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昕昕馬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關於"戒尿布"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35

娘家媽媽說我小時侯滿一歲白天就不用尿布了.. 二個弟弟更厲害,十個月後白天就不包尿布 要上廁所會自己去找小尿桶來坐, 來不及也會用手指著尿桶,要大人拿尿桶給我... 本來還在心想要去買個尿桶給昕訓練一下..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疑惑了....到底是怎樣啦~ ? 澳洲媽媽讓孩子自由地大小便? 媽媽認為自由大小便是嬰兒成長階段也只有這一階段才擁有的一種人生快樂,實在不該剝奪。並且孩子被把著解便的姿式違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孩子總是大哭大鬧地反抗。孩子兩三歲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能通過語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歲仍尿床,大人不會看作嚴重的事,孩子也不會受到羞辱和責罵。 ▒▒▒▒▒▒▒▒▒▒▒▒▒▒▒▒▒▒▒▒▒▒▒▒▒▒▒▒▒ ?日本媽媽沒有為孩子把尿的習慣?   媽媽對孩子夜間常尿床很不敏感。日本人沒有為孩子把尿的習慣,有的孩子上小學後晚上還用紙尿褲。   日本保育員在孩子2歲以後訓練孩子如廁,在午睡前後讓孩子坐尿盆。孩子尿盆可以坐著扶著玩。保育員認為強制孩子如而會讓孩子緊張,導致以後心理隱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蓆子,非常不好擦),媽媽也不責罵孩子,而是擦給孩子看,讓寶寶知道這樣會給媽媽增添許多麻煩。 ▒▒▒▒▒▒▒▒▒▒▒▒▒▒▒▒▒▒▒▒▒▒▒▒▒▒▒▒▒ ?美國媽媽反對強制訓練孩子如廁?   媽媽讓孩子在2歲或更大些開始快樂地如廁訓練,90%的孩子在4-4.5歲完成。商家推出全套的訓練品:一個漂亮的音樂便盆、20條傳感尿片、卡通畫冊和對父母的指導小冊子。   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孩子大小便,反對對尿床的孩子進行體罰和羞辱。他們認為5歲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現象,批評會增強孩子壓力而適得其反。另外,他們認為訓練孩子大小便要保護孩子好奇愛學習的天性,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比如尿濕的後可以過一會再換,告訴他幹的比濕的舒服,讓他們獨立學習如廁沖水等,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

