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青春一定要留白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31

■洪蘭 今年的寒假好像特別短,一轉眼又開學了。在捷運上碰到好友跟她國二的孩子買完參考書回家,孩子一見我便吐苦水,說年初五商店開門他也開工,去補習班上課了。母親苦笑著說:「別人都在補,我們不補怕跟不上。我也怕自己一時心軟造成孩子一輩子跟不上人家,所以狠著心,把孩子從棉被中拖起來,頂著寒流去補習。」但是她馬上接著說:「我每個禮拜都帶他去吃牛排,慰勞他。」我偷偷問孩子:「你喜歡牛排嗎?」他回答:「我寧可要一點屬於我自己的時間。」   這實在是現代父母的兩難,如何去拿捏這個分寸真是一門大學問。  教養孩子不能人云亦云   世界上每個社會的成員都有「與別人一樣」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演化。三十年前漢斯•柯魯克(Hans Kruuk)在非洲塞倫蓋提的草原上作研究時,便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則。他發現,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大家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是生物界最安全的法則。中國古代就有鶴立雞群或槍打出頭鳥的諺語,警告大家不要標新立異。台北在流行巫婆鞋,雖然大家都知道穿上它容易扭傷足踝,夾到電梯門的縫,很是危險,市面上仍是人腳一雙,不敢不穿。   但是我們已經演化到文明的社會了,民智已開,應該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敢與群眾不同,當然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來自知識和自信。   教養孩子與跟流行不一樣,不能人云亦云,教養孩子是一個心靈的塑造,每一步都應該依你最好的判斷自己作主。每個孩子不一樣,而父母是最懂得自己孩子的人,他快不快樂,學習有沒有成效父母最知道,應該對自己的判斷力有信心,不要隨大眾起舞。  留個時間給夢想   其次,學習的效果要靠情緒與動機,不是一直填、一直塞就會有效果。人腦不像電腦,掃瞄過去就可以存檔,有存檔便可以提取。人的學習要靠主動的思考與組織。   現在流行的「青春不留白」是句非常錯誤的話。留白是必要的,它托出主體,如果一個畫面塗得滿滿的,這幅畫的主題便無法凸顯,沒有主題的畫只是顏料的組合而已。   同樣的,孩子被課程塞得滿滿的,便沒有時間思考,一個沒有經過思考的訊息,只是資料的組合而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就像沒有消化的食物一樣,小腸無法吸收,吃再多對身體都無益。   人既然不是機器,我們怎麼能要求他上了八個小時的學校課程後,再去上四個小時補習班呢?這種補習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孩子已經累了,無法思考了。孔子三千年前不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嗎?   我們一定要留給孩子一些空間與時間,讓他去思想,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個人而不是個學習的機器。那怕他去做白日夢都沒關係,很多科學上偉大的發明都是在作白日夢時想到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天下文化出版的《別鬧了,費曼先生》,我強力推薦青少年看),有一次在會議結束前問與會人士:「有沒有可能把一套大英百科全書儲存到針尖那麼小的地方,讓人們可以輕鬆地帶著走?」這個問題在1959年是個白日夢,但是1991年,IBM做到了。   沒有夢想就不可能有實現,青春是要留白的。留給孩子一點空間去思考他的人生走向,想他在這個世界應該留下些什麼,去思考如何使明天變得比今天更好。畢竟能夠思考的也只有人類而已,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個辛苦演化而來的權益。

不要低估孩子學習模仿的能力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27

■洪蘭 有一位朋友為了她讀國中,正在青春風暴期的孩子對她講話不禮貌,進出不打招呼,無視這個母親的存在而感到痛苦萬分,央求我與她孩子談談,於是約了孩子出來喝下午茶。   想不到,這個孩子說到母親時的口吻竟是非常的不屑,說母親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如一,客人來時親熱的不得了,客人一走立刻數落客人的不是……,令我非常的驚訝,沒想到孩子把父母平日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當長大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時,便開始看不起父母,行為叛逆起來,因為他覺得「你也不過如此,不配管我」。  模仿力是天生的   互敬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即使是傳統的「天地君親師」,維繫這五倫的仍然是個「敬」;不敬,所以臣會弒君,子會忤父,生會逆師。仔細想一下,我們真的很少對我們尊敬的人粗聲大氣地說話。難怪中國人說夫妻相之道是「相敬如賓」;有敬,夫妻自然不會吵架。   然而,我們過去常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在孩子面前做了許多錯誤的示範,殊不知孩子看在眼裡,不聲不響的把許多壞毛病都學去了,當我們去糾正他時,就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如果父母強要孩子服從時,就會產生親子衝突。有一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模仿學習幾乎是天生的,連很低等的動物都有這個能力。   我們一向認為雞不怎麼聰明,沒有什麼學習能力,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雞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實驗者讓一組雞學習連續啄綠鍵或紅鍵若干次後會得到食物的獎賞,另外一組雞則在旁邊觀看。當輪到第二組雞上場時,牠們很快就學會了啄鍵以換取食物。換句話說,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牠們學會了自己該怎麼做。雞有這種觀察模仿的學習能力頗讓實驗者吃驚,科學家原以為只有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如靈長類才有模仿的能力,後來發現人太低估了自然界生物的適應能力。   所有的生物都有從別人經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一棵樹在它的葉子被毛蟲啃食之後,會散發出化學味道來警告旁邊的樹,被警告的樹就會分泌毒素到葉子中令毛蟲不能吃。在所有的生物中,人類最是模仿學習的高手,我們只要看仿冒的官司那麼多就知道了,所以父母絕對不能低估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    「無意間學習」影響人格發展   孩子平常在生活中透過觀察與模仿形成所謂的「無意間學習」(incidental leaning),這種學習與課堂中特意的教學(intentional learning)不一樣,它是直接影響我們人格的成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要求他們的孩子人格上健全,才對他作知識與技能上的要求。這一點,在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好相反,我們只要求孩子會讀書,不要求他其他條件,中國一向主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會讀書變成很多行為不良的藉口,這個錯誤觀念是危險的,高知識白領階級的犯罪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危險。在現在的社會光用拳頭、棒子管教孩子已行不通了,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贏得子女的尊敬後才能產生教誨的作用。這個尊敬必須發自內心,跟父母的知識水準、賺錢能力無關,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有關。    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   我在美國讀研究所時,一位老教授曾經告訴我一個故事:他生在美國經濟大恐慌的時期,家中時常斷炊,父親雖是高級知識分子,因失業只好作粗工,夏天鋪路,冬天鏟雪。有一年聖誕節,他早上醒來興奮的跑下樓去摸掛在壁爐上的聖誕襪,但只摸到一塊巧克力糖,他感到非常的失望、放聲大哭。他父親把他拉到一旁,告訴他為什麼沒有禮物,因為他把買玩具的錢給了更需要錢去買食物的人,然後告訴他真正的禮物在後院。他開門出去一看,後院有個三十呎高的雪山,他父親一夜未眠,用鏟雪車把清道路所鏟出來的雪統統堆在後院,替他造了一座他個人的「喜馬拉雅山」。這個禮物令他驚喜萬分,也立刻使他成為全村孩子最羡慕的對象。這個聖誕節變成他永生不忘、最好的一個聖誕節,已經六十年了仍然記憶深刻。   他對我說,他父親一生窮困,未能給他留下任何錢財,他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大學學業。但是在他心目中,他父親未曾因此而減少偉大,因為他父親正直、高貴、有愛心,給了他最好的榜樣。他一直說人格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很多時候,父母以為留給孩子財富才是對得起孩子,其實,留給孩子名聲,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不要為了賺錢失去與孩子談心的機會,也不要為了讓孩子過舒適的生活而失去孩子對你的尊敬。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13

■洪蘭 2002年,兒子去他阿姨家過感恩節時,打了電話回來報平安,我隨口問他:「在19次的感恩節中,你最喜歡哪一次?」我原以為他會以外交辭令的口吻說:「這一次」,想不到他回答的卻是,很早以前在紐約水牛城過節的那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他答道:因為那一次最好玩,最有意義。  好玩的事情都在大腦裡   原來小孩子要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他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於感官層面。這使我想起拉森(Gary Carson)(美國公認最有創意的卡通畫家)的話:「最好的娛樂方式就在你的大腦中,不必外求」。 那一年,嚴冬,才11月的感恩節就下起大雪。我們剛吃完晚餐,卻碰上暴風雪導致電停,孩子們立刻抱怨連連,因為他們湊錢租了一捲錄影帶正準備要看,電停了還看什麼呢?正在抱怨時,我父親開口了:「你們應該很感恩,電是在吃完了火雞才停,如果火雞還沒熟就停電的話,你們現在不就餓肚子了嗎?」孩子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不敢再抱怨了。父親接著告訴我們:「情緒會發酵,會傳染,當有負面情緒出現時,要立刻停止它的傳播,不然會像滾雪球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我非常佩服父親的人生智慧,他總在最恰當的時間,以不流於說教的形式,教我們一些處世之道,讓我們體悟道理的真正內涵。 之後,父親指派我去客廳找些在黑暗中可以做的有趣的事情給孩子們做(父親常說帶孩子像帶兵一樣,不可以閒著,閒了會出事)。因為在黑暗中,眼睛就不管用了,只能利用耳朵;我靈機一動,想了一個遊戲,要孩子圍成一圈,比賽說故事接龍。我兒子所說好玩又有意義的回憶,指的就是那天晚上的說故事比賽。  不要鎖住想像力   我常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只要父母肯花時間,有耐心的去引導與鼓勵他們,他們的能力就可以發揮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暴風雪的晚上沒有電、沒有暖氣,大家包裹著毯子作腦力激盪,任憑自己的想像力飛翔,把故事合理又不失趣味的說下去,每個孩子都笑翻了天。後來妹妹們洗好了碗,來到客廳一起參與,大人的來到使得孩子更加興奮,一個個爬到自己母親的身邊,依偎著,聽母親說事。那一夜,我深深感受到為什麼拉森說的最好的娛樂就在你的大腦中,端看你會不會去用它。 人常會因外在聲色刺激的誘惑而忽略了「反求諸己」的古之明訓。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給你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了,想動也動不了了。影像圖片最大的壞處是,它會限制你的想像力。電影、電視傳送的是導演的想像力,它的進入會鎖住自己的想像力,使其不得發揮。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太太從小多病,臥床無聊時,她的母親便將小說一遍一遍的唸給她聽,無形中增加了她豐富的想像力,後來成為很有名的創意插圖家。他說如果那時日本有電視,他太太就不會成為創意畫家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對,因為在心理學上有先入為主(mind set)的現象,一旦心像形成便很難跳開原有的窠臼,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的想像力比大人好,也是西諺:「你不能教老狗新的把戲」的原因。這是因為小孩的心靈還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可以隨意發展。大人做事明確,迅速的代價其實就是創造力、聯想力的喪失。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來源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泉源,大家都看到台灣社會在轉型,當大陸一個月的工資是我們一天的工資時,我們必須轉型到服務業才有生存的空間,因此坊間有很多創造力補習班出現。其實,創造力是不能補的,如果你照著他做,你就是模仿而不是創造。但是創造力可以培養,培養的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像這種全家一起圍爐說故事或親子共讀就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機會,故事是虛擬的,是無中生有的,它帶給孩子最大的想像空間。 在不景氣的現在,我們或許可以認真考慮拉森的主張——不花一分錢而得到最大的娛樂,只要你肯善用你的想像力。的確,同一個東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玩法,只要你肯花腦筋去想;同一處環境也是,當你看膩了這個環境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看,它的景觀立刻完全不一樣了。 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想像的空間,會增加很多的樂趣,下次吃過晚飯,請控制你的手指頭,不要去開電視,講個故事給孩子聽吧!

「質優」比「資優」更重要

2008年10月11日
公開
20

■洪蘭 最近報上有件駭人的新聞,兩名台灣大學的學生到朋友家聊天時,竟然在別人都離去後一時「性」起進入主人的房間翻雲覆雨,肆無忌憚的將別人的臥室當作賓館,事畢,床單、床罩、地毯一團亂未收拾,連保險套都沒有妥善處理,就揚長而去,氣得屋主去告官,抓到後賠了八仟元了事。令人氣結的是這學生竟然還恬不知恥的說早知道去賓館還便宜些。 道德教育完全失敗 這件新聞發生在台灣第一流大學的學生身上,顯示我們道德教育完全失敗,價值觀完全淪喪。真是應了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高學歷不代表高品德」這話。這兩個學生擅闖別人的房間亂搞一通,牆上地毯都是「不明液體」,這是無禮兼無恥,他們的行為陷邀他的朋友於不義,像這樣禮義廉恥全無的人如何配作大學生?我們再不檢討教育的方針,難道真的要等到亡國了才來痛哭嗎? 台灣多年來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教出了這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沒有是非、沒有原則的學生,我們敢將國家的前途交到這樣人的手上嗎?如果不敢,我們為什麼還在填充那些死知識而忽略他的品德教養?英國格林爵士老早說過「學校教育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提供學習的鷹架 現代的知識一直在翻新,高科技十八個月便翻了一倍,傳統科技五年翻一倍,如果只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來謀生,這個孩子一離開校門就變成「淘汰郎」——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校所學的已經過時了。試問十年前有人聽過奈米嗎?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奈米?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知識的累積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一九八○年到現在知識又翻了一倍,知識變得又新又快,我們怎麼可以期待學校教孩子所有的知識?既然新知識學不完,學校要教的應該是基本的知識,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鷹架,一個人只要肯學,他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一個品德不好的人會禍國殃民,學歷越高,為害越大。 資優生犯罪更可怕 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大廈爆炸案的兇手智商有一二六,超過我國篩選資優生的標準,但是這個高智商的結果卻是奪走一百六十八條人命。尤其殘忍的是他把一車的炸藥放在幼稚園旁邊爆炸,使幼小的兒童首當其衝,炸得肢離破碎慘不忍睹,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他們不過是「附帶損傷」。美國獨行炸藥客(Unibomber)也是高智商,他是MIT博士、柏克萊加大的物理教授,FBI花了二十年才把他抓到。這些高智商者把聰明用到錯誤的地方更讓人害怕,這些教訓難道還不夠讓我們在強調「資優」時,想一想「質優」是不是更重要?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迷信聰明?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的指出高智商不是成功的惟一條件,有毅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民,有聰明卻沒有民胞物與的觀念時,他就有可能會變成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危害著你我的安全。 空虛的下一代 從飆車少年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一代的空虛、無根。他們不看書,沒有知識,沒先人可以效法,沒有理想要去實現。(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沒有看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句話,可能連斷句都不會。)現代化使我們的鄉鎮失去了特色,每一個建築都一樣,沒有了特色就失去了對家鄉的認同,人沒有了特色也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沒有理想,沒有認同,沒有傳承,我們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而文化是民族的內涵,我看到我們正逐漸變成一個膚淺的民族。這是一個危機,今天不覺醒,就真的沒有明天了。 管子牧民篇中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教育是立國的根本,當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廉恥時,亡國之日是指日可待。身為台大校友,我有權要求台大校長整頓校風,不要讓校友蒙羞,身為台灣的人民,我有權要求教育部長整頓教育,不要讓台灣亡在寡廉鮮恥的高學歷份子的手上。

可愛的自我中心時期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1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兩,三甚至五歲時期的孩子通常都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自我中心主義'" (Egocentrism). 所謂自我中心主義,指的是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深信一切人的想法都和他自己的想法相同,也從不懷疑自己思想的真實性. 也因此,他不想,也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 這自我中心主義在幼兒行為上的影響最明顯的是不肯把玩具和他的朋友分享,甚至搶玩具. 到別人家裡作客時,只要喜歡的東西,就會喧賓奪主的拿過來,因為對他來說,所有他喜歡的東西都是"我的’ 很多父母再三勸阻或提醒,常常挫折於孩子不聽,轉而對孩子生氣.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要向孩子生氣,這階段的孩子,就是這樣,聽不進大人說的話. 凡事都要依自己的意思,甚至以為天下的人都會同意他的想法. 那怎麼辦呢? 協助孩子突破這自我中心主義最好的辦法是讓你的孩子有機會和同年齡或大一,兩歲的孩子一起玩. 在孩子們的遊戲中,配合大人的言教. 譬如: "東西要一起玩", "大家輪流玩",或透過其他孩子的抗議,爭吵,他就會慢慢了解原來別人的想法不一定和他的一樣. 逐漸的,他就會去調整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以取得別人的接納. 所以媽媽們若帶著孩子一起玩,如果遇到孩子間有糾紛,爭吵,先不要急著打罵小孩,反而應該將那些情境當成教育孩子的最佳良機. 除了行為,自我中心主義對這段時間幼兒的認知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因為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孩子對事物的了解,注意力往往集中於有限的一點上,對於事物的其他面貌則完全忽略. 例如,你分餅乾給兩個小孩, 大寶拿到完整的一片餅乾,小寶則拿到一樣大小的餅乾但切成四小塊. 大寶可能會抗議,因為小寶拿的餅乾比他多. 大寶只注意到數量的多寡而忽略了面積的大小. 相同的,小寶可能也會抗議,因為他的餅乾比大寶小. 小寶注意了大小,卻忽略了數量. 就算你再怎麼樣解釋,這時期的孩子往往都不能接受.寫到這裏,舉二個我家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更瞭解這個觀念。 記得有一次,四歲的女兒捧著一碗小藍莓在吃,哥哥請她分一些給他,妹妹也很慷慨答應. 哥哥一把抓了四個,妹妹在一旁抗議: "嘿,哥哥,太多了,一次只能吃一個,不然我不分你吃." 哥哥就把手中的藍莓放回去,然後站在一旁,一次吃一個,吃了十多個,妹妹一點也不在乎. 對她而言,一次一個的損失很少,哥哥抓了一把離去的損失才大. 這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的反應. 另一例子更有趣,有天晚上,先生下班回家,盛了一碗豆花在吃. 正吃了一口,女兒看見了也想要吃,先生看豆花就只剩這一碗了,就說:〝好吧,給你吃〞. 但是因女兒最近對"口水"很敏感,所以開始大哭: "我不要,那裡頭有口水,我要一碗新的."爸爸趕忙解釋,〝我只吃一小口,沒有口水〞或〝有口水也只是一點點,沒關係吧!〞女兒還是越哭越兇,晚上九點也無處可買豆花了,先生很懊惱。我對女兒說:〝不要哭,媽媽幫你把爸爸的口水拿掉。〞一邊說,一邊拿餐巾把先生用過的湯匙擦乾淨。女兒一看,馬上破涕為笑,把豆花吃完. 這階段的孩子就像女兒一樣,只把焦點放在一點. 對他解釋再多都不管用,只要了解孩子到底針對什麼在吵鬧,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掉許多親子間的不愉快. 零到五歲是自我中心主義最強烈的階段,遇到孩子搶玩具或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固然傷腦筋,但若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聆聽孩子的一言一行,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快樂. 例如: 女兒會對朋友的媽媽說: "阿姨,皓皓不想回家,因為他很喜歡我." 湯很燙,叫女兒待會再喝,她會說: "媽媽,你現在不要給我喝湯,是因為你捨不得你的小可愛嘴巴燙到,對不對?" 這些可愛的話語常常讓我更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因為我知道,再過幾年,這麼天真無邪的話,想聽都很難了. 幼兒階段陪孩子 一起成長很辛苦,但也是最可愛、有趣. 請大家多多把握!

