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感冒、鼻炎鼻塞不用急著吃藥

2012年11月18日
公開
10

感冒、鼻炎鼻塞不用急著吃藥 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1月19日. . 氣溫持續下探,感冒、鼻炎鼻塞時,不一定非得吃藥不可,中西醫師林燦城表示,有時只要藉由食物就能改善症狀,真正的抗病還是要靠自己的免疫力;對於單純感冒,目前醫學潮流大都認為不必服用化學藥物或退燒藥。 林醫師表示,感冒與流感不同,流感比較嚴重需特別留意;一般感冒除非有合併症,否則不必急於服用化學藥物。如輕微的風寒,往往生薑加點紅糖煮湯飲用就能改善,慢慢痊癒,不必再服藥。 平時調整體質,則可考慮由中醫師處方適當的中藥,讓人較不容易感冒;而中藥也可與食物結合作為日常保養之用。 有些民眾每到冬天就覺得注意力變差,可能是因為鼻子塞住,導致呼吸不順,出現相對缺氧的症狀;而擤鼻涕傷及耳膜也很常見。 由於冬天容易鼻塞,有些小朋友總是覺得課堂上昏昏沉沉,專注力不佳,這可能是略有缺氧的狀態。同時嚴重鼻塞者,常得張口呼吸,不容易專注於進食,所以速度比正常人更慢。用力擤鼻涕時也很容易傷到耳膜。 習慣張口呼吸是長期鼻塞嚴重者最明顯的特徵,小朋友有時因需要張口呼吸而放慢進食速度,家長常不知原因為何,鼻塞多數是過敏、感冒引起的。口腔異味也與鼻子有關,長期鼻塞的結果,也可能引發口苦、口臭。很多民眾因鼻塞或鼻竇問題造成張口呼吸、打鼾、嗅覺失靈等症狀,進而影響食慾,若鼻涕倒流厲害或鼻竇中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清除,除經常會頭暈、頭痛及口臭之外,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中耳炎。 感冒、鼻炎鼻塞時不妨試一下中藥洗鼻液。林燦城指出,蒼耳子、白芷、辛夷,當歸等中藥煎煮後,藉由專業洗鼻器材沖洗鼻子,自然可以通鼻竅改善鼻塞,緩解感冒症狀。 中醫師林燦城表示,中藥水煮液搭配洗鼻器材治療為中西醫結合療法。很多改善鼻塞的藥材屬辛、溫性質的中草藥,助消腫、去風。醫師指出,白芷、鵝不食草、辛夷、蒼耳子,石菖蒲等藥等芳香,含精油的中藥有助改善鼻塞,讓呼吸通暢。薄荷也含有多種揮發油,外用具有增加血液循環與汗腺分泌功能,有消炎抗菌等功效;當歸等則能活血化瘀。 大部分患者的鼻塞原因為感冒、鼻炎等,鼻部的老化也可能引發鼻炎症狀,發作起來可說相當難受,除了接受西醫耳鼻喉科治療外,也有不少求治於中醫。適度使用中藥方洗鼻,可將藥效帶入頭面與鼻部。除了洗鼻,不妨適度游泳、慢跑等增加心肺功能,少吃化學合成、冰冷寒性食物可減少鼻塞等症狀發作。 鼻炎、感冒的中醫療法不少,醫師指出,包含內治、外治與針灸按摩等,內治法就是服用中藥,例如根據中醫辯證服用中藥方使鼻通暢,用寒涼藥物清裏熱,用補氣益血排膿解毒藥物治療膿涕不止及虛性鼻病等。外治法還有如吹藥、滴鼻和和藥物蒸氣吸入、洗鼻等。針灸療法則使用針刺、耳針、灸等等。按摩療法則可進行穴位按摩,以疏通經絡。

