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轉貼~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 洪蘭 教授

2010年04月20日
公開
62

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 洪蘭 教授 品格培養,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 最近政壇上幾件大的弊案讓品格的重要性再度浮上檯面,其實八百年前,但丁就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 我們過去過度重視智育,現在付出了代價。品格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中說,只有血洗得掉品格的污點,所以一個紳士(gentleman)名譽被污蔑時得去決鬥。 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的品格若有污點,他只有自殺或放逐兩條路,因為社會上已無他立足之地。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說,「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然洗遍千江水,不似當年未污時。」 品格培養是內隱的學習 所以無論中外,都是用生命在維護名譽,怎麼會想到現在名譽這麼不值錢,做了壞事被人唾棄的人依然大搖大擺地吃香喝辣,已經被押判刑了還敢大聲嗆聲,死不認錯,令人感嘆。 但是如果這些弊案能讓父母看到品格的重要性,對國家也是一個轉機。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 中國人說「三歲定終身」,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得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所以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 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前面提到內隱的學習,要了解人格形成的神經機制,必須先了解一下記憶的本質,因為人是記憶的產物,我們過去的經驗,不論多微小,對我們今天的人格都有影響,而影響的機制就是在記憶。 我們的記憶可分兩種,一為內隱的,一為外顯的,前者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學的、也不知道怎麼學的,如騎腳踏車,這種記憶就是得了失憶症也不會丟掉,後者為特意去學習的,如昨天把車子停在巷口,前天考試一百分等等。 研究者發現失憶症病人可以跟別人對談,知道物體名稱(他可以說「杯子在桌子上」),也可以學拉小提琴,但是他們對大腦受傷後曾經做過的事就完全沒有印象,記不得了。二○○○年得到諾貝爾生醫獎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坎德爾(Eric Kandel),就是因為研究記憶的神經機制而得獎,他讓我們知道內隱和外顯是不同的機制,而人格是內隱的,它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即使得了失憶症,他的人格也沒有改變。 知道了記憶本質後,我們還要來看一下學習的神經機制,一九九二年實驗者在猴子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即猴子看到別人拿東西吃時,牠自己大腦中做那動作的部位也會活化起來,「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 中國人說「見人吃飯喉嚨癢」,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以前成語說「東施效顰」,譏笑東施看到西子捧心,惹人憐愛,自己也去皺著眉,說心痛。 其實從神經學上來看,這是很合理的,在演化上,一個能取得食物、帶來好處的行為,大家都會模仿,這是股市一窩蜂跟進最主要的原因,同樣的「殺雞儆猴」也很有效,看到有人偷竊,左手被砍斷,自己以後也不敢偷,這是大腦的機制在作用。 所以一個孩子看到同學做某件事得到老師讚揚,他也會想去做;同樣的,他看到別人做壞事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有好處,他一定會跟著做,這是為什執法要嚴,法律的執行若不徹底,反而增加賄賂機會,賞罰一定要公,不然紀律不能維持,因為相互比較和模仿本來就是人的本性。 幼兒教育對人格養成的重要 知道了人學習和記憶的本質,我們就了解幼兒教育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性,零到五歲正是神經連結速度最快的時候,五歲兒童大腦的活化程度是成人的兩倍半,他們急速地吸收訊息,修改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外面的世界。 這段歷程就是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accommadation(適應)和assimilation(同化),納入外界訊息作為修改自己行為的榜樣,修改自己行為以適應外面世界。 幼兒教育不是教識字,它是教品德,古人雖然不知道大腦裡的神經機制,但是從生活經驗上,他們看到了兒童行為養成的原因,知道身教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的成語(成語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都教導大人要「以身作則」,如不然會「上樑不正下樑歪」,還告訴我們孩子模仿的對象不只是父母,還包括環境中一切的刺激,所以孟母要三遷,孔子要說「里仁為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些都是很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但是在講求速度、生活享受的後現代生活不是這樣了。 