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昕昕馬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戒尿布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47

  (轉貼)給天下媽咪~~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訓練寶寶如廁,絕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務,除了要考慮寶寶的發展是否適合之外,照顧者也要提供一個舒適愉快的如廁環境,當然,適度的鼓勵與讚美也是如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謝雅蕙 指導老師�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 參考資料�《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台灣麥克出版.《新手父母的2歲孩子》.信誼出版 寶寶ready.訓練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觀察2,000名小朋友發現,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等待寶寶具備足夠的條件之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6大徵兆,寶寶ready go! 徵兆1:寶寶一天當中至少有2個鐘頭以上尿片是乾的。 徵兆2: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有發現,寶寶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大小便,這就表示寶寶已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便或小便了。 徵兆3:當寶寶能瞭解並遵守簡單的命令時,或者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給妳,尿片濕了的訊息。 徵兆4:當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想要刷牙或使用刀叉……)。 徵兆5:寶寶可以持續3∼5分鐘的時間乖乖坐在小椅子上聽妳講話或說故事。 徵兆6:寶寶情緒平穩,不是處於情緒大幅起伏的階段。 破解迷思.如廁延後有原因! 1997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針對健康的學步兒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寶寶學會上廁所的年紀有延後的現象。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以下3點會導致寶寶如廁成功的年齡隨之延後。 如廁延後的3因子 1.紙尿片的發明:幫助照顧者在換洗尿片與清洗大小便的麻煩減到最低。 2.如廁地點不固定: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現在的寶寶,白天當父母親上班時就是由保母或長輩照顧,到了晚上才由父母親接回,寶寶可能不是一整天在家,就沒有一個固定且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寶寶學習如廁。 3.家庭人數減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使得寶寶缺乏可模仿與學習的兄姊,如此一來,寶寶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也就會延後寶寶如廁的時間。 開始訓練的第1階段 當妳發現,寶寶有以上6個徵兆占了大部分時,就代表著妳將可以開始準備訓練寶寶如廁。不過,當寶寶準備好時,妳也應該確定至少可以有幾個星期穩定又規律的生活,可以訓練寶寶如廁,這樣將可提高效果。 1.選對穩定時機.增進學習效果 盡量避免在家庭生活會出現大變動時訓練寶寶如廁。由於如廁訓練期間,寶寶必須學習並且習慣新的生活模式,所以當他可以不必一再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不規律的時間、不一樣的人時,他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tips】:對於平常忙於工作的父母親而言,可以把握度長假的時光,訓練寶寶如廁,因為此時大家都處於輕鬆的心情,寶寶如廁成功的機率也將會增加。 