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轉貼~觸覺、本體覺、前庭覺 Check!寶寶感覺統合是否有異常?

2009年12月16日
公開
46

觸覺、本體覺、前庭覺 Check!寶寶感覺統合是否有異常? 更新日期:2009-07-22 記者:採訪撰文�林明佳 諮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 現在的小孩真是幸福!在感覺統合觀念未臻成熟以前,運動與協調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為此吃盡苦頭,只能自嘲笨手笨腳;而好動、愛挑戰危險的孩子,常常被師長貼上調皮搗蛋的標籤,甚至因不被了解而淪為自暴自棄。若家長能瞭解感覺統合的概念,進而去觀察、接受孩子的感覺需求,加以順勢引導與幫助,將可為孩子未來的感覺統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案例分享: 萱萱(化名)是一個唸大班幼稚園的小女生,個性文靜,但對一些事物卻有莫名的堅持,像是穿新衣服時,一定要媽咪把標籤剪掉,而且只要是高領的衣服或是毛衣一律不穿;還有,每次帶去剪頭髮時,總是哭得死去活來,而且萱萱還有非常懼高、坐車容易暈車的毛病…,媽咪為這些事感到頭痛,並懷疑萱萱是否有感覺統合不良的問題,因此帶萱萱去兒童心智科評估。 經評估後,發現原來萱萱有觸覺過度敏感的問題,經復健治療師施以觸覺刷刷四肢和背部,並設計具有高度的遊戲,如攀爬、從高處往下跳等課程,經過半年的治療,萱萱現在對於觸覺以及人的碰觸不再表現得那麼神經質了。 Part1•理論篇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指出,感覺統合是一個腦與行為的理論,藉著環境中的刺激與外在需求,引發大腦整合感覺刺激與感覺輸入,然後做出反應,再根據反應的結果及各種回饋來修正下一次的反應與表現;舉個簡單的例子,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泣,耳朵聽到媽媽趕來的腳步聲,看到媽媽拿著奶瓶過來,很快地,寶寶就會從這樣的經驗得知,哭泣可吸引媽媽注意,並得到他所期待的回饋。 感統為神經發展過程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一詞最早是由美國Jane Ayres於西元1980年代提出,感覺統合即為一神經發展的過程,藉由整合自身與環境中的感覺刺激,並將環境中的感覺刺激做出選擇性吸收,加以整理、組織,提供正確的訊息。 3大感統基礎系統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能力主要有3大基礎系統,即觸覺、前庭覺與本體覺,其他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皆需仰賴他們,並與之互相影響,以下針對這3大感覺系統,簡述其分佈位置與作用。 1•觸覺─分辨外界刺激 觸覺即是人體探測外界危險的接觸器,觸覺分布在從頭到腳的皮膚底下,各種密密麻麻的感覺接受器,觸覺能力能幫助我們感受週遭環境,包括物體材質、形狀、體積大小、溫度等外界訊息。    觸覺系統運作正常,才能提供身體正確訊息,幫助分辨接觸到的物品,以及感受外來的刺激(如:有人從背後輕拍身體),觸覺可幫助我們分辨哪些東西對我們身體是無害的、可接受的,而哪些是具有威脅性、應該逃開的。 Check List 觸覺不良特徵 觸覺不良可表現在3方面,包括: 1.觸覺過度敏感 包括:不愛洗臉或洗頭、不愛洗澡、不愛穿襪、不愛刷牙、不願赤腳走草地、不喜歡剪指甲、拒絕梳髮或理髮、對衣服材質挑剔、只偏愛長袖或短袖衣物、挑食、拒絕親吻、拒絕陌生人碰觸、避免接觸特殊紋路或材質、討厭看不見的觸碰、情緒起伏大、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排斥輕微觸碰、錯誤解讀感覺輸入、不喜歡會弄髒的遊戲、疼痛反應過度、踮腳尖走。(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觸覺反應能力不足 包括:對觸碰反應遲鈍、對疼痛沒有反應、對髒沒有反應、感受不到別人痛苦、常常丟三落四。(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3.