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54

陳姝伶 博士 著 許多家有幼兒的媽媽,常問我一個問題:「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教他們什麼?」 我的答案往往是:「孩子的興趣是你最好的教育指標,依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學習的效果最顯著。」有些媽媽不懂我的意思。我舉幾個例子,把這個想法說明一下。 獨鐘飛機的孩子 曾經有位媽媽很苦惱地問我:「我在圖書館借了許多書,我那四歲的孩子連看也不看一眼,每天只抱著那本飛機的書,吵著要我唸給他聽。這情形已經有二、三個月了,怎麼辦?」 我回答她說:「你的孩子這麼喜歡飛機是正常的,而且是很好的事。因為,重複學習是幼兒在建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時,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不要去壓抑它。」 然後我建議她:「順應孩子的興趣,和孩子一起喜歡飛機。到圖書館借一些有關飛機的書陪他讀,再把和飛機有關的事物引入一起研究,如飛機的起降、飛機場的作業、與飛機有關的其他交通工具等,一步一步地擴展孩子的知識領域。」 一星期之後,這位媽媽很高興地分享她的經驗:「我真不敢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短短一星期,我兒子學會了各種飛機的特色和功能,飛機場的設備和作業程序也都很清楚,真是不可思議!」 忍者龜也是朋友! 另一個例子是,有位孩子〈約四歲半〉只喜歡忍者龜,舉凡玩具、衣服,都要和忍者龜有關。到了圖書館,雖然一個字也不會認,卻可以抽出一本又一本忍者龜的書,吵著要借回家。媽媽怎麼樣都禁止不了孩子對忍者龜的喜愛,又擔心孩子學會「暴力」,為此煩惱不已。 我的建議能仍然是:「順應孩子的興趣,把忍者龜變成你的朋友,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的工具。譬如,你要他學數學,他興趣缺缺,你就可以和他玩遊戲,問他:『一隻忍者龜吃兩個披薩,四隻忍者龜需要多少個才夠吃?』他一定會認真想,要不要試試看?」 過了兩個禮拜,這個媽媽的心得回來了:「真有效!我問他一隻忍者龜打倒三個壞人,十五個壞人需要幾隻忍者龜,他竟然可以回答五個。這不是除法的概念嗎?不知忍者龜這麼好用。」 玩石頭也能學東西 依順孩子的興趣教導他,就如順水推舟,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媽媽們又有疑問了:「孩子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怎麼辦?」 我反問她們:「你的孩子總有他喜歡玩的東西吧!」答案是:「有阿!他最喜歡玩石頭。」或是玩水、玩沙,但「那些算是興趣嗎?玩那些東西可以學到什麼?」 在這裡,建議大家把「學習」的定義放寬些。學習不是只有讀書、寫字、數數和畫畫。對一個幼兒來說,周遭一切的環境都是學習的對象。曾有一位數學家回憶,他就是在兒時玩一堆石頭時,領悟到數字的保留觀念──石頭不管被排成什麼形狀,數目都不會改變。石頭可以用來玩數數的遊戲,分辨大小、形狀,或當成勞作的材料,更可以進一步介紹各種不同的礦石的名稱和由來。您說玩石頭能不能學到什麼? 所以,實在不要小看看孩子玩的東西,以為玩那些東西沒意義。其實,孩子的玩具是否有教育功用,全看作父母的怎麼去掌握和應用。 不要拿孩子來和別人比 提醒大家的另一點是,不要把別人家同年紀孩子的興趣,拿來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曾有位媽媽問:,「我教我四歲的孩子認字,昨天教的,今天已經忘了。更嚴重的是,現在只要我拿出字卡,她就躲起來。怎麼辦?她有沒有問題?」 我問:「認字是她要求的嗎?」 這位媽媽答說:「沒有阿!是我看朋友家的孩子在學,就也教她。她自己不是很喜歡。」 我再問:「你的孩子字記不得,妳有沒有罵她?」「當然有阿!」 我答說:「你孩子所有的反應都很正常。」 這個孩子當然沒有問題。這位媽媽因為別人的孩子認字,就要求自己對認字不感興趣的孩子也要如法炮製,結果是教的人辛苦,學的也痛苦,不但把孩子主動學習的精神抹殺,也破壞了親子間的和諧。 如果真要比較,請拿孩子和他自己比。看看現在的他和半年前是否有不同,在哪些方面有了轉變。 在我們陪孩子成長的學習路上,請尊重他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他天生的優點和缺點,讓他依著自己的步調,快樂的、慢慢的地進步與茁壯。

我是爸爸的跟屁蟲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1

陳姝伶 博士 著 最近,只要先生一進家門,兒子就爸爸長,爸爸的,跟前跟後,我們笑稱他是爸爸的跟屁蟲,他則高高興興的把跟屁蟲變成唱歌,唱得不亦樂乎。女兒也不甘落後,每天爸爸回家就衝上去,又抱有親的“welcome home 嚷個不停。看先生和兒女打成一片,與多年前初為人父束手無措的樣子,真有天壤之別。幾年來,我們全家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父子、父女之間感情融洽,想必我們用的一些方法還算得當,在此就把這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首先談談媽媽在父子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曾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有關爸爸的描寫:「爸爸就像冰箱裏的電燈,門一關,什麼也看不見,不知道他在裏頭作什麼?」爸爸每天早出晚歸,在孩子心目中或許就是如此神祕莫測吧!那麼對爸爸的印象是打哪兒來的呢?對幼兒而言,一開始,「媽媽口中的爸爸」,其影響力遠比爸爸與孩子直接互動來得大。譬如:「爸爸上班好辛苦。爸爸賺錢,才可以買菜、買玩具」,爸爸成了救星,有爸爸才有得吃,有的玩;「再不聽話,等爸爸回來修理你」,爸爸成了凶神惡煞;「玩具壞了,沒關係,爸爸回來請爸爸修」,爸爸成了妙手回春的高手;「哼!公司公司,公司最重要,乾脆不要回家」,爸爸成了不愛家的罪人。如果媽媽常常對爸爸讚美、感激,孩子就會喜歡、尊敬爸爸,也樂於親近爸爸;如果媽媽常常抱怨、發牢騷 (尤其當孩子的面或電話中與朋友訴苦),孩子就會討厭爸爸,對爸爸疏遠。因為幼兒階段是一個“相信聽”的時期,做媽媽的每一句話都要慎重,免的孩子對爸爸產生不必要的壞印象。 除了慎言之外,以下還有幾點供媽媽們參考,來協助建立良好的父子關係: ㄧ、不要告孩子的狀。 先生下班回來,如果要報告孩子一天的生活情形,那麼就多多稱讚你的孩子吧!因為先生工作一天,回到家,如果聽到的都是孩子進步的情形、乖巧的一面,想必滿心歡喜,忘了一天的辛勞,對孩子只有疼惜,沒有不滿,如此心情才可以與孩子共度一個甜蜜的晚上。若孩子真有不當行為(自己的觀察或保姆或老師的告知),就等孩子不在場或睡覺時再討論,共商對策。千萬不要讓先生當處罰孩子的惡人,因為等爸爸回到家,孩子早已忘了自己做的錯事,爸爸回家後所做的處罰,不但達不到管教效果,反而傷了父子之間的和氣。 二、協助先生了解孩子。 孩子喜歡玩哪些玩具,喜歡做哪些事情,喜歡怎麼玩等等,都應該讓先生知道。這一點對先生特別重要。有些先生不是不願意陪孩子玩,而是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如果拖著一身疲憊陪孩子玩,卻討不到孩子的歡心,這種挫折會讓做爸爸的,失去陪孩子玩的耐性和動機。所以,媽媽可以設計一些孩子喜歡的活動,讓先生陪孩子玩,時間久了,父子或父女之間有的默契,就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遊戲。 三、協助孩子了解爸爸。 爸爸把角色融入於遊戲當中。如扮家家酒時,可以讓孩子假裝是爸爸;孩子畫畫,請他畫一張給爸爸;一起讀以爸爸為主角的圖書等等,讓孩子不會因為爸爸不在身邊而忘了爸爸的存在,也可以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爸爸。我自己的做法是幫孩子買玩具和書本時,都對孩子說是爸爸請媽媽買給他們的,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即使沒有陪在身邊,仍然很關愛他們。等孩子長大些,偶而也可以和爸爸「午餐約會」一下,看看爸爸上班的地方。可能的話,參觀一下爸爸的辦公室,孩子對爸爸的認識會更具體,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註:我的兒子三歲時,拜訪爸爸的辦公室後,念念不忘爸爸桌上的電腦。提到爸爸上班,就說爸爸可以玩電腦。「辛苦」兩字已不能用來形容爸爸的工作,我笑稱此乃弄巧成拙,所以要不要試此方法,請大家自己斟酌。) 四、不要干涉先生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一個家庭裏不要有爸爸始終扮演黑臉或白臉的情形。媽媽與子女的關係和爸爸與子女的關係是獨立存在的兩種親子關係。當孩子與爸爸相處,發生不愉快時,做媽媽的應盡量迴避,不要介入,(除非是爸爸對孩子做可能造成傷害的體罰),讓父子兩人自己把問題解決。若孩子哭著找你,就保持中立,不要說出任何批評的話。將孩子安撫以後,鼓勵孩子去向爸爸說出心裏的感受。若是爸爸誤會孩子或處罰錯誤,也應私下溝通,由爸爸自己出面去道歉善後。(這原則同樣適用於爸爸,不要干涉太太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媽媽在父子關係的建立過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我們一定要能善為應用。至於爸爸這個關鍵人物,如何來拿捏親子關係,做一個好爸爸,以下也有幾個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 不管是傳統農業社會或現代工業社會,幾乎所有的爸爸們都是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能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如何做可以稱得上是「重質」的互動?就是當你陪著孩子時,你是全心全意地面對他;而不是一邊眼盯著電視或報紙或電腦,一邊“嗯”,“好”,“對”的敷衍一旁的孩子。因為這種打馬虎眼的情形,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在爸爸的心目中,自己是次要的。日子一久,孩子就不想親近你了。試想,誰願意親近一個不重視自己的人呢?也有爸爸們反應:““我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看看電視或報紙,放鬆一下自己,都不可以嗎?”在這裏,並不是說爸爸們不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是建議爸爸們每天花點時間“專心”地陪孩子說說話或讀一本書或排排積木、拼圖。也許,只是短短的十分鐘,孩子卻可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懷和重視。 二、把握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原則。 在爸爸陪孩子(尤其孩子上小學以後)玩的時候,有時出現的情形是做爸爸的,因為能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一旦 撥出空來,就希望把這段時間做最有效率的應用。想在這個時候教孩子一些東西,偏偏孩子在這當兒對那主題興趣缺缺,兩人常常因而不歡而散。到底這原則裏“重過程”是什麼意思?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父子或父女可以高高興興的互動,培養彼此之間的默契,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學得一個數字概念或幾生字。做爸爸的應尊重孩子是遊戲中的主人,把自己想像成是拜訪孩子認知世界的客人。作客時,若能“客隨主便”,自然賓主融洽;若是“喧賓奪主”,自然賓主反目,久了就被列為拒絕往來戶。但是仍有些父母不放心:難道都不能教孩子任何東西嗎?當然可以!只是,要懂得把握孩子的興趣和適當的時候。(請參考拙作: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和把握孩子靈光一現的剎,那兩篇文章。) 三、把握讚美、鼓勵而不批評的原則。 傳統文化中,父親除了賺錢養家,還兼管訓孩子的責任。所謂“嚴父慈母”,使得爸爸的角色是權威的、嚴肅的。對幼兒而言,就會產生一種又敬又怕的感覺。敬愛爸爸是因為孩子可以察覺爸爸是家中重要的人,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怕呢?倒也不是真的害怕,而是那種想親近爸爸又不好意思的羞怯。這種把爸爸當作是“親密陌生人”的羞怯心裏,讓孩子很在意爸爸怎麼評價他。會擔心自己不夠好,討不到爸爸的歡心。所以,往往爸爸對孩子的一句話,對孩子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這就是媽媽們常常說:很不公平!爸爸講一句,比我講十句還有效,的主要原因)。如果爸爸常以指責、批評的方式教導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爸爸不喜歡自己,不但對自己信心全失;對爸爸也是敬而遠之,怕犯更多錯,讓爸爸失望。若能以讚美、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可以發展出正向的自我形象,樂意於接近爸爸。所以不要低估自己的影響力,你的一句稱讚的話語,不但拉近的父子或父女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孩子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外面的挑戰。 四、把握愛而不溺愛的原則。 這原則想要提醒爸爸們的是不要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少而產生補償心理。有些爸爸的補償心理表現在不斷買玩具給孩子。只是這種物質的滿足和喜悅往往很短暫,對親子關係的建立,並沒有太大的幫忙;遠不及坐下來好好講兩、三個故事給孩子聽。 另一種的補償心理結果是爸爸對孩子“不當行為”的容忍度非常高,事事遷就。這種情形,除了有時會造成夫妻管教子女時的矛盾、不一致外,就孩子的成長也會有很大負面的影響。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溺愛。被完全的接納和包容當然重要,但孩子同時也需要學習行為的界限在那裏。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孩子,那些行為可以做,那些行為不可以做;那些事情應該做,那些事情不應該做,而不是一味地遷就順從,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在愛我們的孩子。 五、破除完美形象的傳統觀念。 傳統權威角色的定義下,有時會讓有些父親想在孩子心目中保留一個完美的印象,這是不必要的想法。不要怕孩子知道我們做父母的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我們有許多優點,但同時也有一些缺點;我們知道許多事情,但仍有很多未知;我們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有時也會犯錯。全天下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所以,當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時,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簡單回答“我不知道,一起來找答案吧!”;對孩子處罰錯了,也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誤會你的。”不要擔心孩子會因而不尊重你,或有損父親的權威形象。你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勇於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好榜樣,你一定可以贏得孩子的愛和尊敬的。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親子關係和其它東西一樣,少有不勞而獲的;多半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一個孩子一生中就只有這麼一個童年,讓我們一起珍惜它吧!

播種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5

陳姝伶 博士 著 你可曾因為播下一粒種子之後,日日夜夜感受那份發芽的期待?在種子萌芽之後,你是否為那青青的嫩芽而雀躍不已?最近,我在孩子的身上就深深的體會了這份喜悅的感覺。 有一天,帶兒子去健康食品店購物,結算時,店員把兩瓶維他命裝在塑膠袋裡。兒子在旁邊看見就對她說︰ “We don't need a bag.”(我們不需要袋子。) “Are you sure?”(你確定嗎?) “Yes! We don't need a bag. We want to save the Earth.”(是的,我們不需要袋子,我們要拯救地球。) 又有一天,到市場買菜,兒子看店員把兩、三樣東西裝一袋,馬上對那位店員說︰“You can put more items in a bag. We don't need so many bags. Save the Earth.”(你可以在一個袋子裡多放幾樣東西,我們不須要這麼多袋子,要拯救地球。)那位服務員愣了一愣,不以為然的依樣畫葫蘆,放的手堆車裡,滿滿好幾大袋,也把兒子弄的生氣極了。在多方解釋並答應以後袋自備袋購物,才平息他的不滿。 更有趣的是帶孩子到狄斯耐樂園玩。兒子一下車便瞧見旁邊車位上有一只汽水罐,他二話不說走過去便撿。爸爸怕他弄髒手,直覺反應就是叫他快丟掉。兒子卻理直氣壯的說︰“我要拯救地球。”我連忙過去打圓場,叮嚀兒子在保護地球之餘,也要愛護自己,把手洗乾淨。兒子也欣然答應。眼看兒子丟掉汽水罐後,抬頭望我的那一抹笑容,我似乎也看到了,那顆在他心中的“環保種子”在發芽、在成長。我真心的替他感到高興。 在我與孩子相處的五年半來,我做的最多,也最想做的,不是教我的孩子ABC或是數一二三。在心深處,我一直努力的在我的孩子心中播種︰感恩的種子、珍惜的種子、包容的種子...等。希望他們懂得去愛大自然,去感謝別人的付出,也關懷所有的人,更懂得去珍惜自己擁有的。 有時,我幻想十年、二十年後的兒女,我希望他們除了健康、快樂外,在他們心中的那些種子也都能茁壯,開花結果。然後再將那些果實的種子,播種在他們的兒女心中。 現在播一顆種在他們的心中,種出的不只是一株花、一棵樹,在代代相傳的未來,你會擁有一座意想不到的花園、樹林。裡面的花草和樹木都是用愛、用感謝、用包容、用珍惜長成的。 那麼,從你開始,何不做個播種的人?