2.訓練坐小馬桶 小馬桶寶寶坐起來是否舒服,可以觀察寶寶坐下去之後雙腳是否能踩到地板。小馬桶坐得是否舒適,對於寶寶如廁的成功率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tips】: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認為,因為有便意,帶著寶寶坐在馬桶上,可以幫助寶寶將大小便與馬桶輕易地做連結,讓寶寶知道,有便意時就可以蹲坐在馬桶上。 開始訓練的第2階段 如廁訓練是一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計畫,特別著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廁訓練並不求「快」,目的是要訓練寶寶獨立,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1.固定時間坐馬桶 盡量選擇輕鬆的時段(如:用餐後、上午10點多、午睡起來或是洗澡前……),無論選擇哪一個時段,都應要讓寶寶感覺到坐在小馬桶上是很自在、愉快的。 【tips】:若寶寶對於每天蹲坐小馬桶沒有多大的興趣時,照顧者或父母親可以先暫定1、2個星期,每一次坐小馬桶的時間也不要太長,而且最好也避開寶寶正專心於一項遊戲的時候。 2.把握如廁的絕佳時機 抓住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機,對於訓練寶寶如廁可是一大助力。例如:當寶寶早晨起床或是午睡起來時,尿片是乾的,這就是帶寶寶去坐小馬桶的絕佳時機。 【tips】:在如廁訓練中,父母親的鼓勵與讚美相當重要,可以讓寶寶有自信心與成就感。 3.不包尿片訓練法 為了讓寶寶可以迅速坐在小馬桶大小便,不包尿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要讓寶寶穿著方便穿脫的衣褲。一旦不包尿片,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約2個鐘頭)提醒寶寶去坐小馬桶,提醒寶寶如廁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建立成就感。 【tips】:如果妳必須常常催促寶寶蹲坐小馬桶,或是寶寶拒絕聽從一切的提醒,這個時候,不妨就先暫停如廁訓練,就先順應寶寶的發展,待寶寶有意願時再開始。 4.適度的讚美 讚美對於寶寶學習如廁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適度的讚美可以讓寶寶覺得,他會坐馬桶是一件很棒、很能幹的事。鄭世儀所長指出,充分的讚美,對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tips】: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以緩慢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幫助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件比較省事又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寶寶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如廁小幫手 上班族父母如何訓練寶寶如廁 1.保持生活的規律:寶寶若是知道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一樣的,並且都在他的預期之內的話,對於寶寶如廁的訓練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訓練寶寶一早先如廁:當如廁訓練正式展開後,第一次練習坐馬桶最理想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解開尿片之後。當寶寶了解早晨起床後要先上完廁所,才能開始一整天的活動時,如廁訓練的成功率也會因此提高。 3.把握晚上重聚的時間:接回寶寶後,可以先陪伴寶寶15分鐘,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再找出適當的時間讓寶寶蹲坐馬桶。 4.週末也是訓練如廁的好時機:週末假期是大家身心較為輕鬆的時光,假如寶寶發現,週末在家蹲坐馬桶能贏得父母更多正面且沒有壓力的關注,就能更早幫助寶寶達到如廁成功的目標。 【專家開講】 訓練如廁.