提高EQ六絕招 創造小孩好人緣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52

「老師,對不起,我想知道我們家小明在班上的人緣怎麼樣?因為他說同學都排擠他,讓他很難過。」 在台北縣某國中的親師座談會上,一名家長憂心忡忡地向老師探聽兒子的人緣好不好,「這已是第五個家長這麼問我了。」該名老師無奈地說。 由於台灣少子化現象愈來愈明顯,一個家庭只需照顧一個或是兩個小孩,所以父母對孩子更寵愛有加,盡所能給予孩子最優渥的生活環境,但礙於工作過於忙碌,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加上缺少兄弟姊妹一起玩耍,所以小朋友獨處的機會很多。 根據美國學者研究,這類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個性上容易有自私、敏感、任性、戀物、嫉妒、浮躁以及孤僻七項缺點,都是造成孩子在同儕間人緣不佳的重要因素。 如何讓家中的小霸王變成大家眼中的好寶寶,已成為所有父母最關切的話題。 帶著孩子做家事 缺少「分享」的概念是造成孩子自私的主要因素。新一代家庭裡的小寶貝,根本不需要與其他人共享,很容易會養成「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壞習慣,而且自認為是家裡的核心人物,過於膨脹自己。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江文慈表示,要消除孩子自私的不良行為,就是讓孩子學會回饋與付出。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是個不錯的方法,像孩子在學校用完餐,爸媽可要求小寶貝自己動手清洗帶回家的便當盒。這年齡層的孩子,雖然無法真正幫上什麼大忙,但就算只是摺衣服、擦桌子或是整理玩具這些小動作,都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回饋的意義。住在永和的誠誠,今年就讀幼稚園大班,平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便當盒拿到廚房清洗。「誠誠身高不夠高,每次都要拿板凳墊高,才碰觸得到水槽。」誠誠母親林媽媽說。雖然每次誠誠洗完便當盒,衣服常弄得濕答答的,不過,讓孩子學著做家事,才不會變成只知道在家裡享受的小皇帝。 另外,父母也應教導孩子關心別人,以培養付出的概念。比如說,親朋好友生病,可讓小寶貝親手製作小卡片慰問他們。製作過程中,爸媽可一邊在旁告訴孩子,收到卡片的人會多麼開心。 培養同理心 住在高雄的小恩恩今年三歲,是家中的獨生女,家境頗為富裕,平日父母親忙於生意,沒有時間照顧她,就把恩恩寄放在保母林媽媽家裡。與恩恩朝夕相處相處的保母說:「恩恩的嫉妒心很強,每次我女兒想要抱抱我,恩恩就會很生氣地把她推開,並且大聲哭鬧。」 利用與同儕相處的時間,乘機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著想,是避免嫉妒的重要關鍵。例如:幼稚園考試,如果其他孩子的成績優於小寶貝時,爸媽要藉此教育孩子,別人因為努力,才有好成績,應該多向他學習,不可因此嫉妒別人。遇到恩恩這類例子,媽媽可以跟寶寶說:「妳喜歡媽媽抱妳,姊姊也喜歡啊,如果媽媽不抱姊姊,姊姊會難過的。」試著讓孩子感受其他人的感覺。 江文慈表示,幼兒的嫉妒情結如果不加以改善,容易產生孤僻、自閉的性格,嚴重的話,甚至演變成自閉症或是躁鬱症。這類孩子也時常會有「與人較勁」的心態,往好的方面想,孩子將來在學業等方面,會多加把勁,更努力認真,但萬一行為走偏了,甚至可能會有傷害別人的行為產生。 此外,父母親通常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應該以身作則,不要論人長短,以免給孩子不良示範。 適度的拒絕 孩子有任性的行為,大部分是父母親慣出來的。通常孩子任性的行為,都是孩子在日常互動中觀察父母反應的累積心得,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哭鬧、哀求、死纏爛打或是賭氣,爸媽都會投降,滿足自己的欲望。其實,只要爸媽懂得適度拒絕孩子,就不會養成孩子這種壞習慣。 江文慈說,所謂適度的拒絕,是針對假如孩子要求的不是必須品,而只是單純「我想要」的情況。此時,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不」。適度的拒絕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因為愛與規範並不互相衝突。但若在拒絕孩子之後,他仍然不肯罷休,非得到不可,此時父母可以退而求其次,改採取溫和式的做法,跟孩子「談條件」。比如說,帶孩子逛百貨公司時,小寶貝不斷跟爸媽吵著要買玩具,但明明家裡已經一堆玩具,爸媽可以與小寶貝約法三章,如果兩個禮拜表現乖巧的話才可以買。 對孩子說了不之後,孩子或許感到挫折難過,或是埋怨父母不通情理,所以爸媽要有耐心向小寶貝解釋拒絕的原因,並且藉機約定,下次不可再有這種任性的行為出現。 消除戀物情結 最常看到孩子「戀物」的動作,不外乎就是整天抱著一張毛毯,或是一隻大玩偶,就算外出遊玩也整天不離手,這種特殊的行為會對人際關係造成不良影響,除了會因而缺乏與他人相處溝通的動力,其他小朋友也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引起同儕排擠。張老師研究員林聯章表示,會有這種行為產生,是因為從家庭中得不到親密的安全感。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當他將注意力從家庭轉移到學校之後,戀物的習慣將逐漸消除。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了幼稚園,甚至小學,戀物的情況仍然嚴重,你可以試著消除孩子所迷戀的物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妥當的,告訴他抱著毛毯或玩偶去上學會妨礙學習,並且強制孩子將迷戀之物丟掉;此外,如果有別的孩子到家中作客時,爸媽不妨說服孩子,表示對方真的很需要這項物品,乘機將所依戀之物轉送給他人。 如果你擔心小寶貝因而心理受傷,也可採取漸進式的態度。比如說,於孩子睡前,坐在床邊跟他輕聲談心,不但可迅速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更可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關心。或是一邊播放輕柔的音樂,一邊講故事給他聽,讓孩子放鬆情緒、充實心靈,這些都有助於降低孩子對物品的依戀。 參加才藝班 當孩子缺乏爸媽或是同儕陪伴時,獨自面對自己的機會相對增加,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個性容易變得敏感,對於外界的一動一靜,感受力總是比別人深。 小恩恩的保母說:「每次只要我和她媽媽通電話,恩恩就會睜大眼睛,一直問是不是媽媽要來載她。」江文慈說,個性敏感的孩子,容易將訊息與自己產生連結。比如說,當媽媽處於生氣的狀態時,小寶貝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事,「所以媽媽是在生我的氣。」 引導孩子培養興趣,將注意力轉移到新事物上,可避免孩子個性過於敏感。比如說,讓孩子參加才藝班,一來可以讓他減少獨處的時間,二來對腦力發展也有幫助。讓孩子參加珠心算班,還可以乘機動動頭腦。學彈琴也有助於平衡左右腦的發展。或是參加美語幼幼班,這個年紀的孩子可以學得又快又好。 玩拼圖遊戲 江文慈表示,小時候在家裡沒有競爭對手,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客觀,長大後很可能禁不起環境的挑戰。想讓孩子有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父母可以帶著他玩拼圖,藉以增強他的抗壓性。玩拼圖時若一直無法拼成完整的圖形,爸媽可以積極地鼓勵他想辦法完成,成功後並予以嘉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拼圖遊戲能讓孩子從錯中學習,並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失敗,重新再來。 七歲的小妤,從懂事開始,爸媽最常給她玩的益智遊戲就是拼圖。小妤的母親林媽媽表示,剛開始給小妤玩拼圖,純粹只是訓練腦力,後來才發現這遊戲還能培養突破困境的能力。當孩子拼不出完整的圖形時,雖然會很沮喪,但經由父母引導後,小妤現在已經有信心獨自完成,並願意挑戰更複雜的圖形。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王珮玲表示,幫助孩子解決浮躁的缺點,可先排除外界的干擾,進而鼓勵孩子,就算有干擾也應該集中精神將事情做完再離開。王珮玲舉了個例子:當孩子做功課時聽到電視聲就會離開座位,好奇地跑去瞧瞧發生什麼事,此時,父母就該將電視機關掉,如果孩子可以持續集中精神做完功課,爸媽應該特別給予嘉獎。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個性的培養過程學齡前最具成效,所以家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為了讓你家的小寶貝有好人緣,好好使用這六個方法,讓你的孩子不會在起跑線上就討人厭。 高EQ=好人緣 高情緒智商是孩子在同儕間贏得好人緣的重要因素,也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根據美國專家研究,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為此,推出成就方程式:20%IQ+80%EQ=100%的成功。它包括了:同理心、控制脾氣、適應力、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友善、尊重、了解並表達感受、獨立、受人喜愛、毅力以及仁慈。 堅定紀律4步驟 1.用文字寫下行為規範,並嚴格要求孩子做到。 2.一旦孩子違規,剛開始予以警告。如果再犯,就要有適當的懲罰。 3.嘉獎孩子良好的行為。 4.讓孩子清楚明白父母的期許,例如:讓孩子知道爸媽的價值觀。 情緒輔導5步驟 1.察覺情緒。 2.認可情緒是親近及教導的一個機會。 3.孩子口頭描述情緒。 4.以同理心去傾聽並肯定孩子的感受。 5.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拿鐵基因」 存老本很簡單

