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祈求人人健康喜樂~阿不不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創業前,先想清楚這5件事

2010年04月06日
公開
8

真正的創業者要能享受不確定性與冒險體驗 一個真正的創業者就和這位消防隊員一樣,要能享受不確定性與冒險體驗。這是創業者和消防隊員必須面對的第一個痛苦的考驗。如果你不喜歡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創業者。有些人就是喜歡安全感和穩定的例行性工作,或是不喜歡承擔支付員工薪水的壓力。這當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沒有什麼不對,但這種人一旦創業就很可能會失敗,因為他們缺少了所有創業者最重要特質:想在不確定環境下求生的欲望。 有個青年創業協會有一次邀請我去演講。當天另一位演講者為創業家下了一個定義,我覺得真是非常貼切,他說:「一個創業家是一個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悠然自得,並讓他的員工感到安全自在的人。」 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人能保證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即使是當下,我們也無法保證什麼事物是永恆不變的。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在每天的生活與工作中,持續去感受或被提醒這種不確定性。 創業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而接受不確性則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特色。 真正的創業家具備一個特質:他們不會想到失敗的可能性。並不是因為他們太過盲目或是太過天真。事實上,大部分成功的創業家都是十分腳踏實地的,但是他們的熱忱更是強烈。一位受訪者曾這麼說:「如果你是真正的創業家,你就不會想到失敗。一切始於一個夢想。你想像著一個讓你興奮莫名的景象,讓你甚至願意獻出生命實現這個夢想。這個夢想其實就像婚姻一樣,需要花下半輩子的時間維持下去。雖然有時候會有點瘋狂、有點不一致,但絕不會考慮到失敗。失敗這個念頭,壓根都沒有想到,往前衝就是了。」 所以,現在請你仔細想一想,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永遠也沒辦法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請考慮要不要繼續你正在進行的創業大計。這個時候,不要去想你的事業構想,要問問自己,就算這個事業構想再好,你是否願意讓這個構想為自己的生活帶來許多不確定性。 我記得有一次和一位天生的創業家聊天。這位創業家經營超過七家公司,手下員工數百人,年營收逾一億美元。有一次我問他,是不是從小就想當創業家,結果他回答:「不是,我小時候想當醫生。可是我沒辦法想像自己身穿白袍、醫治病人的樣子。但我反而能想像自己經營七家醫院,有上千名醫生幫我醫治病患的景象。」 從他的個案中,我們看到創業者的第二個特質:創業是實現夢想的方法,也是夢想本身。就這個角度來看,創業還滿像創作活動的。 (摘自《創業前,先想清楚這5件事》,遠流出版)

成功總裁給年輕人的一堂課

2010年04月01日
公開
16

我的個性本來就好鬥,到現在還是,但我把鬥的方向,轉變為去比賽對人類的貢獻,這是觀念上的大改變。 成功總裁給年輕人的一堂課 尹衍樑:促使我進步的 全是挫折! 失業率迭創新高,許多畢業生踏出校園就面臨失業;更多上班族面臨被裁員、休無薪假的壓力,心中充滿挫折。 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更需要大智慧指引方向。《今周刊》特別邀請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與年輕人分享自己克服挫折的經驗,以及用人的哲學,與大家共度不景氣。以下為訪談內容: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今年面對金融海嘯、全球不景氣,你給年輕人什麼建議? 尹衍樑答(以下簡稱答):我相信人生有「命運」這兩個字,命是定之在天,運是操之在我。我也相信人一生當中的苦樂是個定數,年輕的時候吃點苦、受點挫折,比年紀大時沒有承受力要好得太多。挫折不是壞事,像就我來講,這一生促使我成長和進步的,全部是挫折。 面對鄙視:「你們既然這樣想,我就更加奮發、更加努力」 問:你人生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可以舉例嗎? 答:我年輕的時候是很荒唐的,本來是不良少年,十四歲到十六歲半時是在感化院度過的。在那裡,沒有人把你當人看!(眼眶泛紅,激動地拿出面紙拭淚)只有極少數的人會鼓勵你、善待你、尊重你,我很幸運,當時遇到一些很好的老師,像王金平、于敦德,而這兩年半的時間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以前我總是希望別人怕我,耀武揚威、小流氓的心理;之後變成努力讓人愛我、尊敬我。我的個性本來就好鬥,到現在還是,但我把鬥的方向,轉變為去比賽對人類的貢獻,這是觀念上的大改變。 面對失敗:「我沒有因失敗而倒下,省思後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問:潤泰集團目前經營得相當成功,你曾有過失敗的經驗嗎? 答:我最初的兩個工作都是自己創業,但都是失敗的例子。第一個工作是在我二十六到二十八歲的時候,自己開製造重型機器的鐵工廠,營運兩年之後就倒閉了,五百萬元完全虧光。之後又向我父親要了點錢,去做牛仔褲染料化工廠,先用一公斤小型的鍋子來做,成功了一百次之後,我把它放大到一噸準備量產,結果在過程中爆炸了,鍋蓋飛到五十公尺以外的田裡去。還好那時工廠裡面沒有人,但三千萬元就這麼不見了,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股東們的責難、同仁們的抱怨,不過我父親沒有講任何一句重話,他只說:「衍樑,恭喜你得到寶貴的失敗經驗。」從此沒再提這件事情。 因此現在對待我的同仁,我不怕他們犯錯,只怕他們不去嘗試!假如為了做對而做了錯的事情,我還有獎勵;但為了做錯,就算做了對的事情,我不鼓勵也不允許,我只怕他們態度不好,不怕他們做錯。 面對不景氣「我一直勉勵自己, 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問:現在不景氣,年輕人很難找工作,你建議年輕人應該如何面對? 答:我覺得很多年輕人有「賣身」的觀念,這是錯的。你給我多少錢我做多少事,這就是賣身嘛,我們人是無價的,怎麼可以賣身? 這(賣身)短期也許是對的,但長期這樣想絕對是錯的。像我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三百元,我還是全力以赴,沒有去計較錢,我認為工作就是機遇,機遇就是福源,就是福氣的來源,所以你如果把工作推掉,或者放棄幫助別人的機會,就如同你把你的福氣推掉一樣。 我一直勉勵自己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這種利用不是被耍弄、愚弄,我們的貢獻帶動組織的成長,組織的成長給我們更多更好的機會,這是一個win-win(雙贏)的善性循環。我們通常都希望別人先給我們機會,其實好的機會是要自己先「修身以待天命」,一個態度不良的人,機遇對他是沒有用的,只有勤奮、態度好的人,機遇來了就會變成機會。 問:你覺得社會新鮮人應該嚴選第一份工作、學以致用,或是有工作就先做? 答:每個人條件不一樣,有的人有經濟上的壓力,有的人因為父母親給的環境,可以等待、充實、選擇。但我認為,不管你是有選擇或沒選擇的工作,你都要認真努力地去做。天底下沒有卑賤的工作,只有卑賤的人格,我都很願意幫別人洗廁所,洗廁所是高尚的職業,清道夫也是高尚的職業,比當一個不要臉的總統高尚。 看待學歷「文憑是幫你進門,之後要靠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總裁的企業集團雇用許多人,你喜歡什麼樣的人?願意錄用有何特質的人? 答:就一個企業經營者來講,我所用的人,都是以後有增長潛力的人,另外就是有良好的態度、願意學習,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的人。大學畢業都一樣,誰比誰強呢?前ING安泰人壽總裁潘燊昌說:「態度決定高度。」其實我認為態度不只決定我們的高度,態度就是命運的代名詞!好的態度就是願意學習、願意與人共事、願意被要求、願意要求別人、願意與人協調、樂於助人。 看待態度「人文素養很重要,要有正面思考的能力」 問:許多年輕人現在面臨失業、休無薪假的人生低谷中,你建議他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答:我勸他們不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步調,吃飯、起居作息都要照常,一旦破壞你原有的生活習慣,你會愈憂鬱、愈恐懼。另外就是要更堅定的相信自己,從挫折當中吸取經驗,不要犯過去同樣的錯誤,也要對周遭的人提供自己挫折的經驗,使他們免於受同樣的挫折影響。挫折不是壞事啊,我這一生就是因為沒有人看好我才有今天。 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不要重複類似的錯誤,而且我覺得失敗為成功之母,關鍵是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問:你對工作維持高度的熱情,你建議年輕人應如何保持對工作的熱情? 答:我對工作的熱情來自我對人生的熱情,我最怕的就是淡漠的態度,凡是有大成就的人無不是熱情洋溢的人。年輕人可以藉由吸收新知,或聽到別人關鍵性的一、兩句話,來改變你的態度。所以我覺得,君子贈人以言,勝過珠玉。我很喜歡當老師,跟別人講道理,把我的經驗跟人家分享。 苦和樂是一念之間,你認為這苦,我甘之如飴。我每天六點十五分進辦公室開第一堂會,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我快樂得不得了,我休假超過三天,就會很想趕快回來工作。 看待教育「我希望小孩別因為太保護而失去競爭力」 問:很多有錢人家的小孩會比較沒有鬥志,你怎麼教育子女? 尹:我覺得那是他們的天性,就是很辛勤工作、樂於工作的那種人。還有一點,可能是他們有觀察到他爸爸怎麼做事吧!有一個學習的典範在那裡。我們都比較笨,所以特別勤奮。 問:你在兩岸都成立獎學金資助大學生,同時也在兩岸的大學開課直接面對學生,對兩岸的年輕人有何看法?他們各有何優勢? 答:優勢是相對,而非絕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逸慣了就失去競爭力,這就是富不過三代、強不過三代的道理。這也是台灣學生的問題;大陸現在是念大學才能出人頭地啊,逼得每個人念書念得一塌糊塗。我也是大學教授,也在北大教書,北大的學生完全不一樣,素質比較高,除了吃喝拉撒睡,完全在念書,那種用功、專注、堅持的精神,我都自嘆弗如,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台灣的學生環境太優渥,選擇太多,逐漸喪失堅持和堅忍的力量,就像美國,再也起不來了,透支嘛,孫子的錢都花完了。 我父親過去常跟我講,利用好環境很難,但利用壞環境很容易,因為你沒有選擇。我真的希望台灣的小孩不要因為過度的保護而喪失免疫力,失去競爭力!《摘自今周刊》