父母應知道的4件事 鄭世儀所長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理論基礎,認為當父母親與照顧者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有以下5點,是需要知道的。 1.「大便」對寶寶的意義: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幫助寶寶將馬桶與大便之間做個連結,也就是當寶寶有大小便的需要時,就可以帶著寶寶坐上馬桶,讓寶寶瞭解,馬桶與大便之間的關聯性。 2.家長應陪伴孩子成長:鄭世儀所長強調,在寶寶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要懂得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訓練的過程,並且與寶寶一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寶寶已經學會如廁,但是偶爾還是會尿濕褲子或尿床,家長就應帶著寶寶一起收拾,並且去深入瞭解原因(如:正專注於一個有趣的遊戲、寶寶2歲前的括約肌還沒發展成熟的生理因素……)。 3.馬桶的選擇:鄭世儀所長指出,根據經驗,大多數父母親使用寶寶便盆的時間較短,當寶寶長大,隨著自主力的增強,很快就會不想使用小馬桶,因此,可以利用坊間販售的小型馬桶蓋或是在馬桶前擺放凳子,不但具實用性也省了一筆花費。 4.大寶寶的退化問題:當家有新生兒來臨時,較年長的寶寶會以尿濕褲子或是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讓寶寶了解父母親仍然很愛他、重視他,以解決寶寶的退化問題。

反式脂肪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43

媽咪喝咖啡都要加二顆奶精的內 加上媽咪的阿媽有糖尿病的病史...要戒...要戒.... 中國時報 2007.03.08  醫師:反式脂肪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中央社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醫科醫師賴和賢表示,根據研究,攝食較多的反式脂肪容易使得日後發生糖尿病、血脂肪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心臟衰竭以及心因性猝死的機會大增。為了民眾的身體健康著想,他呼籲大家多花點心思去了解並挑選食品,正視反式脂肪的問題。  賴和賢表示,近年來許多的臨床研究及追蹤結果已確認攝食反式脂肪可能對人體造成種種傷害,它使得體內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濃度上升,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的膽固醇)濃度,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  另外,攝食較多的反式脂肪也會使體內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增加,而如此的發炎反應在研究中,已被證實是日後發生糖尿病、動脈粥狀硬化、心因性猝死以及心臟衰竭等的危險因子。  賴和賢說,攝食較多的反式脂肪容易使得日後發生糖尿病、血脂肪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心臟衰竭以及心因性猝死的機會大增,而某些研究甚至指出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入五克反式脂肪,心臟病發病機率便會增加百分之二十五。  賴和賢指出,反式脂肪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但因往往沒有明確的標示及告知,致使我們將其吞下肚而不自知。  他說,有些業者為了增加保存期限、在烹調過程中可以高溫重複油炸,或為了增添食物酥脆口感,可能都會使用到這一類的脂肪,包括部分的市售泡麵、植物性奶油、糖果和巧克力、蛋糕、麵包、餅乾、洋芋片、小餅乾、非乳製奶精、鮮奶油、肉醬粉、糕餅粉、炸薯條、炸魚片,許多的市售油炸食物、披薩、人造奶油、甜甜圈、爆米花等。  賴和賢表示,為了可以有效避免食用這類脂肪,建議民眾採購家中的食物、零食時不妨多花點心思,注意一下食品成分標示,凡是標示有「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 、「氫化菜油」、「固體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shortening」、「partially hydrogenatedvegetable oil」或「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即是代表這個品含有反式脂肪。  此外,他說,因為難以確定烹調過程所使用的油品為何,當外食時也應當儘量避免攝食油炸的食物。而喝咖啡時也別忘了看一下奶精、奶球的標示,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加牛奶。

