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推薦好書--包姆和凱羅系列

2010年01月25日
公開
14

最近的睡前故事小王子都點名要聽包姆和凱羅的故事 是百聽不厭柳~畫風很可愛內容也很有趣 而且四本故事書的內容其實都是有連貫性的唷 很棒的故事書超推薦~重點是價格也很實惠啦^^160塊大洋 島田由佳圖畫書(4冊):包姆和凱羅系列 島田由佳圖畫書共4冊,包含: 1.包姆與凱羅的星期天 2.包姆與凱羅購物記 3.包姆與凱羅的天空之旅 4.包姆與凱羅的冬日早晨 可愛的凱羅與小班是好朋友,愛撒嬌又愛搗蛋,包姆與凱羅、小班會發生怎樣的趣事…? 包姆與凱羅系列繪本線條簡單,然處處可見作者的細膩用心,每頁插畫皆讓人翻了再翻,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 1.包姆和凱羅的星期天: 下雨的星期天不能外出只好待在家。包姆打算將屋子打掃整理乾淨,再來好好讀本書。才打掃到一半,凱羅便全身髒兮兮地從外面回來,將地板弄髒。幫凱羅洗好澡,在凱羅一點忙也沒幫上的情況下再次打掃好房屋,然後一起做了小點心,再到閣樓上拿本書。但是卻發現,飛蛾、老鼠和蟲蟲佔據了整個閣樓。包姆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悠閒看書呢? 2.包姆和凱羅購物記: 愛睡懶覺的凱羅起了個大早,原來今天是一月一次的上街購物日。包姆、凱羅、小班大夥兒一起坐車前往市場。市場?有各式各樣的攤位,好不熱鬧呀!一開始,先幫凱羅買了做外套的布料,然後又買了蔬菜水果,之後他們又發現了哪些有趣的店呢? 3.包姆和凱羅的天空之旅: 正在吃早餐時,包姆和凱羅收到爺爺寄來堆得像小山一樣的包裹,還附帶了一張慶祝爺爺生日的生日邀請函。乘著從包裹拆出組合好的小飛機,包姆和凱羅出發了! 沿途上首先看得到的是,不戴上護目鏡就會眼淚流個不停的洋蔥山脈。接著,他們又通過一座蟲蟲鑽動的蘋果山,還有南瓜火山、大海蛇,連吸血蝙蝠都來湊熱鬧,一場天空之旅驚險連連,最後他們能否平安抵達爺爺家呢? 4.包姆與凱羅的冬日早晨: 冬日早晨,包姆和凱羅一起去結冰的池塘溜冰,結果發現凍結在冰上的鴨子小班,於是將他帶回家解凍。凱羅很喜歡小班,和小班一起玩得不亦樂乎,但是第二天早上醒來,小班不見了!

訓練精細動作的活動

2010年01月21日
公開
10

訓練精細動作的活動 以下活動可改善手的協調性、手肌力、書寫控制技巧、手眼協調: 一、改善手之協調性及手肌力的活動 1. 黏土 *先讓小朋友熟悉黏土的柔軟性,.拿二種顏色的黏土.讓小朋友將其混色.達成對色彩的變別度也讓小朋友熟悉黏土的觸感. *.讓小孩用手指捏、壓黏土、雙手搓揉成湯圓、壓扁小球、捏出各種形狀。 *將黏土搓成長條.用雙色的黏土繞成麻花條..或做成棒棒糖型.增加趣味性. *用桿棒可將麵糰或黏土桿成各樣的形狀..或可拿現有的杯子或瓶子來滾壓..也可用一般市面有的鐵製餅模壓成型.組合成黏土餅乾。 *運用黏土塑膠刀工具.將黏土條切成一段一段。壓成花邊型.切成鋸齒型.也可用梳子 或牙籤來做造型活動.會有不錯的效果. *可用模型.玩具.布丁杯.果凍杯.一些素材..將黏土壓成不同的造型。 *.用黏土搓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圓型.三角型.正方型.長方型或不規則型] *.先在紙板寫下123.abc.形狀請小朋友依照字體邊緣貼上..由遊戲中學習字體變化. *.延伸~例:可把數字8完成後.請小朋友發揮想像力..8可以變成什麼圖案.例鴨鴨2.麥當勞 3.帆船4.... 完成數字8.[上面ㄉ圓.]加2個眼睛.一個鼻子幫他戴上帽子[下面ㄉ圓]在兩 側加上樹枝.就變成一個雪人.加上眼鏡把變眼鏡..以此類..下去延伸創意.. 2. 簡單又能促進手指捏拿功能的玩具 *組合樂高積木、可轉換形狀的玩具(如機器人、魔術方塊)或拼裝模型。 *玩堆積木、套套杯遊戲。 *將不同種類的小東西分類。 *用手指或手指式的布偶玩遊戲。 *用繩子串小珠珠、或將通心麵串成手環。 *用小夾子夾東西、看圖案卡插洞洞板。 *以眼藥水瓶滴顏料的方式畫畫。 *拿橡皮擦擦東西、使用衣夾、髮夾夾東西。 3. 應用紙、筆(鉛筆或原子筆)、剪刀的遊戲 *摺紙遊戲:摺紙成扇狀、籃狀或其他形狀。 *做紙環 並將之穿成鍊子。 *用紙藤或將紙剪成條狀 做編織活動 或打簡單的結。 *從雜誌和報紙上撕下物品的圖案。 *將筆當成指揮棒來指揮、繞圓圈或打節拍。 *用大小合適的剪刀來剪出一些簡單的圖案或形狀 可剪成不同重量、厚薄的紙。 4. 硬幣活動 *將硬幣一個個疊高、撿起硬幣、將硬幣放進撲滿。 *將硬幣由手指尖挪到手掌心 再由手掌心挪到手指尖、用一隻手從口袋掏出硬幣然後投錢幣至撲滿或投幣孔。 *用拇指、食指、中指三隻手指翻轉硬幣;在食指及拇指間滾動硬幣;旋轉硬幣等。 5. 日常生活常用的活動 *練習扣釦子、拉拉鍊、穿鞋帶。 6. 其他活動 *彈鋼琴、打鼓、打字 *魔術戲法、玩魔術方塊 *用手撕紙、折斷樹枝 二、改善書寫控制技巧的活動 1. 在圖案內著色的活動(圖案可大可小)。 2. 練習畫^^^^^^^^^^^^^或000000000的線條。 3. 描圖活動。 4. 連連看及畫線走迷宮的活動。 5. 用小刀沿著線割。 6. 玩直線或井字遊戲。 三、 改善近端關節肌肉穩定度的活動 1. 坐T型凳。 2. 推獨輪車。 3. 四肢著地橫著走。 4. 用單腳站立。 5. 用單腳或雙腳跳、袋鼠跳。 6. 以膝蓋彎曲、腳踏地的姿勢做仰臥起坐。 7. 躺在滑板上,用雙腳快速地蹬牆出去,並維持手腳懸空的姿勢不掉下來。 8. 玩有阻力的活動。例如:可以玩雕像遊戲:讓小朋友假裝自己是雕像,而不能被別人移動或推倒;可互推椅子、球或是枕頭;或玩推牆遊戲。 9. 海灘球遊戲。可以以手撐地,雙腳抬起來踢球, 如果這個活動太難 可以讓小朋友躺著 用腳或手把球扔向天花板。 10. 玩一些需精細動作的遊戲。例如 樂高遊戲、射擊彈、丟飛鏢等等。 四、 能促進動作計畫能力發展的活動 1. 玩障礙賽。包括5~7個步驟,要求不同的動作能力,而且具有挑戰性。例如 先雙腳跳再單腳跳,再雙腳跳、前滾翻、繞著椅子螃蟹走、走彎路、單腳跳圓圈、盤坐等等。 2. 和小朋友玩模仿動作或模仿身體姿勢的遊戲。例如”老師說”的遊戲。 3. 如果小朋友沒辦法完成他的活動,可以用口語或以身體動作的暗示來帶領他。 4. 模仿拍手或踏腳的動作。 五、 改善手眼協調的活動 1. 玩需用兩隻手的活動。例如 樂高積木、畫圖、穿珠珠等等。 2. 丟沙包或球到桶子或目的物中,當小朋友沒丟中時,要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丟不中,例如 太高、太低、太近、太遠,讓小朋友去檢視這些資訊。 3. 拇指按順序碰觸其他手指的活動 (一手或兩手 張眼或閉眼) 4. 玩需越過身體中線的丟擲活動 丟球 沙包 丟飛鏢等等 5. 在黑暗中 玩手電筒照明遊戲 部份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復健科

