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祈求人人健康喜樂~阿不不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成就感,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2011年01月20日
公開
7

成就感,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當孩子養成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各項任務的能力,自然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即使日後遭遇困難,也會獨立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口述=洪莉竹 攝影=黃念謹 有句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指的是人們可從失敗的經驗裡記取教訓,奠定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但這句話,套用在學齡兒童(六到十二歲)的學習與人格發展上,或許就成了阻礙孩子朝正向發展,變得自卑、懶惰的影響關鍵。因為一再受挫、失敗的經驗,容易讓孩子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長期下來,恐成孩子進步學習的一大絆腳石。 從成功經驗建立學習能力 依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要養成學齡兒童的勤勉感,是需要培養他們面對課業、與他人互動的各種能力。如果這些能力,足以讓他們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的各項任務,並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與能力感,從這些「成功經驗」裡,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信心,願意持續努力。即使日後遭遇到困難,也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輕言放棄。 反之,在這個階段裡,大人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實際自我從事活動的機會,一來孩子會慣性依賴大人,無法養成責任感與獨立性;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缺乏靠自己完成任務的經驗,逐漸失去能力,就容易在活動中退縮,形成性格上易有自卑、懶惰的特質。 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學習困境 家長多半有許多迷思,其一就是看分數來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對於孩子在課業上是否獲得能力感、對學習有沒有熱情等,顯得較不在乎。以孩子面對「寫作業」為例,我們常觀察到,多數父母見到孩子功課寫不好,就認定是孩子太懶、太笨,把問題完全歸因到孩子身上;或是老師怪家長不協助指導,而家長怪安親班老師沒盡到督促責任。這些都是解決不了問題,反倒可能導致孩子不寫作業的情況更加嚴重。另外,也常見父母會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以為「跟孩子說一些道理」之後,孩子就可以「瞭解寫作業的重要性」,然後立刻轉變成符合大人的期待。 大人們卻都忘了,培養能力、建立習慣都需要逐步累積,並不是光說道理就能讓孩子改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立即成效。當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時,父母應該試著去回溯找出孩子為什麼懶惰的真正原因,是孩子對學習沒有熱情?還是認為自己就是「笨」,再努力也沒有用? 理解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供孩子適切的教導與協助。讓孩子慢慢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建立起孩子的「能力」;當孩子愈來愈有能力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這能力所產生的效能感或成就感,有時遠比大人給的實質獎賞要有意義得多,也會影響孩子長遠一生的思維與態度。 *能力不足? 所謂的能力,指的是孩子的智力發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基本技能。像是孩子的智力發展出現了問題,但老師出的作業又需要抽象邏輯思考;又像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看不懂也無法理解習作上的題目;又或者孩子根本沒耐心閱讀文字,寫作及造句能力也不甚理想……。此時,大人們就該適時降低作業難度或要求;老師出作業時也應盡可能顧及每個孩子�家庭能力與條件的差異,對於程度落後較多的孩子提供補救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的努力、改變與進步,從旁給予鼓勵及學習輔導。 *未能理解作業要求? 有些孩子不能完成作業,可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無法理解作業的要求,在接收訊息、理解訊息上出現障礙。像是老師在交待功課時,有些孩子經常性地沒聽到、沒聽仔細或聽不懂,那他就沒辦法完成功課。此時,大人們就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重複解說訊息,或以不同方式表達,也可以請鄰座的同學協助說明或記錄等。 *習慣不佳? 多數的孩子不會完全不寫作業,只是習慣不好,像會邊寫邊玩,無法專心;或先玩再寫,不夠時間寫作業;或經常性地落東落西,回家功課根本沒帶齊;也有些課後上安親班的孩子,習慣有人幫忙完成功課,長期下來,失去能力,碰到困難就只會舉手向老師反應不會寫。 遇到上述情況,大人們首要改善寫作業的環境,讓孩子在心無旁騖下完成作業。其次,培養紀律與好的學習習慣,多花時間和孩子討論他所遇到的問題,陪他一起面對、一同想辦法解決,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往往父母自己面對困難的態度和行為,會比說道理更具影響力。 *心理因素影響? 當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會故意拖延寫作業時間,免得完成後又要額外寫練習題;或心想反正自己不做,待會有大人幫忙完成;或覺得寫作業好麻煩,反正不會受罰,不寫也沒關係;甚至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就笨,怎樣努力都沒用……。當孩子出現上述的心理狀態,大人們就該檢視或調整在教養上的態度及方法,像是有些父母缺乏耐心管教,錯了就罵,但又邊罵邊幫孩子收拾爛攤子,在管教方式沒有一致性,又怎能期待孩子會懂得肯定自己,願意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去克服課業上的障礙呢? 態度與習慣遠比分數更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比考試分數的高低更重要。尤其,中小學階段的「學業能力」培養,不單只呈現在成績好壞的表象,也深遠地影響到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應戰能力。所謂「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包含了: *時間安排與運用: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如讀書計畫、每日作息安排等,並能依照既定計畫運作、定期調整計畫等。 *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懂得尋求協助、檢查並改正錯誤的能力。 *遇到困難要解決: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課題及困難,要引導他們「主動」求助或是「自動」搜尋所需的資源。 孩子通常會在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情上,得到能力感,所以他會投入得愈多。在這段學齡關鍵期,大人們以耐心陪伴、協助鼓勵的方式,依著每個孩子的狀況訂定能力所及的目標;耐心陪著孩子逐步建立習慣、累積能力;並花時間分享與欣賞孩子的成就,即使學習進展不符合預期時,也要耐心堅持,給予孩子絕對的信心與心理支持。相信大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文字整理:陳舒榆) 上述文章轉載自 397期張老師月刊