成功創業家要膽大心細、鍥而不捨

2010年03月10日
公開
11

成功創業家要膽大心細、鍥而不捨 發表人 發表時間 林靜宜 2009/6/9 創投是鼓舞創新與創業家精神的最大力量,現任漢鼎亞太董事長徐大麟是將創投帶進台灣的第一人,名列美國《富比世》雜誌全球百大科技創投領袖、美國《商業週刊》50 名「亞洲之星」。這位享譽國際的華裔創投大老,事業版圖遍及全球,至今累積的飛機里程數幾乎可繞行地球150 圈,主導與參與多個大型國際投資案,看過的創業計畫與創業家不計其數,他近25 年的創投生涯宛若一本亞洲創投近代史。 Q:你認為,人人都能成為創業家嗎? A:創業能帶來創意、創新,也創造了就業機會,讓經濟更活絡,有效降低失業率,在個人的職涯規劃上比較有成功希望,但不能說創業最好,安份守己工作變成次之,人應該適性發展。像新加坡為了刺激經濟成長,政府立法規定人民要創業,那不是好方法,創業風氣跟民族性、個性有關,無法強迫而得,對於有創業意願與能力的人,我很鼓勵他們去嘗試,一國要提升競爭力,需要更多人投入創新。 台灣能做「亞洲那斯達克」 Q:比起世界各地,你怎麼看台灣的創業環境? A:台灣的民主氣氛、容錯精神適合創新,而且台灣沒有像龐然大物的政府與國有企業,因而形成好的創業環境。台灣的創業家很敢創新,像施振榮在30 多年前就做品牌,創業要與創新連結才能真正 大成功。 其實,台灣不但有創業環境,還很適合做「亞洲的那斯達克」。我們主導的Array(安瑞科技)5 月正式興櫃,這也是第一家在台上市的外國企業,為何選擇台灣?因為台灣資本市場非常國際化。中國、 印度等地的興盛創業活動會讓亞太區變成未來的世界矽谷,台灣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 Q:以多年觀察與協助許多創業家的經驗,要怎麼創業才能「大成功」? A:網路普及與資金管道多元讓創業變的容易,不過,想要大成功有5 個關鍵。第一,創業者要了解世界環境與局勢,因為面對的是全球競爭。好的創業家要有世界觀,要能跟上變化,像能源幾年前還被認為是「小菜」,近兩年油價飆漲,變成「主菜」,各國政府紛紛大力發展替代能源,絕對是大趨勢。 第二,要認識自己,如果個性不適合,寧可進入組織工作。第三,要具備「burning desire」的創業意願,很多成功創業家都有非創業不可的想法,日夜想著這件事。這牽涉到文化,愈能接受失敗的社會,愈能孕育創業家,因為創業與創新都要能不怕失敗。第四,要有冒險精神,第五要有萬全的準備才開始。 很多人對創業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能一次可成、一夜致富。創業的大忌是自滿,以為做成一點事,賺了一點錢便沾沾自喜,這是失敗的開始,會成功一定是謙虛的人,他們會知不足,不斷學習新事物。 創業要大成功,不僅方向要對,還要仔細規劃,創業者更要膽大心細、鍥而不捨,我認識很多的創業家已經創業過5、6 次,還持續創業,像是serial entrepreneur(連續創業家),好像不創業就渾身不舒服。 Q:談談觀察到的創業趨勢? A:現在興起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會是趨勢,這幾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也在討論這個主題。創業不能只以獲利、上市為目的,未來的創業家應該有幫助他人的大胸懷,像比爾蓋茲、華倫巴菲特在功成名就後,都捐出大多數財產回饋世界,既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納入創業目的,而不是成功後才做的第二目的?創業家若能有此想法,就會與眾不同,格局自然也大,方向就會愈來愈對。