全力去中國化的結果是自己好的丟棄了,別人的長處又沒有學習到,有父母以為要做孩子的朋友才是現代的父母,殊不知孩子先要尊敬父母,才能受教,目無尊長、沒大沒小時,父母的話也就可聽可不聽了。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 最主要是西方國家看到教育孩子的時機要趁早,所以鼓勵家長在家中自己帶孩子,政府補貼母親沒有去上班少賺的零用錢,更鼓勵父母假期帶著孩子一起外出,一起體驗生活,他們很少說孩子只要念書就好,別的不要管,因為只有從看到別人怎麼做事情,才有模仿的對象,才能由經驗中體驗出道理來。 但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外面無限的東西,所以歐洲國家鼓勵閱讀,將前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於,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孩子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是說教,它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孩子模仿的榜樣。 又因為孩子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同樣的故事,這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便深植孩子心中,達到了教化的目的。 有一位媽媽說,她常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看到某個故事書中人物的影子,當電視劇「楚留香」在流行時,一個幼稚園五歲的孩子跟他的母親揮手再見,嘴裡說出來的是:「後會有期」。 人格就是從這些周遭刺激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 事實上,父母都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 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但是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別等小偷成大盜 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的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 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這也是北歐國家希望父母在家裡自己帶孩子的原因,行為一有不當要立刻矯正,不可等壞行為變成壞習慣,等小偷成大盜就來不及了。 若是壞習慣已養成時,僅是禁止是無效的,需要用另一個正確的行為去取代壞的舊行為,例如在選舉時,街上常有人用擴音器大聲播放你不想聽的音樂,當這個音樂進入你的大腦後,它便活化了儲有這條歌的神經迴路,於是這首歌就在你的腦海中唱起來了,如果你不要再聽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刻播放一首你喜歡的歌,這時,新的取代了舊的,你就不再聽到原來的歌了。 用好行為去取代壞習慣可能要花一些功夫,但是持之有恆,可以成功,我們有看到很多成功例子都是放大孩子的長處,用長處把短處帶上來。 所以品德的教養是從小透過生活經驗和故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行為,什麼是錯的,當觀念建立後,行為就跟著出現,因為行為本來就是內在意念的外顯。 從小念故事、說故事給孩子聽還有另一個好處,它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有一個朋友說,過年時,她一個人要燒一家人吃的團圓飯,忙得不可開交,便請她婆婆念故事給二歲跟四歲的孩子聽,想不到過了一個多小時,飯菜燒好後,孩子還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故事,她說她不曉得這麼小的孩子可以有這麼長的專注力。 事實上,我們發現孩子可以有專注力,只要這個東西是他所喜歡的。我曾經看過一個三歲的孩子全神貫注在看螞蟻搬家,低頭看太久了,重心不穩就翻了過去。所以讀書給孩子聽,不但教導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訓練他注意力、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作者和讀者不在一個時空線上,故事一定要有邏輯性,讀者才看的懂,閱讀無形中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性,這一點是漫畫無法取代的。 漫畫看多的孩子思想是跳躍式的,因為漫畫只有四格或八格,當它要呈現一個故事時,必須只取重點,犧牲了很多中間的連接細節,因此,美國對三年級以上的孩子不鼓勵看漫畫,他們教育部長有一句話講的很好,「一、二年級是Learn to read(學習閱讀),三年級以後是Read to learn(用閱讀做敲門磚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今天談品格培養,我們必須了解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節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 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他會像岳飛、閻海文、高志航一樣盡忠報國,他會像諸葛亮、孫運璿、李國鼎一樣,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份子,誠實的過一生。