劉墉教子“給我考零分”

2010年06月09日
公開
11

劉墉教子“給我考零分” 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著名作家、畫家;兒子是哈佛大學碩士、波士頓CitSep音樂指導及劍橋WllRBD電臺製作主持人、作家。這是被視為傳奇的一對父子。然而,兒子在中學時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生,他的考試卷上永遠是“C”。作家父親如何讓差生兒子變成優等生?這個父親叫劉墉。這個兒子叫劉軒。2009年9月,劉軒抵達上海為新書《叛逆年代》簽售,接受專訪時講述了劉墉拜託他考零分的獨特家教故事...... 我在臺灣還沒有讀完小學就跟著父親舉家搬遷到了美國。進入中學後,我開始叛逆。然後就變成了一個讓老師頭痛的孩子:調皮、厭學、愛做白日夢,每天憧憬的就是變成一個像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所以,我的成績很糟糕,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的成績變成了雷打不動的“C”,這讓教過我的所有老師都無計可施。 劉墉終於忍不住找我談話了,在我12歲之後,他就跟我說,我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當然我想叫他爸爸他也很歡迎。鑒於他對我一直比較寬鬆,所以我多半時侯稱呼他為爸爸,偶爾覺得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叫他劉墉。現在他要就我的學習成績與我展開討論,我的心情就開始不好了。他先是沖我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這個笑容在我看來很陰險。他對我說:“你的老師告訴我,你現在整天夢想著當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變得不愛學習了,對嗎?” “是的。”我感覺他的話裏有一些鄙視的成分,這是對一個14歲少年尊嚴的莫大侮辱,我有點挑釁地說:“舒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這麼大時成績也很糟糕,他還考過零分,現在不照樣當了世界頂級賽車手?”劉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來,那笑聲讓我覺得有點陰鷙的味道:“他考了零分,當了賽車手。可是,你從來就沒有考過零分啊,每次都是‘C‘!”說完,他的手從背後亮出來,沖我揚了揚手中那張成績單。 他竟然笑話我沒有考過零分?我真的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我咽了一口唾沫,從喉嚨裏發出低沉的聲音:“那麼,你希望我考個零分給你看看嗎?”他往椅子背上一靠,擺出一個坐得很舒服的姿勢,笑了:“好啊,你這個主意很不錯!那就讓我們打個賭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麼以後你的學業一切自便,我絕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沒有考到零分,就必須服從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規定去好好學習。如何?” 我們很認真地擊掌為盟,我在心裏已經開始竊笑不已了,我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天底下最可愛也最愚蠢的父親。 “但是,既然是‘考’,那就得遵守必要的考試規則:試卷必須答完,不能一字不填交白卷,也不能留著題目不答,更不能離場逃脫,如果那樣的話即視為違約,好不好?”這還不簡單?我的心裏發出快樂的鳴叫,不假思索地答道:“沒有問題!”很快便迎來了考試。發下試卷後,我快速地填好自己的名字,開始答卷。反正這些該死的試題我平時就有五分之三不會,考個零分不是什麼難題吧? 第一題是這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美國人民反擊納粹的時任總統是誰?下面有三個備選答案:卡特、羅斯福、艾森豪。我知道是羅斯福,卻故意在答題卡上塗下了艾森豪的名字。 接下來的幾道題都是如此。可畢竟試題是按先易後難的原則出的,試題的難度不斷增加,甚至很陌生。在做後面的題時,我並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所以答題時就開始犯難,但按照約定,我又不能空著不答,最後我只能硬著頭皮,像以往那樣亂蒙一通。走出考場,我忽然發現自己手心裏竟然出了汗。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考零分也很難!我的心情開始沮喪,因為我覺得我極可能在亂蒙的時候蒙到了正確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就考不了零分了。 試卷結果出來了,是可惡的“C”,而不是可愛的“O”!灰頭土臉地帶著試卷回家,劉墉笑眯眯地走過來,提醒我,“咱們可是有約在先哦,如果你沒有考到零分,你必須聽從我的指揮和安排。”我低下頭,暗罵自己不爭氣,竟然連個零分都考不到。同時也在心裏作好了最壞的準備,他還能怎麼指揮我?無非是讓我好好努力早日考到A而已嘛!   劉墉煞有其事地清了嗓子,說出了他對我的命令:“現在,我拜託你早一天考到零分,或者說,你近期的學習目標的向零分衝刺!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獲得自由!”我差點以為我的耳朵壞掉了,或者差點以為劉墉的腦子壞掉了,這樣的大好機會送到他手上,他竟然將我輕輕放過,並且無限制地給我發補救的機會?考零分比考A。我覺得還是前者更容易一些。於是,我看到了一絲曙光。   很快又迎來了第二次考試......結局還是一樣,又是“C”!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地向零分衝刺。為了早日考到零分,我不由自主地開始努力學習。然後,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把握做錯的題越來越多。換句話說,我會做的題越來越多。   一年後,我成功地考到了第一個零分!也就是說,試卷上所有的題目我都會做,每一題我都能判斷出哪個答案正確,哪個答案是錯誤的。  劉墉那天很高興,親自下廚房做了一桌菜,端起酒杯大聲宣佈:“劉軒,祝賀你,終於考到了零分!”他沖我眨眨眼,加了一句話:“有能力考到A的學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這個道理你現在應該已經知道,不過我是早就計畫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的確,我承認我被劉墉——我的爸爸耍了。在這個賭局中,其實我的一舉一動,都早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可是,把考滿分的要求換成考零分,我就覺得容易接受得多,並且願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真不知怎麼想的。 後來,我考上了哈佛,讀完碩士,正在讀博士,譯了書寫了書,拿了音樂獎,獲得了表演獎,似乎在18歲以後,我就再也不去想做舒馬赫第二了。我覺得我完全可以做到劉軒第一。 現在,我跟爸爸一起開了一個博客,主題是“兩代人對談的父子博客”。我很享受這種可以跟他推心置腹,發表不同見解的交流和溝通。我想,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也會跟他定下同樣的“零分之約”,這絕對是比滿分之約要科學,巧妙,有用得多的約定......

溺愛戰爭

2009年07月17日
公開
15

溺愛戰爭 有一種病毐,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 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毐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 但日子一久, 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 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裡症候群 這個病毐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的人,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裡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 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 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 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 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 「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 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 她的父母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她,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 阿文(化名,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 她的父親,從BMW 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 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 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 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 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到事態越來越嚴重。 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 ,造成智力退化。」 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楞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 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1.80%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2.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3.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4.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5.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6.也是最驚人的數據: 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 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 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 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裡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 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 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 原因有三: 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 二、孩子生得少; 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 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 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0%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 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 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 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 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 溺愛型父母 ,孩子無法克制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分為兩類: 放任,或過度保護。 前者 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 。 後者 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 八歲的Angela,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 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 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 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的門, 「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 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 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 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做什麼呢? 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 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另一個主角Dorothy,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 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在學校,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她就用尖叫、大吼抗議,母親對她束手無策。 每天,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從私家轎車下車,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她袋裡的糖「叮咚叮咚」踫撞發響。 「各位同學,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接著,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你,哼!沒有!」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今天必須接受懲罰。 Dorothy在學校就像「蜂后」一般,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 大陸現場: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 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 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 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子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 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 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 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渡黃河。 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 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 這種小孩 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 ,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 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 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Phones , take screaming outside . (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 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 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 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 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己擁有許多,卻還想要更多,得到後反而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要什麼有什麼,任何願望都可以馬上實現,所以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 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停下來等等孩子