《全世界的有錢人都在說「不」》(書摘)

2007年02月27日
公開
53

與大家分享,最近看了很有感觸的書摘, 希望大家可以檢視自己的生活,花該花的錢,過不同的生活. 莫見笑哦~ ***************************** 《全世界的有錢人都在說「不」》(書摘) 一樣年齡,兩種不同的命運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從哈佛大學輟學之後,開創了微軟, 有人問他:「會不會覺得沒有拿到學位很可惜?」他說:「不會呀,我知道我要的是什麼。」 全球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說:「第一個投資原則就是不要賠錢, 第二個原則就是不要忘記第一個原則。」 僅僅一個「不」字,正是躋身有錢人行列的關鍵密碼! 有些人貧,有些人富;有些人苦,有些人樂,命運的好壞差別,竟然在於一個關鍵字──「不」! 大學時代,基於好奇心,很想了解同個時辰出生的人,是否會有同樣的命運?於是,煞費苦心,終於找到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時辰出生的A小姐。不過,聊天之後,卻赫然發現,我們兩人的差異性頗大。 我讀社會系,她念歷史系,我的臉看來很福泰,套句同學的形容:「以鼻子為中心,可以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形。」而她,臉型削瘦,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兩人個性更是天壤之別,我總是樂觀開朗、笑臉迎人,她則鎮日眉頭深鎖,似乎永遠有心事。 畢業多年後,我們竟在台北街頭相遇。在互留連絡方式後的某天,她打電話向我尋求協助。原來,她是時下熱門的「卡奴」一族,想從我身上了解,是否有快速解決債務的方法。 這位可以和我互為「分身」的A小姐,其實工作挺穩定,月薪也有五、六萬元。但是卻喜歡買名牌包,每年出國旅遊至少3次。這還不打緊,糟糕的是,先生聽信明牌,用融資方式買股票,卻慘遭套牢,差點被斷頭。於是,她只好預借大筆現金,解決燃眉之急。只是萬萬沒想到,在利滾利的效應之下,債務愈堆愈高。 你瞧!這對禁不起誘惑的夫妻,一個對於無法負擔的高消費,提不起勇氣說「不」;另一個則是貪戀所謂的明牌,到最後,兩人差點一起鬧自殺。 這則故事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即便是命盤和八字都一樣的人,由於不同的價值觀和金錢觀,最後造就「富人V.S.窮人」的差別命運。 再談談我身邊的另一個真實例子。小陳和阿明是我多年的好友,兩人同樣38歲,都是好人,也都富有正義感,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是我認為值得深交一輩子的兩個人。 不同的是,小陳當年是吊車尾考上私立大學,阿明則是台大高材生。小陳自認不是念書的料,於是畢業後就自行創業。工作8年多,平時省吃儉用的結果,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千萬。爾後,他進而將錢投資到股票和期貨市場,因為多次抓到台股轉折點,所以短短5年間,身價已突破上億元,目前財富還不斷累積中。 相較之下,阿明發揮考場上,一路過關斬將的天生本領,學生時就考上高考,連研究所都來不及念完,就進入公家機關,過著朝九晚五的安穩生活。10多年下來,年薪也已突破80萬元,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高薪上班族。不過,平常都將薪水花盡的他,在面臨老爸罹患癌症,需要龐大醫療費時,卻一毛都付不出來,忙著四處調頭寸。 為什麼同樣年紀的兩個好人,命運為何如此大不同?我想,這或許是他們在年輕時,兩人自心中勾勒出的「金錢藍圖」大相迥異有關。小陳立志要當有錢人,學生時代就積極尋找各種賺錢機會,而且絕不過度消費,即使現在已是億萬富翁,現在仍住在破舊的老公寓,開的是10年的中古車,單從外貌來看,一點也嗅不出有錢人的味道。 反觀阿明,排在生命中的第一順位是「當個有品味的人」。因此,凡是能襯托品味的物品,如:一盞20,000元檯燈、一雙8,000元的鞋子,出錢從不手軟。他總是這樣自我安慰:「要活在當下,我的今天要比明天美麗!」