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2010年10月01日
公開
58

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作者:陳雅慧  出處:親子天下第17期 想幫助孩子,怕是一種剝奪;強迫自己放手,又怕殘忍得不是時候;如何讓孩子自覺特殊、深受賞識,但又不至於是一廂情願的寵溺?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建構、提升孩子的「挫折免疫力」? 四原則建立自信 想要幫助他,怕是一種剝奪;強迫自己放手,又怕殘忍得不是時候;如何讓孩子自覺特殊深受賞識,但又不至於是一廂情願的寵溺?到底家長該怎麼做,除了澄清三大迷思,更需要掌握四大原則,才能正確建構、提升孩子的「挫折免疫力」。 原則一 陪小孩分析挫折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當小孩生病的時候,父母都會注意提醒要他多穿衣服、多吃營養補品、避免吃冰、充足睡眠等。而不會只是空泛的拍拍肩膀說:「你要健康一點喔!」 但是,當小孩面對挫折的情緒時,父母往往忘記用同樣的態度去幫忙。比方說,父母應該陪著孩子了解發生挫折的原因,去找到解決的方法,陪伴多多練習等,而不只是說句:「你要勇敢一點!」 黃倫芬指出,把挫折化為學習必經的歷程,分解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認識覺察」; 第二個階段:「澄清了解」; 第三個階段:「轉化學習」。 當孩子回家後,很沮喪的跟父母說:「班上○○○都不和我玩...」;父母若是回應:「不要理○○○」。 像這樣的回應,就是根本沒有進入「認識覺察」挫折的第一個階段,錯過了從挫折中學習的第一個機會。 父母的回應假如是:「雖然○○○不和你玩,但在媽媽的眼中你是最棒的,你和別人玩就好,不要理他。」這樣的回應,通過了第一個階段,但在第二個「澄清了解」的階段卻又轉走了,因此錯過了一次從挫折中學習的機會。 恰當的做法是,第一個階段,父母以同理心的角度,試著理解孩子的難過心情,幫助小孩認識和覺察到挫折。然後進入第二階段,分析他被同學排斥的原因或試著討論班上受歡迎同學的特質,有哪些特質是值得學習的。接著才能進入第三階段,陪孩子學習,最後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 原則二 接納小孩本性,幫助孩子找到切合實際的目標,「挫折」才顯得有「意義」 多數的都市小孩從小到大,生命的空間和意義只局限在教室裡,很自然,成就和挫折也是被框在這小小的範圍。因為成就的指標受限,能夠受到肯定的機會也變少,挫折也就相對變多。 冒險教育專家謝智謀曾經有一段荒唐的青春少年,他的體會很深:「混黑道的小孩很會忍耐挫折呀,被揍很疼,要忍。只是這樣的忍耐有沒有意義?」生命曾經大起大落的謝智謀說:「當我知道自己有價值,活著可以做很偉大、有意義的事情,這時挫折和苦難就是一種化了妝的祝福。」 父母能幫忙的就是欣賞孩子不同的特質,開拓孩子生命的經驗,讓不同特質的孩子,都可以在不同的領域找到學習的意義。這時,挫折才可能變得有意義。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吳宗昇有一個六歲的男孩,他常常提醒自己,幫孩子找到「意義」。因為「小孩面對挫折時,是因為他能力不足,無法達到目標,感覺很沮喪。父母應該想想『為什麼要達到這個目標?』」 跟孩子一起釐清、建立合理的目標,才能讓孩子理解,一切挫折的忍受「所為何來」,進而願意接受可能有的痛苦,願意「延宕滿足」。 