2008年10月31日
公開
16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 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 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好文分享:「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

2008年10月27日
公開
11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頭好痛,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 現在是中午十二點半,還沒吃飯,肚子好餓,我在等老二起床一塊吃。 妻子說他們凌晨三點多看完DVD才睡,餓了就先吃吧。但我還是想等。 老二在台北讀書難得回來,更難得一塊吃頓飯,何況今天帶女朋友和同學一塊回來。 迷迷糊糊躺了一會,起來已經下午兩點了。在臥房顛倒個半天不知道穿什麼好?是休閒一點還是家居一點? 好不容易穿好下樓,看到妻子已經在廚房忙著,我過去問她:「我這樣穿好看嗎?」 她頭也沒抬回我:「在家怎麼穿也行。」 我回到客廳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我還在等,等著他們起床。 忽然聽到樓上衝馬桶的聲音,起來了。我衝到廚房告訴妻子:「起來了。」 妻子回我:「正好,再炒兩個菜就好了,你準備桌子吧!」我忙不迭動起來。。。。 不一會,幾個人下樓來了。孩子們很客氣地跟我們打招呼,妻子解開圍裙走出來, 笑著招呼:「吃飯吧!」氣氛凝住了幾秒鐘。這時,老二回答:「我們不吃了, 今天同學聚會,我們要趕快走,快遲到了。」 妻子仍然想留住他們:「我早上才去市場買的菜,還現殺了一條魚,做你最愛吃的豆瓣魚, 吃了再走吧!」似乎仍然留不住他們,老二回說:「你們吃吧。」 趁著同學們穿鞋子的空檔,妻子小聲告訴老二:「我和老爸一直在等你起床一塊吃飯,我們都還沒吃呢!」 老二皺個眉頭,回過臉告訴妻子:「你們幹嘛等呢?餓了就先吃嘛!你們這樣等我,我會有壓力啊!」 說著就在同學一片謝謝與再見聲中出門了。留下我和妻子站在門口。 我碰到妻子的手 ……涼涼的。 我知道,我可以很嚴肅地告知孩子,這是不懂事,甚至更誇大這是不孝順,然後再給他一些教誨, 告訴他以後如何安排時間,計畫順序,生活規律……,把一些教條的 東西塞給他。我 相 信他會接受, 但我相信他以後會減少回家的時間。就算回來,他也會告知朋友們:「在我爸媽面前一定要如何如何…… 否則會如何如何……。」那時候,我再也等不到我的孩子了,等到的只是一個虛偽的人。 我也知道,這不是一個現象,其實,這是一個「過程」,孩子和父母都在學習的一個過程。 孩子學習如何過他自己的生活,父母學習如何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這過程有點苦,但每個人都會經過。 想起一句老前輩的話:「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太侵入,孩子就會逃避。 我回頭告訴妻子:「我們自己吃吧!」 到了餐桌前,我茫茫然停下來問妻子:「我這樣穿好看嗎?」 給聰明年長者幸福十誡 一、不要再替成年子女操心,才不會碎碎唸。 二、不要再將成年子女當成未成年來「監護」,以免顧人怨。 三、不必事事都「非知道不可」尊重已成年子女的隱私權、自主權。 四、不要再以兒孫為生活重心,尋找自己的園地,才不會 天天望穿秋水。 五、不要逢人就訴苦,寧可寫作、畫畫、練功、唱歌,以藝術、創作昇華情緒。 六、不要凡事抱怨,多欣賞、感謝別人為取悅你所做的努力。 七、不要因孫輩和子女媳婿爭執衝突,這樣只會惡性循環,害了你的孫輩。 八、不要因病痛而唉唉叫,有病要治病,領了藥要服藥,治不好的要忍耐。 九、不要疑心病太重,要感激還願意留在你身邊的人,免得最後連他也走了! 十、要多多培養宗教情操,有堅定的信仰,對未來抱著開心、樂觀的態度。 如果以上十點每一點是十分,祝福各位聰明的您,都能幸福一百分。

分享「讓孩子具備3大財富能力, 才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2008年09月05日
公開
8