也因此,信用卡帳單堆積如山,薪水全部花光光。 從物競天擇的角度來看,小陳與阿明的生存條件差不多,智商也不相上下,同樣都是斯文秀氣的帥哥,但是小陳就像頭獵豹,錢在哪裡,就立刻追到哪裡;阿明則像隻優雅的孔雀,寧可光彩奪目,卻不在乎周圍是否存在著危機。 站在命運的分水嶺上,你想向貧走,還是向富走?踏出關鍵第一步之前,請記得,對於不適當的消費、不適當的投資,和不適當的借貸遊戲等,通通都要先學會說「不」!唯有懂得說「不」,人生才有可能從黑白變彩色,晉升有錢人階級。 你會向貧走,還是向富走? 一個人的金錢藍圖,會深深影響一生的財富命運,你想知道自己會向貧走,或向富走嗎?請完成下列三題造句,就能得到初步的啟示: 1、很會賺錢的人…… 2、金錢的目的…… 3、假如我是台灣首富…… 愈渴望富有的人,通常造出來的句子的字義愈正面;相反地,對財富漠不關心的人,造出來的文句就會不痛不癢,甚至充滿負面能量。我曾把這三題造句,分別拿給兩個朋友寫。一個年薪兩百多萬的專業經理人寫,他的答案分別是,「很會賺錢的人必有一套成功的方法」「金錢的目的是為了支配生活,不被生活所支配」「假如我是台灣首富,我會想辦法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另一個負債幾百萬的朋友,寫出來的句子則是,「很會賺錢的人,請發揮愛心,借我錢讓我還債吧!」「金錢的目的就是能養家活口,不必四處借貸」「假如我是台灣首富,哈哈,怎麼可能,作夢!」 雖然這些造句,沒有量化指標可以預測財富命運,但卻能反映出個人內在心靈能量,以及對金錢的看法。如果你的造句偏於消極,沒關係,現在開始還不會嫌遲。不論你是處在什麼狀況、什麼年紀,我們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只要我們不再輕忽金錢藍圖的重要性,進而吸收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再建立一些好的理財習慣,就足夠讓我們脫離貧窮命運了。 理性和感性間的掙扎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面對舌燦蓮花的推銷員,明明一開始打定主意要拒絕,但隨著對方發揮纏功、黏功,加上不斷的讚美,頓時理性輸給感性,乖乖從口袋裡掏錢出來。 到底是推銷員太厲害,讓人難以抗拒,還是在短短的數十分鐘的接觸中,我們的大腦發生了變化,只得俯首稱臣?答案是:「兩個都是」。 從大腦構造來看,大腦可分成左右兩半,左腦負責分析類型的工作,像是數學、語言、書寫等,右腦則是視覺傳遞和抽象思考的中樞。簡單來說,左腦掌管理性,右腦統籌感性。其實,每個人的所有動作,都會同時運用到左右腦,只是強度有所差異而已。 當推銷員上門時,左腦會立即發出警訊:「這套古典音樂CD我根本不需要,我只喜歡聽爵士,況且,最近手頭有點緊,還是趕快把他打發掉,免得浪費時間。」 不過,推銷員顯然有備而來,早已做好沙盤推演,先是極盡能耐地奉承:「小姐,妳長得這麼漂亮,又這麼有氣質,如果能從聽爵士樂的時間,撥出一些來聽古典樂,加上妳原有的輕聲細語,我想,相信不出幾個月,從妳身上就能看見一股高貴的古典美。」接著又疲勞轟炸:「預算不夠沒關係,我們可以接受刷卡。想想看,一套幾千元的CD,居然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真是太划算了……」在推銷員的各種感性訴求下,右腦的感性正像爬山似地,慢慢攻上山頂,並將理性狠狠往山腳下拋棄。 此時此刻,大腦已陷入天人交戰,如果理性沒有進行最後的奮力一搏,不需幾秒鐘,感性大勝,推銷員就會完美達成任務,同時也把你的存款,變成他的存款…… 每一天,當我們在消費或投資理財時,理性和感性的戰爭,就這麼持續重複上演著。若能保有冷靜的頭腦,以理性思考,衡量自身條件,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也能向不適當的消費行為說「拜拜」。 投資理財時,感性勝於理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讓90%以上的散戶,很難從市場上賺到錢。記得幾年前,有個紡織業老闆私下和媒體聚餐時,就信誓旦旦地說:「今年公司業績大成長,股價一定會從20元,翻一倍到40元,你們不買會後悔。」難得這位平日話不多的CEO開了金口,於是記者們趨之若鶩,紛紛討論著要買幾張。 隔天,股價果然漲了半根,更讓跑線記者為之瘋狂,連一個剛入行幾個月的年輕女孩,都特地打電話問我:「燕俐姐,我好想買喔!妳買了幾張?」 我很直接地回答:「一張也沒有!」她不信,大叫著:「怎麼可能,妳不想賺錢喔?」我花了幾分鐘解釋:「重點就在這兒,我超想賺錢、也超愛錢,但問題是,我不相信老闆的一句話,就能讓股價大漲一倍;股價要漲,除了基本面之外,還有很多因素要配合,包括:籌碼面、技術面、當時的大盤表現,以及國內的投資信心等等。」