觸覺區辨能力不良 包括:用雙手操作的能力很弱、會盡量避免觸覺經驗、對辨識物品的外在屬性有困難、怕黑、抓握與使用工具有困難、衣服穿得亂七八糟或鞋帶總是沒綁好或皮帶扭曲、日常動作怪異。(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前庭覺─維持身體平衡 前庭覺位在內耳,前庭覺提供身體「重力」與「空間」的感覺訊息,以便讓身體不管是不是在移動中,都能保持在平衡狀態。經由前庭系統,才能清楚知道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動作,還有自己與地心引力之間的相對關係。    當我們處於移動的狀態時,前庭覺會不斷的將相關移動的訊息傳回腦部,提供腦部足夠訊息,以便調整身體,使身體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Check List 前庭覺不良特徵 前庭覺不良可表現在3方面,包括: 1.前庭神經過度敏感 包括:怕高、討厭雙腳懸空、不愛玩遊樂場的大型設施(如鞦韆、攀爬架等)、動作慢不愛冒險、不喜歡爬樓梯、不愛體能性活動、排斥感官刺激、不愛頭被倒過來、容易暈眩(如:易暈車)、看起來很任性或控制欲強或娘娘腔、總是要大人牽著他、無法忍受動作上的改變因而逃避。(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前庭神經反應能力不足 包括:容易把數字或文字寫反、對於速度感和旋轉有很大的需求、熱愛冒險、常常愛從高處往下跳、平衡感差常跌倒、常不停地動來動去、很喜歡被翻轉或倒栽蔥的姿勢、常不小心撞翻物品或撞到家具。(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3.前庭神經區辨能力不良 包括:容易失去平衡、動作不協調顯得笨拙、肌肉張力低、有方向辨識的困難老是跑錯方向、在有相對運動時,搞不清楚是自己在動還是別人在動、老是為雞毛蒜皮小事而緊張。(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3•本體覺─指揮身體動作 本體覺位在人體全身上下的「關節」、「韌帶」與「肌肉」的感覺接受器,用來輸入各種感官訊息,好讓我們清楚知道身體各部位的位置,正確掌握身體正在做些什麼動作。    本體覺發展不良的孩子,做起事來總顯得笨手笨腳,走路也常摔倒或是撞到東西、人,也因此常導致自信心不足。 Check List 本體覺不良特徵 本體覺不良可表現在2方面,包括: 1.身體概念不良 例如:做事效率不好、肌肉張力差、活像個意外專家老是受傷、老是為了一點小碰撞抱怨連連。(若有2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2.動作計畫能力不良 例如:常摔跤、要想像以及組織還有操作出一連串身體動作的活動有困難(如學騎腳踏車比一般人吃力)、自助能力差、粗動作操作能力差、精細動作控制不佳、吃東西會搞得到處都是、手眼協調能力弱。(若有3項以上就要注意囉!) 資訊站 1∼3歲階段嬰幼兒感統發展簡略表  父母如果想要知道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除了可參考寶寶手冊的發展里程碑之外,蔡沛潔職能治療師在此也針對各階段寶寶,提出簡易版的評估項目,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0∼3個月】 * 媽咪的擁抱和說話可滿足寶寶情緒,平時多給他擁抱。 * 輕柔搖晃能讓寶寶感到舒適。 * 約滿月後的寶寶就能自己調整姿勢,一開始看起來可能是無意義的,但寶寶經過學習與組織其動作後,會開始學習動作。 * 此階段寶寶對人臉很感興趣,會注視人臉。 【4∼6個月】 * 開始有意義的玩法。 * 開始學會趴著,趴得比較好。 * 喜歡被搖動。 【7∼8個月】 * 開始會坐起。 * 了解物體恆常概念。 * 開始用手拿東西玩的能力更好。 * 開始ㄚㄚ學語。 【9∼12個月】 * 對容器開始有概念(例如:會將水倒入容器裡玩,能感覺容器深度與本體) * 能協調身體兩側。 * 會爬、開始學站。 * 開始有自我形象概念。 【1∼2歲】 * 活動能力不錯。 * 具行走、跑跳能力。 * 能塗鴉畫畫。 【2∼3歲】 * 開始學習使用工具與器具(如:湯匙、剪刀等) * 動作發展更具技巧性。 Part2•診斷篇 臺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表示,許多孩子常被成人貼上不乖、不聽話的「壞孩子」標籤,其實忽略孩子可能是因為感覺統合不良,導致大腦無法正確詮釋外界的訊息,進而無法對這些刺激做出適切的反應,而不是小孩本身頑皮或不受教。 