讓孩子具備3大財富能力, 才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文/陳雅玲、孫秀惠 50年代,財富能力是節儉;70年代,財富能力是儲蓄;現在,財富能力則是認識金錢價值、能夠對抗物質誘惑、獲得心靈的滿足…。 十五歲的Erica,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到農曆年後,就會從爸媽那裡領到一萬多元的壓歲錢。別以為這筆壓歲錢,是讓她開心大採購的意外之財,這筆錢,將是她一整年的零用錢,除了換季採買的衣服、價格昂貴的筆記型電腦,其他包括文具、朋友和親人的生日禮物、聖誕禮物,甚至包括弟弟的零用,都由這筆錢開支,花光了就沒有。 讓一個孩子學習用一整年的眼光來規畫自己的金錢運用,這是Erica媽媽的點子。長髮披肩,已經頗有少女神韻的Erica笑著承認,三年來學到很多。「如果我沒有好好支配我的零用錢,那錢很快就會用光。」像她看到一些新奇的小首飾,以前可能毫不考慮就買下去了;但是現在會再想想有沒有必要?值不值得買?由於弟弟也歸她管,放學回家肚子餓了,她會幫弟弟買點心,文具不夠了,也要幫他添購,從中她學習了為他人負責的辛苦,也累積出一套面對物質慾望的原則。 她對弟弟有『三不』:「玩具不買、已經有的不買、以後用不到的不買」;因為這樣要求弟弟,她對自己也設下同樣的標準。「爸媽教過我: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長大要自己support(維持)自己的living(生活)。」 她也學到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用錢換得。想給媽媽禮物,自己騎單車到大潤發買材料,製作各種卡片、art work,每一件都被媽媽珍藏起來。有一組鮮豔如梵谷畫作的咖啡杯,就是她買回純白杯盤,以壓克力畫上花卉圖案,所做的獨一無二的禮品。 Erica 是台積電先進模組技術發展處副處長章勳明的女兒,媽媽朱家明則是新竹美國學校校務長。若從家庭的經濟能力來講,可說是「白金專業家庭」,其實也不需要讓孩子為錢傷腦筋。但Erica的父母瞭解,及早透過零用錢的使用,進行財富教育、對抗富裕病的必要。而他們採取的做法,也與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的教育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不謀而合。 除了教孩子處理慾望,更要認知有些東西並非錢能衡量,邁爾思認為,第一項能力,可以從兒童三、四歲就開始。讓他自己管理一點零用錢,讓他認識錢的多寡與物質的關係。「許多孩子輕易擁有昂貴的玩具、衣物,卻不知道那得要用好幾千個一塊錢才買得到,他們習於獲得,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其次,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慾望。邁爾思特別指出,這部分的教育包含了最重要的精神是對自己的慾望負責,另一面學習延遲慾望得到更大的快樂,「在有限的狀況下,不妨讓他順著自己的慾望亂買東西,讓他承受沒有節制的後果。」例如孩子克制不住,買來垃圾玩具,轉眼就後悔,也沒有錢再買其他想要的東西。這是他的決定,他必須自己負責。做為父母,不可以去替孩子收拾善後,或心軟支助他。此外,父母可以帶領全家對每個人喜歡的物品都晚一點再買、等久一點再買,大人、小孩一起感受「慾望延遲」之後,得到時那種更大的滿足感。 讓孩子了解錢能做什麼,僅僅是財富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應該了解金錢的局限性。孩子在接觸金錢之初,有時候會非常天真的給所有東西「標價」,這時正好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比如爸爸週末如果去工作,可能會掙更多的錢,可是爸爸愛孩子,我們的假期因為爸爸的參與而更快樂,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就比金錢更重要。透過類似的方式,孩子逐步認識到,金錢不是唯一的目標或標準。孩子接觸到的價值觀越多元,金錢就越不會成為唯一的標準。 國外不少富裕家庭很強調讓子女參加社會公益事業,這些白金小孩參加和平隊等志願者組織,認識了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在與其他階層的孩子交往中得到鍛鍊,看見別人的缺乏、自己的幸運,同時從為他人服務當中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這些機會也是另一種對抗富裕病最佳的教育。 因為擔心童年富裕病的流行,美國的一些父母親,選定一天為「非消費日」,讓大家習慣不購物也能得到快樂。這也是透過「匱乏」進行的財富教育。 除了教子女正確金錢觀 父母的行為標準也要和孩子一致,邁爾思還提出了六點「親子財富行動」計畫: 一、父母跟孩子都為自己的開支做記錄。 二、父母每週找一天跟孩子討論家中開支狀況。 三、父母定期向孩子解釋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例如借貸與利息的關係、投資與報酬的關係。 四、父母帶孩子為家庭重大採購比價,體驗聰明消費的樂趣。 五、父母跟孩子一起犧牲一些物質享受,例如每週有一餐不吃,體驗飢餓滋味,將那一餐金錢轉來資助有需要的人。 六、父母做典範,常常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問孩子:我們家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點,因為財富教育只有父母的標準與孩子一致才能成功。」邁爾思。 