不要把電視當保姆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50

陳姝伶 博士 著 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 最近,在一次聚會當中,有位媽媽提出一個問題:我對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很掙扎,因為不給他看,擔心他到了學校好像不能和他的朋友有共同的話題;給他看嘛,又怕電視節目中的暴力鏡頭會對他產生不良的影響,我應該怎麼辦才好? 零到五歲的幼兒不看電視最好 電視的使用,的確是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所反對的。因為,幼兒最好的學習方法和場所,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碰撞 、觸摸的環境。電視的觀賞,純粹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更何況電視所提供的資訊,有許多並不適合幼兒的心智發展。 五歲以前的孩子能夠不看電視最好。當然,有些媽媽反應:〝有時候很忙,電視是唯一可以把孩子安定下來的工具,所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似乎不太可能。〞如果看電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般而言,孩子兩歲以前,最好不要讓他看電視。五歲以前,看電視的時間,一次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一天最多一個小時。 選擇一個好節目是父母的職責 另外,許多電視節目的安排是以賺錢為目的,而不是以對孩子有沒有教育功能為考慮。所以在節目的選擇上是父母非常重要的責任。怎樣的節目算是好的節目呢?內容主題是第一個要考慮的,總是要選一個內容是適合孩子目前心智發展階段的節目。另外內容的表達方式,如果有很多閃爍的畫面和太多音響效果的都要盡量避免。 號稱教育性的節目仍要慎選 美國有一號稱以教育為主的兒童節目,叫作芝麻街,據說短短一小時的節目就要花費美金一百萬元以上。可是,就有一些研究指出芝麻街對幼兒的大腦發展是弊多於利。主要原因是: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提供了太多的資訊,而且有些資訊對幼兒並不是很恰當,這樣子的結果是在逼迫孩子的大腦處理一些他目前發展階段沒有辦法做的事。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好的。另外一個缺點是,因為節目裏頭常常有一些閃爍的鏡頭,或是一些搖滾音樂配布偶人物的又唱又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子的結果,讓孩子日後在比較安靜的學習環境時, 會產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的現象。最近幾年,美國發現學齡兒童裏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有逐年增加數目的趨勢。刺激過多的電視節目(和廣告), 可能是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最好 所以,對五歲以前的孩子應該選擇內容簡單、步調緩慢的節目讓他們觀賞。舉一個例子: 信誼基金會出了一套〝國際視聽之旅〞的錄影帶,是美國一些兒童故事書改編成的動畫錄影帶,內容的表達和緩,加上故事本身也很有趣,算是比較適合幼兒看的影帶。現在仿間的錄影帶種類非常的多,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翻譯錄影帶,也有國人自己創作的,要怎麼選擇,請爸爸媽媽們多多的費心了。 對大人是很稀鬆平常的鏡頭,對孩子卻會產生不好的印像 看的內容很重要,怎麼看電視是另外一個要了解的重點。讓孩子看電視,一般用錄影帶的方式,會比讓孩子看由電視台直接放映出來的節目好。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電視螢幕出現的鏡頭,有時對大人是很稀鬆平常的,但對於孩子卻會產生不好的印像。這個不好的印像,有時會讓孩子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譬如焦慮、擔心、和害怕等等。而且,這些情緒有時候不會當場就發生,有時候會在兩三天之後才出現。所以,有些時候爸爸媽媽們會很困惑,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為什麼孩子最近晚上常常起來大哭,或即使白天,情緒也非常不穩定,比較容易發脾氣或動不動就哭。所有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在看電視時看到某一個鏡頭所產生的後果。 我這個論點,是從我孩子身上體會出來的。在我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一起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內容是是在描述一部載有化學氣體的卡車翻倒了,氣體瀰漫到鄰近的森林裏,林中有一隻小鼬鼠因為吸到的毒氣昏迷,有兩隻勇敢的小動物,千辛萬苦地去找了一株靈草,回來救了小鼬鼠。整個故事的主題包含了污染問題,還有寶貴的友情,最後是 happy ending。兒子在看電影的時候很開心,尤其是最後小鼬鼠醒過來的時候他最高興。可是當天晚上,兒子躺在床上翻來翻去,怎麼樣也睡不著,我問他為什麼的時侯,他跟我說:「媽媽,好可怕!」我說:「什麼事情好可怕?」兒子回答說:「電影裏頭的小鼬鼠,一開始很高興,突然間,就倒在地上不動了,好可怕。」我就說:「可是最後他被救活了,醒過來啦。」兒子說 :「我知道啊,可是還是很可怕。」我就問他:「你覺得很可怕,是不是在擔心自己也會像他一樣,突然間倒下去一動也不動?」兒子點點頭。我終於知道兒子在擔心什麼事了。我告訴他生病有很多原因。為了安他的心,我告訴他血液裏有白血球,是身體的警察伯伯,會幫忙消滅體內細菌,保護每個人。我們也同時討論了一些可以讓身體健康的事,譬如,吃營養的食物、手常常洗乾淨、運動等等。討論完了,兒子的心也安了,很快就睡覺了。這個經驗,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有些對我們大人不覺得有問題的故事或畫面,對孩子呢,確會產生困惑,擔憂,害怕,幸好我的兒子把他的想法講出來了,我才有機會幫他解惑,那麼,有多少孩子,不能流利的表達他們心中的想法的時候,父母親想幫都很難。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 要避免這種情形,有些方法可以提供給大家作參考。第一、是陪孩子一起看電視。我自己的做法是,買或借回來的錄影帶,我一定自己先看過一遍,確定沒有不當的鏡頭和內容,才讓我的孩子看。孩子第一次看錄影帶的時候,我一定陪在一旁,邊看邊觀察孩子的反應,也認真的聽孩子在看錄影帶時說了些什麼話,如果有負面的反應,我就會把錄影機暫停,跟孩子們把看到的內容討論、澄清一下。這樣子的作法,孩子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憂慮和害怕。 把電視節目錄下來 第二、是把由電視台直接放映的節目,邊看邊錄下來。邊看邊錄的一個好處是,如果你的孩子因為看電視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情緒,把錄下來的片子倒回再看一遍,也許可以幫你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幫忙把孩子的困惑解除。邊看邊錄的另一個好處是,孩子有時候看到一個節目,會想要重複地看,這種重複,事實上是幼兒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他們就是需要靠這種不斷的重複來加深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所以一個好的節目讓孩子重複地看,是沒有什麼不好的。 把電視變成助手 我有兩個小孩,一個十歲,一個十二歲。一直到現在,他們仍然受一天電視和電腦加起來不能超過一小時的限制(偶而,看電影時例外)。除了他們已經看過的節目之外,我一直是陪著他們看電視的。我們會一起笑、一起哭。有時會對劇情做一些評論,對裏頭人物的性格,解決事情的方法等等做一番討論。我更是,趁機把一些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來,讓他們有比較、思考的機會 。譬如,我們如果看到暴力的鏡頭, 我們會討論暴力是不是一個很好解決問題的方法,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心理,會喜歡使用暴力,使用暴力的結果又是什麼呢?所以,電視絕不我的保姆, 我把它變成是我和孩子之間溝通的一道橋樑。 五官的學習對幼兒最真實 電視既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一項科技產物,我們做父母的只能說要懂得去善用它。平心而論,適合幼兒的節目,真的是少之又少。五歲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用他們的五官,去聽、去看、去聞、去嚐和去觸摸他們周遭的環境。把遊戲和學習溶入於日常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最真實的學習。

魔鏡,魔鏡,我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4

陳姝伶 博士 著 有位媽媽,有個兩歲半的女兒,女兒每天一睡醒就大哭,哄他沒什麼用,問也問不出原因,非常的苦惱,問我是怎麼回事,怎麼辦? 兩歲多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的很好,要了解他腦子裏想些什麼,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只好請這位媽媽說說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想辦法幫他找出一些蜘絲馬跡。聊著聊著,這位媽媽有些得意地告訴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跟孩子把這一天裏他做錯的事情,再檢討一次,希望他明天不要再犯了。這個方法不錯吧!」 不要和孩子算舊帳 我找到答案了。舉個例子,譬如,太太晚上燒菜時,鹽巴多放了些,先生一吃,臉一沈:「這麼鹹的菜怎麼吃。」晚上睡前,先生再度提醒:「太太,拜託,拜託,明天的菜少放一些鹽,吃太鹹對身體是很不好的」。如果你是這位太太,你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先生的意見嗎?還是你會很生氣的認為:「你再嫌東嫌西的話,明天不煮飯了」;或者你會很委屈的想:「只是不小心犯了錯,你為什麼不能放過我呢?」不管你是懷著生氣或是委屈的心情入睡,醒來後,你想你會有快樂的感覺嗎?我相信這個孩子在做錯事的當時,媽媽一定教訓過他了。晚上睡覺前又被算帳一次,想必心情非常不好。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睡覺,醒來時怎麼可能不哭呢? 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很好遠比處罰他犯的錯,來的重要許多。 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每天晚上睡覺前,把孩子在當天做的很好的事情,一一地提出來誇獎,告訴孩子做父母的很以他能夠把事情做得那麼好為傲。然後抱抱他,親親他,告訴孩子「我愛你」,祝孩子有個好夢。這位媽媽果真這麼去試,一個月以後,打電話告訴我,孩子現在每天都高高興興的起床,而且白天裏也不像以前不聽話,亂發脾氣了。 犯錯是成長中的自然現象 在一個小故事裏,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者,被人詢問道:「你為什麼那麼有智慧呢?」這位長者回答說:「大家認為我有智慧,是因為我對事情常常做很好的判斷。」「那麼你是怎樣讓自己擁有這麼好的判斷能力呢?」長者回答說:「就是從錯誤的判斷中學習來的。」若用這個故事的角度去看,我們大人所謂孩子的犯錯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不好之行為。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學習。更白話些,是一個在錯誤中不斷學習的過程,所以孩子犯錯是我們教育他而不是去處罰他的時候。處罰都不要有了,更何況把犯的錯一再的提出算舊帳。(算舊帳是教養孩子的一個大忌) 上面的例子裏還有一個要點,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知道他哪些事情做得很好遠比處罰他犯的錯,來的重要許多。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在美國,『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這本暢銷書的作者蓋瑞博士,後來又寫的一本書『孩子來自天堂。』在他的書中有一段話他是這麼寫的:「孩子天生具有愛父母的能力。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愛自己和原諒自己。他們藉由父母怎麼對待他們,還有父母在他們犯錯時如何反應來學習怎麼愛自己。」這也是這篇文章裏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鏡子理論。 我們做父母的就像是一面鏡子。孩子出生時他是看不見自己的。當你誇他長的好可愛,好漂亮時,他就認為自己好可愛,好漂亮。因為他在你這面鏡子前照到的是一個可愛漂亮的小孩。當你誇他是個懂事、講理、聰明的孩子時,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乖孩子。當你責怪他是一個不聽話、調皮、搗蛋、不用功、不認真的孩子時,他從你這面鏡子照到的是一個沒有能力學習、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不值得別人誇獎,討人厭的小孩。當孩子犯錯時,你的包容反映出你對他的信心,也就是你對他有從錯誤中再學習的肯定;而你的責被也正反映出你對他的失望,還有對他能力的一種否定。 善用你這面魔鏡吧 孩子對自我的形象,自我的信心,自我的肯定,就是從你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當孩子站在你前面,問道:「魔鏡,魔鏡,我是個怎麼樣的小孩?」時,你讓他看到的是個乖巧的孩子,他就可以是個乖巧的孩子;你反應出去是的令人討厭的孩子,他就會是令人頭痛、討厭的孩子。因為你的孩子是絕不會令你失望的。 所以,聰明的爸爸媽媽們,請你們善用你這面具有魔力的寶貴鏡子吧!

25種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妙方

2008年10月10日
公開
43

§ 25種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妙方~* ( 媽咪站長/ 整理) ★☆★ 親子書籤 ★☆★ 讀書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人的一聲中越早養成越好。如果孩子的家庭和學校不能強化閱讀的樂趣,他們是不會突然在哪一天奇蹟般的喜歡上閱讀。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讀書的時機,並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摘自:如何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1.把閱讀與孩子內心的歡樂聯繫起來! 2.不論孩子多小,儘可能抽出時間為他朗讀。 3.把孩子的書籍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4.請讓孩子看見你如何的喜歡閱讀---無論是發笑、朗誦、剪貼、作筆記亦或是語言學習---決不吝於分享你閱讀時的快樂。 5.經常帶著孩子去書局或圖書館挑書、買書或借書,讓他了解如何查閱圖書資料,並指導他如何選購、借閱自己所喜歡的書。 6.拿書當作孩子的禮物,並教導孩子重視這份禮物。 7.多給孩子一些能激發想像力的書。 8.請孩子為年幼的弟妹或者其他親人朗讀。 9.鼓勵孩子閱讀---請給予一些正面的獎勵。 10.每讀完一本書時,不妨帶孩子一起玩延伸遊戲,例如句子接龍、記憶大考驗或者角色扮演...等等。 11.幫孩子製作一張閱讀書單,請孩子為每本書貼上星星(Ex:喜歡5顆星--->不喜歡0顆星) 12.教孩子如何剪貼自己喜歡的文章或圖片,可由父母協助完成一本自製的小書。 13.在家中佈置一處可以安靜閱讀的角落。 14.詢問孩子對每件事物的看法,並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寫下來。 15.養成孩子每天寫日記的好習慣。 16.購買孩子感興趣的書籍,譬如恐龍,可以同時選購與恐龍相關的週邊商品。 17.如果孩子對某一個影片或卡通人物感興趣,可以找同一話題的書給孩子閱讀。 18.帶孩子一起參加親子讀書會。 19.鼓勵孩子結交喜歡讀書的朋友。 20.全家人輪流朗讀一本好書或者任何一篇有趣的文章。 21.多問孩子"為什麼..."、"如果....."等問題,讓孩子能自行思考。 22.請孩子寫信或寄卡片給親朋好友。 23.訂閱適合孩子的報紙、期刊或者雜誌。 24.鼓勵孩子自編自導自演... 25.每晚睡前,請留一點時間給孩子閱讀。 Note:有些人讀書是為了思考---這種人不多; 有些人是為了寫作---這比較常見; 還有一些人讀書是為了說話---這種人比比階是。 (by查爾斯•克爾頓)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10月07日
公開
41

客廳幼兒園: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說謊? ~~~轉貼

2008年10月06日
公開
43

孩子欺騙他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目的,反而是說謊的背後,可能藏著一顆恐懼或希望受到重視的心。所以一旦小孩子說了謊,父母親必須先冷靜,找出原因與動機,然後客觀的處理,千萬別把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心靈上受到傷害! 對於關心子女的父母來說,當小孩子出現「說謊」的時候,總會很懊惱及難以接受。 因為在父母的認知裡,說謊就是「壞孩子」的具體表現。當我們在面對小孩子說謊的情形時,先不急著處罰小孩,不妨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看孩子為什麼會說謊? 說謊是行為上的錯誤 基本上,孩子說謊並不是他人格的缺失,而是行為上的錯誤。人類的行為總是趨善怕惡,小孩也是如此。假如從這個觀點來看小孩為什麼說謊,則不難理解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讚賞與注意,或是為了逃避責罵,以及想表達自己的願望等等。 通常孩子到了三、四歲左右,就會有愛說謊的行為發生,這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特有現象。然而,年幼孩子說謊的動機,並不如成人想像的那樣,說謊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只是在編造一個故事、一個夢想,或為了達成心中的願望,而誇大自己的言詞,事實上並非在說謊,父母應懂得分辨孩子說謊的性質和動機。 但是,隨著孩子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和所接觸的人事物越來越多,生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對於週遭環境的「事實」與「想像」就比較容易區分清楚。也就是說,當孩子五、六歲時,便逐漸學會區辨想像與現實的不同。 造成孩子說謊的原因 當孩子進入學齡兒童階段,父母若發現孩子有說謊的意圖,那麼做父母的則有必要先了解原因,並找出問題的癥結,以避免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一般來說,會導致孩子說謊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歸納起來,孩子的謊言不外乎有以下三種情況發生: 一、敵意性的謊言:例如說,有一個小孩子覺得媽媽比較疼愛他的妹妹,於是就故意做一些壞事,再告訴媽媽是妹妹做的,希望妹妹被罵,像這類的就是敵意性的謊言。 二、防衛性的謊言:比如小孩考試考不好,講出來怕會被打,於是就騙父母成績單還沒發,然後自己在成績單上簽名;或者自己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害怕被責罵而找一些理由或推託是別人弄破的,這都是防衛性的謊言。通常孩子在闖禍或做錯事情以後,不僅擔心受罰且內心充滿壓力,以致心理產生恐懼而誘發他說謊,這也是孩子說謊的最大原因之一。 三、補償性的謊言:有的小孩會因為羨慕同學帶新玩具、小汽車到學校,所以就跟大家說:「我媽媽要去美國幫我買很多的洋娃娃,比你們的還要好。」有時候孩子也會為了爭取同伴的好感,常常自我誇張,這些都屬於補償性的謊言。 了解原因、冷靜處理 其實孩子欺騙他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目的,反而是說謊的背後,可能藏著一顆恐懼或希望受到重視的心。所以一旦小孩子說了謊,父母親必須先冷靜的面對他說謊的事實,然後客觀的處理,千萬別把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這會造成孩子在幼小的心靈上受到傷害!因此建議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時,要注意下列四點: 1.先找出說謊的原因——大部份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喜歡遇見的事物,害怕被父母責罵及處罰,而編織一堆理由企圖掩蓋事實。另外,小孩也會預測父母可能會有負面的反應,於是便用說謊來逃避。所以父母要運用獎賞與鼓勵的方式,去誘發孩子說出實話,避免孩子一錯再錯或需要用更大的謊言,來掩飾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如果孩子說出實情,父母一定要遵守諾言不給予處罰,反而讚賞他勇於認錯的行為,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重視。 2.深入孩子的內心——在處理小孩說謊話時,首先要清楚其原因。假如孩子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則需要先針對他不喜歡些甚麼,例如:他擔心功課做不好,父母可以用獎勵的方法,讚美孩子做得好的部份;或是改變學習活動讓做功課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幫助孩子漸漸喜歡並面對它,就不用以說謊來逃避課業。 3.多聆聽並與孩子溝通——當孩子預期事情會有負面後果而說謊時,父母應了解孩子的需要,訂立更實際的規則;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願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說謊了。另外,有些孩子會因為跟父母的接觸機會少,所以用說謊的方法去爭取父母的關注。換句話說,父母平日應加強與孩子溝通互動,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關愛與注意。 4.作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在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多半是受父母影響的,若父母不能有一個誠實的榜樣,實在很難說服孩子要誠實。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好榜樣,不要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說出做不到的承諾,或騙人的話,孩子便可從中學習到好的行為。 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 總之,為了避免孩子因說謊而對其造成身心不良的影響,為人父母者應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如發現有異常時,不要先給予責罵或懲罰,反而應瞭解其原因與動機,再予以說服、改正。其次,對孩子的要求、期望要合理,免得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只好矇騙、說謊。提醒父母:平時就得花一些心思關注孩子的行為、在學校的種種情況、或與人互動是否正常,盡到確實的關心與了解,才不會給孩子有機會說謊。

好文分享--通情達理: 品格決定未來

2008年09月08日
公開
46

作者� 洪蘭 手握緊,線放鬆,風箏才有高飛的機會。 多欣賞,少批評,看見孩子成功\的笑容。 但丁(Dante)有一句名言:「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不在於它疆域的大小,而在於國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養起。品德除了是非正義觀念、禮貌風度,還包括紀律,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也不會有毅力,無法貫徹始終做完一件事。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中國人說「三歲定終生」,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 因此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父母都知道,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而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得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談品格培養必須了解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結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他會像岳飛、閻海文、高志航一樣盡忠報國,他會像諸葛亮、孫運璿、李國鼎一樣,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份子,誠實的過一生。

三十年家庭教育的心得報告 (1) (培育一位頂尖的博士人才)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43

