箱也變形,還有點小破洞 如果光修水箱就要三四千元,再加上一些小問題也待修 天阿~~有沒有這麼不耐用呀 安檢人員繼續講著現在的熱水器壽命都是3~5年,已經跟以前不同 所有的電器壽命都越來越短 這件事對媽咪這懶人來說,真是覺得很困擾 接著,安檢人員說著下頭的高壓水管有生鏽的問題 有"爆裂"的危險,家裡水壓有忽大忽小的問題 水壓忽大忽小,媽咪覺得不太可思議 我們這大樓物流管理還不錯,一直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因為一有小狀況,就會馬上維修 而且也有定期的檢驗 另外,他還建議我們裝強制排氣 因為熱水器上頭就是天然氣瓦斯的管子 因為之前的機種,一直燃燒產生水蒸氣 所以管子本身已經有點被薰到白白的 時間一久,其實是危險的 我心裡忍不住快飆點小髒話,五年前櫻花來探勘安裝場地時 就曾問過,安裝人員需不需要安裝有強制排氣功能的熱水器? 對方還斬釘截鐵的告訴我:我是在陽台屬於戶外,不用 不管,解決問題為要 詢問安檢人員,是不是可以馬上幫我們做處理? 他說,他們只負責熱水器,水管水壓的問題都要找水電 連要裝新熱水器,也是重新到櫻花門市購買 維修就是維修,沒有負責其他部分 告別安檢人員,馬上CALL平日合作的水電先生 不巧,他剛好到日月潭,所以明天才能安排學徒來換高壓水管 開完會的爸比原本我們是要一起吃晚餐 但他想到這個假日有公司活動要出門兩天 妻小在家,熱水器水管都有狀況 他說實在沒辦法留待我明天再處理,他逕自出門去 他馬上詢問同事有沒有認識的水電行? 一切也還幸運, 剛好有人有推薦讚賞並熟識的水電行而且也是廚具熱水器販售的老闆 地點就在比比學校附近 我們馬上殺過去,老闆很真誠並專業的推薦我們安裝零件日本進口的林內牌 也說如果有天然氣瓦斯的管子在上頭,是一定要裝強制排氣 並且不可思議,高壓水管是軟管和生鏽這回事 因為裝熱水器時,下面的三條管子跟新熱水器是一套配件組 所以五年前,裝熱水器時,人員把管子收了起來,沒有幫我做更換的動作 軟管是不合格的,早就不被採用 聽他介紹完,林內1621的完整功能以及這台零件是日本製 數位恆溫準確率可以到+-1度之內 故障率是幾近0,而且耐用15年 沒錯,就是它了 即便已經晚上,老闆也馬上安排裝貨 願意九點多來施工安裝,揪感心 真的也謝謝介紹的同事朋友,應該也有賣她的面子 一個晚上到這兒已經剩40分鐘就要接放學的女兒 爸比就近找一家,他接女兒時,常看到高朋滿座的韓式料理--一 果然好吃,好道地的韓國味 豐盛的部隊鍋,Q彈有勁的煎餅 我們是情人,不止是情人 是家人,是親人 是一起守護孩子長大的父母 處理完家中的鎖事,再一起渡過這縮水的浪漫 更是一種幸福............... ***************************** 安裝好的熱水器 下面三條管線是要拉直的,角度彎曲不能超過35度,才是安全 (前一台,管線形狀像蛇一般)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呀 不過也算傻人有傻福 裝好後,啟用GOOGLE大神一查, 的確日本品牌林內比台灣品牌大陸生產的櫻花評價好許多 算是裝對了,也多認識一位水電達人....