轉 載 以色列人教育孩子 上海摩西會館遺族見證 :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次大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生下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兒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子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裡享受母親的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裡的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東西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給我I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接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生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 ——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 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善 用 手 機 保 自 己 警政措施,請善用!如果用手機撥110而不講話,5-10分鐘警察會找上來!手機撥110 不需要發出任何聲音。 從96年開始,警察單位有『e化報案平台110』,只要你發現有可疑的人、事、物,就拿起手機撥110,警察可用GPS衛星定位系統,馬上找到發話地點,並在5-10分鐘內趕到現場處理。 95 年10月上旬遭挾持的婦人,機警的偷偷按下「110」雖無法說明身在何處,唯「110」執勤人員卻仍透過「e化報案平台」很快的救出險遭非禮的被害人。發現司機很可疑,意圖不軌,發現有小偷潛入你家,請把握機會偷偷撥打『110』。 看到有人疑似被挾持,看到有人拿刀槍打架,聽到有人喊救命,請撥『110』。如果不幸被綁架,如果害怕報案會受到威脅,只需要拿起手機撥打『110』就可以了,不需要發出任何聲音,不需要親自介入處理,不需要說任何一句話:不需要說明發生什麼事、在哪裡? 只需要拿起手機撥打『110』就可以了,警察會在5-10分鐘之內趕到現場,救出被害人,由警察介入處理即可。 這個好用的系統,請大家多用msn、e-mail、口耳相傳,將這個好方法傳出去,讓壞人無所遁形。 行動電話救命專線=119 >再按 >9 轉 載 中 風 患了中風,腦部的微血管,會慢慢的破裂,遇到這種情形,千萬別慌,患者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是浴室、臥房或客廳。》,千萬不可搬動他。因為,如果移動,會加速微血管的破裂。 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穩以防止再摔倒,這時才開始【放血】。家中如有專為注射用的針,當然最好,如果沒有,就拿縫衣用的銅針,或是大頭針,用火燒一下消毒! 就在患者的十個手指頭尖兒《沒有固定穴道,大約距離手指甲一分之處。》刺上去,要刺出血來【萬一血不出來,可用手擠】,等十個手指頭都流出血來《每指一滴》,大約幾分鐘之後,患者就會自然清醒! 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紅,在兩耳的耳垂兒的部位,各刺兩針,也各流兩滴血,幾分鐘以後,嘴就恢復原狀了。 等患者一切恢復正常感覺沒有異狀時再送醫,就一定可以轉危為安,否則,若是急著抬上救護車送醫,經一路的顛跛震動恐怕還沒到醫院,他腦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經都破裂了。萬一能夠吉人天相,保全老命,能像孫院長,容得勉強行動,那得要靠祖上的庇蔭了。 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醫師 夏伯挺 先生說的。且是經自己親身實驗,敢說百分之百有效。 腦中風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運者,也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終身殘廢。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記住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時間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證百分之百的正常。 這個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訴大家。 請記住STR 感謝上帝讓我們記住 STR 三步驟,請閱讀並學習 !有時候中風的癥兆很難辨認,不幸的是, 缺乏警覺就會帶來災難,身邊的人辨認不出中風的徵兆,中風患者就會嚴重腦傷。 醫生說,旁人u要問三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辨識中風: 「S」: (smile) 要求患者笑一下 「T」: (talk) 要求患者說一句簡單的句子(要有條理,有連貫性),例如:今天天氣晴朗。 「R」: (raise) 要求患者舉起雙手 注意:另外一項中風癥兆是:要求患者伸出舌頭,如果舌頭「彎曲」或偏向一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 上面四個動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個動作做不來,就要立刻打 119 並且把症狀描述給接線者聽。 --------------------------------------------------------------- 上述文章轉載自 http://tw.myblog.yahoo.com/aken-helpyou/ 龍海天  福慧識貴人

