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祈求人人健康喜樂~阿不不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想離職,別說爛理由。」

2006年12月21日
公開
12

想離職,別說爛理由 人說離職就像分手,要如何分得清爽又能得到祝福?別只想靠一封email,或是說些爛理由,就以為能全身而退。不妨先搞懂老闆的邏輯,給個最合宜的說法,為別人留情面,也為自己留下一個漂亮的身影! 文�祝康偉 「沒有一個離職是真的說再見。」(No resignation is a true farewell.)這句在職場奉行不渝的真理,似乎與中國成語「山水有相逢」,勸人行事得留餘地,以免人生總有相遇的道理不謀而合。 但許多人卻常常在這個關鍵時刻,草率行事,在理由上敷衍搪塞。 例如當有新去處,隨便丟了個像是出國進修、身體欠安等了無新意的理由。不料產業圈子很窄,消息傳遞速度很快,沒多久就原形畢露,不僅傷了自己的誠信,惹惱了舊東家,不堪的傳言也隨之而來。 離職時,除了替自己想,更要替未來著想,因此千萬別忽略以下老闆的感受: 1.組織出了什麼問題 藝珂人事顧問公司總經理陳玉芬分析,以老闆的邏輯,著眼的是組織計劃,並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真的動搖原來的方向。 對於有些人會把離職當作「以退為進」的工具,陳玉芬認為,若你是個人才,有經驗的老闆往往也會適度回應你的需求。 但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則提醒,所有的取巧都有成功的可能,但離職這把「尚方寶劍」只能用一次,否則只會遞減為一種要脅,讓老闆從器重變成防備你。 2.會不會洩漏商業機密 若你是涉及核心業務的人員,此時,最先碰到的會是競業禁止的考量。 林瓊瀛指出,得先弄清楚當初的聘雇條件。若你真的要去投效對手,也應該要表明未來負責的職務,並尊重老闆可能的防堵與安全措施。否則,當你新官上任,力求表現之際,卻還得應付老東家的競業告訴,若不能換得新雇主諒解,恐怕會淪落兩頭皆空的下場。 3.是不是有骨牌效應 當公司裡的重要人物離職,外商通常會簽訂協議,多付3∼6個月薪資,以防止離職者引發集體跳槽。 陳玉芬認為,若你是這類關鍵人物,也得要先評估新工作沒有兵將,能夠撐多久?是3個月還是1年? 不過,她特別提醒,新雇主不一定都能接受所謂「帶兵投靠」的方式。原因在於,「你會這樣對別人,將來也會這樣對我!」另外,當你的人馬成為跳槽的籌碼,對這群人而言,若新公司改變策略,或是條件無法兌現,你就得概括承受交相指責、裡外不是人的責任與風險。 4.是不是咎責於我 再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旦老闆嗅出裡面隱藏「你在指責他」的成分,即使當場忍住不發作,事後都會成為對你負面評價的「標籤」。 林瓊瀛分析,老闆的「面子」問題,通常是較資淺的離職者,最常誤踩的地雷。 有些年輕員工會抱怨「不受公司栽培,學不到東西」,但陳玉芬認為,老闆畢竟是老闆,會覺得請你來是幫我解決問題,不是學東西,「特別是刻意培植的人才,若以沒學到東西為由離開,等於當眾打了老闆一巴掌,情何以堪?」她無奈地說。 離職前的5大美學思考 1.想清楚 林瓊瀛提醒,千萬不要因為人際關係而萌生退意,除非你願意到孤島守燈塔,否則下一個工作一樣會因相同問題而離開。 2.給主管暗示 若主管還在跟你勾畫未來大計,你卻突然說要離職,是非常不好的做法。不妨在幾個月之前,就開始釋放些暗示的訊息,譬如討論事情時,開個玩笑說:「這工作若我不在會如何」,「我不做的話,誰會來做?」讓主管有心理準備。 3.交接負責 「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離職前一定要站在協助的立場,分別針對老闆、同僚、人資,列出一個交接的to-do-list,最好連客戶特性、留意事項都記錄清楚。全部交接完畢後,離開前不妨再次與主管口頭確認並簽名,以免走後被人質疑留下一筆糊塗帳。若離職後能關心後續交接狀況,給予適時的回饋,更能贏得讚賞。 4.為Reference check做準備 企業對應徵者做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越來越重視,因此更要妥善管理離職前的人際關係。不要碰到事情才燒香,平常若能建立好的工作績效與跨部門良好的互動,在這個關鍵時刻,往往能派上用場。 5.何時向大家宣布 離職不單只是個人的去留,還牽涉到計劃的安排與人力的布局。因此,不妨與老闆商量,由他決定何時該宣布離職的訊息,讓老闆有充裕時間重新規畫,以免影響組織的士氣