家中藏書萬卷 有助孩子成功?!

2010年04月19日
公開
39

家中藏書萬卷 有助孩子成功?!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書中自有黃金屋,古老智慧告訴我們讀書的好處,老祖宗的智慧格言經過數千年之後,對現代人依然管用。根據美國一所大學分析全球27國家超過7萬名學生後發現,家中藏書越多,學童接受教育的時間較沒有藏書習慣的家庭學生為長,可見閱讀習慣的確會影響日後的學習。 美國內華達大學研究了27個國家,73000名學生就讀時間長短後發現,來自於家中有藏書的學生,大學畢業的比率比家中沒有藏書的孩子多出20%,另外,家中藏書量若超過500冊以上,學童受教育期間平均多出3.2年,顯示家中藏書多寡,與孩子將來受教育的期間長短有關。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每個「家庭收入的多寡」才是影響孩子受教育時間長短的原因之一,而且世界各國皆然。 內華達大學研究人員麥坎舉例表示,「位於亞洲的中國,家庭藏書超過500冊以上的家庭,孩童接受教育時間比沒有的家庭學童平均多出6.6年,在美國同樣的情形,則多出2.4年」。 因此研究人員推論說,不管國家的經濟條件、政治制度或文化如何,「閱讀與教育之間緊密相連」,而且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確是往後發展的基礎。 這份研究報告同時刊登於《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轉貼~如何訓練寶貝們的記憶力

2010年04月18日
公開
57

練練寶貝兒的記憶力 孩子們學會了數學、社交、科學等等知識之後,需要把這些東西放進他們的智慧小倉庫裏。這時,五六歲的孩子太需要記憶力的幫助了,而記憶力是可以鍛煉的。 你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問5歲的兒子今天在幼稚園都做了什麼,他總是回答你:“我忘記了!”即使你引導他,問他“今天在操場上都做了什麼?”他好像仍然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說不出來。這時,他不是不想說,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他真的忘記了。 孩子的記憶力不好嗎? 忘記自己吃什麼了、做什麼了,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一點也不奇怪。孩子們的記憶力在這“繁忙”的一天裏已經竭盡全力了。每天在幼稚園裏玩耍、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他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處理和儲存各種各樣的資訊上。兒童心理學家利薩博士認為,從孩子早上醒來的那一刻開始到他晚上爬進被窩,五六歲的孩子都在期望著能記住這一天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包括他們在幼稚園裏學到的所有知識。 不過,現在他們需要記住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們要在幼稚園裏學會認字、學習閱讀、要瞭解數字都代表多少,還要學習簡單的加減法,即使聽故事,他們也不再是單純地坐在那裏聽了,有時候他們還需要回答一些問題,也需要講出一些故事的細節。 面對這些越來越高的要求,有些孩子開始覺得沒有自信,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向你彙報所有應該知道的事情,他們甚至可能說“我覺得自己特別笨!”這個時候,恢復孩子的自信心實在太重要了。其實,記憶力和其他孩子們能學會的知識一樣,也是一種技能,是可以通過鍛煉提高的。 複雜的記憶過程:儲存-瞭解-保持。 記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五六歲的孩子正在發展對資訊記憶、重複的能力。記憶首先需要幾秒鐘的資訊儲存,這也是最短期的記憶,然後需要幾分鐘來掌握資訊,這是積極的記憶過程。最後需要一個保持記憶的階段,這就是長久的記憶了。比如,孩子從黑板上抄下英文單詞的拼寫,首先記住的是字母的順序,隨後他們需要寫上幾遍,雖然不需要花太長時間,但孩子卻通過不斷重複看黑板、在心理不斷重複默念這個單詞或者大聲讀出來,幫助他們記住這個單詞。最後,他們可能因為老師的一次提問徹底記住了這個單詞。 