寒假圍棋冬令營/瑞瑞

2014年02月09日
公開
18

寒假期間,只要有空,我都在棋院下棋! 每天我們都先分隊比賽,贏超過三次就可以喝一次飲料,比賽完,接著就是老師上課,每天老師都會介紹一個世界冠軍的譜,然後會有另一個老師講解譜,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上完課,我們會再比一次,這次就是純比賽,沒有加分。 老師安排大陸天津的小朋友棋士來與我們交流,他們的隊伍有四個段位、三個級位,我負責打第一台跟第二台,我打敗第二台,卻被第一台打敗。他們的計時方式跟我們有些不同,他們是90分鐘用完就輸了,我們是20分鐘用完,還有讀秒,20秒2次。還有他們的口音也是很奇怪,聽起來就跟我們講話不同。 新科台灣棋王王元均也到棋院來分享,他每天晚上十二點前都在練棋,完全沒有娛樂,也不打電動,才能變成棋王,所以能有好成就,都是要透過不斷的努力。 寒假的尾聲,老師還安排我們跟萬芳高中圍棋社交流,萬芳高中來了兩個7段、六個6段、一個5段和一個4段,第一場棋院3勝,萬芳高中圍棋社6勝,第一場棋院6勝,萬芳高中圍棋社3勝,剛好打成平手。第一場我贏了一個六段的大哥哥,覺得很開心,第二場我沒有賽事,他們在電腦直播,讓沒有下的我們也能觀賞,我們的主將二連勝二將,精彩極了! 我喜歡下棋,能在寒假花很多時間下棋,是一件非常令人雀躍興奮的事情!

如何放手?幫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PART II

2014年02月05日
公開
81

如何放手?幫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PART II 文�林玉珮(天下雜誌) (承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518012,cid126401529.htm) 父母要先覺察自己 「父母要能自覺、覺察自己的弱點或盲點,還有自己的擔心或期待,」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這樣的覺察很難,很多時候父母本身是未完成獨立任務的內在小孩。 「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才能獨立自主,」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她希望父母先把力氣放在己身,覺察內在的思維與情緒,「善待自己,善待小孩。」 「當我察覺自己的緊張情緒,才發覺自己是一個可怕的媽媽,」人本一位醫師娘學員如此自覺。因為孩子的爸爸是地方名醫,她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所有表現,要像某某醫生的小孩。」她在孩子的房間門口掛著評分表,每天檢核孩子的表現。親子關係日益緊張。 她決定改變自己。三、四年後,在一次人本舉辦的梯隊活動中,她十二歲大的孩子的思考、因應問題就事論事、鍥而不捨的態度,讓同行的大人們刮目相看。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華視總經理李遠(知名作家小野)認為,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當李遠的女兒計劃出國念書時,做父親的當然會希望她到美國,而且最好是紐約,因為兒子已經在那裡的大學讀書,兄妹可以互相照應。但女兒堅持要到義大利。李遠說,他當然擔心單飛的女兒,但不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因此,他放手。 Letting go(放手)!看似簡單,但父母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的第一次離家。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是過來人。她說,兒子十九歲到美國念大學,初抵學校的那一天,她還在想幫他搬宿舍;兒子卻說,他下午五點鐘要跟院長談,要她先走。那時她才發覺,「是父母親不肯放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 「人生學不完,你應該早點把孩子推出去,」洪蘭提醒為人父母。人會老、會走,讓孩子及早碰挫折,還可以給孩子建議。如果孩子三十歲或四十歲才去碰到挫折,父母到時後恐怕已幫不上了。 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以下是綜合多位教養專家的建議,對有心幫助孩子成為獨立成熟個體的父母,值得參考。 1.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這是孩子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 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培養「我能感」的四個步驟,孩子「感覺我想嘗試」;然後「有機會嘗試」;孩子「體驗我可以做得到」;於是產生「感覺我能」。從孩子小時,父母可以將一個工作或任務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孩子一旦有了「我能感」,即使失敗、做壞了,孩子仍覺得OK,願意嘗試錯誤。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深呼吸,鬆口氣,給孩子機會去處理事情,」是《放手:了解妳的大學孩子的父母指南》(Letting go: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Years)這本書給父母的首要建議。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黃素菲提醒著。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 大同高中校長李慶宗對此感受尤深。有位學生因服裝不整而被記警告,學生爸爸知道後,跑來學校把全校沒有把衣服塞進去的同學全部登記下來,要求教官把全部的人都記警告才公平。結果,他的孩子有恃無恐,最後犯下大錯必須轉校。 3. 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如果父母盼望家裡仙樂飄飄,但孩子卻對金屬創作瘋狂著迷,怎麼辦?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於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4. 愛與紀律並行 「台灣過去太強調紀律,現在則是愛過了頭,自由過了頭,」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也需要規範與限制。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陳藹玲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不希望孩子只是懼怕,只能居於從下仰望父母的不公平位置,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 父母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 轉摘快樂瑪麗安2013/11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