王文華談薪水:溫柔而堅定

2006年12月14日
公開
10

王文華談薪水:溫柔而堅定 你可能聽過王文華談電影、談愛情、談人生。但是,你可以想像「跟老闆談薪水」的王文華嗎? 「當然談過,」王文華俐落又爽快地回答。而且連談薪水都不脫典型的「王氏風格」:「溫柔而堅定」,這是王文華的五字訣。 「很多人覺得錢是俗事,好像談錢會很功利、自私、貪得無饜。但我覺得金錢是中性的,它在職場上反映出你的價值、你對公司的貢獻,」對於薪水,王文華從不讓自己覺得委屈或吃虧。在接受《Cheers》雜誌專訪分享「撇步」時,他展現出比一般人更「smart」的一面。 然而笑說自己「大事感╱敢性、小事理性」的王文華,面對真正重大的生涯抉擇時,薪水又從來不曾是關鍵。7年前,他放棄紐約金融圈的高薪回到台灣;2005年,他離開職場選擇做個「樂活族」。「我的薪水節節敗退,可是我的人生蒸蒸日上,」剛進入40歲這個階段的王文華如此形容自己。 工作、薪水與人生,像是決定生命基調的3張王牌。王文華怎麼打這個牌局?他又如何看待它們彼此之間的輕重關係? 文�盧智芳、盧昱瑩 你怎麼思考工作、薪水與人生這3件事? 我年輕的時候,優先順序是工作、人生、薪水;現在中年的我,先思考的是人生、工作,最後才是薪水。 我在史丹福念書的時候,把工作和薪水放在第1位,當時找工作,大家都打聽什麼工作的薪水最高,商學院薪水最高的兩種工作就是投資銀行和企管顧問,我沒有自命清高,也去競標過。 你說我懂不懂投資銀行在做什麼,老實講我當然比一般人懂,但也不是很了解;你說我懂不懂企管顧問在做什麼,我當然比一般人懂,但也不是很了解,更不要說我在這兩個行業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又不了解,為什麼要去做這個工作呢?就顯示出這個工作薪水的誘惑、光鮮亮麗的誘惑。 對商學院的學生來講,當企管顧問,或是當投資銀行家的誘惑,其實跟一個藝術學院學生想當明星的誘惑是一樣的。不過,我覺得我跟同學比起來沒有那麼強烈,因為我畢竟不是一個傳統商業背景出來的學生,所以我那個時候雖然曾經去攪和一陣,後來並沒有很認真想去追求那條路。 我覺得大部份人會想去追求工作或薪水,不完全是因為功利,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在這個階段也不太知道人生要什麼。而且人生是抽象的,工作、薪水是實際的,所以年輕人自然會去追求。就像你談戀愛一樣,一開始跟一個女孩出去,一定是吃飯、看電影,不會一開始就兩個人坐在那邊談彼此對愛情的想法。 所以薪水這件事對你的生涯曾經發生作用,還是從來沒有? 你問我是不是要去追求最高薪的工作,坦白講,我的興趣不大。但我之所以有這種奢侈,不去那麼計較薪水,是因為我的學歷帶給我最低限度的保障,我不希望強調我不愛錢,或是我很清高。 我一直希望找的工作,是可以給我機會去探索、了解、嘗試的,所以後來我找到Dun & Bradstreet,這個美國最大的金融資訊集團之一,1994年畢業時我進入這家公司。 這個公司給我機會,讓我每隔半年到一個新國家的分公司去體會不同的職務,這跟我當時探索的心境很配合。我第1個工作在紐約的穆迪債信評等(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大概做了8個月左右。後來公司派我到日本的Dun & Bradstreet Software Japan,又待了8個月。接著我到佛羅里達的Nielsen Media Research做了8個月再調回到紐約,後來3年就沒有再調,留在紐約做國際企業債信的業務。 1999年我回到台灣。之所以決定回台灣,就已經是個人生的選擇,不再以工作,或薪水為主導。 那一年我們家有些變故,包括我父親生病,我也覺得離家很久了,這些年來我只有接受福利,都沒有盡到責任。我在美國已經7年了,紐約好玩的、好吃的,我都看了一遍,但並沒有一種家的感覺。我慢慢把人生裡大的、重要的東西,放在工作和薪水之前。 回來在博偉電影公司工作了5年,薪水不到紐約時的二分之一。但這跟我的興趣比較接近,電影行銷跟我自己在文學藝術的背景,以及企業的經驗,是很好的組合。 2004到2005年,在MTV做到董事總經理後,我決定離開職場,這又是一個人生的選擇。 