純淨純善和諧社會系列講座 三十年家庭教育的心得報告: 《 母 慈 子 孝 》 ——趙良玉女士、鍾茂森教授 母子演講 2007年6月於香港 提 綱 前言 (一) 家庭教育的老師——母親的第一責任 (二) 家庭教育的起點——胎教 (三) 家庭教育的基礎——孝為德之本 (四) 家庭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 (五) 家庭教育為龍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聖哲教育兼收並蓄 (六) 家庭教育的昇華——促進孩子為和諧世界立德、立功、立言 (七) 家庭教育的原理——教子三十年的感悟 結束語 前言 母親: 大家好! 感謝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的盛情邀請和安排,特別感謝淨空老法師的鼓勵,使我們母子今天有機會就家庭教育的話題,與大家交流和探討,並向各位請教。 去年夏天,我們母子曾應邀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演講。我曾以《母親應如何教育子女,為和諧社會做貢獻》的講題,和東北的鄉親交流請教,反應十分熱烈。會議的組織者與編導、攝影人員,冠以《母慈子孝》,製成影碟,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將此上網流通。 有朋友告訴我,在去年(2006年)12月,新加坡淨宗學會邀請淨空教授演講《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在報告會上,當時流通處有兩千張《母慈子孝》的影碟,被到會者一掃而光,有熱心的人士,趕緊複製補充。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教育好兒女,而天下的兒女都想當孝子賢孫。人心思善,社會盼和諧,我們非常感動,非常理解。 很慚愧,我們母子並不是做的很好。但是今天走上這個講臺,是一種愛心的驅使,是帶著一種美好的心願,這就是:我們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擁有智慧和慈愛,希望天下所有的兒女都能孝順和成才! 請允許我們先作一下自我介紹: 我們母子是來自廣州市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我叫趙良玉,今年63歲。退休前曾做過《中國食品報》記者、《廣東食品報》副主編,以及廣東省社會福利集團公司公共關係部經理等工作。 我只有一個孩子,就是兒子鍾茂森。他今年34歲,於1995年廣州中山大學畢業,即到美國留學,攻讀碩士和博士。于1999年獲得金融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和肯薩斯州州立大學教書,後來移居澳大利亞教書,是該校最年輕的教授,(這個商學院是全澳洲排名第一的商學院)。多次榮獲國際學術最佳論文獎。同時也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客座教授,去年,被聘任為澳洲淨宗學院的副院長。 茂森除了在大學裏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外,業餘時間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並在淨空教授參加世界各地和平教育與宗教團結的活動中擔任英文翻譯。所以每天生活很緊湊、很充實,至今還是單身漢。 今年初,茂森在老師淨空教授的鼓勵下,毅然捨棄了令人稱羨的大學教授職務,走上了聖賢教學之路。 回憶我們母子走過三十多年的路程,可以說是:母親愛兒子,兒子愛母親,是愛的感受,是愛的溝通,是愛的奉獻。下面我們就把這愛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僅僅是一得之見,希望能為朋友們提供參考,也希望朋友們指正! 準備從七個方面向大家彙報: 前言 (一) 家庭教育的老師——母親的第一責任 (二) 家庭教育的起點——胎教 (三) 家庭教育的基礎——孝為德之本 (四) 家庭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 (五) 家庭教育為龍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聖哲教育兼收並蓄 (六) 家庭教育的昇華——促進孩子為和諧世界立德、立功、立言 (七) 家庭教育的原理——教子三十年的感悟 (一)家庭教育的老師——母親的第一責任 母親:   在八年前,茂森26歲時,在他博士畢業前夕,他寄給我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 兒子: 親愛的媽媽: 我欣喜地向您報告:我的論文即將完成,我在今年八月份便能圓滿博士畢業。 非常感激您四年來對我的鼓勵和支持,使我在學業道路上一帆風順。我如今即將戴上博士帽,第一個感念的就是您——我偉大的母親! 我誠摯邀請您來我們學校——美國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商學院(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參加我的博士畢業典禮。我將陪您參觀美麗的校園;我將穿上博士禮服與您攝影留念;我將介紹您認識每一位元優秀的教授和同學;另外,我將陪您遊覽美國主要風景區。您的旅途費用將由我全部負擔。隨信附上經濟擔保與銀行證明(供簽證使用)。我相信,您的赴美旅途一定充滿歡樂。 兒: 茂森 敬呈 1999年3月31日 母親: 接到兒子的信,我非常歡喜! 從小學到博士畢業,這中間經歷整整二十年的過程,我伴隨孩子,走完了這二十年的學習生涯,現在圓滿了,孩子可以出來為社會服務了。就像看到自己栽的花,盛開了;就像看到自己種的樹,果實長出來了,成熟了,心中自然有說不出的歡喜。 茂森博士畢業邀請母親參加畢業典禮 兒子: 感謝母親把我培養成人,回憶在我二十歲生日的時候,母親給我一個語重心長的賀卡,她說: 你在母愛的陽光下,已長成20歲的青年。 一年360天,那是7200個日日夜夜啊! 無論我是在忙碌中,還是在痛苦中, 無論我是窮困,還是富足, 你都是在溫飽和安樂中成長。 從廣州第一幼稚園到中山大學, 我用心血澆灌你這顆小樹, 因為我是你的母親。 在你成長的各個階段, 為你策劃安排, 用智慧之水澆灌你這顆小樹, 因為我是你的第一任老師。 與你促膝談心,共同探討人生宇宙的哲理, 用溫暖的友情滋潤你這顆小樹, 因為我是你的朋友。 茂森兒,珍惜青春的年華, 常問問自己: 20歲,我是大學生, 30歲,我是什麼? 40歲,我將站在社會的那個階層? …… 各位朋友,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親”,最動人的呼喊就是“媽媽”,這是意味深長的字眼,這是平凡而偉大的稱呼。它充滿了溫暖與慈愛,它顯示了神聖的責任與教化。母親,您對我的教育,是與我的生命同步。媽媽,您是我的亦母、亦師、亦友。 母親: 一個農民的喜悅是什麼?是面對豐碩的秋收。 一個母親的喜悅是什麼?是看到孩子的成才。 為家庭培養一個好孩子,為社會培養一個人才,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母親的心願,是我們作母親的責任與立志。當我們決心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母親時,才可以要孩子。我是28歲才生這個兒子,是有了要把孩子培養成人才的心願才育兒。 我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體會:母親的第一責任是教子。我也有社會工作,但是它在我心目中是排第二。做父親的,應該把社會工作排第一,母親把教子排第一,這樣夫妻主外主內,各有重點,使家庭和諧,是兒女的幸福。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太太不用外出工作,在家專心相夫教子,那當然更好。但是現今社會,大多數還是夫妻雙方都要工作的。可是,不要忘記,我們做母親的第一責任。 有些年輕的母親覺得認真負責地教育孩子是件很累很苦的事。可是我要問一聲:如果你的孩子學壞了,成為社會的敗類,你不就更累更苦了嗎?如果母親不把孩子教好,你以為是自己的事情嗎?——那是對社會的損害; 我們看到今年四月份,驚駭世界的美國弗吉利亞理工大學的槍殺案。兇手是韓國學生趙承熙,僅因為戀愛問題的不如意就槍殺了32名無辜的師生。這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長久以來養成孤僻、冷漠、仇恨的性格,最終釀成多少人的家庭悲劇!其父母愧對美國人民,因自殺未遂,被送進醫院…… 如果母親把孩子教好,你以為是你一家人事嗎?——那是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孔母、孟母,她們培養出孔子、孟子這樣的聖賢人物,使當代乃至千秋萬代的人受益無窮! 孩子和母親接觸的時間是最多的,從胎兒、出生、嬰兒時代,少年,青年乃至以後走向社會,母親的影響都是極大的。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如何看待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翻閱了許多關於教育的論著,發現佛門裏有一位高僧,是民國年間的印光大師。他對家庭、母教的重要性,講的是最一針見血。 他說: 兒子: 印光大師關於家庭教育的十條嘉言 1. 世少善人,由於家庭無善教。而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時,日在母側,其薰陶性情者,母邊最多。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葉玉甫居士書 2. 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助矣。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子。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永嘉某居士書 3. 須知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 [母親 解釋:守法公民; 做父母的也不必太緊張。培養一個守法公民,你就功德無量!]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永嘉某居士書 4. 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之所致也。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永嘉某居士書 5. 治國平天下,自齊家始。所以治國平天下的權力,婦女操一大半。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6. 國乏賢人,其根本皆由家庭無善教所致。而家庭之教,母之責任更重,是以光(印光大師)屢言教子為治平之本。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安徽萬安校長書 [母親 解釋:國家沒有人才,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責任就在母親身上,這是世界和諧的根本。] 7. 人果能善教兒女,自可家道興隆,天下太平矣!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沈來澐書 8. 家庭有善教,則所生兒女皆賢善。家有賢子,則國有賢才。窮則自淑,化及鄉邑。達則兼善,普益斯民。如是之益,出於家教。家教之中,母教最要。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複白慧導女士書 [母親 解釋: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兒女優秀。兒女都優秀,那麼國家就有人才了。有良好的家教,自己做好,即使沒有機會發達,也可以影響周圍的人及鄉里。如果發達了,能夠普益天下人民。這樣的好處利益是來自家教,來自母親的教育。] 9. 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母親 解釋:沒有賢明的母親,哪有優秀的兒女?這是很平常的道理,要大力提倡!] 10. 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印光大師是民國年間赫赫有名的大法師,是佛教界的祖師級人物,他對於家庭教育的論述很多、很精彩。這裏僅引用十段話,就可以看出古人所說的“至要莫若教子”的道理。 教育好兒女,為治國平天下做出貢獻,有沒有人做出這樣的榜樣? 歷史上有三位傑出的母親,是教子的典範,她們真的為治國平天下作出貢獻。三位母親是周朝政權保持八百年的幕後英雄。她們就是太姜、太任 、太姒。“太太”一詞,就是從她們而來的。 周朝三位傑出的母親:太姜、太任 、太姒 太王 妻 太姜 生子 長子 太伯 次子 仲雍 三子 王季 ——妻太任 生子 周文王 ——妻太姒 生子 長子周武王