想清楚你為什麼想創業

2010年02月23日
公開
12

想清楚你為什麼想創業 首先,請想清楚你為什麼想創業。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因為你得先誠實地面對自己。大部分的創業者聽到這個問題,都會說出一個最容易回答的答案:因為事業構想很不錯。有些人會說「我想創業,因為我有一個構想。」或是說「這個產品或這個構想讓我有創業的念頭。」 構想並不是動機 不過,產品或構想並不是創業的好理由。事業的構想應該是你創業的目的,而不是你創業的動機。想像一下,假設有個人想成為作家,當我們問她想成為作家的動機是什麼,而她的回答是:「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你對這樣的答案有什麼想法?你會猜想,這個人並不是真正的作家!你可能也會懷疑:「等她把這個故事寫完之後,她還能繼續當作家嗎?」 類似的道理,認為只要有事業構想,或因為嗅到商機就覺得是創業的好理由,是創業者最常見的創業動機。但說真的,事業構想是創業者開創事業的動機,但卻不是堅定、長久的創業動力。 很抱歉的創業動機 事業構想並不是創業失敗的人唯一提出來的創業動機,其他更常見的創業動機還包括: 1. 失業,而且覺得必須趕上別人的成就 2. 討厭老闆或公司 3. 不想依賴任何老闆(討厭被別人使喚) 4. 希望在私生活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5. 希望有選擇工作時間和休假日的自由 6. 創業賺的錢比領死薪水還多 7. 想要賺回家人失去的資產 8. 向別人(特別是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想證明某件事是對的 9. 想變有錢,想快速致富 10. 想獻身在你喜愛的事情上——如果不自己創業就無法做到的事 也許你從上面的創業理由中看到了自己部分或完整的動機,不過很抱歉,我把這些動機叫做「很抱歉的創業動機」。 上面的動機中,第一到第五個理由其實只是創業的人想擺脫令自己消沉或不舒服的個人或工作情況。這些人渴望得到改變人生的機會,只不過一直不知道該如何把握機會。所以我將這些理由稱為「很抱歉的創業動機」,因為如果你陷入這種不愉快的情境,其實是很可憐的。如果這就是你的情況,我真的為你感到難過。但是創業並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處方。 此外,第六到第十個理由同樣也很抱歉,雖然情況比第一到第五個理由來得好一點,但是這種理由能不能成就一個好的創業者,同樣令人質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創業者的動機和成功的可能性有直接的關係。像上述這種很抱歉的創業動機,經常是造成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位創業成功的朋友告訴我,「沒有必要因為星期日下午開始感到沮喪而創業。」另一位朋友則是說,「如果創業是情勢所逼,那這個人只不過是在做傻事而已。接下來你就會聽到一大堆失敗和夢想破滅的故事。不過,有些人總是得學些教訓。」 一位非常成功的創業者告訴我,他一開始的創業動機,也帶給他不同的結果。他說「很多情況下,為了逃避自己的問題而創業,其實只是失敗的開始。我曾經因為不同的動機而創業,比如之前我開過出版社,但後來倒閉了,我當時真的只是想找個方法擺脫前一份工作罷了。但是,我創辦現在的公司時完全不是為了逃避,而是因為我有一個比工作或私生活更重要的夢想與願景。」 你是「在做傻事」的創業者嗎?問問自己,你是真心想開創一番事業,還是只想碰碰運氣而已?

7個訣竅,培養自己成為「專家」

2008年11月15日
公開
8

7個訣竅,培養自己成為「專家」 在職場上,能夠自居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將足以確保你的個人競爭力。不過,成為專家可不是聰明人的專利,透過一些實用的指南、習慣和技巧,可以帶領你更貼近成功。 【文�經理人月刊】 在職場上,能夠自居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將足以確保你的個人競爭力。不過,成為專家可不是聰明人的專利,透過一些實用的指南、習慣和技巧,可以帶領你更貼近成功。以下是讓自己化身為「專業人士」的7個訣竅: 1.勤於吸收新知:找出在本業中永遠引領潮流的人,發揮自己拓展人脈的技巧,想辦法去結識他們、邀請他們共進午餐,或是出席他們的讀書會。你應該盡可能接觸業內的一切相關資訊,包括訂雜誌、買書、與傑出人士多聊聊等,日積月累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利用這些知識,串連出別人無法想到的事物。 2.勇敢提出蠢問題:提出的問題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會大不相同。「你不覺得把所有的MP3檔案儲存在像是隨身聽的裝置裡,很酷嗎?」由此產生了iPod。「大家都愛漢堡和薯條,為什麼不能讓他們更快享用到?」於是便產生了麥當勞和速食業。 3.了解自己天分所在:雖說勤能補拙,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把所有心力都用來彌補你的弱項,而要鎖定自己的專長加以訓練。你應該採用80/20法則,將少數時間花在改進缺點上,真正的重點是強化優點。  4.隨時學習:所有的專家都是勤勉、持續的學習者,他們堅信學習愈多,才能獲得愈多。你的自我發展計畫只應該包括讀書、雜誌、參加學習性社團;上一兩堂進修課、和本業的領導人建立關係。 5.維持身心健康:再忙也不要忘記規畫運動和度假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如此才會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全天候的忙碌行程。 6.汲取不尋常的體驗:只了解本業和本國市場,已不足以在未來的世界裡競爭。有人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要讓自己在商場上更上一層樓,該做什麼事?」他回答:「學小提琴。」不同的經驗可以刺激不同的創意,去學習非主流的事物,到古怪的地方旅行,對於自己的舒適區以外的事物,要抱持著好奇心。 7.開發利基:成功的小型企業會仔細挑選自己有把握掌控的利基市場,個人也可以這麼做。不妨想想公司現階段在哪些方面的發展不甚理想,就專注在一個最少人注意的領域。 某位剛加入一家販售新式寵物食品公司的年輕人發現,影響公司營運的諸多問題之一是,高昂的運費侵蝕了利潤。由於公司並不太注意這件事,於是他就自己設法找出解決方案,打電話給優比速(UPS)和聯邦快遞(FedEx)等公司裡負責小型企業的業務主管。幾周後,他將詳盡的摘要報告寄給執行長,建議公司如何節省郵資,執行長大為欣喜,也讓這位年輕工作者在公司的前景看好。(取材自《別自個兒用餐》,天下出版。)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9月號】