只見她似懂非懂,道了聲謝後,就掛上電話。 半年後,她在記者會上碰到我,只見她一臉埋怨地說:「燕俐姐,早聽妳的話就好了,現在賠慘了!」她頓時失了眼眶繼續說:「因為當時大家都買了,我沒買很奇怪。雖然我知道買了會有風險,可是大家都很high,所以我就想:『反正就算賠錢,也有人作陪。』所以,我就跟一些親友集資,大膽敲進。」 雖然女孩的理性提醒她──「買了,不見得會賺一倍」(後來,這檔股票漲了兩成多之後,因台股全面下修,加上籌碼鬆動,反倒重挫近5成),但是感性又慫恿她──「不買,將會跟財富擦身而過」。就這樣,在現實的股市裡,她重重摔了一跤。 理論上,在做決策時,不管是在生活、工作,或投資理財上,都應以理性為依據。不過,人是情感動物,當感性像頭狂奔的野馬,加速往前衝時,理性的繩索再怎麼牢固,往往也栓不住感性。 理性與感性間的掙扎,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情況。要如何讓理性當老大,不被情緒左右,後面的文章,我將會陸續介紹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以供讀者做參考。 CEO開金口,「Y型人」請上緊發條 初入股市的人,大多心思都很單純,也相信「人性本善」的道理,往往企業負責人或CEO開了金口,樂觀看待景氣,就不疑有他,紛紛跳進去買。等股價慘不忍睹時,回過頭來看,才發現CEO的預言根本就是反向指標。 這中間的落差,究竟從何而來?大致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產業變化太快,連CEO也看不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晶圓代工教父張忠謀,曾於2000年公開表示:「半導體產業沒有一片烏雲。」結果沒多久,景氣反轉直下,烏雲籠罩,聽了張忠謀一席話去買台積電的人,慘套到不行。 第二種情況比較糟糕,是CEO刻意說謊,希望藉機炒作股價,甚至圖利自己或經營團隊。不過,這種CEO不多,但投資人不小心遇上,可能連身家財產都賠上。台股史上較有名的「黃牛CEO」有:大霸電子的莫皓然、博達的葉素菲,當他們謊言沒被揭穿時,說起熱絡的業績時,都是臉不紅、氣不喘。 面對這類很愛誇耀業績的CEO時,請「Y型人」上緊發條,絕對不能照單全收。要多多研究、比較後再做決定,畢竟,一失足成千古恨,少賺總比慘賠要來得幸福多多。 踏上有錢的第一步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認識非常多的有錢人。先不論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小孩」,我發現,凡是能白手起家,靠著創業、投資變成富豪者,身上都帶有著共同DNA──節儉過活,以儲蓄灌溉施肥,將金錢的幼苗,孕育成一棵財富大樹。 不信嗎?古今中外的例子俯拾皆是。我非常佩服的投資大師坦伯頓(John Marks Templeton;創辦坦伯頓共同基金集團,管理資金高達60億美元,被「富比士」雜誌推崇為「在一個充斥著庸才與浪得虛名的領域中,屈指可數的真正投資大師」),便是箇中典範。 坦伯頓堅信,不懂得存錢的人,會被視為軟弱、缺乏紀律,並難以贏得別人信任的人。於是,他在婚後,便設下目標:房租開銷不超過每月「可花費收益」的16%。所謂「可花費收益」指的是,扣除稅金和儲蓄投資之後剩餘的錢。於是,他選擇便宜的地下房間居住,還到拍賣會場標下二手家具,過著比一般人還節儉的生活。 存下來的錢,有什麼特殊用途嗎?他的答案非常明確:「節儉,是為了厚植實力,迎接最佳機會的來臨。」因為無論景氣多空,透過節儉,才能累積銀行存款,當大好的創業或投資時機降臨時,才有籌碼立刻大舉進場,不必看人臉色,讓錢幫你賺錢。 2005年捐出85%財產,約370億美元,給比爾蓋茲慈善基金會的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Warren Buffett),顯然和同門師兄弟坦伯頓有同樣癖好。他在奧哈馬住的房子已有50年,房子總值還不到個人資產總值的萬分之一。 回過頭來看看,前章節我那個超級低調的億萬富翁朋友小陳。他最愛穿的服飾品牌不是Prada,也不是Armani,而是繡著青蛙LOGO的「佐丹奴」。他常掛在嘴巴的名言是:「穿得越廉價,客戶上門談生意時,就越不會被殺價。因為單從外表來判斷,客戶會以為我賺得很少。」 小陳平日生活簡約,住的房子不到30坪,雖還不至於到「家徒四壁」,但連一點裝璜也稱不上,只能說乾淨簡單,桌子、椅子、床鋪,該有的通通有,只是檔次都很普通。打從創業開始,小陳就很努力儲蓄,每月至少存收入的二分之一以上,當公司獲利好時,甚至存到三分之二。另外,有空檔時,他也勤勞地吸取投資理財知識,與一些金融商品的操作技巧,等到賺到人生的第一個千萬之後,就順利地將賺錢戰場,從商場延伸到股市,並且成功獲利。 