轉貼~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2010年01月20日
公開
13

作者:施君蘭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 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一起來看看洪蘭怎麼看待閱讀...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 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 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 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 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 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 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 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 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 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 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 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 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 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 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 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 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 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 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 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 洲父母的恐慌, 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 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 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 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 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 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 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 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 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 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 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 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 她 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 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 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 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 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新竹九芎湖(金谷農場)

2010年01月16日
公開
46

九芎湖為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所發展之坡地農村發展計畫之一. 區內由悠然山莊,明池,招鵬農場,雙喜農場,鉅鹿園,金谷農場,劉家莊悶雞,青葉 客家嘛薯,陳家農場,鴛鴦池農場,等各式小型農場構成. 另有環山森林步道,由明池/金谷農場通往鴛鴦池農場,步行一週約須一小時,步 道中另有海梨園可供採果.觀竹步道可通往箭竹窩. 交通 : 北一高下楊梅交流道往楊梅方向(台一線).->縣道115(秀才路),往新埔方向26.5 公里處見路標右轉,關西往新埔方向(縣道118)->縣道115,往楊梅方向26.5公里 處見路標左轉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九芎湖這個地方有著國外的風景像國外的農場 所以今天特地早起準備到位於新竹縣新埔鎮的九芎湖 風景果然是不錯不過我覺得自己的拍照技術真的是不好 無法醬這的風景展現出來所以咧 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親自去玩一下才能感受啦..呵呵~ 金谷農場裡有個水池裡頭有好多好大隻的魚 有些魚真的是超級大枚又肥 來這的遊客應該是貢獻不好吧..真的很大隻柳 這也是我們今天選擇來這的最主要目地 因為小王子愛餵魚所以特地帶他來餵魚的^^ 農場裡頭還有一些遊樂設施小火車跟直升機 這個兒子最愛的狂坐只是坐一次要30塊大洋 實在是不便宜柳~不過小王子玩的開心就好啦..呵呵 這裡現在正出產地瓜超甜的用烤的超好吃 我們也順便買了一大袋的地瓜回家吃 中午我們也在附近吃了客家板條 整條街都在賣板條也不知那一家好吃 就隨便選了一家吃~小王子吃了一大碗 我想應該算是好吃吧!!因為兒子這麼賞臉 吃完午餐我們就打道回府了 一上車小王子就睡了應該是累了 不然那有這麼輕易就睡覺的..哈 不過九芎湖這地方有很好幾個農場 今天只去了金谷農場下次一定要再去玩~