分享:「該他們付帳了吧!」

2008年11月03日
公開
10

該他們付帳了吧! 窮兄弟,富兄弟 當兄弟一樣有錢的時候,他們會相親相愛。——非洲俗諺 如果你的錢財、教育程度或政經地位都比你的兄弟好很多,或是差很多,你就是屬於這個俱樂部了,這是一個人數很多的俱樂部。 根據社會學家康利(Dalton Conley)針對這個主題做的周延研究,同一個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通常在收入上產生懸殊的差異。更特別的是,他指出,在美國「貧富不均有超過一半的例子是發生在同一個家庭裡面,而不是在不同的家庭裡。」換句話說,兄弟姊妹之間財富與收入的懸殊落差,比不同家庭的貧富落差更加常見。 為什麼我們擁有同樣的父母親、童年時光也一起成長,長大之後卻發現我們的財務條件好壞差這麼多? 部分原因當然是雖然我們彼此有血緣關係,並不表示我們具有一樣的企圖心、才能以及聰明才智,甚至在乎同樣的事情。總之,有些人煩惱自己言行舉止是否合宜,有些人煩惱自己能否出人頭地。 然而,其他部分原因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根據康利的說法,我們通常只是名義上成長於同一個家庭或環境。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舉例來說,在同一個家庭中,姐姐的成長過程可能需要半工半讀,下課後還要去工作,因為父親正在艱苦的創業期;但等到妹妹上高中的時候,父親的事業興旺,妹妹有一個家庭教師幫她做課後輔導,還以進入最好的大學為目標。或者,換個情形,哥哥成長於經濟上與情感上都很健全的環境,因為父母親的婚姻美滿;但他弟弟可能生活在經濟拮据且家庭氣氛凝重的情況中,因為父母親離婚了。又或者,哥哥在經濟蕭條的時候畢業,在醫院找了一個資料處理的工作,從此以後只能過著檢樸的生活;三年後,經濟景氣開始好轉,他弟弟從大學畢業,在華爾街找到工作,從此過著優渥的日子。 簡言之,康利說導致兄弟姊妹之間收入懸殊,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隨時間改變的大規模社會力量,比如說經濟景氣;第二,家庭的特殊事件,例如離婚或裁員;第三,父母親養育、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樣。特別是父母親通常會投注較多金錢或時間給某些孩子,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理由。 所以,與出身無關,兄弟姊妹之間的財富落差,或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財富落差也一樣,會產生許多很難處理的問題。以下討論幾個較棘手的情形。 一定要跟你家人說你很有錢嗎? 我剛剛賺了一百萬美元,但我不想讓我兄弟知道…… 問:我工作的一家小型科技公司最近被購併,我的股票選擇權一下子價值超過一百萬元。我可以不告訴我的兄弟嗎?他們都有很好的工作,但都沒有賺到這麼多的錢。如果他們發現我發了,我擔心他們對我會改變看法。我也擔心,因為他們都是花錢如流水的人,當他們想要一輛新車或一款最新奇的登山腳踏車時,就會跑來跟我借錢。 答:你覺得你家的兄弟告訴你,他們所有的秘密嗎? 對你自己的財務狀況保持隱私,不是什麼不道德的事情。事實上,告訴每個人每件事情並不是義務,更是不必要的,即使是家人之間也一樣。的確,「誠實」要求我們不能私藏任何東西,不過這個觀念卻把「節儉謹慎」誤解成「不正直」。即使你的兄弟非常有興趣想知道你的財產,他們也沒有權利知道。 所以,如果你選擇把發財的事實保密,也不需要覺得有罪惡感。不過,在這裡也提醒你一下,財富自己會找到方式曝光。你一向只到巴里島旅行,這次卻選了巴黎之旅;或是買了一輛凌志汽車換掉原來的韓國現代汽車,你的親朋好友一定會猜到:你可能是發了。所以,與其只是靠著低調隱瞞,不如學習如何說不。