成人的記憶一般是通過對要記憶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和內在聯繫,摒棄事物非主要部分,進行意義識記,孩子們由於受知識和經驗的限制,不會進行這種分析,較多地對事物表面進行機械識記。例如成人和兒童同時遇到一個初次見面的人,成人記住的是這個人的相貌特徵,而兒童記住的可能是這個人的衣著顏色等等。不過,五六歲的孩子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識記,他們只對能理解的事物進行一些意義識記。 專門研究鍛煉記憶力方法的美國學者布魯諾.弗斯特說:“要具備一個可靠的記憶力,必須每天花上一點時間,做一些相關的練習。” 對記憶能力訓練越多,孩子們就越容易掌握更多的資訊,這對今後孩子上學學習更多的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8個方法鍛煉孩子的記憶力 1、討論細節 “已有研究顯示,提高孩子的記憶力需要父母長時間的努力,這個過程中需要你不斷向孩子提出問題,或者討論過去發生的事情的一些細節。”來自芝加哥的心理學教授、研究員凱薩琳博士如是說。比如,當你和孩子一起討論最近一次看馬戲表演的情景時,你可以問孩子:“你最喜歡那個節目?”或者問“你覺得那個小丑第二次出來時,表演得有趣嗎?”如果孩子不能回答你的問題,可能是他記不住了,你不妨給他答案。下次,他就會學會記住一些細節。 2、玩記憶遊戲 可以用卡片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比如,給孩子看很多張圖片上的物品,然後問“如果我們去野餐,這些東西中哪些要帶走?”你和孩子你說出一種、我說出一種,慢慢就把所有可以挑選的東西都說出來了。 3、設計提示語言 找到記憶的小竅門對孩子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你在教孩子認識“左”和“右”時,讓孩子用兩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劃出一個“口”字,手朝向右方,這就代表“右”。而對應“右”的就是“左”,“口”的兩個豎集和到中間,就成了左。也可以用身體語言或者舞蹈表達意思。這樣,每當你做一個動作,孩子就會馬上想起。幾遍以後,他就不需要你的提醒也能背出來了。 4、給孩子積極的暗示 凡是記憶力強的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記憶充滿信心。要想樹立起這種信心,就要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告訴他:"寶貝兒,這很簡單,你一定能記住!" 5、分開段落、各個擊破 如果孩子要背一首詩,或者一個小話劇裏的大段臺詞,你不妨讓孩子把這些文字拆開,先把這些文字一小段一小段地念熟,然後再背。 6、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成人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往往很容易記住。相反,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要強迫自己花力氣去記住它。五六歲的孩子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很難記住。所以不斷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他才能孜孜不倦去學和記。 7、練習、練習、再練習 不妨和孩子一起不斷大聲重複一些他們要背誦的東西,多重複幾遍之後,孩子就會覺得背誦非常簡單。經常考一考孩子他新學的字或者加減法,越多的練習,孩子就越熟練。在考完孩子簡單的字以後,應該很快把程度加深,考他一些更難一點的字,孩子慢慢會意識到記憶是一個積極的過程,他會越來越因為努力而感到自己是聰明的,他會因為自己能機智地應對那麼多的問題而越來越自信。 8、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 有生活經歷才有記憶,由於“見多識廣”孩子能記住和講出很多見聞。在耳聞目染中,孩子們對形象鮮明的、感興趣的或引起他們高興或驚奇的事物,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較長時間保持在記憶中,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時會引起聯想,更容易記住新的東西。 能增強記憶力12種食品:牛奶、雞蛋、魚類、味精、花生、小米、玉米、黃花菜、辣椒、菠菜、橘子、鳳梨。