轉貼~10招AQ訓練 培養孩子「輸的起」

2010年01月15日
公開
53

【文章出自: 育兒生活 雜誌 】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 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 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 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雲並非人生常態;挫折、困難、挑戰, 往往才是真實的人生滋味。 面對生活逆境,如何教導孩子從小面對、處理,甚至接受, 從小培養孩子「逆境智商」,才能讓寶貝越磨越成器! 看著寶寶天真無邪的可愛小臉,父母總忍不住呵護在手掌心上, 希望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永遠保護他;但孩子終究會長大, 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自己面對看似繽紛,卻也無情的花花世界。 在充滿失望、挫敗的現實環境中,樂觀、積極、思想正面的人, 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但悲觀、消極、缺乏意志的人, 一遇困難,就只會退縮、逃避、甚至放棄,惡性循環的人生,往往就此展開。 IQ (智力商數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情緒控制商數 Emotional Quotient)與 SQ(社交商數 Social Quotient)等能力培養外,還需將其整合成 AQ(逆境商數 Adversity Quotient),寶貝才能如同鑽石般,散發出堅毅、自信、璀璨的光芒。 打造堅忍兒Part 1─認識AQ 所謂AQ(逆境商數 Adversity Quotient),是一項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 引發高度討論的「熱門名詞」。 最早用於企業管理研究的AQ(逆境商數 Adversity Quotient),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的專任暨推廣講師劉玫伶指出,所謂的逆境商數, 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具有AQ(逆境商數),主要在於觀察,當處在偶發狀態下, 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能力;以及有否跌倒後爬起的能量? 有否調適情緒,積極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等人格特質? 綜合專家與醫師說法,AQ(逆境商數)特質的培養重點如下: 1、面對突發挫折,如何快速爬起。 2、面對困境、挫折的忍受度。 3、面對挫折時的正向情緒、心境調適。 4、突發狀態下,以積極、清晰的思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玆博士的研究,當一個人的AQ越高, 就代表越能以積極樂觀、正向、富有彈性的心境面對困難, 並找出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卓越;反之,AQ越低者,面對困難、沮喪, 通常只會處處抱怨,逃避挑戰,往往會出現半途而廢、自暴自棄行為, 導致一事無成。 AQ養成 仰賴「多Q」結合 AQ(逆境商數)並非是個可以單一培養的能力。 當挫折、困難來臨時,要能夠從困境中快速掙脫並爬起, 不是光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就足夠。 AQ(逆境商數)的養成,必須同時兼有一定程度的 IQ(智力商數)、EQ(情緒控制商數)與 SQ(社交商數), 才能整合成從逆境站起的能量,演出人生精彩結局。 面對+解決+尋求協助 = 成功面對逆境 當面對難關、挫折時,首要工作就是解決當前問題。 有了EQ,可以先幫助我們調整正向思考模式,以平靜、冷靜的心來面對問題; 接下來,依靠IQ,我們才能有足夠智慧與判斷力,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 但是,並非所有困境都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透過IQ的判斷, 我們有時需適時依靠SQ,透過社交能力,以尋求外界支援協助。 透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尋求協助, 「3Q整合,就能建構出成熟的AQ反應」。 面對挫折困境 大人小孩有別 當面對挫折與困境,一般成人在憤怒、失望、擔心、難過的反應背後, 較會適時抽離或隱藏情緒; 不過對小朋友來說,由於未受過強烈的社會化制約,情緒起伏、反應較大, 對於「不順遂」環境的反抗度,會較大人強烈。 常見反應,分述如下: 1、情緒波動強烈,容易出現哭鬧反應。 2、情緒轉換速度快,只要有新事物出現,悲傷、憤怒情緒易瞬間轉移。 3、尚未受過社會化的情感制約,不易隱藏情緒,對困境的耐受度較低。 打造堅忍兒Part 2─認識孩子常見挫折 景氣低迷、失業率高、股票崩盤、日子難過, 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代父母,也許是大環境不佳, 也許是自己過度執著,容易因此自陷憂鬱、挫折的困境之中。 