還有一個阿伯,在台北市的信義區擁有大筆土地。由於這些年來,地價節節上揚,這位「包租公」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至少有數億元之多。但是,他生活卻還是依然節儉,住的是40年的破舊公寓,平常以腳踏車代步,而且總穿著一件簡單的汗衫到處趴趴走,一口金牙閃閃發亮,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世代務農。每當經過阿伯位於北市基隆路上的住家,總忍不住抬頭多看幾眼,看到竹竿上飄揚著漬黃的汗衫、短褲和襪子,就會警惕自己──有錢人的腦袋真的跟別人不一樣!他們因為愛錢,所以珍惜一分一毫;因為愛錢,才不會誇耀財富;也因為愛錢,錢才願意跟他們長相廝守。 以上這些富豪,不時地在提醒我們:「節儉」,是踏上有錢人的第一步,而有計畫的儲蓄,更是讓金錢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既然儲蓄要有計畫,在此,我必須揭露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你現在幾歲,收入多少,如果想在短短的3、4年內,存到人生的第一個百萬,「強迫儲蓄」月薪的二分之一以上,才是唯一途徑。簡單來說,就是「總支出必須控制在總收入的一半以內」,而且,千萬別做靠「賭」股票和基金會大發的白日夢。 以我自己為例。學校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月薪42,000元,扣掉房租、生活費、孝親費等,每月至少我還存20,000元以上。之後加上稿費、年終獎金和投資利得,大概3年,我就真的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為了讓這桶金永保厚實,我嚴格規定自己,若有大筆的額外開銷,像是:好友結婚禮金、出國旅遊等,一定得在未來三個月內想辦法多賺回來,以平衡收支。我的開源方法不少,最直接的就是多寫外稿,用自己最擅長的能力火速搶錢。 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自律,可以把錢乖乖交給銀行,而不「中途攔截」。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和同事,都樂於當「閃靈刷手」,看到喜歡的就刷刷刷、買買買,就算偶爾閃過儲蓄的念頭,但很快地,就被購物的衝動給取代。 這些對無謂的消費不懂得說「不」的人,該如何強迫儲蓄?有幾種具體可行的方法: 長輩保管: 如果你有非常可靠、不會亂A你錢的長輩,那麼,就請他代為保管監督,不失為妥善的方法。正在就讀大三的小芬,為了成為「有錢一族」,將每個月打工的薪水,扣到自己所需的零用錢,將15,000元託媽媽代為儲蓄。一年下來,她居然存了18萬元,和其他大學同學相較下,竟是少數的「好野人」。 雖然把錢交給長輩保管沒有利息,甚至扣掉通貨膨脹,還有小小的虧損,但總比亂花,並將雜物堆滿家裡來得好。 銀行定存: 將錢放銀行定存,以目前只有2%的利率來看,扣除未來的通貨膨脹,一點甜頭也沒有。不過,定存仍讓一般民眾感到心安,畢竟有保全人員看守。而且與銀行維持良好的來往關係,以後若有創業或購屋的貸款需求,銀行也較樂於在第一時間核准。別以為這是過氣的方法,許多不擅理財的名模,像林志玲,出道後就一直把錢存在銀行定存,並且開心地看著戶頭內金額直線攀升。 儲蓄型保單: 兼具儲蓄和保險功能的「儲蓄型保單」,相當適合「完全沒有儲蓄自制力」的人。目前市面上相關商品種類繁多,保障和保額都不太一樣,讀者可以多加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儲蓄型保單所繳金額的領回方式有一定的規定,不是保戶突然想領就可以隨時提領,而且,如果中途解約停止繳款,不僅保險的保障部分會受損,就連領回總額也會受到影響。 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投資 這種最低門檻每月只要3,000元的定期定額投資,由於是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非常適合「手中有閒錢就想亂花」的人。不過,畢竟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基金買了之後也不能放著不管,還是得依全球景氣、產業發展趨勢等面向,隨時檢視基金表現,並做適度的買賣調整,才不至於儲蓄不成反虧損。 談了這麼多,總歸一句話──「儲蓄是最值得推廣的全民運動」。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存錢方式,並把錢老老實實存下來,有了「第一桶金」後,人生才可能「堆金如山」,讓未來夢想一一發光實現。 