文章分享:「SOP》拆分職權、職責與責任範圍」

2008年10月09日
公開
18

SOP》拆分職權、職責與責任範圍 Manager Today經理人 開始撰寫SOP之前,一定要先是仔細盤點職務和職責,確認誰做什麼、誰的責任、搞砸了誰要負責,而不是邊寫邊想。 問企業人士:「SOP重不重要?」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若接著問:「你們公司的SOP做得怎樣?」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有做,沒在用。」 知道重要,為什麼做不好呢?曾協助華歌爾、台糖等知名企業規畫編寫SOP的興業家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蔡篤村表示,許多企業往往誤以為,把工作拆分成一個個步驟寫下來,就是SOP,卻忽略了組織架構、執行實況等更重要的因素。 侷限的結果,就是產生「不能用」的SOP,花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編寫出一本厚厚的手冊,最後落得擺在架上當裝飾的下場。 根據蔡篤村的經驗,SOP一定要先經過「組織規畫」「作業設計」這兩個步驟,定義工作的範圍和考量實際情境,才能付諸白紙黑字,即「SOP編寫與實施」,最後再檢視是否符合現況,如此得出的SOP,才會符合實情且真正能落實。 簡單說,組織規畫就是釐清「什麼人該負責什麼工作」,明確劃分每個職務的職權(authority)、職責(responsibility)與責任範圍(accountability)。職權意指「職務帶來的相關權力」;職責是指「職務要負擔哪些責任」;責任範圍則是「這個職務要做哪些工作」。 在將職務組織規畫好之後,會得出兩項實際可見的成果:一是組織圖(organization chart),說明每個職位的職權與職責關係;另一個是工作說明書(job description),明白指出每件事該由誰做、又該負責做好什麼工作。有了這兩份文件,就可以據此了解每個人的工作執掌內容與責任範圍,消彌工作分配上的灰色地帶,而不會是一群人吃大鍋飯,每個人都把責任推開。 蔡篤村表示,他看過太多SOP只籠統寫出部門工作,卻沒點出誰該負責做什麼。例如「倉庫應該要檢貨」,卻沒說出「誰來做」。或許編纂者認為「只要有人做就好」,但這實際上便等於「沒有人會去做」,因為在毫無規範的情況下,一般人多半不會主動多認工作、承擔更多責任,一旦發生問題更會撇清「這不是該我做的」,導致「寫了SOP,卻沒人遵守」的弊病產生。 因此,制訂SOP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仔細盤點職務和職責,確認誰做什麼、誰的責任、搞砸了誰要負責,而不是邊寫邊想「這該由誰來做」,等到寫不下去時才到處去問。「那是最差差勁的SOP寫法,也是SOP會流於形式的最主要原因,」蔡篤村強調。 --------------------------------------------------------------------- 談判祕技》4個讓步訣竅,成為談判贏家 談判時,沒有人想成為輸家!但是,要成為贏家,而且贏得漂亮,關鍵不在於氣勢凌人,反而在於適時讓步。 堅持己見並不會帶來好結果,透過技巧性的退讓來換取對方讓步,就能成為談判桌上勝利的一方。 1.預留讓步空間 其實,談判的基本模式就是「用讓步來換取對手的讓步」,因此在談判過程中,最好能事先預留讓步的空間。 以議價來說,死守價格不妥協的人,交涉是不會成功的。想要談到好價錢又不吃虧,技巧就是先開出「自己都覺得離譜的價格」。如果打算以60萬元賣出,就要從80萬元開始;反之,在協商買入的價格時,則要以「低於自己可負擔的價錢」先出價,這樣即使讓步,自己並不會虧損,對方也會感到你願意退讓的誠意,進而達成協議。 2.讓步幅度要愈來愈小 讓步雖然是談判的關鍵技巧之一,但是也不可毫無原則地退讓下去,這樣只會讓對手予取予求。 所以,讓步的幅度要由大而小,開始時的讓步空間最大,之後就要愈來愈小。當對手看到你讓步的幅度逐漸縮小時,心裡會猜測「這或許是最後底線了」,只得認真考慮你開出的條件;但如果幅度變大,對方就會認為你可能還可以做出更大的讓步,不會輕易妥協。 3.設定不可動搖的讓步底線 許多人經常沒設好底線就上談判桌,結果受到時間、情緒的影響,漸漸就萌生「怎樣都好,趕快解決」的想法,因而做出超乎底線的讓步。為了避免事後懊悔,談判過程中務必要堅守當初訂下的底線。 4.給對方贏的感覺 技巧性的讓步,會給對方「贏了」的感覺,而這種「你贏了」的氣氛,將使得談判進行得更順利。更理想的狀況是,如果雙方都能有所讓步,則可獲致「雙贏交涉」的結果。 (取材自《絕對不會輸的交涉術》,臉譜出版。)

文章分享:「薪水是誰給的?」

2008年10月05日
公開
11

薪水是誰給的? 2008-09-14文 謝勤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BA。現任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總經理。) 最近到韓國出差,拜訪了三星電子全球液晶面板的策略及營運總部,由於三星總部會議室調配的關係,便直接被引導到他們內部的會議室,聽說是高階主管開內部會議的地方。在會議室的投影螢幕旁,掛了兩幅用韓文、英文、中文以及日文寫的標語,一幅寫著「你的薪水不是公司給你的」(The company does not pay you the salary),另外一幅則寫著「請記住客戶才是付你薪水的人」(Only the customer can pay your salary)。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卻讓我深思了許久。 我想關於韓國的品牌與電子產業的崛起,以及公司管理的成功,已經有許多書籍、文章討論,大家也都對於韓國像三星集團這種大企業,如何橫行世界舞台、如何運用力量提升成為世界級品牌耳熟能詳,也不用我再贅述;但我看到的這兩幅標語,雖然簡單卻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對於不管是公司裡哪一個層級的員工而言,人出來工作就是為了養活自己或一家老小,再者追求自我成就感與更多的金錢報酬,而每個月的薪資通知書明白告訴我們,薪水是公司給的,對薪水不滿,第一個反應是向公司爭取,要換工作,當然是找薪水高一點的公司;但三星的標語明白告訴這些員工,「抱歉,公司不付你薪水,客戶才是付你薪水的人」,更深一層的涵義是,要想加薪,惟一的方法不是跟公司或老闆爭取、而是跟客戶爭取。換言之,只有顧客滿意提升,公司營業額及獲利才會提升,員工才能獲得更多的金錢報酬。 「以客為尊」、「客戶導向」以及「客戶優先」這些概念,我想每家公司、每個人都會說,企管書裡也寫一堆,但現實生活中卻常常流於形式與口號,大家花在提升客戶滿意度的時間與精力,遠比不上在內部組織裡爭權奪利的力氣。 但三星的作法確是直截了當把服務客戶的精神跟金錢報酬扯上關係,很多員工在公司待久了,往往忘記有客戶這回事,而斤斤計較公司的薪資福利如何如何,三星無異是提醒員工,只有客戶把錢掏出來,公司才能付薪水,這個道理說穿了十分簡單,但又真的讓人省思! 其次,標語用韓文、英文、中文以及日文同時寫成,我想,三星集團並非是藉此展現他們有多國際化,而是他們已經把國際化逐漸內化成他們文化的一部分;在我與三星電子領導階層對談的過程中,我也驚訝的發現,同時英文、中文以及日文都非常流利的比比皆是,他們甚至告訴我,十年前在三星電子沒有美國與日本的派駐經驗,要升官免談,現在則是沒有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與俄羅斯)的派駐經驗也免談,對照台灣許多公司,往往外派國外等於喪失在總部的好位置與好機會,這更令人深思。 在我們時常批評韓國人為競爭求贏而不擇手段的同時,我想這兩幅我未曾在別家公司看到的標語,或許可以讓我們深思韓國公司競爭優勢的另一個關鍵。