三十年家庭教育的心得報告(2)完 (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47

 這些電視劇,無論是作品內容,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出色的。家長應該讓孩子選擇這些優秀的電視節目觀看。 茂森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基本沒有看電視,所以能專心于學業,對特別優秀的節目,才會選看。 母親要有識別和取捨的能力,才能為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母親的愛好和素質很重要。這會影響孩子,甚至會影響他一生。我不迷電視,所以孩子沒有看電視的習慣;我每天早上5點前起床(接觸佛教之後是4點起床),所以孩子沒有睡懶覺的習慣;我喜歡晨運,所以孩子愛好體育鍛煉;我從來不打麻將,不打撲克牌,孩子也絕不沾這些嗜好;我讚歎父母,所以孩子孝敬老人;我喜歡尋求和接近有學問道德的老師,所以孩子能尊敬師長;我喜歡買書看書,所以孩子能讀書……你看,孩子不就是我們的影子嗎?我們做母親的為什麼不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呢?有母親的提高就有孩子的提高。母親的水準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準就提升。母親將會有智慧幫助孩子選擇學校,選擇社會教育和接受聖哲教育,在錯綜複雜的社會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護人。 我為孩子選擇了廣州市第一幼稚園。使茂森在3至6歲,讀小學之前,在這三年裏訓練了集體生活、自立能力,並在週六、周日教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經典。 在茂森的小學時代,因為我們當時的居住地點離城裏遠,附近只有工廠小學,因戶口區域所限,未能讀上重點小學。這沒關係,母親就是孩子的家庭教師。對於小學課本,只要有中專以上的程度都能吃透。在整個小學六年期間,我每週三次輔導孩子學習數學、語文。三個晚上,每次一小時。我沒有用學校的課本,而是到書店買了幾本課外補充教材,每次輔導,只是給他的數學、語文略加一點而已。可是六年積累下來就是功夫了。茂森的英語學習,在四年級的時候,星期天參加了廣州教育學院主辦的“少年英語班”,也是略加一點。 當茂森剛上小學時,我就希望他將來讀中學時,要進入廣州市一流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華師附中)。孩子太小,不懂事,但母親心中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而且帶領孩子做長期努力,六年下來未有中斷。到六年後考初中時,母親要帶領孩子一起衝刺。 在統考前,我把我所有的補休集中在一起,休假三周。我坐陣家中,讓孩子的心定下來,一日三餐,我保證供應。同時我認真學習了小學課本,我總結出重點,鑒於茂森的語文成績比數學成績差,我就根據小學課本的精神擬了十三條作文題,讓茂森寫,寫了我改,改了再抄,如此打基礎。 考試那兩天,因為家中有媽媽,所以孩子心裏很踏實,精神狀態良好。考完語文,茂森悄悄地對我說:“媽媽,考試那條作文題,就跟我做過的十三道作文題相似,我寫得很順利。”這次升初中統考結果,茂森以廣州市黃埔區第一名成績進入一流中學華師附中。當時茂森所在的那所工廠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們都非常高興,茂森為自己的小學爭光了。 我為孩子選擇華師附中,因为我也是这所中学毕业的。我很熟悉她的校风。這間中學歷來是高考錄取率最高的中學,但並不完全是因為這樣才選擇附中。因為這所中學,校長和老師的素質非常好,對學生有愛心、負責任;學校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校設施完善,有大型圖書館、游泳池、400米跑道、籃球場、足球場等。學校提供住校生活,而且作息制度健康和規律;晚上10點前全部熄燈入寢,早上6點全部起床,到操場上鍛煉,在高考階段也是如此。所以沒有同學想靠延長時間、熬夜來完成功課的。只有在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率。茂森專心致志的學習的態度和高效率的工作精神是在這裏養成的。 茂森在華師附中度過初中、高中六年的住校生活。每逢週六的下午,高高興興地回家,向父母報告一周來的學習生活。我總是很有耐心、很注意、很有興趣的傾聽孩子的講述。而且需要指點的地方就自然輕鬆地插入,點撥一下,孩子就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改進了。 茂森在初中時有一次說起,教體育的老師當眾狠狠地訓斥了他。是因為茂森喜歡體育鍛煉,所以和體育老師就很親密了。茂森樂而忘形,與老師同行時竟如對待同學一樣摟著老師的肩膀走,故遭老師訓斥。茂森心裏不服,認為這麼點小事,就這麼狠狠批評。我插話說:“這事不小啊!老師嘛,是尊長,他傳授你知識,教你道德,你尊敬他還來不及呢,怎麼可以當他是你的平輩人或是小孩看待呢?你摟著老師的肩膀,是態度不尊敬,行為不莊嚴,也反映了心裏沒有敬意,不尊師,如何學道啊?”茂森聽了默然不語,我又輕鬆地補上一句,“錯了就改嘛,你下次見到那位體育老師,主動向他道個歉,保證以後不再犯。”這些話說過以後,就沒有再重複。大家一起愉快地吃晚餐。在以後的生活中,我細心觀察,茂森對老師的尊敬,的確全方位的提高了,包括了外在的禮貌和內心的敬意。 我體會到:對孩子的錯誤、缺點,家長要柔和地提示,指出正道,這個效果好。太極拳術語“二兩撥千斤”,不能破口大駡,更不能盲目地庇護孩子,而否定老師的批評。對別人的批評,一定要剝開態度形式的外衣,而直取批評建議的實質。《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樣才真能讓孩子進步。 在茂森初三時,一次考試的作文題,老師要求記述一個生活中的人物,茂森以《我的母親》一文獲的好評,短文如下,與大家共賞。 兒子: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一位四十左右年紀,總是穿戴得體、文質彬彬的新聞工作者。每次家長會,同學們都誇讚我的母親很有風度,我引以為豪,而且使我更自豪的是:我的母親比其他同學的母親更會教育孩子。 我是獨生子,可是母親卻從不嬌慣我。母親每天五點前起床,煮好早餐,六時叫我一起出去鍛煉。寒假裏,當我想多睡一會兒時,母親就把我拉起來跑步。窗外還黑,一陣刺骨的北風使我打個寒顫,啊,好冷啊!可是當母親頑強跑步的身影掠過我的眼前時,我就咬緊牙,加快了速度…… 母親一有閒暇就教我一些古文、詩詞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行修養等等,使我懂得了不少道理。如毛澤東、李大釗等革命領袖,他們“破壞習慣我,實現理想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志向和愛國熱情,使我從小便樹立起遠大的抱負。 母親還是個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個星期天,我見母親從早到晚都在埋頭寫作,於是問母親為什麼不看一會電視,母親笑著說:“我把別人喝茶的時間都用上還不夠呢!”由於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平時也不貪戀電視,認真學習。 母親經常克制自己,不斷塑造新我。並且常常教給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是我在學校裏學不到的。 愛迪生說過:“愛孩子,母雞都會,重要的是教育他們”,而我的母親正是會教育孩子的偉大母親! 華師附中初三(5)班 鍾茂森 母親: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15歲的少年所引用的科學家愛迪生的話:“愛孩子,母雞都會,重要的是教育他們。” 幫助孩子選擇中學,還要關照孩子選擇大學。 以茂森在一流中學的成績,是完全可以報考全國最有名氣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但是權衡一下各方面的情況,我沒有讓孩子報考外地大學。因為當時(1991年),我看到改革開放以後,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生產線,這是好事。可是一些青年不辨糟粕,學習外國人在戀愛、同居方面的開放,過分享受生活,追逐歌星,跳舞、打牌等等。有些學生在中學時,是很本分的學生,可是上了大學,遠離家門,就放逸了,甚至墮落了。而可憐的父母全然不知,還不斷地為兒女寄錢,等到發生了嚴重的問題,趕到學校時,才發現不可收拾。我最關心的是孩子品德的鞏固。北大、清華很好,本市中山大學是我們嶺南第一學府,也很好嘛!特別是在我的視野能關注到的地方,可以監護孩子在健康的軌道上前進,踏踏實實地完成學業,所以我們選擇了廣州中山大學。 中大有美麗的校園,優秀的老師,歷史悠久。校園裏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莊嚴銅像以及我國歷代優秀人物的塑像,提醒著學子們“讀書志在聖賢”,特別是中大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體現儒家的教育精神。 請茂森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校訓。 兒子: 這個校訓出自四書《中庸》第二十章,這五方面,是做道德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1. 博學 —廣泛的學習。不僅包括專業技術,更要包括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具體地說,應該包括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五個方面融會貫通的學習。 2. 審問 —諮詢、請教。“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向有學問道德的人請教。 3. 慎思 —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只學,是積累、堆積,通過思考才能消化吸收。 4. 明辨 —分清是非、善惡、好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什麼做標準?要借助于倫理道德和科學真理為標準去辨是非。 5. 篤行 —踏踏實實地去做。“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僅科技專業知識要踏踏實實地去學、去做,倫理道德修養更要紮紮實實地去栽培。  這五方面用孔子的話概括就是儒家提倡的“三達德”: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好學近乎知”;篤行是“力行近乎仁”,明辨好醜、是非,而篤行真善美是“知恥近乎勇”,這才可以成就真實的學問道德。 母親: 茂森在中大讀書時,給我的生日賀卡中寫道: 兒子: “我時常在想,我幸虧有個好媽媽, 我的一切成績,都貫穿著媽媽慈愛的幫助, 我的一切目標,都包含著媽媽諄諄的啟迪, 在您的愛和智慧中生活, 我成長得多麼幸福,多麼充實!” 母親: 在茂森大學畢業之後,我覺得孩子的翅膀硬朗了,他可以獨立飛翔了。所以儘管他以第一名成績考取了中山大學的研究生,我還是贊成他赴美留學,去看看廣闊的世界! 我們選擇了出國留學。並且在許多間錄取茂森的美國大學中,我們選擇了能提供獎學金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的商學院入讀。這所大學,在美國三千所大學,排名在前100名,是個挺好的學校。 以上介紹的是,母親幫助孩子選擇學校、接受學校的教育。下面談談引導孩子接受社會教育方面的情況。 社會教育是多方面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紛紜多彩的世界,連選擇看電影電視、參加社會活動,都是社會教育。如果不幫助孩子選擇,孩子會陷入其中,心智分散,最後一無所成。 母親應該幫助孩子在社會教育的花園中,選取自己最需要的花。 在茂森讀中大期間,假期裏,我讓他學習社會,到當時著名的企業—廣東健力寶集團公司公關部去義務勞動,見習一下大企業的管理運作。茂森用心學習,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創造中國飲料名牌 —健力寶十年小記》,發表在《人民日報》1994年8月24日。 這使得該企業的總經理,公關部的工作人員乃至全體職工都很受鼓舞。這段社會實踐,對當時21歲的大學生茂森來說,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社會教育。我們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為孩子提供接受社會教育的機會。 在學校裏,從事些什麼社會活動呢?茂森讀大學時,征得我的同意,擔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社的社長,這是學生團體,擁有700名社員。茂森任社長期間,在校園裏成功地舉辦了“首屆模擬期貨交易所”和“第四屆模擬股市”活動。這些活動,是學習經濟金融專業的學生的實習。當時,正值全國改革開放,經濟市場活躍起來,股市和期貨交易上市,這些活動是應運而生。當時組織的非常成功。《南方日報》(中國南方的大報)1993年11月23日對此做了報導;廣東電臺新聞台,於1993年11月18日黃金時間早上七點的新聞節目中,現場直播記者採訪社長茂森的錄音。此外,《資訊時報》、《廣東科技報》以及《中山大學學報》對這一活動都有讚譽和報導。茂森主持的中大經濟學社的工作獲得學校的表揚和獎勵,榮獲1993-1994年度“優秀團體活動集體獎”。此外,茂森主編的學校刊物《經濟縱橫》也受到校內外學生的好評。 這些社會工作,訓練了茂森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和熱愛集體的思想,鍛煉了組織能力,工作能力和全局的觀念,培養了與同學們的合作精神,也實習了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技能。 這些都是孩子接受社會教育的選項。 為什麼要以家庭教育為龍頭,來選擇學校和社會教育呢?因為一來孩子還沒有成熟,二來當今社會五彩繽紛,變化太快,誘惑太多,所以母親的關懷要到位,要幫助孩子把關。 茂森在大學裏很活躍,那麼自然引起了許多女同學注意。做母親的要體察細微。我曾兩三次無意中接到一位中大女同學的電話,找茂森。另外,我在一次活動中也見到這位女同學,她長得很漂亮,據說學習也很好,並且是南方地區某大報主編的女兒,看來她的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她主動熱情接近茂森,茂森對她很有好感。 假如這時,我做母親的對此事表示歡喜和支持,那麼兩個青年的關係就確定了。可是,我覺得人應當立志高遠,不能過早地羈絆在男女之情上。因此,我覺得應該提醒茂森,他現在不適合談戀愛,無論對方條件如何優越。 我和兒子,做了兩次非常誠懇地談話,我說了幾條意見: 第一, 讀書期間,就是讀書,不談戀愛,這是學生的宗旨。供你上大學時,我們母子的意見是完全一致的,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包括女方條件優越),此宗旨決不動搖。男孩子,要先立業後成家,包括談戀愛。完成道德、完成學業,是大道理,是硬道理,其他放在腳下! 第二, 如果現在談戀愛,一定會分心,會影響學業,影響功課。談戀愛,是一場消耗戰,它消耗人的時間、精力、金錢。這場戰爭,你現在不適宜參加。你把這些時間、精力、金錢用在學業上,讓學業優秀。你還要出國留學深造,往後的路長著呢。 第三, 讀聖賢書,要學以致用。這“格物致知”(四書大學篇)是革除物欲而追求真理,不是紙上談兵啊,正是在誘惑當頭把握自己啊,怎麼能遇到一個女同學就動搖了呢?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革除欲望,不為男女之情所纏縛,專心致志完成學業。 孩子同意了母親的意見,把女同學的照片退還給她了,從此專心致志地學習。而在此同時,我也跟那位女同學誠懇交談,我開誠佈公地說了幾點意見: 1. 你父母送你上大學,是讓你讀書的吧?是非常希望你好好學習,完成學業。(她回答:是)父母掙錢,真不容易啊!(她回答:是)如果不專心讀書是對不起父母。在求學時期,談戀愛是分心,是對不起父母。父母送你來讀書不是送你來談戀愛,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 2. 男孩子的話,你不要輕信。一個大學生並沒有成熟,沒有經過生活的歷練,根本不懂得愛。你的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以後可以找一個比自己年紀大的,在道德和學問上更成熟的男子。茂森現在一無所有,他不會使你幸福。 3. 你有時間,何必去聽一個男同學的廢話呢?!真正愛你的,是你的父母。你有時間多和父母在一起,陪他們散散步,說說話,你能從你父母那裏學到永遠學不完的東西。這比與一個幼稚的男生散步說話有意義的多。有時間多想父母,為父母幹點活,掃掃地洗洗衣服,那是天倫之樂啊!  我最後對她說,你能明白我今天跟你談話的意思嗎?我是希望你們終止超過一般同學的來往,而恢復正常同學關係。今後一心一意地讀書,如果你覺得能接受,就坦率地告訴我,這件事就算辦完了。如果你覺得不能接受,也坦率地告訴我,這沒關係。但是我就要進一步聯繫你的父母,和他們談談,希望雙方家長和雙方兒女共同來討論這個問題,以達到彼此都心悅誠服。 這個女同學也很有教養,她停了一下,回答我說,她能接受我的意見。 茂森擺脫了這些纏縛以後,努力學習,所以大學畢業時,能在全國各地報考中山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的18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同時也考上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順利出國留學。 我記得,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在中國各大學裏是明文規定不能談戀愛的。談戀愛的學生,將被勒令退學。因此學生很樸實,讀書很認真。現在據說不僅大學,連中學、小學生都有早戀現象。回憶茂森這次能迅速地擺脫纏縛,是因為第一,平素有接受聖賢教育,在立志與道德教育方面有些基礎,所以一經母親點醒,立即回頭;第二,問題發現的及時,早發現,家長在雙方感情未及深交時,就提出中止,容易解決;第三,曉以孝敬父母,完成學業,和前途理想的大道理,勉勵青年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所以使兩位青年學生很快地走出誤區。 兒子: 感謝母親的幫助,我覺得, 母親,不僅是家庭教育的主角, 而且掌管著孩子成長階段的各個進程, 在幼年時代, 母親是孩子的救星和保護神; 在青年時代, 母親是總參謀、總監理; 在成熟時代, 母親是朋友,是尊長。 母親,永遠是孩子的老師。 母親:    古訓說:“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正是扮演這三種角色。母親是孩子的領導(作之君),是孩子的至親(作之親),是孩子的老師(作之師)。如果母親沒有成為孩子的老師,而僅僅是孩子的保姆,那麼請注意,把自己在人生舞臺上的角色調整一下。 上面談的是孩子在接受社會教育、社會活動中,母親的關懷要時時到位。 下面談如何接受聖哲教育。 去年四月和今年四月,中國召開了兩個極不尋常的國際性會議,對促進世界和諧,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去年四月,在杭州召開的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會,會議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來自世界各地37個國家地區代表一千多位元高僧大德,著名的佛教學者及各界人士參加大會。今年四月,在西安召開的是國際道德經論壇會,會議的主題是“和諧世界,以道相通”。 茂森因為一向喜歡學習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學者教授被邀請參加了這兩次盛會,而且在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在佛教論壇會上的論文是《推動因果教育,構建和諧世界》(英文);在道德經論壇會上,他的論文是《和諧之道,以孝貫通—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中文),兩篇文章都受到好評,收集在大會精美的論文集上。 《西安晚報》(2007.4.24)特別報導了茂森在國際道德經論壇上的對和諧世界的三點建議,而且論壇會上的總結發言人,特別強調了這三點建議: 兒子: : 對和諧世界的三點建議: 1. 提倡由中央到地方政府,每年進行“孝子評選”活動,由媒體廣泛宣傳,以實現“教民親愛,莫善於孝”,“以孝治天下”。 2. 提倡各家庭、各民族共同紀念先祖活動,“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以實現“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3. 提倡倫理道德的教學及建立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大力弘揚以孝為中心的五倫十義,以落實古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這裏解釋一下“五倫十義”。 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 五種人倫關係,任何一個人,都 離不開這種關係。 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是人的十種義務。 五倫十義是做人的規範。 母親: 想起茂森從小在家中學習孝的經典,現在長大了,能登上世界會議的講壇弘揚孝道,我高興得流出了眼淚。 我由於父親的去世,才有因緣接觸到佛教,我所說的佛教,不是迷信的佛教,也不是純學術研究的佛教。 我很欣賞,清朝雍正皇帝的見解,雍正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英明皇帝,他主張用佛教、道教、儒教教化人民,所以特地寫了一篇公告“雍正皇帝上諭”。他說:“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一源,道並行而不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雍正皇帝把儒、釋、道三教看作對百姓的教育。 淨空老法師著名的演講之一《認識佛教》,給佛教正名,使我們母子從此接受這種圓滿智慧的教育,逐漸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學習從煩惱中解脫,學習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靈之間的關係。 我帶領孩子接受了這種教育。首先參加了1992年粵北丹霞山別傳寺學佛夏令營活動。我們母子過了一周清靜的、禪的生活。每天素食、坐禪、聽佛學講座,我們非常歡喜。以後我們又朝拜佛教聖地五臺山、普陀山等名勝,接受佛教陶冶。這種清淨人心的陶冶,使茂森在學習上的意志更容易集中,因而成績的提高是事半而功倍;道德品質的水準也不斷上升。後來,我們母子就專心聽淨空老法師的講經影碟。 兒子: 淨空老法師,是澳洲淨宗學院的院長,澳洲名校昆士蘭大學的榮譽教授和格里菲斯大學的榮譽教授,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在今年三月份,淨空教授應邀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世界漢學(中國學)2007年大會》,做過主題演講,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復興》,受到大會熱烈歡迎。在眾多學者教授中,淨空教授是唯一的出家人。這個大會規格很高,是由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作總結的。他在總結發言中特別讚歎淨空教授的主題演講。 母親: 茂森在美國留學期間(22-26歲,1995-1999年),因大學距離淨空教授的道場—達拉斯淨宗學會很近,所以假日常去道場恭聽老法師講經說法。老法師著名的演講之一—《認識佛教》,清除一切迷信和偏見,給佛教正名,是至善圓滿、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指出佛教是聖哲的教育,是斷惡修善的教育,是破迷開悟的教育,是轉凡成聖的教育,是提高人靈性的教育。這麼好的教育,母親哪有不帶領兒子接受的道理?! 母子與淨空老法師合影 聖哲教育使孩子有四個方面的顯著提升: (1)、實踐孝道的深度與廣度提高。 (2)、仁愛之心顯發,助人為樂。 (3)、禪定與忍耐力提高。 (4)、靈性提高,智慧增長。 (1)我非常感謝佛教聖哲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提升,佛首先就是教孝。茂森學佛以後對“孝”認識的深度與廣度都拓展開了。他於1997年(當時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習佛經以後,發出孝養父母的九條孝願,並在淨空教授面前彙報,請老法師指導奉行。這十年來,茂森也在努力實踐這九條孝願,今天在這裏,再次向師父上人、在座的老師們、朋友們彙報,請大家監督奉行。 兒子:   九 條 孝 願 一九九七年四月四日晨,我恭聽淨公恩師講解《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深自悔責往昔惡業,發起九條孝養父母之願,於阿彌陀佛像前,高聲跪誦,祈請諸佛加持奉行。 一.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對於父母,傾盡所有,乃至身命,以至誠心,禮事供養,晝夜六時,心不間斷。若對父母,或因慳吝不舍,或貪利養名聞,不勤奉事,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二.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對於父母種種善願,盡捨身命,悉皆實現。若生退怯,不願成就。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三.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對於父母,以種種美好柔軟言辭,令其歡喜,勤事不懈。若對父母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四.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日夜常思父母恩德善行,常生信敬,起教師想,於他人前,讚歎父母之德。若于父母,伺求其過,生一念輕慢之心,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五.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以種種方便,安慰父母,令其不生憂惱恐懼,於一切境緣皆得解脫。若吝惜身命財物,生一念逃避之心,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六.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常以種種大乘佛法,開解父母,令其歡喜,生起正念,明瞭宇宙人生真相,若于父母法供養時,遇有障礙,便生退屈,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七.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護持父母修學佛道,護持父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相炙,萬刃相加,我護持之願,無有動搖。若不爾者,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八.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廣為他人演說孝道,以身作則,勸令一切眾生孝養父母,受持此願,無有疲厭。若不爾者,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九.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于父母,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速成無上正等正覺,圓滿孝道。再以神通道力,分身無量世界,於往昔世中所有一切父母,以方便智,供養教化,開示正道,攝其往生極樂世界。若不爾者,我則名為,欺誑如來。 祈請諸佛菩薩、淨公恩師加持奉行,圓滿孝願。 南無阿彌陀佛! 弟子 鍾茂森 頂禮 母親: 這裏解釋一下:“欺誑如來”,即欺騙如來,是地獄罪。 (2)我非常感謝佛教聖哲的教育,使茂森的仁愛之心顯發,好善樂施,捐印善書。支援中國貧困地區的孩子讀書,捐款救濟地震、海嘯災區等等,崇尚道德,遠離唯利是圖、自私自利。例如:捐印淨公倡印的因果教育《地獄變相圖》等善書,捐助中國湖北山區少數民族中小學生讀書,捐助救濟印尼海嘯災區,在中山大學設立“孝悌獎學金”,幫助貧困學生,等等。   (3)我非常感謝佛教的聖哲教育,使茂森的禪定力提高,忍耐力增強。在美國留學期間,雖然領取獎學金,但每週必須為教授工作20小時,包括為導師收集資料、檢測、整理資料,統計、計算等等。茂森的導師很有名氣也十分嚴厲。他交待的工作,絕對要求按時完成,他說20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茂森私下裏要做40小時,才能完成。茂森默默地承受,毫無意見,努力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漸漸地,茂森可以30小時完成,後來20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最後10小時就可以完成了。茂森聽淨空老法師講《金剛經》,其中“佈施忍辱”這段內容,是一盒卡帶,他反復聽了80次,他還把這盒卡帶譯成廣州話,給爺爺奶奶聽,年輕人,能忍耐就能成功! (4)我非常感謝佛教聖哲教育,使茂森的靈性提高、智慧增長,能辨別香花和毒草。在國外五顏六色的世界中,能把握自己,抓住主攻方向,以四年的快速度順利完成碩士、博士全部學業。1999年博士畢業前夕,茂森的導師,美國著名經濟學專家阿里教授在給茂森的工作求職推薦函裏,對茂森這樣的評價:“茂森是我25年教學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茂森還被美國“誰是優秀者”雜誌(Who Is Who)評為全美優秀大學生。接受聖哲教育,果然是“能親仁,無限好,德日近,過日少”(《弟子規》) 1999年茂森博士畢業 茂森當年給我的新年賀卡中這樣說: 兒子: 親愛的媽媽:新年好! 每當歲月的年輪增加一圈, 您對我的恩德又累高一層; 而我對您報恩之心也加深一層。 您像每一位母親一樣, 對我撫育關懷, 您又比其他母親更注重, 對兒的栽培教化。 養育我身, 覺悟我心, 樹立我志。 母親的深恩,確如佛經所說無量無邊, 報效母恩,莫過養母之志, 奮發圖強,正為寬母之懷, 兒一生將謹記母親的教誨: “不離世法證佛法   不離佛法行世法,   立出世志,   做世間覺悟之人!” 母親: 哲人常常把人生的需求劃分五個層次: 一求生存 二求溫飽 三求發展 四求文化 五求宗教(聖哲教育) 我希望兒子在這五個方面都圓滿。 一九九九年夏天,當我到美國參加兒子的博士畢業典禮時,我給達拉斯淨宗學會寫了一封感謝信,並呈上我工資積蓄的一千美元,藉以表達深深的謝意。在此,願與大家分享我的感恩之情:  達拉斯淨宗學會全體法師及居士大德: 在我兒子鍾茂森博士畢業之際,請讓我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謝忱。你們的住持和道場的存在,好比沙漠中的綠洲,使我兒子在美國四年的留學生涯中,常常能在這裏得到精神營養,認識真理,健康的成長和完成學業。最令我感激的是,茂森在這裏聆聽了淨空法師的親切教導,在完成美國高等專業教育的同時,接受了慈悲智慧的教育—佛陀的教育,並立志完成人格,成就佛道。   感謝你們全體—你們是茂森真正的老師。  敬禮!南無阿彌陀佛!  趙良玉 謹上  1999年8月9日 茂森博士畢業後,來拜見恩師淨空老法師 兒子: 在我博士畢業前夕,母親寄給我的生日賀卡不同尋常,是她親手製作的一個富有人生哲理的大型賀卡,裏面有我和母親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照片、我和老師的照片,還有對我少年時代影響很深的外祖父、外祖母的照片。 