2006年11月21日
公開
12

「拿鐵基因」 存老本很簡單 【經濟日報�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 2006.11.20 02:22 am 「錢的問題通常不在於收入太少,而在開銷太多!」這句話,一針見血點出現代人為何常常缺錢用,特別是平時不在乎小錢的人,例如出門搭「小黃」(計程車)、每天只喝飲料、不喝開水的人等,這些小錢像細沙從錢包流出,或許日後想再聚沙成塔,可能得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摩根富林明投信經理陳淑惠說,這些人平時喝下的雖是一杯拿鐵或飲料,但背後卻同時也喝掉了可能是10%、15%的投資收益;這一來一回間,又要讓投資人多花不少時間才能存夠退休金、旅遊基金或是結婚基金等。 理財首重開源節流,有些人認為自己平時沒上星巴克,也沒非到華納威秀看電影不可,日常生活已經很平實。沒錯,但這並不代表日常開銷完全沒有浪費。先鋒投顧總經理林寶珠表示,有些開銷並非必要開銷,舉例來說,過去的人沒看過電影、沒用過DVD PLAYER,還不是一樣活得好好的。 知名暢銷作家大魏巴哈最近提出「兩份拿鐵基因理論」。所謂「雙份拿鐵基因」,就是從出日常生活的固定開銷中找出非必要的開銷,你利用這些錢去加入、參與或追逐所謂的「現代生活」,例如趕上當季的服飾流行、休旅車等,或者是電視可以看無線電視台,卻得每個月花五、六百元訂有線系統。 說到這裡,你可能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是拿鐵族,但你不妨找找自己的第二份拿鐵基因。大衛巴哈提出「聰明夫妻七天財務挑戰」的方法,讓一對美國夫妻將一周的開銷每天記在帳本上,發現除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他倆每月花500美元在外晚餐、272美元在外午餐、8 美元在衛星電視、80美元在行動電話、45美元在寬頻網路,還有另外的150美元在其他的電話費用上。經過檢討,這些都是非真正需要的項目,如果省下來,每天可以多出40美元。 「拿掉雙份拿鐵基因,你也可以扭轉命運!」陳淑惠表示,民眾若能將這些無謂的開銷省下來,在不影響平時生活品質前提下,一個月可能可省到1,000~2,000元,民眾只要再補個1,000元就可以從事投資,因為目前每個月只要3,000元,就可以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別小看這些錢,經過時間的複利效果,可能就能改善日後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