小販父母教出狀元「我們沒花錢,花的是時間」~~好文轉貼

2010年04月02日
公開
56

2010/03/01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靠著擺攤賣韭菜盒與餡餅,陳明發和簡麗卿夫妻辛苦養大兩個就讀建國中學的兒子,尤其大兒子陳立曄今年大學學測拿下滿級分,街坊鄰居「生出狀元兒子」的道賀,一波波湧進小小的攤子,陳明發總是憨厚一笑回應「歹竹出好筍」,但眼中寫滿驕傲。很多人好奇問他怎麼教小孩時,他很認真的說:「孩子唸書,父母要撥空陪,我們沒有錢、沒有權,但是肯花時間。」 早上在北投捷運站外擺攤,下午再趕回復興崗老家繼續賣,陳明發說,擺攤的收入,「 吃飯養家還過得去,但要給孩子補習就不太夠。」兩個兒子沒錢補習仍舊傑出,要歸功於做父母的,再忙,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在兒子學習的路上緊緊相伴。 大兒子考上資優班,老爸才發現自己不懂教育方法… 陳明發回憶,大兒子立曄小學四年級時考上國小資優班,做父親的第一次參加學校的家長座談會,意外發現自己好像「鄉巴佬進大觀園」,每個家長都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套方法,講得頭頭是道,自己只有聽的份,這才發現自己對孩子教育不夠關心。 於是陳明發夫婦下定決心進修。從此,準時出席學校舉辦的每一場親子講座,還勤做筆記。陳明發只要有空就往圖書館跑,還大老遠搭車到重慶南路書店街幫兩個兒子挑選適合讀的書。夫妻倆也涉獵各種親子書,找出教養孩子的方法,簡麗卿說:「事實證明孩子的優秀真的是教出來的,假不了。」 孩子愛看書也並非天生,簡麗卿回憶,孩子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還許可時,玩具箱裡全是圖畫書,第一套書還是跟不識字的阿嬤一起看圖片,讓孩子從小就認為看書是一種休閒。 立曄與弟弟立強漸漸長大後,家裡經濟狀況大不如前,卻反而走出一條特別的路。由陳明發帶著兩個孩子往圖書館、書局跑,有冷氣又有書,可以混一個下午,立曄也說:「小時候家裡沒裝冷氣,很熱,只好到書局、圖書館吹冷氣看書,從小就不覺得看書是很痛苦的事。」 學英文,老爸鴨子聽雷也要陪著兒子聽「大家說英語」… 家裡沒錢補英文,又擔心孩子的英文程度跟不上,陳明發也費心尋找最佳辦法,有一次他聽一位家長說:「每天聽『大家說英語』,持之以恆就會進步」,隨即開始照做,不管再忙再累,一定陪著孩子聽英語,即使自己「鴨子聽雷」也沒關係,就是花時間讓兒子養成每天念英語的習慣。 父親帶著孩子唸書,難免會有衝突,簡麗卿笑說,不時會聽到老公大聲咆哮「這都是為你好」,她只好說笑話,緩衝父子之間的衝突。陳立曄也笑說,父子難免會為了唸書爭吵,他會抱怨父親給的份量太重,但討價還價後,還是會乖乖照著父親期望,把書唸完。 唯一掏腰包補習,補的竟然是籃球… 陳明發也強調,孩子除了唸書,運動也很重要,更還要有充足的睡眠。他不准孩子熬夜,11點前睡覺,每天早上才有好精神唸書;他唯一一次掏腰包讓兒子補習,補的竟是籃球,因為他說:「運動也要有正確觀念與姿勢,這些錢花的值得。」 戒20年菸癮 只為省錢買書給孩子 2010/03/01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唸書不見得要花大錢」,陳明發為了省錢買書,把抽了20年的菸癮給戒了,兒子國中時期沒錢添購參考書,更去向老師借教師版參考書來看,陳明發想告訴其他家長:「不用砸大錢,也能把書念好。」 家中經濟最困頓的時候,陳明發與簡麗卿夫妻倆靠著賣韭菜盒養活一家四口已經很知足,沒有多餘的金錢栽培兒子唸書,補習這件事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他們卻找出一條和一般家長不同的路,「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掏錢了事」,反而找到很多省錢妙招,栽培兒子唸書。 例如陳明發常帶著立曄與立強到書局、圖書館看書、借書,省錢又能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兒童免費的科教館,也是陳家的寶庫,簡麗卿說,兒子小學時每周三下午沒課,爸爸就帶他們去科教館玩,那裡有空調、有遊戲、有電腦,兩個兒子居然把測驗與遊戲玩到滾瓜爛熟,對孩子的科學啟蒙有很大幫助。 國中參考書很貴,每科都有很多版本,為了幫孩子買書,陳明發硬是把抽了20年的菸戒了,他說:「少抽6包菸就能多買一本書,為了孩子都值得。」兩個兒子很貼心,不要求買參考書,還主動向國中老師借參考書來看,立曄笑說,老師有很多教師版參考書,雖然上頭已印有答案,但只要用尺遮起來,還是可以練習。 立曄知道父母賺錢辛苦,不但不要求補習,想學電腦也不敢開口,但他加入高中資訊社,利用學校的資源與設備,不花錢也能達到一樣效果。 一家四口就這樣走過升學的路,他們總是笑臉迎人,雖然不富有,卻滿心知足。如今兒子考出學測滿級分的優秀成績,陳明發夫婦開心的說,「有心,比有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