Check!2大類•感覺統合障礙 若寶寶有感覺統合障礙,會有那些特徵或表現呢?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障礙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1)感覺調控問題(Dyspraxia);(2)動作計畫問題(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s),其主要表現分述如下,如果孩子符合其中幾項,家長也不用過於緊張;但倘若孩子符合很多項的話,家長就必須特別注意,並且考慮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協助囉! Type1•感覺調控異常 1. 感覺的防禦(例如:很討厭剪頭髮、討厭梳頭髮、討厭刷牙、對衣服標籤很敏感等)。 2. 重力不安感(例如:特別怕高、不愛被舉起、特別容易暈車、跨小水溝也會害怕等)。 3. 一般人覺得可接受的感覺,他會覺得很痛苦或害怕(例如:害怕搭電扶梯)。 4. 對感覺不敏銳、過度沒反應(例如:喜歡做從高處跳下來的危險動作。) Type2•動作計畫異常 1. 肌肉張力低(例如:身體老是呈現一副懶洋洋的狀態)、身體姿勢控制不良(例如:老是彎腰駝背),因前庭、本體覺較差,近端關節穩定度低(例如:手高舉過肩膀,就會覺得很酸)、平衡感差(例如:常摔倒)。 2. 觸覺敏銳度不夠(例如:在眼睛閉起的狀態,無法藉由觸摸猜到其形狀或質感)。 3. 雙側協調能力差(例如:爬行和攀爬較差)。 4. 預期性動作較差(例如:球飛過來不會接)。 5. 回饋的動作技巧較差。 6. 不喜歡被人碰觸或撫摸(例如:拒絕理髮、洗頭或洗澡,或是大熱天也要穿長袖衣服)。 7. 玩耍意外碰傷或流血時,自己未察覺。 8. 過分喜歡觸摸各類東西。 9. 特別喜歡玩旋轉、搖動或攀爬的遊戲,不會感到頭暈。 10. 平衡感差,腿無力、易跌倒、碰傷。 11. 玩跳繩、踢球或丟球、接球等遊戲時有困難。 12. 慣用手的習慣建立慢;手無力、握筆不正確、寫字慢、寫字歪斜。 13. 把數字或文字寫�念成上下、左右顛倒(如:將9誤以為6、將79誤以為97、將口合誤以為合口)。 14. 念書或抄寫時,時常漏字或跳行。 15. 眼睛不靈活,方位判斷距離差。 16. 學穿衣服、扣釦子、繫鞋帶、拿筷子、寫字等比同儕慢。 17. 分辨不出相似圖形或物品(例如:拼圖玩不好、繪圖構圖差)。 18. 特別好動、衝動。 19. 特別不愛動。 20. 注意力易分散。 21. 個性孤僻、不合群;在群體中難交到朋友。 22. 自覺很笨,缺乏信心,易因挫折而放棄,拒絕學習新事物。 23. 愛發脾氣、易激動。 24. 環境適應力差、察言觀色能力差。 Check!2大類•感覺統合障礙 若寶寶有感覺統合障礙,會有那些特徵或表現呢?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障礙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1)感覺調控問題(Dyspraxia);(2)動作計畫問題(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s),其主要表現分述如下,如果孩子符合其中幾項,家長也不用過於緊張;但倘若孩子符合很多項的話,家長就必須特別注意,並且考慮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協助囉! Type1•感覺調控異常 1. 感覺的防禦(例如:很討厭剪頭髮、討厭梳頭髮、討厭刷牙、對衣服標籤很敏感等)。 2. 重力不安感(例如:特別怕高、不愛被舉起、特別容易暈車、跨小水溝也會害怕等)。 3. 一般人覺得可接受的感覺,他會覺得很痛苦或害怕(例如:害怕搭電扶梯)。 4. 對感覺不敏銳、過度沒反應(例如:喜歡做從高處跳下來的危險動作。) Type2•動作計畫異常 1. 肌肉張力低(例如:身體老是呈現一副懶洋洋的狀態)、身體姿勢控制不良(例如:老是彎腰駝背),因前庭、本體覺較差,近端關節穩定度低(例如:手高舉過肩膀,就會覺得很酸)、平衡感差(例如:常摔倒)。 2. 觸覺敏銳度不夠(例如:在眼睛閉起的狀態,無法藉由觸摸猜到其形狀或質感)。 3. 雙側協調能力差(例如:爬行和攀爬較差)。 4. 預期性動作較差(例如:球飛過來不會接)。 