那時我偷偷地覺得,自己已經慢慢走下坡,對於工作的創意、熱情,慢慢地呈現疲憊。我相信必須要「理頭緒」和「再學習」,才是能扭轉逐漸走下坡的方法。 其實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example,因為我在職場的薪水越來越少(大笑),這和很多人是相反的。我突然發覺,我的薪水是每況愈下,到今天當然最少,但是我的人生卻是蒸蒸日上。 2004年離開後,我立刻做了幾件事。2005年我到史丹福,從短暫的課程中找回年輕時的學習熱情和理想,接下來花了半年時間去旅行,我覺得不管是我的身體、精力、想法,都慢慢地恢復了。 現在我非常清楚的把人生放在第1位,知道人生要什麼,有一部份可以透過工作達到,有一部份不能。 聽起來,難道你從來都沒有跟老闆開口談薪水的經驗嗎? 當然有(大笑)。我覺得談薪水這件事,倒不是純粹為了薪水的追求。跟老闆談薪水,也是表現工作能力的一種方式。我的風格是5個字:「溫柔而堅定」。我不是會張牙舞爪的那種。當然這後面要有支援,就是成績。 只要我工作有了什麼成績,我就蒐集起來,甚至我的客戶寄了一封信給我:「很抱歉,我不能把這個生意給你,但是我必須要讚美你在過程中給我很多幫助。」像這種Email,我也會覺得它是我的成績,代表客戶對我的肯定。每隔一段時間我會主動跟老闆談加薪,老闆要是問我為什麼,我會說:「請看這些附件A、B、C……」。老闆最後可能沒有意願,但至少要試過。 怎麼選擇好的timing(時機)?最簡單就是拿到一個案子的時候、老闆升遷的時候。抓到這些timing,成功的機率比較大。 我雖然講薪水一直排在後面,但絕對不代表我對薪水不重視。我的實際經驗是花了很多時間為自己爭取最好的待遇。當你工作和薪水都達到某一個程度,才有某一種安全感跟自信心,以及多餘的時間來思考人生要的東西。 你自己也當過管理者,你覺得年輕人應該怎麼看待薪水這回事? 我後來做了主管,覺得台灣的年輕人普遍不好意思、也沒有技巧來談薪水。 很多人覺得錢是俗事,讀書人不應該碰,談錢會顯示出自己很功利、自私、貪得無饜,其實不是。我覺得金錢是中性的,它在職場上反映出你的價值、你對公司的貢獻。但是因為大家對金錢沒有正確的觀念,所以就不敢談,老闆講多少就是多少。 很多人被一句話害了,叫「謹守本分」。在職場沒有這回事,謹守本分的人,最後都沒有辦法成功。進入職場就是要努力求表現,要do something、do more(做更多)。我看到職場上發光發亮的人,都是把本分做好後,不斷說「我可不可以做這個」、「那個給我做」、「這個我想試一下」……只有抱著「拈花惹草」的心態,每個拈花惹草的結果,都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才能夠迅速地累積業績,才能得到跟老闆談薪水的籌碼。 可是這樣要求自己,還有可能在工作、薪水之後兼顧人生嗎?像你不是也選擇離開了職場? 當然可以。你不應該把這3件事看作是互相排斥的,當你覺得它們互相排斥,其實只是為了自己的懶散找藉口。 我在38歲那年當上總經理,發覺當了總經理,並沒有解決人生以為會解決的很多事。所以我離開的原因,是想要倡導人生不是線性的,不是階段性的,人生是平行的,人生是共存的。 以前當老闆,我很害怕年輕的同事走進來,問他:「有沒有女朋友?」他回答:「我沒有女朋友,老闆,我現在專心在事業上,為公司努力打拚。」 拈花惹草的範圍不只在工作上,也要在人生上。坦白講,這種人大部份不會表現得很好,因為他覺得人生是階段性的。我會告訴他,人生是平行的,你現在要好好的追求第一志願,但也要好好孝順父母,也要好好去談戀愛,這些東西是互相滋補的。一個整天替公司加班,沒有女朋友,不知道到哪裡去玩的人,工作不會做得很好。一個有女朋友又很會玩的人,在工作上的表現會更好。 我一直希望能重新詮釋「謀生」這個字。謀生的第1個階段,當然是「謀薪水」,但未來大家應該要能「謀生命」。從工作的過程中,去謀自己的人生要什麼東西,真正的使命和理想是什麼。有趣的是,它真的是互相滋補的,一定是有了謀生計的工作後,才能夠找到謀生命的目標;同時,這份謀生計的工作,也幫助你達到謀生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