分享:「營銷業務的教戰守則」

2006年12月07日
公開
16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方向,你最後很可能就會遠離原來的目標。」 大衛•坎貝爾 作家 ----------------------------------------------------------------- 營銷業務的教戰守則 文�楊望遠 顧問 兩個業務員到非洲去賣鞋子,他們看到非洲人幾乎都赤腳,一個打電報回去說︰「這裡沒有市場,因為非洲人不穿鞋子。」另一個則打電報欣喜若狂地報告︰「市場前景一片大好,這裡的人目前均沒鞋子穿。」 另有兩個業務員到非洲去賣鞋子,因人生地不熟便結伴同行,結果迷路了,累得坐下來歇息。 突然發現有一頭獅子,在不遠處作勢欲撲,其中一業務員立刻從背包中取出公司的鞋子,正在換時,另一業務員不解地問︰「難道換上公司的鞋子,就可以跑得比獅子快?」 該業務員換好鞋子,抬頭道︰「不!只要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市場不景氣嗎?產銷不順暢嗎?競爭太激烈嗎?生存出現嚴重危機嗎?以上兩則故事,能否給你一些啟發呢? 身為一個承擔公司營銷重任的業務人員,到底需要具備何種條件及認知,才能做個夠資格的業務員呢?談到這裡,我們知道通常在一般公司內,業務員總自認為是工廠的衣食父母,若沒有自己接回訂單,工廠靠什麼運轉? 經濟景氣時,訂單太多產品趕不出來,無法及時交貨,便痛責工廠老是斷貨;經濟不景氣時,訂單接不足,又猛怪工廠品性不良、成本太高,根本沒有競爭力;業務員似乎永遠都是功勛彪炳的。 我們同意業務員神氣得頂天立地,然而,其它單位亦無需自慚形穢,不過是各司其職,都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 要勝任業務,絕非只是逞口舌之能,將產品吹得天花亂墜,亦無須喝得嘔吐爛醉,而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否則,就是濫芋充數了。 --------------------------------------------------------------------- 有樣學樣 文�簡文成 顧問 有三個修道者神父、和尚及喇嘛相約到湖上砌磋論道。舟行湖中,和尚突然站起來說:「噢,我的車上有上次法會和星雲大師合照的相片,我去拿來跟各位分享。」說完便跳下船,以蜻蜓點水的方式,迅速的走過湖面來到岸邊的汽車取出照片,之後又以同樣的方式輕輕鬆鬆的回到船上。神父看了和尚的功夫簡直是目瞪口呆,心中油然生起對和尚崇高的敬畏。 沒多久,喇嘛也不甘示弱的說:「啊!我的車上也有我與達賴喇嘛合影的紀念照,我也去拿來給二位看看。」語畢也跳下船,同樣輕快的走過湖面,順利的拿了相片,神父一看,依然張口結舌,也對喇嘛的功力佩服的五體投地。 神父心想,同樣是修道人家,輸人不輸陣,豈可丟上帝的面子,於是他站起來說:「各位,我的車上有我和教宗的合照,我去拿來給二位瞧瞧。」說完也跳下船,結果噗通一聲濺起一大片水花,整個人掉到湖裏成了落湯雞,他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游回船上,想一想,可能是沒做祈禱的原因,所以馬上雙手合十開始虔誠的禱告,然後又跳下船,結果還是噗通一聲掉進湖裏。 這時隱約可聽到和尚和喇嘛竊竊私語:「我們到底要不要告訴他石頭的正確位置呢?」 笑話啟示: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只是一味「有樣學樣」,恐將遭致「畫虎不成反類犬」之譏。 --------------------------------------------------------------------- 職場的取捨之道 文�陳其華 顧問 在一場與學員的美食聚餐中,席間討論到大家的工作狀況,大部分的人顯然很不滿意自己目前的發展。每週工時長、瑣事多、薪資又不高,又打死不想去大陸做台勞。簡直是抱怨連連,影響食慾。 「老師!你能給我們點建議嗎?」聰明的小敏發現我都只是提問、微笑,突然插入這句話。「啊!什麼?我正努力品嚐我的美食,妳剛說什麼?」我瞪大眼睛,一臉裝傻,小敏嘟嘴抗議了。 得 想要有所「得」,要能「以終為始」。未來你要的是什麼?你的階段目標呢?是薪資?知識技術的學習?機會?發展舞台?賺大錢?累積人脈?經歷? 你的目標要具體、可行,也要能量化。最重要是加上「時間」變數,設定「階段性」目標,清楚你要什麼?何時要?你要達成目標需要時間,這點千萬不要忽略了。 設定目標,這講起來簡單,實際上卻因為環境的變動大,常會引發困惑。 實務上,如果環境條件變,你就要跟著變,所以只要你抓住原理原則跟計畫大方向就好,不須過於嚴謹。 捨 每個人的有形無形資源有限,要有得,必須有所捨。M型社會的來臨,跟亞洲區大市場的移轉變化,未來有些事情已不是流行,而是已成趨勢。你的目標設定,必須聚焦在企業未來的趨勢發展。 掌握市場且能創造營收的能力,是你學習跟累積經歷的首要目標。為了這個不變的「大洪流」,你必須有壯士斷脕的「捨」。 其次,能不斷創造提高你的「附加價值」,且專注在投入過程。在目標設定選擇後,你應酬的時間、金錢花費,你都必須有所捨,捨掉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聚焦在你的核心焦點目標。 心理建設 在邁向你自己偉大目標的過程中,要先有兩項心理建設。首先,你要能「耐煩」,目標執行的過程中,要有耐煩之心,沈穩的面對。築夢要踏實,用每一次的小戰果,去累積最後的勝利果實。 其次,每一份工作都像荷包蛋一樣。你想要的、有附加價值的部分是蛋黃;妳不喜歡、無趣的是蛋白。每個人都只想吃蛋黃,但是對不起!我賣你荷包蛋時,蛋黃、蛋白都有。要吃蛋黃,你必須吃下蛋白,不想要蛋白?真是抱歉,我也不會給你純蛋黃。 取捨之間,最大的心理考量是什麼?我想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風險」吧!風險與機會是孿兄弟,要掌握機會,你必須承擔風險。機會越高,風險越大。 想要不斷往上,風險不能逃避,你只能不斷累積你的風險承擔能力。原因無他,機會稍縱即逝,她只留給有準備、有能力且有意願承擔風險的人。 轉貼自epaper(Easy企管報)