5. 回饋的動作技巧較差。 6. 不喜歡被人碰觸或撫摸(例如:拒絕理髮、洗頭或洗澡,或是大熱天也要穿長袖衣服)。 7. 玩耍意外碰傷或流血時,自己未察覺。 8. 過分喜歡觸摸各類東西。 9. 特別喜歡玩旋轉、搖動或攀爬的遊戲,不會感到頭暈。 10. 平衡感差,腿無力、易跌倒、碰傷。 11. 玩跳繩、踢球或丟球、接球等遊戲時有困難。 12. 慣用手的習慣建立慢;手無力、握筆不正確、寫字慢、寫字歪斜。 13. 把數字或文字寫�念成上下、左右顛倒(如:將9誤以為6、將79誤以為97、將口合誤以為合口)。 14. 念書或抄寫時,時常漏字或跳行。 15. 眼睛不靈活,方位判斷距離差。 16. 學穿衣服、扣釦子、繫鞋帶、拿筷子、寫字等比同儕慢。 17. 分辨不出相似圖形或物品(例如:拼圖玩不好、繪圖構圖差)。 18. 特別好動、衝動。 19. 特別不愛動。 20. 注意力易分散。 21. 個性孤僻、不合群;在群體中難交到朋友。 22. 自覺很笨,缺乏信心,易因挫折而放棄,拒絕學習新事物。 23. 愛發脾氣、易激動。 24. 環境適應力差、察言觀色能力差。 感覺統合失調究竟是否為一種疾病?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是否通常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對此,廖笙光職能治療師表示,感覺統合失調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就像有人先天運動神經較好、有人較差一樣。    有些發展遲緩兒會有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但有感覺統合失調症狀的孩子並不一定就等同遲緩兒。遲緩兒指其發展動作落後一般孩童半年以上,且一旦經檢查後確定為遲緩兒,就必須接受多科治療(如:自閉症同時需要看兒童心智科,也由於其對外界訊息反應較抑制,肢體較無反應或遲鈍,因此也需去復健科做感統治療,感統治療可說是遲緩兒治療的其中一環);而感統不良指的是協調能力較差、具動作協調障礙,單只有感統障礙的孩子,除非其症狀真的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例如:發生學習障礙或是行為上的問題),否則不一定非得接受感統治療不可,       簡言之,遲緩兒和感統不良兩者不能畫上等號,以跳躍的例子來譬喻,前者為2歲都還不能跳,後者是能跳躍,但是跳不好。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表示,嬰幼兒在3歲以前,還在發展基礎的身體動作能力(即翻身、爬行、行走、跑步、跳躍、踩踏等運動能力),因此這階段之前尚無法斷定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一般臨床上要評估,必須等到3歲以後,此時感覺動作協調能力才算逐漸發展成熟,反應也越來越複雜,感覺統合能力約在7、8 歲時才會趨向穩定、成熟。 寶寶需要接受感統治療嗎? 蔡沛潔職能治療師指出,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同年齡孩子相比,動作明顯較為笨拙,或是感覺動作發展能力比較差,這時可帶孩子到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描述覺得孩子動作發展不好的地方,並讓醫師先行評估檢查,確定他是否真有感覺統合上的障礙,若有,再由醫師轉介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改善其精細動作、粗動作、肌耐力或體適能上的發展。    廖笙光職能治療師補充,家長可參考寶寶手冊中各階段的發展里程碑,作為檢核項目,若孩子有沒做到的地方就特別紀錄下來,平時用心觀察孩子感覺的需求量,若遇有特殊事件,可以將人、事、時、地、物,以及家長擔心的事項通通紀錄下來(例如:家長覺得孩子有專注力不足的情形,是何時發現的、在什麼情況下、孩子專注力不足的情況…等描述),以便之後帶孩子求診時,可將孩子狀況完整清楚地告知醫師,以供醫師作為判斷和參考的依據。 如前所述,感覺統合能力約在7、8歲時就會趨向穩定、成熟,因此在3∼7歲這階段,為治療、提升感覺統合能力的黃金時期,面對市面上各種打著感覺統合治療的機構,家長究竟可以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感統機構呢?蔡沛潔職能治療師提醒,在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感統機構時,首要就是治療師必須有通過國家考試認證的治療師執照,以及該機構有立案為治療所(而非補習班),才算是合格的感統機構。 資料來源: 嬰兒&母親