在大人的眼中,每天吃飽、睡好、沒煩惱的小孩,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的, 但套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觀點, 人類的生命全程,有八大發展階段,自出生到老死, 各有不同人格發展「危機」。 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早的生活危機,來自於「信賴感」與「自主權」的養成。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邱姵寧醫師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指出0-3歲的小孩, 在不同年齡時程,各有不同發展危機: (一)出生至12~18個月→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對於尚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順利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嬰幼兒, 凡事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呵護。 發展出對人類的信賴感,是新生幼兒「初來乍到」這個花花世界的首要課題。 如果媽咪能給小寶寶好的依附關係,孩子就能將正向依附, 內化成「安全感」的認定,這對型塑寶貝將來自信心與安定感的養成, 有莫大幫助。 (二)12~18個月至3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在最初的信賴與安全感能力養成後,漸脫離襁褓呵護的孩子, 須開始逐步培養自主獨立能力。 邱姵寧 醫師指出,這時期的寶寶,正是從小小孩「變身」大小孩的階段, 除了開始有自主能力,也逐漸有羞怯、懷疑等思緒起伏。 在接觸外界的能力建立後,情感表達也會逐步走向複雜; 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不順遂,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反應。 歸納身心科醫師與專業輔導老師的意見, 常見的小兒生活挫折,簡單分述如下: (1)生活自理挫折: 對孩子來說,等到稍微大一點,要開始試著靠自己吃飯、拿水杯喝水、 學說話、大小便等。每項看似簡單的生活反應,都須經過反覆練習, 才能上手。 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說話說得結結巴巴,水杯裡的水灑得滿身都是, 或是一覺醒來發現尿床了,可是會讓孩子羞愧無奈,媽媽無奈抓狂! 若爸比媽咪此時大聲斥責,或嘲弄揶揄,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 你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讓寶貝幼小的心靈大受傷喔! (2)分離焦慮挫折: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來說,生活中最需要的,除了食物以外, 就是「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了。 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前面所言,新生寶寶之所以會極度依賴如媽媽、 保母等「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些人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 但若主要照顧人出現變化,或是離他遠去,孩子可能會因為安全感喪失, 出現焦慮、煩躁、退卻等偏差反應出現。 (3)資源剝奪挫折: 俗話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尤其在少子化的社會情境下, 「增產報國」可是人人有責!對於有小姐姐、小哥哥的家庭, 父母在迎接二個生命報到時,可別忽略了他們的感受。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期待下一個寶貝報到的同時,還是要記得把愛, 平均地分配給每個寶貝,避免讓孩子有「資源剝奪感」, 覺得父母親關愛的眼神,老是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 而孩子大一點進入幼稚園,同儕朋友爭相尋求老師的關愛, 也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家長、老師過度「大小眼」, 可是會讓孩子因為不得寵,出現冷漠、叛逆等負面行為喔! (4)認知偏差挫折: 超完美父母要注意了!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備感壓力。 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但若只講效果,不給鼓勵, 容易造成小孩產生認知偏差,表現差的小孩,因為對是非好壞似懂非懂, 會無法理解自己到底不好在哪?為何失敗?長期自信心不足, 容易養成小孩逃避性或叛逆性人格。 (5)溝通與需求挫折: 對於小小孩來說,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或認知能力不足, 常常會處在需求傳達錯誤的困境;同時,若欲望、需求未獲滿足, 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的孩子,就常會出現哭鬧、耍脾氣、 攻擊別家小孩,或是自閉等行為。 打造堅忍兒Part 3─教養與因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所展現的人格特徵也千奇百怪。 有的孩子天生好動、開朗,也有孩子天生穩重、文靜, 寶貝們對挫折的忍受與理解程度各不相同, 面對「好放棄」、「易悲觀」、「愛抱怨」的小寶貝, 家長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 綜合專家意見,教您輕鬆打造「堅忍兒」! (1) 「好放棄」OUT 有些孩子面對劇變的環境或困境,因缺乏處理挫折經驗,應變能力較差, 常無法妥善應對,因此多備感挫折。 