分享:小孩4歲有書陪

2012年10月18日
公開
10

小孩4歲有書陪 未來大腦更發達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10月15日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家有幼童的家長注意了!研究顯示,小孩4歲時的大腦正值關鍵發育期,如果有童書、益智遊戲的陪伴,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參觀,都可以刺激大腦,讓他們在18-19歲時有較佳的語言及思考能力。學者指出,幼童的大腦對環境非常敏感,即使家裡的一些微小變化也會長期影響大腦的發展。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愈來愈多的小孩不再閱讀,而是把時間放在電視及電玩上。英國最近的調查發現,在有6歲小孩的家庭裡,不到3分之1的父母能夠每天讀書本給小孩聽;另有5分之1的小孩表示,如果他們手上拿著書本且被朋友看到,他們會感到不好意思。 然而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顯示,小孩若在4歲時有閱讀童書的習慣,他們18-19歲時語言及思考能力都發展得較為快速。另外,進行益智遊戲、到遊樂園或動物園參觀也有幫助。然而,如果小孩是在8歲才接觸到童書或其它活動,對於大腦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顯示4歲是個重要的關鍵時期。 研究員拜訪家裡有小孩的64個家庭,分別在小孩4歲及8歲時造訪,他們紀錄小孩是否有接觸到書及玩具,並且在15年後替他們做大腦掃描。研究結果發現,小孩若在4歲時有接觸書本、益智遊戲,他們的大腦發育較為良好,並且在語文理解的測試中表現較佳。 研究員在掃描受測者大腦後發現他們的大腦皮層變得較薄。研究員指出,人的大腦如果愈常在認知上受到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就愈薄。領導研究的厄費持(Brian Avants)博士表示:「研究結果指出幼童大腦對環境的敏感性,即使家裡的一些微小改變也會長期影響大腦的發展。」 這個研究發表於今年的神經科學學會。