文章分享~媽媽請等等我~~陳安儀

2009年12月09日
公開
49

出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每一次,在育兒網站上流連時,總會看到很多新手媽媽急切的詢問:「寶寶多大可以開始訓練小便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餵副食品呢?」等到孩子大一點,媽媽又會開始著急:「我教她注音符號,她都不好好學!「怎麼辦,三歲了,還不會數數!我是不是應該要送她去幼稚園?」 通常,我都會安慰這些媽媽們:「別急!別急!再給寶寶一點時間,妳會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在當母乳義工這些年來,不論是幫助新手媽媽們順利哺乳,或是傾聽她們育兒的焦慮,甚至是我自己陪著兩個寶貝一路走來,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育兒經驗就是:「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有多重要?耐心等待,可以讓所有的事情,愉快而美妙。 生產、哺乳,耐心等待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如果願意耐心等待,當寶寶終於瓜熟蒂落,身體自然會發出陣痛通知媽媽,然後經過產道、再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之外,自然生產不但是對於母子最好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利於產後哺乳,以及母體的恢復。既不用忍受開刀時種種醫療介入,也不必等候傷口復原,更不用擔心腸道沾黏等副作用。 而寶寶降臨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在最初三天勤於餵哺微量的初乳,不要急於用奶瓶哺餵配方奶,那麼,寶寶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學會吸吮母親的乳房,避免於用奶瓶餵哺所造成的乳頭混淆,並且充分刺激母親的身體泌乳。三天之後,寶寶就可以順利吃到大量香甜營養的母奶,而不會有母乳不足的問題。 回家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體諒寶寶的胃很小,一次吃的不多,在寶寶需要頻繁哺乳的時候就密集的哺乳,不要急於一次就要寶寶喝下很多的奶水,那麼,寶寶就會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拉長哺乳的間隔,而媽媽也就可以持續的繼續餵哺母乳,而不會讓配方奶佔據寶寶的胃,也喪失掉了寶寶繼續喝母奶的機會。 至於餵副食品的時機,其實也可以等待寶寶發展的訊息出現。通常,這些訊息包括:已經會坐了、吞嚥動作成熟、頭部可以轉動180度、會自己把東西放進嘴巴裡、不想進食的時候會自己把頭轉開,以及對於食物表現出想吃的慾望。這些訊息大多出現在滿六個左右,因此現在小兒科醫學會、國際(台灣)母乳協會大多建議「滿六個再添加副食品」。事實上,過早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腸胃道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媽媽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尿布拜拜 很多媽媽都很心急,寶寶還不會走路,就急著要給他去廁所「噓噓」。結果,弄得媽媽累、寶寶倦,一看到馬桶就大哭,噓了半天也尿不出來,搞得天怒人怨。 事實上,國內外的專家研究結果都同樣顯示,無論妳從多早開始訓練大小便,寶寶大約都要到四歲左右才能夠完全控制大小便,因為我們人類的膀胱括約肌要到四歲左右才會完全的成熟。 我的兩個孩子都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大小便訓練」。