對於這樣的孩子,醫師與專家建議家長,一定要灌輸孩子 「放棄一切,就絕對沒有希望」的觀念, 並教導孩子面對問題,勇於挑戰。 〈a〉陪同孩子尋找問題: 要一個性格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獨自面挫折,一定會心慌慌、眼茫茫。 若家長能適時陪伴在身邊,給予機會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充足安全感; 另一方面教導孩子找出挫折癥結點,有助於培養家中寶貝從容面對 「燙手山芋」! 〈b〉陪同孩子思考困境: 挫折之所以發生,一定是有錯誤環節出現,找出問題癥結點後, 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思考「怎麼會發生這個問題?」 找出問題,釐清原因,能訓練小寶貝條理式的思維邏輯,降低焦躁不安。 〈c〉陪同尋求解決方法: 找出問題與判斷原因後,接下來,家長可試著教育孩子解決問題。 面對能靠自己解決的難關,父母可試著與孩子想想還有沒有更好、 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若問題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 爸比媽咪可以培養孩子「轉向思考」, 以另類角度,重新賦予眼前困境「新的定義」。 讓孩子知道,今天他的一切想法,對問題解決,都是會有幫助的。 〈d〉陪同孩子作出決定: 在上述步驟執行過後,父母親可與孩子針對挫折與困境來源, 一起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家長可透過一點點獎勵小手段, 鼓勵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所付出的努力,讓寶貝不以面對挫折為苦, 進而發展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小叮嚀:父母態度 重要關鍵 面對家有「好放棄」的小孩,父母態度是重要關鍵, 整理10大不良名句,爸比媽咪可得謹記在心,切勿脫口而出: 1. 你真是一位沒用的孩子 2. 我怎麼生到這麼懶惰的孩子 3. 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 4. 連這點小事都害怕,這麼沒出息,長大怎麼得了 5. 你一定是不會的啦 6. 在不用功一點,你一定會考最後一名 7. 你都胡思亂想 8. 不要老是愛管別人,請管管你自己 9. 還沒做你就說不會 10. 不檢討自己,只怪別人 (2) 「易悲觀」OUT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面對遇到挫折「易悲觀」的孩子, 尤其是小小孩,因為人生閱歷不豐富,往往在逃避的性格下, 逐漸養成悲觀的人格。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a〉找出孩子難過、悲觀原因: 試著去了解孩子之所以凡事只往壞的看,是因為找不到解決方式, 還是不願面對挑戰,找出負向思考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 〈b〉教導孩子負向思考的結果: 在釐清原因的同時,家長可適時為小孩進行機會教育, 告訴寶貝一味逃避或鑽牛角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持續不開心,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並鼓勵孩子, 要擺脫消極心態,逆境才會有轉機。 〈c〉教導孩子面對與處理問題: 在經過一連串心理建設後,爸比媽咪可以進一步教育孩子針對困境, 動手解決。小朋友對於不知名的挑戰常會新生恐懼,父母可陪同面對, 與孩子一起動動腦突破困難,面對壓力。 (3) 「愛抱怨」OUT 「孩子的慾望與不滿猶如無底洞,只要稍不順從就愛哭鬧、愛抱怨?」 對於事事欲求不滿,易心生厭惡抱怨的小孩, 常讓爸媽好不困擾;搞定「愛抱怨」小霸王, 父母可以情節輕重,給予機會教育: 〈a〉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 「愛抱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種情感抒發,適度抱怨, 具有情緒宣洩的功能,但過猶不及,凡事愛抱怨,可就不是件好事了。 建議家長可與孩子相互約定,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並適時教育小孩, 窮抱怨而不解決,只會浪費時間。 〈b〉適時獎勵,增進動力: 光灌輸孩子一堆大道理,儘管正確,但寶貝就是聽不進去。 這時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視情況給予鼓勵與獎勵, 讓孩子嚐點「甜頭」,培養AQ(逆境商數)能力,會讓他更加有動力! 總結:有效提升AQ技巧 如何增強0─3歲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劉玫伶老師建議, 有10大指標可協助父母,成功打造堅忍兒: 1. 發揮同理心:家長保持同理心,將有助於讓小孩自在地在過錯中學習。 2. 有效與孩子溝通並積極聆聽。 3. 改變「負面腳本」:試圖將困境賦予另類解釋, 是讓子女知道,解決問題還有許多另類辦法。 4. 協助小孩型塑自信心。 5. 接受小孩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 找出及強化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 協助小孩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 提供機會讓小孩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 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10.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看待挫敗,AQ高的人會清楚知道,一時成敗並不能決定一生; 從挫敗中尋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助力,困境常能因此破除。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樂觀、轉換心境、勇於接受挑戰, AQ高的人,也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時的「幸虧」喔!