母親給我的生日賀辭這樣寫道: 茂森兒: 在你26歲生日之際和博士畢業前夕, 思念一下家鄉的老人、父母和師長, 看看我們母子26年來的合影, 從你的童年,小學,中學,大學, 到留美攻讀碩士,博士。 這些時光像夢一樣地過去了。 是歡喜?是感歎?還是成熟和覺醒? 又看看你的外祖父的青年時代和他去世前的照片。 再看看你的外祖母的青年時代和她去世前的照片。 你知道這就是人生嗎? 你悟出了什麼? … … 吾兒博士畢業即將走上美國大學講壇教書, 讓母親為你衷心祝福: 願吾兒:立出世志,做世間覺悟之人。 願你擁有一個智慧的人生, 願你心無掛礙地走向世界! 覺悟――奉獻――求生淨土! 母親 良玉 寫於1999年5月 中國廣州 母親還在信中鼓勵我: 永遠生活在感恩的境界裏, 永遠擁有豐富的內在精神生活, 信仰、教育終身不離! 母親: 母親要帶領和引導孩子兼收並蓄四種教育: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 聖哲教育 那麼孩子在道德、學問方面就有了比較紮實的基礎,就可以很好的為人民服務了。  (六)家庭教育的昇華——促進孩子為和諧世界立德、立功、立言 母親: 講到立德、立功、立言,中華民族許多優秀的人物都做過這方面的貢獻。就孔子來說,立德方面,他的道德風範,堪為萬世師表,他的學生稱讚孔子品德,是溫、良、恭、儉,讓。心存仁義,外示禮儀規範的表率。立功方面,孔子的教育成就是弟子三千,而優秀的學生有72人,這些學生都分佈在各國,或為官吏,或講學授課。立言方面,孔子本身整理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據說六經都是他冊定整理的。而且中華文化的精華《論語》就是孔子的言行彙編。 哪一位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為和諧世界立德、立功、立言呢? 兒子:   十五年前,我才十九歲時,收到了母親的一份生日賀卡,母親在賀卡中為我作出了一生的規劃。 茂森兒: 祝賀你19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 你已經成年。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劃: 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 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 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 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修養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 30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 30歲至55歲,成家立業,幹一翻事業; 55歲後收心,攝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 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地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 永遠愛你的母親 於1992年5月   十五年來,我一直在母親規劃的人生道路上走,越走越踏實,越走越歡喜。 母親: 茂森自1999年博士畢業,在大學任教以來,業餘時間一直追隨淨空教授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經典,並跟隨淨空教授多次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及世界各地關於和平、教育、宗教團結的會議。在這些活動中,擔任淨空教授的英文翻譯。 茂森跟隨淨空教授多次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及世界各地關於和平、教育、宗教團結的會議,擔任淨空教授的英文翻譯。 2004年12月,茂森應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澳洲阿德萊德大學舉行的“共同價值觀教育”的國際會議。會上,茂森的論文(英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共同價值觀》,作為主題討論。 2005年8月應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召開的“培養智慧、獲得和平”的國際會議上, 茂森的主題演講論文(英文)《商業教育應融入儒佛道德價值觀》。 2006年10月,茂森應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慶祝釋迦牟尼佛誕辰2550周年的國際會議,主題演講《學習釋迦牟尼佛推動因果教育,構建和諧世界》(中英文)。 茂森也常常應邀參加世界的金融學術交流會議,及到世界各地大學講學。而且是在這些出訪活動中,常常帶我一塊去旅遊。所以,我到過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香港一位海關工作人員看到我的護照上蓋滿了各國入境的印章,開玩笑地說:“您老人家很有福氣啊,世界發達國家您都去過了。”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學問,我們母子在世界各地的旅遊參訪中看到:隨著科技的發達,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提高,但是道德素質、精神世界卻在滑坡。世界動亂,國家、宗教、族群之間衝突頻繁,世界各地的災難:洪水、地震、海嘯、瘟疫等連續不斷,大自然生態失去平衡,家庭糾紛,離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增長,倫理道德被忽略,禮節規範廢弛,物欲橫流……世界失去了和諧。 兒子: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在印尼雅加達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共建“和諧世界”的主張,後來在同年9月,聯合國60周年首腦會議上,他又進一步闡述了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 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12月訪問美國哈佛大學時,有一篇激勵人心的演講,題目是《把目光投向中國》,文中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中華民族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溫總理指出:“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要“回溯源頭,傳承命脈……” 兩位中國領導人的演講激發了我們的思考。 如何構建和諧世界呢?兩千多年前的古訓《禮記•學記》篇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因為教育,才能使人由衷地轉變自己的觀念,轉變自己的行為。如果都遵循聖賢教導的方法去做,社會一定變得和諧。 如何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呢?要從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經驗,五千年的智慧方法中吸取精華而用於當下,把儒、釋、道三家傳統聖哲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則必是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世界和諧。 母親: 社會確實需要有一批有志青年,一批精英來傳承命脈,學習聖賢之教,弘揚聖賢之教,他們修身立德,“學為人師,行為師範”,然後將聖賢的教育弘揚四海,發揚光大。 誰願意作出這樣更積極的人生選擇呢? 母親: 記得不久前有一天,在澳洲淨宗學院,早上,我跟隨淨空教授散步。我們繞著高地房子的周圍,邊走邊談。我當時心裏想著兒子的工作和前途。我問:“師父,您看茂森是適合在澳洲工作,還是適合在中國工作?”淨空教授回答我說:“要做聖賢!”這話使我一愣。這是什麼回答?似乎是答非所問,充滿禪機,打斷人的思維妄想,震開人心中的疑情。 啊,這是令人茅塞頓開的回答,我們學習聖教,讚歎仰慕孔子孟子,讚歎仰慕佛陀。難道我們永遠停留在仰慕和讚歎嗎?難道我們就不想自己成為孔子和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聖賢人物嗎?難道我僅滿足於當一名金融教授的母親嗎? 一經淨空教授點撥,我覺得《朱子治家格言》中說的對,“讀書志在聖賢”,應當讓兒子學做聖賢,我要學習做孟母,即使不能全部學到,也可以相似地學到。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第七)孔子說,仁離我們遠嗎?只要我發心要做到仁,仁就能做到。 於是我給兒子的生日賀卡中說: “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做佛。你能滿我的願嗎?” 兒子在2005年1月給我的新年賀卡,回答了我的問題。這張賀卡是我最歡喜的賀卡,全文如下與大家分享: 兒子: 親愛的媽媽: 韶光飛逝,媽媽已到了耳順之年了。而您教養兒子已三十多個寒暑。我在這三十多個寒暑中,越來越體會到,世上最偉大的是母愛。母愛,能在寒冬中為兒女帶來溫暖,在酷暑中帶來清涼…… 您對我三十多年的養育中,含辛茹苦,毫無保留,不求回報。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孝養父母說:“天地是孝德結成,日月孝光發亮。”父母恩德無邊,而“孝親乃天地第一德”。 我立定志向,盡形壽落實孝道,時時以九條孝願來鞭策自己,保證您晚年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安樂,並護持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因此大孝者應以德濟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為萬世太平。 目前世界,聖教衰危,天災人禍頻繁。我們慶倖得蒙淨公恩師教誨,得遇正法,獲益無窮。我願繼承恩師之志,為挽救世運人心,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努力修學。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開始,盡形壽為人演說聖賢之道,弘法利生,以報父母、恩師,天地、祖先、古聖先賢之德,並以此功德,回向母親臨命終時,自在往生極樂世界! 兒茂森頂禮 2005年元旦 母親: 我接到這份新年賀卡,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我們母子連心,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覺悟,共同的理想。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 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我支持兒子,在和諧世界,恢復聖賢教育的前提下,做出最積極的人生選擇。具體地說,我贊同兒子把原來的副業調整成正業。捨金融教學而從事聖賢的教學。 七十年代,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過一句名言:“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於是我寫了一封信給淨空老法師,並帶兒子前往香港去拜師。下面是我送子拜師的全文,願與大家分享: 送 子 拜 師 文 尊敬的師父上人: 我最近到長春百國興隆寺念佛十周,其中特別是參加了止語、持午精進佛七六周,靜修之後,豁然開朗,回憶恭聽師父上人講經說法十年,今日方有心得。 思維師父上人的一生,學習聖教,學儒學佛五十五年,講經教學四十八年。面對時代的缺陷,您提倡佛教是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而破除對佛教的一切迷信;您對佛教內凈土經典,精闢而詳盡的講演,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為一切有情眾生指出生命解脫的最終歸趣;您推廣儒家教育,宣導恢復中華傳統道德,強調從落實《弟子規》做起;您眾善奉行,賑災濟貧,捐助辦學,設立教育獎學金,幫助老人和孤兒等等,您把仁愛的種子撒遍世界各地;您環球奔走,從事於促進宗教團結、宗教教育的世界和平活動。您智慧地提出:和諧社會、化解衝突的根本,是先化解自己心中本性覺悟與習性迷惑的矛盾衝突,並深刻地指出,其根本的解決方法是靠教育,用聖賢的教育使人覺悟,覺悟後才會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才有幸福的人生、和諧的社會。您的這些理念和實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以及世界各國關於宗教、和平、教育的工作會議上,都得到熱烈的反響和贊同。我們由衷地讚歎:您是一位出色的學者和法師,您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您是智慧、仁愛與和平的使者! 思維師父上人的行持,從二十六歲開始學習聖教,三十三歲出家、至今八十歲高齡,仍每天堅持講《華嚴經》,正是「度諸有情,演說正法」,「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您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您善滿天下、愛遍法界的心行,受到各國人民的尊敬。 您為我們樹立了溫、良、恭、儉、讓的榜樣;您展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德、親民、至善的風範;您示現了「菩提高廣,忍辱如地」、「住真實慧」,能仁寂默的風度;您表現了「莊嚴清凈平等覺」的風采。您啟發我們認識:如何從一個平凡的人走上覺悟之路,而實踐聖賢之道。 師父上人,這條路,您走成功了,我看明白了。我很樂意讓我的兒子,也是我唯一的孩子鍾茂森,走您走過的路,全身心投入學習聖教,弘揚聖教的工作。 茂森一九七三年出生於中國廣州,於一九九五年中山大學畢業後即赴美國留學。一九九九年獲得金融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在美國德州大學和肯薩斯州立大學教書,後聽從您的建議,而遷至澳洲昆士蘭大學任教。因學術論文連年獲獎及教學工作獲得優秀評價而成為學校最年輕的教授。前不久,廈門大學以八十萬年薪(目前中國學術最高工資)聘請茂森為該校財經研究所主席教授;最近澳洲名城黃金海岸的邦德大學兩次禮請茂森到該校任教授工作,等等。但茂森已立志走師父上人的路,所以毅然捨棄。並且最近已正式向昆士蘭大學提交了辭職書。商學院院長布萊斯福(Tim Brailsford)教授十分惋惜地說:「如果您在工作上沒有這些成績,您要走那條路,我覺得還容易理解。可是現在您的情況這麼好,您還是堅持要走,我只能說很敬佩。」 常聽師父上人講經,常憶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去追求真理,求道證道,而後覺悟眾生,讓天下生靈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豈不感動!我支持茂森「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做一個像佛陀那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教授! 我退休前,在廣州曾做過《中國食品報》記者、《廣東食品報》副主編,及廣東省社會福利集團公司公共關係部經理等職,接觸的人,可謂廣而多矣,但是在眾多的人當中,有君子之風,有聖賢之德的人,卻是鳳毛麟角。環視神州大地,放眼全球,我多麼希望中華傳統道德遍地開花! 我覺得目前世界不是缺乏經濟金融人才,而是急缺倫理道德的教育與師資,所以我贊成茂森重新選擇人生道路。 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曾受教於三位老師:方東美教授教您哲學,啟發您學習人生最高的哲學——佛學;章嘉大師為您指點人生的道路;李炳南先生教您學儒學佛的課程。現在我覺得您本身兼俱這三位大德的特點。遇到您,我們很幸運!我兒子拜您為師,必能得兼收並蓄之美,懇請師父上人加意指導!平素我母子相依為命,今兒子立志做聖賢,我雖無孟母之德,卻願效法六祖惠能大師之母——「送子出家」! 師父上人,您曾說過一句名言:「聖賢是教出來的」,好得很! 我今天就把兒子送給您調教,希望茂森在您的指導下,專心修身弘道,並效仿您當年「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財」,專一潛心治學,自度度他。我希望茂森將來能承傳您的法脈,發揚光大! 臨終往生極樂世界上品蓮生! 至於採取什麼形式,或如師父上人行作沙門,或如李炳南先生示在家相,完全聽從您的指導安排。 今天我很高興,到大善知識這裏,送子拜師,略備束修之禮,還請笑納。 今後茂森跟您學習,「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做母親的我,當至心念佛,「常勤精進,生安樂國」。 衷心感謝您的教誨,我們母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 仰慕孔子、佛陀,從今而後,我們要過覺者的生活! 至誠感恩師父上人,您的教誨,我們現在更加懂得寶貴和珍惜。 願您長住弘法利生,覺者會源源不斷! 祝您健康長壽! 平安吉祥!  趙良玉 攜子 鍾茂森 頂禮敬呈 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於香港 母親: 我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老師。茂森在今年淨公上人八十一壽辰之日,寫詩讚歎自己的老師: 兒子:   這首詩題目是《淨公上人頌》,雖然不成韻律,卻是誠意而發,請諸位大德指正。    《淨公上人頌》 五旬說法大師行,佛陀教育正其名。 廣弘三教演華嚴,導歸淨土倡大經。 衛星網路是道場,經碟善書遍十方。 落實和平聯宗教,推行德育報家鄉。 證示和諧唯心現,修身為本教學先。 仰之彌高不可極,始信如來應世間。 解釋: 1. 五旬說法大師行:師父上人講經說法至今已有49年,當時釋迦牟尼佛也是49年說法。 2. 佛陀教育正其名:特別指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 3. 廣弘三教演華嚴:一生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教育,並在晚年每日演述《大方廣佛華嚴經》。 4. 導歸淨土倡大經:所有的講經說法都導歸極樂世界,一生了脫生死,圓成佛道。特別提倡和弘揚淨土第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又稱大經)。 5. 衛星網路是道場:用衛星電視、網際網路來播放講經說法的內容,這是新時代的道場。 6. 經碟善書遍十方:信眾的供養全部用於向全世界印送經書、光碟,善書(包括已印赠了6500套大藏经)。 7. 落實和平聯宗教:他從宗教團結下手, 促進世界和平。首先从新加坡做起,把九大宗教團結成一家人,證明“宗教是可以團結的”。 8. 推行德育報家鄉:在家鄉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建立“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推行儒家德行教育,從《弟子規》做起,使湯池民風在短期內有顯著改善,證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9. 證示和諧唯心現:用宗教團結和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兩種方法,為聯合國的和平工作者證明和顯示:“和諧世界,須從我心做起。”實踐《華嚴經》中“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理念,以落实和谐世界。 10. 修身為本教學先:具體做法是落實古訓:“建國君民,以修身為本,以教學為先。” 11. 仰之彌高不可極:這是借用《論語》中顏回讚歎老師孔子的話來讚歎師父上人,“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2. 始信如來應世間:作為弟子,我們深信師父上人一切的言教身教,是如來應世。《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說:“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    母親: 由讚歎父母,而到讚歎師長,由孝敬父母,而到奉事師長,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   拜師之後,在去年我的生日,茂森給我的賀卡中,寫了一首詩,為我祝壽: 兒子: 育苗辛苦半生忙, 樹高方可與人涼。 不願兒為名利漢, 便如孟母史留香。    母親:   茂森已經取得了全澳排名第一的昆士蘭大學商學院的終身教職,現在毅然辭去。校方殷勤挽留,最後說:“我們給你保留一年職務,我們等你一年後回來。”   茂森在金融方面的論文和教學水準,為澳洲各大學所稱道,甚至在今年(2007年)5月澳洲的八大名校之一,阿德萊德大學正式發出聘請,請茂森到該校任教授。   不。既然立志走上聖賢教育之路,是義無反顧的。   茂森告別了美麗的昆士蘭大學校園,告別了優越的教授生活,告別了在澳洲新買不久的花園住宅,又開始了求學的生涯,重新當一名學子。   從今年(2007年)開始,茂森到澳洲淨宗學院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淨空老法師身邊學習,並每日習講儒釋道三家的經典。老法師對茂森的習講,冠以的總標題是《純淨純善和諧世界》系列講座。 茂森迄今已經用國語和粵語講了講儒釋道三家的基礎課程,包括: 1、《純淨純善的根本——孝道》 2、《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 3、《修德立業的根基》 ——《弟子規》學習心得 4、《吉凶禍福的原理》 ——《太上感應篇》學習心得 5、《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6、《重建美滿人生》 ——《了凡四訓》學習心得   這些講演的錄影都已上網(澳洲淨宗學院網站),有興趣者可以從電腦上觀看。作為母親,我高興地看到:孩子在真理的大海中起步揚帆了,肩負起新的使命了!   今年我的生日,茂森獻給我一首《感恩慈母頌》: 兒子: 《感恩慈母頌》 春秋六秩轉瞬間 育兒辛苦三十年 昔有孟母勤策勵 而今家慈不讓賢 不戀高薪教授銜 唯希獨子德比天 從來豪聖本無種 但以誠明度世間 母親:   這裏解釋一下:六秩,是指六十年,秩是十年。誠明一語出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印光大師說:“聖賢之道,惟誠與明。”   茂森還寫道: 兒子: 母親壽辰之日,便是我思恩念孝的日子。 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母親睿智的指導和安排, 母親的恩德何以為報呢? 養母之身! 養母之心! 養母之志! 母親:   作為母親,我很欣慰,兒子走上了學習聖賢的道路,立志為和諧世界立德,立功,立言。 (七)家庭教育的原理——教子三十年的感悟 母親: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家庭教育心得報告”的最後一個內容了。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切的心得,就是:孩子是可以教好的!優秀是教出來的! 你們看一看我的兒子茂森,他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孩子。小的時候又土氣,又淘氣(被鎖在家裏時,隔著鐵門與小朋友玩撲克牌;踢球打破人家的窗戶,賠償玻璃),是個頑童。在與親友們的同齡孩子相比,茂森也沒有他們聰明。 (示照片—示三歲,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教授, 弘法照片等。) 教育使人逐步改變(從內心到形象) 茂森在美國時給我的信中說: 兒子: “目睹我從小以來的照片難以置信, 昔日一個淘氣的野頑童 竟成為今朝的博士。 這其中充滿了母親 多少嘔心瀝血的操勞 多少無微不至的關懷 多少循循善誘的教導!” 母親: 在另一封信中又說: 兒子: “我原本是一塊粗劣的碑石, 您正是一位智慧的雕塑家。” 母親: 博士畢業那年,茂森給我的新年賀卡中說: 兒子: “我並不是天性聰敏,而是得力於您二十多年不倦的引導教育,使我今天成為一名美國博士,登上大學的講壇。的確是您的教育造就了我!” 母親: 是的,教育可以造就一個人。 為什麼說,孩子是可以教好的呢? 打開中國傳統教育課本,《三學經》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是教育的原理。 人生之本性都是至善的,後來因為生活與學習環境的不同,就有了差異。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純善的本性就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蒙受污染。雖然本性並沒有動搖,但是蒙上了習性,比如太陽被烏雲遮住。而教育的原理就是去除污染的習性,恢復至善的本性。孟母會教子,《三字經》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是非常善於在生活中運用教育原理的人。孟子小的時候非常純潔可愛,因為家住在墓場附近,小孟子經常看人送葬,就玩遊戲學埋死人,這是被環境所影響了。於是孟母就搬家,搬到市場附近,小孟子天天看到小販賣豬肉,他就學賣豬肉,孟母發現了,就又搬家,搬到學堂附近,於是小孟子就學讀書,學 鞠躬行禮,學文明,孟母看到心裏歡喜,孩子愛到良好環境的熏陶,日後就變成了讀書人。 孟子一天貪玩翹課跑回家,孟母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來教導孩子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孟母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她善運用教育改變孟子,改變孩子的習氣,使孩子向學,向善。 每個孩子,都好比是一個未開採的金礦,用什麼去開採?用教育。 每個孩子,都好比是一面塵封的鏡子,用什麼去擦洗?用教育。 有人會問:為什麼有的孩子聰明,有的孩子愚笨?那好比鏡子上的灰塵,有多有少、有厚有薄。灰塵少的就聰明,多的就愚笨。只要擦掉灰塵,大家是一樣明亮的,平等地顯現“人之初,性本善”,平等的擁有本性本善。所以《弟子規》最後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個“馴”字就是指接受教育。所以孟夫子才會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你把灰塵去掉,你就是聖賢! 不僅儒家揭示這個教育的原理,佛家闡述的更深刻。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苦行,後在菩提樹下打坐證道時,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意思說:奇妙啊,一切眾生原本皆有佛一樣的智慧福德,本性本善,只是因為妄想、執著,換句話說,就是因為蒙受染汙了,而不能顯露。把染汙去掉,就恢復本來的美好。比如太陽,光明普照,但因烏雲遮蓋,不見陽光,並不是沒有太陽,烏雲散去,太陽就在當空。 所以一切人經過長時間的教化,熏習,都可以變得優秀,都可以恢復本有的真善美慧。 因此,教育的宗旨是什麼呢?——長善救失。此語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是長養人的善心、善言、善行,糾正人的錯誤觀念和言行,幫助人恢復本有的真、善、美、慧。 老子在《道德經》(巧用第二十七章)中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說,聖人永遠善於拯救人,而沒有遺棄的人,永遠善於拯救物,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物盡其用)。 所以教育不是淘汰人,不是遺棄人,而是幫助人,轉化人。怎麼轉?教育使人轉惡為善,轉愚為智,轉凡為聖。教育的根本宗旨就在於轉化。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人轉惡為善了;用倫理道德與科學知識來充實自己就轉愚為智了;能在順逆環境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而日趨與聖賢一致,就達到教育的圓滿而轉凡成聖了。 所以施教者,要“誨人不倦”,受教者要“學而不厭”。 對於教育的原理和宗旨有了這樣的感悟與認識,才會有信心說“孩子是可以教好的!” 一個孩子,經過教育,他就會做出讓父母、讓老師、讓社會、讓大眾都滿意的事。 那麼,我想先請問一下,在座的朋友們,您的一生到現在為止,有沒有做過哪幾件事令您母親滿意和開心的呢? 我想對茂森三十多年所受的教育作一個回顧和小結: 茂森迄今曾做過十件事,令我很滿意和開心,在此願與大家分享: 茂森十件令母親開心的事: 1、 小學四年級時,能主動獨立做好一桌飯菜,讓父母下班享用。 2、 能以健康的身體,品學兼優的成績完成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全部學業,在26歲時,讓母親成為博士媽媽。 3、 在整個讀書過程,特別是赴美留學期間,能遵照母親的要求,不談戀愛,不結婚,專心致志求學。 4、 以刻苦的求學精神,和儉樸的留學生活,用四年時間完成碩士、博士全部課程而贏得美國著名教授的稱讚:25年教學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為中國人爭光! 5、 在留學期間,能以勤工儉學的收入與節省使用獎學金的錢,每月孝敬父母,工作以後以工資每月供養父母及鄉下爺爺奶奶。 6、 “兒不嫌母醜”,善於讚歎和感恩母親,寫下許許多多的信件、賀卡、詩詞,讓母親開心,讓親友們感動。 7、 以優秀的教學成績和多次獲獎的論文,而成為年輕的教授,兒子實現了我要當教授母親的願望。 8、 為姥姥送終守夜,通宵誦經念佛。為鍾氏家族修祖墳,為爺爺奶奶在廣州市內買房子,使二老頤養天年。敬老悅老,令母親開心。 9、 在大學任教的業餘時間,注意修養品德,弘揚聖賢教育,在世界各地演講《明道德、知榮辱》、《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人應有的美德》等專題報告,把孝心、愛心奉獻給社會。 10、 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和諧世界做更積極的貢獻,而辭職拜師於淨空教授,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弘揚聖賢教育的工作。 結束語 母親: 今天,非常感謝大家給我們母子這樣好的一個機會,一個總結和提高的機會,和一個向大家請教的機會。 回憶我們母子三十多年的生活路程,是彼此受教育的路程,是教學相長的路程,是共同覺悟,共同提高的路程。 母子三十年的生活照片  以上種種回憶,種種言行,和那些歷歷在目的照片,還有那些母子溫馨的故事,是我們母子愛的感受,愛的溝通,愛的奉獻。我們母子將繼續努力學習,把這種愛昇華和擴展,到社會,到大眾,到永遠…… 兒子:   感恩母親,感恩所有的親人,感恩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所有老師,感恩從事于慈悲智慧教育的所有法師,感恩祖國的培養,感恩人民的栽培,使我今天能在學習聖賢的大道上前進!我一定修身敬業,以真實學問道德,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為和諧世界做貢獻! 母親:   最後,請允許我,把教子三十年的體會濃縮為三句話,並帶著我們深深的感恩和祝福,獻給大家: 第一句:我們堅信:優秀是教出來的,而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教師! 第二句:我們牢記:要從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吸取精華,而從《弟子規》做起! 第三句:我們期盼:天下的父母,都能為和諧世界培養更多的大孝、至孝的兒女! 謝謝大家! 趙良玉 鍾茂森 鞠躬