如何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2012年09月08日
公開
6

上個星期去參加主內的媽媽團契,主題是如何培養孩子感恩的心?很欣慰在感恩節即將到來之際,一起討論如何感恩的話題。 今天的主角是孩子,孩子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正當發育成長的階段,特別是五六歲的孩子基本能領會大人的具體要求和規則了,他們能依據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識去做事了,這也是孩子們所面對的重要挑戰,是我們大人必須幫助孩子的重要任務。在聚會時,經常聽到一些媽媽抱怨孩子不聽話的一些行為,其實在這個階段不僅要開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行為道德的規則。 好了,我們還是先回到感恩的話題。眾媽媽說,為什麼生活條件都更好了,孩子經常還不滿足,反而覺得他們所擁有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孩子不太懂得謙讓?為什麼你規勸孩子要上進學習時,他卻怒目相向?為什麼遇到一點挫折,就覺得受不了,覺得不公平?。。。記得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孩子說:我們家爸爸愛吃魚尾巴,媽媽愛吃魚頭,我愛吃魚身子。呵,誰都知道魚身子肉肥,當然讓給孩子吃,哪有只愛吃魚頭魚尾的父母呢?孩子還太天真,不知道感恩,怎麼愛父母呢?又想起我的家庭來,我和弟弟出生在剛剛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在我們八十年代以至現在更多的九十年代的孩子,家庭條件優越了,父母太愛我們了讓我們吃好的穿好的,在沒有離開父母之前真是什麼事不會做,有時還覺得享受這些好生活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自己也做父母了,才開始明白原來父母是多麼辛苦,是多麼要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當然,我們還是比較有教養的家庭,而我看到聽到的卻有許許多多反面的例子。很多年前,中央電視臺《聊天》節目曾報導過一則新聞,一位農民供應他的孩子完成學業,年近50歲還賣血掙錢,連續六年賣出的血量能裝滿兩個汽油桶。而孩子讀大學後六年都沒回家,整天沉迷於網吧,荒廢了學業,直到被學校退學。當節目現場父母在含淚呼喚時,孩子事後既找到央視記者說,父母在電視臺這麼說他,是父母有病。。。 很震驚吧,這樣類似的事其實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作為大人,我們要思考這背後的原因,因為父母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孩子從出生起這張白紙不是我們自己怎麼畫怎麼成型的麼?我們從小儘量讓孩子衣食無憂,習慣了無條件地給予關愛,於是這種不求回報的愛,使孩子變得自私,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常常驕傲,不懂得謙讓體諒,更不知道什麼是感恩。這一切,我們要如何教導呢?我想,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給予孩子的愛不該是不求回報的愛,就是要教孩子不僅接受愛,還要獻出愛,讓孩子懂得他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和朋友的關愛,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修之課。在討論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的過程中,我有幾點思考供大家一起交流,這也是我對如何教育孩子的一方面總結: 一、父母要感謝孩子,孩子才能感謝父母。 事物都是兩面性的,相互影響的。作為父母,是個有思想的成年人,我們的行為就是孩子很好的道德教科書,我們如何待別人的一舉一動,將深深地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如果我們也是相互關心感恩的夫妻,如果我們也很孝順我們的父母,經常看望他們,為他們添衣添食,給他們掛掛電話問侯,為他們過生日一起過節等等,那麼我們的孩子能不受到影響麼?這一點,在我們家就特別有體會。我 和 先生都是孝順的兒女,常常在孩子面前問侯父母親,讓孩子和老人家隔三差五視頻說說話,孩子的家庭觀念就形成了,我們家要有大家才是完整的,如果哪個人不在,他都會問,某某幹嘛去了?在孩子幫我們一起做家務比如幫忙倒水、倒垃圾,我們也感謝他,孩子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個人價值的認可;孩子在接過我們為他端的水或是添的衣服時,他也開始說謝謝了,然後我們表揚他真懂禮貌,接著就有了下一次。在教他讀《三字經》時背一段話,“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開始他不大懂,後來我們在和孩子一起暖被窩時告訴他,他嘿嘿地笑著說,嗯,我也幫爸爸媽媽暖被窩。好樣的。 二、帶領孩子參加一些關愛的活動,比如支助貧困地區的家庭,比如去孤兒福利院看望孩子,去之前要讓他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些活動,回來後可以談個感想。往往通過對比,孩子更能看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多麼幸福,更會珍惜和憐憫,也漸漸從對親人的愛轉向對社會的愛。想想我們從小不也是這樣麼,或許在我們那個年代有更多的事蹟教育,有更多來之不易的生活體會,才得以今天這樣謙卑感恩。 三、通過一些書籍或電視教育,還有名人故事和身邊的例子。現在的大學生常常難以找到工作,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他們有學歷了,但品德品質落後了,心高手低了,自以為是的,用人單位不想要;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卻抱怨難以找到合適的人,唉。學習如何做人,還是當今社會的最基本要求。這些大學生如此,是否我們可以找到我們孩子未來的影子呢?所以,現在中國有相當素質的家庭開始重視孩子的德育,檢審父母自己的行為,近幾年滿大街又開始流行《弟子歸》、《三字經》之類的,或許那些淺薄的道理誰都懂,卻經常被忽略了。 四、利用一些特殊的節日或時間。比如這次的感恩節,孩子的kindergarten發了一份作業,說寫下你的感謝。孩子認真地寫了還大聲讀了:I thank my dad for sending me to school and picking me up and helping me read. I thank my mom for cooking food and washing clothes. I thank my grandpa and grandma for helping me grow up.比如在母親節,父親帶孩子一起送花給母親;在父母親生日的時侯,和孩子一起做生日賀卡感謝父母;在孩子生日的時侯,和他說他如何出生的情況等等;在教師節時贈 賀卡給 老師。 五、注重孩子和夥伴在一起的細節。孩子最喜歡和自己的夥伴一起玩,而現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好吃好玩的東西肯定想自己先佔有,即使是好朋友的都要霸佔,這些禮節在平常學習時就可以貫穿起來,比如孔融讓梨等寓言故事就是很好的教育例子,平常在家時父母就要找機會試探鍛煉孩子的行為。還有主動去關心其他小朋友比如生病時的問侯,多找孩子和夥伴一起合作的機會,讓孩子懂得他再強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對朋友施給的恩惠即使再小也要銘記在心,從小培養孩子的善惡美醜觀。 六、養成良好的感恩習慣。無論是接受誰遞送的禮物,都要雙手接過來,並大聲說謝謝。這裏再分享一段我喜歡的話:人在失敗中要記得回頭,有回頭就要學會感恩,有感恩就要記得美麗。永懷感恩的心,學會感激來到這個世上,感激生你養你的父母,感激和你相處的朋友,感激給你發展的事業平臺,感激今天至少還幸福地微笑著,那麼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是多麼燦爛。為自己預備一本美麗的小簿子《感恩儲蓄簿》,隨時記下感恩的事情,從最簡單的,如清晨的好時光、美味的食物、善良的笑容、溫馨的說話,都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為此感恩吧。恩典、喜樂會像儲蓄一樣的,是有者愈有的,當你心煩意悶時拿出來細數,揚聲讚美。每天每時刻,珍惜所有生活點滴,高興歡喜。 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好好教導孩子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重視、尊重和感謝別人對自己的付出,與此我們大人也要學會感恩,就會有富足的心,即便日子清貧,也有滋有味,才會幸福,這是一種共同的生活態度。 資料來源: 新浪網