轉貼:終止孩子的壞脾氣! 」

2008年06月22日
公開
15

採訪�王紹媛 諮詢�台北市公設民營忠孝托兒所所長 洪玉滿 許多家長常煩惱,為什麼我的孩子一不如意時,就大聲吼叫、哭鬧不休,或是摔東西……,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孩子不當行為時,父母應先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尋求一個解決方法。   「媽媽帶我去公園玩好嗎?」「文文,不行!外面要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啦!」「不可以,文文要聽話,不可以吵鬧,早上已經帶你出去玩過了啊!」「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這時的文文已經漲紅著臉,開始賴在地上大哭大鬧,無論媽媽怎麼說他都不聽,一定要出去,最後拗不過文文的吵鬧,媽媽只好妥協帶他到樓下走一圈。每天幾乎都得面對孩子突然的脾氣不佳,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用點心 想出解決對策    心理學家分析,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就有憤怒的情緒,九個月大後就很明顯;二歲左右,幼兒情緒發展更進一步,他的要求變多了,不滿足的情況也常發生,但是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而三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想法都更有進展,也開始進入了「反抗期」階段,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若家長不明白,無意間澆熄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就容易引起孩子憤怒情緒。 小遊戲 了解孩子的情緒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利用一些小遊戲,不僅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也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 (ㄧ)情緒筒 道具:便條紙、兩個筒子、數顆球 方法: 1.當孩子開心的時候,請他把開心的事情寫下或畫出來,貼在球上,投入開心的桶子裡;相反的,當他不開心的時候,將不開心的事情寫下貼在球上,投入不開心的桶子。     2.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什麼開心?為什麼不開心?     3.「玲玲,今天為什麼不開心呢?可以跟媽媽說嗎?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意義:從孩子的畫或文字中了解他的情緒。 (二)情緒月曆表 道具:月曆表一個、貼紙數個 方法: 1.一格格的月曆表,請孩子貼貼紙。 2.當孩子想生氣時,就去拿一個貼紙貼上去。 3.家長觀察,看看日曆上孩子有幾個貼紙,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 4.如果一個星期孩子都沒有貼不高興貼紙時,可給予鼓勵和讚美。 意義: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並提供當他生氣時一個發洩的方法。 (三)情緒圖卡或故事 道具:故事書或圖卡 方法: 1.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故事書。 2.「小強和小明兩個在搶東西,結果小強搶輸了,還踢小明一腳,……」「文文你覺得小強這樣對不對,如果是文文被小強踢了,會怎麼處理呢?」 意義:藉由情緒故事書或圖卡,家長的口述引導,讓孩子表達遇到情緒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四)情緒大風吹 道具:小孩、父母(或老師)、數張椅子(或墊子) A.在家裡,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B.在學校,可以小朋友一起玩,然後由老師帶領。 方法: 1.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由其中一人發號施令 2.大風吹,吹什麼?吹今天想要發脾氣的人……;吹今天有發脾氣的人……;吹生氣時會坐在地上耍賴的人……;吹生氣時會哭的人……。 3.沒有坐到椅子的小孩(或小朋友),可以跟媽媽(或其他小朋友、老師)分享快樂與不快樂的一件事情。 意義:透過遊戲可以讓孩子講出內心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不僅可以抒發情緒,也可以讓家長或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 (五)情緒觀測站 道具:8開圖畫紙三張、色筆 方法: 1.三張圖畫紙分別標示出早上、中午、晚上。 2.每張圖畫紙上,橫向畫七個區域,分別寫出星期一∼星期日;縱向分別畫出喜怒哀樂四個區域或開心、不開心、生氣三個區域(最好以圖畫來表示)。 3.今天星期一我很開心,點一個記號;中午開心點一個記號;晚上不開心點一個記號……。 4.一個星期到了,將做記號的點連起來。 5.然後觀察寶寶什麼時間較開心?什麼時候會較生氣、不開心? 意義: 1.藉由情緒表,家長可以觀察到孩子開心與不開心的時間常是在什麼時段,了解孩子情緒狀況。 2.從圖表的曲線圖中,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情緒及解決方法。 溫暖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很重要    洪玉滿老師表示,讓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和開朗的心情,不僅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長大之後對事情保持樂觀也容易與人相處;而經常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僅影響自己身心健康,也不會受到大家歡迎。 (詳文請見2006年十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