轉貼~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2010年01月09日
公開
1

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作者:陳珮雯 出處:親子天下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父母應該將教養重點放在哪幾大面向?教養資源應該投入哪裡?教養角度又應該如何,才不會陷入常見的教養迷思? -------------------------------------------------------------------------------- 俗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究竟教養三至六歲的孩子,施力點要擺在哪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發展成一生受用的基礎能力?幼教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幫學前幼兒搭建五大支柱:一、體適能的奠基;二、同儕相處技巧;三、責任感的關鍵養成;四、良好的自我概念;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觀察,父母直觀上很容易把教養重點放在智育學習,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教養迷思,教養資源的投入也過於單一或片面,忽略了學前教養應該是「全人發展」,需全面觀照孩子的身體、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等各面向發展。 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說:「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重點一:體適能發展的高峰期 進入小學後,孩子要面臨長達十年以上的學習生活,良好的體適能有助提升孩子的抗壓性,跑完這場學習的馬拉松。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的定義,體適能是指「個人的能力可以勝任平時的工作,卻不會感到疲憊,且仍有餘力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的能力」。 而體適能發展的黃金期在五至七歲。幼兒成長發育權威學者史康門(R. E. Scammon)發現,人體於五至七歲時,神經機能的發育已達到與成人相近的程度,此時是父母提升幼兒體能發展的最佳時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充分活動以發展大肌肉:幼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林佩蓉指出,在身體發展上,三至六歲的孩子著重大肌肉的開發,家長必須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較多的活動機會,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敏捷度、平衡感及協調性,最好每天有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大肌肉。 2.遊戲中發展運動技巧:幼教專家指出,最適合學前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許碧勳說,身體的遊戲在孩子動作能力及技巧的發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可讓孩子學習到個體能做什麼、如何去做。別小看走、跑、跳、滾、爬等動作,這些最簡單的遊戲能讓孩子探索身體、空間和物體的關係。 三至四歲的孩子已能運用整個肢體活動,可帶孩子玩搭拱橋、推球接力、溜滑梯等大肌肉伸展運動的遊戲。 五歲幼兒的腦部神經已趨近成熟,能靈活自如的運動,身體發育非常迅速,動作能力進步很快。此時應提供可協助孩子穩定控制大肌肉動作的活動,如走平均台、跳繩、騎腳踏車等。 六歲孩子的平衡感更穩,應能更正確、熟練的從事各種運動。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投入比較複雜的動作技巧,如游泳、溜冰、跳舞、體操等。 3.慎選活動的環境:若從事游泳、律動等有氧運動,家長需考量活動的環境,最好是通風又涼爽。因為相較於成人,幼兒的新陳代謝能力仍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幼兒的散熱能力較差、心跳速度較快,在炎熱、空氣不流通的空間裡運動,很容易生病或中暑。 重點二: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 如果父母想讓育兒這件事有如倒吃甘蔗般甜美,幼教專家建議家長,千萬要把握三到六歲,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趙蕙鈴認為,自我負責的認知與態度,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礎能力,和記憶型的讀、寫、算教育相較,教會孩子負責任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一旦孩子在學前階段學習到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上了小學後,父母就有機會看到凡事自動自發的「理想」小學生:早上不賴床、上學不遲到、好學不惓、充滿學習熱情、不用催也不用趕,孩子會自動寫完功課……。 幼兒在五歲前仍是無律階段,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但是五歲之後,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如果父母於此時給予明確的教養原則,孩子會發展出對規矩的強烈尊重,而且視之為神聖不容更改,道德發展進入「他律期」。 ◆父母的教養重點 1.開放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 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父母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不該幫孩子決定玩具怎麼玩。又如吃飯,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2.生活自理的責任:孩子三歲進入幼稚園之後,許多家長常有「早晨焦慮症」,孩子太晚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餐也慢吞吞。卡斯特尚認為,父母的責任是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至於孩子是否穿戴整齊、頭髮梳好、有時間從容不迫的吃早餐,家長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時,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鬧。 3.給孩子無聊的權利:這個階段的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家長的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孩子有權無聊。卡斯特尚提醒父母,別允許孩子看電視填補空檔,也不必帶著孩子四處上才藝班。父母可與孩子討論,但請孩子規劃屬於自己的週間遊戲作息表,父母只要在家裡提供屬於孩子的工作桌或角落遊戲空間,讓孩子依自己的安排遊戲。自由遊戲的時間愈多,孩子愈容易回答「我該做什麼」的問題。 4.訂定明確的規矩,讓孩子知道違反規矩的後果:幼兒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我家幼兒教養好:3∼6歲》作者蕯爾•賽維爾(?)指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 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賽維爾在書中舉例,如果父母說「去把房間整理乾淨」,就是模糊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把房間整理乾淨」的意思並不清楚,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房間變乾淨。所以明確的要求應該是:「先把玩具收起來,再將地板上的衣服掛起來,把房間收乾淨。」 父母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例如,給孩子蠟筆前,可以先提出明確的要求:「要畫在紙上,如果畫在其他東西上,就要沒收蠟筆。」 5、貫徹規矩的執行:許多父母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而妥協、屈服。林佩蓉指出,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孩子反而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學到以負面的方式堅持到底。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自律,必須堅定的執行自已所立下的規矩。 當孩子知道你言出必行,才會認真看待你對於違反規矩的警告。而一旦孩子開始試著自己收玩具,在餐廳吃飯有禮貌,就寢時間到了也不拖拖拉拉,家長可以讚美孩子,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漸漸具有責任心,對家裡有所貢獻。 重點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了「我」的概念時,表示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許碧勳說,這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可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展開學業或交友等關係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發展開朗的人生觀,也較能面對挫折。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許碧勳有以下建議。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多讚賞,少責罵:七歲前,孩子對自己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常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現象,但幼稚園老師通常是讚許孩子的努力,而不以工作成果及品質論斷孩子。這會讓孩子相信,自己努力工作可完成許多事情,並「成為厲害的人」。 2.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與機會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老是給答案。尊重、欣賞與信任孩子的能力,讓孩子體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在實現自我的滿足中肯定自己。 3.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管道:可在室內闢一個角落,鋪上軟墊,放置幾個抱枕或軟質玩偶,讓孩子宣洩情緒,避免過度壓抑內心的負面情緒,才能幫孩子建立健康、快樂的積極態度。 4.肯定與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教孩子認識「我的感覺」,並以適當的詞彙表達情緒。孩子抱怨或訴說情緒時,耐心聆聽,並儘量協助孩子完成事件的描述,避免嘲笑與否定,幫助孩子加強自我概念的形成。 重點四:手足與父母無法取代的同儕相處 現代孩子的人際經驗,多的是與大人相處的經驗,卻少有同儕互動的機會。」