原則三 學會信任,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能力 專長青少年治療的心理醫師王浩威觀察,父母對於孩子全部的事情都掌握得鉅細靡遺,會讓孩子感受到背後有張無形的安全網,讓孩子感受雖然父母不在,但出了事父母會扛。若父母有一些不知道、不清楚的事情,小孩就得學習自己一個人去面對,自己才會開始有能力、有信心。 換句話說,父母就算覺得很痛苦,也要學會信任。但是要信任到什麼範圍?王浩威建議:「比你現在可以接受的界線,再多一點。」 小孩每天都會碰到做決定與抉擇的機會。哈佛大學教授布魯克斯強調,當小孩感受到自己有決定權,就比較不會與父母陷入權力衝突,比較可能學會並預料自己做了選擇之後遇到的障礙,並且將過程中的挫折或錯誤視為學習的經驗。 父母從幼兒時期就可以逐漸提供「有限的選擇」:要喝柳丁汁還是葡萄汁?上床睡覺要開燈還是關燈?在幼兒能力和認知範圍內,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做決定。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多和他討論一種問題的多種解決方式,並學習列出每種方式的優缺點及可能後果,引導孩子接受做了選擇之後,必須負擔的「責任」。提前跟大孩子討論,當計畫不如預期,方法不能奏效,該如何因應處置,可以幫助孩子提前預知、準備可能的挫折,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可控制的面向上,而不浪費精神在無能為力的抱怨中。 原則四 找出挫折免疫力的死角 有些挫折顯而易見,但是有些挫折需要父母細密的觀察。這些看不到的挫折往往容易被忽略,成為挫折免疫力的死角。 學齡前的孩子,挫折免疫力的死角是「有苦說不出」。面對挫折時常常情緒失控,比方說大哭大鬧、躲起來。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缺乏面對挫折的彈性,真相可能是他「有苦說不出」。因為語言表達的限制,學齡前的小孩,有些情緒無法清楚表達。因為說不出來,所以只能用最原始的本能哭和鬧來引起注意。若能夠理解小孩是因為語言表達不足,才會轉化成為情緒上的風暴,父母才不會過分焦慮。應該理解小小孩「有苦說不出」的挫折,透過引導和對話找到問題的核心。 國小中年級開始,父母則該特別觀察孩子挫折免疫力的死角是人際關係。尤其是對一些課業表現沒有大問題的小孩,因為這些孩子平常表現良好,父母往往會覺得沒有問題,不必擔心。 為什麼小學中年級開始,人際關係的挫折會浮現?因為在小學階段,從中年級到高年級,許多老師會開始透過分組活動來進行許多課程。有的老師會指定分組,有的老師則讓學生自行分組。這時人際關係不好的學生開始會感受到挫折和被排擠。若沒有及時發現小孩的困境,到了青春期這樣的挫折將會發酵。 家長若只是泛泛的問孩子:「學校都好嗎?」可能也會獲得泛泛的:「很好啊!」家長應該細心的問:「你東西沒帶,都跟誰借?」、「下課和誰在一起?」、「上次跌倒,是誰陪你?」,或和老師多多溝通。 在高中擔任輔導老師近二十年的中正高中輔導老師汪慧瑜觀察,現在高中生會尋求輔導室協助的壓力問題,有六成是人際關係,只有四成是升學壓力。青春期被同學排擠的學生,這種人際關係的挫折,往往會嚴重到讓學生寧願放棄學業逃避。汪慧瑜分析,這些學生往往是同學口中「白目」,也就是「對人際關係不敏感」的人。這往往是因為人際關係的挫折在更小的時候,躲在死角,沒有被發現,因此失去強化免疫力的關鍵期。 這一代的小孩看似比較好命,生活在一個必須用人造環境打造挫折的時代。但是父母若能打破迷思,掌握原則,還是能夠有效的協助小孩強化挫折免疫力,勇敢面對逆境。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950