英文老師廖彩杏

2012年08月12日
公開
7

誰說學好英文,一定得去補習班?外文所畢業、曾任英文老師的全職媽媽廖彩杏,推薦58本英文有聲書與播放、陪伴心法,讓孩子自然而然聽英文、說英文、更愛上英文。 孩子一路念的是公立幼稚園,也不曾上過安親班或英語補習班。這樣的安排,有可能讓孩子擁有一口字正腔圓的發音、代表班級參加英語小小說書人比賽,還能津津有味讀著知識類的英文圖畫書嗎? 對曾任英文老師的全職媽咪廖彩杏來說,這並不是天方夜譚。她的一對雙胞胎兒女Didi & Doodoo,總是被人問道:「是不是從美國回來的?」但從未留洋,也自承發音並不道地的廖彩杏,總是很誠心的告訴對方:「與其花錢去補習班,有規律的聽英文有聲故事CD,不僅經濟實惠,而且效果更好。」 其實,她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有聲故事書的「神奇感染力」。有次,她碰巧遇上書店清倉特賣,便抱了一批英文繪本回家,其中有些是附CD的有聲書。之後每當自己忙於家事,便播放給孩子聽,有天她居然聽到當時才五歲的兄妹,仿照有聲書故事《Go Away,Mr. Wolf》的角色,兩人一搭一唱照樣演了一遍。而這個故事,她也才重複播放五、六次而已。 這件事情讓她跌破眼鏡,也才驚覺:孩子的聽覺潛力,真是不可限量!於是她開始有計畫的尋找合適的有聲書,掌握「定時、定量、循環」的原則,自己在家營造外語環境。 從「閱聽」自然銜接到「閱讀」 觀察廖彩杏選擇的有聲書播放清單,循序漸進大致可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有重複性的押韻繪本 此階段是以有重複性的押韻繪本為主,主要目的在於養成音感與聽力。她最推薦的是《My Very First Mother Goose》,「這包含了英文發音的四十四種音素,是讓聽覺敏銳,進而朗朗上口的最好方法。」 《My Very First Mother Goose》所收錄的押韻詩歌,就如同小時候玩遊戲時會唸的「小皮球,香蕉油」或「小老鼠,上燈台」一般,主要是透過押韻的誦讀來培養語感。而用音樂的唱誦方式,反倒模糊了原本對「押韻音」可以產生的深刻聽覺印象,這也是她如此推崇這本聽起來「很平淡」的有聲書的原因。 「重複」,是她替孩子選購英文兒童繪本的首要原則。從一開始的「句子、句型重複」,到因情境、地點、對象不同,用字也會不同的「概念重複」。她也非常推崇知名兒童繪本作家艾瑞•卡爾的作品《The Very Quiet Cricket》,孩子不僅學到「摩擦摩擦翅膀」(He rubbed his wings together.)這個不斷重複的句子,也隨著時間遞延而從「早安」學到「晚安」。 第二階段:角色重複或風格幽默的圖畫書 到了第二階段,廖彩杏開始找尋風格相似、書中主角或作繪者重複的圖畫書。她指出,學習語言的第一步是透過「聲音」捕捉「意義」,第二階段才是透過字音、字義的連結來認識字形。因此,她是讓孩子從大量「閱聽」自然銜接到「閱讀」,而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學習認字。以他們家為例,是在孩子聽了大約上百本有聲書後,有一天她才忽然發現,哥哥竟然可以指認出每本故事書的書名。 蘇斯博士(Dr. Seuss)的作品,則是她極力推薦的。她說,蘇斯透過大量蒐集韻腳相同的單字,組成一個個很無厘頭、卻又趣味橫生的意象。不論是《Dr. Seuss's ABC》、《Hop On Pop》,或是《The Cat in the hat and Other Dr. Seuss Favorites》中所收錄的《Horton Hatches the Egg》等,都是讓雙胞胎兄妹愛不釋手的故事。 第三階段:知識性的主題繪本 廖彩杏也發現,若孩子的英文字彙僅來自口語會話或教科書,對字彙的用法很容易流於僵化;但若從大量文學作品或知識性讀本中學習,就很容易從故事閱讀的情境來推斷詞意、理解片語,擴大字彙的廣度,學習最恰當的語言使用方式。 因此,到了第三階段,她透過圖文並茂的自然科學、知識性主題繪本,讓孩子自然而然熟悉專業領域的字彙。例如由Scholastic出版的【I AM】系列,就是她提供給孩子拓展知識廣度的啟蒙書籍。在《I Am a Seed》、《I Am a Leaf》等一系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