林佩蓉提出她的觀察。 小家庭的環境促使現代社區人際互動比過去疏離,加上少子化的寵溺症候群,當今孩子的人際知能較為缺乏,不利日後人際互動敏感度的建立與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學齡前的同儕相處經驗,能提供孩子練習人際關係的經營。南海實驗幼稚園資深老師王珊斐說,同儕遊戲最珍貴的意義在於磨合的過程。透過同儕互動,孩子有機會和別人一起合作、用語言協商衝突、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試著做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林佩蓉指出,要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社會能力的人,幼年的同儕的經驗不可或缺。 ◆父母的教養重點 1.同儕相處機會不嫌多:同儕相處是父母與手足無法取代的經驗。《新韋氏大專辭典》定義同儕為「彼此處於同等地位的人」。孩子與父母、手足之間的互動及接觸,很少是屬於平等地位,通常被較年長者當做晚輩看待。 唯有同儕相處,孩子彼此才是站在同等的地位,有更多機會自由嘗試新的角色、想法和行為,如此才能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如「我不輪流玩,別人就不和我玩」「我如果推他,他就會打我」……等。這些社交、認知能力,在不平等的親子或手足關係中不易獲得。 在幼稚園教學現場,王珊斐觀察到,家庭生活中少有同儕相處經驗的孩子,上學後也較不易融入團體,常成為團體活動的落單者。她建議父母,若想提供同儕相處經驗,不妨讓孩子進入幼稚園。 若父母不想讓孩子太早上學,林佩蓉建議,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跟一群玩伴長期穩定的交往,例如多帶孩子參與故事媽媽活動,或在固定的時間帶孩子去公園遊戲,才能讓孩子深入了解玩伴並相互學習尊重。 2.不要直接介入孩子的同儕衝突:女兒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大穎文化總編輯謝淑美觀察到,愛子心切的現代父母,已開始為孩子「仲介」朋友,孩子回家一句「他都不和我玩」,隔幾天就看到家長在校門口送糖果給其他孩子。 「小孩才是同儕團體的當事人,」謝淑美認為,家長的直接介入其實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社交問題的機會。研究也顯示,當同儕相處出現衝突,父母不直接介入的孩子,在幼稚園內比較受到同學的歡迎。 從幼稚園教學現場觀察,王珊斐認為,成人很難理解學前幼兒的同儕相處規則,上一秒還是如膠似漆的好朋友,下一秒可能因為一句話或一個玩具就翻臉,但隔沒幾秒,兩人又玩在一起。她建議父母完全放手,不要介入小孩的同儕世界,孩子絕對有能力與同儕磨合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 3.幫孩子把臉擦乾淨、穿戴整齊:在幼兒的世界中,外觀與同儕的認同有絕對的關聯。王珊斐說,幼稚園內人緣不好的孩子,老師多半會請孩子先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把臉上鼻涕擦乾淨。 4.教導孩子加入團體遊戲的技巧:孩子的團體遊戲有自己的一套劇本,外來者要加入,除非扮演對既有團體成員無害的角色。例如玩扮家家酒,如果團體中已有醫師、護士的角色,孩子還想扮演這兩個角色,很容易被排拒,通常較受歡迎的孩子,都是被認為無害團體既有成員者。 重點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父母一定要把手足關係的經營當成一件大事。趙蕙鈴表示,手足關係是親子關係之外,影響孩子最深遠的另一種關係。 處理手足關係,較令父母頭疼的應該是「手足的競爭」。林佩蓉指出,手足競爭現象在同性兄弟或姊妹間更為明顯。若是兩兄弟(姊妹)年齡僅差距一歲,競爭最為激烈;若年齡差距五歲以上,兩人的發展已似獨立的個體,父母形同面對兩個獨生子女,較感受不到手足間的競爭。 林佩蓉建議父母,面對手足的教養,要先了解孩子的感受。老大通常會有失落及吃醋、嫉妒的感覺。但是老大在老二出生前,獲得父母教養資源完全的投入,老二看待老大,通常覺得「哥哥能力比較好,比我優秀」,因此老二的成就壓力大,也容易出現沒有自信的狀況,導致一切想向兄姊看齊、或拿取他們擁有的東西。 手足競爭並不如一般父母的想像,只是家庭互動的一部分。美國《兒童虐待和疏忽》期刊的研究發現,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孩子會產生焦慮、憤怒和沮喪,尤其是一年發生激烈衝突五次以上的手足。 ◆父母的教養重點 1.統一的價值體系:手足紛爭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執的情境,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認為,父母要先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在「每次都不一樣」的紛爭中,堅定自己的態度。否則就會演變成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2.讓老大參與育兒:很多手足競爭與衝突,追本溯源都是兒時對新生兒的嫉妒。塞維爾建議父母,在新生兒回家後,分派一些重要的工作給老大,例如拆玩具、拿尿布等,並感謝他的幫忙。 當個小幫手,孩子較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而老大參與的程度愈高,他的歸屬感也愈深,有助於培養老大和新生兒間健全的心理架構,日後與弟妹或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好。 3.協助孩子了解彼此的差異:家有手足的父母一定會面臨孩子「要求公平」的需求。林佩蓉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如果家長決定給某個孩子不一樣的待遇,而遭致孩子抱怨「不公平」,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大人試圖公平對待每個人,但因為年齡和個性不同,導致兩人有哪些差異,才會做不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