行坐用餐 請長輩先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49

弟子規教導「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節錄蔡老師演講 「飲食,坐走」,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必須,當我們有好的食物,一定是讓長者先吃。在幾十年前,吃飯一定要等爺爺奶奶,要等父親回來,為什麼?因為家庭的生計都是父親辛勞工作的成果,做子女的要尊敬、感恩父親的付出,當然要請父親先吃。所以在這個禮儀中,都是時時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現代人食物拿出來,小孩就在那裡還沒拿筷子,用手抓起來就吃了,所以做長輩的這個機會教育都沒有抓住。 我們用經典教育的小孩,就懂得食物要先讓長輩來吃。還教導他們吃飯的時候位子應該怎麼坐。主位一定是對著入門的方位,因為主位坐在那裡,他就能夠掌控整個餐廳,或者是這個空間的情況,所以主位要讓給長者坐。我們晚輩盡可能坐在門口旁邊,常常有什麼事要處理,或者要端菜,就可以坐那裡幫忙。小孩子學了要馬上就做,老師還告訴他們,假如這個桌子有條紋,那個條紋一條一條不能指著主位的人,這樣沒有禮貌。剛好有一次,我跟這些孩子一起吃飯,我坐下來,孩子立刻就在那裡調桌子,他們說這一條一條的痕不能對著蔡老師。這麼細微之處,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辦大事的時候就能夠沈穩,從這些小地方去增長孩子的善根相當重要。 「或飲食」,我們也要學的通權達變。我們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夾菜,還有同修夾給對面的,你一夾過去,所有的人都很緊張,還要幫你看衣服有沒有被菜弄髒了,太遠就不方便,我們的心意到了就好。你拼命跟旁邊的人夾菜,結果這個菜他又不喜歡吃,你夾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權達變就是我們有這個心意,夾一點,之後就每個人想吃什麼就自己夾,這樣就不會出現尷尬的情況。假如您是跟師長坐,或是長輩坐,而這個長輩正忙著,在吃飯時還要跟很多的朋友做溝通。當然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主動服務,幫長者把菜夾好,因為他可能連夾菜的時間都比較少。所以任何時候都要伺機而動,觀察一下時機。 有一個小朋友,他學了《弟子規》以後,一天他跟媽媽到朋友家裡,他母親站起來在接聽一個電話,他就跟他母親說:「媽,你坐下來聽電話。」他媽媽說:「你趕快坐。」他接著又說:「媽,你坐吧。」他媽媽說:「叫你坐就坐,你怎麼都講不聽?」他說:「媽,你沒坐,我不能坐。」學聖賢學問首先要老實,所以孩子這樣老實,很容易有成就,我們當長輩的要成就他這種學習的心。所以當孩子讓你坐,孩子給你夾菜,你都要歡歡喜喜接受。 我們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孩子學完之後,確實在坐電梯的時候,都會按著門請老師先走。但是我們會跟他說:「坐電梯還是你們先走。」為什麼?怕孩子小,有時候那個門控制不好,會造成危險。所以,雖然這是個原則,但是也要會變通才行。有個孩子,跟著我們一群老師去深圳講課,這個孩子很不簡單,已經讀經好幾年了。他的面相圓圓的,耳朵很大,我一看到就覺得他是很有福氣的人。什麼是最大的福氣?能夠聞到聖賢的教誨,那是人生第一大福。我們這些老師去講課,有人送我們一盒餅,裡面有十塊餅,確實很好吃,每人一塊,都吃下去了。這個孩子在房間裡面就跑出來,說:「這個餅很好吃,還有沒有?」結果因為吃掉九塊還剩一塊。這個孩子走過來拿起這一塊餅,然後就走到我面前,他說這一塊應該給蔡老師吃。他不只先讓長者吃,他還會判斷應該再先給誰吃。 學禮的孩子他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腦筋靈活。現代人對「活潑」誤解。我們有時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裡撞來撞去的,後面的旅客還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哪是活潑?那叫隨便,沒家教。真正的活潑是思想活躍,是處處能替人著想,真活潑!所以,學禮的人絕對不會學呆的。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個習慣啓發孩子的恭敬心,這個習慣也會幫助孩子往後事業的發展。曾經我們跟一個幼兒園的園長交談,他跟我說,他請了一些二十出頭的老師教幼兒園。有一次他有個客戶從廣東來,他就接待這個廣東的客戶,也帶了幾位老師一起去吃飯。這些老師好幾位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廣東人不吃辣。去請廣東的客戶,點什麼菜?廣東菜。點好,開始吃了,這些老師在那裡說,這個菜難吃,那個菜不好吃!帶他們來是照顧客人的。結果他們是來攪局的。好不容易上了一道辣的,園長就把它轉到客戶面前,客戶夾了一口,這些老師馬上轉到他們面前吃起來;園長又把它轉回來,他們又把它轉回去。這樣的員工你敢不敢用?成事不足,敗事都有餘! 當一個孩子處處都有進退之禮,你教給他辦事,你會很放心。所以主管帶下屬去赴宴,都是帶那些夾菜夾得好,倒水倒得好,都帶這些人去。這都是從小養成的好習慣,長大了就有大用處。所以做家長的也要有這個態度為你的下一代的未來鋪好這樣的路。 這個禮儀雖然是生活裡面的一個小細節,它最重要的是要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學問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話:「為人著想」,這個才叫第一等學問。 范仲淹給他的大兒子,取名叫範純仁,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的期待,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給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待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待,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範純仁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裡有五百鬥的麥子,叫範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在途中,遇到了他父親故友的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生活狀況比較窘困。範純仁知道了,馬上就把五百鬥的麥子賣掉,把錢送給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所以,他把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範純仁處理完事之後,就回京城向他父親彙報,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父親故友的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生活狀況比較窘困,他就把五百鬥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擡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範純仁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範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比如說以《弟子規》來講,它所教誨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他在讀這些經文當中,他慢慢會去實踐。而當他在實踐的時候,就會從外慢慢內化成他的存心,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愈來愈紮實。恭敬心紮實,自然就變化了氣質。所以,當孩子讀經文而不去做的時候,能不能變化氣質?效果就會相當有限,所以學貴在力行。 假如你現在拿到一顆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個會想到要給誰吃?我在一次課程裡,剛好有三個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說:「趕快吃下去」,他很老實。後面兩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幾歲,她說:「留給孩子吃」。再後面一點,有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他說「先給父母吃」。諸位朋友,三個人中,哪一個人有文化涵養?六十幾歲的人有涵養。 我時常跟小朋友說,我說大學畢業有沒有文化?他們馬上說有。我說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說沒有。我說大學畢業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他們答不出來,人的認知錯誤了。真正的文化、道德涵養在你的一念之間就見分曉。三十幾歲,第一個念頭想自己,這是自私。四十幾歲,想孩子,現在的人肯定會慷慨激昂的說:對!您假如回到兩百年前,你可不要這樣講,人家會覺得你沒有智慧。因為當你拿到好吃的東西是先給孩子,你已經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他會覺得我最重要。你已經在長養他的自私。但是你這塊巧克力假如是拿給爺爺奶奶,這孩子在旁邊看爺爺奶奶笑得這麼燦爛,他會很感動,這就是你種了孩子為人之子的孝道。 教孩子從哪裡開始?從夾菜開始。小事情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給孩子學習的榜樣。今天你一夾起來,馬上夾給你父親:「爸爸,多吃一點。」你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學》裡面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你這個道才建立起來。所以,你菜夾對了,你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我們打開冰箱,水果拿出來,應該先給誰吃?因爲我的父親水果拿對了,我現在站在這裡給諸位講課,假如我父親在我小時候水果拿錯了,現在我就不能站在這裡跟諸位朋友講課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說:蔡老師,有這麼嚴重嗎?拿個水果就能影響這麼大?小時候我們看父母從冰箱裡面拿出水果都先給爺爺奶奶吃,我們很自然就效法、就學習。其實我很很容易變成敗家子的,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因為我爺爺也是長子。我記得小時候去給我曾祖母掃墓,那時候三、四歲,跪下去頭擡起來,突然看到兩個字,眼睛一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突然擡頭挺胸,有使命感,以後這個家族的興衰,我們要盡心盡力。中國人重視長子,重視長孫,這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一個時代的每一個子孫,就要有人當榜樣把他帶好,這樣家族才能興旺。假如我的父母寵愛我,爺爺奶奶又寵愛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學習聖賢之學,可能早就不知道揮霍到哪裡去了。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當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長輩,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而我們隻指出了幾個動作,第一個吃東西。當孩子一看到菜,是先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中提升了。我們有個學生他才七歲,以前都是爺爺奶奶給他夾菜,可是他雖然讀經典只讀了一個禮拜,在回到家裡之後,他就主動給爺爺奶奶和自己的家人夾菜,家裡人一看馬上心生歡喜,就對中國文化有很好的認同感。現在人都很現實,所以,我們也要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會帶動家長。

孩子容易發脾氣怎麽辦

2008年09月06日
公開
55

孩子容易發脾氣怎麽辦 「孩子容易發脾氣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人會生氣、會發怒,這是結果,我們要把生氣、發怒的因找出來,就才能對症下藥。您覺得哪些情況下人就會發怒?別人對自己怠慢、傲慢時,就會容易發怒,或自己對別人沒有恭敬心,看人不順眼,脾氣也就發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那從小就要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對自己的長輩都畢恭畢敬,哪有可能會發脾氣!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會讓一個人憤怒、瞋恨,就是嫉妒心。嫉妒心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當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就會憤怒、瞋恨別人,這個根源也是從小沒有擴寬孩子的心量而造成的,所以從小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拓寬孩子的心胸十分重要。 一個不貪心的孩子,他就不容易有「別人有,我沒有」的心態,當然他就不容易生氣。一個懂得禮讓的孩子,就不容易發脾氣,從小會禮讓的孩子,就會特別得到長者的疼愛。就像我們當老師的,假如有一些很不願意跟人家爭的孩子,我們私下都會給他特別的關愛,因為這樣的孩子懂事。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很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孩子做事做得太多了,而他都視為理所當然,什麼事都是應該替他做的。當親人沒有做好,他立刻就會發脾氣:「你為什麼沒有幫我做好」!有個老師的孩子才十多歲,他每天都幫孩子灌好水壺,然後讓孩子帶去學校喝,數十年如一日,都是這樣做,突然有一天,幫他孩子裝水稍微晚了一點,他孩子接過水壼之後,對他很凶,他說:「我遲到都是你害的,為何這樣慢」。你看,自己該做的事沒做,別人為他做,他都視為理所當然。所以父母要謹慎,你給他太多的財物,他從小就會奢侈,他就覺得長輩給他錢也是理所當然,因此你時時就要滿足他無窮的欲望,到那時就麻煩了。 當發怒的時候會有什麼結果?佛法裡講:「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所有的修行都一把火燒光了,要幾天才能平復過來?要三天。「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只是對自己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對他人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個父親,因為他的孩子脾氣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講,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家裡後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釘上一個釘子。這個兒子一發脾氣就釘一個釘子,釘了一個禮拜左右,孩子前去一看,密密麻麻的釘子釘在上面,突然才警覺到:「我的脾氣原來如此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這樣的敏感度,他發脾氣的情況就慢慢減少,後來他終於不發脾氣了。他的父親又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到後面的木柱上拔一個釘子出來」。就這樣一天一天把釘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就跟他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都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都已經千瘡百孔。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個禮拜就能修復過來;當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那個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惡毒的言語有時候比刀劍更鋒利。因此父親就告訴他,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了,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了你的人際關係上很多的障礙。我們明瞭,因為瞋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這種自他都不受益的事是否還要繼續做?當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 如何對治瞋恚、對治怒氣?標準答案就是時時在口中、在心中都是「阿彌陀佛」。我在一些地方講學,因為大部分不是佛教徒,他們有的就會說去買東西,大買特買,讓情緒舒服一點;不然就拼命吃東西;還有人說,打電話給人家傾訴一下。我就跟他講,你打電話向人家傾訴,你自己是舒服多了,但是你就等於把垃圾倒給了別人,結果聽完的人說人生苦短,也對人生愈來愈消沈了,所以我們不可以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另外一位朋友說,他買了很多的東西吃。我就跟他講,你是不是都買垃圾食物吃?因為他的皮膚都出現一些小豆豆。其實買完東西會更苦,為什麼?還要花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當怒氣一起,趕快念阿彌陀佛,觀想佛光注照,就不會發脾氣了。 這個對治瞋恚、對治怒氣的方法,在中國的文字裡面也有很好的教育方法點出來了,我們真正深入中國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們來看看「怒」這個字,這是個會意字,「心」跟一個「奴」,表示發脾氣的時候,心就是習氣的奴隸!怎麼可以當習氣的奴隸,豈不是糟蹋了我們自己!所以要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別多不多?只要把邊邊角角削掉就變為恕了,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要包容他,因為他沒有遇到我們的師長,他沒有遇到很多的善知識,我們有包容的心,我們有寬恕的心,就能轉「怒」為「恕」,轉憤怒為慈悲。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48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做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朋友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黑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 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 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好文分享--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47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好文分享--從錯誤中學習(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48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好文分享--要做個有氣質的父母, 養個帶的出門的小鬼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53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 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 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 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 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 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 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 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 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 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 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 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 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 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 其實小孩們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 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 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 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 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 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 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 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 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 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 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 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 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 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 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 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 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 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 「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 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 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 帶孩子去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 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 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 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 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一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 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 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 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 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 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 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好文分享--教養優質小孩的訣竅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53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好文分享--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8年08月04日
公開
64

摘自國立研究院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好文分享--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謝謝乖乖乖的媽麻Daby分享)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53

張老師月刊 200804期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文=陳健瑜.攝影=黃念謹 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無盡循環。「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結果才踏進電梯,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擔心他的一舉一動,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好文分享--別讓寶寶的成長學習超載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26