我很早就買了一個小馬桶,放在浴室裡,我女兒沒事就會上去坐坐,學我們大人的模樣。但我從來不去管她。大約從兩歲半那年的夏天開始,她開始會自己把尿布扯掉,對我說:「屁股痛痛。」我也就依她要求不再包尿布,轉而教導她怎麼樣去廁所。 我家的小馬桶有個小樓梯可以搭在大人的馬桶上,於是,我女兒從那年夏天起,每當想要尿尿的時候,就會咚咚咚的自己爬上小梯子去尿尿。當然,中間偶有失誤。比如說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或是誤把衛浴商店當成廁所,尿在店家的地板上!不過這類事情不多,前後不超過五次。過了半個月,她連夜間的尿布也不用包了,只要睡前去尿個尿,就可以一覺安心到天亮。 老二是男生,按照專家的說法,控制尿尿的年齡會比女生晚。果然,過程就沒有姊姊順利。老二也是從兩歲半開始,自己會把尿布脫掉,他的語言能力比姊姊好,會說:「穿尿布不舒服,我不要穿。」可是,他卻不像姊姊,會自己去尿尿,每次都是憋尿憋到最後一刻,然後跳著腳說:「我要尿尿!我要尿尿!」然後就來不及,尿在褲子上。當然,夜間也經常尿床。 我被他三天兩頭尿床弄得很頭疼,只好試著半夜偷偷給他包尿布。但他只要一發現,就會很生氣的拆掉。後來我發現,他只要睡超過八個小時,就很容易尿床,於是我就在我起床的時候,把他搖起來尿一次尿。白天就是注意他的動作,每當看到他伸手抓褲襠的時候,就提醒他去尿尿。這樣做之後,果然尿褲褲的機會減少很多,只不過我家老二生性固執,不肯坐小馬桶,每次尿尿都要把下半身脫個精光,然後奮力的爬到大人的馬桶上,很艱難的坐著,看起來一副看起來快要掉進去的樣子,令人捏把冷汗。 目前,老二已經滿三足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不會再尿褲子了。而女兒在四足歲以後,就如同成人,可以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時忍耐個十幾分鐘沒有問題。所以,依我的經驗,兩歲半至三歲之間,大概是孩子自己要求脫掉尿布的時機,無論之前再怎麼訓練,僅是增加大人勞累罷了!所以,不如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告訴妳不要包尿布的那一天到來吧! 耐心等待,開竅的那一天到來 我女兒是一個大肌肉發展的很好的孩子,運動神經很發達,跑得快、跳得高。不過,她的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畫畫、說話、點數,都慢人家一步。 我清楚記得,她第一次完整的把兩個字「ㄋㄟㄋㄟ」,正確無誤的說出口,表達她要喝奶的意思,大約是一歲四個月。而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媽媽回來了!」則整整相隔了一年。我一直很擔心,為什麼比起同齡的小孩,她說話的能力差這麼多?可是仔細觀察她其他的表達能力,卻又完全符合兒童手冊中的正常發展。 跟許多媽媽一樣,我當時也訂了一份兒童讀物。剛開始,女兒非常喜歡裡面唱唱跳跳的內容,我也很滿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裡面開始多了數數、123、ABC....我發現,這一套教材越來越令我感到挫折!跟著孩子數數,貼上正確數字的貼紙,我按圖索驥的教導女兒用手指點數,她卻怎麼樣也數不出正確數字!畫畫的部分也是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具象的恐龍了,但我女兒還在輕勾楊柳絲,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的階段!明明同樣是四歲,為什麼差這麼多? 在經過幾次與孩子的衝突之後,我決定停掉這一份不適合我女兒的刊物!我轉而帶孩子溜冰、騎車,讓她自由的發展她擅長的項目。我不再介意她數數老是數不清楚、貼紙貼不準確,或是無法完成幼兒刊物上的練習。 現在,事隔兩年,再回過頭來看,一切豁然開朗:六歲的她,數數、點數早就不成問題,畫圖也畫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ABC、ㄅㄆㄇ也一教就會!就連當時語言發展比她好許多的小朋友,也不見的比她會講更多的故書、會唱更多的歌。 我頓時明白: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時的差距,不是人生的差距;成長期的腳步,人人快慢不同!