為夢想填入日期,將目標數值化

2006年12月07日
公開
19

為夢想填入日期 將目標數值化 和民集團社長渡邊美樹 想想看,五年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用手寫的記事本,渡邊美樹完成了兒時的夢想,訣竅就在於為夢想填入日期。 撰文�文及元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11月號 11歲那一年,深愛的媽媽病逝;同一年的冬天,爸爸的公司被查封,有寫日記習慣的他,在日記上寫下:「我一定要當老闆,幫爸爸雪恥、以慰媽媽在天之靈」的夢想。 24歲,他以300萬日圓的資金完成當老闆的夢想;40歲,完成企業上櫃的目標。現在,他的夢想是2008年達到全世界展店1000家——他是渡邊美樹(Miki Watanabe),和民集團與和民居食屋的創始人,經營餐飲事業之外,也積極以老人介護、環境、農業與教育進行多角化經營。 為人生的6個面向填入夢想 攤開渡邊美樹的記事本,充滿著各種用紅色蠟筆塗滿的標記,這是他完成目標的印記。時間管理的訣竅在於「將夢想填入日期」,並且將完成的事情用紅筆劃掉,他說,只要看到沒有被劃掉的項目,表示有事情還沒有做完,就像看到天敵一樣,恨不得趕快將它們消滅掉。 渡邊美樹建議先將自己的人生做一次盤點,以工作、家庭、興趣、財務、健康、進修為6個面向做為夢想的主軸,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接下來,再為這6個面向填入夢想。 1.工作:如何做才能被社會認同? 2.家庭:希望建立如何的家庭? 3.興趣:希望有什麼樣的興趣? 4.財富:希望將來要有多少的金錢? 5.健康:希望自己的健康狀態是如何? 6.進修:希望有何種專業技能? 1996年,當渡邊美樹37歲時,填入以下的夢想: 1.工作:希望讓公司做到股票上市的程度(1996年實現股票上市、2000年達成股票上櫃的目標)。為此,每天都要將行程完「圈消化」(也就是才用紅筆將已經完成的行程塗掉)。 2.家庭:希望每星期與小孩進行兩小時的讀書會。 3.興趣:將教育理念體系化,每星期讀3本書。 4.財富:沒有公開負債。 5.健康:每個月游泳一萬公尺。 6.進修:希望自己可以為了進軍海外預做準備,每天唸英文一小時,也希望電腦能運用自如,一天練習30分鐘。 渡邊美樹表示,如果將這6個面向做為通往夢想的入口,夢想比較容易到手。當自己看著記事本上寫著這些夢想時,就能每天都充滿著躍躍欲試的感覺。 一想到自己的公司即將上市,也會激起自己的幹勁。一想到陪著孩子一起唸書,腦海就會浮現孩子的臉龐以及陪他成長的喜悅。疲累的時候,想到一個月要游一萬公尺,培養有始有終的貫徹力與鍛鍊體力,也能充滿著活力。 渡邊美樹認為,雖說工作並非人生的全部,但是20∼30歲之間,全心全力專注於工作、而失去6個面向的平衡,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人生之中一定會有一段期間專注於工作,這是為了培養基礎功夫與基礎知識,重要且必經的階段,假使20幾歲沒有經過這一段「蹲馬步」的歷練,到了30歲之後,就很難有6個面向的平衡。 渡邊美樹非常痛恨浪費時間,他自己就連生病住院期間每天都給自己作業,至少一天看一本書與兩卷錄影帶進修,還要公司幹部到醫院病床邊和他開會。他也絕少上街購物,連睡眠時間都錙銖必較、發呆都要決定發呆幾分幾秒,這就是渡邊美樹絕不虛度一分一秒的意志力。 為夢想設定完成日期 渡邊美樹將夢想填入日期,用「幾歲想完成什麼夢想」的語法,先把夢想填入日期。 例如,為了小時候立下的當老闆的志願,他規定自己在大學畢業前,要有「組織運作」的經驗,因而成立跨校的老人服務社團;並要自己在就學期間立定創業的方向,因此進行一次的環繞北半球27個國家的旅行,在美國紐約找到創業的起點,那就是開餐廳——因為,他在餐廳中,看到不分人種、大家都洋溢著笑臉,餐廳的氣氛讓他彷彿回到了媽媽在世時,一家人圍著飯桌的溫暖感覺。 因此,到了大學畢業時,他已經立下創立一家「充滿歡笑聲的餐廳」的夢想,但是,他希望這是一個適合男女老少、家人團聚、朋友同樂的居食屋(居食屋與居酒屋不同在於,前者的概念是家庭的餐桌,後者則是喝酒喧鬧,定位上有所不同)。 大學畢業後,他已經為畢業兩年後的夢想填入日期。 首先,為了「武裝」身為一名領導者應有的財務與會計知識,他進入一家會計事務所特地學習資金流運作與讀懂報表;半年之後,他達成了夢想就離職,進行下一個存錢的夢想。 為了在一年之內存夠錢,他進入佐川急便(Sagawa Express),為此,他沒日沒夜、一天工作20個小時;果真在一年後,實現他存夠300萬日圓創業基金的夢想。 1984年4月,在他24歲時成立了和民集團的前身渡美商事,1992年,以融合居酒屋與家庭餐廳的概念,成立「和民居食屋」。現在,每當接近用餐時間,位於台北市的和民居食屋,總有大排長龍的人群,就不難看出和民居食居進軍台灣市場時的正確策略。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雜誌 ▲TOP 實用祕技 幫虛擬團隊創造認同感 取材自《如何吞下一頭大象?》,天下文化出版。整理•撰文�謝明彧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11月號 要組成一個有高生產力的優質團隊,最重要的就是隊員對團隊有認同感。但隨著全球化日漸普及,利用網路、電話和email結合分散各地的成員,一起組成虛擬團隊的情形也越來越常發生。 有句話說:「眼若不見,心也不念。」如何讓一群平常就根本見不到面的陌生人產生團隊情誼,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了。 《如何吞下一頭大象?》作者理察•盧克(Richard Luecke)指出,團隊領導人可以用以下4個方法,讓彼此分隔遠地的隊員,也能有同處一間辦公室般的高昂士氣: ■舉辦一場啟動會議 盡可能召集每個人參與,即是這是團隊專案進行過程唯一的見面機會,也值得這麼做。在啟動會議中,先讓每個成員進行自我介紹,接著安排大家分成若干次團體,每個次團體負責討論此次任務中一個特殊面向。然後讓大家輪流參加不同的次團體,使每個人都有互相認識與共事的機會。最後,在啟動會議結束後,拍張團體照,寄給每位參與者。 ■鼓勵定期的面對面會議 在工作進行中的關鍵時刻(例如必須加強承諾、有新隊員加入、主要決策必須定案時)再度召集大家見面,如此可以強化在啟動會議中產生的凝聚力。若團隊成員散居的範圍不是太廣泛,實際面對面的會議當然是最好,若不可行,就採用視訊會議。要是無法召集整個團隊,就為重要的次團體舉辦這樣的會議。 ■找出大家可以集合的時段 如果隊員分散在不同大洲和時區,要舉辦面對面的實際聚會當然十分困難,因此,要規劃定期的聚會時段以供電話會議或線上討論。這將幫助團隊成員自由自在的分享想法,也將促進團隊模式蔚然成行,而不是鼓勵大家各自為政。 不過記住,如果公司總部在美國,不要總是將事情安排在美國的正常上班時段,讓亞洲或澳洲的團隊成員必須在半夜接電話。這樣會讓地球另一端的伙伴備受困擾,也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次等隊友,對團隊關係是一大破壞。 ■以目標為中心塑造認同感 團隊認同感需要加入一些實質東西才能普遍形成,領導人應該運用團隊目標達成這個目的。