小錢變大錢投資術 每當碰到「月光族」的朋友,我都會很雞婆地想要改變他們的人生,其中的建議之一就是「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投資」。 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在長達31年的股市中,如果沒有參與股市表現最好的90天,將錯過85%的市場漲幅。這意味著,只要錯過股市大漲的「黃金週期」,就算買在相對低點,報酬率也有限。 一般人不是專家,很難準確掌握股市漲跌脈動,因此,如果能透過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每個月在固定時間,以固定金額,自動從帳戶中扣款投資指定的基金,歷經股市多空循環,將能有效地降低平均投資成本,甚至再搭配停利機制(設定獲利目標出場),將更有機會賺取長期穩定的收益。 不過,對於投資經驗豐富,或對產業發展較有概念的人,我會建議他們嘗試「定期不定額」的投資方式,也就是每月仍固定扣款,但扣款金額不一。如此就能在股市下跌時,買進更多基金單位,攤提成本,但在股市上漲時縮小投資,避免成本增高。這一方面,就有點類似股市的「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投資原理。 目前市面上的基金種類繁多,如果想知道基金淨值、排名,以及各種優惠活動,都可以上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網站www.sitca.org.tw和基智網www.funddj.com/y/yFund.htm查詢。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全世界的有錢人都在說「不」》)

1歲寶寶身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7年01月16日
公開
40

1歲寶寶身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可愛又難取悅的年齡~ 滿一歲大的孩子相當令人喜愛的,尤其是看著他們努力學習走路的模樣,真是打從心底的為他們鼓勵,而孩子也喜歡和成人親近,顯得乖巧而聽話。身體發展上,變的十分靈活而好動,能夠自行走路之後,更是喜歡自由的到處走動、探索,生活的範圍大為增廣,在語言發展上正式的進入學語期,大約在一歲半時都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彙,開始懂得回應、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到了一歲半左右,孩子會趨於自我中心,表現出喜歡堅持己見、和父母唱反調的限向,因此,在照顧過程中,父母格外的費心與費力,需要運用更多的耐心與巧思去照顧這年齡層的孩子。 肢體動作的重要發展里程碑: 活動力旺盛,老是動個不停,特別喜歡爬上又爬下。 不需要扶,自己就能行走,在一歲半時就能走的很穩了,在近二歲時,也會出現小跑步的行為。 扶著把手或由大人牽著,就會上下樓梯。 喜歡玩簡單的體能設施,如:滑梯、球池。 喜歡進行手部操作的玩具,特別喜歡推拉、傾倒、敲擊等類的玩具操作。 1足歲孩子就具有握筆塗鴉的能力,也開始學習拿湯匙進食。 心智發展的重要發展里程碑: 探索慾望極高、好奇心強,喜歡不斷地地嘗試及試驗。 喜歡反覆性的學習形式,例如:用同一種方式玩玩具、唱同一首兒歌、喜歡聽同一個故事。 能聽得懂簡單的指令 注意力很短暫、興趣容易被轉移 對事情的先後次序、因果關係已經有初步的概念 會指著或是拍著圖畫書或圖片的內容,在一歲半時更會選擇性的看圖片的某些部分。 語言發展的重要發展里程碑: 寶寶開始牙牙學語,正式進入學語階段。 1-1.5歲間會出現第一個有意義的語彙。 會配合手勢、表情、聲調的起伏--即開始模仿大人說話的許多特質。 聽懂的字彙持續增加,其中包括許多物品名稱與簡單指令(如,坐下來,走出去…) 到了一歲半,就能重複他聽到的,出現第一個語彙,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抱、媽媽、車車…) 人際互動的重要發展里程碑: 懂得表現親密,向兄弟姊妹、親人、寵物、玩具表示關愛 展現幽默、會逗大人笑 喜歡社交,注意傾聽大人談話並模倣 用一些舉動引起大人注意,如:抓你、做不應該做的事 任何事都想插一腳,希望凡是都以他為中心 喜歡牽著大人的手,這樣比較有安全感 資料來源:http://littlesun.hsin-yi.org.tw/DevelopExam/DevelopArticle.aspx?ArticleID=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