月亮的變化

2010年09月25日
公開
9

小王子看到天上的月亮問我 麻麻為什麼月亮都不一樣?..(這問題問的真好^^) 這小小孩的觀察力也太好了吧.. 不過麻麻我....想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比較好=.= 爸爸你知道嗎??(向爸爸求救...) 爸爸:因為月亮會轉動(好像解釋有點難懂) 我又跟小王子講那麻麻回家上網查一下好了再告訴你哦! 所以麻麻上知識網查了一下大該了解 還好現在的網路知識很發達^^ 知識網查到的: 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月亮,它的明暗、位置都不一樣,這種現象稱為 月相的變化,又稱為盈虧。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在陰曆初一時 ,月球正好運行到地球與太陽的中間,月球暗的一面正對著地球,因此 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這時稱為「朔」或「新月」;在初七、初八時可 以看見月球東邊暗,西邊亮,這時稱為「上弦月」;十五到十七,月球 運轉到地球的背面,因此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高掛在天上,這時稱為「 滿月」或「望」;二十三日左右,月球的西半部暗,東半部亮,這時稱 為「下弦月」。 月亮以由朔月經上弦月、滿月到下弦月為一週期,這之間的時間剛好是 一個月,因此,月亮的圓缺變化,可以說是由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 間的位置來決定的。 發現一、每天晚上的月相都不相同,大部分都是缺一個角。 發現二、大約再過30天後,我又可以看到相同形狀的月相。 發現三、月相跟農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農曆日期 月相特色 初一到十四 月亮由小慢慢變大 上旋月 亮的部分在右邊 十五、十六 滿月,此時月亮最大 十七到三十 月亮從大慢慢變小 下旋月 亮的部分在左邊 由此可見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則性的 發現四 因為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則性的,所以我們就可以來預測農曆六月十五,和四月初四的月相了。 六月十五的月相:滿月,因為農曆的十五都是滿月,難怪我們中秋節時,可以看到又圓又大的月亮。 四月初四:月相是上旋月,亮的部分在右邊

文章分享~如何放大孩子的優點

2010年09月22日
公開
12

如何放大孩子的優點 晨曦 編著 出處:放大孩子的優點 一個聰明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 一個愚鈍的孩子,也不定是壞孩子; 一個樣子長得標緻的孩子,也不一定是好孩子; 一個長的平凡的孩子,亦不一定是壞孩子。 因為,是不是一個好孩子,並非以智力或容貌來劃分, 而是以孩子的品格決定。 (一)誠實 肯定孩子誠實品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相信每個父母,都曾經一再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記住,小孩子一定要誠實,不能說謊,爸爸媽媽最討厭說謊的人」, 小孩子說謊大多數原因是做了一件事情,恐怕會遭責備, 所以企圖利用說謊來掩飾,希望可以逃避責任。 孩子做錯事,坦白地告訴父母時,父母應給予鼓勵, 並讓孩子明白,一個人要誠實,不說謊才能夠建立自己信譽; 如果經常說謊,會令人覺得你說的話不可靠, 當你說真話時,別人也可能不相信,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二)有禮貌 孩子有禮貌,有利於他人交往,形成良好人際關係, 因此,家長也要肯定孩子有禮貌品格。 有禮貌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個人修養, 父母應儘早教孩子以禮待人。 (三)有責任感 孩子有強烈的責任感,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這樣長大後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四)積極上進 有些父母太溺愛孩子,事事不讓孩子動手去做, 只要孩子叫一聲,做父母的變馬上去做,以為這樣就是無微不至的愛, 任何東西如果想得到的話,應該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五)謙恭 謙虛使孩子進步,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謙恭的品格, 應在與小朋友共同玩耍中保持謙讓, 並在孩子表現良好時,及時表揚。 (六)有愛心 培養孩子的愛心,一方面家長要以生動的事例, 常向孩子進行這方面教育,更重要的是, 當孩子有了這方面的良好表現,應大大表揚。

分享-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2010年09月19日
公開
54

學習新樂園】•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摘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 〈內容改編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寫的”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s Best”〉 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能的方式進行。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證實,幼兒的智能會展現在不同領域(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智能)之中。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發揮不同的智能。 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虫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自我概念的發展)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為)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裡,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增進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 事.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談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 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為及想像力的發展)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23.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24. 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為發展)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如: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8.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為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成人可以啟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把家裡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 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 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在家裡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成 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 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