分享:「「黃金比例」共治台塑帝國」

2006年11月06日
公開
9

「黃金比例」共治台塑帝國 7人小組家庭成員過半,專業經理人制衡 文◎Smart智富月刊提供 6月5日,台塑集團「行政中心」的7名成員一字排開,聯袂出席「交棒」記者會,宣告台塑集團正式進入後王永慶時代。 王永在的大兒子王文淵擔任行政中心總裁、王永慶女兒王瑞華任副總裁,王永在二兒子王文潮及王永慶女兒王瑞瑜為委員之一,另外3人為集團老臣,分別是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南亞塑膠董事長吳欽仁及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行政中心成為整個台塑集團的掌舵者,這樣的布局,為擾攘10年的台塑接班計畫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黃金比例布局,巧妙平衡各勢力 7人小組最後名單排序,確有巧妙之處。其中,王瑞華、王瑞瑜代表王永慶,王文淵、王文潮代表王永在,李志村、吳欽仁、楊兆麟則擔任專業經理人,家族成員正巧過半,但王永慶或王永在單一家族的成員,並不足以主控大局,意味王氏家族團結即可掌控全局,但也得充分聽取專業經理人的意見。 如此的「黃金比例」,顯示王永慶、王永在二老苦心布局接班計畫,為台塑下一個50年鋪路,向百年基業邁進的智慧。 其實王永慶的交棒大業,早在30年前就開始。當年王永慶把大兒子王文洋、王永在兒子王文淵和王文潮一起送到英國唸書,就是為接班的培養做準備,但在「太子」王文洋因呂安妮事件出走後,傷透王永慶的心,王文淵就成為台塑王朝最被看好的首席接班人。 王文淵作風像王永慶 被父親形容為「牛脾氣」的王文淵,雖然是王永在的兒子,但作風反而比較像王永慶,弟弟王文潮就曾說:「哥哥最像董事長了(指王永慶)!」「他們都是腦筋轉得很快的人,頭腦想的遠比講話速度還快,所以講話有點跳躍式,你跟不上他的速度,就會很緊張,一緊張,就不知如何回應。」 王文淵身為台塑二當家王永在的長公子,從小就被賦予接班大任,王文淵坦言,「我從小大部分都是董事長(王永慶)在管,不論學業或工作都是由董事長安排。」 去英國6年、美國10幾年,王文淵回國後,被王永慶安排進入關係企業台麗公司歷練,當時台麗每年虧損8,000萬元,他負責整頓,每天忙到凌晨2點,沒日沒夜地做,半年後台麗就轉虧為盈。 這一戰讓王文淵鞏固地位,之後進入以紡織為主業的台化,也在他一手主導下,成功轉型為塑膠石化業,2年前,還曾一度躍居台塑四寶(台塑、台化、南亞、台塑石化)的獲利王,顯示他優異的管理能力。 王文淵工作努力,治軍更為嚴謹,舉個簡單例子,台塑大樓內部公司與公司之間沒有門禁管制,但過去王文淵主導的台化則有門禁,問台塑集團員工最怕誰,大家都說,「第一是王永慶,第二就是王文淵!」 根據了解,王文淵非常質樸與執著,特質與王永慶相若,雖然治軍嚴,但近年在父親王永在的勸說下,常常耐住性子,聽完部屬的意見,就連原本顯得嚴肅的臉龐,也常出現祥和的笑容,極具親和力,顯見他管理的修為,也在提升之中。 現年59歲的王文淵,全身上下找不到一絲豪門公子的貴氣,彷彿看到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影子!勤勞樸實,苦幹實幹,王文淵多次強調:「做好是應該,做歹是低路(台語)」,凡事要求自己,無法忍受自我表現不佳,成為台塑王國的首席接班人,可說實至名歸。 王瑞華是王永慶分身 至於擔任台塑行政管理處副總裁的王永慶三房長女王瑞華,更是王永慶最信賴的女兒,就連出走的大兒子王文洋也曾說,「瑞華是爸爸的心肝寶貝,從小就是,也是我爸最信賴、最疼愛的女兒。」 王瑞華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王永慶便安排她掌管台塑集團的美國七輕工程,擔任台塑美國公司總經理,當時王瑞華好比是王永慶的「美國分身」。 台塑美國總共有17間工廠,總投資金額逾51億美元,在王瑞華回台灣之前,一直負責管理這個台塑集團在美國最大的石化事業,領域橫跨石化、天然氣、紡纖與塑膠加工等,重要性不亞於台塑四寶。 2002年,王瑞華回到台灣後,王永慶便將這位掌上明珠列入「6人小組」成員,辦公室更安排在台塑大樓12樓,就在王永慶的對面,統籌台塑對美投資,就這樣亦步亦趨跟在父親身旁,準備接班。 行事非常低調的王瑞華,從不接受媒體採訪,據說已拒絕上千次媒體約訪。她也很少在公共場合發言,在台塑集團內雖然身居要職,卻不張揚,在經營企業方面,更事事追求合理,以王永慶為榜樣。 以王瑞華負責台塑美國業務長達17年的資歷,其間曾參與多起購併事業,且對美國資本市場瞭若指掌,現在台塑美國正推動四合一上市計畫,自是推動台塑美國再上高峰的最佳人選。 王文潮、王瑞瑜表現不遜兄姊 今年王永慶宣布交棒後,「6人小組」也變成「7人小組」,新增王瑞瑜一人。「7人小組」的另外兩個要角:王文潮、王瑞瑜,一個負責台塑石化的經營,一個負責台塑生醫事業,沒有長子與長女的壓力,反而更能輕鬆面對挑戰,在各領域中,闖出一片天地。 台塑石化每年營收成長千億,是近年集團的金雞母;台塑生醫更積極布局大陸市場,成為台塑集團的新明星。 5年前,王永慶以「6人小組+王瑞瑜見習」的培訓機制,訂定每月6日下午,由台塑集團主要公司輪流,以重大業務進展,對小組作業務簡報,小組成員因此能一點一滴穿透整個台塑集團企業的點線面。 如今,「7人小組」更積極,每週開會一次,針對集團業務進行腦力激盪,希望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群第二代子弟面臨的挑戰還不少,包括:台塑美國的上市、台塑大煉鋼廠的設置,都攸關台塑可否成為百年不墜的企業;成員們日後能否維持不分家的氣氛,同心協力一起奮鬥,不但市場關注,眾多台塑集團的股東也很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