放任自由和揠苗助長是教育中的兩個極端,也是一線之隔的兩個誤區。父母的過分關注,有時非但會為孩子施加成長壓力,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發展遲緩。所以,請調整好孩子的「成長磅秤」,因材施教才能使寶寶快樂起步哦!   也許很多心急的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時常看別人家的孩子學這學那,於是回家以後也很認真地在自家寶寶身上「操練」起來,但孩子的進步總與父母的期望有所差距,這段差距有時甚至會導致父母對孩子的IQ、EQ産生質疑……   雖然諸多教育專家均提出幼兒發展關鍵期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的能力評量,但朱文彥老師要提醒各位「照書養」的父母們,在吸收科學、客觀的教育養分之餘,更要根據寶寶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所以當孩子身上發生問題時,父母都應先檢討自身原因和環境條件的不足,與孩子一起獲得成長和提升的機會。   其次,請你將目光放得遠一些,讓孩子快樂成長,按需要學習,而不要在寶寶0∼3歲的發展關鍵期,犯了超齡教育的謬誤,否則,寶寶的成長磅秤很可能就會「超重」、「超壓」了。 ★0~1歲:運動、健康先過磅   當寶寶0∼1歲時,父母往往比較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以及肢體運動智能的發展。以下是父母可能會犯的過度表現: 1)一味地要求寶寶長胖生個「胖小子」是很多父母的願望,尤其老人家更喜歡看到白白胖胖的寶寶,所以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營養不良,認為健康的小嬰兒就必須擁有像藕段一樣的小手臂,但是這樣的傳統觀念,也會導致「填鴨式」的錯誤餵養。其實,只要堅持適當餵養,並且寶寶的成長速度正常,「身材」苗條些反而會使寶寶的動作發展迅速,過胖兒則往往行動遲緩。 2)對寶寶的生理反應過於緊張   這個階段的寶寶由於不會說話,因此只要稍有「反常」,父母就會大驚小怪。朱老師舉例說,曾有家長打電話向她緊急求援,說家裏6個月大的寶寶1天大便6次;後來經過進一步瞭解才知道,原來家長見寶寶愛吃桃子,便在1天中餵孩子吃了4顆桃子,可見,這樣的排便異常完全是由於家長的錯誤餵養所引起。 ■Smart Tips *雖然小嬰兒不會用語言表達身體的不適,但他的排便、臉色和哭聲等表現,都可以幫助家長觀察掌握身體狀況,因此,新手媽媽們可以多多吸收現代的養育知識,以避免緊張與忙亂。 *「I-talk聰明媽媽教室」(http://www.smart-kids.com/live )是一個非常好的線上交流平臺,媽媽們可以在網路上向專家們諮詢各類教養問題。 3)過早關注寶寶的動作發展   孩子的發展自有其規律,但也有個別差異,有的孩子起步早,有的孩子走路晚,這其中的早晚差異也受限於孩子的生理發展。如果家長過分要求寶寶像動作發展較快的孩子那樣「七坐八爬」,便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骨骼發育不良。 ■Smart Tips *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趴和爬,因為出生的季節不同,在學習爬行時會由於衣服穿得過多而受到阻礙。 *孩子並非父母滿足虛榮心的一個工具,而無意義的比較只會讓父母失去正確的教養方向。(待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別讓寶寶的成長學習超載(下) ★1∼2歲:對語言智能要求過高   當寶寶1歲半時,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便成為父母所關注的焦點,爸爸媽媽們經常將孩子的聽、說能力,當作寶寶「聰明」與否的依據;也因此,擔心自己的寶寶「不會說話」,便成為1∼2歲寶寶父母的典型過度表現。   在朱老師所接觸的孩子當中,1歲半孩子的家長最常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寶寶怎麽還不開口,是不是語言發展遲緩?」事實上,語言發展遲緩必須有一定的評量標準,而且孩子不肯開口,可能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例如遺傳因素、語言環境創設條件等等,不見得是語言發展遲緩。 ■Smart Tips *孩子可以接受第二種語言,但必須是在孩子已能聽懂母語的前提下;否則,過於嘈雜的語言環境會使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令他失去模仿的興趣。 *孩子的語言智能提升,受制於成人的語言能力水準,倘若成人說話時語速較慢、發音清晰、咬字標準,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較為順利。 ★2∼3歲:認知、人際壓力超載   當孩子2∼3歲時,父母的要求會相對提高,其關注點則往往體現在孩子的學習與人際交往方面。在這個階段,父母可能會有的過度表現有以下兩點: 1)急切地將孩子送入幼稚園   2∼3歲的孩子正處於「分離焦慮期」,所以適時地為孩子做入園的充分準備,有其必要性;即使在將孩子送進幼稚園後,仍要隨時觀察,以便隨機進行教育。在筆者小女身上就曾發生過這樣的案例:因為幾位好友的孩子們,都在2歲時就被送入了托兒所,所以筆者也趕著讓2歲的寶寶入園,可是入園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她每天上幼稚園前仍要哭鬧一陣,而且每隔1週就要發一次支氣管炎回家休養;最後迫不得已,乾脆就退了學,結果寶寶在家健康、快樂地成長了1年,沒有上過一次醫院。今年4月,她看到社區裏的小朋友個個都去了幼稚園,就主動要求上幼稚園,入園後狀況一直良好。可見,揠苗助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弊無益。 ■Smart Tips *在入園準備中,孩子的心理建設同樣重要;但心理建設並不是人云亦云的教育,而是個性化教育,爸爸媽媽們應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此項要素。 *3歲的寶寶已具有社會需求,人際智能的提升速度也相當快速,因此,一些托幼機構只招收3∼6歲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 2)為孩子增加各類學習負擔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孩子的學習與智力提升,往往單指認字、計算、畫畫等方面,但這其實是對孩子興趣培養和掌握學習方法的一大殺手,也不符合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家長只有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用遊戲的手段提升孩子的多元智能,才是最好的教育。 ■Smart Tips *如果你一直認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便應先從學習時間的長短開始調整,4歲左右的孩子最適宜10分鐘一堂課的學習。 *學齡前孩子的唯一學習手段,就是遊戲。   學前教育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它並非單指對孩子某方面技能的訓練或單純的認知輔導,所以父母自身的優良品格,也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換言之,聰明爸媽們雖不用著急,卻也不能倦怠,必須把握好手裏的那桿稱,在真摯、溫馨的親子時間裏,發揮出最佳的教育潛能。(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好文分享-不動怒•才能教出好孩子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18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心。 對1歲前的嬰幼兒而言,因行為能力有限,處處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與關懷,而建立出與照顧者必須建立一套緊密的依附關係,照顧者如果每天都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而對其失去安全感。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沈玉培表示,成人擁有自己的情緒,可以運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對年幼的bobo來說,天性與情緒自然連結,對外在旁人的情緒敏感度高過成人,如果經常感受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波動,自然也就跟著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她提醒,當主要的訊息來源屬於不安定的狀況,這樣的情緒連結就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進而影響他的發展與未來的處事態度。 情緒•影響後日後發展及表現 即便是在胎兒階段,母體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就直接影響腹中胎兒的胎動情形,出生後的情緒發展則是透過模倣仿學習而來,即使視力仍舊模糊(初生不久後的嬰孩的視力就能看到了,不至於是模糊),依然可以感受到週遭人物的不同情緒表達,也因此,嬰幼兒期的環境、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的模式與他自身的特質等,都會影響日後的情緒表現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沈玉培指出,孩子年幼時經歷事件的感受,即便雖無法透過意識回憶起來,但仍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的一1個區塊中有一組專司記憶的區塊,這會讓孩子在長大後仍能依稀感應2歲以前的情緒反應,而孩子的成長認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緒的連結,一旦連結出當時情境屬於不安且躁動的環境,自然會讓他日後產生保護自己的意圖,如此一來,會導致易養成凡事不願意冒險與挑戰的性格,一切以穩定自己為優先考量。 她說,雖然這樣的孩子美其名是「固本」,但卻大大侷限了日後的發展。由於孩子的大腦神經需要不斷地接收刺激,以複製並連結腦神經網路讓其功能日漸發揮,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跑步能力,但卻有人能夠發揮到極限,讓這項能力充分發揮。而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業表現。這也是許多學理強調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的原因所在,而這個階段,父母親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與被模仿學習的角色。 Tips情緒出口要適時宣洩情緒 沈玉培提出情緒的「火山理論」,提醒父母要注意讓適時釋放自己及孩子有宣洩的負面情緒的機會,以免因累積過多,又不及時疏通,屆時若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她說,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情緒臨界點,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釋放,就可以能降低一1次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如何紓抒發情緒,她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撕紙、寫日記(或網誌)、拿枕頭亂打等方法,來以宣洩情緒,舒緩心情。 5大要訣•可減少亂發脾氣 沈玉培強調,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緒的確不易,因此建議必須從改變自己的脾氣做起,讓bobo能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至於要如何才能避免亂發脾氣?可以試著學習5大要訣,降低不自主的發怒機率。 •要訣1:觀察bobo的天生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與氣質,事先了解有助於先做準備與防範,沈玉培說,只要多一分對孩子個性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並應對他的行為模式,並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訣2:了解bobo的發展狀況 1. 各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能力:很多人以為2歲小孩就是調皮,難以教育,沈玉培說,這個階段的bobo的正處於小肌肉持續發展時期,自主能力增多,喜歡運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嘗試,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外界的新事物,這不是調皮,父母反而該慶幸孩子能藉由不斷地探索,去發揮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與優勢。 2. 語言與認知理解尚不成熟:直到bobo進入學齡階段,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雖已有長足進步,但往往仍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卻因此被歸類為「不聽話」,沈玉培表示,有時這種反應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達的重點何在。 3. 專注力不夠:bobo的專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總是因為孩子不能規矩地「做完一1件事」而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就是說,長篇大論對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實在沒有多大用處。 •要訣3: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氣,例如:平日下午1點該是孩子倦了該午睡的時刻,父母卻硬要他吃飯或洗澡,當他處於需求沒被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鬧脾氣,因此,沈玉培提醒,了解孩子的作息,並在固定的時間滿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起番」的機率,自然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要訣4: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教育的確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不論是全職媽咪或有工作的職業婦女,一定會累積壓力與情緒,但如果沒有事先照顧好白天所累績的情緒,讓自己也有喘息與宣洩的管道,就容易在bobo面前爆發,沈玉培建議,父母一定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定期好好地抒發自我情緒。 •要訣5:體認自己的情緒罩門 父母若能自覺情緒罩門何在,預先為情緒地雷做準備,就能知道生氣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沈玉培說,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現這些行為時,又有無讓步空間?尤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在得失之間,必得再次衡量所堅守的原則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唯有自覺後,才不會讓孩子一直誤觸自己的地雷,不斷上演爭執戲碼。 ps.轉載自bobo小天才雜誌

好文分享--遊戲幫助寶寶學漢字

2008年05月07日
公開
18

聰明寶寶學認字(感謝小惡魔媽咪的分享) 識字的最佳年齡 幾歲開始教孩子識字是最適合?—相信這是每個家庭都關心的問題。從生理學上講,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記憶力特別強的時期。 一些教學研究和實驗證明,3歲是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認識其他物品一樣自然接觸和認識國字;4-5歲的孩子普遍可以學認字,而且識字速度不比6-7歲的孩子慢。研究還顯示,5歲多的孩子能學會漢字的大部分筆畫,並且能運用筆劃分析字形和書寫。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從孩子有圖案識別能力開始,就可以教他們識字了。也就是說,識字教育,在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及早識字,利多?弊多? 有些父母會擔心,這麼早就讓孩子識字讀書,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會不會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負擔過重? 事實上,4歲左右是孩子求知欲最強烈的時期,在這段時間為兒童提供知識資訊,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能促進孩子求知興趣的發展。其次,從出生到6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科學實驗證明,在幼兒時期進行學習會促進孩子大腦皮層的發育,培養出腦細胞質量高、頭腦聰明的人來。因此,3歲左右開始讀書識字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學習識字的關鍵在於應該引導得法,量力而行,不要過分強求,操之過急。強迫孩子學習或是學的過多、時間過長,都不利於他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育。 學漢字有利於提高孩子智慧 漢字大多是從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很多字與實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似或神似,有利於孩子辨別、認記。同時漢字具有神奇的組詞能力。將漢字的辭彙拆開來看,很多字本身就是詞。這樣,孩子們雖然只認識一些有限的「熟字」,但卻可以發現許多變化無窮的新詞來。由於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有機聯繫的符號刺激物,孩子學習了有利於右腦開發,而右腦的開發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日本的石井勳教授在《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說:他多次反覆測試的結果是,日本孩子如果從5歲開始學漢字,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能達到125至130。 識字方法有多少? 當孩子有認字需要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儘量滿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見了環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時,他需要認識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時,他心情舒暢,學習效果也比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識字的時機「趁機而教」。 教法多種多樣,以下一些辦法,供爸爸媽媽們參考: ◎為孩子創造一個識字的環境 環境對於孩子識字快慢非常重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書面文字:電視裏的廣告文字、食品包裝袋上的彩色文字、速食店的店招、路邊的路牌……這些,都構成了孩子識字現成而良好的環境。 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看到什麼就讓孩子學什麼,如看到來來往往的汽車就學「車」(汽車、火車、卡車、警車……);看到樹就學「樹」(楊樹、柳樹、松樹、大樹……)。這樣,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漢字的環境效應,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加深對漢字的理解;一方面,還能培養孩子愛觀察、愛提問的好習慣。 此外,父母也可以自己在創造出適合孩子認字的環境,如在冰箱上、電視上貼上寫著「冰箱」、「電視」這些漢語和拼音的紙片等。這些有意識的動作會讓孩子對每天接觸到的東西?生字面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印象。 ◎利用圖畫故事書來教寶寶識字 不放過每一個給孩子讀故事書、看圖畫書的機會。媽媽可以邊指著書邊唸給寶寶聽;也可以把圖畫上、書本上的故事情節講給孩子聽,同時出示字卡,讓他們在理解情節的同時記住漢字。 有時,也可以採取先背書後認字的方法。先給孩子反覆說他喜歡聽的故事,直到寶寶能夠獨立覆述出來。這時再一起來看書,對號入座,找到字音所對應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順序,手指指準那個字,眼睛就要看那個字,並且此時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後,爸爸媽媽也可以用提字的方法。如,故事書中說到了小牛,就把「牛」拿出來,問寶寶「牛吃什麼呀?」寶寶說:「吃草!」那就再讓寶寶認識「草」這個字。 ◎識字卡片很重要 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製作許多圖文並茂的識字卡片,或收集一些教孩子識字的圖片。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通過卡片,以遊戲的方法來教孩子認識漢字。孩子學得輕鬆,父母教得也輕鬆,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孩子對漢字的印象。 ◎動作法 父母可以透過做動作來讓孩子認識字。父母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寫著「穿」字的卡片,然後做「穿」的動作,並讓孩子也來做做「穿」的動作,達到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的效果。 ◎兒歌學漢字 朗朗上口的兒歌、詩歌,是孩子喜歡並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兒歌,讓孩子把他喜歡的兒歌背出來,再慢慢地一個一個把兒歌裏的漢字教給寶寶。比如,兒歌「一隻小豬去市場,一隻小豬在家裏……」,父母可以先教孩子認識「豬」,再認識「家」,直到教孩子認得整首兒歌。 ◎「找朋友」法 這是個利用認識的字來認識字的辦法,適合於已經認識不少漢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認識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許就能很容易讀出來了。在此基礎上,父母接著讓他理解「清」是什麼意思,是用在哪裡的等等,就比較容易了。 科學學漢字,三要三不要 三要 1.要靈活機動,充滿趣味。孩子有好奇、好動、好問、好強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孩子識字最好寓教於樂,做一些識字遊戲,讓孩子在最興奮時自然識字,這可是識字教育的關鍵所在。 2.要注意手法的花樣變化。孩子學漢字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有看圖識字、講故事識字、字卡識字。爸爸媽媽不要墨守某一種方式不變,否則會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 3.要重視復習鞏固。孩子的年齡小,遺忘性大。所以,即使是學過的字,爸爸媽媽也要不斷地加深孩子的印象。當路過商店招牌、超市標價或者電視廣告中有孩子認識的字的時候,不要放過,問問孩子,這是什麼字,有些什麼相關詞語等。一個漢字,必須反覆出現、經常接觸、多次認讀,孩子才能認得準、記得牢。 三不要 1.不要急於求成、過於嚴肅。爸爸媽媽不能要求孩子認識多少字以後才能吃飯或睡覺,否則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挫傷他的積極性。孩子不喜歡嚴肅、規範的教學方式,父母以遊戲的輕鬆方式來教孩子,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要相互比較。父母可別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怎麼亮亮可以認識500個字,你就記不住呢?」孩子的自信心會在這樣的話中逐漸消失。 3.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父母會對孩子的漢字教育時斷時續,工作閒了,情緒好了,就教孩子識兩個字,工作忙了,又長時間不聞不問。這樣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謎語遊戲 給孩子猜個謎語:「小小年齡鬍子翹,看見小魚咪咪叫,愛洗臉、愛理毛、老鼠見它嚇得逃。」孩子回答是「貓」以後,再拿出字卡「貓」,那麼貓最愛吃什麼呢?接著拿出寫著「魚」的卡片。依此類推,但注意不要一次讓孩子認識太多的字。 ◎超市卡片遊戲 平時收集一些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宣傳單,把單樣物品剪下來,在背後貼上白紙寫上該物品的名稱,做成卡片。請孩子對著卡片一一說出每一個物品的名稱和用途,再看看這樣物品的漢字。逛超市的時候,請孩子來認認看,哪些物品的漢字是他學過的。 ◎太陽、月亮 準備一些白紙,寫上「太陽」、「月亮」等字,後面畫上表現該字的圖畫。讓孩子看著圖畫,學習文字。看熟了以後,再給孩子看漢字,讓他以肢體語言來告訴媽媽,他看到的是什麼字。

好文分享--負面語言知多少

2008年05月05日
公開
9

文╱丁凡( 作家;親職教育專業講師~凱悅室內設計 ) 有一年,我們全家去澳洲自助旅行,整個星期裡,上山下海接觸到的都是當地人,心情非常輕鬆愉快。 回程時,坐在機場的候機室,聽到背後傳來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忽然神經緊繃起來,這才意識到:這一整個星期以來,都完全沒有聽到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回頭一看,果然是台灣的旅遊團! 憑良心講起來,一般的台灣家長實在是非常喜歡罵孩子,好像不罵就不會成器似的。 罵還分層次等級,有邊打邊罵(我打死你!)、人身攻擊的罵(你這個壞孩子!你白痴啊?)、惡狠狠的罵(我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恐嚇的罵(再不乖我就不理你了!)、和別人比較的罵(你看那邊那個小妹妹就比你乖。)、酸溜溜的罵(唉,你們這一代的小孩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喔,我們以前哪有這麼好命?)、羞辱的罵(這麼大了還哭,羞羞臉!別人會笑你喔。)、訊息矛盾的罵(你再說一句看看。你再說呀!)、喪志的罵(看你這樣,將來怎麼會有出息?)、訴諸情感要脅的罵(你看你把爸爸氣成這樣,還不道歉!早晚會把你爸爸氣死。我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們?) 這些負面語言,不但通通沒用,恐怕還會有反作用。 人的心理很微妙,你越欣賞他,他的自我價值感越強、越會有向上的動機、越希望表現得更好不讓你失望,也就是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反應。反之,你越是批評、訕笑、責罵,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越低落、表現越差、越不願意聽你的話。既然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認為他是笨蛋,那他的希望在哪裡呢?不如乾脆自我放棄算了。 其實,不論碰到甚麼狀況,我們總是可以把話鋒轉一下,用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 有一次,我在山中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家人也在走山,孩子走著走著忽然就跌到水溝裡去了,爸爸驚嚇之餘,拉起孩子馬上大聲的說:「你怎麼會這樣!每次走路都不看路!以後不帶你出來了,總是這樣不小心!真是笨手笨腳!」 同樣的情景,他可以說:「你還好嗎?哪裡跌破了?剛剛嚇了一跳吧?沒關係,下次小心點。」 這樣說,感覺是不是完全不同了呢?同樣是教導孩子,正面的語言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提昇親子之間的情感,絕對會產生正向循環的作用,讓孩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有一位朋友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我要是睡夠了就好,如果睡不夠,脾氣上來了,講甚麼道理都沒有用啊。」這也是現代父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一根蠟燭兩頭燒,累到最高點,甚麼教育理想也談不上了。 我想,或許,作父母的人終日忙碌操勞,自己也沒有被疼愛、被呵護夠吧?那麼,健康有效的親子互動是不是必須建立在稍稍放緩的生活步調上呢? 相信我,這樣的生命投資絕對值得!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專欄) 父母可以是兒女祝福的天使,也可以是兒女咒詛的鬼魔。 父母罵兒女笨蛋,他至終成為笨蛋。 父母罵兒女沒出息,他至終成為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頑固,他至終成為頑固。 父母罵兒女懶鬼,他至終成為懶鬼。 父母罵兒女寄生蟲,他至終成為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好吃懶做。 父母罵兒女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優柔寡斷。  父母稱讚兒女能幹,他很可能變成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精明,他很可能變成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意志堅強。 父母稱讚兒女富有創意,他很可能變成富有創意。 普通的父母說:           卓越的父母說: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你怎麼那麼笨?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你真是敗事有餘!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真是騙子!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真是自私!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你真是頑固!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愛現?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妳真是長舌婦!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真是沒出息!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是個膽小鬼!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真討厭!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