別被「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給洗腦了!起點輸,不見得全程皆輸;起點贏,也不見得終點會贏。何必與人相較,自尋煩惱?耐心等待,全心陪伴,是媽媽最重要的功課。 耐心等待,上幼稚園不必急 老實說,我向來對「幼稚園」沒什麼太大的好感。 一群因為媽媽忙碌而沒辦法親自照顧的小孩,擠在一層公寓一樓狹小的空間裡,由幾個辛苦勞碌但並不怎麼有熱誠的老師們照顧著,小小年紀就要按照行程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睡午覺,公式化的唸著ABC、ㄅㄆㄇ、123….___這就是我對幼稚園的刻板印象。 我小的時候,媽媽尚在上班,我一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又因為是年底出生的,整整唸了六年的托兒所、幼稚園。那實在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我曾經發誓,我絕對不讓我的女兒重蹈覆轍。沒想到,女兒在近三歲時,因為我懷了老二又忙於工作,婆婆同時間幫小姑照顧兒子,我只好帶著女兒去讀托兒所。 剛開始,女兒很愛去上學。但是,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本來一年也很少感冒一次的女兒,上學後三天兩頭感冒。還好,仗著吃母奶的底子好,還比某些藥罐子同學好些。不料,幾個月後,新鮮感減退,她又發現媽媽在家坐月子、沒去上班,竟不肯去上學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要含著眼淚問我:「媽媽,明天要上學嗎?」 在參與了幾次學校的活動後,我決定決定縱容女兒「逃學」。而我,則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小孩。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帶十幾個小孩,一切都以照顧方便為原則:校外教學去兒童樂園,每個人只能玩一趟溜滑梯;玩沙只能玩十分鐘;在教室裡即使是運動也不能太瘋;跑操場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脫隊去玩盪鞦韆。團體生活,要一起去上廁所,就算不想尿尿也得去;吃飯、午睡,都沒有特例。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配合。 然而,時光荏苒,在家混了兩年,女兒滿五足歲了!我們去公園時,她開始很注意那些穿著制服的小朋友。每次經過幼稚園,她都對於那個布置的花花綠綠的房子裡的老師跟課程十分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天,帶她去參觀一間我選定的公立幼稚園。從那天開始,她就念念不忘要去上學。 去年九月,女兒正式入園唸大班。這半年下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公立幼稚園要規定五足歲入學,這是有道理的!五足歲,孩子的抵抗力好很多,很多疾病的傳染都是五歲以下比較容易罹患。五足歲的孩子,自己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五足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很清楚的告知媽媽,白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五足歲的孩子,對於朋友以及社交,已經有了明顯的需求;五足歲的孩子,對於與媽媽暫時分離、下課再見,有清楚的概念,不會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女兒每天早上笑著去學校,中午笑著回家,上學,從一件痛苦的事,變成她每天最期待的事! 這奇妙的轉變究竟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時間!時間讓孩子成長,也讓一切改變。耐心等待時間的過程,就是做媽媽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要留心傾聽孩子「媽媽,請等等我!」的訊息,是一份神奇的藝術。 請所有的媽媽們,耐心的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